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绘宇[1](2021)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 89例患者中,极低度风险者24例,低度风险者12例,中度风险者39例,高度风险者14例。胃肠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共同组成,其中梭形细胞47例,上皮样细胞16例,混合型26例;按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分类:平滑肌分化23例,神经分化16例,双向分化28例,未分化22例。89例患者中,CD117、CD34、S-100、Desmin、SM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26%、69.66%、42.70%、46.07%、43.82%。结论胃肠间质瘤早期诊断率较低,具有独特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组织形态学,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临床可依靠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及肿瘤密集程度等进一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王文思[2](2021)在《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组织标本,到原代培养的间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群落分析,最终到原子力显微镜在单细胞水平上的检测,三个层次、不同角度来解析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联合用药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抑制作用。1、通过解析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探讨Ki-67增殖指数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以期对胃肠间质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2、研究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原代培养的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观察联合用药的效果,完善其靶向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机制研究。3、探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机械特性的原理和方法,对原代培养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药物处理后,细胞膜机械性能变化及药物对配体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分子力的改变进行解析。方法:1、(1)回顾性纳入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资料,分析Ki-67增殖指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2)随访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生存信息,对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2、药物处理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1)CCK-8实验观察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2)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体外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3)RT-PCR实验检测药物处理细胞后Gab1、Grb2、PI3K、AKT及GSK-3β基因水平的变化;(4)流式细胞术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凋亡比例的变化。3、基于AFM的纳米压痕技术测定药物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前后,单细胞机械特性及配体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分子力的变化。结果:1、(1)胃肠道间质瘤Ki-67增殖指数与肿瘤细胞形状、核分裂象、NIH分级及是否服用靶向药物治疗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细胞形状、肿瘤原发位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NIH分级、手术治疗方式、是否服用靶向药物治疗、CD117、DOG-1、CD34、SMA、S-100、Desmin均未影响患者预后,还需寻找更多的预后因子对临床预后进行精确评估。2、(1)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减弱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联合作用时以上作用效果更为明显(p<0.05);(2)Gab1、Grb2、PI3K、AKT及GSK-3β基因水平在药物处理作用下降低,联合作用时以上作用效果更为明显(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处理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凋亡比例增高(p<0.05);联合用药凋亡比例较单独用药差异显着(p<0.05)。3、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原代培养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进行扫描,分别得到GIST单细胞偏差图、高度图及三维成像图,利用纳米压痕测定抗癌药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及联合用药对原代培养的胃肠道间质瘤单细胞机械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杨氏模量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GIST细胞硬度变小,趋于凋亡,即药物达到一定的疗效。同时利用修饰有EGF的探针测量药物作用下EGF与间质瘤细胞表面受体EGFR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EGF-EGFR之间分子结合力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肠道间质瘤Ki-67增殖指数与肿瘤细胞形状、核分裂象、NIH分级及是否服用靶向药物治疗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评估GIST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2、伊马替尼、舒尼替尼都可以抑制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联合作用时具有协同作用。3、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可以通过影响GIST细胞的机械特性及EGFR通路中细胞膜表面配体与受体的分子结合力而发挥药效,深化对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总之,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联合用药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膜表面机械特性及EGF-EGFR之间分子结合力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细胞内部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从而引起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我们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对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齐立华[3](2021)在《宁夏地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术后伊马替尼使用情况,分析该地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疗现状,评估各因素对预后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17家公立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期间经病理分析确诊的4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与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改良NIH危险度分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评价本地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各因素对预后总生存期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釆用c2检验分析,应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484例GIST患者中,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与肿瘤位置、肿瘤最大直径、核分裂象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相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微创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比传统开腹手术患者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ABO血型、体重指数、初次就诊症状、CD34、DOG-1、PDGF-α、SMA、S-100与GIST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术前NLR、术前PLR、肿瘤位置、肿瘤最大直径、核分裂象及CD117与预后总生存期相关(P<0.05),其中肿瘤的最大直径、术前NLR、肿瘤细胞核裂象、CD117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中,高危患者预后总生存期与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密切相关(P<0.05);中危患者预后总生存期与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缺乏联系(P>0.05)。