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油气藏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型及其控制因素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油气藏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式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韩思杰[1](2020)在《深部无烟煤储层CO2-ECBM的CO2封存机制与存储潜力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9428.7Mt,占当年全球CO2总排放量的27.8%,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CO2的地质封存能够在短期内完成碳减排指标,被视为行之有效的减排技术手段。深部不可采煤层的CO2地质封存融温室气体减排与煤层气高效开发为一体,是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的重要方向。本次研究开展了全孔径尺度煤岩孔裂隙结构定量表征,不同温度、压力和水环境下的无烟煤超临界CO2吸附实验和高压条件下中高煤阶煤超临界CH4等温吸附实验;从分子相互作用层面探讨了煤岩超临界CO2吸附行为的温度与自由相密度控制机理,建立了煤岩超临界CO2吸附模式,揭示了埋深条件下CO2超临界等容线对吸附行为的控制作用;建立了表征各封存类型的煤岩CO2理论封存量和有效封存量计算模型;最后评估了沁水盆地和郑庄区块3#煤储层CO2理论封存量和有效封存量。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揭示了煤岩超临界CO2吸附过程中温度与自由相密度对多分子层吸附的控制机理。温度和自由相密度均是通过改变CO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来改变吸附行为,但作用方式不同,温度增加扩大了CO2吸附相分子间距离,造成吸附分子层数与吸附量降低;而自由相密度增加不影响吸附相分子,仅减小了最外侧吸附相分子与其相邻自由相分子之间的距离,造成吸附相分子层数和吸附量增加。(2)建立了煤岩超临界CO2吸附的微孔填充+多分子层表面覆盖的综合模式。煤岩超临界CO2吸附分子层计算结果显示,实验温度条件下吸附相CO2分子层数范围在1-2之间,在高能吸附位会形成多分子层吸附,温度增加吸附分子层减小;微孔中可完全填充的孔径上限为1.12 nm,反映了沁水盆地无烟煤超临界CO2吸附作用以微孔填充的形式存在,该孔径之上,超临界CO2以不饱和多分子层表面覆盖的形式存在,超临界CO2在煤岩中呈微孔填充+多分子层表面覆盖的吸附状态。(3)阐明了地层条件下超临界CO2等容线对煤岩超临界CO2吸附行为的影响。地层条件下煤岩超临界CO2吸附行为受超临界CO2等容线控制具有二段性特征,沁水盆地煤层的界限埋深约为920m:类气态超临界阶段,自由相密度增加导致多分子层吸附出现,但温度负效应逐渐增强;类液态超临界阶段,自由相密度几乎不增加,温度控制成为绝对主导,煤岩CO2吸附能力降低;埋深条件下煤岩CO2最大吸附能力出现在类气态超临界阶段后期。(4)探究了吸附封存、静态封存、溶解封存和矿化封存机制,建立了煤岩CO2理论封存量与有效封存量评价模型。沁水盆地1000-2000m地层条件下吸附封存量始终占主导地位(>80%),静态封存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2000m时接近总封存量的20%,溶解封存量始终不超过总封存量的2%,矿化封存量可忽略。在评价煤中超临界CO2吸附封存和静态封存量时应采用过剩吸附量与自由体积量之和的计算方法,减小自由相密度和吸附相密度变化带来的误差。(5)应用煤岩CO2地质封存量评价模型估算了沁水盆地和郑庄区块3#煤储层CO2理论封存量和有效封存量。沁水盆地3#煤层CO2理论封存量为9.72 Gt,有效封存量为2.53 Gt,沁水盆地深部煤层具有实施CO2-ECBM的工程潜力。郑庄区块3#煤CO2理论封存量为416.18 Mt,有效封存量为108.2 Mt,类气态超临界区的CO2封存量丰度最高,为0.6 Mt/km2。结合CO2可注性和注入后的保存条件,建议郑庄区块CO2-ECBM工程优先选区在类气态超临界区。该论文有图85幅,表25个,参考文献279篇。

陈北辰[2](2020)在《南海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及其南北陆缘差异 ——基于XK1和NK1井精细刻画》文中指出生物礁滩体系是南海最为重要的含油气储层之一,对于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及其控制性因素分析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南海南、北部均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但由于南海岛礁取芯钻井极少,大大制约了南海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滩体系研究。本论文以全取芯的南海北部岛礁XK1井和南海南部岛礁NK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及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XK1井和NK1井生物礁滩体系进行了精细刻画,揭示了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东亚季风和上升流、白云岩发育与全球气候事件响应对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的影响,进而查明了南海南、北部生物礁滩体系物质组成-碳酸盐工厂组合类型的差异,总结了南海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规律以及南北陆缘差异,为南海碳酸盐生物礁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基础。