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郭亚卓,张廷久,温铁成,袁滢韬[1](2021)在《丰满重建工程三期独立运行电气一次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丰满发电厂三期工程接入系统、厂用电、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均依附于一二期老厂,三期电厂需进行独立运行改造,以完成其在老厂拆除后、丰满工程重建期间担负的发电、保下游供水、向原大坝泄洪设施、丰满电厂办公及水厂热厂供电等任务。本文主要介绍了丰满重建工程三期独立运行改造电气一次设计,对接入系统及电气主接线、厂用电源及全厂供电方案、主要新增电气设备选择、过电压保护及接地等作了简要的论述。丰满三期电站自2013年9月开始独立运行改造施工,并于2014年10月4日两台机组再次投入商业运行,至今已投运6年,电站各系统运行可靠、安全、稳定。
姚宝永,田政,呼子纳[2](2020)在《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老坝拆除施工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在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中,新坝建成后需对老坝6#~43#坝段进行缺口拆除。拆除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期短、施工强度高、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缺口拆除采用爆破拆除方式,拆除总长686 m,缺口底高程为239.90 m,拆除混凝土总量26.64万m3。拆除后的缺口可保证新建机组正常发电过流及大坝泄洪。老坝缺口拆除至239.9 m高程具有前置挡墙作用,可满足夏季下泄水流水温要求和丰满水电站下游鱼类产卵场水温要求。本文详细阐述老坝拆除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和具体实施情况,全面展现大坝拆除过程,可供类似混凝土大坝拆除施工参考。
刘亚莲[3](2020)在《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建设期非常情况下游供水措施研究》文中认为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在建设期仍然承担原工程的下游供水任务,但建设期向下游供水通道比原工程有所减少,非常情况时下游供水是应重视的问题。通过供水措施分析研究,采取分时段增加相应措施,提高了非常情况时下游供水保障能力。
赖建文,林海涵[4](2018)在《爆破飞石控制与防护创新措施在大型水电站重建工程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丰满水电站新坝基坑开挖工程为研究对象,在重点研究工程爆破开挖有害效应的基础上,探讨大型水电站重建工程爆破飞石控制和防护措施,如何能有效控制爆破作业中飞石的抛掷动能和距离对作业区周边建筑物的安全、防止发生人员伤害事故。
张永鑫,王进,于承跃,李英杰[5](2018)在《丰满水电站大坝运行状态评价》文中指出丰满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水电厂,由于建设期的历史原因导致诸多先天性缺陷,加之已达设计使用寿命并超期服役,虽经多次加固补强,但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坝体混凝土、金属结构等运行现状和洪水复核情况,对丰满大坝运行状态进行评价。
张显伟,薛晔,杨杰[6](2016)在《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三期独立运行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文中认为1概述丰满水电站始建于1937年的伪满时期,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53年大坝建成,1959年一期机组(552.5 MW)全部投产,并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扩建了二期、三期厂房。丰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 002.5 MW,丰满水电站在东北电力系统中担负着发电、调峰、调频、事故备用等任务,是东北电力系统中的主力调峰电源和事故备用电源。由于工程建设于特殊性的历史时期,大坝设计与施工存在严
姚宝永,田政[7](2016)在《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坝基开挖爆破振动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1工程概况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位于第二松花江干流上的丰满峡谷口,是在原丰满大坝下游120 m处新建一座大坝,并利用原丰满三期工程。大坝施工区域主要位于丰满发电厂内。1.1地形地质条件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坝址区位于第二松花江中游丰满峡谷口,谷地宽约450 m,大坝坝基分左、右岸两个部分。开挖范围内整体地形较缓,除左岸坝肩开挖区地形坡度较陡外,左岸地形坡度一般25°35°,