结论1.宁夏地区GIST患者发病年龄以45岁以上患者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部位以胃为主。手术治疗方式多样,但仍以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为主。2.在肿瘤直径<5cm、位于胃大弯侧或胃体前壁的GIST中,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可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对于肿瘤直径较大、位置不利的肿瘤,依然推荐传统开腹手术。3.在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肿瘤最大直径、术前NLR、核分裂象、CD117可能是影响预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4.对于高危患者术后积极给予IM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对于中危患者,仍然建议根据GIST诊治指南给予IM辅助治疗。

刘禄,杨娜,张薇珊,罗启翅,崔丽娟,夏娟,赵云飞,黄亚兰,罗璇[4](2020)在《胃肠道间质瘤144例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44例临床病理资料,统计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分析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数及生长部位等因素与肿瘤危险度的关系,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男57例,女87例,年龄36~71岁;肿瘤发生于胃部100例(69.44%),非胃部44例(30.56%);肿瘤危险度特征为极低危险度26例(18.06%),低危险度54例(37.50%),中等危险度30例(20.83%),高危险度34例(23.61%)。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胃部,组织学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混淆,CD117,DOG-1及CD34为肿瘤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具有独立的危险度影响因子。

王瑾[5](2020)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不同CT(Computed tomography)表现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免疫组化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05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手术的原发性GIST患者16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获取其完整临床、病理及CT影像学资料。CT观察指标包括:GIST肿瘤原发部位(胃肠道或胃肠道外)、有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隔脏器转移或腹膜种植转移)、肿瘤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生长方式(腔内、腔外或腔内外混合)、有无钙化、有无出血、有无囊变坏死、强化是否均匀;并在CT图像上测量肿瘤的横轴位长径(LD)、短径(SD)、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等。病理资料包括核分裂像(50/HPF)及Ki-67、CD34、CD117、DOG-1表达情况。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1)将所有167例GIST患者按照Ki-67指数分为极低表达(阳性细胞≤3%)、低表达(阳性细胞4%-5%)、中度表达(阳性细胞6%-10%)、高表达(阳性细胞>10%)四组;(2)通过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对GIST的Ki-67表达有统计学意义的CT特征;(3)CT定量资料与Ki-67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4)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Ki-67表达分组有影响的独立因素;(5)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Ki-67表达分组与2008年改良版胃肠道间质瘤NIH危险度分级标准的一致性。结果:(1)所有167例GIST患者按照Ki-67标记指数分为四组:极低表达组67例(40.1%),低表达组44例(26.3%),中度表达组30例(18.0%),高表达组26例(15.6%)。(2)GIST发病部位、有无转移、形状、生长方式、有无钙化、有无出血、有无囊变坏死、强化方式、LD、平扫CT值与Ki-67表达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P<0.05);性别、年龄、LD/SD、增强扫描各期的绝对CT值(Ap、Vp、Dp)与Ki-67表达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P>0.05)。(3)GIST发病部位、有无转移、形状、生长方式、有无钙化、有无出血、有无囊变坏死、强化方式、LD与Ki-67表达分组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GIST平扫CT值、LD/SD、增强扫描各期的绝对CT值(Ap、Vp、Dp)与Ki-67表达分组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P>0.05)。(4)对GIST的Ki-67表达分组与NIH危险度分级进行一致性检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一致性检验,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中,原发于胃肠道外的肿瘤,Ki-67呈高表达;出现转移情况的GIST,Ki-67呈高表达,提示肿瘤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形状不规则的GIST,Ki-67表达值较高,表示肿瘤增殖活性较高;呈腔内生长的GIST,Ki-67呈低表达,提示肿瘤可能具有较低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出现钙化、出血、囊变坏死情况的GIST,Ki-67表达值较高;LD与Ki-67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LD越大,Ki-67表达值越高;CT强化不均匀的GIST,Ki-67表达值较高。GIST肿瘤发病部位、有无转移、形状、生长方式、有无钙化、有无出血、有无囊变坏死、强化方式、LD是Ki-67表达分组的独立影响因素。GIST的Ki-67表达分组与NIH危险度分级标准存在一致性,可以作为NIH危险度分级标准的补充。综上所述,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多项CT表现与Ki-67表达显着相关,对预判GIST恶性潜能和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杨道丽[6](202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FAM96A、FAM96B及caspase 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A(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96,member A,FAM96A)、96序列相似的家庭成员B(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96,member B,FAM96B)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 3)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检测120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FAM96A、FAM96B及caspase 3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应用SYBR Green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其中30例GIST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FAM96A m RNA和FAM96B m RNA的表达水平,进而分析FAM96A、FAM96B及caspase 3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120例GIST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AM96A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110例,占91.67%(110/120),在GIST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17例,占14.17%(17/120);FAM96B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107例,占89.17%(107/120),在GIST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26例,占21.67%(26/120);caspase 3蛋白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108例,占90.00%(108/120),在GIST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78例,占65.00%(78/120)。