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兴兰[1](2020)在《维生素E和植酸酶性状聚合转基因玉米的获得和鉴定》文中指出玉米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但玉米籽粒中高活性的α-生育酚含量较低,而且玉米籽粒中的磷主要是以有机磷—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单胃动物不能有效吸收利用。因此,饲料中需要添加合成的DL-α-生育酚醋酸酯和无机磷或者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来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使得饲料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未被消化的植酸磷还会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造成磷污染。为此,本研究构建了多基因串联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侵染法转化玉米,获得了维生素E含量和植酸酶酶活均提高、且具有草铵膦抗性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并对转基因玉米的分子特征、农艺性状以及籽粒营养成分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含有多基因表达盒的表达载体pCAMBIA3301ZTAO和pCAMBIA3301ZTGHAO,载体pCAMBIA3301ZTAO含有胚特异性启动子13387驱动、Glb1终止子终止的玉米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ZmTMT表达盒,胚乳特异性启动子123387驱动、LEG1终止子终止的植酸酶基因AO表达盒和组成型启动子CaMV35S驱动、CaMV35S polyA终止子终止的草铵膦抗性基因Bar表达盒三个表达盒;载体pCAMBIA3301ZTGHAO含有上述三个表达盒和胚特异启动子2941驱动、NOS终止子终止的大豆尿黑酸植基转移酶基因Gm HPT表达盒共四个表达盒。采用农杆菌侵染的方法侵染玉米幼胚,获得了具有草铵膦抗性的转基因玉米ZTAO和ZTGHAO转化体。ZTAO转化体有2个转化事件;ZTGHAO有4个转化事件。ZTAO和ZTGHAO的转基因植株与自交系郑58/昌7-2杂交获得F1,然后郑58/昌7-2再回交5代,自交2代获得BC5F3。2、Southern blot初步推断ZTAO-1#和ZTGHAO-1#的外源插入均为1个拷贝;ZTAO-1#和ZTGHAO-1#的5’端和3’端侧翼序列均已分析清楚:ZTAO-1#插入位点为>chromosome:AGPv4:8:8179701353,处于基因间隔区,插入导致外源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分别缺失93 bp和131bp;ZTGHAO-1#的插入位点为>chromosome:AGPv4:7:6967877,处于基因间隔区,插入导致外源序列和基因组序列分别缺失258 bp和18 bp;缺失未对基因表达产生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ZmTMT,AO,GmHPT,Bar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材料。3、ZTAO、ZTGHAO转基因玉米籽粒中90%以上的γ-生育酚转化成α-生育酚,其中ZTAO-1#,2#的α-生育酚含量分别为51.58 mg/kg和66.18 mg/kg,是对照的4.9倍和6.3倍,ZTGHAO-1#、2#、3#、4#的α-生育酚含量分别达到54.91 mg/kg、52.32 mg/kg、44.73 mg/kg和37.54 mg/kg,是对照的5.4倍、5.17倍、4.42倍和3.6倍。ZTGHAO-1#,2#,3#,4#籽粒中维生素E总量达到101.03 mg/kg,96.99 mg/kg,86.24 mg/kg和66.07 mg/kg,是对照的1.37倍、1.31倍、1.17倍和1.09倍。4、ZTAO-1#,2#籽粒中植酸酶酶活分别为10884.74 U/kg和12864.53 U/kg;ZTGHAO-1#,2#,3#,4#籽粒中植酸酶酶活分别达到9104.70 U/kg,10412.16 U/kg,14509.70 U/kg和15549.37U/kg。5、ZTAO-1#籽粒中主要营养成分——18种氨基酸、粗脂肪、粗蛋白、干物质、钙与对照相比未发生显着变化,ZTAO-2#和ZTGHAO-1#,2#,3#籽粒中的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总体稍高于对照,但未产生任何不利影响;ZTAO和ZTGHAO植株的农艺性状,包括株高、穗位、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长等与对照相比也未发生显着变化;ZTAO和ZTGHAO的籽粒萌发率和花粉活性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的ZTAO和ZTGHAO转基因株系,在增加了α-生育酚含量、提高了植酸酶酶活、具有草铵膦抗性的同时,未对玉米本身的农艺性状、种子萌发率和营养成分产生不利影响,将来可以用作玉米杂交种的开发应用,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高丽娇,刘佳霖,罗文华,杨金龙,曹兰,姬聪慧,王瑞生,任勤[2](2019)在《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繁殖和工蜂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繁殖和工蜂发育的影响,为蜂农选择蜜蜂饲粮提供参考。选用群势相当的本地意大利蜜蜂15群,随机分为5组(每组3群),其中4组为不同蜂花粉试验组,1组为空白对照组。4个蜂花粉试验组蜜蜂分别持续饲喂荷花粉、玉米花粉、茶花粉、油菜花粉36 d,空白对照组蜜蜂不进行饲喂。结果表明:第36天,与荷花粉和玉米花粉相比,茶花粉和油菜花粉对蜂群群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P<0.05)。第36天,茶花粉组的封盖子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蜂花粉试验组(P<0.05),且油菜花粉组显着高于荷花粉组(P<0.05)。在饲喂的36 d期间,油菜花粉组和茶花粉组蜂群的采食量均显着高于荷花粉组(P <0.05)。在12:00—12:05和14:00—14:05时间段,茶花粉和油菜花粉组工蜂的采集活性显着高于其他蜂花粉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茶花粉组、油菜花粉组的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与玉米花粉相比,油菜花粉、荷花粉及茶花粉均可显着提高意大利蜜蜂工蜂的寿命(P<0.05)。结果显示,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繁殖和工蜂发育有很大影响,在春繁期间,补饲茶花粉和油菜花粉较有利于促进意大利蜜蜂蜂群发展。
