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土壤盐分含量对黄芪养分吸收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土壤盐分含量对落羽杉营养吸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辉[1](2020)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池杉与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三峡水库建成完工后,采取“冬蓄夏排”的水库调水方式,形成了垂直落差达30 m的大型水库消落带。在这种特定的水文节律下,由于大部分原有植物不能忍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反季节淹水胁迫,消落带原有植物大量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恢复重建是很有必要的。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和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均为杉科落羽杉属落叶乔木,具有耐水淹的特点,适合在高海拔的消落带以及河岸带生长,是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重建的优良树种之选。在三峡库区淹水条件下,缺氧是落羽杉和池杉生存的主要限制因素。它可能导致落羽杉和池杉的功能紊乱,能量代谢受阻,ATP合成不足,从而限制落羽杉和池杉对营养元素(尤其是C、N、P元素)的主动吸收与运输,进而导致实生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和有效性的改变。通常,植物需要所有养分以一个合适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存在时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为探究三峡消落带两适生植物落羽杉、池杉与土壤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重庆市忠县石宝镇共和村汝溪河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的落羽杉和池杉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实地数据测定和三峡库区现行水位调度节律将样地划分为3个样带:深度水淹组(DS,海拔165 m)、中度水淹组(MS,海拔170 m)和浅淹对照组(SS,海拔175 m),分别于2018年7月(T1,生长旺盛期)、2018年9月(T2,生长末期)、2019年7月(T3,生长旺盛期)及2019年9月(T4,生长末期)进行枝条、叶片、细根及表层土壤的原位采样,并测定分析其C、N、P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随着水淹时间和强度的增加,落羽杉、池杉两树种株高、冠幅、基径和胸径均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与栽种时相比长势较明显,且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同一水淹处理组落羽杉株高、冠幅、基径较池杉大,但其胸径均显着低于池杉,这可能与物种的适应能力差异有关。同一取样时间落羽杉、池杉土壤温度无明显规律,但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不同取样时间落羽杉、池杉土壤温度表现为T1>T2和T3>T4的规律。氧化还原电位(ORP)值随着水淹时间和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表现为T1>T2和T3>T4的趋势,其中T2和T4时DS组ORP值低于350 mV。除T2时间外,土壤含水率、孔隙度表现为MS和DS组高于SS组的趋势,容重则与含水率和孔隙度趋势相反。三个水淹处理组的p H值相差不大,均为弱酸性,且表现为七月>九月。(2)各水淹处理组落羽杉和池杉枝条、叶片和细根中的元素含量均表现为C>N>P;同一水淹处理组的落羽杉和池杉枝条、叶片和细根C含量在四个时期相差不大,无显着性差异,比值约为1:1:1,且远远高于其对应表层土壤;N含量在四个时期表现为叶片>细根>枝条>土壤,P元素为叶片和细根>枝条和土壤的规律。C/N、C/P比值均表现为枝条>细根>叶片;叶片和细根的N/P比值整体基本保持一致,相对恒定,且均小于14,表明此消落带地区两树种的生长可能受到N元素的限制。(3)各水淹处理组的落羽杉、池杉C含量无显着性差异;落羽杉各构件N含量整体表现为SS组>MS组>DS组的趋势,而池杉枝条和叶片N含量则与落羽杉相反;两树种各构件P含量整体趋势基本相似,枝条表现为MS组>SS组>DS组,叶片为SS组<MS组<DS组,而细根为SS组>MS组>DS组;除池杉土壤C、N元素外,两树种土壤C、N、P含量均表现为DS和SS组高于MS组;各水淹处理组的土壤C、N含量远远低于全球以及中国陆地土壤平均C、N含量,P含量与我国的土壤平均值相当;土壤C/N比值均远远小于30,可见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硝酸盐淋溶风险较高;除MS组四个时期池杉土壤C/P比值外,两树种土壤C/P比值均为七月高、九月低的规律;土壤N/P比值与C/P比值相似,并且远低于我国土壤N/P比的平均值。(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T1至T4时期落羽杉和池杉仅有细根P含量与土壤P含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以Garnier理论判断,落羽杉和池杉细根的生长主要受P元素限制。T1至T4时期池杉枝条N/P比值与细根N/P比值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池杉在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具有整体性。(5)总体来看,恢复生长期落羽杉和池杉的内稳性较强。四个时期两树种C元素均具备内稳性;除T2时池杉枝条和T4时落羽杉细根N元素不具备内稳性外,其余器官均具备内稳性;P元素内稳性较弱,四个时期落羽杉细根P元素甚至不具备内稳性;落羽杉和池杉整体表现为N、P元素的内稳性低于其N/P比值;地上部分C、N、P元素及其比值的内稳性较地下部分强。综上所述,落羽杉、池杉的光合产物和养分在植物与土壤间分配权衡,整体表现为两树种通过均衡各构件C元素,保持N、P元素协同变化以及N/P比值的相对稳定等方式来保持植物体的内稳性,以此来适应和响应三峡消落带的水位变化。此外,在消落带植被修复重建时应尽可能地减少对落羽杉和池杉细根的损伤,合理利用凋落物的分解等来维持该区域的养分平衡,以此减少元素的损失。