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XK1井精细刻画,系统总结了XK1井中新世以来生物礁滩体系沉积相构成、层序单元划分及碳酸盐组合带垂向变化规律:基于宏观岩心观察与薄片鉴定概括了生物礁滩体系中5种沉积微相,即礁盖微相、礁核微相、内侧滩微相、外侧滩微相以及泻湖相内部构成及沉积特征;XK1井新生代共识别出16了个三级层序单元,并总结了层序格架控制下地层单元垂向演化特征;根据造礁珊瑚发育情况为主要依据,在XK1井中划分出11个Photozoan碳酸盐组合带,6个主要的Heterozoan-dominated碳酸盐组合带,12个Heterozoan碳酸盐组合带,共计29个碳酸盐组合单元。在此基础上,总结了XK1井中新世以来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特征和碳酸盐组合带垂向变化规律。(2)基于NK1井精细刻画,系统总结了NK1井渐新世以来生物礁滩体系沉积相构成、层序单元划分及碳酸盐组合带垂向变化规律:基于宏观岩心观察与薄片鉴定概括了NK1井渐新世以来生物礁滩体系5种沉积微相,即礁盖微相、礁核微相、内侧滩微相、外侧滩微相和泻湖相内部构成及沉积特征;通过暴露面的识别,结合古生物及锶同位素资料,提出了859.9m、614.9m、543.1m、383.6m和210.3m共5个关键暴露面分别作为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上新统的顶界面,为该井地层划分提供有力的依据;在年代地层的框架下对NK1井地层单元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17个三级层序单元;基于大量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NK1井生物礁发育演化的古海洋环境变化,碳酸盐岩C、O同位素、矿物成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较好地揭示了渐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古生产力以及营养盐条件的变化;在三级层段地层单元的框架之中,识别出17段photozoan碳酸盐合、12段heterozoan-dominated碳酸盐组合以及7段heterozoan碳酸盐组合。该井大量的珊瑚组分是构成NK1生物礁滩体系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揭示了NK1井生物礁发育演化的古海洋环境变化,并构建了NK1井生物礁滩体系动态模式图。(3)运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对鄂西晚二叠世见天坝生物礁露头剖面进行精细解剖,揭示了露头区生物礁沉积相三维空间组合特征:识别出8种岩性相和4种沉积组合单元,揭示了以海绵为造礁生物的生物礁沉积单元的三维组合特征,总结生物礁垂向演化过程中各种岩性相的组合及其演变特征。尽管晚二叠世与南海新生代造礁生物不同,但见天坝生物礁滩体系的岩性相类型和沉积单元在三维空间上的组合模式,为南海地下生物礁体系内部组构、岩性相及其空间配置提供有效的类比实例。(4)查明了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东亚季风和上升流、全球气候事件对XK1井和NK1井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的影响。南海南、北部构造作用不仅导致南、北部陆缘盆地碳酸盐岩发育时间早晚差异,而且由于构造沉降差异导致频现暴露面及生物礁滩体系发育厚度差异;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南海南、北部生物礁体发育演化,尽管还受到局部构造作用影响,但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可以对比的,它控制了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的旋回变化;季风和上升流给南海北部西沙隆起带携带丰富的营养物,它制约北部陆缘XK1生物礁中珊瑚的发育,导致碳酸盐成分组合的变化,而东亚季风活动对南海东南部岛礁生物礁滩体系影响较小,形成了富含珊瑚组分的生物礁类型;XK1井和NK1井在晚中新世期间均发生明显的白云岩化作用,这种同步性的规律与全球古气候事件有关。(5)查明了南海南、北岛礁新生代碳酸盐工厂差异,并揭示了不同时期碳酸盐工厂变化的主控因素差异:渐新世时期,南海碳酸盐工厂转变机制为古气候主导型,NK1井发育Heterozoan碳酸盐工厂,至渐新世末,全球气候变暖,NK1井出现珊瑚礁;进入早中新世时期,气候变暖整个南海均适合珊瑚礁发育,这时南海碳酸盐工厂转变机制为海平面变化主导型,Photozoan到Heterozoan碳酸盐岩工厂转变主要受控于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中中新世时期,南海碳酸盐工厂转化机制为构造活动与季风活动增强主导型,XK1井由于受季风增强和富营养源的影响,出现从Photozoan到Heterozoan碳酸盐岩工厂转变,形成以Heterozoan碳酸盐岩工厂为主,而NK1井几乎不受季风影响形成Photozoan碳酸盐岩工厂为主导;晚中新世时期,南海碳酸盐工厂转变机制为海平面变化和季风活动增强主导型,自沙巴造山作用导致南海扩张终结后,晚中新世整个南海热沉降阶段,此时海平面变化成为南海碳酸盐工厂转变的主要因素,同样,XK1井在晚中新世季风增强时段出现从Photozoan到Heterozoan碳酸盐岩工厂转变的特征,而NK1井以Photozoan碳酸盐岩工厂为主导;上新世-第四纪碳酸盐工厂转变机制为海平面变化主导型,上新世-第四纪时期,南海碳酸盐工转变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影响,XK1井和NK1井海侵体系域为Heterozoan碳酸盐岩工厂,高位体系域为Photozoan碳酸盐岩工厂。