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1](2021)在《基于电磁超材料的太赫兹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赫兹波具有优异的电磁特性,如高穿透性、大带宽、和非电离性等,因此受到国内外科学家广泛关注,其相关技术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空间科学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生物化学分子在此波段展示出丰富的特征指纹谱,这促使太赫兹检测技术作为高效的检测工具,应用于光谱学、环境监测、安检、医学成像和生物传感等方面。然而,检测低浓度生化溶液和亚波长尺度物质时,太赫兹检测技术则会因为灵敏度低而不能满足需求。超材料的谐振响应灵活可调,而且谐振激发时入射电磁场在超材料内亚波长尺度上呈现局域增强,可用于放大太赫兹检测的信号。因此太赫兹超材料传感成为新型高灵敏度无标记、无损检测的有效方案,利用丰富的超材料设计增强太赫兹传感灵敏度也成为了太赫兹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深入研究现有太赫兹超材料传感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本论文不仅提出立式开口环超材料作为新型太赫兹传感器的构想,而且还设计了超材料同时测量物质双重属性的传感方法并优化了超材料吸波器的制备流程,旨在实现高灵敏度和高效的太赫兹超材料传感。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深入分析了各类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的传感机理,探索了限制传感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了获得高灵敏度的传感性能,提出一种立式开口环超材料传感器的构想。在该超材料设计中,谐振增强的传感区域在竖直方向上被提高,使谐振场集中区域远离基底,降低了基底接触带来的损耗,从而增强了传感性能。2)提出一种立式双开口环超材料结构,并设计了基于此结构的太赫兹传感器。理论分析了此超材料的谐振特性以及基于此超材料结构的传感性能,揭示了潜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双开口环设计保持了结构对称性,消除了谐振器的双各向异性响应,实现了 Q值约为20的谐振。而且,立式双开口结构中的顶部开口远离基底,降低了基底接触带来的介电损耗,极大地增强了传感器的性能,其最高灵敏度可达788 GHz/RIU。另外,此三维太赫兹传感器对制备误差和广入射角度不敏感。3)提出一种在立式双开口环超材料中引入结构非对称性,激发暗谐振模式的构想。并用数值模型拟合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谐振的激发和混合过程进行了探索,揭示了其物理内涵。结果表明,光谱中的Fano线型的形成是因为灵活可调的暗模式与其他谐振发生了谐振混合,使得谐振线宽被压窄,在1.93 THz处获得Q值为327,线宽为5.9 GHz的窄带谐振。除了高Q谐振外,此非对称立式双开口环超材料兼具立式开口环设计固有的高灵敏度,故其综合传感性能优良。4)仿真分析了立式开口环超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低阶和高阶磁谐振模式的光谱特性和电磁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入射偏振下,此类立式开口环超材料中均可以激励出这两种磁谐振模式,这是由立式开口环谐振器特殊的几何构型决定的。另外,数值分析了立式单开口环超材料的传感潜力,其传感性能弱于立式双开口设计。5)提出一种利用超材料吸波器同时测量物质的折射率和电导率的算法。该算法运用三次数学拟合得到了频谱响应变量(谐振频移和振幅调制)与待测物质的折射率和电导率的非线性方程组。利用谐振频移与折射率的线性表达式,求解方程组得到了待测物质的双属性关于频谱响应变量的表达式。选择简单的超材料吸波器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其最大误差百分比只有0.83%,证明了算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6)优化了超材料吸波器的传统制备流程。新的制备流程简化了制备过程,且制备的超材料吸波器在保持原有的吸收性能的基础上,兼具更优良的传感性能。两个常见的超材料吸波器设计作为实例,分别从吸收和传感性能两方面对比了传统和新式超材料吸波器,并用仿真分析解释了对比结果。结果表明,传感性能的增强是因为新式超材料吸波器可暴露了更多的谐振场,与待测物质发生充分的耦合。另外,这种新式制备方法还可用于制备复杂结构的超材料吸波器,且对制备误差不敏感。
胡磊[2](2021)在《二维及类二维光子晶体在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其中最吸引人的特征之一是石墨烯电子能带结构中圆锥形的能带片段连接而成的奇点狄拉克点,该点处的模态密度为零,在其邻近范围内,模态密度线性衰减,色散曲线呈线性变化。近年来,由于光子晶体中的狄拉克点也具有不同寻常的色散关系,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克莱因隧穿效应、量子震颤效应和赝扩散等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异于传统光子带隙或全内反射原理,狄拉克频率处的新型光局域和导光机制应运而生,这种狄拉克定域/导波模式由于具有独特的代数衰减特性,作为一种光子晶体的新颖类量子效应,将为新型光子器件、光子芯片结构、光学传感的设计增加可行性和灵活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微波实验的方法,对不同波段、不同晶格类型、色散/非色散材料、二维/类二维光子晶体中狄拉克锥的性质以及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模和相关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电介质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式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分析。介绍具有高品质因数、代数形式的慢衰减速率以及稳定驻波特性的TE模式三角晶格光子晶体中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在微小折射率差近似下分析了TM模式三角晶格光子晶体布里渊区角点处的简并性及其附近的色散特性,推导得到了TM模式下含缺陷三角晶格光子晶体所具有的与TE模式完全类似的狄拉克频率局域特性,利用数值方法计算了TM狄拉克局域模,验证了其特性,相关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讨论了蜂窝晶格、Kagome晶格、A7晶格等多种复式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局域模式,丰富了理论的多样性,为制造优良性能的新型导波器件提供了多种选择。2)微波光子晶体谐振腔的狄拉克局域模式测试。设计了一种包含中心缺陷的二维微波光子晶体,计算了狄拉克频率下的局域模式,解释了这种模式的特殊性质,用实验测量了含缺陷和不含缺陷时光子晶体的透射谱,发现只有当引入缺陷时,狄拉克频率处才会出现谐振峰,峰值的频率不会随入射波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由于此测试中不会激发起边缘模式,因此该实验验证了一种局域模式的存在,即狄拉克频率处的局域模。虽然该实验是在微波频率范围内进行的,但根据光子晶体的比例缩放特性,这一结论可以扩展到其他电磁频段。3)金属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式的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推导了含损耗的金属色散介质光子晶体能带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推广到不含损耗或包含非色散材料的光子晶体等各种简化模型。在微小折射率差近似下分析了TM模式下三角晶格金属光子晶体布里渊区角点处的简并性及其附近的色散特性,研究了光波段TM模式下含缺陷三角晶格金属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特性,研究了多种缺陷类型下微波金属光子晶体的TE/TM狄拉克局域特性,所有的理论结果均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理论与仿真具有良好的契合度。通过向金属介质柱光子晶体的背景中填充等离子体,实现了频率可调的狄拉克局域模。尽管金属为色散介质,介电函数依赖电磁波频率,但是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由金属介质柱构成的光子晶体谐振腔同样可以支持狄拉克频率局域模,展现出与电介质光子晶体谐振腔一样的性质,这为扩展新型器件的应用扩展提供了帮助。