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荣[1](2020)在《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展与修订,形成了新的HBV宫内传播定义,同时近年来研究提示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子代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仅为73.26%[5],故该部分人群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如何早期筛检和预警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由于HBV感染机体可以诱导Thl/Th2细胞不平衡免疫应答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TLR是目前病毒免疫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在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描述HBs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中Thl/Th2细胞因子和TLR 9的水平,筛选出子代HBV宫内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早期血清学预警指标,为HBV宫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特征,筛选与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2、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LR 9水平的表达特征,掌握其对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作用。3、基于随访HBs Ag阳性孕产妇所生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后HBV感染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获取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和TLR 9水平与其幼儿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Th1/Th2细胞因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41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344例新生儿(双胎3例)及74例健康孕产妇和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24小时内子代外周血(未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HBs Ag阳性者为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HBs Ag阴性而HBV-DNA定量≥200IU/ml为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二者合称为发生HBV宫内传播[5]。(2)TLR 9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90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新生儿291例(双胎1例)及45例健康孕产妇及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3)队列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幼儿在本院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签署知情同意者91例,通过调查问卷随访并成功采集其外周血,最终纳入随访队列幼儿为83例。2、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孕产妇孕产期的一般情况和新生儿一般情况;(2)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新生儿喂养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3、实验室检测(1)采集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和新生儿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5项指标;(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水平;(3)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IL-18、INF-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4)采用ELISA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LR 9水平。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Kruskai-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所有的检验显着性标准均设置为0.05。研究结果一、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率(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OBI)、HBV宫内传播率(BIT)、HBV宫内未传播率(NBIT)分别为11.34%(39/344)、36.63%(126/344)、47.97%(165/344)、52.03%(179/344)。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各宫内传播分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1)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2水平与HBs Ag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P=0.02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2水平均显着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2;P<0.0001),其中NBIT组IL-12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47)。(4)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8组水平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22;P=0.014;P=0.007)。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1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阳性组IFN-γ、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但是HBe Ag阳性组孕产妇的IL-12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15)。(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母体HBV-DNA载量103~106IU/ml组中IL-18水平增加,子代发生DBI的风险增加(P=0.045)。4、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期干预情况与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D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OBI组母体IL-12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在NBIT组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IFN-γ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P=0.006);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体内IL-18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组(P=0.040)。(2)抗病毒治疗组和注射乙肝疫苗组IFN-γ水平呈现组内分化现象,O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27,P=0.029);在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母体的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NBIT组(P=0.047,P=0.036)。