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提出艾滋病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制定了第一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并于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21年版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的更新, 主要反映了机会性感染、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前预防(PrE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版指南详细介绍了PrEP的适应证、用药方案、随访和监测以及预防措施。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说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亦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简称《指南》)第一版,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1]。本版《指南》是在2018年第四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3](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提出艾滋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亦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牵头, 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下简称《指南》)第一版, 2011
穆晓敏[4](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文书琴[5](2021)在《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分析:双向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耐药肺结核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高昂、药物副作用严重的特点,因此耐药结核病患者往往治疗依从性较低且治疗结局不佳。中国是全世界三个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耐药结核病成功治疗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提高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治疗结局一直是我国结核病管理的难点。当前研究对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因素上,如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知识和药物副作用等,缺乏对宏观社会环境的考虑。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耐药结核病患者在全治疗周期的治疗依从情况、治疗结局以及其影响因素,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框架分析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因素对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加强我国耐药结核病患者管理,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情况和治疗结局提供科学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筹资机制下耐药结核病人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IMB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项目号:71804092)”。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山东省和浙江省9个城市确诊并开始治疗的耐药结核病患者,采用双向队列研究并分为三个阶段开展,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进行基线调查,根据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框架收集患者相关信息和治疗依从情况,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当地筹资、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社区管理等情况;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月进行为期16个月的随访,进一步补充治疗及报销情况、社区随访情况、治疗依从情况和治疗结局等相关资料;2020年9月终末期调查从结核病管理系统统一采集所有患者治疗结局,并根据基线访谈内容和随访表反映的问题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进行电话访谈。研究采用均数、标准差、卡方、t检验等指标对人口学特征、日常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因素进行描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软件为Excel 2010和SPSS 22。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276名耐药结核病患者中,194名(70.3%)患者经过治疗获得积极治疗结局,治疗成功率为43.1%(包括26.1%的患者治愈和17.0%的患者完成治疗);82名(29.7%)患者为消极治疗结局。在整个治疗周期中,患者平均治疗依从率为95.0%,取得积极治疗结局的患者治疗依从率始终维持在98.0%以上,而取得消极治疗结局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则从基线时期的92.8%跌至65.2%,二者两级分化较严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环境因素和社会结构因素均会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结局。治疗依从性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包括日常生活环境因素中的性别(P=0.011)、文化程度(P=0.035)、职业(P<0.001)和社会支持(P=0.046),以及社会结构因素中的医疗费用报销(P=0.035)和补助费用(P=0.030),即女性、初中以上文化、非农民或农民工、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越高,补助费用越多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好;而治疗结局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包括治疗依从率(OR=29.16)、日常生活环境因素中的治疗时长(OR=2.57)、蛋白质摄入(OR=2.83)和疾病经济负担(OR=3.02),以及社会结构因素中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OR=4.51),即依从率较好、治疗超过24个月、摄入优质蛋白质、疾病经济负担较轻,“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下的患者获得积极治疗结局的概率更高。