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妍[1](2021)在《抗菌活性成分在不同基质中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毒性研究》文中提出抗菌活性成分可被添加于诸多消毒清洁产品中。但缺乏对消毒清洁类产品的正确使用,可导致抗菌活性成分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随着此类产品使用量的逐年递增,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播期间,已逐渐显现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目前,已有部分抗菌活性成分被视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由此可见,抗菌活性成分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构成威胁。抗菌活性成分可通过生活污水、医疗废水和工业排污等多种途径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和水等方式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本文建立不同基质中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可为环境法医学、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消毒清洁类产品的使用方便且易购得,导致使用者常忽视其毒性。鉴于此,本文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的毒性分别进行了研究,为抗菌活性成分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磁性纳米材料结合HPLC-MS/MS检测不同基质中多种抗菌活性成分目的:基于磁性纳米材料建立地表水中11种不同类型抗菌活性成分和婴幼儿食用果蔬泥中5种季铵类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不同方法分别合成Fe3O4@PPy磁性纳米颗粒和Fe3O4@Si O2-NH2-G2磁性纳米颗粒。基于优化后的待测物质谱参数和色谱条件,对影响磁性固相萃取过程的相关条件,如吸附和解吸条件等通过单因素评估法进行优化。结果:利用Fe3O4@PPy磁性纳米颗粒对地表水中11种抗菌活性成分的方法回收率为80.21%~105.80%。利用Fe3O4@Si O2-NH2-G2磁性纳米颗粒对婴幼儿食用果蔬泥中季铵类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中5种待测物的回收率均>80%。两方法均表现出良好线性,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定量限以及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小结:建立了基于磁性固相萃取检测不同基质中多种抗菌活性成分的新方法,两种方法灵敏、可靠且稳定,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并获得满意结果。第二部分基于Plackett Burman和Box Behnken设计优化QuEChERS技术用于检测沉积物中的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目的:基于多因素实验设计方案优化QuEChERS技术建立沉积物中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3种抗菌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方法:在确定3种待测物的质谱参数和色谱分离条件后,首先利用单因素评估法选取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影响因子;然后,采用Plackett Burman设计筛选出影响萃取效率的显着因素;最后,通过Box 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显着因素的取值进行优化并确定。结果:本工作使用单因素评估法、Plackett Burma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河沿岸河漫滩沉积物中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的最佳前处理条件,包括乙腈10.35 m L,30.5℃超声处理13 min,0.1 g Mg SO4和0.3 g PSA,且进行1次萃取即可。方法学验证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较高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以及较低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可用于实际沉积物样品中3种抗菌活性成分的同时测定。小结:优化后QuEChERS技术结合HPLC-MS/MS可用于河沿岸河漫滩沉积物中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的成功测定。第三部分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抗菌活性成分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目的:应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分别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方法:根据4-氯-3-甲基苯酚对成年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确定4-氯-3-甲基苯酚的斑马鱼半致死浓度,选取10%的半数致死浓度进行成年斑马鱼慢性毒性的代谢组学分析。利用相同的方法确定苄索氯铵对斑马鱼胚胎和成年雄性斑马鱼的半数致畸浓度和半数致死浓度,分别选择高低两个暴露浓度对不同发育时期斑马鱼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组分析均通过、UPLC-QTOF-MS进行测定,所得数据由XCMS、SIMCA14.1、HMDB、mz Cloud和Metabo Analyst 5.0等多种软件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均可对成年斑马鱼产生毒性效应,并且主要影响斑马鱼体内甘油磷脂的代谢。苄索氯铵还可对斑马鱼胚胎造成明显的毒性效应,主要对氨酰基t RNA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代谢以及精氨酸的生物合成等7条代谢途径产生干扰。小结:4-氯-3-甲基苯酚和苄索氯铵对斑马鱼均可产生毒性效应。
刘海洋[2](2020)在《污水中典型抗生素、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电催化降解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不同环境介质中抗生素频繁检出。由抗生素残留诱导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愈发严重。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的新兴污染物,被列为对公共卫生的三大威胁之一。然而,污水处理厂中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旨在去除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常规污染物,对抗生素、耐药菌(ARB)及耐药基因(ARGs)的去除十分有限。因此,急需建立一种高效彻底的抗生素及耐药性去除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长春市采用不同工艺的三家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主要处理单元中抗生素、ARB及ARGs的分布水平进行调查。以环境中频繁检出的6类(12种)抗生素作为研究目标,采用固相萃取结合HPLC-MS/MS分析对抗生素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甲砜霉素)检出频率最低,四环素类(四环素(TCH)、土霉素)、β-内酰胺类(氨苄青霉素(AMP)、阿莫西林)、罗红霉素及环丙沙星抗生素的检出频率为100%,浓度范围为41.13-638.27 ng/L,出水中仍处于41.63-488.95 ng/L的浓度水平;基于抗生素检出情况,以四环素耐药菌(ARBTCH)和氨苄青霉素耐药菌(ARBAMP)为例,通过选择培养法对污水处理厂中ARB的分布及去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污水处理,水体中ARB含量有所减少,但出水中仍残留着0-2.62 log CFU/m L的ARBTCH及0-2.86 log CFU/m L的ARBAMP;此外,以16S r RNA作为内参基因,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上述污水处理厂中50种目标ARGs丰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污水处理过程中部分ARGs丰度有所下降,但出水中耐药基因丰度仍为5-6log copies/m L。调查结果表明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出水中仍残留大量的抗生素、ARB及ARGs,进一步证实了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不能完全去除水体中的抗生素及其耐药性。(2)以碳纳米管(CNTs)、琼脂糖(AG)为前驱体,钛网(Ti)为基底,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CNTs/AG/Ti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等对CNTs/AG/Ti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NTs不规则的分散在AG凝胶薄膜内,部分CNTs裸露于薄膜外;CNTs/AG/Ti电极由C、O及Ti元素组成,纯度较高,且在电催化降解反应前后无明显官能团变化,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3)基于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检出情况,以TCH和AMP为目标抗生素,基于制备的CNTs/AG/Ti电极,探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电催化降解抗生素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的催化降解条件,并分析了电催化降解机理及反应体系的毒性变化。