5、Th1细胞因子与HBV宫内传播做单因素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6、Th1细胞因子和多种变量因素与HBV宫内传播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二、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Th2细胞因子中,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4、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2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和HBe Ag阳性组孕产妇IL-4、IL-6、IL-10水平显均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5);(2)母体HBV-DNA含量<103IU/ml组中,DBI组母体IL-4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11)和NBIT组(P=0.007);HBV-DNA>106IU/ml组中,OBI组母体IL-10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31);DBI组母体IL-4水平在HBV-DNA>106IU/ml组者显着低于HBV-DNA<103IU/ml组(P=0.016)。3、在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中,OBI组母体IL-6水平均显着高于DBI组(P=0.008;P=0.012)。4、单因素分析发现,IL-4与HBV宫内传播显着相关,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BIT的概率是NBIT的1.003倍(OR=1.003,95%CI:1.000-1.006,P=0.046)。5、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孕产妇外周血IL-4水平增加,DBI风险增加。孕产妇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发生NBIT的1.005倍(OR=1.005,95%CI:1.001-1.010,P=0.025)。三、母体孕晚期TLR 9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DBI、OBI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其中NBIT组TLR 9水平显着低于BIT组(P=0.015),DBI组的TLR 9水平显着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LR 9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按BIT程度由重至轻分为:DBI组、OBI组和NBIT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无论HBe Ag阴性和阳性组,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1);(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每层均随BIT程度的加重,TLR 9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每层中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4、无论抗病毒治疗与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否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DBI组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001;P<0.0001)。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产妇外周血TLR 9水平增加,发生DBI的风险增加。孕产妇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39倍(OR=1.392,95%CI:1.224-1.582,P<0.0001),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36倍(OR=1.360,95%CI:1.195-1.549,P<0.0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1)孕产妇外周血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44倍(OR=1.442,95%CI:1.247-1.667,P=0.000)。HBV-DNA载量在103~106 IU/ml组中,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0.14倍(OR=0.135,95%CI:0.023-0.781,P=0.025)。(2)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43倍(OR=1.434,95%CI:1.237-1.663)。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注射组中,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0.13倍(OR=0.131,95%CI:0.043-0.399)。四、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 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1、本次调查共随访到83例幼儿及其母亲,随访幼儿中发生HBV隐匿性感染27例(32.53%),未感染56例(67.47%)。总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2.29%;DBI组、OBI组和NBIT组乙肝疫苗应答率分别为81.82%(9/11)、80.00%(28/35)、62.16%(23/37);随访幼儿隐匿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88.89%(24/27)、64.29%(36/56)。2、母体孕晚期外周血IL-2高水平者其幼儿转归中HBV感染的风险呈降低趋势(P=0.014)。3、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组其母亲孕晚期IL-2水平显着高于抗体阳性组幼儿组(P=0.013)。4、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与TLR 9纳入HBV宫内传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LR 9灵敏度为43.90%,特异度为76.20%,约登指数为0.201。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0.516-0.649),TLR 9的临界值为1.690pg/ml。因此当TLR9高于此临界值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5、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纳入幼儿HBV感染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52.40%,约登指数为0.447。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592-0.917),IL-2的临界值为2.275pg/ml。因此当孕晚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随访幼儿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6、将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水平与幼儿HBV免疫应答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IL-2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61.10%,约登指数为0.420。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21-0.833),IL-2的临界值为2.490pg/ml。因此当孕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其随访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结论基于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筛选出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12、IL-18、IL-4、TLR 9可以作为早期预测HBV宫内传播发生的监测指标,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2可作为预测子代发生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参考指标。1、HBs Ag阳性孕产妇机体内IL-12、IL-18水平降低,而IL-4、TLR 9高表达者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可一定程度上作为HBV宫内传播预警指标的细胞因子。一定程度上IL-10水平减少易于发生HBV宫内传播,可作为预测HBV宫内传播有效的参考指标。2、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母体IFN-γ、IL-12及IL-18水平增加,及时纠正HBV引起的免疫紊乱,降低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几率,为HBV宫内阻断提供了有效干预指标。3、HBV会抑制孕产妇体内TLR 9的表达,但随着HBV感染病情的加重,TLR 9呈现代偿性上调,呈现组内分化现象,TLR 9可为HBs Ag阳性孕产妇监测管理提供参考。