FAM96A、FAM96B及caspase 3三种蛋白在GIST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M96A和FAM96B蛋白在GIST不同大小分组及危险度分级分组中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χ2=4.55 P=0.03,χ2=4.67P=0.03;χ2=8.68 P=0.01,χ2=8.58 P=0.00),在GIST肿瘤大小不超过5cm组中阳性率较超过5cm组高;在极低及低危险度组中阳性率较中及高危险度组高,而在患者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核分裂像多少分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 3阳性表达在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多少及危险度分级分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M96A和FAM96B蛋白阳性表达与caspase 3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P>0.05)。(2)RT-PCR检测显示:FAM96A m RNA在GIST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而FAM96B m RNA在GIST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M96A和FAM96B作为潜在的抑癌基因,可能参与GIST的发生和发展;FAM96A和FAM96B表达的减少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GIST的恶性潜能。caspase 3蛋白表达的减少可能与GIST发生有关。GIST中FAM96A及FAM96B蛋白的表达与caspase 3蛋白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刘秀霞[7](2019)在《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CT影像学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象,探索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之间的相关性,以期通过CT影像学对GIST危险度进行初步评估,指导术前分期。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均行腹部MSCT增强扫描。危险度分级标准采用200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制定的标准,分为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CT影像学表现分析包括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通过对比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CT影像表现,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与CT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及高度危险分别为5例、20例、11例及26例。发生于胃、小肠及结直肠病例数分别为44例、12例和6例。发生于肠道的间质瘤危险度明显高于发生于胃的间质瘤。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达阳性率为98.40%,DOG-1的表达阳性率为96.84%,CD34的表达阳性率为91.91%,Ki-67的表达阳性率为91.93%,SMA表达阳性率为30.67%。CD117、DOG-1、CD34、Ki-67、SMA与危险度分级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肿瘤最大径越大,伴液化坏死,不均匀强化,危险度越高;肿瘤直径越小,不伴液化坏死,均匀性强化,危险度越低。不同危险度的GIST在肿瘤最大径、有无液化、发病部位、强化方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危险度中钙化、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各期CT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的胃肠间质瘤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肿瘤最大径、有无液化和强化方式有助于GIST术前无创危险度分级,而钙化、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别。

曹林林[8](2019)在《内镜及腹腔镜手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因镜下表现为梭形细胞,故GISTs以往被误归类为平滑肌瘤。1998年,Kindbolm[1]等首次提出GISTs可能来自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因GISTs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方面与Cajal间质细胞相似[2-5],故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的观点为大多数学者认可。近期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来源于胃肠道干细胞[6]。胃肠道间质瘤约占胃肠道间叶肿瘤的70%[7]。GISTs最常见于胃,罕见的间质瘤可发生于胆囊、胰腺、肠系膜、网膜后、膀胱、及子宫,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具有潜在恶性倾向。GISTs主要发生在40-70岁的中老年患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胃肠道间质瘤以往均通过外科开腹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及消化内镜逐步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本文将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评价消化内镜及腹腔镜下切除的疗效,从而为术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6.1-2019.1消化内科及普通外科收治的上消化道胃肠道间质瘤病例88例患者的全部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对两组之间的数值变量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行Pearson检验,对需要排除变量影响的两组数据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内镜下治疗组与腹腔镜手术组在病人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在肿瘤大小上,内镜下治疗组大小显着小于腹腔镜下手术组(p=0.000),使用协方差分析排除肿瘤大小分析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37)。内镜下治疗组术后住院天数(7.67±2.88天)明显短于腹腔镜下手术组(11.38±6.58天)(p=0.001),而两者术后第一天体温无明显差异。在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内镜下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腹腔镜下手术组。在内镜下治疗组及腹腔镜手术组内,以肿瘤部位分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第一天体温及手术住院天数,结果显示,仅腹腔镜手术组在术后住院天数方面,胃体组(10.20±2.29天)长于胃底组(9.00±0.85天)(p=0.044),其余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瘤体较大者临床上更多采用腹腔镜手术,内镜下治疗对于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GTSTs的治疗有一定优势,主要表现在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相较于腹腔镜手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朱胜男[9](2019)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分布特点及超声内镜特点。2.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对各类型病变后续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3.