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偌澜[1](2021)在《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特征;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对高血压LVH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入院的高血压患者,且在前后3个月内于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和(或)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12mm 的患者且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男>125g/m2,女>110g/m2,共111例,同时选取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52例。在院期间共有50例患者同时行常规导联心电向量检查与Frank导联心电向量检查,将其设为Frank组。根据入选研究的111例观察组病例肥厚部位不同,分为室间隔增厚组、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增厚组。利用康泰医学有限公司ECG WorkStation V.3.4.2软件系统,将所有病例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转换为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记录高血压LVH患者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三个平面的最大QRS向量振幅、最大QRS向量角、QRS-T向量角、T环角度、T/R 比值、P向量面积及QRS向量面积。对比分析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与ECG对高血压LVH疾病诊断结果;对比分析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与Frank导联心电向量图对高血压LVH疾病诊断结果。结果:1.以超声心动图为诊断标准,则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诊断结果灵敏度(74.77%)、特异度(64.38%)、准确度(71.78%)、阳性预测值(82.18%)、阴性预测值(54.88%)及约登指数(0.392)。2.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与ECG对LVH诊出率,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与Frank心电向量图对LVH诊出率,经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不同增厚部位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各项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4.观察组的额面、矢状面及横面最大QRS向量振幅,横面T环角度和额面QRS-T向量角比对照组均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额面最大QRS向量角、矢状面T环角度和矢状面QRS-T向量角比对照组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矢状面及横面最大QRS向量角,额面T环角度和横面QRS-T向量角与对照组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组的额面、横面最大QRS向量振幅,横面最大QRS向量角,矢状面T环角度和矢状面QRS-T向量角比对照组均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组的矢状面最大QRS向量振幅,额面最大QRS向量角和额面、横面T环角度比对照组均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组矢状面最大QRS向量角和额面、横面QRS-T向量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T向量与QRS向量的最大振幅比值至少两个面小于0.25设为阳性,反之为阴性。观察组与Frank组比对照组阳性率均增高,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率比Frank组降低,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的额面及矢状面P向量面积和额面QRS向量面积均比对照组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横面P向量面积和横面及矢状面QRS向量面积均比对照组减小,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组的额面QRS向量面积比对照组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组的横面P向量面积比对照组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组额面及矢状面QRS向量面积、矢状面及横面QRS向量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Logistics回归额面、矢状面最大QRS向量振幅和矢状面QRS向量面积与LVH呈正相关(P<0.05);额面QRS-T角度和额面、横面QRS向量面积呈负相关(P<0.05);其中以矢状面最大QRS向量振幅最为显着;横面最大QRS向量振幅,额面最大QRS向量角,矢状面、横面T环角度,矢状面QRS-T角度和额面、矢状面及横面P向量面积与LVH不具有相关性(P>0.05)。8.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最佳诊断界限为:额面最大QRS向量振幅>0.98mV,矢状面最大QRS向量振幅>1.57mV,额面QRS-T夹角>44°,额面QRS面积>107.28mm2。结论:1.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诊断LVH准确率较ECG诊断率更高,且按照本研究诊断标准与Frank导联心电向量图诊断不具有差异性。2.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中三个平面最大QRS向量振幅、额面最大QRS向量角度、矢状面及横面T环角、额面及矢状面QRS-T向量角、三个平面P向量面积和三个平面QRS向量面积在LVH时均有明显改变。3.常规导联心电向量图中当额面最大QRS向量振幅>0.98mV,矢状面最大QRS向量振幅>1.57mV,额面QRS-T夹角>44°,额面QRS面积>107.28mm2对诊断LVH具有最高敏感性。
帅垠琦[2](2020)在《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1.评价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三桔咳喘口服液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临床数据支持。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经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经验,为临床治疗肺心病提供可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采用Excel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将69名(最终完成6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基本情况及基线水平情况的比较,确保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2)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桔咳喘口服液,连续观察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14天观测中医证候总积分、血气分析等指标。(3)收集数据,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并对三桔咳喘口服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做出评价。2.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3.概括总结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总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愈显率12.5%。试验组:总有效率87.5%,愈显率40.6%。