4、妊娠晚期孕产妇的IL-2水平可以预测幼儿转归过程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孕产妇IL-2分泌能力可能参与幼儿HBs Ab产生的应答。5、孕晚期母体内TLR 9水平高于1.690pg/ml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母体孕晚期IL-2水平低于2.275pg/ml时,随访幼儿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其IL-2水平低于2.490pg/ml时,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刘皎皎[2](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张先姚[3](2020)在《基于PD-1/PD-L1和CD28/CD80信号通路的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NKT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从PD-1/PD-L1和CD28/CD80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观察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 NKT细胞功能的影响,揭示软肝饮治疗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方法:将50只雌雄各半的SPF级BALB/C品系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软肝饮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10只雌雄各半同窝非HBV转基因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中药治疗组予不同剂量中药软肝饮(含软肝饮方生药浓度为2、1、0.5g/ml)灌胃,阳性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液灌胃,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连续给药4周后取材。用q-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及肝组织中HBV DNA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ELISA检测血清中ALT、AST、TBIL、LN、HA、IV-C、PCIII、IL-2、IL-4、IL-10、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脏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研究结果:1、在用q-PCR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及肝组织中HBV DNA表达结果中:与模型组比较,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P<0.05);而软肝饮低剂量组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虽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差异性(P>0.05)。2、在肝脏病理HE染色结果中: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排列欠规整,细胞肿胀变形严重,甚至死亡,肝索形态消失,炎性细胞浸润;而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病变,中药软肝饮低剂量效果不显着。3、在ELISA检测血清中ALT、AST、TBIL、LN、HA、IV-C、PCIII、IL-2、IL-4、IL-10、IFN-γ含量结果中:(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治疗后软肝饮中剂量、低剂量组ALT、AST、TBIL水平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LN、HA、IV-C、PCIII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N、HA、IV-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性(P<0.01);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CIII水平低于模型组,有一定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软肝饮中剂量、低剂量组LN、HA、IV-C、PCIII水平与模型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10、IL-2、IFN-γ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模型组IL-4水平明显比空白对照组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低剂量组IL-10水平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2、IFN-γ水平高于模型组,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低剂量组IL-2、IFN-γ水平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L-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低剂量组IL-4水平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4、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结果中:(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 NKT细胞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 NKT细胞表达明显增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中剂量组i NKT细胞表达有一定增加,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低剂量组i NKT细胞表达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性(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降低,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中剂量、低剂量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性(P>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下调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软肝饮高剂量、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性(P<0.01);软肝饮低剂量组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差异性(P>0.05)。5、在免疫荧光法检测肝脏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表达结果中:HBV转基因小鼠肝脏中细胞i NKT表面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则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软肝饮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软肝饮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细胞i NKT细胞的表达均明显增加,i NK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均明显降低,而i NKT细胞表面CD28、CD80的表达则明显升高,有一定差异性(P<0.05);软肝饮低剂量组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细胞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80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软肝饮能够改善HBV转基因小鼠肝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作用。2、中药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有一定的抑制HBV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IL-10、IL-2、IL-4、IFN-γ水平有关。3、中药软肝饮治疗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机制可能通过阻断i NKT细胞上PD-1/PD-L1信号通路以及激活i NKT细胞上CD28/CD80信号通路,调控i NKT细胞功能发挥抗HBV作用。