4)光子晶体平板狄拉克局域模式的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平板模式与普通二维光子晶体模式间的关系,在微小折射率差近似下分析了三角晶格光子晶体平板在布里渊区角点处的简并性及其附近的色散特性,发现了在光子晶体平板中存在类TE模式的狄拉克锥,而这一狄拉克锥可以通过抬升相应二维光子晶体狄拉克锥的频率来获得。分析了平板谐振腔中的狄拉克频率局域特性,讨论了平板厚度对局域模式的影响。光子晶体平板在实际设计、加工、应用中所具有的实用性,将为新型器件的使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张培书[3](2020)在《帕拉第奥为波利比乌斯《历史》,凯撒《评述》所绘系列插图研究 ——论文艺复兴军事建筑理论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从阿尔伯蒂到帕拉第奥,文艺复兴建筑师对于军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些建筑师、学者研究的关注点虽有交叉但各不相同,涵盖了军事建筑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筑城学,攻防器械有关的科学以及战争艺术,如:古罗马的营地布置,城防工程,战略战术,桥梁,军事器械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帕拉第奥的工作补齐了前人对战术战略以及空间地理研究的缺角。其中变化的一个驱动力是现实战争在随着火药的普及而改变。本文以帕拉第奥为波利比乌斯《历史》与凯撒《评述》绘制的两本形式、内容相似的战争版画为研究对象,探讨文艺复兴军事建筑理论的发展以及系列版画的内容与意义。将这些画面还原到北意大利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中,从版画地理信息,版画中包含的元素类型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勾勒出一副未知的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画像——民兵组织中的插图师和理论家;为我们提供帕拉第奥重建的古代战争优秀特征的完整图景。另外的一套藏于牛津的军队部署图纸或许表明,如果一个领土的尺度不可知,但军队所占领的空间是已知的,那么前者可以从后者中推断出来,帕拉第奥按照建筑设计的工具,规则和方法进行研究,军事战争与建筑的跨学科研究交汇于此,也是连接他作为建筑师的公共角色与另一个隐晦自我的桥梁。最后梳理《建筑十书》中关于军事建筑理论的论述,发现帕拉第奥的军事建筑研究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存在内容与思想上的重合,系列版画从军事建筑图像角度阐释了《建筑十书》中隐藏的内容体系,再次充实对古罗马建筑文化的认知。本文正文共约49 000字,图表114幅。
王雯[4](2019)在《群落理论范式争论研究 ——基于生态学家科学与哲学的综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群落理论范式争论为切入点,探讨了三个中心领域:群落演替、群落聚集和群落构建的争论。在对历史文献以实证考察的基础上,依据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对群落争论之焦点问题进行梳理,以厘清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脉络,展现出更为系统和实在的理论变化和演进动态,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对立范式予以综合,以深入理解生态学的本质,解构论争和对抗。该研究澄清了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了群落的实在意义,充实了研究的维度,丰富了传统命题的内涵。对于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首先对争论的历程做出了梳理:它开始于克莱门茨“单元演替顶极学说”的提出,格里森以“个体论”假说对其反驳,后经由“新克莱门茨主义”与“新个体主义”之间的激烈较量,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详细概述了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与格里森“个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以及作为其逻辑延续和内容充实的“新克莱门茨主义”和“新个体主义”演替理论的含义。其中所涉及的理论范式提出的背景、遭遇的否定与质疑以及完善与推进等,均做出了详实的分析,并展示出“机体论”范式与“个体论”范式之间的对抗、转移和消解。对于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主要涉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两个研究纲领:其中一个由戴蒙德引领,其观点具有整体论特征,认为严格确定的聚集规则决定了群落结构;另一个则由森博洛夫引领,持有激进的还原论立场,指出在致力于生物学解释之前,应首先检验“零假设”。在详细阐述聚集之争演进脉络的基础对“聚集规则”的内涵、“零假设-证伪”原则的操作,以及哲学与科学层面的批判做出了详实的分析。争论结果显示出,对立双方的观点都已开始弱化,且最终由激烈趋向缓和。对于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梳理和阐述了“生态位理论”与“中性理论”争论脉络的演进,明确了争论的焦点问题,以系统方式体现出理论的发展动态。以此,集中探讨了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并对其内涵的三次转变和内在辩证关系做出了详实分析;同时针对中性理论的提出、内涵及其架构基础、实证性研究,以及质疑和推进等不同侧面予以阐述;最后对争论趋势进行了探讨:对现有理论做出权衡,构建出包含随机性和确定性过程的综合模型,以实现全面、完整的解释多样性机制和模式。在对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历程予以梳理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研究主题做出了进一步的哲学分析。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剖析了理论范式争论产生的原因:本体论的不同预设、认识体系的架构以及整体论与还原论、证实和证伪等研究方法的差异性选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对现有理论和数据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综合可能是消解群落理论范式争论和对抗的可行路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理论综合的基本原则为基准:在定义概念和假定条件时要精确;尽可能提升理论的完整性和综合程度;实现不同理论之间的自由转换;以及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等级性的框架,以实现渐进式的理论综合。这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学本质的理解,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其应用并推进了生态学哲学的发展。作为从“科学”到“哲学”的阶段性研究,暂获得如下结论:群落理论范式的争论和转变是错综复杂的;争论趋势由激烈对抗走向交叉和融合;从模糊到精确的渐进式综合具有可行性;生态学研究应“回归本位”,以获得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实在意义。由此,在历史的构建和发展中,以忠实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渐进产生最佳说明性解释,使生态学哲学对自然的本质作出最真实的表征。这是本研究的终极追求。