TCH在最佳的电催化降解条件下(4 V、p H=7、5 wt%及10 mg/L),30 min的去除效率可达97.9%;AMP在最佳条件下(8 V、p H=8、7 wt%及5 mg/L),电催化降解60 min去除效率为94.0%;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O2-在电催化降解TCH及AMP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液质分析,对电催化降解TCH及AMP的反应途径及机理进行探究,推测了目标抗生素的降解途径;基于QSAR模型及对大肠埃希氏菌(E.coli)ATCC25922的生长抑制情况,对母体抗生素及降解中间产物的毒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电催化降解目标抗生素的过程中生成了毒性较高的中间产物,但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电催化降解体系毒性逐渐减小。(4)以TCH和AMP耐药性E.coli(AR E.coli)为目标ARB,探究了电催化灭活AR E.coli的性能及机理。最佳的实验条件下,电催化处理10 min,AR E.coli的灭活效率为7.82 log,30 min内AR E.coli全部失活。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电催化灭活过程中,AR E.coli表面发生褶皱及塌陷,细胞膜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反应体系内K+浓度随着反应进行逐渐升高,说明AR E.coli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体内细胞质组分发生泄露;二乙酸荧光素/碘化丙啶(FDA/PI)双荧光染色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电催化灭活反应的进行,体系中活细胞逐渐减少且死细胞增多;以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为荧光探针,探究了电催化灭活过程中耐药菌体内活性氧物种(ROS)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体内ROS浓度随电催化反应的进行而升高;采用DNA提取结合q PC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发现在电催化灭活AR E.coli的过程中,胞外ARGs能够得到快速的电催化降解,胞内及总ARGs在反应的前10 min内降解速率较快。(5)以同时编码四环素耐药基因(tet A)和氨苄青霉素耐药基因(bla TEM-1)的p BR322质粒为目标ARGs,探究了电催化降解ARGs的去除效率及降解机理。p BR322初始浓度为1.0 ng/μL时,外加偏压为3 V,240 min内双蒸水(dd H2O)中tet A和bla TEM-1的降解效率分别为7.45和8.47 log;磷酸盐缓冲液(PBS)中tet A和bla TEM-1(1.0 ng/μL、2 V)在30 min内降解效率分别可达7.58和8.42 log。HPLC分析发现,在电催化降解p BR322过程中无单碱基生成;采用PCR扩增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相结合的方法检测tet A和bla TEM-1降解时的DNA片段变化,结果显示使用长扩增子均较短扩增子检测的ARGs降解速度快,且生成大量较短的DNA片段,其中bla TEM-1较tet A的降解效率更高;重测序分析发现电催化降解p BR322过程中无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及In Del(插入/缺失)变化;水平转化实验表明经过电催化降解处理后tet A和bla TEM-1编码的耐药性能丧失,说明电催化降解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扩散。在抗生素、ARB及ARGs的共存体系中,240 min时目标抗生素及AR E.coli完全降解或灭活,通过12 h的电催化处理,ARGs的去除效率可达5.61-5.98 log。综上所述,基于长春市污水处理厂中典型抗生素及其耐药性的检出情况,建立了温和高效的电催化降解体系,考察了不同实验因素对电催化降解抗生素、ARB及ARGs的影响,获得最佳的电催化降解条件,探究了电催化降解途径及机理。本研究结果可为水体中抗生素及其耐药性的有效去除提供基础数据及可借鉴的方法,以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翟若涵,蔡瑞,高振鹏,岳田利,袁亚宏,王周利[3](2020)在《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等有毒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常见污染食品的五大真菌毒素之一,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以及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OTA广泛存在于各种谷物及其制品、葡萄与葡萄酒、咖啡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成品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OTA检测方法。针对食品中OTA的检测,目前已经拥有许多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质谱联用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本研究对赭曲霉毒素A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食品中OTA的检测提供支持。
裴后猛[4](2020)在《厄贝沙坦中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及其前体物亚硝酸盐的检测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因毒性杂质指某些能够对遗传物质(DNA、染色体)造成损害的外源性物质,又称遗传毒性杂质。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基因毒性危险识别,研究目标杂质是否会对遗传物质造成伤害,进而减小暴露风险。2018年7月,浙江华海药业引发的“缬沙坦事件”轰动整个制药行业,暴露出国内相关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对于基因毒性杂质的评估策略仍存在较大缺陷。祸不单行,继而国际上更多种类的基因毒性杂质在更多的药品中被检测出,各国监管部门提出,相关企业和研发单位有责任开发、使用合适的方法来检测基因毒性杂质。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作为此次事件的最主要研究对象,被定义为具有较高致癌性的物质,因此应对药品中此类杂质进行严格的控制,但亚硝胺类化合物很少存在于自然界,其前体物亚硝酸盐和胺类却很常见,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反应生成亚硝胺类化合物,因此也应对亚硝酸盐进行研究与控制。本文使用现代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PLC-MS/M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IC(离子色谱)法,对厄贝沙坦中NDMA、NMBA、NDEA、NEIPA、NDIPA、NDBA等6种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及其前体物-亚硝酸盐进行分析,分别开发了检测方法,保证药品的安全可靠。本文第一部分使用离子色谱法,对厄贝沙坦中的亚硝酸盐进行分析。利用离子色谱分析无机阴离子的特异性对亚硝酸根进行分析,采用萃取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选择了合适的萃取溶剂及稀释剂,选用Dionex IonPac AS18离子色谱柱后对柱温、流速、淋洗液浓度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保证了检测的灵敏度及分析效率,并作了方法学验证,方法灵敏准确、专属性强。本文第二部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厄贝沙坦中6种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使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正离子模式。用针泵进样确认6种杂质的定性与定量离子对,并选择最优的去簇电压(DP)、碰撞电压(CE)、雾化气(GS1)、碰撞气(CAD)等质谱参数以及柱温、流速、流动相及梯度条件等色谱参数,保证检测的灵敏度与专属性。作了方法学验证,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能够满足检测要求。
于心蕊[5](2020)在《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基因资源挖掘及其催化效率分子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镰刀菌产生的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不仅损伤动物的肝肾,降低免疫机能,而且影响动物的生殖性能,给牲畜养殖业及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内酯水解酶可以高效、环保的方式去除饲料中的霉菌毒素ZEN,有效助力畜牧行业绿色健康养殖。本研究旨在获得可高效水解ZEN的酶,研究其生化特性以及催化机理,探索高效表达方案,推进其在畜牧养殖业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挖掘可高效水解ZEN的酶基因资源,以具有ZEN水解活性的内酯水解酶ZHD101的氨基酸序列出发,在NCBI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获得了18个一致性较低的潜在ZEN水解酶基因序列,并通过在毕赤酵母中异源表达进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所有基因均实现了异源表达,5个检测到明显活性。其中,来源于Phialophora americana的假想蛋白ZHD607对ZEN的降解效率高达100%,比活达到4940 U/mg。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催化机理,本研究选取了与ZHD607一致性较高(74%)的内酯水解酶RmZHD为对比材料。RmZHD具有更高的比活性(12,288 U/mg),是ZHD607的2.5倍。通过对ZHD607进行同源建模并与RmZHD的晶体及序列比对分析,寻找与底物结合的关键氨基酸区段及位点,设计了8个突变体。