王俊丽[4](2020)在《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及其联合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准确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国是全球结核病(tuberculosis,TB)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TBP)是TB常见的临床类型,确诊困难。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诊断胸膜疾病的方法,其准确、安全、快速。TBP胸腔渗出液中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胸腔积液细胞分类时,此二类细胞常规不分别予以区分,统称为单个核细胞。已有文献提示胸腔积液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单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可用于TBP的诊断,但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是否可用于该病的诊断,相关研究较少,价值尚不明确。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 spot test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T-SPOT.TB)广泛应用于TB的诊断,但对中国TBP患者的诊断价值存在争议,其诊断特异度不高,也需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腔积液中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及其联合外周血T-SPOT.TB对TBP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在中国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住院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患者406例,以胸腔镜胸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排除191例,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15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组(TBP组)总计91例,非结核性胸膜炎(non-tuberculous pleurisy,NTBP)组总计124例。主要收集研究对象的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外周血T-SPOT.TB结果,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诊断TBP的最佳临界值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计算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外周血T-SPOT.TB以及两者联合试验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准确度(accuracy,Acc)、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评价其对TBP患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TBP组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水平为95.9%(89.7%,98.0%)高于NTBP组的水平77.8%(39.3%,9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902,P<0.001)。2.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诊断TBP的最佳临界值为93.7%。以此为临界值诊断TBP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64.8%、79.0%、0.730、69.4%、75.4%、3.092、0.445。3.外周血T-SPOT.TB诊断TBP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2.3%、61.3%、0.744、63.6%、91.6%、2.385、0.126。4.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联合外周血T-SPOT.TB对TBP的诊断价值。二者系列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61.5%、90.3%、0.781、82.4%、76.2%、6.359、0.426;二者平行试验对应的诊断指标分别为95.6%、50.0%、0.693、58.4%、93.9%、1.912、0.088。5.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联合外周血T-SPOT.TB平行试验诊断TBP的敏感度95.6%,高于两者分别单独诊断的敏感度64.8%(X2=5.026,P=0.025)、92.3%(X2=37.530,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系列试验诊断TBP的特异度90.3%,显着高于两者分别单独诊断的特异度79%(X2=44.936,P<0.001)、61.3%(X2=18.27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联合外周血T-SPOT.TB诊断TB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8(95%CI,0.815-0.910),高于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0.776(95%CI,0.714-0.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01,P<0.001)。结论:1.TBP患者胸腔积液的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水平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对TBP患者有一定诊断价值。2.外周血T-SPOT.TB对诊断TBP的灵敏度高,但特异度相对较低,易致误诊。3.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联合外周血T-SPOT.TB诊断TBP的价值优于两者单独诊断TBP。二者平行试验的灵敏度提高,有助于减少漏诊。二者系列试验的特异度提高,有助于减少误诊。
夏天[5](2020)在《慢性HBV感染者NK细胞与Treg及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HBV(Hepatitis B virus)感染者如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及其进展疾病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分泌的IFN-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cells,Treg)及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研究。方法:收集146例慢性HBV感染肝病患者和健康者,其中CHB患者57例,LC患者40例,HCC患者22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Healthy control,HC)27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NK细胞以及IFN-γ+NK细胞的比例,CBA(Cytometric bead array)细胞因子(IL-10、IFN-γ、IL-2、IL-4、TNF及IL-5)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统计学分析采用LSD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CHB、LC、HCC患者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和血清中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C组,CHB、HCC患者外周血Treg绝对数值亦显着高于HC组(P<0.05)。且CHB、LC及HCC组患者,Treg与IL-10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r=0.564;P<0.05,r=0.426;P<0.05,r=0.476)。此外,NK细胞绝对数、IFN-γ+NK细胞百分比以及血清中IFN-γ含量在CHB、LC、HCC组中均显着低于HC组(P<0.01)。同时CHB患者组IFN-γ+NK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血清IL-10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r=-0.618;P<0.05,r=-0.635),血清IFN-γ水平亦与Treg呈负相关关系(P<0.01,r=-0.342);LC患者中,外周血中NK细胞绝对数值与Treg细胞比例呈负相关关系(P<0.05,r=-0.317),IFN-γ+NK细胞比例与血清中IL-10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r=-0.514);HCC患者组IFN-γ+NK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血清IL-10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r=-0.676;P<0.01,r=-0.615)。结论:CHB患者及其进展疾病如LC和HCC外周血IFN-γ+NK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的比例、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提示Treg和IL-10参与抑制IFN-γ+NK细胞可能是慢性HBV感染及其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逆转Treg及IL-10所致的免疫耐受,将会有力提高NK细胞抗HBV慢性感染及其恶性进展。