赵磊[5](2018)在《文25东高含水油田构型控制下的液流方向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原油田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含水开发阶段,其中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含水为94%。由于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水驱波规律认识不清,液流方向技术不成熟,造成了挖潜开发效果变差。为了提高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以中原油田具有代表性的高含水油藏文25东为研究对象,将数值模拟和最优理论相结合,实现油藏动态优化,量化油藏配产配注,实现地下流线合理分布,提高水驱开发水平。文25东块是中渗油藏典型代表,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北部,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是文中开发区的地堑区,油藏类型属于反向屋脊式层状断块油藏,属三角洲沉积,典型的正韵律沉积。文25东块1979年7月投入开发,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由于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层内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该块1990年开始实施了以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的调整治理,因此目前不但主力层动用较好,水淹严重,二、三类层动用程度也较高,且已不同程度水淹,水驱效果逐年变差,注入水低效循环严重,构造主块内油井大都特高含水。为了优化水驱开发效果,需要对液流方向优化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本论文针对文25东高含水油藏储层变化大、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建立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深入剖析储层的内部建筑结构;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明晰水驱油波及规律及优化原理;建立基于动态分配系数调整液流方向的自动优化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水驱开发效率和降本增效的目的。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老油田特高含水期液流优化挖潜创效水驱技术。本次研究,利用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剖析层内单期次砂体结构,明确了夹层展布及单期次砂体连通关系,首次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认清了层内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利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方法,获得了液流优化条件下水驱油的平面、纵向波及规律,定量评价了液流方向优化的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成果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建立了东濮凹陷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型;二是创新应用非均质大尺寸平板模型液流优化实验、流线数值模拟等综合评价液流方向优化效果。
唐风琴[6](2018)在《带有节点特征网络的社区发现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复杂系统可用网络表示,系统中的基本元素及其交互关系分别定义为节点和链接[114]。复杂系统通常以模块的形式构建,模块在复杂系统具有其特色功能。在网络中,这样的模块表现为具有高密度内部链接的节点集,而模块之间的链接密度较低。这些子图称为社区,现实中很多的网络,比如社交网络、科研合作网、食物链网等都存在社区结构[21]。检测复杂系统的社区结构可以进一步地分析其内在组织构造及功能。因此,社区发现是网络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53]。现实中,网络数据的形式多样,有描述网络结构信息的数据,也有描述网络中节点属性特征的数据等。现有大部分社区发现算法仅关注网络结构信息,而传统的聚类算法仅关注节点的特征信息。社区应该是具有齐次边密度且带有相似特征的节点的集合,因此,本文拟结合网络的结构数据信息和网络节点的特征数据信息进行社区发现问题的研究,基于不同的衡量社区结构强度的目标函数,提出了三种社区发现算法。(1)SpcSA算法。该算法结合节点特征,将网络节点特征信息转化为节点连边的权值具有相似节点特征的节点之间连边的权值增大,特征信息差异较大的节点之间连边的权值减小,通过更新节点之间连边的权值,强化了原有网络的结构信息,有利于社区发现问题的研究。现实中网络节点带有的特征信息往往不止一个,部分特征信息是噪音或者是冗余的,需要将这部分噪音特征信息甄别出来。针对这一问题,SpcSA算法设计了一种网络节点特征校正方法,以一定的权值标示该节点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权值越大,该特征在社区发现过程中的作用越大。节点特征的权值取决于该特征属性的分布,若该特征在同社区内离散度小,在社区间的离散度大,那么它对应的权值较大。SpcSA算法采取类似EM算法的迭代方式,即首先给定节点特征的权值,估计节点的类别标签;其次给定节点的类标签,估计节点特征的权值。模拟实验和实际数据实验表明SpcSA算法在检测社区和学习节点特征属性相对重要性方面是有效的。(2)现实中的网络存在结构数据不完全的现象,例如,用户可以设定其隐私设置以防止非朋友查看他们的帖子或连接,这样在网络中就产生了孤立点。这种数据不完全现象会增加发现社区的难度。这些孤立点可能带有丰富的特征信息,可利用这些信息来推断其社区隶属关系。基于此,提出了基于模度块的结合节点特征信息和网络结构信息的社区发现算法-NMNA算法。NMNA算法将检测网络结构的具有模度块形式的目标函数和检测节点特征信息的目标函数的线性和作为检测带节点特征网络的总目标函数,经过计算整理,将总目标函数表示为矩阵迹的形式,用矩阵的相关知识解决优化目标函数的问题。考虑到网络节点特征信息的多样性,在社区发现过程中应区别利用节点特征信息,NMNA算法构造了嵌入节点特征权值的凸函数形式的目标函数,采用梯度下降法估计节点特征的权值。(3)DCFI算法。首先构建了基于网络结构和节点特征信息的两层网络。在结构层网络中,用图距离刻画节点之间的相似度,在节点特征层,节点之间的相似度用节点特征相似度函数度量,如果节点特征是数值型变量,那么节点之间的相似度是节点特征之间欧氏距离的函数,如果节点特征是分类型变量,那么节点之间的相似度是节点特征之间汉明距离的函数。在DCFI算法中,结构层的相似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和节点特征层的相似矩阵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原始网络节点的矢量表达式。DCFI算法采用节点特征权值估计自校正方法甄别在社区发现过程中节点特征的相对重要性。DCFI算法可以有效解决具有非齐次节点度的网络的社区发现问题。DCFI算法可以有效解决具有非齐次节点度的网络的社区检测问题。另外,DCFI算法能处理多种类型的网络结构,包括强同配型、弱同配型和异配型。
楚建德[7](2018)在《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是当下最为关切的课题之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底层结构是汉语的国际性传播。或者说,汉字汉语的传播是东学西渐的基础。为此,探索欧洲与中国文字与语言的原始接触,他们对汉字汉语的直观感受与学习方法就变得具有现实意义。明清之际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其时欧洲本土早期汉字家对于汉字汉语的研究探索,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在来华传教士研习汉字汉语的同时,欧洲早期汉学家缪勒等人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出发,结合在华传教士发回欧洲的有关汉字汉语的信息资料,发起《中文之钥》研究项目。试图通过欧洲索隐理论和组合术,找到快速掌握汉字汉语的方式方法,引起莱布尼茨的极大关注。在对欧洲早期汉学家《中文之钥》项目失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东学西渐的实践出发,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中文之钥》理论结构,以期帮助国际汉语学习者快速地掌握汉字汉语。绪论部分论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前人相关研究梳理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特别是耶稣会的背景资料。本章论述在于给那个时代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为以后传教士在不同阶段与汉字汉语的接触与研习打下基础。第二章论述欧洲对于中国文字的早期的间接接触,主要通过游记的方式在欧洲出现,后来通过日本认识汉字的过程。第三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直面汉字的早期历史,以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艾儒略、金尼阁等传教士为论述对象。第四章论述清前期欧洲传教士学习汉字汉语的情况和汉字汉语西传欧洲的图景。以汤若望、白晋、傅尔蒙、马若瑟等为主要论述对象。第五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本土传教士对于汉字汉语学习与研究所作出的努力。以基歇尔、缪勒、门采尔、巴耶尔、莱布尼茨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这些传教士和早期汉学家对于寻找《中文之钥》的过程与结果。第六章论述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结构。通过汉字构件、六书造字系统、汉字十二种构形结构、全景记忆方式等规律性的研究,找到学习汉字汉语的方便路径,阶段性完成《中文之钥》的研究成果。