疫情期间药品保障是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结局共同的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访谈发现,患者普遍反映经济负担沉重,药物副作用大。而耐药结核病管理的宏观层面存在免费药品供应不足、疫情期间药品可及性差和社会歧视等问题,访谈还发现基层医疗机构是目前”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中的薄弱环节。结论和建议当前不同治疗结局的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表现出较大差异,两级分化严重;而治疗成功率低于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全球治疗成功率(57%)。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沉重经济负担以及社会歧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在各地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建议推动“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落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耐药结核病管理中的统筹协调能力,保障二线抗结核药品对耐药结核病患者的可及性;提高针对耐药结核病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加强对患者的社会支持。
李国权[6](2021)在《自我与他者:残障患者医疗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文中提出残障的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造成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身体社会学和差异女权主义的兴起促使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逐渐得到关注并形成了空间中的身体、疾痛叙事、活生生的身体、惯习身体等研究范式。然而这些研究或是关注特定场域中残障患者的主体体验,或是关注结构层次的制约与建构,忽视了关系层次上“重要他人”在场对主体产生的持续性流动影响。本研究根据“主体-关系-结构”的疾病社会学分析框架,以残障患者为主体,尝试提出“自我与他者”的残障身体分析框架。“他者”在关系层次上指与残障患者产生互动关系的“重要他人”,在结构层次上指建构残疾人身体实践与体验的文化、制度、规则等。“自我与他者”的残障身体分析框架在强调“主体”、“结构”的同时,重视关系层次上“自我”与在场“他人”的互动分析。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法,以疾病发展的时间、身体转换的空间为线索,研究G康复医院内残障患者在诊疗、康复、病房生活三大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研究发现,在以症状、门诊、检查、治疗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诊疗场域”内,症状认知、医疗责任规避、技术造成的身体隔离、早会和查房等制度化活动的意外后果,促使残障患者产生了焦虑与期待并存的身体体验;在以护理、训练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康复场域”内,训练时肉体的疼痛、训练效果的边际效应、护士、康复师的倾听与鼓励、身体主体性的重新凸显,促使残障患者经历了从完全康复的希望到最终绝望的身体体验;在以沟通、交往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病房“生活场域”内,身体麻烦、延展性身体的培育、病友和亲属的劝导与鼓励,文化污名与保险制度的建构,促使残障患者不得不适应和接受残障后的“新常态”生活。从身体维度出发对医患关系这一现实问题进行重新解读是本文的另一重要贡献。文末试从“医疗场域”与日常生活中身体显现的特征差异、生活中的身体与医学身体在“医院场域”内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差异两个层面讨论这一问题。
姚建森[7](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许雪冉[8](2020)在《山东、浙江省耐药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耐药肺结核疾病传染性强、治愈率低,严重威胁公众身体健康,但由于其病程长、花费高,因此耐药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普遍较低,而服药依从性是影响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当前有关普通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而耐药肺结核相对较少,且多数研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仅局限于单一因素,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耐药肺结核患者在全过程管理过程中的服药依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依据IMB理论探讨信息、动机和行为技巧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程度。为改善我国对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管理方式和支持力度,提高患者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不同筹资机制下耐药结核病人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IMB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线数据。以山东、浙江省9个地市作为调查地点,采用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的方式收集研究资料。问卷调查主要从患者角度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所接受的管理服务情况以及服药依从情况等;关键人物访谈主要从医患双方角度了解筹资及管理实施情况、诊疗及管理过程中的困难以及改善病人依从性的建议。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常规的统计描述指标对人口学特征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量表得分情况进行描述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相关管理情况和患者基本情况对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的影响以及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主要通过Excel2010和SPSS 21.0软件完成。研究结果(1)服药依从性情况:276例调查对象中(浙江183例,山东93例),出现漏服药情况的患者有85例,占30.8%,大部分患者漏药次数小于5次(67.0%);中断服药两周及以上的患者33例,占11.8%;在中断服药患者中由于药品副反应过重而中断的患者较多,占48.5%。(2)患者全过程管理情况:“医生或护士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和“关注心理健康并进行健康教育”这两项管理内容均为山东省患者接受比例高于浙江省(P<0.05)。在患者所接受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山东省的患者接受了更多的服药督导(51.4%),明显高于浙江省(21.5%);而浙江省的患者(89.0%)在接受社区医生随访这项管理内容远高于山东省(67.8%)。