郭煜,冯红梅,钟惠英,汤颖思[6](2019)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Th17和Treg细胞的检验及其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Th17和Treg细胞的检验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3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实施血清检测。观察比较两组外周血Th1、Th17和Treg细胞表达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7和γ干扰素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外周血中Th1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中Th1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reg细胞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1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γ干扰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和Treg细胞能够作为疾病评估指标,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黄辉[7](2019)在《基于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免疫调节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应用扶正化瘀方后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对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的影响,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选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免疫磁珠法分选肝硬化肝移植患者弃肝CD8+T及其亚群淋巴细胞,经体外给予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干预或预先小鼠体内用药,再与肝星状细胞株(小鼠JS 1、人LX-2)以2:1比例共培养于96孔板中,使用q PCR方法检测各组Col.Ⅰm RNA和a-SMA m RNA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各组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统计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自急性肝损伤小鼠分离CD8+T淋巴细胞与JS 1共培养,显示FZ-组(CD8+T淋巴细胞先经药物血清温育,共培养时换正常大鼠血清)JS1表达α-SMA m RNA较单JS 1培养的Control组明显减少(P<0.05);与X组(CD8+T淋巴细胞预温育和共培养时均应用正常大鼠血清)相比,FZ-组JS 1表达Col.Ⅰm RNA明显被抑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药物血清温育后,共培养上清中促肝纤维化的因子含量降低,其中FZ-组和FZ组(CD8+T淋巴细胞预先温育和共培养时均应用FZHY药物血清)IL-13含量均显着低于X组(P<0.05);FZ组的IL-1b含量低,与X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抑制肝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含量则有所增加,如FZ-组和FZ组IL-10含量有所增加,但是只有FZ组的IL-10含量与X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Z组的颗粒酶B含量明显增加,与X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部分实验显示,急性肝损伤模型(M)组的ALT和AST活性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FZ组(小鼠经扶正化瘀方预先用药5d)的ALT活性升高的幅度明显小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各组小鼠肝脏分离的CD8+T淋巴细胞与JS 1共培养48h,M组与Control组(JS 1单培养)相比α-SMA m 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Col.Ⅰm RNA表达也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N组(正常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与JS 1共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FZ组α-SMA m RNA和Col.Ⅰm RNA表达显着降低,与M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48h共培养上清中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含量,但是这些检测结果都不支持扶正化瘀方通过影响CD8+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控HSC。3.第三部分实验从肝硬化患者移植弃肝分离CD8+T、CD8+CD28+T和CD8+CD28-T淋巴细胞,与LX-2共培养。结果显示,与全程用正常大鼠血清温育的X组相比较,FZ-组(CD8+T淋巴细胞及亚群先经药物血清温育,共培养时换正常大鼠血清)的CD8+T、CD8+CD28+T和CD8+CD28-T淋巴细胞均使LX-2减少表达a-SMA m RNA,其中CD8+CD28+T淋巴细胞显着降低了LX-2表达α-SMA m RNA(P<0.0001);FZ组(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预温育和共培养时均应用药物血清)的CD8+T、CD8+CD28+T和CD8+CD28-T淋巴细胞均能显着降低LX-2表达α-SMA的m RNA,与X组和FZ-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或P<0.0001)。FZ-组和FZ组的CD8+CD28+T淋巴细胞都抑制了LX-2表达Col.Ⅰm RNA,与X组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Z组的CD8+T淋巴细胞减少了LX-2表达Col.Ⅰm RNA,与FZ-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扶正化瘀方能通过改变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功能表型间接抑制活化的HSC,此作用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关系不大。2.扶正化瘀方除了直接抑制人HSC外,可能还主要通过肝硬化患者肝脏中CD8+T淋巴细胞的亚群CD8+CD28+T淋巴细胞,间接抑制HSC活化。
张路漫[8](2019)在《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ESLD)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中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ESLD肝移植术后无并发症患者40例,CRBSI患者24例及非CRBSI患者30例。动态检测围术期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PCT变化规律;检测CRBSI患者及非CRBSI患者血浆PCT及(1,3)-β-D-葡聚糖((1,3){beta}-D-glucan,BG)水平,并且对CRBSI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外周血PCT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BG检测采用动力学色度分析法,CRP检测采用胶体金法。所得结果经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为了评价PCT的诊断价值,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来绘制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机处理ROC曲线下面积(AUC),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移植无并发症患者术后第13 d的平均WBC计数、CRP浓度及PCT含量明显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周血WBC、PCT、CRP水平逐渐降低,且在术后710 d恢复至正常。