解晓伟[3](2019)在《转Cry1Ab/Cry1AcZM基因玉米花粉对3种非靶标昆虫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龟纹瓢虫、中华通草蛉、意大利蜜蜂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昆虫,能够取食花粉,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得它们有机会通过取食花粉而直接暴露于抗虫转基因作物中的Cry杀虫蛋白,常被用于抗虫转基因作物非靶标评价的指示性物种。本研究以转Cry1Ab/Cry1AcZM玉米ZZM030及其受体祥249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转Cry1Ab/Cry1AcZM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中华通草蛉成虫、意大利蜜蜂的潜在影响。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本实验室已报道的龟纹瓢虫的生测体系,评价转Cry1Ab/Cry1AcZM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的潜在毒性。结果显示:与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处理相比,取食转Cry1Ab/Cry1AcZM玉米花粉后,龟纹瓢虫幼虫的化蛹率和新羽化的雄虫鲜重都显着增加,其他生命参数如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用率、发育历期以及新羽化雌虫鲜重、产卵前期和21天的总产卵量没有显着差异。2.以非转基因品系祥249玉米花粉为对照,利用玉米花粉+2M蔗糖溶液饲喂体系,评价了转基因抗虫品系ZZM030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分别取食Bt玉米和非Bt玉米花粉28天后,中华通草蛉成虫的存活率、产卵前期、雌雄成虫鲜重、总产卵量以及日均产卵量均没有显着性差异。3.采用本实验室发展的试验体系,评价了转Cry1Ab/Cry1AcZM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成虫的潜在毒性。分别将Bt玉米、非Bt玉米花粉和蜂蜜按2:1的比例混匀后饲喂新羽化的意大利蜜蜂成虫16天后,发现:与非Bt玉米处理花粉相比,取食Bt玉米花粉后,意大利蜜蜂成虫的存活率、王浆腺腺泡直径均无显着性差异。4.敏感昆虫生测结果表明,Bt玉米花粉中表达的Cry蛋白在试验条件下暴露2天后仍具有杀虫活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龟纹瓢虫、中华通草蛉及意大利蜜蜂均可以能通过所用的饲喂体系摄取有活性的Cry蛋白。5.本实验结果说明:这三种昆虫对Cry1Ab/Cry1AcZM蛋白不敏感,种植转基因转Cry1Ab/Cry1AcZM基因玉米不会对龟纹瓢虫、中华通草蛉成虫、意大利蜜蜂成虫带来负面影响。
王瑞军[4](2019)在《晋北高寒区玉米花粉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建议》文中提出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晋北高寒地区丰富的玉米花粉资源,本文阐述了玉米花粉的营养成分及作用,着重介绍了玉米花粉的采集、干燥处理、贮存方法,分析了玉米花粉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高丽娇,刘佳霖,程尚,戴荣国,罗文华[5](2016)在《四种花粉的营养成分及含量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探究油菜花粉、玉米花粉、荷花花粉、茶花花粉四种不同花粉的营养成分,更好地发挥其营养价值,试验采用标准方法分别测定分析了花粉样本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的花粉均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花粉总量的为16.23%24.73%;四种花粉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与该花粉氨基酸总量(TAA)之比的范围为39.00%46.48%,说明氨基酸组成合理。不同花粉样本中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差别较大,多不饱脂肪酸(P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的比值(PUFA/SFA)范围为0.961.77,以茶花花粉和油菜花粉较高(1.77);10种矿物质的含量均随蜂花粉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
崔学沛,吴小波,刘锋,王颖,曾志将,胥保华[6](2014)在《不同产地荷花花粉与玉米花粉营养成分及含量分析》文中指出为探究不同产地荷花花粉和玉米花粉的营养成分及含量,按标准方法分别检测分析了鲁、鄂、赣、晋等地区样品中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花粉样品中共检测出氨基酸18种;每种花粉中氨基酸总量占该种花粉质量的比值范围为,荷花花粉12.58%22.96%,玉米花粉15.32%16.67%。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每种花粉中必需氨基酸(EAA)与该花粉氨基酸总量(TAA)之比的范围为,荷花花粉38.76%42.77%,玉米花粉36.42%38.90%。两种花粉的脂肪酸种类、含量差异较大,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很丰富;每种花粉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该种花粉脂肪酸总量的比值范围为,荷花花粉46.06%76.37%,玉米花粉60.69%64.9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的比值(P/S)范围为,荷花花粉0.782.90,玉米花粉1.391.75;必需脂肪酸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花粉样品中钙、磷、铜、铁、锌、锰、钾、钠、镁、硒等10种矿物质元素含量随花粉种类和产地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姜媛媛,王景会,刘爽,刘宏伟[7](2011)在《玉米花粉的功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玉米花粉是玉米资源中经济效益最高部分,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有些成分对人体的营养保健作用是其他许多植物花粉所不及的。玉米花粉资源丰富,分布极广,可持续永恒开发。介绍玉米花粉的营养成分与功能,并对其在食品工业、医疗工作及在化妆品工业上的应用进行概述。