总体来看,南海南部岛礁以Photozoan碳酸盐组合为主,而南海北部岛礁以Heterozoan碳酸盐组合为主。尽管南海南、北岛礁在构造沉降、相对海平面变化以及季风影响等控制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南、北岛礁碳酸盐组合带发生明显变化,但层序地层框架内南海生物礁滩体系的发育演化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李超正[3](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石油充注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致密砂岩油是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最为现实的领域,也是目前重要的油气接替资源。但是,致密储层石油成藏与常规油气成藏明显不同,其关键在于致密储层微纳米孔喉系统石油充注与聚集的有效性。为了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充注有效性,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致密砂岩储层基本特征与成岩演化、孔喉分布非均质性及石油充注机制的研究。研究表明,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粒度以细砂-粉砂为主,塑性组分含量高;物性明显受矿物组成、粒度及分选的控制作用;储层含油性明显受物性、孔隙结构及充注动力的影响。储层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长石溶蚀广泛发育,但溶蚀强度差异较大。压实作用是储层普遍致密化的主导因素,硅质胶结及粘土矿物充填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因素;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进一步强化了储层致密化程度,并最终决定了储层物性和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长7段油气大规模充注时刻,储层已经致密化。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溶蚀孔隙、剩余粒间孔隙及粘土矿物晶间孔隙。孔喉分布非均质性强,发育微纳米级孔喉系统,且孔喉连通性差;孔喉分布范围广,不同大小的孔喉对物性贡献具有明显的差异。可动流体饱和度主要受控于物性和孔隙结构,即物性越好,孔喉半径越大,可动流体体积越大。孔喉分布非均质性明显受矿物组成、粒度及分选地质因素的影响,即碎屑矿物(石英+长石)是孔喉分布趋向于大孔径方向的有利地质因素,而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是孔喉分布趋向于大孔径方向的不利地质因素;粒度和分选是影响储层压实作用的重要参数,粒径粗、分选好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留,往往导致孔喉分布趋向于大孔径方向。依据物性和孔喉中值半径定义的“特征孔喉半径”反映了岩石储集空间、渗流能力及孔喉大小三个方面的特征,能够有效的将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天然岩心石油充注模拟实验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储层石油充注过程主要受物性、孔隙结构及充注动力的影响;充注孔喉半径下限与充注动力存在幂函数关系,孔喉大小和充注动力的耦合作用是决定石油充注和富集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7段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储层充注动力与有效聚集空间的关系模型,依据该模型可估算储层的含油性。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的有效充注孔喉半径下限约为0.1μm。储层类型差异导致了石油充注有效性的不同:I、II1类储层是致密砂岩储层石油成藏的有效储层,是致密砂岩储层石油勘探与开发最现实的对象;而II2、III类储层是石油聚集的非有效储层。

孔丽姝[4](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油的成因类型判识已成为深部油气勘探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近期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7300~8000m埋深奥陶系鹰山组以及一间房组轻质油藏的发现为开展该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轻烃分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地区深层原油的成因特征,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顺北地区深层原油为轻质油-凝析油阶段成烃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总体分布面貌与塔河原油具有可比性,二者可能具有一致的烃源。