(3)信息、动机、行为技巧量表得分情况:耐药肺结核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平均得分为3.57±1.17;患者的用药动机分正向、反向问卷,正向问卷平均得分4.00±1.04,反向问卷平均得分为3.40±1.26;患者行为技巧测评的平均分是3.96±1.17。上述量表均为山东省患者总体得分较高。(4)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耐药肺结核知识得分、患者的用药动机得分、患者的行为技巧测评得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信息和动机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自律行为。用药动机得分较高、自律行为技巧得分较高和接受社区医生随访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结论和建议当前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针对患者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存在问题和不足,山东省和浙江省的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患者自身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较差,信息获取不足,进而影响到其用药动机和自律行为技巧情况。因此,患者人数较少的地区可采用定点医院治疗和管理的模式,但对于患者较多的地区建议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完善的管理网络,规范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全过程诊疗管理。
雷禹[9](2019)在《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海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医患纠纷日益增多,伤医事件频发,医师执医环境恶化,医患关系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高风险领域之一。伴随新媒介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日趋媒介化,医患关系不仅遭遇新挑战,也面临新机遇。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上海政策施行,在当前社会与数字媒介环境下,新媒介使用日趋深刻影响医患行为,健康传播范式发生转变。学术界认识到,在医患关系中,医患双方互相依赖,彼此需要,进行着密不可分的医疗活动,医患行为在助推医患关系的发展中有着非常显性的重要作用,新媒介对于医患行为影响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以为新媒介使用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提供研究基础。然而,健康传播视野下的相关研究非常匮乏,缺陷比较明显。现有研究文献中,核心概念界定有待辩证;其次,不够重视平衡医患双方研究,尤其忽视新媒介使用对于医者行为的影响研究,医患行为研究框架与模式偏重患者;其三,研究方法上偏重思辨,定量研究甚少,而且主要局限于新闻报道文本分析;其四,定量研究方法运用相当单一,变量设置比较简单,不足以描述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对其行为影响的复杂状态。因此,在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影响其行为的路径与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上,目前并没有事实充分的发现,以及基于事实的论证,亟待深化研究,以有切实而又系统的发现,以及据此进行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在上海市医学专家与医疗行政部门大力支持下,本研究基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通过上海案例研究,立足于当前新媒介发展迅捷、高度渗透并影响医患行为这一历史性大背景,聚焦于医患行为,考究重要影响因子,建构纵横交错的变量模型,以揭示新媒介使用对于医患行为的一系列彼此关联的重要影响,发掘影响产生的路径与机制,以期填补新媒介与医患行为实证研究空白,实质性地推进这一学术研究领域,为新媒介视域下改善医患关系研究,以及健康传播理论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献。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开展探究。在理论支撑层面,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媒介依赖理论,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与医患双方个体——患者与医者两方个体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其就医行为与执医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着重探讨此影响的路径通道、中介变量,以及调节变量对路径的作用等。在实证调查层面,本研究建立关于医患双方个体新媒介使用行为与医患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型,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医患研究模型假设、现状发现假设、影响关系假设、影响路径假设。根据假设,本研究对新媒介使用行为、就医态度与行为、执医态度与行为等相关变量,进行维度的选择与确定,确定核心变量——自变量“新媒介使用行为”,因变量“就医行为”与“执医行为”。后两者维度分别是“参与认知度”、“信任度”、“依从度”、“尊重度”,以及“尊重度”、“信任度”、“忠诚度”、“激情度”;前者根据不同使用主体,确定患者自变量维度是“新媒介信息依赖度”与“新媒介技术依赖度”,医者自变量维度是“新媒介依赖度”;通过征求专家意见并反复修改后,形成医患两个版本的问卷。抽样采用书面问卷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发放覆盖各类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等上海医疗机构共计近30家单位。在对获取的医患数据进行清理、质量控制及信效度分析检验后,采用频数统计、交互分类、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一一验证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行为现状发现的系列假设,即对理论模型中相关变量进行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由此发现医患双方各变量本身的强弱程度、各变量与新媒介相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影响各变量的个体属性因素,进而发现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医患行为影响路径中各环节分别受到作用的因素,为之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影响路径与探讨影响机制提供数据支持。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分析验证后发现,新媒介使用对就医行为与执医行为确实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一些中介因素继而影响到行为。另外,个体属性对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就患者而言,“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就医行为”的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影响就医态度,继而影响就医行为意向,最终影响就医行为。