2、CRBSI患者外周血PCT含量明显高于非CRBS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患者外周血BG含量与非CRBSI患者外周血BG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外周血PCT含量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外周血BG含量明显低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CRBSI组、和非CRBSI组构建的ROC曲线,PCT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0.728-0.949,P<0.01);BG的AUC为0.612(0.453-0.771,P>0.05)。4、PCT诊断CRBS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分别为71%、87%、81%、79%。5、CRBSI患者抗生素治疗后外周血PCT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在肝移植术后早期CRBSI的辅助、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陈亚东[9](2019)在《肝硬化脾亢部分脾栓塞术后机体免疫改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分别于术前与术后检测患者的外周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CD3+、CD4+、CD8+、CD4+/CD8+比值、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NK细胞、B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目的是研究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行PSE术后的疗效并探讨PSE术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行PSE治疗的患者共60例,有3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7.5±10.1岁;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29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3例、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亢患者1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8人、B级15人;术前17人无腹水、13人少量腹水、3人中等量腹水;术前白细胞计数(2.34±0.74)×109/L、血小板计数(36.88±13.68)×109/L、红细胞计数(3.5±0.67)×1012/L。所有患者均符合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并经临床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术前签署相关治疗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使用500-700μm聚乙烯醇栓塞微球(8Spheres)或三丙烯(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PSE治疗,栓塞体积控制于50%-70%,于术后1周复查上腹部平扫+增强CT,利用CT后处理软件测算栓塞体积;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复查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比较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点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术后1周、1月、I年复查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B淋巴细胞、T 辅助细胞(Thl/Th2)亚群相关细胞因子(IL-2、IL-4、IL-6、TNF-α、IFN-γ)等相关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学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免疫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外周血细胞的改变PSE术后白细胞升高,术后一天升高至正常水平,一周快速上升至最高水平,而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于正常水平以上,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和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血小板升高,一月上升至最高水平随后逐渐下降,观察至1年数值均高于术前,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和术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与术后1天、3天、1周、半月、1月、2月、3月、6月、1年红细胞计数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红细胞计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学指标的变化PSE术后IgA升高,一月时升高较明显,稍高于正常值,术前与术后1月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IgA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gG稍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gG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gM稍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gM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3+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3+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4+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4+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8+降低,术前与术后一周、一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8+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CD4+/CD8+比值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相比有差异,术前与术后CD4+/CD8+比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B淋巴细胞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B淋巴细胞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NK细胞稍有升高,术前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NK细胞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后IL-6升高,1月时较明显,术前与术后1周、1月两两比较有差异,术前与术后IL-6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L-2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L-2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L-4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比较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L-4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TNF-α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TNF-α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术前IFN-γ与术后1周、1月、1年两两相比无差异,术前与术后IFN-Y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PSE在改善脾功能亢进的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纠正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以CD3+、CD4+、CD4+/CD8+、IgA及IL-6升高为主,而CD8+明显下降,此外对IgG、IgM免疫因子具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其他免疫学指标如B淋巴细胞、NK 细胞、IL-2、IL-4、TNF-α、IFN-γ 等无显着改变。