(2)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未受热裂解作用的寒武系生源端元油相比偏重2~4‰,系热成熟作用导致的碳同位素分馏,揭示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可能源自寒武系烃源岩。(3)构建了基于烷基苯和烷基萘的源与成熟度判识图版。虽然顺北1井区和顺北5井区已发现油气藏具有统一的源,但不同断裂带之间、甚至在顺北1号断裂带内部原油成熟度都存在显着差异。(4)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及邻区原油苯系物分布特征及甲基环己烷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根据C2-B/nC8和C3-B/nC9比值以及C3-B/nC9 v.s.δ13CMCH判识图版,提出顺北地区不同井区的原油在后生成因上存在一定差异性。顺北1井区、顺北2井以及顺北5井区原油属于正常干酪根热降解成烃产物,未受显着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3井原油可能受轻微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7井原油甲基环己烷具有重碳同位素,同时具有低的芳构化特征,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凤琳[5](2019)在《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以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多样的沉积环境使其储层特征更加复杂,与海相页岩相比,研究较为薄弱。作为一种重要的陆相含油气盆地类型,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发育大规模优质烃源岩,随着页岩气勘探的兴起,沙河组页岩被证实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因此,本文以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对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准确评价含气性基础上,阐明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储层特征对含气性的影响。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具有比海相页岩更为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影响页岩储集能力。通过TOC测定、岩石热解、显微组分鉴定、Ro测定、XRD测试、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气体吸附实验、高压压汞、QEMSCAN以及自发渗析等实验手段综合研究页岩储层特征,查明储层孔隙结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沙河子组页岩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海相页岩相近,中孔对孔体积贡献最大,其次为宏孔,微孔和中孔贡献99%以上的比表面积;高含量黏土矿物发育丰富的板片间狭缝状孔隙、黏土矿物集合体间孔隙以及晶间孔隙,为页岩提供了大部分的微孔、中孔以及宏孔;有机质对微孔和中孔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成熟度主要是通过促进无机矿物的成岩转化和溶蚀作用来增加无机孔隙的发育;方解石含量对储集空间具有改善作用,从纹层状页岩、层状页岩到块状页岩,连通性依次变差,综合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参数,混合质页岩储集性最好,其次为硅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有机孔隙发育非均质性强烈,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与荧光显微镜定位观察、能谱分析、固体沥青反射率测定、干酪根分离、气体吸附实验等手段、结合Image J图形处理软件对有机质孔隙进行定性和定量刻画,阐明有机孔隙发育差异化原因。结果表明:有机黏土复合体中的固体沥青孔隙最发育,单独片状固体沥青孔隙发育程度不一,结构镜质体、丝质体、半丝质体以及菌类体中存在有机孔,这主要受有机质本身,原始有机孔残余,固体沥青个体差异演化以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的影响;干酪根占总有机质的97%以上,是有机孔的主要贡献者,对页岩孔体积的贡献仅次于黏土矿物,孔体积和比表面平均分别为0.0128m L/g和42.60m2/g,10~200nm范围孔隙是干酪根孔体积的主要提供者,0.3~1.0nm是干酪根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有机孔隙贡献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固体沥青、镜质组、惰质组;随着成熟度增大,固体沥青孔隙度先增加后减小,镜质体和惰质体孔隙度先迅速减小而后微上升,总有机孔先减小后增加而后又减小。