此外,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健康状况等人口学属性均会对此影响路径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就医者而言,“新媒介使用行为”对于医者“执医行为”的影响作用有三条实现路径:其一,通过影响执医态度,继而影响执医行为;其二,通过影响社会支持,继而影响执医行为;其三,通过影响社会支持,继而影响自我效能感,最后影响执医行为。此外,医者人口学属性中仅性别与收入对以上影响路径产生调节作用,但作用较为微弱。由影响作用实现路径分析可见:新媒介作为健康传播工具与渠道,在患者就医行为与医者执医行为干预方面,不仅潜力显着,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根据相关验证结论,本研究进行深入讨论与思考,探讨新媒介冲击下医患沟通行为的健康传播范式嬗变,探索提升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医患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方案,探究新媒介影响医患行为的路径障碍,如新媒介造成医患认知鸿沟、医患话语权失衡,以及新媒介报道失范等,并结合影响路径相应提出利用新媒介干预医患行为的构想,进而提出提升医患素养、重建医患信任、建构医患舆论场、定位媒介角色等一系列手段的建议,为在健康传播视域下结合新媒介,规范与引导医患行为寻求现实径路,为医疗卫生等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学术参考。
韦余东[10](2012)在《浙江省5个地区复治耐多药肺结核发生关联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浙江省5个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项目地区(简称“项目地区”)复治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关联因素及其作用大小,为制定浙江省预防复治耐多药肺结核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5个项目地区2010年3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期间诊断的、愿意接受调查的复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确诊的、愿意接受调查的复治非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研究,了解复治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关联因素;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用调整的比值比(OR)和可信区间(95%CI)评价相关因素与耐多药肺结核(MDR-TB)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及关联大小;数据采用Epidata3.0双录入,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共有199例复治肺结核患者入选,其中病例组118例,对照组81例;性别分布均以男性为主,分别占75.42%和81.48%;年龄分布均以20-59岁年龄为主,分别占70.34%和75.31%;地区分布均以杭州市为主,分别占49.15%和38.27%;户籍均以本地为主,分别占67.54%和66.22%;两组患者均以汉族和已婚为主,分别占97.46%、76.27%和98.75%、77.78%。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地区、户籍、民族和婚姻状况等一般特征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的患病时间、抗结核治疗时间、接受抗结核治疗次数、不良反应率、治疗中断次数等均要高于对照组,病例组的确诊为结核所用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治耐多药肺结核发生关联因素有2个,分别为:治疗过程出现不良反应、接受抗结核治疗次数≥3次,其调整的OR值及95%C1分别为:7.70(1.96,8.64)、6.25(2.33,16.78)。结论:浙江省5个项目地区复治耐多药肺结核发生关联因素主要是治疗过程出现不良反应和接受3次及以上的抗结核治疗。对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治疗中断次数,有利于预防复治MDR-TB的发生。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流行病学 |
| 1.1 流行现况 |
| 1.2 传染源 |
| 1.3 感染和传播途径 |
| 1.4 疫情报告 |
| 1.5 患者管理 |
| 1.6 预防措施 |
| 2 病原学特征 |
| 3 实验室检查[7] |
| 3.1 HIV-1/2抗体检测 |
| 3.1.1 筛查试验 |
| 3.1.2 抗体补充试验 |
| 3.2 CD4+T淋巴细胞检测 |
| 3.3 HIV核酸检测 |
| 3.4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
| 4 发病机制 |
| 5 临床表现与分期 |
| 5.1 急性期 |
| 5.2 无症状期 |
| 5.3 艾滋病期 |
| 6 诊断标准[12] |
| 6.1 HIV感染早期的诊断标准 |
| 6.2 HIV感染中期的诊断标准 |
| 6.3 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 |
| 7 常见机会性感染[13-14] |
| 7.1 PCP |
| 7.1.1诊断 |
| 7.1.2治疗 |
| 7.1.3 预防 |
| 7.2 结核病 |
| 7.2.1 诊断[17] |
| 7.2.2 治疗 |
| 7.2.3 预防[13,17,23] |
| 7.3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 7.3.1 诊断 |
| 7.3.2 治疗 |
| 7.3.3 预防 |
| 7.4 CMV感染 |
| 7.4.1 CMV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
| 7.4.2 其他部位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 7.4.3 ART |
| 7.4.4 预防 |
| 7.5 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5] |
| 7.5.1 诊断 |
| 7.5.2 治疗 |
| 7.6 弓形虫脑病 |
| 7.6.1 诊断 |
| 7.6.2治疗 |
| 7.6.3预防 |
| 7.7 真菌感染 |
| 7.7.1 诊断 |
| 7.7.2 治疗 |
| 8 抗病毒治疗 |
| 8.1 治疗目标 |
| 8.2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介绍 |
| 8.3 成人及青少年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20-22,35] |
| 8.3.1 成人及青少年启动ART的时机 |
| 8.3.2 成人及青少年初始ART方案 |
| 8.4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
| 8.4.1 儿童[22,36] |
| 8.4.2 孕妇 |
| 8.4.3 哺乳期妇女 |
| 8.4.4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
| 8.4.5 静脉药物依赖者美沙酮维持 |
| 8.4.6 合并HBV感染者 |
| 8.4.7 合并HCV感染者 |
| 8.5 抗病毒治疗监测 |
| 8.5.1 疗效评估 |
| 8.5.2 病毒耐药性检测 |
| 8.5.3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 8.5.4 药物浓度检测 |
| 8.6 换药标准和治疗失败患者的抗病毒治疗[20-22,35] |
| 8.6.1 病毒学抑制患者的ART |
| 8.6.2治疗失败患者的ART |
| 8.7 药物间相互作用 |