在临床疗效上,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的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痰液总积分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对比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故通过(治疗前-治疗后)的次要症状积分差值来对比,组间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肺功能比较:FEV1/FVC在治疗14天后,两组比较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EV1预计值百分比在治疗后,组间比较并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未优于对照组。(4)血气分析的比较:试验组Pa O2、Pa O2测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营养指标、电解质水平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中医全程参与、畅通气道、慎用利尿剂、强心剂等。3.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经验天人合一,三因制宜;辨病与辨证结合。结论:1.两组的治疗方案在此临床研究中均表现了有效性,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三桔咳喘口服液在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过程中,疗效肯定且安全性高。
黎辉[3](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王衍博[4](2018)在《BNP、CA125和PCT在肺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BNP(脑钠肽)和PCT(降钙素原)CA125(糖类抗原125)在肺心病患者临床诊断和预后分析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1—2017.7呼吸内科入院的肺心病患者200例。按照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两组,即急性发作组100例和稳定组10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给予PCT、CA125及BNP,心脏彩超及肝脏彩超检查。对急性发作组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当其病情稳定后,再进行PCT、CA125及BNP,心脏彩超及肝脏彩超检查,观察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1.急性发作组BNP 6102.65±265.85pg/ml、PCT 15.65±3.54ug/l和CA125 28.65±18.41U/ml明显高于稳定组BNP 356.57±25.47pg/ml、PCT 0.39±0.11ug/L和CA125 10.36±4.87U/ml,差异均显着(P<0.05)。同时急性发作组右心室内径33.17±8.59mm、PAP(肺动脉压)61.62±21.15mm Hg明显高于稳定组右心室内径25.65±5.28mm、PAP40.56±10.65mm Hg,急性发作组EF(射血分数)45.69±8.57%明显低于稳定组EF79.39±28.54%,差异均显着(P<0.05)。急性发作组肝右叶最大斜径11.25±1.25cm、肝右叶前后径8.65±1.42cm和肝尾叶长度3.65±0.36cm和稳定组肝右叶最大斜径11.13±1.28cm、肝右叶前后径8.62±1.39cm和肝尾叶长度3.63±0.33cm差异均不显着(P>0.05)。2.急性发作组治疗后的BNP 361.33±23.54pg/ml、PCT 0.35±0.11ug/L和CA12510.32±4.79U/ml明显低于治疗前BNP 6102.65±265.85pg/ml、PCT 15.65±3.54ug/L和CA125 28.65±18.41U/ml,差异均显着(P<0.05)。治疗后右心室内径29.34±8.39mm、PAP 41.65±10.32mm Hg明显低于治疗前右心室内径33.17±8.59mm、PAP 61.62±21.15mm Hg,治疗后EF 79.35±28.25%明显高于治疗前EF 45.69±8.57%,差异均显着(P<0.05)。而急性发作组治疗后肝右叶最大斜径11.33±1.28cm、肝右叶前后径8.38±1.54cm、肝尾叶长度3.38±0.41cm和治疗前肝右叶最大斜径11.25±1.25cm、肝右叶前后径8.65±1.42cm和肝尾叶长度3.65±0.36cm差异均不显着(P>0.05)。3.急性发作组治疗后的BNP 361.33±23.54pg/ml、PCT 0.35±0.11ug/L和CA12510.32±4.79U/ml和稳定组BNP 356.57±25.47pg/ml、PCT 0.39±0.11ug/L和CA12510.36±4.87U/ml差异均不显着(P>0.05)。急性发作组治疗后右心室内径29.34±8.39mm、PAP 41.65±10.32mm Hg、EF 79.35±28.25%和稳定组右心室内径29.65±12.28mm、PAP 40.56±10.65mm Hg、EF 79.39±28.54%差异均不显着(P>0.05)。急性发作组治疗后肝右叶最大斜径11.33±1.28cm、肝右叶前后径8.38±1.54cm、肝尾叶长度3.38±0.41cm和稳定组肝右叶最大斜径11.13±1.28cm、肝右叶前后径8.62±1.39cm和肝尾叶长度3.63±0.33cm差异均不显着(P>0.05)。4.血液学指标和心脏彩超有显着相关性,差异显着(P<0.05),而血液学指标和肝脏彩超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对于肺心病而言,在临床发病时会出现BNP、PCT和CA125升高的特点,尤其是急性期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期。因此可将血液学指标BNP、PCT和CA125作为肺心病的临床诊断指标。2.肺心病患者的心脏彩超参数会出现较大改变,但肝脏彩超的改变不大。因此可使用心脏彩超作为诊断肺心病的主要方法。3.在对肺心病患者治疗后,其血液学指标与心脏彩超参数均可取得明显好转,和稳定期差异不显着,说明通过血液学指标与心脏彩超能够分析肺心病患者的预后。4.血液学指标和心脏彩超有着较大相关性,因此在临床血液学指标异常时可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超的检查,从而指导治疗。
李倩,沈林,方妍,高晓峰,耿梅[5](2017)在《心电向量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厚与扩张的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VCG)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右心室肥厚与扩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门诊及住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向量图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慢性肺心病右心室肥厚与扩张的检出率,以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的符合率,另外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超声结果对比,ECG的检出率为43.00%(73/100)明显低于VCG的91.00%(91/1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6.326,P=0.000);VCG在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肥厚与扩张方面的敏感性明显高于ECG(P<0.05),而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假阳性预测值及假阴性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超声心动图为标准,VCG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右心室肥厚与扩张的检出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李倩,沈林,方妍,高晓峰,耿梅[6](2016)在《心电向量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诊疗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尘肺、肺结核等反复发作,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RVH),以至发展成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展缓慢,可将其分为代偿与失代偿2个阶段,但二者之间的分界有时并不清楚,其病理表现为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等