研究超声内镜对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共457处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收集每个病变的一般情况、普通电子胃镜特点、超声内镜表现、后续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计算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总符合率并分析误诊误判情况,并选取病理结果为平滑肌瘤及间质瘤的病例,进一步分析其一般情况及超声内镜特点。结果:1.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多分布于胃,尤其是胃底、胃窦,其次为食管,尤其是食管下段,分布最少的部位是十二指肠;食管病变多起源于粘膜肌层,贲门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胃隆起性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及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粘膜层;平滑肌瘤多位于食管(109/160),间质瘤多位于胃(61/68),息肉多见于胃(34/51),囊肿多见于食管(28/40),异位胰腺多见于胃(23/31),脂肪瘤多见于胃(21/28),炎性增生多见于胃(11/13),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13/13),癌多见于胃(9/12);腔外压迫多见于胃,可为肝脏、脾脏、结肠及腹腔占位性病变导致,也常见于食管,多为胸主动脉、气管隆突等导致,十二指肠较为少见,可为腔外血管、胰腺等。2.EUS诊断例数138例,病理结果符合例数为102例,总符合率为73.91%;各病变类型在EUS下的表现: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肌层或者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远场观察清晰。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影,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息肉的超声内镜特点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囊肿则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无回声影,内部无回声;腺瘤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的高回声影,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异位胰腺多表现为起源于粘膜层内部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影,回声高低不等,可为高回声,也可为低回声或混杂回声;本组病例多采用ESD术处理,尤其是起源层次深和(或)体积较大的病灶。起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病灶可采用EMR切除,而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病灶因位置较深多采用ESD法切除,层次显示不清的病灶多为恶性肿瘤,多采用ESD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并发出血2例,穿孔1例,可能与病灶体积过大、位置较深及手术者技巧有关。3.病理明确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共24例,其中18例位于食管(75.00%),1例位于贲门(4.17%),5例位于胃(20.83%);6例行EMR治疗(25.00%),18例行ESD治疗(75.00%)。平滑肌瘤与间质瘤患者的性别、病变表面是否光滑或糜烂溃疡、边缘有无粘膜桥、生长方式、回声高低、内部有无点片状高回声影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大小、起源、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及远场观察是否清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1、<0.001、<0.001、0.041),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体积更偏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结论:1.EUS诊断总符合率为73.91%,可明确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起源、病变的大小、浸润的深度等,并可对表现典型的病例进行诊断,在治疗方面对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方式具有指导意义。2.超声内镜对于鉴别平滑肌瘤与间质瘤具有指导意义,间质瘤患者相较于平滑肌瘤患者年龄更大,肿瘤的长径或体积更大,更多起源于固有肌层,内部回声不均匀,远场观察不清晰。

王欣[10](2019)在《RNAscope技术对胃肠道间质瘤PD-1和PD-L1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NAscope技术分别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蛋白和m RNA的表达,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探讨PD-1、PD-L1m RNA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临床病理确诊的50例GIST患者组织石蜡标本,另收集正常胃肠粘膜8例、平滑肌瘤4例、神经鞘瘤4例及侵袭性纤维瘤4例共20例良性胃肠病变作为对照。采用m RNA原位杂交(RNAscope)技术检测50例GIST病例及20例对照组织石蜡标本中PD-1、PD-L1m RNA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GIST病例及20例对照组织石蜡标本中PD-1、PD-L1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50例GIST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中位年龄57岁(4574岁)。肿瘤发病部位:原发胃22例(44.0%),原发于胃外的28例,包括小肠22例(44.0%)、直肠3例(6.0%)、十二指肠2例(4.0%)及腹腔1例(2.0%)。在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PD-1、PD-L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4.0%(22/50)和60.0%(30/50),对照组织中PD-1/PD-L1蛋白阳性率均为5.0%(1/20),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PD-1蛋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05)。PD-1蛋白与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物大小、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及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PD-1蛋白在非胃部GIST患者中阳性率(57.1%,16/28)高于发生于胃部GIST患者(27.3%,6/22),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47);在肿物大小分组中,肿物较大者阳性率高于肿物较小者,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01)。PD-1蛋白在核分裂象计数较多的GIST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Ki-67大于8%的GIST患者中阳性率(70.0%,14/20)高于Ki-67小于8%患者(26.7%,8/30),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2);在危险度分级分组中,危险度越高的GIST患者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PD-L1蛋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05)。PD-L1蛋白与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物大小、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及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PD-L1蛋白在非胃部GIST患者中阳性率(92.9%,26/28)高于发生于胃部GIST患者(18.2%,4/22),统计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肿物大小分组中,肿物较大者阳性率高于肿物较小者,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01)。PD-L1蛋白在核分裂象计数较多的GIST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Ki-67大于8%的GIST患者中阳性率(100%,20/20)高于Ki-67小于8%患者(33.3%,10/30),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危险度分级分组中,危险度越高的GIST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PD-1、PD-L1m RNA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2.0%(26/50)和68.0%(34/50),而在对照组织中PD-1/PD-L1m RNA阳性率均为10.0%(2/20),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PD-1m RNA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及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PD-1m RNA在非胃部GIST患者中阳性率(78.6%,22/28)高于发生于胃部GIST患者(18.2%,4/22),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肿物大小分组中,肿物较大者阳性率高于肿物较小者,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17)。