李正欣,李妍,秦琦[8](2011)在《研磨法与仿生法制备玉米花粉中营养成分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和评价传统工艺研磨法与仿生法提取玉米花粉的营养成分。方法用研磨法与仿生法提取玉米花粉营养物质,用常规方法分别测定制备的玉米花粉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结果仿生法制备玉米花粉的总氨基酸量达到213.4g/kg,高于研磨法(157.4g/kg)。仿生法制备的玉米花粉蛋白质总量为245.3g/kg,而研磨法制得的玉米花粉蛋白质总量为146.0g/kg。仿生法制备玉米花粉的蛋白质总量高于研磨法。仿生法提取的维生素A、B、C、E的量也高于研磨法。结论仿生法在提取玉米花粉营养成分上明显优于研磨法。
赵昌辉,李泳财,何东,卢卫红[9](2010)在《玉米花粉成分、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玉米花粉产量大,营养价值高。本文对玉米花粉的成分、功能和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高阳,侯长希,王佳江,王海岩[10](2010)在《玉米花粉的功效及利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玉米花粉的营养成分、保健功效,分析了玉米花粉在保健食品及医药、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玉米花粉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植物维生素E的研究进展 |
| 1.1.1 维生素E简介 |
| 1.1.2 维生素E的合成 |
| 1.1.3 维生素E的功能 |
| 1.1.4 植物维生素E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 1.1.5 小结和展望 |
| 1.2 植酸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 1.2.1 动物磷营养和植酸酶简介 |
| 1.2.2 微生物发酵生产植酸酶 |
| 1.2.3 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植酸酶 |
| 1.2.4 小结和展望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4 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和本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仪器和设备 |
| 2.1.3 试剂盒 |
| 2.1.4 引物和测序 |
| 2.2 植物材料的种植与取材 |
| 2.2.1 玉米材料的种植 |
| 2.2.2 玉米材料的取材和保存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转基因玉米的获得 |
| 2.3.2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
| 2.3.3 Southern blot |
| 2.3.4 侧翼序列分析 |
| 2.3.5 RT-PCR |
| 2.3.6 Western blot |
| 2.3.7 HPLC检测维生素E含量 |
| 2.3.8 植酸酶酶活、植酸磷和磷含量的测定 |
| 2.3.9 营养成分分析 |
| 2.3.10 农艺性状分析 |
| 2.3.11 离体玉米花粉活性的检测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转Zm TMT和 AO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
| 3.1.1 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 3.1.2 PCR鉴定 |
| 3.1.3 South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的拷贝数 |
| 3.1.4 侧翼序列分析 |
| 3.1.5 转基因玉米的转录水平分析 |
| 3.1.6 转基因玉米的翻译水平分析 |
| 3.1.7 HPLC检测维生素E含量 |
| 3.1.8 植酸酶、植酸磷和磷的含量测定 |
| 3.1.9 营养成分测定和农艺性状分析 |
| 3.1.10 离体玉米花粉活性检测 |
| 3.2 转Zm TMT、Gm HPT和 AO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
| 3.2.1 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 3.2.2 PCR鉴定 |
| 3.2.3 South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的拷贝数 |
| 3.2.4 侧翼序列分析 |
| 3.2.5 转基因玉米的转录水平分析 |
| 3.2.6 转基因玉米的翻译水平分析 |
| 3.2.7 HPLC检测维生素E含量 |
| 3.2.8 植酸酶、植酸磷和磷的含量测定 |
| 3.2.9 营养成分测定和农艺性状分析 |
| 3.2.10 离体玉米花粉活性测定检测转基因安全性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及蜂群 |
| 1.2 蜂花粉及蜂群 |
| 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 1.3.1 蜂群群势及封盖子量的测定 |
| 1.3.2 蜂群采食量的测定 |
| 1.3.3 蜂群采集活性观察 |
| 1.3.4 工蜂初生重的测定 |
| 1.3.5 工蜂虫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1.3.6 工蜂寿命的测算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群势及封盖子量的影响 |
| 2.2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工蜂采食量的影响 |
| 2.3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工蜂采集活性的影响 |
| 2.4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初生重的影响 |