孙鹏举[8](2016)在《严寒地区大型水电站重建工程开挖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上世纪修建完成的水利工程,经过长时间的运行,虽然中间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除险加固,但不少工程也都不同程度上进入老化期,面临重建的问题。本文以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坝基爆破开挖为背景,采用理论计算、数值仿真以及现场测试的方法,研究严寒条件下岩体被冰冻后,爆破振动衰减规律以及建筑物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严寒条件下,岩层被冰冻后爆破振动速度峰值以及爆破振动主频均有所增加;岩体中存在的裂隙水对爆破应力波的高频成分具有滤除作用,水结成冰后,这种过滤作用减弱。(2)严寒条件下岩体一定深度被冰冻后,反应爆破振动衰减的参数K和α均减小,并且随着冰冻深度的增加,爆破振动衰减参数K和α均进一步减小,岩体向完整性更好的状态转变。(3)岩体表层被冰冻后,建筑物拉应力、压应力以及爆破振动速度均有明显增大,并且随着岩体冰冻深度的增大,建筑物动力响应越大;根据冰层厚度与建筑物最大拉应力和振动速度的对应关系总结不同冰冻深度下建筑物的振动安全控制标准变化。(4)对比冬夏两季开挖过程中测点爆破振动特性并拟合夏季和冬季衰减规律的分析得到两个季节的K和α值,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计算的合理性;统计冬季不同防护物的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均在控制允许范围内,未对周边厂房机组造成危害。
凌春海,李静,陈共建,韩小妹[9](2008)在《论水电站调压井设置快速事故闸门的必要性》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回顾了上游调压井是否设置快速事故闸门的研究进展后,探讨了决定调压井是否设置闸门的因素和闸门设置的方式,结合官帽舟水电站实例阐述了调压井增设快速事故闸门的必要性,为类似调压井工程设计是否设置快速闸门提供参考。
刘军[10](2006)在《大型长廊式调压室围岩稳定性及结构特性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减小水锤压强,提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和供电质量,水电站有压引水系统末端一般设置调压室。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电建设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结构布置和运行条件,大型长廊式调压室在水电站中采用越来越多,且呈现出结构型式复杂、断面尺寸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因此长廊式调压室施工期围岩稳定及运行期结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长廊式调压室深埋于岩体中,属于地下结构工程范畴,目前对于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传统结构力学法和有限单元法。对于地质条件和结构型式复杂的长廊式调压室,传统的结构力学法越来越不能适应设计的要求,而有限元法以对复杂几何构行的适应性以及求解结果的可靠性等特点,在长廊式调压室结构计算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四川柳坪、干溪坡、开建桥和姜射坝水电站四个长廊式调压室,其共同点在于调压室所赋予的地质条件差,一般都为Ⅳ类或Ⅴ类软弱围岩,且调压室结构尺寸大;不同之处在于,柳坪水电站调压室结构型式上更为复杂,且与一条断层(挤压带)斜交,干溪坡水电站调压室中包含一条横跨调压室且厚度约13.0mⅤ类大断层,开建桥水电站调压室中包含一个上室,而姜射坝水电站调压室在上述调压室中地质条件最差,围岩基本上为块石夹土所构成碎裂结构。本文结合上述柳坪、干溪坡、开建桥和姜射坝四个长廊式调压室的不同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概 况 |
| 2 丰满三期电厂原始状态 |
| 2.1 电气主接线 |
| 2.2 220 kV变电站 |
| 2.3 13.8 kV发电机电压系统 |
| 2.4 厂用电系统 |
| 2.5 防雷与接地 |
| 3 电站独立运行接入系统和电气主接线变化 |
| 3.1 电站独立运行接入系统 |
| 3.2 电气主接线 |