| 9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 |
| 9.1 诊断 |
| 9.2 治疗[13] |
| 9.3 发生的危险因素 |
| 1 0 艾滋病相关肿瘤[21,44] |
| 1 1 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 |
| 1 1.1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 |
| 1 1.2 安全助产 |
| 1 1.3 产后喂养指导 |
| 1 1.4 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的随访 |
| 1 1.5 单阳家庭的生育选择 |
| 1 2 HIV暴露处理与预防阻断[22,47-49] |
| 1 2.1 职业暴露 |
| 1 2.1.1 暴露途径及其危险度 |
| 1 2.1.2 HIV职业暴露后处理原则 |
| 1 2.1.3 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原则 |
| 1 2.1.4 HIV职业暴露后的监测 |
| 1 2.1.5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
| 1 2.2 非HIV职业暴露 |
| 12.3注意事项 |
| 1 2.4 暴露前预防(Pr EP) |
| 1 2.4.1 适合人群 |
| 1 2.4.2 用药原则 |
| 1 2.4.3 随访和监测 |
| 1 2.4.4 注意事项 |
| 1 3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 |
| 1 3.1 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
| 1 3.2 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
| 1 3.3 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 |
| 1 3.4 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处理 |
| 1 3.5 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1.1 研究目的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
|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
|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
|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章节安排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共病的概念 |
|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
|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
|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
| 2.3 复杂网络理论 |
|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
|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
|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
|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
| 2.4 协同管理理论 |
| 2.4.1 协同理论 |
| 2.4.2 协同管理理论 |
|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
|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
|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
|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
|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
|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
|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1.1 生物因素 |
| 3.1.2 心理因素 |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 3.1.4 生活行为因素 |
|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
|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
|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
|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
|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
|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
|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
|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
| 3.4.1 DIKW体系 |
|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
|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
|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
|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
|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
|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
|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
|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
|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
|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
|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
|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
| 4.4.1 评价原理 |
|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
|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
|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 5.1.1 数据来源 |
| 5.1.2 数据预处理 |
|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
|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
| 5.3.1 共病关系抽取 |
| 5.3.2 共病网络 |
| 5.3.3 共病模式 |
|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
| 5.4.1 结果评价 |
| 5.4.2 方法对比评价 |
|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