古莉[7](2011)在《60例肺心病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对右心室肥厚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对慢性肺心脏病诊断标准及两者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经临床X线、肺功能、彩超确诊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心电向量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电图阳性率较低,与心电向量图分别在符合诊断标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结论心电向量图弥补了心电图诊断上的不足,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好地互补作用,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廖杰[8](2004)在《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对肺心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 (VCG)和心电图 (ECG)对肺心病早期右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6例超声心动图 (U CG)确诊右心室肥厚的肺心病患者进行 VCG和 ECG的对比观察。结果 :VCG诊断右心室肥厚 6 8例 ,诊断符合率 89.4 7% ,ECG诊断右心室肥厚 32例 ,诊断符合率 4 2 .1 0 % ,VCG与 EC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VCG对肺心病早期右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优于 ECG。
贾义红,孙晓燕,闫林青[9](2002)在《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对肺心病轻度右心室肥厚诊断价值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 肺心病早期右心室肥厚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为比较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对肺心病轻度右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从我院1995~1999年经临床、X线等检查确诊为肺心病右心室肥厚的病例中,选出符合肺心病轻度右心室肥厚者53例,进行回顾性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对比分析。
朱艳春[10](1998)在《58例肺心病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对右心室肥厚的观察》文中提出对58肺心病人进行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对照检查,结果显示心电向量图对肺心病早期诊断有较大诊断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心电向量图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中的诊断特点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择 |
| 2.3 不良事件的处理 |
| 3 研究方案 |
| 3.1 技术路线 |
| 3.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 3.3 治疗方案 |
| 3.4 观察指标 |
| 3.5 疗效判定 |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 4 统计分析结果 |
| 4.1 病例分组情况 |
| 4.2 脱落与剔除病例统计 |
| 4.3 基线分析 |
| 4.4 试验数据分析 |
| 4.5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 |
| 讨论 |
|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之间的关系 |
| 2 研究三桔咳喘口服液的意义 |
| 3 研究基础 |
| 3.1 中医对肺心病病名的认识 |
| 3.2 中医学对肺心病病位的认识 |
| 3.3 中医学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 三桔咳喘口服液处方分析 |
| 4.1 桔梗汤 |
| 4.2 香砂六君子 |
| 4.3 瓜蒌薤白半夏汤 |
| 4.4 三拗汤 |
| 4.5 合方分析 |
| 5 三桔咳喘口服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机制讨论 |
| 5.1 祛痰止咳,改善通气 |
| 5.2 改善胃肠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 6.1 强调中医全程参与 |
| 6.2 畅通呼吸道 |
| 6.3 慎用无创呼吸机 |
| 6.4 慎用强心剂 |
| 6.5 慎用利尿剂 |
| 6.6 慎用糖皮质激素 |
| 6.7 慎用碱剂 |
| 6.8 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
| 7 张晓云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 7.1 天人合一,三因制宜 |
| 7.2 辨病与辨证结合 |
| 结论 |
| 特色与创新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1 中医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 |
| 1.1 中医病机 |
| 1.2 中医证型 |
| 1.3 治法方药 |
| 1.4 讨论 |
| 2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呼衰的研究进展 |
| 2.1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
| 2.2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
| 2.3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失代偿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 |
| 3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课题来源 |
| 3 研究对象 |
|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4 研究方案 |
|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
| 4.2 设计类型 |
| 4.3 样本含量估计 |
| 4.4 治疗方案 |
| 4.5 观察指标 |
| 4.6 疗效的判定 |
| 4.7 安全性判定 |
| 4.8 盲法的设计 |
| 4.9 质量控制 |
| 4.10 数据管理 |
| 4.11 统计分析 |
|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
| 5 结果 |
| 5.1 病例分布情况 |
| 5.2 试验完成情况 |
| 5.3 基线分析 |
| 5.4 疗效分析 |
| 5.5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
|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
| 3 研究基础 |
|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 4.1 慎用镇静剂 |
| 4.2 慎用强心剂 |
| 4.3 慎用利尿剂 |
| 4.4 慎用碱剂 |
| 4.5 慎用激素 |
|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
|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
|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
|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
|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