| 2.5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工蜂虫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 2.6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寿命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群势及封盖子量的影响 |
| 3.2 不同花粉对意大利蜜蜂蜂群采食量及工蜂采集行为的影响 |
| 3.3 不同蜂花粉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初生重、虫体蛋白质含量及寿命的影响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状况 |
| 1.2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 |
| 1.3 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研究进展 |
| 1.4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评价 |
| 1.5 转基因作物对这3种非靶标昆虫的研究进展 |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仪器 |
| 2.2.1 供试昆虫 |
| 2.2.2 供试花粉 |
| 2.2.3 供试试剂 |
| 2.2.4 主要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潜在影响 |
| 2.2.2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潜在影响 |
| 2.2.3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成虫的潜在影响 |
| 2.2.4 玉米花粉中Cry1Ab/1AcZM蛋白含量测定 |
| 2.2.5 非靶标昆虫体内Cry1Ab/Cry1Ac蛋白含量测定 |
| 2.2.6 敏感昆虫生测 |
| 2.3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潜在影响 |
| 3.1.1 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3.2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潜在影响 |
| 3.2.1 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 3.2.2 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日均产卵量的影响 |
| 3.3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成虫的潜在影响 |
| 3.3.1 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成虫存活率的影响 |
| 3.3.2 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成虫王浆腺腺泡直径发育的影响 |
| 3.4 玉米花粉中Cry1Ab/1AcZM蛋白含量测定 |
| 3.5 非靶标昆虫体内Cry1Ab/Cry1Ac蛋白含量测定 |
| 3.6 敏感昆虫生测 |
| 4 讨论 |
| 4.1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的潜在影响 |
| 4.2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中华通草蛉成虫的潜在影响 |
| 4.3 转Cry1Ab/1AcZM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成虫的潜在影响 |
| 5 全文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玉米花粉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
| 2 玉米花粉的采集、干燥处理及贮存 |
| 2.1 采集 |
| 2.2 干燥处理 |
| 2.3 贮存 |
| 3 玉米花粉的加工应用 |
| 3.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 3.2 在日用化妆品中的应用 |
| 3.3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 4 建议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花粉 |
| 1.2 试验仪器 |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1.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 2.2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 2.3 矿物质含量的测定 |
| 3 讨论与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仪器 |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氨基酸含量与分析 |
| 2.2 脂肪酸含量与分析 |
| 2.3 矿物质含量与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3.1 氨基酸分析 |
| 3.2 脂肪酸分析 |
| 3.3 矿物质分析 |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材料 |
| 1.2 仪器 |
| 2 方法 |
| 2.1 样品处理方法 |
| 2.1.1 传统工艺方法 |
| 2.1.2 仿生法 |
| 2.2 营养物质的测定 |
| 2.2.1 氨基酸的测定 |
| 2.2.2 蛋白质的测定 |
| 2.2.3 维生素的测定: |
| 3 结果 |
| 3.1 氨基酸 |
| 3.2 蛋白质 |
| 3.3 维生素 |
| 4 讨论 |
| 1玉米花粉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
| 1.1营养成分 |
| 1.2保健功能 |
| 2玉米花粉的应用 |
| 2.1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
| 2.2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 2.3在日用化妆品中的应用 |
| 3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