页岩储层特征对含气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高温甲烷吸附实验和测井解释相结合明确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含气性特征,进行储层特征对含气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沙河子组页岩总含气量最高可达8.09cm3/g,平均为1.88cm3/g;纵向上总体表现出在黏土质页岩层段吸附气含量高,分布在0.297~7.208cm3/g,平均为1.623cm3/g,平均占总含气量的77.15%;而在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层段以及贫有机质页岩层段游离气含量高,分布在0.297~2.128cm3/g,平均为0.989cm3/g,占比可达48.36~97.44%,平均为58.36%;地层条件下影响吸附气含量的主要因素仍为有机质,纹层状页岩有机质含量高,为吸附气提供可赋存的比表面积;影响游离气含量的主要因素为硅质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其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隙为游离气提供储集空间,层状构造有利于游离气的赋存。综合页岩总含气量确定富有机质层状硅质页岩、富有机质层状混合质页岩以及富有机质纹层状黏土质页岩为有利储集岩相。

裴立新[6](2018)在《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堡凹陷不同构造带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成因机制研究薄弱。为了探讨南堡凹陷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本论文在对烃源岩和原油样品大量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油气源对比、盆地模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南堡凹陷油气藏静态特征(包括圈闭类型、储层、温度、压力和流体性质)和动态特征(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运移通道、方向和动力)进行研究,对油气成藏机理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堡凹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生物标志物组合(C27重排甾烷、伽马蜡烷和4-甲基甾烷);高柳断层两侧油气来源差异性主要是由于高柳断裂的侧向封闭性和断裂两侧烃源岩供烃差异共同造成的;高柳断裂以南不同构造带源上层系油气来源差异性主要是由于烃源岩、储层和断裂配置差异造成,南堡5号、1号和2号断裂沟通沙三段烃源岩层系内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储层,沙三段烃源岩对源上层系油气具有明显贡献,而南堡4号和高柳断裂下降盘沙三段烃源岩层系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储层不发育,沙三段烃源岩对源上层系原油没有贡献或贡献很少;深浅层原油成熟度差异和不同构造带源上层系原油伽马蜡烷丰度差异证实了南堡凹陷源上层系油藏是次生油藏;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模式主要体现在源-断-储对油气来源、成藏时间、油气分布、油气藏类型和含油气性等方面的控制;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模式可划分成高柳断裂以北“少源-弱断-内储”型和高柳断裂以南“多源-强断-上储”型。源-断-储耦合控藏模式在渤海湾盆地具有普遍适用性,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渤中凹陷、沾化凹陷和岐口凹陷等油气成藏模式属于“多源-强断-上储”型,油气勘探以源上层系为主,而东营凹陷、辽河西部凹陷、潍北凹陷、廊固凹陷和沧东-南皮凹陷等油气成藏模式属于“少源-弱断-内储”型,油气勘探以源内层系为主。

殷杰[7](2018)在《饶阳-霸县凹陷烃源岩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文中认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发现表明,已知富油气盆地的精细勘探是现今油气储量增长的主要领域。渤海湾盆地富烃凹陷控制了主要油气分布,也是老油区实现储量增长与稳产的现实领域。饶阳-霸县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其富烃洼陷或洼槽的厘定是有利区带分布预测的关键,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分布是富烃洼陷界定的基础。为了厘定饶阳-霸县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分布,本文通过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断陷古湖盆环境及其地质地球化学标志分析,以及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相和沉积有机相展布研究,从微观地质地球化学与宏观相带阐明优质烃源岩发育机理及其控制因素;根据优质烃源岩发育有利相带机理,应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技术实现了优质烃源岩的分布预测。得到了以下主要认识:建立了3套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古湖盆模式。(1)沙三下亚段古湖盆模式,主要特征是气候温暖潮湿,最大水深约20m,浪基面为9.5m,水体为淡水、呈开放型水文特点,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和中等的古湖泊生产力,沉积有机质保存为还原环境。(2)沙三上亚段模式,较干旱气候,最大水深约16m,浪基面为9.5m,水体为咸水、呈封闭性水文特征,古湖泊生产力高、陆源有机质输入少,强还原环境。