|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
|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
|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
|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
|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
|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
|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
| 8.1 参苓白术散 |
| 8.2 五苓散 |
| 8.3 合方分析 |
|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
|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
|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
|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
|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
|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
|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
|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
|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
|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
|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
|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
|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
|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
|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
|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
|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
|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
|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
|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
| 结论 |
| 创新与特色 |
| 问题与展望 |
|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
|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
|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
|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
|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
| 4 注重以人为本 |
|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
|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
|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
| 5 注重调摄脾胃 |
|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
| 5.2 重视补益脾胃 |
| 5.3 重视养护脾胃 |
| 6 注重疏畅情志 |
|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
|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
|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
| 7 用药贵在精准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
|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
|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
|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 3 总结和展望 |
|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
| 4.1 控制感染 |
| 4.2 保持气道通畅 |
|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 4.4 利尿剂 |
| 4.5 正性肌力药 |
| 4.6 血管扩张剂 |
| 4.7 抗凝剂 |
| 4.8 其他治疗措施 |
| 5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对象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检测方法 |
| 2.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3.1 急性发作组治疗前和稳定组检测结果对比 |
| 3.2 急性发作组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对比 |
| 3.3 急性发作组治疗后和稳定组检测结果对比 |
| 3.4 血液学指标和心脏彩超及肝脏彩超的关系 |
| 讨论 |
| 4.1 肺心病的概念和对患者的危害 |
| 4.1.1 肺心病的概念 |
| 4.1.2 肺心病对患者的危害 |
| 4.2 肺心病的诊断方法 |
| 4.2.1 影像学方法 |
| 4.2.2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
| 4.2.3 血液因子 |
| 4.3 血液因子的在肺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
| 4.3.1 BNP在肺心病诊断中的效果 |
| 4.3.2 PCT在肺心病诊断中的效果 |
| 4.3.3 CA125在肺心病诊断中的效果 |
| 4.4 心脏彩超在肺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
| 4.4.1 心脏彩超在肺心病诊断中的效果 |
| 4.4.2 血液因子和心脏彩超的相关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肺心病诊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 1 肺心病的概念和对患者的危害 |
| 1.1 肺心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
| 1.2 肺心病对患者的危害 |
| 2 对肺心病的诊断进展 |
| 2.1 影像学诊断 |
| 2.2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
| 2.2.1 心电图 |
| 2.2.2 超声心动图 |
| 2.3 肺功能检查 |
| 2.4 标志物检查 |
| 2.4.1 BNP检查 |
| 2.4.2 PCT检查 |
| 3 对肺心病的治疗进展 |
| 3.1 氧疗 |
| 3.2 药物治疗 |
| 3.2.1 抗生素 |
| 3.2.2 低分子肝素钠 |
| 3.2.3 中医药 |
| 3.3 展望 |
| 4 结语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诊断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ECG、VCG与超声结果的符合率 |
| 2.2 ECG与VCG诊断结果对比分析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应用仪器及诊断标准: |
| 1.3 心电向量图及心电图工作原理的比较及差异: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VCG、ECG比较结果: |
| 2.2 心电向量图对比常规心电图在肺源性心脏病诊断过程对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