2.PSE不会造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低下,特别是对体液免疫无明显影响。3.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主要以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迅速而明显升高为典型表现,峰值分别出现在术后1周和1月,而对红细胞计数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童章隆,叶园,张宁,殷伟丽,李妍[10](2018)在《白细胞介素-10在多种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白细胞介素(IL)-10最先被发现的是其免疫抑制作用[1],IL-10通过抑制辅助性T细胞(Th)1细胞的增殖及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的合成,抑制细胞免疫,帮助肿瘤细胞转移[2]和逃避宿主免疫监视。IL-10还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起到抗肿瘤的作用,且IL-10作为重要的抗炎因子,对机体的很多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都有重要的调节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在HBV宫内传播与儿童乙肝疫苗应答的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Toll样受体在HBV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 |
| 第一部分 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二部分 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三部分 母体孕晚期TLR9 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四部分 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全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剔除标准 |
| 2.4 退出标准 |
| 2.5 中止标准 |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 2.7 疗效判断 |
| 3 治疗方法 |
| 4 统计学分析 |
| 5 结果 |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 讨论 |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 1.1 材料与方法 |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 3 结果 |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 SF-36 |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 |
| 1.3 主要试剂 |
| 1.4 主要器材 |
| 2 实验方法 |
| 2.1 药物的制备 |
| 2.2 动物饲养及标本处理 |
| 2.2.1 小鼠分组及饲养 |
| 2.2.2 标本取材及处理 |
|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 |
| 2.4 ELISA法检测 |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
| 2.6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 |
| 2.7 免疫荧光 |
| 3 数据统计及处理 |
| 4 结果 |
| 4.1 各组小鼠血清中和肝组织中HBVDNA的表达水平 |
| 4.2 各组小鼠肝脏病理HE结果 |
| 4.3 各组小鼠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等相关因子的监测 |
| 4.4 各组小鼠血清中IL-2、IL-4、IL-10、IFN-γ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
| 4.5 各组小鼠外周血i 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CD28、CD表达水平情况比较 |
| 4.6 各组小鼠肝脏iNKT细胞及其表面 PD-1、PD-L1、CD28、CD80 表达水平比较 |
| 5 讨论 |
| 5.1 中医对CHB的认识 |
| 5.2 软肝饮组方特点及药物研究 |
| 5.3 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抗病毒作用机制的探讨 |
| 5.4 软肝饮对HBV转基因小鼠i NKT细胞功能的探讨 |
| 6 结论 |
| 7 存在问题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PD1/PD-L1及CD28/CD80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1 前言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 2.1.3 TBP的诊断标准 |
| 2.1.4 非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标准 |
| 2.1.5 研究对象的分组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资料收集 |
| 2.2.2 胸腔镜操作方法 |
| 2.2.3 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检验方法 |
| 2.2.4 外周血T-SPOT.TB检验方法 |
| 2.2.5 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和外周血T-SPOT.TB联合试验方法 |
| 2.2.6 样本量的计算 |
| 2.2.7 盲法 |
| 2.3 伦理 |
| 2.4 统计学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及病因分类 |
| 3.2 TBP组和NTBP组中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的比较 |
| 3.3 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诊断TBP的价值 |
| 3.4 外周血T-SPOT.TB诊断TBP的价值 |
| 3.5 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和外周血T-SPOT.TB联合诊断TBP的价值及比较分析 |
| 3.6 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白细胞比值和联合试验诊断TBP的 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英文缩略对照表(Abbreviation)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前言 |
| 1.1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 cell)细胞 |
| 1.2 NK细胞对病原体感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 1.3 NK细胞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
| 1.4 细胞因子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临床样本 |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 2.3 主要实验试剂 |
| 2.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 2.5 实验方法 |
| 2.6 统计分析 |
| 3.结果 |
| 3.1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及Treg计数在四组间的比较 |
| 3.2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在四组间的比较 |
| 3.3 HBV感染患者组外周血Treg比例和IL-10、IFN-γ的相关性分析 |
| 3.4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四组间的比较 |
| 3.5 外周血IFN-γ+NK细胞的百分比在四组间的比较 |
| 3.6 CHB、LC和HCC患者外周血IFN-γ+NK细胞比例/NK细胞计数与Treg细胞的比例、IL-10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 4.讨论 |
| 5.结论 |
| 6.面临的问题和前景 |
| 7.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NK细胞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外周血中Th1、Th17和Treg细胞的表达情况对比 |
| 2.2 两组白细胞介素-17和γ干扰素的表达对比 |
| 3 讨论 |
| 主要缩略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在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 |
| 材料和方法 |
| 1. 材料 |