| 3.2.1 机-变组合方式 |
| 3.2.2 高压220 kV侧接线 |
| 4 厂用电系统、老坝供电及其他区域供电 |
| 4.1 厂用电系统 |
| 4.2 老坝供电及其他区域供电 |
| 5 主要设备选择 |
| 5.1 发电机(保留设备,复核) |
| 5.2 主变压器(保留设备,复核) |
| 5.3 高厂变(新增) |
| 5.4 13.8 kV发电机电压设备(保留设备,复核) |
| 5.5 高压220 kV GIS(新增) |
| (1)防止SF6气体液化措施。 |
| (2)保证密封环节可靠性。 |
| (3)保证SF6密度计监控可靠性。 |
| (4)保证机构运行及LCP柜电气元件可靠性。 |
| 6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
| 6.1 过电压保护方式 |
| 6.2 接 地 |
| 7 结 语 |
| 0 引 言 |
| 1 工程概况 |
| 2 老坝缺口爆破拆除的特点、难点 |
| 3 爆破施工安全防护 |
| 3.1 爆破振动控制 |
| 3.2 爆破飞石防护 |
| (1)老坝爆破区防护措施。 |
| (2)新坝主变压器安全防护。 |
| (3)开关站出线套管防护。 |
| 3.3 水击冲击波及涌浪控制 |
| 3.4 坝前库区鱼类保护措施 |
| 4 老坝缺口拆除施工 |
| 4.1 老坝缺口爆破拆除总体方案 |
| 4.1.1 拆除分层 |
| (1)第1层: |
| (2)第2层: |
| (3)第3层: |
| (4)第4层(最后一层): |
| 4.1.2 左右岸分区 |
| 4.1.3 出渣通道预留 |
| 4.1.4 控制爆破总体方案 |
| 4.2 老坝缺口爆破拆除施工质量控制 |
| (1)炸药单耗控制。 |
| (2)装药结构。 |
| (3)最小抵抗线方向控制。 |
| (4)起爆网络连接控制。 |
| 4.3 老坝锚索拆除 |
| 5 数码电子雷管的应用 |
| 6 挡水坎预留及拆除 |
| (1)挡水坎预留。 |
| (2)挡水坎缺口拆除。 |
| (3)挡水坎拆除。 |
| (4)挡水坎清渣。 |
| 7 结 语 |
| 1 工程概况 |
| 2 建设期非常情况下游供水通道分析 |
| 3 建设期增加非常情况下供水措施必要性 |
| 4 建设期非常情况下游供水措施 |
| 4.1 泄洪兼导流洞投入运行前原三期泄洪洞供水措施 |
| 4.1.1 原三期泄洪洞改造方案分析 |
| 4.1.2 临时封堵体布置 |
| 4.1.3 大坝下游围堰临时缺口 |
| 4.2 泄洪兼导流洞投入运行后进口岩坎降低非常情况供水措施 |
| 4.2.1 新建泄洪兼导流洞进口岩坎降低方案分析 |
| 4.2.2 进口岩坎高程和宽度 |
| 4.2.3 降低进口岩坎设计 |
| 4.3 泄洪兼导流洞冬季启用措施 |
| 4.3.1 结构设计 |
| 4.3.2 工作过程 |
| 4.3.3 融冰效果 |
| 5 结语 |
| 1 工程概况 |
| 1.1 工程简介 |
| 1.2 地质情况 |
| 2 爆破飞石控制难点及特点 |
| 3 爆破飞石安全控制标准 |
| 3.1 重点防护建筑物的划定 |
| 3.2 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 |
| 4 爆破参数及工艺优化设计 |
| 4.1 钻孔 |
| 4.2 装药结构 |
| 4.3 炸药单耗 |
| 4.4 爆破孔堵塞 |
| 4.5 爆破联网、起爆 |
| 5 爆破飞石的控制与防护措施 |
| 5.1 控制防护一般要求 |
| 5.2 主动控制 |
| 5.3 被动防护 |
| 5.3.1 防护材料 |
| 5.3.2 防护措施 |
| 6 结语 |
| 1 工程概况 |
| 2 运行现状 |
| 2.1 坝体运行状态 |
| 2.2 泄洪设备运行状态 |
| 2.3 坝后式电站厂房 |
| 2.4 引水发电系统金属结构设备 |
| 3 状态评价 |
| 1 概述 |
| 2 设备现状 |
| 3 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方案 |
| 3.1 系统结构 |
| 3.1.1 电站中控层监控设备 |
| 3.1.2 现地控制层 |
| 3.1.3 主干网 |
| 3.2 软件基本配置 |
| 3.3 主要功能 |
| 3.3.1 电站监控系统中控层 |
| 3.3.2 机组LCU功能 |
| 3.3.3 厂用、公用及开关站LCU功能 |
| 4 结语 |
| 1 工程概况 |
| 1.1 地形地质条件 |
| 1.2 周边环境条件 |
| 2 爆破振动前期管理 |
| 2.1 爆破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调查 |
| 2.2 爆破安全允许振动速度的确定 |
| 2.3 爆破振动速度的预测 |
| 2.4 爆破振动速度的监测布置 |
| 3 爆破振动控制措施 |
| 4 爆破振动控制的监督管理 |
| 5 爆破振动控制情况 |
| 6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的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丰满大坝坝基开挖特点和难题 |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 第二章 严寒地区爆破振动传播特性和衰减规律 |