结果表明:突变体ZHDM1(14,419 U/mg)和I160Y(16,652 U/mg)催化效率相较于野生型显着提高,分别为野生型的2.9倍和3.4倍。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催化效率提高的机制,突变后160位点侧链的变化以及loop 136-142上Pro135和Leu138残基的侧链扭转可以显着增强与底物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进而提高了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表达量低一直是制约内酯水解酶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基于融合表达策略分别将来源于Aspergillus niger的酸性木聚糖酶XYNB和Bacillus sp.的碱性木聚糖酶A11与ZHD101在毕赤酵母X33中进行高效表达。相较于单独表达的ZHD101,融合蛋白XYNB+ZHD101的ZEN水解活性活性提高了1.2倍,诱导48 h后的酶活可达983.77 U/mL。qPCR以及比活力测定结果与SDS-PAGE分析一致,说明融合表达可以显着提高ZHD101的蛋白表达量。此外,融合蛋白XYNB+ZHD101中的木聚糖酶活性与ZEN水解活性呈显着的线性化关系,可在发酵过程中通过检测木聚糖酶的活性表征ZHD101的活性,为其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已报道晶体结构的具有ZEN水解活性的内酯水解酶ZHD101为研究背景,基于ZHD101的序列检索了新颖的ZEN水解酶基因,并获得了多个高活力的ZEN水解酶基因,丰富了ZHD家族成员;基于结构基础对ZHD607的催化效率进行分子改良研究,获得了两个活性显着提高的突变体,并阐释了其对ZEN高效水解的催化机理;基于融合表达的方式显着提高了ZHD101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量,结合建立的间接酶活测定方法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张温清[6](2020)在《芝麻香型白酒四甲基吡嗪形成及其高产TTMP酿造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芝麻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十二大香型之一,其独特的酿造工艺造就了酒体的典型风格。四甲基吡嗪(TTMP)是芝麻香型白酒中重要的风味成分和功能因子,然而关于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相关酿造工艺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安徽芝麻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宣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工艺改进措施、高产TTMP功能菌株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和乙醇-水体系中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初步揭示TTMP的形成机制,并为获得高产TTMP的最佳酿造工艺提供科学依据。(1)GC-MS和H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含有较高的TTMP,并以其传统生产工艺为模板,对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中TTMP的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发酵、固态发酵(酒精发酵)和蒸馏阶段糟醅中均有TTMP的产生;细菌麸曲中含有较高的TTMP;原酒在储存过程中不产生TTMP;高温有利于糟醅中TTMP的形成;适当提高糟醅温度和筛选高产TTMP功能菌生产麸曲是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2)以蛋白酶和TTMP前体乙偶姻(ACT)为双筛选标记,结合高温灭活技术,在芝麻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中筛选到了一株高产TTMP的功能菌株,经生理生化、电镜分析与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JB-104(以下简称XJB-104)。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XJB-104功能菌液发酵工艺:培养基含蔗糖60 g/L、酵母膏25 g/L、(NH4)2HPO4 30 g/L、Na H2PO4 17.5g/L,p H 7.0;接种量8%。双阶段控温发酵工艺验证XJB-104产TTMP的能力,40 h,TTMP产量11.43 g/L。XJB-104固态发酵麸曲培养基,TTMP产量202.54mg/kg,达到已报道出发菌株的较高水平。(3)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变化、酿造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演替、风味物质的变化和终产品感官评价,研究了XJB-104功能菌装配起始发酵菌群对芝麻香型白酒自然发酵和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菌液接种后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关键理化参数和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堆积发酵和酒精发酵前期,Bacillus是绝对的优势原核微生物,后期Lactobacillus呈主导优势;接种组起始发酵糟醅Bacillus相对丰度(88.47%)高于空白组(82.14%),且在后续的整个发酵过程中Bacillus的丰度也高于空白组;功能菌XJB-104接种强化后,显着提高了糟醅和原酒中TTMP的含量,分别为1.90 mg/kg和1.39 mg/L,较空白组分别提高了2714.29%和2316.67%,并提高了白酒的感官品质;功能菌XJB-104在自然酿造体系中仍然表现出高产TTMP的优良性状。另外,结合相关性分析对芝麻香型白酒TTMP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糟醅中TTMP含量与温度、Bacillus的丰度呈正相关;酿造过程中糟醅TTMP是由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代谢产生,而非美拉德反应,并且高温对其形成有促进作用。(4)通过单因素和BBD响应面优化,得到XJB-104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 g,Na OH 1.85 g,水1.33 L;接种量8%;发酵时间71 h,麸曲中TTMP含量为607.58 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3倍。尝试丢糟(DGS)作为原料生产功能麸曲,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培养基含麸皮700 g,豆粕300g,DGS 367 g,Na OH 11.2 g,水1.2 L;接种量8%;发酵时间3.5 d,TTMP产量1.28×103mg/kg,约是初始产量的6.3倍,为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5)以DGS为原料,单因素试验对XJB-104产TTMP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产品纯化,40 h,TTMP产量3.18 g/L,纯化后的TTMP产品用于后续的动物实验。1 L发酵液可获得1.85 g纯化的TTMP产品,纯化得率58.18%;产品纯度>99%,主要杂质是三甲基吡嗪。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证实乙醇-水体系中的TTMP能够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并通过适度调节与肝损伤(ALT、AST、AKP和LDH)、抗氧化反应(T-SOD、CAT、MDA和GSH)和炎症应激(NF-κB、TNF-α、IL-1β、IL-6、MCP-1、i NOS和COX-2)有关的生化指标来发挥保肝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升肝脏组织抗氧化防御系统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戚琴芹[7](2020)在《基于适配体—纳米金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鱼小清蛋白快速检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过敏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其中,鱼类由于味道鲜美、来源广泛、营养经济价值高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鱼却是易引起食物过敏反应的八大类食品之一。报道显示,13%以上的食物过敏由鱼类引起,而其中90%是由鱼类中的小清蛋白导致。小清蛋白具有很强的耐高温、耐酶解特性,难以通过普通的食品加工及烹饪过程消除其致敏原性。目前,小清蛋白的定量检测方法主要有ELISA法和PCR法。然而,这两类方法均存在前处理复杂、操作成本高、测试时间长等一系列局限性。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可以快速、准确检测小清蛋白的双模式生物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组合浸提、硫酸铵沉淀和DEAE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提取及纯化鳕鱼中的小清蛋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ELISA及免疫印迹技术分析表征目标纯化蛋白的性质,并结合质谱对小清蛋白进行确证。结果显示,经上述方法提取的小清蛋白的纯度达99%以上,分子量为11.5 kDa,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反应。(2)采用免固定化氧化石墨烯筛选法(GO-SELEX),在随机ssDNA文库中筛选能够特异性识别小清蛋白的核酸适配体。采用正筛、反筛和负筛三种方式共计开展18轮筛选,经由高通量测序获得候补序列。采用DNAMAN对上述序列进行家族性、同源性分析及二级结构鉴定,并选出6条较优适配体进行生物膜干涉技术(BLI)亲和力测试及荧光氧化石墨烯特异性分析,最终获得一条兼具良好亲和力和特异性的适配体。(3)采用巯基化适配体DNA1及其互补短链DNA2分别修饰纳米金,构建AuNPs-DNA1和AuNPs-DNA2探针,并与第三条荧光标记适配体互补短链DNA3杂交形成组装体,建立具有可见光及荧光双模式信号的生物传感平台。