|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
| 6.1.1 现状分析 |
| 6.1.2 存在问题 |
| 6.2 共病防控机制 |
| 6.2.1 基本原则 |
| 6.2.2 模式构建 |
|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
| 6.3.1 政府层面 |
| 6.3.2 医疗机构层面 |
| 6.3.3 社区层面 |
| 6.3.4 个人层面 |
|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
|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
|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本文创新点 |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 7.3.1 局限性 |
| 7.3.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设计 |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2.1 研究现场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 2.4 研究指标与工具 |
| 2.5 资料分析方法 |
| 2.6 质量控制 |
| 2.7 研究伦理学处理 |
| 结果与分析 |
| 3.1 患者纳入队列情况 |
| 3.2 患者基本情况 |
| 3.3 治疗依从性 |
| 3.4 治疗结局 |
| 3.5 治疗依从性与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 |
| 3.5.1 治疗依从性与治疗结局关系 |
| 3.5.2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治疗依从性关系 |
| 3.5.3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治疗结局关系 |
| 3.6 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率的多因素分析 |
| 3.7 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结局的多因素分析 |
| 3.8 影响治疗结局的个体及社会层面因素 |
| 3.8.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 3.8.2 个体层面的治疗困境 |
| 3.8.3 社会层面的管理问题 |
| 讨论 |
| 4.1 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呈现两级分化 |
| 4.2 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结局不尽人意 |
| 4.3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
| 4.3.1 日常生活环境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
| 4.3.2 社会结构因素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
| 4.4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
| 4.4.1 日常生活环境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
| 4.4.2 社会结构因素对治疗结局的影响 |
| 4.5 特色与不足 |
| 结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一)理论旨趣 |
| (二)问题意识 |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 二、文献综述 |
| (一)关于身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
| (二)有关残障身体研究的三种学术传统 |
| (三)弥合二元论的研究范式与“结构-关系-主体”的疾病框架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 一、 “自我与他者”:残障身体分析框架 |
| 二、本文的研究结构 |
| 三、研究方法 |
| (一)参与式观察法 |
|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
| 第三章 焦虑与期待:诊疗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
| 一、症状身体:疾病、门诊与病历 |
| (一)疾病初显:“不担心”、“不害怕”的自我认知 |
| (二)门诊:在场医生的实践策略与责任规避 |
| (三)病历:揭示医患关系的文本档案 |
| 二、病情恶化:主体的消失与客体的呈现 |
| (一)主体的消失:身体功能丧失引发的焦虑 |
| (二)客体的显现:医学技术对“活生生身体”感官经验的排斥 |
| (三)合法化身体:影像和管理的完美结合 |
| 三、期待与信任:早会和查房过程中的意外后果 |
| (一)早会传递专业信任 |
| (二)查房制造患者期待 |
| 第四章 希望与绝望:康复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
| 一、受管理的身体 |
| (一)残障身体的日常护理 |
| (二)残障身体的康复训练 |
| 二、完全康复的希望与绝望 |
| (一)身体症状的减轻与部分功能的恢复 |
| (二)训练效果的弱化与训练信心的丧失 |
| 三、与他者沟通过程中的身体呈现 |
| (一)当前疾病的认知与自我建构 |
| (二)倾听、鼓励与身体症状的阐释 |
| (三)残障身体的隐喻与沟通冲突 |
| 第五章 适应与接受:生活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
| 一、病房生活中的身体表现 |
| (一)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麻烦 |
| (二)培育延展性身体 |
| (三)社会关系的破坏与重构 |
| 二、残障后果的适应与接受 |
| (一)病房就是生活的中心 |
| (二)主动的身心调试策略 |
| (三)病友、亲属的劝导与鼓励 |
| 三、文化与医保制度建构患者体验 |
| (一)以“疾病为名”的污名化 |
| (二)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与自费治疗 |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 一、医疗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
| 二、医患关系分析的身体维度 |
| (一)医院场域内与日常生活中身体显现的特征差异 |
| (二)医学身体与生活中身体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差异 |
| 三、对方法与方法论的思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术语缩写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
|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
|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 3.1 理论基础 |
| 3.2 理论框架 |
| 3.3 实证模型 |
|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4.1 资料来源 |
|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
|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
|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6 医学伦理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