| 2.1 冰冻条件对爆破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
| 2.2 冰冻条件对爆破应力波传播影响的数值仿真 |
| 2.3 冰冻深度对爆破振动衰减规律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严寒条件对建筑物爆破振动安全控制的影响 |
| 3.1 数值计算模型与参数 |
| 3.2 严寒条件下建筑物动力响应特征 |
| 3.3 岩体冰冻深度对建筑物爆破振动响应的影响机制 |
| 3.4 严寒条件下建筑物爆破振动安全控制 |
| 3.4.1 冰冻条件引起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参数的变化 |
| 3.4.2 严寒条件不同冰冻深度对爆破地震波频谱特性的影响 |
| 3.4.3 类似工程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严寒条件下丰满电站重建工程爆破振动安全监测 |
| 4.1 爆破有害效应简述 |
| 4.2 爆破振动监测和测试 |
| 4.2.1 质点振动速度监测 |
| 4.2.2 噪声监测 |
| 4.2.3 宏观调查和巡视检查 |
| 4.3 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施工区冬夏爆破振动特征及比较 |
| 4.3.1 丰满水电站重建坝基开挖过程监测成果 |
| 4.3.2 丰满水电站重建开挖中测点冬夏振动特性对比 |
| 4.4 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冬夏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对比及其控制标准验证 |
| 4.4.1 夏季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分析 |
| 4.4.2 冬季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分析 |
| 4.4.3 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坝基开挖的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分析与结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概论 |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 1.2.1 地下支护结构分析理论发展历史 |
| 1.2.2 长廊式调压室及地下结构分析理论发展现状 |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 2 调压室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
| 2.1 线弹性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
| 2.1.1 基本原理与方法 |
| 2.1.2 弹性本构模型 |
| 2.2 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
| 2.2.1 基本原理及特点 |
| 2.2.2 弹塑性本构模型 |
| 2.3 围岩强度与本构关系 |
| 2.3.1 调压室围岩开挖效应 |
| 2.3.2 沿优势裂隙面方向定向破坏条件 |
| 2.3.3 沿非裂隙面方向破坏准则 |
| 2.3.4 软弱结构面非线性分析模型 |
| 2.4 围岩开挖过程及支护措施模拟 |
| 2.4.1 围岩开挖过程模拟 |
| 2.4.2 喷锚支护机理及模拟方法 |
| 2.5 调压室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
| 2.5.1 点强度安全系数法 |
| 2.5.2 强度储备安全系数法 |
| 2.5.3 围岩破坏发育程度分析法 |
| 2.6 调压室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
| 2.7 基于有限元计算应力的调压室配筋计算原理 |
| 2.8 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 |
| 3 柳坪水电站调压室计算分析 |
| 3.1 柳坪水电站调压室概况及计算模型 |
| 3.1.1 工程概况 |
| 3.1.2 研究对象及结构离散 |
| 3.1.3 围岩及混凝土衬砌力学参数 |
| 3.1.4 调压室分级开挖分级支护程序 |
| 3.2 施工工况调压室结构应力及围岩稳定性 |
| 3.2.1 调压室开挖前围岩应力分布 |
| 3.2.2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衬砌及横撑的结构变形 |
| 3.2.3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衬砌及横撑的应力分布 |