当样品中存在鱼小清蛋白时,其会竞争结合纳米金组装体中带有适配体的AuNPs-DNA1,促使纳米金组装体解组装,这一方面会带来可见光信号的变化,另一方面会通过释放荧光标记互补DNA3,使原本因FRET效应而被淬灭的荧光信号恢复。研究结果显示,该生物传感器能够通过比色法定性分析大于2.5μg/mL小清蛋白的存在,同时可通过荧光法在小清蛋白含量040μg/mL范围内获得良好线性关系,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0986x+24750,相关系数R2=0.9939。稳定性、准确度及特异性等方法学考察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由此可见,该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基于可见光及荧光信号的定性、定量双模式检测,在食品致敏原检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钱一帆[8](2020)在《聚多巴胺-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甲壳类精氨酸激酶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对水产品及其制品中的致敏原过敏的人群日益增多。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避免摄入相关食物致敏原仍是预防食物过敏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对食品中潜在的致敏原进行快速高效的检测及标识。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是甲壳类食品的主要致敏原之一。目前,精氨酸激酶的检测方法主要为PCR法和质谱分析法。然而这两种方法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且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构建出一种操作简单,准确灵敏,低廉环保的甲壳类精氨酸激酶检测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及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得到精氨酸激酶;液相质谱联用法鉴定该蛋白为凡纳滨对虾中的精氨酸激酶;MALDI-TOF测定其分子量为39675 Da。对提取的精氨酸激酶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显示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分别为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结果显示精氨酸激酶在210 nm和280 nm具有两个特征吸收峰。通过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精氨酸激酶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64%,β片层占11%,其余占25%。通过ELISA分析法证明提取的精氨酸激酶具有致敏性。通过多方面实验确定精氨酸激酶的结构及免疫原性,可应用于筛选适配体及构建传感器。2、本文通过磁珠-SELEX筛选精氨酸激酶的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结合三种筛选模式进行了共计15轮的筛选,优化每轮筛选的筛选方案以及PCR扩增适配体方案。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到多条适配体的核酸序列,对其家族性进行分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核酸适配体。结构预测分析显示上述核酸适配体的二级结构中均含有茎环及发卡结构。亲和性实验以及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适配体Ⅱ平衡解离常数为40.41 nmol/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被选为最适适配体,序列为5′-GGCGAACAGCAGCGCGATTCGGGTTGCGGATAG TGACATA-3′。3、本文利用聚多巴胺粒子与荧光适配体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现象,构建精氨酸激酶荧光检测平台,并通过对聚多巴胺进行表面聚乙二醇修饰,以减少背景物的非特异性干扰,实现精氨酸激酶的快速、高效检测。测试结果显示该荧光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阻抗背景蛋白质干扰的特性。方法学考察显示,该方法标准曲线方程为y=1897x+82.66,相关系数为0.9905,线性范围为02.5μg/mL,检出限为0.437μg/mL(S/N=3),定量限为1.455μg/mL(S/N=10),相对标准偏差为9.59%。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髙,精密度好。最后,本文利用聚多巴胺-荧光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对9种虾及5种虾加工制品中的精氨酸激酶进行了定量分析,证明该传感器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精氨酸激酶的检测。
赖姝毓[9](2019)在《基于纳米复合材料TLC直读显色检测水产品中的组胺与孔雀石绿》文中提出孔雀石绿是一种三苯甲烷类染料,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高毒性,在我国属于禁止检出药品,因其对水霉病具有显着抑制效果仍被一些养殖者非法应用于水产养殖中,显性的孔雀石绿进入鱼体后经过代谢会转化为对人体更加有害的隐性孔雀石绿。组胺的残留是水产食品存在的重要安全问题之一,当人体摄入过量组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针对孔雀石绿与组胺的检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方法为代表的仪器分析方法为主,上述方法虽然具有精度较高、灵敏度较高等优势,但由于其前处理较为繁琐、依赖于大型仪器及成本较高等问题不利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因此本文在薄层层析色谱法的基础上结合纳米直读显色材料,开发出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组胺超标问题的快速检测直读显色半定量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建立TLC直读显色检测水产品的组胺含量方法,本研究基于溶胶-凝胶法成功构筑了茚三酮@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显色材料,将其构建在TLC板上组胺所对应的比移值(Rf)处形成一个组胺捕获显色区。选取正丁醇:丙酮:氨水展开体系对水产品提取液进行快速薄层直读显色检测,并应用Image J软件对显色后的条带色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展开条件下可以有效分离组胺与水产品中可能含有的其他氨基酸及生物胺,Image J软件分析的结果证明显色条带颜色深浅度与组胺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即可用肉眼直读判别分析。本法实现了水产品中的组胺含量的检测,线性范围为37.5-1200mg·kg-1,肉眼最低识别检出限可达18.75 mg·kg-1。此外,液相分析方法的验证结果证明了本研究检测结果在可行性范围。本研究所开发的方法在水产品快速检测组胺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为进一步实现水产品中其他生物胺类的显色分析提供了理论参考。(2)为了建立一种基于薄层色谱图像分析法的孔雀石绿直读显色检测与半定量方法,基于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碘酸钾@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显色材料,将其打印在TLC条带上隐性孔雀石绿的比移值(Rf)处形成自显色区,辅以碘化钾酸性水溶液作为显色支持液,并结合Iamge J软件对显色后的条带进行分析。针对实际样品检测时,先用还原剂将孔雀石绿全量还原成无色的隐性孔雀石绿,再进行直读显色分析。结果表明,显色条带色度与孔雀石绿浓度之间存在明确的线性关系(R2=0.99),即可用肉眼直接判读分析,实现了养殖水体与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总量的直读显色半定量检测。针对养殖水体检测线性范围为2.5-160μg·L-1,肉眼识别检出限为1.6μg·L-1。针对水产品检测线性范围为5-320μg·kg-1,肉眼最低识别检出限为3.2μg·kg-1。同时,液相-质谱方法验证了显色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该研究为孔雀石绿快速检测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及为研究其他三苯甲烷类染料的直读显色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胡贝[10](2019)在《酱油生产过程中羧甲基赖氨酸和5-羟甲基糠醛的同步检测及其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酱油是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其中危害性成分的检测和抑制对保障酱油品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羧甲基赖氨酸(Nε-(carboxymethyl)lysine,CML)和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作为酱油中的危害性成分,有诱导人体多种慢性疾病乃至癌症的风险。因此,检测酱油中CML和5-HMF的含量并抑制其形成对于提高酱油产品的安全性十分重要。目前关于酱油中CML和5-HMF的检测方法准确率较低,且局限于成品酱油的检测,缺乏对酱油生产过程中危害性成分变化情况的监控。本论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同步检测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测定并分析了酱油生产过程各环节CML和5-HMF的含量变化及其关键控制点,扩大了酱油中危害物的监测范围。同时,进一步探究了三种天然抗氧化剂(表儿茶素没食子酸,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抗坏血酸,VC)对于酱油模拟体系和真实体系中CML和5-HMF的抑制效果,为酱油生产及使用过程中CML和5-HMF的抑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同步检测方法的构建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从前处理手段、色谱条件和质谱检测参数方面进行优化和筛选,建立了一种同步检测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方法。