陈新亮[8](2016)在《InAs/GaSb基Ⅲ-Ⅴ族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光电学性质研究》文中提出InAs/GaSb基Ⅲ-Ⅴ族半导体纳米结构因其高的电子迁移率,大的波尔激子半径以及优异的光电学性质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光电子学领域。目前InAs/GaSb基Ⅲ-Ⅴ族半导体纳米结构主要通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分子束外延(MBE)等方法合成。然而,高昂的成本和传统Ⅴ族前驱体(如:AsH3和AsO3)的剧毒特性限制了这些方法的推广。本文基于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几种类型的Ⅲ-Ⅴ族半导体纳米材料,包括GaSb纳米线,组分连续可调的GaxIn1-xAs1-ySby四元合金纳米线,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片,以及GaSb/InAs基横向纳米片异质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拉曼光谱仪(Labram-010)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对产物的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近场光学显微系统和自建的红外PL测试系统对样品的光致发光进行了研究;利用半导体参数仪测试了几种纳米结构的红外探测特性;此外,通过改进的CVD系统,研究了VLS机制与VS机制协同及竞争作用下,纳米材料形貌所呈现的多样性,研究了纳米材料轴向外延与径向外延的深层机制。本文取得了如下几项研究成果:1.基于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高结晶质量的GaSb纳米线。在固态源蒸发反应体系中,材料生长条件(温度,压强,Ⅴ/Ⅲ比例,沉积温区等)的微弱扰动会极大地影响产物的形貌及结晶质量。通过梯度延长GaSb粉末的生长时间,GaSb纳米线的长度及直径均匀增加。XRD谱表明制备的纳米线结晶性质优良,为立方闪锌旷结构。激光功率依赖的拉曼光谱表明,在背散射配置下,随着激光功率的升高,GaSb纳米线的TO模及LO模都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归因于测试过程中的激光加热效应及声子限域效应。光致发光谱表明所制备的GaSb纳米线发光主要来自于带隙原子直接跃迁,晶体管测试表明所合成的纳米线具有较强的红外光响应。2.结合VLS生长方法和离子交换机制合成了组分和带隙连续可调的GaxIn1-xAs1-ySby四元合金纳米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元合金系的混熔带隙难题。STEM结构表征表明纳米线具有优异的结晶性质;纳米线的低温光致发光可从1635 nm连续调节至3250 nm。采用紫外光刻和金属蒸镀系统,构建了单合金0纳米线晶体管,其响应率峰R值和EQE致可分别达到157.94 AW-1及2.0×104%。基于近局域平衡下的麦克斯韦气体分子运动方程及三元合金相图,分析了GaxIn1-xAs1-ySby四元合金纳米线的形成机理,以及实现Ⅲ-Ⅴ族四元合金系全组分连续可调的理论依据。3.首次采用CVD法合成了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片,实现了Ⅲ-Ⅴ族合金材料在维度上的扩展。STEM及XRD表征表明,纳米片具有较好的结晶品质,为典型的立方闪锌矿结构;微区拉曼谱发现纳米片具有多模声子振动行为,且各支模随激光功率的增加,一致向低频段移动,反应这种新的准一维材料当中存在的声子限域效应;变温光致发光数据表明,纳米片的温度热膨胀因子α明显低于GaInAsSb薄膜材料,这归因于小尺寸效应导致的热膨胀限域;随后,我们设计了基于纳米片的红外探测器件,测试结果表明,其峰值响应率R值可达675 A/W,相应的外量子效率EQE值为8.05×104%,远高于基于GaInAsSb薄膜的红外探测器件。结合VLS及VS机制,分析了纳米片的形成机理,这为实现Ⅲ-Ⅴ新型准一维结构提供了参考。4.首次通过CVD法合成了GaSb/InAs基横向片状异质结构。该结构具有类叶片状形态,STEM表征表明其晶体结构为立方相,杆部的生长方向与片区的生长方向相互垂直。该叶状横向异质结构的出现,实现了Ⅲ-Ⅴ族半导体异质结构在维度上的扩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无机材料的仿生现象。结合纳米结构面选择外延机制及VLS、VS生长机理,提出了GaSb/InAs基横向片状异质结构的形成机理,但仍不完备。借助于电子束曝光系统,我们构建了基于横向异质结纳米器件,并设计了基于该结构的双沟道晶体管器件的模型。
郑超[9](2011)在《塑料片材真空阴模吸塑成型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注塑和吹塑等工艺为塑料加工领域的主要加工方法。而近10年来这一领域正在迅速转为以热塑成型工艺为主。热塑性成型工艺中一个重要部分是真空吸塑成型工艺。塑料片材的成型技术简单且易于实现,因此广泛应用于商品包装。同时,在模内膜成型技术中,膜的成形因其形状较为复杂,尺寸控制精度要求高等特点,使得塑料片材的成形技术成为其核心技术。此时需要从制品或膜的形状设计及成形工艺入手,控制薄壳或膜的不均匀变薄,从而实现精确制造。本文从塑料片材成形材料特性数据分析开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和多物理场耦合的计算方法,模拟塑料片材成形过程,从中获得制品设计与质量控制所需要的工艺参数。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以及真空吸塑成型模拟研究。设计具有典型成型特征的模具并用其加工出制品,对制品的质量进行分析。同时,归纳热塑性工艺的材料特性和成型过程规律,建立三维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经过实验与模拟数据的比较,计算机模拟厚度数据与实测值最大误差在13%以内。有限元模拟方法有助于控制薄壳或膜的不均匀变薄,从而提高设计和制造质量。针对当前模内膜工艺的应用问题——平面模内标签经吹塑成形为制品外形其平面图案转变为三维图案发身失真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为简单的几何仿真方案,另一种为复杂的有限元模拟方案。两种方案的选择取决于生产工艺要求,其中有限元模拟方案可以提供精确的分析结果。论文引用研究项目中的一个实例来证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田甜[10](2009)在《以3-乙酰基吡啶和5-呋喃水杨酸为配体的新型铂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物理表征及其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顺铂(Cisplatin)针对睾丸癌、卵巢癌,脑部肿瘤和宫颈癌等的临床治疗都非常有效,因此目前众多科研工作都着重于是否能合成一些类似顺铂但却具有更强治癌活性,更广抗癌范围的铂配合物上。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铂与3-乙酰基吡啶以及5-呋喃水杨酸配体形成新一代铂配合物的合成工艺、物理表征和生物活性。论文首先概述了针对肉瘤、恶性上皮肿瘤、淋巴瘤及生殖细胞肿瘤有抗癌高活性的顺铂,之后着眼于吡啶类衍生物在医疗上的深远影响,特别选取了配体3-乙酰基吡啶与铂首次进行螯合生成[Pt(3-aeetylpyridine)2Cl2],并采用红外(IP),元素分析(EA),ESI-MS,1H NMR,195pt-NMR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单晶衍射初步推测晶体是以铂金属中心,两个3-乙酰基吡啶配体和两个氯化物以顺式结构围绕在铂周围的单核结构。论文还重点探索了这种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模式。通过研究配合物对DNA的热变性作用,圆二色性,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可以断定此配合物是以多种模式与DNA相互作用的,比如股间交联,链内交联或者嵌合。它与Cisplatin和DNA的相互作用模式不同,因此对DNA的构象变化产生了不同影响。其次,论文还着重研究了用5-呋喃水杨酸作为配体的配合物的合成工艺,并且通过用各种常规光谱检测手段,例如IR,EA,ESI-MS,1H NMR和195pt NMR对其进行鉴定表征,其生物活性研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点讨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太赫兹检测技术的研究意义及应用概述 |