李瑞,马文超,吴科君,陈红纯,王婷,周翠,魏虹[2](2020)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对落羽杉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解落羽杉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的响应,2016年9月测定重庆市忠县汝溪河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种植于海拔165 m(重度水淹组)、170 m(中度水淹组)、175 m(对照组)的落羽杉根、枝条、叶片中碳(C)、氮(N)、磷(P)元素含量以及植株生长指标,分析水位变化对其生长和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通过降低生长速率来适应水位变化,植株整体生长状态良好;(2)落羽杉各器官C含量分配比较均衡,N集中在叶片中,P主要贮存在根中,未见严重缺素现象;(3)重度水淹组植株叶片C含量受到水位变化显着提高;水位变化显着降低了中度水淹组植株根P含量却显着提高了其叶片P含量,导致中度水淹组植株叶片C∶P和N∶P显着降低,根C∶P显着升高。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能保持器官之间合理的元素分配来保障其生长所需,表现出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的良好适应性。

孙爱华[3](2019)在《土壤盐分含量对落羽杉营养吸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盐分含量直接影响着落羽杉的营养吸收。基于此,以一年生落羽杉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土壤盐分含量对其根、茎、叶这3种器官吸收N、P、K、Ca这4种营养的影响。为落羽杉种植中有效控制土壤盐分含量提供数据参考,让落羽杉在生长中吸收充足的营养,能够更好地生长。

宋虹[4](2019)在《三峡消落带人工林落羽杉、池杉叶片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建成后,“冬蓄夏排”的水位调度方式使三峡库区水位每年在海拔145—175 m之间周期性波动,形成了垂直落差30 m,面积约350 km2的消落带。消落带土壤水分条件呈现出以年度为周期的从干旱到完全水淹的一系列梯度性变化特征,库区原有植被因无法忍受水淹环境的剧烈变化而逐渐消亡,进而造成了库区消落带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恢复三峡消落带的生态环境,修复和重建人工植被是维护消落带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键。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和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均为杉科落羽杉属落叶乔木,耐涝渍和土壤贫瘠,生长快且适应性强,是三峡消落带植被重建适生乔木树种。三峡消落带落干期,落羽杉和池杉能够吸收土壤中氮和磷等元素以保护水体,且夏季因干旱炎热而凋落于地表的植物组织又能够增加土壤肥力,但水淹期,落羽杉和池杉要经受长期的水淹胁迫,水下植物组织的腐烂分解将会向水体释放大量的营养物质,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为探究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重建植被优势树种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分解及养分动态特征,本研究以种植于消落带上部165—175 m高程的落羽杉、池杉叶片和实生紫色土为研究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模拟研究,分别设置落羽杉叶片添加组、池杉叶片添加组和无叶片添加组,并模拟三峡消落带的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对落羽杉叶片添加组、池杉叶片添加组和无叶片添加组分别进行常规水分处理(CK)、轻度干旱(T1)、水饱和(T2)、2 cm水淹(T3)、10 cm水淹(T4)5种试验处理,进行为期180天的分解试验,研究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及养分动态特征、叶片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水体水质的影响。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分处理能够显着影响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干质量损失速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水淹条件能够显着增加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干质量损失,在所有水分处理下,落羽杉及池杉叶片干质量损失均在分解第10天时最为明显,分别占落羽杉叶片干质量总损失量的35%(CK)、38%(T1)、40%(T2)、52%(T3)和52%(T4),分别占池杉叶片干质量总损失量的39%(CK)、36%(T1)、43%(T2)、53%(T3)和62%(T4)。(2)不同水分处理下的落羽杉与池杉叶片中氮元素在试验过程中均发生富集,且水淹处理能够促进落羽杉和池杉叶片中氮元素的富集;不同水分处理下的落羽杉和池杉叶片中磷元素在试验过程中均表现为先富集再释放,且水淹处理能够促进落羽杉和池杉叶片中磷元素的富集和释放;对两树种叶片中的钾元素而言,非水淹处理中发生富集,而水淹处理下则表现为释放。(3)在非水淹环境中,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添加能够使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显着增加,而在水淹环境中,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添加使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显着降低;不同水分处理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添加均会降低土壤pH值,但与非水淹处理相比,水淹处理能够提高土壤pH值。叶片添加能够使土壤中全碳、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水淹条件下叶片添加会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不同水分处理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明,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添加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4)落羽杉和池杉叶片添加能够显着降低水体氧化还原电位。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初期会向水体释放大量的碳、氮和磷元素,叶片分解初期水体中碳、氮和磷含量急剧增加,之后逐渐降低,但始终高于无叶片添加组,表明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在水体中的分解会增加水环境压力,有造成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与池杉叶片比较而言,落羽杉叶片在水环境中的分解将释放更多的磷,分别为池杉叶片的1.09倍(T3)和1.48倍(T4)。综上所述,除水淹处理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会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外,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分解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中的全碳、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在水淹环境中,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分解会向水体释放大量的碳、氮和磷元素,增加了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在三峡水库蓄水前采取适当措施对三峡消落带人工重建的落羽杉和池杉幼林的叶片进行采集回收,以减少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对三峡库区水体造成的氮磷负荷。