该方法检测时间为5 min,CML和5-HMF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3 ng/mL和6.0 ng/mL,二者回收率为98102%,RSD在412%之间,表明该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灵敏度、高准确率和较优的精密度。(2)酱油生产过程中CML与5-HMF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测定了酱油原料、酱油发酵过程和多种成品酱油中还原糖、蛋白质和水分的含量及三项酱油品质指标,同时检测了各环节样品中CML和5-HMF的含量。将各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酱油原料、酱油调配环节和酱油种类是影响酱油中CML和5-HMF水平的关键控制点,其中酱油原料中CML的含量是影响酱油生产过程中CML水平的主要因素,调配环节是导致酱油样品中5-HMF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不同成品酱油中CML和5-HMF水平的高低具有协同性。(3)天然抗氧化剂对模拟体系中的CML和5-HMF的影响建立不同类型的酱油模拟体系,探究加热时间、天然抗氧化剂的类型及其添加量对CML和5-HMF生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模拟体系中底物的差异、天然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均会对体系中CML和5-HMF的含量产生影响。一定浓度的EC和VC可以抑制体系中5-HMF的形成,一定浓度的EGCG可抑制体系中CML的形成。VC对体系中已存在的CML和5-HMF的清除能力最强。(4)热处理和天然抗氧化剂对酱油体系中CML和5-HMF含量的影响以真实酱油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由于酱油在酿造及使用过程中均会有热处理环节,因此综合考察热处理手段和天然抗氧化剂对酱油体系中CML和5-HMF的影响。在真实酱油体系中EC、EGCG和VC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减少CML和/或5-HMF含量,作用效果会受到热处理过程和剂量浓度两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的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同步检测的HPLC-MS/MS方法,为各类液体调味品及饮料中危害物的检测提供了技术参考。天然抗氧化剂和热处理对酱油体系中CML和5-HMF水平的调控研究为降低真实食品体系中危害物含量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磁性纳米材料结合HPLC-MS/MS检测不同基质中多种抗菌活性成分 |
| 第一节 基于聚吡咯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同时测定地表水中11 种抗菌活性成分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基于三聚氯氰和咪唑修饰的树枝状磁性纳米材料同时测定婴幼儿食用果蔬泥中5 种季铵类抗菌活性成分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基于Plackett Burman和 Box Behnken设计优化Qu ECh ERS技术用于检测沉积物中的三氯生,三氯卡班和卤卡班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抗菌活性成分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
|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4-氯-3-甲基苯酚(PCMC)对成年斑马鱼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苄索氯铵(BEC)对不同发育阶段斑马鱼的毒性作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 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写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抗生素概述 |
| 1.1.1 抗生素类药物简介 |
| 1.1.2 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 |
| 1.1.3 抗生素的危害 |
| 1.2 抗生素耐药菌及耐药基因概述 |
| 1.2.1 抗生素耐药菌 |
| 1.2.2 抗生素耐药基因 |
| 1.2.3 抗生素耐药性的环境水平 |
| 1.2.4 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
| 1.2.5 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 |
| 1.3 水中抗生素及其耐药性的去除 |
| 1.3.1 传统污水处理技术 |
| 1.3.2 高级氧化技术 |
| 1.3.3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 |
| 1.3.4 电催化降解体系 |
| 1.3.5 毒性分析 |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4.1 选题依据 |
| 1.4.2 研究目标 |
| 1.4.3 研究内容 |
| 1.4.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及其耐药性的分布调查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2.2.2 实验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污水处理厂水样的基本水质 |
| 2.3.2 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 |
| 2.3.3 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耐药菌 |
| 2.3.4 污水处理厂中抗生素耐药基因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3.2.2 电极的制备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表征方法 |
| 3.3.2 表征结果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电催化降解典型抗生素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电催化降解四环素的影响因素 |
| 4.3.2 电催化降解四环素的机理探究 |
| 4.3.3 电催化降解四环素中间产物的毒性分析 |
| 4.3.4 电催化降解氨苄青霉素的影响因素 |
| 4.3.5 电催化降解氨苄青霉素的机理探究 |
| 4.3.6 电催化降解氨苄青霉素中间产物的毒性分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电催化灭活抗生素耐药菌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5.2.2 抗生素耐药菌的转化培养 |
| 5.2.3 实验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外加偏压对电催化灭活耐药菌的影响 |
| 5.3.2 电催化灭活耐药菌的机理探究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电催化降解抗生素耐药基因 |
| 6.1 引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6.2.2 实验方法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电催化降解抗生素耐药基因 |
| 6.3.2 电催化降解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机理探究 |
| 6.3.3 电催化降解抗生素及其耐药性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1 引言 |
| 2 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及危害 |
| 3 检测方法 |
| 3.1 国标方法 |
| 3.2 仪器分析法 |
|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 3.2.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 3.3 免疫化学法 |
| 3.3.1 酶联免疫吸附法 |
| 3.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 3.3.3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
| 3.3.4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 |
| 3.3.5 免疫层析技术 |
| 3.3.6 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层析法 |
| 3.3.7 免疫传感器检测技术 |
| 3.4 基于适配体的快速检测技术 |
| 3.4.1 光学检测 |
| (1)荧光适配体传感器 |
| (2)比色法适配体传感器 |
| (3)固相单步适配传感器 |
| (4)表面增强拉曼散射适配体传感器 |
| 3.4.2 电化学检测 |
| 3.5 其他检测方法 |
| 4 总结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基因毒性杂质介绍 |
| 1.1.1 基因毒性杂质概述 |
| 1.1.2 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现状 |
| 1.1.3 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意义 |
| 1.2 亚硝酸盐的介绍 |
| 1.3 亚硝胺类化合物的介绍 |
| 1.4 离子色谱技术 |
| 1.4.1 离子色谱技术简介 |
| 1.4.2 离子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 1.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 1.5.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