PD-1m RNA在核分裂象计数较多的GIST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19);在Ki-67大于8%的GIST患者中阳性率(80.0%,16/20)高于发生于Ki-67小于8%患者(33.3%,10/30),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危险度分级分组中,危险度越高的GIST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在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PD-L1m RNA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大小、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部位、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及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PD-L1m RNA在非胃部GIST患者中阳性率(85.7%,24/28)高于发生于胃部GIST患者(45.5%,10/22),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2)。PD-L1m RNA在核分裂象计数较多的GIST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14);在Ki-67大于8%的GIST患者阳性率(90.0%,18/20)高于发生于Ki-67小于8%患者(53.3%,16/30),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6);在危险度分级分组中,危险度越高的GIST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1)。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NAscope技术检测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PD-1的表达情况,19例均为阳性,21例均为阴性,有3例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而RNAscope技术检测为阴性,有7例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而RNAscope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为0.602表示一致性一般。本实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NAscope技术检测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PD-L1的表达情况,26例均为阳性,12例均为阴性,有4例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而RNAscope技术检测为阴性,有8例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阴性而RNAscope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为0.483表示一致性一般。结论1胃肠道间质瘤患者PD-1/PD-L1蛋白、m RN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织(包括:正常胃肠黏膜、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及侵袭性纤维瘤)。2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PD-1蛋白、PD-1m RNA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05),与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物大小、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及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3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PD-L1蛋白、PD-L1m RNA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05),与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物大小、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及危险度分级相关(P<0.05)。4免疫组织化学及RNAscope技术检测PD-1/PD-L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二者的一致性一般。RNAscope技术检测GIST病例的PD-1、PD-L1m RNA是否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1、PD-L1蛋白更精准,有待更多实验数据比较分析。图7幅;表9个;参41篇。

二、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查
        1.3.2 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恶性风险评价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生物学行为恶性风险评价结果
    2.2 病理检查特征
    2.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2.4 病理诊断
3 讨论

(2)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病理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免疫组化检测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判读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
        3.1.1 性别、年龄
        3.1.2 发生部位
        3.2 病理特征
        3.2.1 大体检查
        3.2.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3.3 免疫组化检测
        3.3.1 HE染色
        3.3.2 免疫组化检测
        3.4 Ki-67增殖指数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3.4.1 Ki-67与GIST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2 Ki-67与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
        3.5 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3.6 生存曲线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对原代培养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代细胞培养
        2.3.2 免疫荧光
        2.3.3 细胞总RNA的提取
        2.3.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3.5 CCK-8实验
        2.3.6 划痕实验
        2.3.7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2.3.8 cDNA合成
        2.3.9 实时定量PCR
        2.3.10 凋亡实验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原代培养
        3.2 免疫荧光实验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细胞CD117蛋白的表达
        3.3 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外显子基因突变测序分析
        3.4 CCK-8实验检测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抑制情况
        3.5 划痕实验检测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迁移的影响
        3.6 Transwell实验检测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侵袭的影响
        3.7 qRT-PCR实验检测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对PI3K/AKT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诱导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凋亡情况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机械特性及分子结合力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杨氏模量
        2.4 探针功能化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胃肠道间质瘤单细胞纳米级成像