| 1.2 电磁超材料的研究背景及应用简介 |
| 1.3 太赫兹超材料传感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 2 太赫兹超材料传感的基础理论 |
| 2.1 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常用的谐振模型 |
| 2.1.1 电偶极子谐振和磁偶极子谐振 |
| 2.1.2 常用谐振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
| 2.1.3 谐振的对称线型和非对称线型 |
| 2.2 超材料传感性能的常用表征指标 |
| 2.2.1 基于谐振振幅变化的表征指标 |
| 2.2.2 基于谐振频率位置变化的表征指标 |
| 2.3 超材料的仿真建模与等效介质分析 |
| 2.3.1 超材料的仿真建模 |
| 2.3.2 等效介质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3 基于立式开口环谐振器超材料的太赫兹传感研究 |
| 3.1 立式双开口环超材料传感器 |
| 3.1.1 传感器设计及谐振性能分析 |
| 3.1.2 传感性能评估与分析 |
| 3.1.3 制备误差分析和入射角度鲁棒性分析 |
| 3.2 非对称立式双开口环超材料传感器 |
| 3.2.1 结构设计与数值分析 |
| 3.2.2 数值模型拟合 |
| 3.2.3 制备鲁棒性分析 |
| 3.2.4 传感性能评价 |
| 3.3 立式单开口环超材料传感器 |
| 3.3.1 结构设计和谐振模式分析 |
| 3.3.2 传感性能评估 |
| 3.3.3 其他三维SRR结构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4 基于太赫兹超材料吸波器的待测物质双属性同时测量 |
| 4.1 超材料吸波器的相关理论 |
| 4.2 基于太赫兹超材料吸波器同时测量待测物的折射率和电导率 |
| 4.2.1 算法原理和实例展示 |
| 4.2.2 结果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5 基于表面浮雕型超材料吸波器的太赫兹传感研究 |
| 5.1 太赫兹超材料吸波器改进后的制备工艺 |
| 5.2 吸收和传感性能对比分析 |
| 5.3 太赫兹超材料吸波器的传感性能增强的理论解释 |
| 5.4 结构优化和制备鲁棒性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二维材料 |
| 1.1.1 二维材料简介 |
| 1.1.2 石墨烯 |
| 1.2 光子晶体 |
| 1.3 狄拉克锥 |
| 1.3.1 二维材料狄拉克锥 |
| 1.3.2 光子晶体狄拉克锥 |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 2 光子晶体的基本性质与研究方法 |
| 2.1 光子晶体的理论基础 |
| 2.1.1 光子晶体中的波动方程 |
| 2.1.2 比例缩放法则 |
| 2.1.3 时间反演对称性 |
| 2.1.4 模式对称性 |
| 2.2 光子晶体的数值计算方法 |
| 2.2.1 平面波展开法 |
| 2.2.2 时域有限差分法 |
| 3 二维电介质光子晶体的狄拉克局域模式 |
| 3.1 TE偏振狄拉克局域模 |
| 3.1.1 布里渊区角点的简并性 |
| 3.1.2 布里渊区角点附近的线性色散关系 |
| 3.1.3 狄拉克频率处的模式分析 |
| 3.1.4 狄拉克频率处的缺陷局域模 |
| 3.1.5 基模品质因数 |
| 3.1.6 高阶模式 |
| 3.2 TM偏振狄拉克局域模 |
| 3.2.1 TM偏振下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锥 |
| 3.2.2 TM偏振下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 3.3 复式晶格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 |
| 3.3.1 蜂窝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 3.3.2 Kagome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 3.3.3 A7 晶格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 3.4 微波光子晶体狄拉克局域模的实验研究 |
| 3.4.1 二维微波光子晶体谐振腔的设计 |
| 3.4.2 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
| 4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的狄拉克局域模式 |
| 4.1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的能带计算 |
| 4.1.1 TM模式 |
| 4.1.2 TE模式 |
| 4.1.3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能带特征 |
| 4.2 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 4.2.1 金属光子晶体中的狄拉克点 |
| 4.2.2 TM偏振下光子晶体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 4.3 微波金属光子晶体狄拉克频率局域模的研究 |
| 4.3.1 TM模式 |
| 4.3.2 TE模式 |
| 4.3.3 实验方案 |
| 5 类二维光子晶体平(薄)板的狄拉克局域模式 |
| 5.1 光子晶体平板的能带计算 |
| 5.2 光子晶体平板模式与相应二维光子晶体模式的关系 |
| 5.3 光子晶体平板中的狄拉克频率局域模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历史背景 |
| 1.1.2 研究综述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4 文章结构 |
|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军事建筑理论发展概述 |
| 2.1 阿尔伯蒂的论述 |
| 2.2 菲拉雷特的论述 |
| 2.3 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丁尼和达芬奇的研究 |
| 2.4 塞巴斯蒂亚诺·塞利奥的相关研究 |
| 2.5 帕拉第奥的研究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帕拉第奥与古罗马军事建筑理论研究 |
| 3.1 帕拉第奥的古罗马军事建筑研究背景 |
| 3.1.1 兴趣起源 |
| 3.1.2 威尼斯1570s的社会环境 |
| 3.2 帕拉第奥的绘图参考 |
| 3.3 两本系列插图的流传与内容 |
| 3.3.1 凯撒《评述》系列插图 |
| 3.3.2 未出版的波利比乌斯《历史》系列插图 |
| 3.3.3 “失窃”的波利比乌斯《历史》系列插图 |
| 3.3.4 两本系列插图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
| 3.3.4.1 表达方式与工作流程相似 |
| 3.3.4.2 具体内容与图像质量不同 |
| 3.4 依据地理环境的战争版画类型分类 |
| 3.4.1 山地战役 |
| 3.4.2 海战 |
| 3.4.3 平原战役 |
| 3.4.4 河水流域战役 |
| 3.4.5 小结 |
| 3.5 画面元素分析 |
| 3.5.1 城市 |
| 3.5.2 军营 |
| 3.5.3 桥梁 |
| 3.5.4 军事建筑 |
| 3.5.5 民用建筑 |
| 3.5.6 器械 |
| 3.5.7 小结 |
| 3.6 一套关于步兵编队研究的图纸 |
| 3.6.1 图纸的表达 |
| 3.6.2 对阵型‘空间’的关注 |
| 3.6.3 与帕拉第奥建筑设计的关系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帕拉第奥的研究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
| 4.1 维特鲁威的职业生涯 |
| 4.2 《建筑十书》中与军事建筑有关的论述 |
| 4.3 帕拉第奥的研究与《建筑十书》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 |
| 5.1 论文总结 |
| 5.2 研究难点与遗憾 |
| 致谢 |
| 主要参考文献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 附录一 未出版的波利比乌斯《历史》系列版画 |
| 附录二 凯撒《评述》系列版画 |
|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为什么研究群落理论范式争论 |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