| 1.5.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 1.6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厄贝沙坦原料药中亚硝酸根IC测定 |
| 2.1 引言 |
| 2.2 仪器与设备 |
| 2.3 试剂与样品 |
| 2.4 实验条件的选择 |
| 2.4.1 稀释剂及萃取溶剂的选择 |
| 2.4.2 色谱柱的选择 |
| 2.4.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 2.5 方法学验证 |
| 2.5.1 方法专属性试验 |
| 2.5.2 线性关系 |
| 2.5.3 定量限与检测限 |
| 2.5.4 准确度和重复性 |
| 2.5.5 溶液的稳定性 |
| 2.5.6 样品中亚硝酸根的测定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HPLC-MS/MS测定厄贝沙坦中6 种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 |
| 3.1 引言 |
| 3.2 仪器与设备 |
| 3.3 试剂与样品 |
| 3.4 实验条件的选择 |
| 3.4.1 质谱条件的选择 |
| 3.4.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 3.4.3 溶液的制备 |
| 3.5 方法学验证 |
| 3.5.1 方法专属性试验 |
| 3.5.2 线性关系 |
| 3.5.3 定量限与检测限 |
| 3.5.4 准确度和重复性 |
| 3.5.5 溶液的稳定性 |
| 3.5.6 样品测试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玉米赤霉烯酮概述 |
| 1.1.1 玉米赤霉烯酮的结构和性质 |
| 1.1.2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
| 1.2 ZEN的检测方法 |
| 1.2.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 |
| 1.2.2 气相色谱法(GC法) |
|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
| 1.2.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法) |
| 1.3 ZEN降解酶及其研究进展 |
| 1.3.1 ZEN的脱毒方法 |
| 1.3.2 ZEN降解酶研究进展 |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玉米赤霉烯酮内酯水解酶的基因资源挖掘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菌株及质粒 |
| 2.1.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 2.1.3 试剂及试剂盒 |
| 2.1.4 实验仪器 |
| 2.1.5 基因合成及核酸测序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玉米赤霉烯酮内酯水解酶ZHD101的序列比对 |
| 2.2.2 筛选基因的合成 |
| 2.2.3 基因的转化与表达 |
| 2.2.4 重组蛋白降解率的测定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2.3.1 ZHD101的序列比对 |
| 2.3.2 筛选基因的基本信息 |
| 2.3.3 潜在玉米赤霉烯酮内酯水解酶的活性评估 |
| 2.3.4 ZHD607和ZHD572 的表达 |
| 2.3.5 ZHD607和ZHD572 的活性分析 |
| 2.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内酯水解酶ZHD607催化效率的分子改良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菌株与质粒 |
| 3.1.2 培养基及化学试剂的配制 |
| 3.1.3 试剂及试剂盒 |
| 3.1.4 实验仪器 |
| 3.1.5 引物合成及测序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序列比对与同源建模 |
| 3.2.2 重组酶ZHD607的纯化 |
| 3.2.3 HPLC检测ZEN浓度 |
| 3.2.4 ZHD607的酶学性质测定 |
| 3.2.5 ZHD607的定点突变 |
| 3.2.6 分子动力学模拟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 3.3.2 重组蛋白ZHD607的表达与纯化 |
| 3.3.3 ZHD607的生化特性 |
| 3.3.4 突变体的理性设计与活性检测 |
| 3.3.5 酶-底物复合物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 3.3.6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
| 3.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融合表达策略提高内酯水解酶ZHD101的催化活性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菌株及质粒 |
| 4.1.2 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 |
| 4.1.3 试剂及试剂盒 |
| 4.1.4 实验仪器 |
| 4.1.5 引物合成及测序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引物设计 |
| 4.2.2 重组基因的获得与载体的构建 |
| 4.2.3 重组蛋白ZHD101 与融合蛋白ZHD101+XYNB及的表达与纯化 |
| 4.2.4 内酯水解酶酶ZHD101的活性测定 |
| 4.2.5 木聚糖酶XYNB及A11的活性测定 |
| 4.2.6 ZHD101 与融合蛋白XYNB+ZHD101 催化ZEN时最适温度和pH的测定 |
| 4.2.7 ZHD101 与融合蛋白XYNB+ZHD101 催化ZEN时的pH稳定性 |
| 4.2.8 重组菌株的qPCR检测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1 XYNB和A11的序列分析 |
| 4.3.2 ZHD101与融合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与表达 |
| 4.3.3 ZHD101 与融合蛋白XYNB+ZHD101及A11+ZHD101 的活性比较 |
| 4.3.4 ZHD101 与融合蛋白XYNB+ZHD101 的表达 |
| 4.3.5 ZHD101与XYNB+ZHD101 重组菌株的目的基因拷贝数检测 |
| 4.3.6 ZHD101 与融合蛋白XYNB+ZHD101 的纯化 |
| 4.3.7 ZHD101 与融合蛋白XYNB+ZHD101 的酶学性质比较 |
| 4.3.8 融合蛋白XYNB+ZHD101 的两种酶催化活性的线性化关系 |
| 4.4 讨论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芝麻香型白酒 |
| 1.2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工艺 |
| 1.2.1 芝麻香型白酒生产的原辅料 |
| 1.2.2 芝麻香型白酒的蒸馏设备 |
| 1.2.3 芝麻香型白酒的发酵容器 |
| 1.2.4 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流程 |
| 1.3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 1.3.1 芝麻香型白酒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 1.3.2 芝麻香型白酒固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 1.4 芝麻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研究 |
| 1.5 芝麻香型白酒中健康功能因子的研究 |
| 1.6 芝麻香型白酒中四甲基吡嗪的研究 |
| 1.6.1 吡嗪类化合物 |
| 1.6.2 四甲基吡嗪及其生产方式 |
| 1.6.3 芝麻香型白酒中的TTMP |
| 1.6.4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形成及其原因分析 |
| 2.1 前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试剂与耗材 |
| 2.2.2 仪器与设备 |
| 2.2.3 材料和样品 |
| 2.2.4 样品前处理与标样制备 |
| 2.2.5 温度对糟醅中TTMP生成的影响 |
| 2.2.6 样品中TTMP的定性分析方法 |
| 2.2.7 样品中TTMP的定量分析方法 |
| 2.2.8 酒样中氨态氮的测定 |
|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宣酒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 2.3.2 芝麻香型白酒工业生产过程TTMP的形成 |
| 2.3.3 提高芝麻香型白酒中TTMP含量的工艺改进措施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高产TTMP功能菌的筛选及其功能菌液的制备 |
| 3.1 前言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材料和试剂 |
| 3.2.2 仪器与设备 |
| 3.2.3 培养基 |
| 3.2.4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
| 3.2.5 菌株鉴定 |
| 3.2.6 功能菌液的制备工艺 |
| 3.2.7 分析方法 |
| 3.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高产TTMP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 |
| 3.3.2 高产TTMP功能菌XJB-104 菌株鉴定 |
| 3.3.3 功能菌液的制备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原位酿造微生物及产品风味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仪器与设备 |
| 4.2.3 菌株与培养基 |
| 4.2.4 功能菌液的制备 |
| 4.2.5 功能菌液用于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和样品收集 |
| 4.2.6 理化分析 |
| 4.2.7 样品中TTMP、EC和其它风味物质的测定 |
| 4.2.8 微生物数量测定 |
| 4.2.9 芝麻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结构分析 |