|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
|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
|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
|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
|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
|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
|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
|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
|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
|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
|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
|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
|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
|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
|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
|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
|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
| 本章小结 |
|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 10.1 方法学讨论 |
|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
|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
|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
|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
|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
|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技术路线 |
|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1 研究设计与研究现场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 4 研究指标和工具 |
| 5 资料整理分析方法 |
| 6 质量控制 |
| 7 伦理学处理 |
| 结果与分析 |
| 1 患者基本情况 |
| 2 服药依从性情况分析 |
| 3 患者全过程管理情况分析 |
| 3.1 住院管理 |
| 3.2 社区管理 |
| 4 IMB得分情况分析 |
| 4.1 耐药肺结核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
| 4.2 耐药肺结核患者用药动机得分情况 |
| 4.3 耐药肺结核患者行为技巧得分情况 |
| 5 基于IMB模型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 5.1 耐药肺结核相关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
| 5.2 用药动机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
| 5.3 行为技巧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
| 5.4 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
| 6 访谈结果分析 |
| 6.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 6.2 两省患者管理模式存在差异 |
| 6.3 社区管理难度较大 |
| 6.4 患者治疗方面的困难 |
| 讨论 |
| 1 服药依从情况 |
| 2 服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2.1 患者相关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 2.2 卫生系统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 3 创新与不足 |
| 结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现实意义 |
| 三、研究理论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 一、研究对象 |
| 二、主要研究问题 |
| 三、研究路径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
| 一、研究思路 |
| 二、技术路线 |
| 三、篇章结构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运用模型 |
| 一、文献研究法 |
| 二、问卷调查法 |
|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 四、定量分析法 |
| 五、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
| 第五节 创新性与可行性 |
| 一、研究创新性 |
| 二、研究可行性 |
| 第六节 研究难点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健康传播 |
| 一、概念范畴 |
| 二、历史演进 |
| 三、理论框架 |
| 第二节 医患行为 |
| 一、概念界定 |
| 二、理论范式 |
| 三、行为沟通模式 |
| 四、医患行为量表 |
| 第三节 媒介与医患 |
| 一、历史与发展 |
| 二、框架与文本 |
| 三、作用与影响 |
| 四、成因与对策 |
| 第四节 文献评析 |
| 一、研究视角 |
| 二、理论框架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 第一节 理论框架 |
| 一、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
| 二、计划行为理论 |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维度的选择 |
| 一、新媒介依赖度的概念 |
| 二、医患行为的定义 |
| 三、医患行为的维度 |
| 第四章 医患新媒介感知模式实证调查设计 |
|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采集 |
| 一、样本选取 |
| 二、数据来源 |
| 第二节 问卷编制 |
| 一、变量的选取 |
| 二、研究量表标度的选择 |
| 三、患者量表纬度构建与编制 |
| 四、医者量表纬度构建与编制 |
| 五、已有量表的参考与选择 |
| 六、问卷设计与修整 |
| 第三节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 一、患者理论模型修正 |
| 二、患者研究假设建立 |
| 三、医者理论模型修正 |
| 四、医者研究假设建立 |
| 第五章 数据质量评估与统计 |
| 第一节 数据统计与整理 |
| 一、患者数据的整理与质量控制 |
| 二、医者数据的整理与质量控制 |
| 第二节 CR值的计算与判定 |
| 一、患者数据的CR值判定 |
| 二、医者数据的CR值判定 |
| 第三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