(3)沙一下亚段模式,干旱气候,最大水深约12m,浪基面7.5m,水体为咸水、呈封闭性水文特征,古湖泊生产力中等,强还原环境。3类古湖盆模式的有机质初始生产率与保存环境的关系表明,中等初始生产率就能满足优质烃源岩发育的物质基础,有机质保存的还原环境才是关键要素。阐明了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相和沉积有机相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区古湖泊沉积相带主要包括滨浅湖、半深湖,深湖相不发育;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有机相A和B属于半深湖沉积环境,具有低的陆源有机质及高的藻类贡献,具备强还原环境。沙四段和沙三中、下亚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分布在霸县凹陷的鄚州至霸州区域;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有利相带主要分布在饶阳凹陷,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发育分布相带,随着地层由老到新具有从霸县凹陷向饶阳凹陷迁移的特点。霸县凹陷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沙四段、沙三中、下亚段和沙一下亚段,主要分布在北部霸州与南部鄚州洼槽。霸州洼槽发育沙四段、沙三中、下亚段优质烃源岩,3套优质烃源岩在洼槽主要区带的厚度分别为30m90m,40m100 m,30m80m;鄚州洼槽发育沙一下亚段优质烃源岩,厚度为20m50 m。饶阳凹陷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沙三下亚段、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主要分布在马西、任西、河间、留西和武强洼槽。马西洼槽发育沙三下亚段和沙一下亚段优质烃源岩,厚度分别为20m110m,45m100m;任西洼槽发育沙一下亚段,厚度为20m70m;河间洼槽发育沙一下亚段和沙三上亚段,厚度分别为30m80m,10m50m;留西洼槽发育沙三上亚段,厚度为10m30m;武强洼槽发育沙三下亚段,厚度为20m70m。

许卫平,王国建,程同锦,赵克斌,汤玉平[8](2017)在《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文中认为对于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机理,早期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油气化探异常模型,由于地质条件和烃类微渗漏的复杂性,难以从三维角度进行刻画和论证,同时又未见实验模拟证据的支持,使异常成因解释模糊,影响了化探技术的发展和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对油气聚集成藏后烃类物质穿过上覆地层微渗漏至地表的过程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的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油气化探异常由源及表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发现了烃类微渗漏具有幕式运移特点,揭示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过程中"羽状"涌流的存在。实验模拟结果与已知油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表明"压力驱动、裂隙渗透"可能是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存在千篇一律的化探异常模式。取得的认识丰富了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础理论,促进了化探技术的持续发展,对油气运移、聚集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周亚龙,孙忠军,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王惠艳[9](2016)在《利用土壤游离烃技术判别油气藏性质及保存条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游离烃技术通过直接检测受地表景观介质变化影响小的游离态轻烃异常来获取地下油气信息。塔里木盆地试验区已知油气藏上方具有良好的游离烃化探异常显示,干燥系数在8.4019.89之间,显示游离烃异常与深部油气的热演化相关。土壤游离烃组分平衡系数、湿度系数、特征系数等指标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性质的结果与实际地质结果相吻合。近地表游离烃的甲烷/丙烷指标均值高达25116,由北向南依次增大,说明油气藏埋藏深度依次增大。丁烷异构比和戊烷异构比特征显示雅克拉油气区有机质成熟度最高。结果表明:游离烃的轻烃组分和含量变化特征能够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的位置、性质、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