王朝英[5](2018)在《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林三个主要树种的生长、叶片分解及其修枝强度研究》文中提出长江三峡工程正式运行以后,库区受到水库周期性水位调度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周期性出露与淹水的消落带。由于库区水文的大幅度、反季节周期性变化,库区消落带内的原有植物因不能适应生境的巨大变化而逐渐死亡,导致库区消落带出现了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三峡工程的持续、安全运行,急需进行生态修复。人工林构建能够快速恢复库区消落带上部的植被,稳固库区消落带的土壤,提高消落带最后一道屏障的缓冲功能,是修复库区消落带环境的可行方法。树木在消落带出露期的生长能够吸收径流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同时也能在水淹期间腐烂分解再次释放这些营养元素,对库区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消落带人工林构建后的生长、叶片分解及适宜的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将前期实验中筛选出的具有较好耐淹性的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和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在三峡库区消落带上部165 m175 m区域进行种植,研究人工林中3种主要树木经历多个周期水淹后的生长状况(叶片产量)、水淹期间叶片分解所产生的养分负荷情况、影响叶片分解的因素(水淹深度、水温、叶片质量)以及削减树木叶片被水体淹没的总生物量的方法。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5年7月,树木经历三个周期水淹后,中度淹没胁迫(170 m)和深淹胁迫(165 m)组落羽杉的净光合速率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175 m),分别比对照组显着降低39%和25%。气孔导度的降低与树木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减少是造成中度淹没胁迫组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非气孔限制因子则是导致深淹胁迫组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此外,恢复时间较短也是导致其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与落羽杉的变化不同,中度淹没胁迫和深淹胁迫组池杉的净光合速率和色素含量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在旱柳叶片中,中度淹没胁迫组的净光合速率和色素含量均恢复至对照水平,而在深淹胁迫组中,尽管其色素含量恢复至对照水平,但其净光合速率未恢复至对照水平,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中度淹没胁迫和深淹胁迫组落羽杉、池杉的胸径(DBH)、树高(TH)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逐渐减小,其枝条数量显着低于对照组。中度淹没胁迫和深淹胁迫组旱柳的DBH和TH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水淹导致三树种的胸径和树高相对生长速率显着降低,但仍为正增长。落羽杉和旱柳的DBH、TH、冠幅与其净光合速率显着相关,但池杉的DBH、TH、冠幅与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不显着。落羽杉、旱柳对照组的叶片产量显着高于中度淹没胁迫和深淹胁迫组,而池杉的叶片产量随海拔的降低呈逐渐下降趋势。在相同处理组中,落羽杉和池杉的叶片产量显着高于旱柳的叶片产量。(2)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林三个主要树种在不同海拔的水淹胁迫程度不同,导致叶片初始元素含量相互之间差异显着。在第一批样品中(开始于2015年9月20日,共分解179天),三树种叶片在海拔165 m的干质量损失率显着高于其在175 m的干质量损失率(165 m旱柳除外)。第二批样品中(开始于2015年10月5日,共分解138天),三树种叶片在海拔170 m的干质量损失率均显着高于175m。在相同批次相同海拔中,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的干质量损失率显着低于旱柳叶片。此外,第一批海拔165 m和第二批海拔170 m的落羽杉叶片C、N、Ca释放率、池杉叶片N和Ca释放率以及旱柳叶片Ca释放率均显着高于其在175 m的释放率。落羽杉和旱柳叶片的干质量损失率和叶片初始C/P的比值有关,而池杉叶片的干质量损失率与叶片初始K、Mg含量有关。叶片的元素释放率与干质量损失率显着相关(旱柳叶片K除外)。三树种叶片C、N、P释放率与叶片初始P元素含量、初始C/P、N/P比值有关。在养分释放负荷方面,由于受到叶片产量和元素释放率的影响,第一批和第二批处理中,海拔175 m三树种叶片释放的C、K负荷均显着高于其余海拔处理;而第一批中海拔165 m池杉叶片释放的N负荷和旱柳叶片释放的Mg负荷以及第二批中海拔170 m落羽杉叶片释放的N、P、Ca负荷和池杉叶片释放的N负荷则显着高于海拔175 m。C负荷是树木叶片分解产生的最大养分负荷。(3)不同水淹深度显着影响树木叶片分解期间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和电导率。与落羽杉和池杉叶片相比,旱柳叶片具有较高的初始N含量和较低的C、木质素含量及C/N、木质素/N比值。水淹深度对落羽杉、池杉、旱柳叶片的分解和元素释放均有显着影响。落羽杉、池杉、旱柳叶片在0.2 m和2 m水淹组的分解速率和C、N、P释放速率均高于对照组(CK,未水淹),且在相同水淹深度下,阔叶植物旱柳叶片的分解速率和C、N、P释放速率均大于针叶植物落羽杉和池杉叶片。落羽杉、池杉、旱柳叶片在0.2 m和2 m水淹组的C、N、P释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相同水淹深度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N、K释放量显着小于旱柳叶片。分解期间树木叶片的干质量残留率及N、Ca、Mg含量受到水淹深度的影响较大。