| 四、应用价值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篇 群落演替的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 |
| 第一章 克莱门茨与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 |
| 1.1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内涵 |
| 1.2 “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提出的背景 |
| 1.3 对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质疑 |
| 1.3.1 对群落演替起因(动因)的质疑 |
| 1.3.2 对群落演替路径(方式)的质疑 |
| 1.3.3 对群落演替趋向(终点)的质疑 |
| 1.4 “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 |
| 1.4.1 马格列夫将热动力学和控制论应用到群落演替理论中 |
| 1.4.2 奥德姆将群落演替理论的有机整体性扩展到生态系统中 |
| 1.5 对“新克莱门茨主义”群落演替理论的批判 |
| 1.5.1 对生物能学原则的批判 |
| 1.5.2 对物种多样性结论的批判 |
| 1.5.3 对进程有序性的批判 |
| 第二章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及其推进 |
| 2.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提出 |
| 2.1.1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内涵 |
| 2.1.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提出的背景 |
| 2.2 格里森群落演替“个体论”的遭遇 |
| 2.3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复兴 |
| 2.4 群落演替“个体论”的推进 |
| 2.4.1 格莱姆的植物适应对策模型 |
| 2.4.2 蒂尔曼的资源比率假说 |
| 2.4.3 休斯顿和史密斯的个体-本位模型 |
| 第三章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弱化与综合 |
| 3.1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解释 |
| 3.1.1 三重机制模型的内涵 |
| 3.1.2 三重机制演替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
| 3.2 综合的群落演替因果性框架 |
| 3.3 变化镶嵌体稳态学说 |
| 附图 |
| 第二篇 群落聚集的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 |
| 第四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质疑 |
| 4.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及其他学者的支持 |
| 4.1.1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的提出 |
| 4.1.2 其他生态学者的支持 |
| 4.2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质疑 |
| 4.2.1 森博洛夫以及康纳和森博洛夫的质疑 |
| 4.2.2 斯特朗等对“种间竞争”的质疑 |
| 4.2.3 康奈尔拒斥“竞争后的幽灵” |
| 第五章 戴蒙德群落聚集整体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
| 5.1 格兰特和阿尔伯特对斯特朗等的回应及质疑 |
| 5.2 赖特和毕尓对森博洛夫和康纳分析方法的质疑 |
| 5.3 戴蒙德和吉尔平的回应及质疑 |
| 5.4 拉夫加登对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
| 第六章 森博洛夫等群落聚集还原论者的回应及质疑 |
| 6.1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戴蒙德和吉尔平以及赖特和毕尔等的回应和质疑 |
| 6.2 森博洛夫对拉夫加登的回应及质疑 |
| 6.2.1 对哲学批判的回应 |
| 6.2.2 对技术批判的反驳 |
| 6.3 森博洛夫和康纳对赖特和毕尓的回应及质疑 |
| 6.3.1 对赖特和毕尔批判Q模式分析的回应 |
| 6.3.2 赖特和毕尔提出新R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 |
| 第七章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延续 |
| 7.1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者的总结性交锋和陈词 |
| 7.1.1 吉尔平和戴蒙德基本观点 |
| 7.1.2 康纳和森博洛夫对吉尔平和戴蒙德的回应及质疑 |
| 7.1.3 吉尔平和戴蒙德对康纳和森博洛夫的反驳 |
| 7.1.4 康纳和森博洛夫的总体性回应 |
| 7.2 新世纪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的再延续 |
| 7.2.1 对物种共现模式的重申 |
| 7.2.2 对棋盘分布的再争论 |
| 附图 |
| 第三篇 群落构建的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 |
| 第八章 群落构建决定论的生态位理论内涵及疑难 |
| 8.1 生态位理论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
| 8.1.1 两种内涵:生境生态位与功能生态位 |
| 8.1.2 量化研究:n-维超体积生态位 |
| 8.1.3 操作性描述:资源利用生态位 |
| 8.2 生态位理论的疑难 |
| 8.2.1 实证研究的责难 |
| 8.2.2 多元观点的冲击 |
| 8.2.3 区域过程的忽略 |
| 8.2.4 解释能力的缺乏 |
| 第九章 群落构建随机论中性理论的提出及推进 |
| 9.1 中性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分析 |
| 9.1.1 中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
| 9.1.2 中性模型的框架结构 |
| 9.1.3 中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
| 9.1.4 意义分析 |
| 9.2 对中性理论的质疑及其推进 |
| 9.2.1 中性理论的质疑 |
| 9.2.2 中性理论的推进 |
| 第十章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及争论趋势 |
| 10.1 生态位理论的复兴 |
| 10.1.1 生态位概念的修订 |
| 10.1.2 随机生态位理论的提出 |
| 10.2 争论趋于融合 |
| 10.2.1 生态位-中性连续体假说 |
| 10.2.2 基于过程的统一框架 |
| 附图 |
| 第十一章 群落生态学理论范式争论的哲学启示 |
| 11.1 群落演替机体论与个体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
| 11.2 群落聚集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
| 11.3 群落构建决定论与随机论之争的哲学启示 |
| 11.4 争论解决的可能路径——渐进式理论综合 |
| 11.4.1 理论综合的内涵及其可行性 |
| 11.4.2 理论综合的工具 |
| 11.4.3 理论综合的方法 |
| 11.4.4 理论综合的原则 |
| 附图 |
| 结语与展望 |
| 一、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
| 二、本研究取得的基本结论 |
| 三、研究展望 |
| 四、本研究的欠缺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 |
| 第1章 绪论 |
| 1.1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
| 1.2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 第2章 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
| 2.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 2.1.1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
| 2.1.2 标志层识别 |
| 2.2 隔夹层平面特征 |