周伟[10](2016)在《柴达木盆地西缘基岩风化壳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岩石学、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与现代油气成藏地质学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地震、录井、测井、岩心、岩石薄片等资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全岩X衍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等分析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缘阿尔金山前东坪地区与祁漫塔格山前昆北断阶带的基岩的岩石类型、基岩风化壳的结构特征、基岩风化壳储层发育特征和基岩风化壳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基岩风化壳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明确了不同岩类基岩风化壳储层发育模式,并最终建立了柴达木盆地西缘地区基岩风化壳油气藏成藏模式。研究区基岩主要为花岗质结晶岩。其中,阿尔金山前的东坪3井区基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类,在地球化学上表现为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岩浆源于火山弧环境地壳物质的熔融;东坪1井区基岩为片麻岩类,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与斜长片麻岩,岩性比较复杂。祁漫塔格山前昆北断阶带基底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类,在地球化学上主要表现为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岩浆源于火山弧和板内环境地壳物质的熔融。本文把结晶基岩风化壳从上向下划分为土壤层、风化层、半风化层溶蚀带、半风化层崩解带与未风化基岩五层结构。其中,土壤层基本上全由粘土矿物组成,为动植物生长活动的地球表层,常常富含有机质,氧化后为红褐色,厚度一般小于2m,在研究区普遍遭受剥蚀而不太发育;风化层由风化粘土和细小基岩风化残余角砾原位堆积而成(风化粘土含量大于50%),厚度为Om~15m;半风化层溶蚀带发育大量溶蚀孔洞和溶蚀缝,溶蚀的节理缝与构造缝交织成网状,厚度为30m~200m;半风化层崩解带以弱溶蚀的节理缝为主,构造缝为辅,溶蚀孔隙不太发育,厚度约为300m~1000m;未风化基岩仅有少量微裂缝,岩石致密,岩体蚀变非常弱,粘土矿物含量极少。结晶基岩风化壳各结构层可以通过常规与成像测井资料进行识别与划分。结晶基岩风化壳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由基质微孔、溶蚀孔隙及裂缝组成。其中,基质微孔主要包括云母类片状矿物晶间孔以及铁镁矿物中的基质微孔;溶蚀孔隙主要包括溶蚀孔与溶蚀缝;裂缝包括原生节理、构造缝与卸荷缝。受风化作用及构造作用的联合控制,基岩风化壳储层分布具有如下特征:在纵向上,风化壳优质的储集层段位于溶蚀带以及崩解带上部,其中溶蚀带储集系统为块状连片分布的溶蚀孔隙-强溶蚀网状缝系统,溶蚀孔隙往往围绕强溶蚀缝分布,崩解带为非均质性极强的弱溶蚀节理缝-溶蚀孔隙系统;在侧向上,位于古地貌斜坡区的风化壳储层厚度与孔隙发育规模均大于古地貌高部位及古地貌洼地带;受先存断层及其破碎带影响的基岩风化壳储层厚度及溶蚀孔隙更发育。总体上,基岩风化壳储层的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主要包括风化壳结构、岩性、古暴露的地形地貌、风化剥蚀历史、断裂构造与后期岩浆侵入及其热液流体。基岩风化壳各结构层在油气运聚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其中土壤层和风化层主要起盖层作用,其封闭能力主要受到厚度的控制,由于其厚度往往较薄从而容易受到断层破坏而失效;半风化层厚度大、孔渗性好,并能在风化壳发育区连片大范围发育,因此其既是油气良好的储集层,又能成为油气沿不整合面长距离运移的高效通道。

二、油气藏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式及其控制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藏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式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无烟煤储层CO2-ECBM的CO2封存机制与存储潜力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
    1.4 工作量与研究成果
2 沁水盆地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煤层特征
    2.3 煤层气地质
    2.4 小结
3 实验样品、方法与结果
    3.1 煤样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4 超临界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与超临界CO_2吸附分子层数分布特征
    4.1 超临界气体吸附模型
    4.2 超临界CO_2吸附量的影响因素
    4.3 超临界CO_2吸附热的影响因素
    4.4 超临界CH_4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4.5 吸附相密度与吸附分子层
    4.6 小结
5 煤岩超临界CO_2吸附行为及其控制机理
    5.1 超临界CO_2吸附状态的温度和自由相密度影响
    5.2 超临界CO_2吸附行为与模式
    5.3 埋深条件下CO_2吸附行为的超临界等容线约束
    5.4 煤岩超临界CO_2/CH_4吸附差异及其竞争吸附机理
    5.5 小结
6 煤中非吸附的CO_2封存机制与封存量比较
    6.1 CO_2溶解封存机制与模型