| 一、患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
| 二、患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
| 三、医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
| 四、医者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过程及结果 |
| 第四节 信度分析 |
| 一、患者问卷的信度分析 |
| 二、医者问卷的信度分析 |
| 第五节 效度分析 |
| 一、患者问卷的效度分析 |
| 二、医者问卷的效度分析 |
| 第六章 新媒介视域下的医患行为现状分析 |
| 第一节 医患双方样本构成分析 |
| 一、患者基本情况 |
| 二、医者基本情况 |
| 第二节 医患双方新媒介使用习惯分析 |
| 一、患者新媒介使用时间与渠道 |
| 二、患者新媒介使用时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三、医者新媒介使用时间与渠道 |
| 四、医者新媒介使用时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第三节 医患新媒介信任度分析 |
| 一、患者新媒介信任度 |
| 二、患者新媒介信任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三、医者新媒介信任度 |
| 四、医者新媒介信任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第四节 医患新媒介依赖度分析 |
| 一、患者新媒介依赖度 |
| 二、患者新媒介依赖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三、医者新媒介依赖度 |
| 四、医者新媒介依赖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五、医患新媒介依赖度与新媒介信任度关系分析 |
| 第五节 医患双方自我效能感分析 |
| 一、患者自我效能感程度 |
| 二、患者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三、医者自我效能感程度 |
| 四、医者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五、医患自我效能感与新媒介变量相关度 |
| 第六节 医患双方社会支持分析 |
| 一、患者社会支持获得程度 |
| 二、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三、医者社会支持获得程度 |
| 四、医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五、医患社会支持与新媒介变量相关度 |
| 第七节 就医现状与执医现状 |
| 一、医患态度与意向现状 |
| 二、医患态度与意向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三、医患态度与新媒介变量相关度 |
| 四、医患行为现状 |
| 五、医患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第八节 新媒介视域下医患行为现状 |
| 一、新媒介视域下医患行为感知 |
| 二、医患行为和谐度 |
| 三、患者就医现状发现假设验证一览 |
| 四、医者执医现状发现假设验证一览 |
| 第七章 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 第一节 患者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的验证 |
| 一、患者结构方程模型图 |
| 二、患者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
| 第二节 患者影响关系假设的验证 |
| 第三节 患者影响路径假设的验证 |
| 第四节 患者影响的调节变量的验证 |
| 一、性别属性的影响 |
| 二、年龄属性的影响 |
| 三、学历属性的影响 |
| 四、收入属性的影响 |
| 五、健康状况的影响 |
| 六、新媒介信任度的影响 |
| 第五节 医者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的验证 |
| 一、医者结构方程模型图 |
| 二、医者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
| 第六节 医者影响关系假设的验证 |
| 第七节 医者影响路径假设的验证 |
| 第八节 医者影响的调节变量的验证 |
| 一、性别属性的影响 |
| 二、年龄属性的影响 |
| 三、学历属性的影响 |
| 四、收入属性的影响 |
| 五、职称的影响 |
| 六、新媒介信任度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 第一节 结论与探析 |
| 一、医患行为及其和谐度的现实印证 |
| 二、新媒介使用行为影响医患行为的路径确定 |
| 三、医患行为影响路径中变量的相关性确认 |
| 第二节 讨论与思考一:新媒介冲击下医患沟通的健康传播范式的嬗变 |
| 一、新媒介的冲击:医患受众习惯与传受渠道发生转变 |
| 二、文化碰撞与交融:健康传播范式遭遇困境与冲突 |
| 三、“微”变革与元创新:医患沟通健康传播模式发生转换与重构 |
| 第三节 讨论与思考二: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医患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提升方案 |
| 一、患者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其就医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提升 |
| 二、医者新媒介使用行为对其执医行为影响路径畅通度的提升 |
| 第四节 讨论与思考三:新媒介“人际网络”中医患行为的沟通噪音 |
| 一、医患认知鸿沟 |
| 二、医患信任降低 |
| 三、医患话语权失衡 |
| 四、媒介报道失范 |
|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健康传播范式转换下医患行为和谐度提升的现实径路 |
| 一、提升医患个体素养 |
| 二、重建医患信任关系 |
| 三、建构医患话语舆论场 |
| 四、准确定位媒介角色 |
| 第六节 不足与展望 |
| 一、研究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
| 二、研究测量的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项目 |
| 致谢 |
| 附录一: 患者新媒介使用行为(新媒介依赖度)量表 |
| 附录二: 医者新媒介使用行为(新媒介依赖度)量表 |
| 附录三: 患者就医态度量表 |
| 附录四: 患者就医行为意向量表 |
| 附录五: 患者就医行为量表 |
| 附录六: 医者执医态度量表 |
| 附录七: 医者执医行为量表 |
| 附录八: 医患自我效能感量表 |
| 附录九: 医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 附录十: 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患者使用) |
| 附录十一: 健康传播视域下新媒介使用对医患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医者使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研究目的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现场 |
| 2. 研究对象 |
| 3. 样本量估计 |
| 4. 实验室方法 |
| 5. 现场调查方法 |
| 6. 伦理学问题 |
| 7. 研究因素 |
| 8.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 一般特征 |
| 2. 单因素分析 |
| 3. 多因素分析 |
| 讨论 |
| 1. 总体情况 |
| 2. 关联因素 |
| 结论 |
| 研究特点及局限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