(4)水淹初期不同海拔的水体温度对落羽杉、池杉、旱柳叶片的分解和元素释放有显着影响。旱柳叶片的初始质量显着高于落羽杉和池杉叶片,表现为具有较高的N含量和较低的C、木质素含量及C/N、木质素/N比值。落羽杉、池杉、旱柳叶片在20℃和24℃处理组的分解速率和C释放速率高于17℃处理组,且在相同温度下,阔叶植物旱柳叶片的分解速率和C释放速率均高于针叶植物落羽杉和池杉叶片。落羽杉、池杉、旱柳叶片在20℃和24℃处理组的C、K(池杉除外)释放量均显着高于17℃处理组。在相同温度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N、K释放量显着小于旱柳叶片。(5)3种修枝强度处理对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林三个主要树种在落干期恢复阶段的净光合速率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但对3个主要树种的比叶面积和生长影响显着。相对于对照组CK,修枝能够显着提高海拔175 m落羽杉(仅轻度修枝处理)、池杉和旱柳的比叶面积。与树木在175 m的变化不同,轻度修枝(T1)对海拔170 m池杉的比叶面积无显着影响,但中度修枝(T2)显着提高了池杉的比叶面积。修枝对海拔170 m和165 m处落羽杉和旱柳的比叶面积无显着影响。与比叶面积变化不同,修枝处理对海拔175 m池杉、落羽杉和旱柳的地径、胸径、树高、冠幅没有显着性影响。轻度修枝处理(T1)对海拔170 m和165 m的落羽杉、池杉和旱柳的地径、胸径、树高、冠幅及枝条数量没有显着性影响,但中度修枝(T2)下海拔170 m旱柳的地径显着低于轻度修枝处理组(T1)。综上所述,长时间周期性深淹胁迫显着抑制三种树木的光合(池杉除外)和生长,但三树种均能在消落带上部水淹环境中持续性生长,并产生大量叶片;在水淹期间,不同海拔的水淹环境对三树种叶片的分解和部分养分的释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负荷是树木叶片分解产生的主要养分负荷,其在高海拔的负荷大于低海拔。较深的水淹处理、较高的水体温度和叶片质量对树木叶片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75 m三种树木可以进行重度修枝处理,而170 m和165m的池杉和旱柳可以进行轻度修枝处理,落羽杉则可进行中度修枝处理。三树种则可进行轻度修枝处理以减少叶片产量,进而减少其分解带来的不利影响。

马文超[6](2017)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实行“冬蓄夏排”的运行方式,反季节水位调度管理使消落带原有植被的生境受到巨大干扰,消落带植被退化严重。在此背景下,众多科研工作者试图通过筛选耐水淹植物,修复消落带植被。目前,大多数筛选出来的可供植被修复使用的物种在消落带种植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适生植物筛选过程中,模拟水淹试验与水库调水节律不符;模拟水淹试验次数、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不够。因此,有必要在消落带原位开展适生植物水淹耐受性研究,了解其在消落带实际生境下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本研究选择重庆市忠县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示范基地内种植于175—165 m海拔范围内的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和立柳(Salix matsudana)为研究对象。根据遭受水淹深度和时间的差异将样地划分为3个样带:浅淹-SS(海拔175 m,相当于对照)、中度水淹-MS(海拔170 m)和深度水淹-DS(海拔165 m)。2015年5月,分别在3个样带内进行落羽杉和立柳根和叶样品采集,同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分析水淹对这2个树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分别于2015年5月—9月和2016年5月—9月两个生长季节内,每隔2月对落羽杉和立柳进行根、枝条和叶采样,测定分析其营养元素含量动态特征;2015年7月,分别在3个样带内进行落羽杉和立柳根、枝条和叶取样,测定分析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及其与N和P含量的关系,探究这两个树种物质储备对水淹胁迫的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水淹对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淹对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含量造成了影响。(1)随着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的增加,落羽杉和立柳根系功能紊乱,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运输受到抑制。落羽杉N、P、K、Ca、Cu、Zn吸收量减少,而Mg、Fe、Mn吸收量增加;立柳N、P、Ca、Mg、Cu、Zn吸收量减少,K、Fe吸收量增加。(2)相关性分析表明,落羽杉株高与N、K、Mg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Fe、Cu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落羽杉冠幅与植株N、P、K、Mg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Fe、Cu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立柳株高与植株N、P、K、Mg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Fe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立柳冠幅与植株N、P、K、Ca、Mg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Fe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3)3个样带土壤中部分元素含量存在差异,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落羽杉植株仅P含量与土壤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Mn含量与土壤Mn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立柳植株仅Ca含量与土壤C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2.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含量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树种应对非生长季节水淹做出来积极的响应,与对照组相比,水淹组植株营养元素含量发生明显改变,其营养元素含量间的差异贯穿其整个生长期。(1)2015年和2016年两个生长季内,水淹组落羽杉根中N、P、K、Ca、Cu含量,枝条中Ca含量,叶中P、K、Ca、Cu、Zn含量低于对照组,落羽杉根中Fe、Mn含量,枝条中Mg、Mn含量高于对照组。