| 2. 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 |
| 3. 方法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实验所用小鼠抗体浓度的确定及分选 |
| 2. 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分选分群及纯度 |
| 3.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表达α-SMAmRNA的变化 |
| 4.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表达Col.ImRNA的变化 |
| 5.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颗粒酶B含量的变化 |
| 6.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1β含量的变化 |
| 7.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6含量的变化 |
| 8.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10 含量的变化 |
| 9.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L-13 含量的变化 |
| 10.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 |
| 11. JS 1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TNF-α含量的变化 |
| 讨论 |
| 1. 免疫与肝纤维化 |
| 2. 从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分离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 |
| 3.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有效 |
| 4. 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能通过诱导CD8~+T淋巴细胞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经扶正化瘀方体内预用药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对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
| 材料和方法 |
| 1. 材料 |
| 2. 实验所用仪器及耗材 |
| 3. 方法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CCl_4急性造模后各组小鼠肝脏病理观察 |
| 2. CCl_4急性造模后各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变化 |
| 3. CD8~+T淋巴细胞分选分群及纯度 |
| 4.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24h及48h后α-SMA mRNA的表达变化 |
| 5.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24h及48h后Col.ImRNA的表达变化 |
| 6.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颗粒酶B含量的变化 |
| 7.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1β含量的变化 |
| 8.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6含量的变化 |
| 9.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10含量的变化 |
| 10.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L-13含量的变化 |
| 11.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 |
| 12. JS 1与CCl_4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上清中TNF-α含量的变化 |
| 讨论 |
| 1. 扶正化瘀方预先给药有保护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的药效 |
| 2. 急性肝损伤小鼠的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对HSC的影响 |
| 3. 扶正化瘀方能抑制CD8~+T淋巴细胞激活HSC |
| 4. 动物实验无法进一步研究CD8~+T淋巴细胞亚群 |
| 小结 |
| 第三部分 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在肝硬化患者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中的作用 |
| 对象和方法 |
| 1. 对象 |
| 2. 主要试剂 |
| 3. 实验方法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肝硬化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选结果 |
| 2. LX-2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硬化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2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各组α-SMA mRNA的表达变化 |
| 3. LX-2与经药物血清干预的硬化肝脏CD8~+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28~(+/-)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各组Col.ImRNA的表达变化 |
| 讨论 |
| 1. 磁珠法与流式细胞术分选T淋巴细胞各有特点 |
| 2. CD8~+ T淋巴细胞的亚群 |
| 小结 |
| 本文研究的不足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文献综述 Th1/Th2细胞平衡与纤维增生性疾病的相关性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降钙素原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动态观察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主要试剂 |
| 1.1.2 仪器 |
| 1.1.3 研究对象 |
| 1.1.4 检测方法 |
| 1.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WBC计数的变化规律 |
| 1.2.2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CRP浓度的变化规律 |
| 1.2.3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PCT浓度的变化规律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二、降钙素原、(1,3)-Β-D-葡聚糖在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早期诊断价值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主要试剂 |
| 2.1.2 仪器 |
| 2.1.3 研究对象 |
| 2.1.4 研究方法 |
| 2.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肝移植术后CRBSI患者血浆PCT浓度检测 |
| 2.2.2 肝移植术后CRBSI患者血浆BG浓度检测 |
| 2.2.3 PCT预测CRBSI的 ROC曲线 |
| 2.2.4 BG预测CRBSI的 ROC曲线 |
| 2.2.5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血浆PCT浓度分析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三、降钙素原在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后判断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主要试剂 |
| 3.1.2 仪器 |
| 3.1.3 研究对象 |
| 3.1.4 研究方法 |
| 3.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治疗前后CRBSI患者血浆PCT浓度检测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及测定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1 IL-10的主要来源 |
| 2 IL-10对多种疾病的作用 |
| 2.1 IL-10对癌症的作用 |
| 2.1.1 IL-10对肝癌的影响 |
| 2.1.2 IL-10对肺癌的影响 |
| 2.1.3 IL-10对肠癌的影响 |
| 2.2 IL-1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的影响 |
| 2.3 IL-10对哮喘的作用 |
| 2.4 IL-10对心脏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