| 3.2.4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 |
| 3.3 运行工况调压室结构特性 |
| 3.3.1 调压室变形分布特性 |
| 3.3.2 调压室应力分布特性 |
| 3.4 检修工况调压室结构特性 |
| 3.4.1 调压室变形分布特性 |
| 3.4.2 调压室应力分布特性 |
| 3.5 不同工况调压室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结果 |
| 3.5.1 不同工况调压室结构内力分布特性及配筋结果 |
| 3.5.2 调压室结构配筋建议 |
| 3.6 本章小结 |
| 4 干溪坡水电站调压室计算分析 |
| 4.1 干溪坡水电站调压室概况及计算模型 |
| 4.1.1 工程概况 |
| 4.1.2 研究对象及结构离散 |
| 4.1.3 围岩及混凝土衬砌力学参数 |
| 4.1.4 调压室分级开挖分级支护程序 |
| 4.2 施工工况调压室结构应力及围岩稳定性 |
| 4.2.1 调压室开挖前围岩应力分布 |
| 4.2.2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衬砌及横撑的结构变形 |
| 4.2.3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衬砌及横撑的应力分布 |
| 4.2.4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 |
| 4.3 运行工况调压室结构特性 |
| 4.3.1 调压室变形分布特性 |
| 4.3.2 调压室应力分布特性 |
| 4.4 检修工况调压室结构特性 |
| 4.4.1 调压室变形分布特性 |
| 4.4.2 调压室应力分布特性 |
| 4.5 不同工况调压室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结果 |
| 4.5.1 不同工况调压室结构内力分布特性及配筋结果 |
| 4.5.2 调压室结构配筋建议 |
| 4.6 本章小结 |
| 5 开建桥水电站调压室计算分析 |
| 5.1 开建桥水电站调压室概况及计算模型 |
| 5.1.1 工程概况 |
| 5.1.2 研究对象及结构离散 |
| 5.1.3 围岩及混凝土衬砌力学参数 |
| 5.1.4 调压室分级开挖分级支护程序 |
| 5.2 施工工况调压室结构应力及围岩稳定性 |
| 5.2.1 调压室开挖前围岩应力分布 |
| 5.2.2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衬砌及横撑的结构变形 |
| 5.2.3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衬砌及横撑的应力分布 |
| 5.2.4 调压室分级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 |
| 5.3 运行工况调压室结构特性 |
| 5.3.1 调压室变形分布特性 |
| 5.3.2 调压室应力分布特性 |
| 5.4 检修工况调压室结构特性 |
| 5.4.1 调压室变形分布特性 |
| 5.4.2 调压室应力分布特性 |
| 5.5 不同工况调压室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结果 |
| 5.5.1 不同工况调压室结构内力分布特性及配筋结果 |
| 5.5.2 调压室结构配筋建议 |
| 5.6 本章小结 |
| 6 长廊式调压室结构特性对比 |
| 6.1 调压室结构尺寸和计算参数对比 |
| 6.2 调压室施工期结构特性对比 |
| 6.3 调压室运行期结构特性对比 |
| 6.3.1 结构变形对比 |
| 6.3.2 结构应力对比 |
| 6.3.3 结构内力及配筋对比 |
| 6.4 部分调压室配筋表 |
| 7 姜射坝调压室横撑及围岩变形模量变化对结构特性影响 |
| 7.1 姜射坝水电站调压室概况及计算模型 |
| 7.1.1 工程概况 |
| 7.1.2 研究对象及结构离散 |
| 7.1.3 围岩及混凝土衬砌力学参数 |
| 7.1.4 计算方案及条件 |
| 7.2 调压室横撑变化对调压室结构特性的影响 |
| 7.2.1 不设置第七层混凝土横撑方案(一) |
| 7.2.2 第七层设置五根(L1~L5)混凝土横撑方案(二) |
| 7.2.3 第七层设置三根(L1、L4、L5)混凝土横撑方案(三) |
| 7.3 围岩变形模量变化对调压室结构特性的影响 |
| 7.3.1 不设置第七层混凝土横撑方案(四~七) |
| 7.3.2 第七层设置三根(L2、L4、L5)混凝土横撑方案(八、九) |
| 7.3.3 第七层设置两根(L4、L5)混凝土横撑方案(十) |
| 7.4 调压室结构内力及配筋计算 |
| 7.4.1 混凝土横撑内力和配筋计算 |
| 7.4.2 边墙及底板内力和配筋计算 |
| 7.5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 声明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