整个研究期间,水淹组立柳根中N、P、Mg、Cu含量,叶中P、Ca含量低于对照组,立柳根中Mn含量高于对照组。(2)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营养元素含量会发生规律性改变,但在本研究中,相同水淹处理不同生长时期植株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趋势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相同处理组在2015年和2016年两个生长季内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3)中度水淹组和深度水淹组间植株营养元素含量未见规律性变化。3.水淹对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NSC含量及其与N和P关系的影响水淹对落羽杉和立柳的NSC、N和P含量极其化学计量特征造成了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中度和深度水淹组落羽杉与中度水淹组立柳保持了较高的NSC储备水平,落羽杉和立柳的NSC含量增加,水淹对其NSC的合成产生了促进作用。(2)随着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的增加,中度和深度水淹组落羽杉与中度水淹组立柳根枝条和叶NSC中可溶性糖所占比重增加,说明两个树种的水淹耐受性增强。(3)水淹抑制了落羽杉和立柳N和P元素的吸收,但其N/P保持稳定,两种树的N/P<14,其生长可能受N限制。(4)随着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的增加,中度和深度水淹组落羽杉与中度水淹组立柳的NSC/N、NSC/P均升高,说明其投入单位质量N和P的NSC产出增加。综上所述,落羽杉和立柳种植于消落带近4 a后,对消落带水文环境产生了一定适应性。水淹对两个树种营养元素吸收造成了影响,其影响又因营养元素种类和植株部位不同而不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照组和水淹组植株营养元素含量差异始终存在。在N、P等关键元素吸收受限的情况下,落羽杉和立柳可能通过平衡光合作用产物在生长与贮存间的投入,在下一个水淹周期之前做好碳水化合物储备,保障其冬季淹水期及出露生长期的物质供应。基于这两个树种在营养吸收和物质储方面的表现,落羽杉对于消落带165 m海拔高程以上水文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具备长期在此范围内生存的潜力;立柳在170 m海拔高程以下区域的适应性减弱,建议在将来的人工植被重建中加强其出露生长期间的水肥管理。

马文超,刘媛,周翠,王婷,魏虹[7](2017)在《水位变化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营养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其独特的水位调度节律对水库消落带植物的生境造成巨大干扰。为了解落羽杉在消落带特殊生境下的生理生态过程,探究其水淹耐受机制,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修复忠县示范基地建立3 a后,对试验样地内种植于消落带海拔175—165 m范围的落羽杉进行叶片、根系样品采集,并调查其生长情况,测定分析落羽杉营养元素含量及其与植株生长和土壤养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位变化对适生树种落羽杉营养元素吸收造成了明显影响。随着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的延长,落羽杉根系能量代谢受阻,根系功能紊乱,营养元素吸收与运输受到抑制,落羽杉N、P、K、Ca、Zn吸收减少;水淹导致土壤中Fe2+、Mn2+含量升高,落羽杉Fe、Mn吸收增加。(2)相关性分析表明,落羽杉株高与N、K、Mg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Fe、Cu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M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落羽杉冠幅与植株N、P、K、Mg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Fe、Cu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落羽杉营养元素含量与土壤元素含量无显着相关性。(3)消落带不同海拔落羽杉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均不低于植物正常生长水平,未见严重的缺素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落羽杉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对水位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平衡各元素的积累量,维持植株正常生长。

华建峰,殷云龙,周冬琴,於朝广,徐建华[8](2011)在《不同水分条件对中山杉406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室内盆栽方式,以两年生落羽杉属杂交树种"中山杉406"(Taxodium‘Zhongshanshan 406’)为试验材料,设置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对照)、渍水(水面与土面持平)、淹水10 cm 3个处理,研究中山杉406的生物量,N、P等营养元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渍水与淹水能显着增加中山杉406的地茎,降低植株的根冠比,而对植株的株高、鲜质量、株高增长率与鲜质量增长率无显着影响。淹水处理后,中山杉406根部P、K、Na、M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中山杉406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在对照、渍水、淹水3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此外,淹水处理中山杉406出现皮孔肥大以及长出气生根等对淹水的适应特征。可见,中山杉406具有良好的耐水湿特性,可应用于湿地的恢复与构建。