| 第3章 储层连通性量化研究 |
| 3.1 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其展布 |
| 3.1.1 沉积环境分析 |
| 3.1.2 沉积相特征 |
| 3.1.3 沉积相模式 |
| 3.2 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 |
| 3.2.1 厚油层内部构型概念 |
| 3.2.2 文25东块构型级次方案及构型要素 |
| 3.2.3 厚油层储层构型 |
| 3.2.4 构型结构模式 |
| 3.2.5 物性平面特征 |
| 第4章 相控随机建模研究 |
| 4.1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 4.1.1 储层地质建模基本流程 |
| 4.1.2 序贯建模方法原理 |
| 4.1.3 厚油层精细储层地质建模 |
| 4.2 储层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
| 4.2.1 岩心揭示储层构型对剩余油控制 |
| 4.2.2 井间构型对剩余油分布控制 |
| 4.2.3 剩余油分布模式 |
| 第5章 流线模拟分析研究 |
| 5.1 配产配注量优化 |
| 5.2 理论模型优化 |
| 5.2.1 流线优化效果模拟 |
| 5.2.2 优化时机 |
| 5.2.3 早期优化和选择性关井比较 |
| 第6章 室内实验验证及评价研究 |
| 6.1 物理模型的制作 |
| 6.1.1 模型的制作方法 |
| 6.1.2 非均质模型的制作 |
| 6.1.3 模型渗透率和孔隙的测定 |
| 6.1.4 模型饱和度电极的选择和布设 |
| 6.2 饱和度标定实验 |
| 6.2.1 实验岩心及实验流体 |
| 6.2.2 实验方法 |
| 6.2.3 实验结果 |
| 6.3 平面非均质模型水驱实验 |
| 6.3.1 实验材料及过程 |
| 6.3.2 水驱油过程中实验结果 |
| 6.4 平面非均质模型液流方向优化实验 |
| 6.4.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
| 6.4.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
| 6.5 正韵律模型水驱实验 |
| 6.5.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
| 6.5.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
| 6.6 正韵律层内非均质模型液流优化实验 |
| 6.6.1 水驱油过程中特征曲线 |
| 6.6.2 不同驱替倍数下水驱饱和度分布 |
| 6.7 矿场应用评价研究 |
| 6.7.1 开发历史注采优化 |
| 6.7.2 预测方案优化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网络 |
| 1.2 社区发现的概述 |
| 1.2.1 社区及社区发现 |
| 1.2.2 社区发现的作用 |
| 1.3 社区发现的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准备工作 |
| 2.1 符号和定义 |
| 2.2 社区检测评价指标 |
| 第三章 基于谱聚类带有节点特征的社区发现方法 |
| 3.1 引言 |
| 3.2 SpcSA算法 |
| 3.2.1 SpcSA算法 |
| 3.2.2 参数σ的选取 |
| 3.2.3 算法的收敛性 |
| 3.3 实验和分析 |
| 3.3.1 数值模拟实验 |
| 3.3.2 实际网络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模度块带有节点特征的社区发现算法 |
| 4.1 引言 |
| 4.2 NMNA算法 |
| 4.2.1 准备工作 |
| 4.2.2 NMNA算法 |
| 4.3 实验和分析 |
| 4.3.1 数值模拟 |
| 4.3.2 实际数据 |
| 第五章 基于图距离的带有节点特征的社区检测算法 |
| 5.1 引言 |
| 5.2 DCFI算法 |
| 5.2.1 结构层网络和节点特征层网络节点的相似度 |
| 5.2.2 相似度的融合 |
| 5.2.3 DCFI收敛性 |
| 5.3 实验和分析 |
| 5.3.1 数值模拟 |
| 5.3.2 实际网络数据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与意义 |
|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 |
| 第一节 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 |
| 一、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 |
| 二、四大发明的欧洲传播 |
| 三、《马可波罗游记》对中欧文化交流的贡献 |
| 第二节 明清之前基督教进入中国的努力 |
| 一、景教在中国唐代的传播历程 |
| 二、也里可温教在中国元代的传播历程 |
| 第三节 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
| 一、欧洲政治与宗教的结合 |
| 二、欧洲的哲学分支与人文主义思潮 |
| 第四节 明清之际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
| 一、变动中的中欧商业贸易格局 |
| 二、商业利益驱动下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军事侵扰 |
| 第五节 耶稣会的成立背景与组织结构 |
| 一、耶稣会的成立背景 |
| 二、耶稣会的教阶职务 |
| 三、耶稣会的传信制度 |
| 小结 |
| 第二章 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对汉字汉语的间接接触 |
| 第一节 欧洲传说中的汉字汉语记载 |
| 第二节 沙勿略关于汉字汉语研习的战略定位 |
| 第三节 努内斯进入中国的尝试 |
| 第四节 欧洲早期着作中的汉字记载与表述 |
| 一、克路士的《中国志》 |
| 二、埃斯卡兰特的《葡萄牙东方航海记》 |
| 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志》 |
| 第五节 日本作为传教士接触中国语言的前站 |
| 小结 |
| 第三章 明清之际传教士群体的汉语学习与传播 |
| 第一节 范礼安对于汉字汉语学习的奠基 |
| 第二节 罗明坚的汉字汉语研习与欧洲传播 |
| 第三节 利玛窦的汉字汉语研习与着作 |
| 一、利玛窦汉语研习的过程 |
| 二、罗明坚、利玛窦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
| 第四节 郭居静、庞迪我与李玛诺的汉语研习 |
| 一、郭居静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
| 二、庞迪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
| 三、李玛诺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
| 四、龙华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
| 小结 |
| 第四章 后利玛窦时代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 |
| 第一节 耶稣会内部的汉字译名之争 |
| 第二节 金尼阁在欧洲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
| 第三节 艾儒略对于汉字的研习与传播 |
| 第四节 卫匡国的汉语研习与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
| 第五节 汤若望的汉语研习与汉语着作 |
| 小结 |
| 第五章 中国索隐派及欧洲早期汉学家的汉字研究 |
| 第一节 白晋的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
| 第二节 傅圣泽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
| 一、傅圣泽对于《易经》的研究 |
| 二、傅圣泽对于中国编年史的研究 |
| 三、傅圣泽对于道教的研究 |
| 第三节 马若瑟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
| 一、马若瑟与傅尔蒙的通信 |
| 二、马若瑟的《汉语札记》 |
| 三、马若瑟的其他中文着述 |
| 四、马若瑟和《六书实义》 |
| 第四节 缪勒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
| 第五节 门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
| 第六节 巴耶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
| 第七节 莱布尼茨的“普遍字符”与汉字研究 |
| 小结 |
| 第六章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理论框架 |