| 4.2.10 感官分析 |
| 4.2.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理化参数的影响 |
| 4.3.2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酿造微生物菌群数量与结构的影响 |
| 4.3.3 功能菌液对芝麻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TTMP含量的影响 |
| 4.3.4 芝麻香型白酒感官评价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高产TTMP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 5.1 前言 |
| 5.2 材料和方法 |
| 5.2.1 材料与试剂 |
| 5.2.2 仪器与设备 |
| 5.2.3 菌株与培养基 |
| 5.2.4 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 5.2.5 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
| 5.2.6 分析方法 |
|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单因素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 5.3.2 响应面法优化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 5.3.3 DGS功能麸曲制备工艺 |
| 5.3.4 DGS功能麸曲中试试验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TTMP发酵、纯化及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6.1 前言 |
| 6.2 材料和方法 |
| 6.2.1 材料与试剂 |
| 6.2.2 仪器与设备 |
| 6.2.3 菌株与培养基 |
| 6.2.4 单因素优化TTMP发酵工艺 |
| 6.2.5 双阶段控温TTMP发酵工艺优化 |
| 6.2.6 TTMP产品纯化和纯度分析 |
| 6.2.7 动物分组和实验设计 |
| 6.2.8 分析方法 |
| 6.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TTMP发酵工艺优化 |
| 6.3.2 发酵液中TTMP纯化及其产品纯度分析 |
| 6.3.3 TTMP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鱼类致敏原及其检测概况 |
| 1.1.1 食物过敏 |
| 1.1.2 鱼类主要致敏原 |
| 1.1.3 鱼类致敏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 1.2 核酸适配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
| 1.2.1 核酸适配体 |
| 1.2.2 核酸适配体筛选方法 |
| 1.2.3 核酸适配体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 |
| 1.3 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
| 1.3.1 纳米金 |
| 1.3.2 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4.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鱼小清蛋白提纯、鉴定和结构分析 |
| 2.1 前言 |
| 2.2 仪器与试剂 |
| 2.2.1 实验对象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实验试剂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鱼小清蛋白的提取 |
| 2.3.2 鱼小清蛋白的纯化 |
| 2.3.3 BCA法浓度分析 |
| 2.3.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 |
| 2.3.5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鉴定 |
| 2.3.6 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分析 |
| 2.3.7 圆二色光谱(CD)分析 |
| 2.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 2.3.9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析 |
| 2.3.10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鱼小清蛋白初步纯化结果 |
| 2.4.2 DEAE Sepharose FF离子交换柱纯化鱼小清蛋白 |
| 2.4.3 SDS-PAGE分析鱼小清蛋白纯度 |
| 2.4.4 HPLC-MS/MS分析鱼小清蛋白 |
| 2.4.5 UV-vis分析鱼小清蛋白 |
| 2.4.6 鱼小清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 2.4.7 鱼小清蛋白免疫原性分析 |
| 2.5 小结 |
| 第3章 鱼小清蛋白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
| 3.1 前言 |
| 3.2 仪器与试剂 |
| 3.2.1 实验仪器 |
| 3.2.2 实验试剂 |
| 3.2.3 随机ssDNA文库,引物和适配体序列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氧化石墨烯法(GO-SELEX)筛选 |
| 3.3.2 高通量测序分析 |
| 3.3.3 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分析 |
| 3.3.4 氧化石墨烯荧光法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氧化石墨烯表征 |
| 3.4.2 氧化石墨烯与随机ssDNA文库吸附条件优化 |
| 3.4.3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 3.4.4 PCR产物纯化与酶切 |
| 3.4.5 荧光定量PCR(q PCR)法确定GO-SELEX筛选轮数 |
| 3.4.6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 3.4.7 生物膜干涉技术(BLI)亲和力分析 |
| 3.4.8 氧化石墨烯荧光法特异性分析 |
| 3.5 小结 |
| 第4章 基于适配体-纳米金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鱼小清蛋白快速检测研究 |
| 4.1 前言 |
| 4.2 仪器与试剂 |
| 4.2.1 实验仪器 |
| 4.2.2 实验试剂 |
| 4.2.3 ssDNA序列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纳米金的制备与表征 |
| 4.3.2 AuNPs-DNA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 4.3.3 基于适配体-纳米金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鱼小清蛋白快速检测方法构建 |
| 4.3.4 基于适配体-纳米金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鱼小清蛋白快速检测方法学考察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纳米金理化性质研究 |
| 4.4.2 AuNPs-DNA探针表征 |
| 4.4.3 适配体-纳米金双模式生物传感器的优化 |
| 4.4.4 基于适配体-纳米金双模式生物传感器检测鱼小清蛋白方法学考察 |
| 4.5 小结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对照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及检测概况 |
| 1.1.1 甲壳类致敏原的过敏反应机制 |
| 1.1.2 甲壳类主要致敏原 |
| 1.1.3 甲壳类致敏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 1.2 核酸适配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 1.2.1 核酸适配体概述 |
| 1.2.2 核酸适配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 1.3 聚多巴胺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进展 |
| 1.3.1 聚多巴胺概述 |
| 1.3.2 聚多巴胺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进展 |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 1.4.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精氨酸激酶纯化、鉴定及结构分析 |
| 2.1 前言 |
| 2.2 仪器与试剂 |
| 2.2.1 实验仪器 |
| 2.2.2 材料与试剂 |
| 2.2.3 溶液的配制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精氨酸激酶的粗提 |
| 2.3.2 精氨酸激酶的纯化 |
| 2.3.3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泳分析 |
| 2.3.4 精氨酸激酶质谱鉴定 |
| 2.3.5 精氨酸激酶紫外光谱分析 |
| 2.3.6 精氨酸激酶结构分析 |
| 2.3.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精氨酸激酶的提纯 |
| 2.4.2 SDS-PAGE分析精氨酸激酶纯度 |
| 2.4.3 精氨酸激酶质谱分析 |
| 2.4.4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 2.4.5 精氨酸激酶结构分析 |
| 2.4.6 精氨酸激酶免疫原性分析 |
| 2.5 小结 |
| 第3章 磁珠-SELEX筛选精氨酸激酶核酸适配体 |
| 3.1 前言 |
| 3.2 仪器与试剂 |
| 3.2.1 实验仪器 |
| 3.2.2 材料与试剂 |
| 3.2.3 溶液的配制 |
| 3.2.4 随机核苷酸文库和引物的构建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AK与氨基磁珠的偶联 |
| 3.3.2 SELEX体外筛选 |
| 3.3.3 PCR扩增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 |