华建峰,殷云龙,周冬琴,於朝广,徐建华[9](2011)在《不同水分条件对中山杉406生长与生理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方式,以两年生落羽杉属杂交树种"中山杉406"(Taxodium‘Zhongshanshan 406’)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渍水、淹水3个处理,研究中山杉406的生物量,N、P等营养元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渍水与淹水显着增加中山杉406的地茎,降低植株的根冠比,而对植株的株高、鲜重、株高增长率与鲜重增长率没有显着影响。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中山杉406根部的营养元素含量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其中淹水处理的P、K、Na、M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处理。中山杉406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在对照、渍水、淹水3个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此外,淹水处理的中山杉406出现皮孔肥大以及长出气生根等对淹水的适应特征。可见,中山杉406具有良好的耐水湿特性,在湿地的恢复与构建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孙洪刚,陈益泰[10](2010)在《沿海防护林四个树种根系分布对盐胁迫的响应》文中指出研究盐分胁迫下植物根系的分布及生长特性对沿海防护林树种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以8年生女贞(Ligustrum lucidum)、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木麻黄(Casuarina equiestifolia)和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等4个亚热带沿海防护林树种为对象,对其根系生长特性与土壤盐度关系、根系生物量分配格局、功能根的分布特征以及根系的比根长和根长密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土壤盐分对植物根系垂直生长与分布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根系的水平伸展能力与树种根系垂直生长呈负相关;2)不同树种适应盐分胁迫能力不同,导致各自功能根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差异;3)根径级越小,其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越强;根径级越大,固定和支持植株的能力越强;4)墨西哥落羽杉盐分阈值>0.45%,根系垂直分布在0~95cm的土层中,具有良好的抗台风和耐盐土能力;木麻黄和洋白蜡2个树种的主根系长度分别为25cm和29cm,支撑根的比例分别为87.2%和56.3%,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抗台风能力,可以栽植在盐度<0.36%的沿海滩涂上;女贞盐分阈值<0.21%,垂直根系为20cm,支撑根比例51.0%,不适合栽植于高盐分的台风分布地理区域。

二、土壤盐分含量对落羽杉营养吸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壤盐分含量对落羽杉营养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池杉与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起源
        1.2.2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概念
        1.2.3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理论
        1.2.4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材料
    1.4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池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点与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2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池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3 周期性水淹胁迫下落羽杉、池杉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
    2.3 讨论
第3章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池杉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点与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4 测定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与实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2.2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池杉与实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2.3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池杉与实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影响的比较研究
    3.3 讨论
第4章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池杉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与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4 测定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的影响
        4.2.2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池杉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的影响
        4.2.3 周期性水淹胁迫对落羽杉、池杉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2)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对落羽杉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1.2 采样时间及方法
    1.3 元素含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位变化对落羽杉生长状况的影响
    2.2 水位变化对落羽杉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3 落羽杉C、N、P及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土壤盐分含量对落羽杉营养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盐分对落羽杉全氮浓度的影响
    2.2 土壤盐分对落羽杉全磷浓度的影响
    2.3 土壤盐分对落羽杉全钾浓度的影响
    2.4 土壤盐分对落羽杉全钙浓度的影响
    2.5 落羽杉根茎叶中金属元素与钠的比值
3 讨论