| 第一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结构体系 |
| 一、东学西渐的理论意义及项目介绍 |
| 二、汉字学习难点分析 |
| 三、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框架 |
| 四、《汉字构件》的一个样本 |
| 第二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哲学基础 |
| 一、“阴阳”象数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
| 二、五行思维与汉字构造 |
|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
| 第三节 汉字笔画 |
| 一、笔画的形成与发展 |
| 二、笔画的属性 |
| 三、汉字的笔数 |
| 四、汉字的笔顺及其规范 |
| 五、汉字笔画排序的规则 |
| 第四节 汉字构件 |
| 一、构件的定义与性质 |
| 二、汉字构件数 |
| 三、构字频度统计 |
| 四、构件变形 |
| 五、成字构件和非成字构件 |
| 六、汉字构件按功能分类 |
| 第五节 汉字结构与构件部位 |
| 第六节 六书系统与四书教学 |
| 一、六书史略 |
| 二、许慎“六书”学说基本内容 |
| 三、汉字构造的特点分析 |
| 第七节 构词规律 |
| 第八节 汉字记忆规律 |
| 一、全图景赋形记忆法 |
| 二、形声字联想记忆法 |
| 三、非形声字图像再现记忆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 致谢辞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纳米科技概述 |
| 1.2.1 零维纳米结构 |
| 1.2.2 一维纳米结构 |
| 1.2.3 二维纳米结构 |
| 1.3 纳米结构的制备技术 |
| 1.3.1 液相生长法 |
| 1.3.2 气相生长法 |
| 1.3.3 固相生长法 |
| 1.3.4 模板生长法 |
| 1.3.5 范德瓦尔斯外延生长法 |
| 1.3.6 图形外延法 |
| 1.4 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 |
| 1.4.1 量子尺寸效应 |
| 1.4.2 表面效应 |
| 1.4.3 量子隧道效应 |
| 1.4.4 库伦阻塞效应 |
| 1.5 InAs/GaSb基Ⅲ-Ⅴ族半导体纳米结构 |
| 1.6 InAs/GaSb基Ⅲ-Ⅴ族半导体纳米器件 |
| 1.6.1 生物荧光标记 |
| 1.6.2 红外探测器 |
| 1.6.3 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 |
| 1.6.4 纳米红外激光器 |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7.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GaSb纳米线的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 |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2 GaSb纳米线的合成 |
| 2.2.1 GaSb纳米线的制备 |
| 2.2.2 样品表征及测试仪器 |
| 2.2.3 GaSb纳米线的形貌、结构及成分分析 |
| 2.3 温度依赖的光致发光 |
| 2.4 GaSb纳米线的光电响应特性 |
| 2.4.1 晶体管的构建 |
| 2.4.2 器件性能测试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组分可调Ga_(1-x)In_xAs_ySb_(1-y)四元合金纳米线的合成和光电性质研究 |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3.2 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线的合成 |
| 3.2.1 合成 |
| 3.2.2 样品表征和测试用仪器 |
| 3.2.3 形貌、组分与结构 |
| 3.3 光致发光 |
| 3.4 Ga_(1-x)In_xAs_ySb_(1-y)纳米线的光电响应特性 |
| 3.4.1 晶体管的构建 |
| 3.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3.5 组分可调Ga_(1-x)In_xAs_ySb_(1-y)纳米线的形成机理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片的合成及光电性质研究 |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4.2 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片的合成及光致发光 |
| 4.2.1 合成 |
| 4.2.2 样品表征和测试用仪器 |
| 4.2.3 形貌、组分与结构 |
| 4.2.4 光学特性及能带计算 |
| 4.3 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片光电响应特性 |
| 4.3.1 晶体管的构建 |
|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4 GaInAsSb四元合金纳米片生长机理研究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InAs/GaSb基横向异质结构的制备及生长理论研究 |
| 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5.2 InAs/GaSb基横向异质结纳的合成 |
| 5.2.1 合成 |
| 5.2.2 样品表征和测试用仪器 |
| 5.2.3 形貌、成分和结构 |
| 5.3 拉曼和光致发光表征 |
| 5.4 基于InAs/GaSb基横向异质结的器件设计 |
| 5.5 InAs/GaSb基纳米片横向异质结的形成机理研究 |
| 5.6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理论技术及分析 |
| 2.1 真空吸塑成型吹塑工艺技术 |
| 2.2 板料成形理论 |
| 2.3 网格建模及其建模方法 |
| 2.4 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 |
| 3 吸塑成型实验及摄影测量 |
| 3.1 实验设计 |
| 3.2 网格变形分析 |
| 3.3 实验数据分析 |
| 3.4 实验成形极限图 |
| 4 真空吸塑成型数值模拟 |
| 4.1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 4.2 材料模型 |
| 4.3 几何模型及网格设定 |
| 4.4 模拟结果及成形性分析 |
| 4.5 模拟结果准确性分析 |
| 4.6 摩擦对吹塑热成型的影响 |
| 4.7 片材吹塑成形制品壁厚不均匀度分析 |
| 4.8 工业问题解决方案 |
| 5 研究成果总结及展望 |
| 5.1 工作及成果总结 |
| 5.2 工作的不足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铂族金属抗癌药物 |
| 1.2 顺铂Cisplatin |
| 1.3 新一代铂族金属中具有抗癌作用的配合物 |
| 第二章 以3-乙酰基吡啶为配体的铂金属配合物 |
| 2.1 引言 |
| 2.1.1 吡啶类衍生物 |
| 2.1.2 配体3-乙酰基吡啶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试剂 |
| 2.2.2 合成工艺与表征 |
| 2.2.3 仪器 |
| 2.2.4 细胞毒性研究 |
| 2.2.5 DNA的热变性作用 |
| 2.2.6 圆二色谱 |
| 2.2.7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滴定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合成工艺 |
| 2.3.2 3-乙酰基吡啶的铂配合物的表征 |
| 2.4 3-乙酰吡啶铂配合物的生物学研究 |
| 2.4.1 生长抑制试验 |
| 2.4.2 DNA的热变性 |
| 2.4.3 圆二色谱 |
| 2.4.4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滴定 |
| 2.5 结论 |
| 第三章 以5-呋喃水杨酸为配体的铂金属配合物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步骤 |
| 3.2.1 试剂 |
| 3.2.2 合成步骤 |
| 3.2.3 仪器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合成工艺 |
| 3.3.2 铂与5-呋喃水杨酸配合物的表征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前景与展望 |
| 4.1 科研基础 |
| 4.2 前景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