        3.2 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机械特性测量
        3.3 探针功能化结果验证
        3.4 EGF与EGFR分子间作用力测量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胃肠道间质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对生物学相关机械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宁夏地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胃肠道间质瘤144例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病理诊断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144 例GIST性别及年龄构成
    2.2 144 例GIST患者临床特点
    2.3 144 例GIST患者危险度分级特征
    2.4 144 例GIST肿瘤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征
3 讨 论

(5)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与扫描方法
    1.3 CT图像分析
    1.4 病理学研究
    1.5 危险度分级
    1.6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
    2.2 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有无转移与Ki-67表达的关系
    2.3 胃肠道间质瘤形状、生长方式与Ki-67表达的关系
    2.4 胃肠道间质瘤钙化、出血、囊变坏死情况与Ki-67表达的关系
    2.5 胃肠道间质瘤LD、LD/SD与 Ki-67 表达的关系
    2.6 胃肠道间质瘤CT增强特点与Ki-67表达的关系
    2.7 胃肠道间质瘤NIH危险度分级标准与Ki-67表达分组的一致性
第三章 讨论
    3.1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性别、年龄与Ki-67表达的关系
    3.2 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Ki-67表达的关系
        3.2.1 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转移情况与Ki-67表达的关系
        3.2.2 胃肠道间质瘤形状、生长方式与Ki-67表达的关系
        3.2.3 胃肠道间质瘤钙化、出血、囊变坏死情况与Ki-67表达的关系
        3.2.4 胃肠道间质瘤大小与Ki-67表达的关系
        3.2.5 胃肠道间质瘤CT增强特点与Ki-67表达的关系
    3.3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6)胃肠道间质瘤中FAM96A、FAM96B及caspase 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FAM96A和FAM96B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CT影像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内镜及腹腔镜手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EUS检查方法
    1.4 扫描内容
    1.5 病变判定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病理标本处理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1.1 病变的部位分布
        1.2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起源
        1.3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部位分布
        1.4 外压病例的部位分布
    2 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
        2.1 EUS诊断符合率
        2.2 EUS下各类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特点
        2.3 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治疗情况
    3 胃镜以及超声内镜下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的特点分析
        3.1 平滑肌瘤及胃肠道间质瘤部位分布及治疗方法
        3.2 平滑肌瘤与胃肠道间质瘤胃镜、超声内镜特点及分析
讨论
    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疾病分布特点
    2 超声内镜对各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指导意义
    3 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鉴别诊断的指导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RNAscope技术对胃肠道间质瘤PD-1和PD-L1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仪器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方法
        1.1.4 实验步骤
        1.1.5 结果判读
        1.1.6 统计分析
    1.2 实验结果
        1.2.1 50 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1.2.2 胃肠道间质瘤PD-1/PD-L1 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3 胃肠道间质瘤PD-1/PD-L1 mRN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4 胃肠道间质瘤PD-1/PD-L1 免疫组织化学与RNAscope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
    1.3 讨论
        1.3.1 PD-1/PD-L1 的生物学特性
        1.3.2 PD-1/PD-L1 蛋白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3.3 PD-1/PD-L1mRNA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1.3.4 RNAscope技术与其它检测方法一致性比较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PD-1/PD-L1 在实体肿瘤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
    2.1 PD-1/PD-L1 相关免疫治疗
    2.2 PD-1/PD-L1 的表达及其免疫治疗在实体瘤中的应用
        2.2.1 肺癌
        2.2.2 乳腺癌
        2.2.3 胃癌
        2.2.4 胶质瘤
        2.2.5 结直肠癌
        2.2.6 甲状腺癌
        2.2.7 淋巴瘤
        2.2.8 尿路上皮癌
        2.2.9 胃肠道间质瘤
    2.3 PD-1/PD-L1 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2.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J]. 韩绘宇. 当代医学, 2021(17)
  • [2]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D]. 王文思.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宁夏地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 齐立华.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胃肠道间质瘤144例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研究[J]. 刘禄,杨娜,张薇珊,罗启翅,崔丽娟,夏娟,赵云飞,黄亚兰,罗璇. 临床医药实践, 2020(09)
  • [5]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王瑾. 青岛大学, 2020(01)
  • [6]胃肠道间质瘤中FAM96A、FAM96B及caspase 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杨道丽.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7]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与CT影像学的关系研究[D]. 刘秀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内镜及腹腔镜手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曹林林. 东南大学, 2019(01)
  • [9]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朱胜男. 苏州大学, 2019(04)
  • [10]RNAscope技术对胃肠道间质瘤PD-1和PD-L1检测的临床意义[D]. 王欣.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间质瘤论文 ki-67论文 胃肠道间质瘤论文 免疫组织化学论文 pd-1论文

上一篇:转置矩阵法在工程项目决策中的应用
下一篇:计算机全息图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