4 结论

(4)三峡消落带人工林落羽杉、池杉叶片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1.2.2 水分及植物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3 植物分解对水体养分含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落羽杉、池杉叶片分解及养分动态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材料的采集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不同水分条件下落羽杉叶片干质量损失率及营养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2.2.2 不同水分条件下池杉叶片干质量损失率及营养元素含量动态变化
        2.2.3 不同水分条件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干质量损失率及营养元素含量比较研究
    2.3 讨论
第3章 不同水分条件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材料的采集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不同水分条件下落羽杉叶片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不同水分条件下池杉叶片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3 不同水分条件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3.3 讨论
第4章 水淹条件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对上覆水体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材料的采集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水淹处理下落羽杉叶片分解对上覆水体性质的影响
        4.2.2 水淹处理下池杉叶片分解对上覆水体性质的影响
        4.2.3 水淹处理下落羽杉和池杉叶片分解对上覆水体性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林三个主要树种的生长、叶片分解及其修枝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淹对树木生长生理影响研究现状
        1.1.1 水淹对树木光合生理的影响
        1.1.2 水淹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1.2 叶片分解及养分释放研究现状
        1.2.1 叶片分解速率的变化
        1.2.2 叶片养分释放量的变化
    1.3 树木修枝管理研究现状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3.1 研究目标
        2.3.2 研究内容
    2.4 创新点
    2.5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三峡库区消落带周期性水淹对落羽杉、池杉和旱柳光合及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点及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树种叶片色素含量变化
        3.2.2 三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变化
        3.2.3 三树种生长变化
        3.2.4 三树种相对生长速率变化
        3.2.5 相关性分析
        3.2.6 单位面积叶片产量
    3.3 讨论与结论
        3.3.1 周期性淹没对植物光合色素的影响
        3.3.2 周期性淹没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3.3.3 周期性淹没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3.4 结论
第4章 落羽杉、池杉和旱柳叶片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分解及养分释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地点
        4.1.2 实验设计
        4.1.3 指标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叶片初始元素含量
        4.2.2 叶片在不同海拔中的干质量损失率变化
        4.2.3 叶片在不同海拔中的元素释放率变化
        4.2.4 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
        4.2.5 养分释放负荷
    4.3 讨论与结论
        4.3.1 水淹对树木叶片分解的影响
        4.3.2 水淹对树木叶片养分释放的影响
        4.3.3 结论
第5章 模拟消落带上部水淹深度变化对落羽杉、池杉和旱柳叶片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计
        5.1.3 指标测定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初始叶片质量和水体物理环境变化
        5.2.3 叶片分解率变化
        5.2.4 叶片元素释放率变化
        5.2.5 叶片元素释放量变化
    5.3 讨论与结论
        5.3.1 叶片质量对分解和元素释放的影响
        5.3.2 水淹深度对叶片分解和元素释放的影响
        5.3.3 结论
第6章 模拟消落带上部水温变化对落羽杉、池杉和旱柳叶片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设计
        6.1.3 指标测定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叶片初始元素含量
        6.2.2 叶片分解率变化
        6.2.3 叶片元素释放率
    6.3 讨论与结论
        6.3.1 叶片化学性质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6.3.2 温度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6.3.3 结论
第7章 不同修枝强度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池杉和旱柳光合及生长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样地介绍
        7.1.2 实验设计
        7.1.3 指标测定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修枝强度对3种树木光合的影响