| 3.3.4 适配体的克隆、测序 |
| 3.3.5 核酸适配体的亲和性试验 |
| 3.3.6 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试验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AK偶联磁珠的表征 |
| 3.4.2 磁珠-SELEX筛选条件优化 |
| 3.4.3 筛选轮数的确定 |
| 3.4.4 测序结果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 |
| 3.4.5 核酸适配体亲和力测定 |
| 3.4.6 核酸适配体特异性分析 |
| 3.5 小结 |
| 第4章 聚多巴胺-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在甲壳类精氨酸激酶检测中的应用 |
| 4.1 前言 |
| 4.2 仪器与试剂 |
| 4.2.1 实验仪器 |
| 4.2.2 材料与试剂 |
| 4.2.3 溶液配制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聚多巴胺的合成及表征 |
| 4.3.2 聚多巴胺探针的合成 |
| 4.3.3 方法学考察 |
| 4.3.4 样品预处理 |
| 4.3.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聚多巴胺的合成及理化性质表征 |
| 4.4.2 聚多巴胺探针的构建与优化 |
| 4.4.3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表征及方法学考察 |
| 4.4.5 实际样品的蛋白分析及精氨酸激酶的检测 |
| 4.5 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组胺主要危害 |
| 1.2 孔雀石绿及组胺现有检测方法及存在的缺陷 |
| 1.3 纳米复合显色材料直读显色检测优势 |
| 1.4 纳米直读显色材料的构成及类别 |
| 1.4.1 贵金属纳米材料 |
| 1.4.2 DNA/官能团修饰胶体金 |
| 1.4.3 Au-Ag复合纳米材料 |
| 1.4.4 纳米人工氧化酶 |
| 1.4.5 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显色材料 |
| 1.4.6 二氧化硅微球复合显色材料 |
| 1.4.7 新型发光显色材料 |
| 1.5 纳米显色体系构成 |
| 1.5.1 显色平台 |
| 1.5.2 信号获得方法 |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 2 基于茚三酮@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直读显色检测组胺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1.3 纳米显色剂的制备与表征 |
| 2.1.4 样品中组胺TLC提取方法 |
| 2.1.5 直读显色条带的制备 |
| 2.1.6 TLC直读显色方法 |
| 2.1.7 展开剂的优化 |
| 2.1.8 显色剂上样量优化 |
| 2.1.9 方法验证 |
| 2.1.10 HPLC方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茚三酮@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表征 |
| 2.2.2 展开剂的优化 |
| 2.2.3 显色剂打印量优化 |
| 2.2.4 组胺线性范围、半定量分析、检出限 |
| 2.2.5 精度、准确率和回收率 |
| 2.2.6 HPLC法验证 |
| 2.3 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3 基于碘酸钾@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直读显色检测孔雀石绿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仪器与设备 |
| 3.1.2 材料与试剂 |
| 3.1.3 纳米显色剂制备与表征 |
| 3.1.4 样品的TLC提取方法 |
| 3.1.5 纳米直读显色条带的制备 |
| 3.1.6 TLC直读显色方法 |
| 3.1.7 显色条件的优化 |
| 3.1.8 方法验证 |
| 3.1.9 HPLC-MS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碘酸钾@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表征结果 |
| 3.2.2 检测参数与条件优化 |
| 3.2.3 孔雀石绿直读显色方法的线性范围、半定量分析及检出限 |
| 3.2.4 回收率和精密度 |
| 3.2.5 HPLC-MS验证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4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常见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酱油的概述 |
| 1.1.1 酱油产业的现状 |
| 1.1.2 酱油的生产工艺 |
| 1.2 美拉德反应概述 |
| 1.2.1 美拉德反应历程 |
| 1.2.2 酱油里的美拉德反应 |
| 1.3 酱油中的危害物概述 |
| 1.3.1 酱油中的羧甲基赖氨酸(CML) |
| 1.3.2 酱油中的5-羟甲基糠醛(5-HMF) |
| 1.4 酱油中危害物的检测方法 |
| 1.5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抑制研究 |
| 1.5.1 调控食品加工条件 |
| 1.5.2 添加天然抗氧化剂 |
| 1.6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 1.6.1 研究意义 |
| 1.6.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HPLC-MS/MS同步检测酱油中CML和5-HMF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2.2.1 试剂与材料 |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质谱参数的确立 |
| 2.3.2 液相色谱条件的确立 |
| 2.3.3 标准曲线的范围确立及绘制 |
| 2.3.4 酱油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确立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质谱参数的优化 |
| 2.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 2.4.3 CML和5-HMF的标准曲线 |
| 2.4.4 前处理条件优化 |
| 2.4.5 酱油样品检测色谱图及检测结果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酱油生产过程中CML和5-HMF的检测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2.1 材料与试剂 |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水分的测定 |
| 3.3.2 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的测定 |
| 3.3.3 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测定 |
| 3.3.4 全氮量的测定 |
| 3.3.5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
| 3.3.6 酱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及成品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测定 |
| 3.3.7 数据处理及相关性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样品及不同成品酱油中主要成分含量 |
| 3.4.2 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样品及不同成品酱油的品质指标 |
| 3.4.3 酱油原料中游离态CML和5-HMF含量 |
| 3.4.4 酱油酿造各环节游离态CML和5-HMF的测定 |
| 3.4.5 不同成品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测定 |
| 3.4.6 CML和5-HMF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酱油模拟体系中CML和5-HMF的生成与抑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4.2.1 试剂与材料 |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酱油模拟体系的配制 |
| 4.3.2 反应时间对模拟体系中CML和5-HMF的影响 |
| 4.3.3 天然抗氧化剂对模拟体系中CML和5-HMF的影响 |
| 4.3.4 数据处理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天然抗氧化剂对CML和5-HMF生成过程的抑制作用 |
| 4.4.2 天然抗氧化剂对CML和5-HMF的消除作用 |
| 4.4.3 天然抗氧化剂添加量对抑制和消除CML和5-HMF的影响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热处理及天然抗氧化剂对真实酱油体系中游离态CML和5-HMF影响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热处理对酱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游离态CML和5-HMF的影响 |
| 5.3.2 天然抗氧化剂对真实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影响 |
| 5.3.3 数据处理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热处理对酱油生产过程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影响 |
| 5.4.2 不同浓度EC对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影响 |
| 5.4.3 不同浓度EGCG对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影响 |
| 5.4.4 不同浓度VC对酱油中游离态CML和5-HMF的影响 |
| 5.5 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