        7.2.2 不同修枝强度对3种树木比叶面积的影响
        7.2.3 不同修枝强度对3种树木生长的影响
    7.3 讨论与结论
        7.3.1 修枝对树木光合的影响
        7.3.2 修枝对树木叶片形态的影响
        7.3.3 修枝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7.3.4 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6)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淹胁迫对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1.2.2 木本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研究现状
    1.3 研究材料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淹对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地点与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水淹对落羽杉生长的影响
        2.2.2 水淹对落羽杉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2.3 水淹对立柳生长的影响
        2.2.4 水淹对立柳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2.5 水淹对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含量影响比较
    2.3 讨论
第3章 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元素含量动态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地点与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试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落羽杉营养元素含量动态特征
        3.2.2 立柳营养元素含量动态特征
    3.3 讨论
第4章 水淹对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NSC含量及其与N、P关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地点与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水淹对落羽杉NSC、N、P含量的影响
        4.2.2 水淹对立柳NSC、N、P含量的影响
        4.2.3 落羽杉和立柳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征比较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水淹对消落带落羽杉与立柳营养吸收的影响
        5.1.2 水淹对消落带落羽杉与立柳碳水化合物储备的影响
        5.1.3 落羽杉与立柳水淹耐性比较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7)水位变化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营养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地概况
    1.2 采样时间与方法
    1.3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落羽杉生长状况
    2.2 水位变化对落羽杉元素含量的影响
        2.2.1 不同海拔高程落羽杉大量元素含量
        2.2.2 不同海拔高程落羽杉中量元素含量
        2.2.3 不同海拔高程落羽杉微量元素含量
    2.3 落羽杉营养元素与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2.4 落羽杉营养元素与土壤营养元素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8)不同水分条件对中山杉406生长与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分条件下中山杉406的生长情况
    2.2 不同水分条件下中山杉406的营养元素含量
    2.3 不同水分条件下中山杉406的生理指标
3 讨论

四、土壤盐分含量对落羽杉营养吸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池杉与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 刘明辉. 西南大学, 2020
  • [2]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对落羽杉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李瑞,马文超,吴科君,陈红纯,王婷,周翠,魏虹. 生态学报, 2020(03)
  • [3]土壤盐分含量对落羽杉营养吸收的影响[J]. 孙爱华. 南方农业, 2019(30)
  • [4]三峡消落带人工林落羽杉、池杉叶片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模拟研究[D]. 宋虹. 西南大学, 2019(01)
  • [5]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林三个主要树种的生长、叶片分解及其修枝强度研究[D]. 王朝英. 西南大学, 2018(01)
  • [6]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和立柳营养元素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征研究[D]. 马文超. 西南大学, 2017(02)
  • [7]水位变化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营养特征的影响[J]. 马文超,刘媛,周翠,王婷,魏虹. 生态学报, 2017(04)
  • [8]不同水分条件对中山杉406生长与生理的影响[J]. 华建峰,殷云龙,周冬琴,於朝广,徐建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06)
  • [9]不同水分条件对中山杉406生长与生理的影响[A]. 华建峰,殷云龙,周冬琴,於朝广,徐建华.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10]沿海防护林四个树种根系分布对盐胁迫的响应[J]. 孙洪刚,陈益泰. 生态学杂志, 2010(12)


落羽杉论文 池杉论文 消落带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土壤检测论文

上一篇:劳动法实施以来企业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情况
下一篇: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