    6.2 CO_2矿化封存机制与模型
    6.3 CO_2静态封存机制与模型
    6.4 封存量计算模型优化与比较
    6.5 深部煤层CO_2地质封存的可行性
    6.6 小结
7 煤层CO_2地质封存量评价方法与实例分析
    7.1 煤中CO_2地质封存量计算方法
    7.2 沁水盆地与郑庄区块3#煤层CO_2封存潜力评价参数
    7.3 沁水盆地与郑庄区块3#煤层CO_2封存潜力评估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南海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及其南北陆缘差异 ——基于XK1和NK1井精细刻画(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2.1 生物礁滩体系沉积相分类
        1.2.2 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影响因素
        1.2.3 南海生物礁滩体系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南海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
    2.2 西沙群岛区域概况
    2.3 南沙群岛区域概况
第三章 XK1井生物礁滩体系沉积演化的精细刻画
    3.1 XK1井生物礁滩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3.1.1 礁核微相特征
        3.1.2 内侧滩微相特征
        3.1.3 外侧滩微相特征
        3.1.4 泻湖相特征
        3.1.5 礁盖微相/暴露面特征
    3.2 XK1井暴露面识别与层序单元划分
        3.2.1 下中新统与中中新统分界面
        3.2.2 中中新统与上中新统分界面
        3.2.3 上中新统与上新统分界面
        3.2.4 上新统与更新统分界面
    3.3 XK1井层序地层单元特征
        3.3.1 下中新统地层特征
        3.3.2 中中新统地层特征
        3.3.3 上中新统地层特征
        3.3.4 上新统地层特征
        3.3.5 更新统-全新统地层特征
    3.4 XK1井生物礁白云岩化作用
    3.5 XK1井生物礁碳酸盐工厂类型分析
    3.6 XK1井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分析
第四章 NK1井生物礁滩体系沉积演化的精细刻画
    4.1 NK1井生物礁滩体系类型及其特征
        4.1.1 礁核微相特征
        4.1.2 内侧滩微相特征
        4.1.3 外侧滩微相特征
        4.1.4 泻湖相特征
        4.1.5 礁盖微相/暴露面特征
    4.2 NK1井暴露面识别与层序单元划分
        4.2.1 渐新统/下中新统界面
        4.2.2 下中新统/中中新统分界面
        4.2.3 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分界面
        4.2.4 上中新统/上新统分界面
        4.2.5 上新统/更新统分界面
    4.3 NK1井层序地层单元特征
        4.3.1 渐新统地层特征
        4.3.2 下中新统地层特征
        4.3.3 中中新统地层特征
        4.3.4 上中新统地层特征
        4.3.5 上新统地层特征
        4.3.6 更新统-全新统地层特征
    4.4 NK1井生物礁地球化学垂向变化特征
        4.4.1 C、O同位素垂向变化特征
        4.4.2 Ca、Mg元素垂向变化特征
        4.4.3 Si、P元素垂向变化特征
        4.4.4 Na、K元素垂向变化特征
        4.4.5 矿物成分垂向变化特征
    4.5 NK1井生物礁碳酸盐工厂类型分析
    4.6 NK1井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分析
第五章 生物礁滩体系露头类比分析
    5.1 比较沉积学的方法
    5.2 晚二叠纪见天坝生物礁露头分析
        5.2.1 见天坝生物礁岩性相
        5.2.2 见天坝生物礁发育演化模式
    5.3 生物礁滩体系岩性相比较沉积学研究
    5.4 生物礁滩体系演化模式比较沉积学研究
        5.4.1 生物礁滩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5.4.2 XK1井生物礁滩体系演化模式
        5.4.3 NK1井生物礁滩体系演化模式
第六章 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控制因素及南海南、北差异
    6.1 构造作用对南、北陆缘生物礁发育的控制
    6.2 海平面变化对南、北陆缘生物礁发育的控制
    6.3 东亚季风和上升流对南、北陆缘生物礁发育的控制
    6.4 南海南、北岛礁白云岩发育及其成因
    6.5 南海南、北岛礁碳酸盐工厂发育差异
    6.6 南、北陆缘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差异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石油充注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盆地演化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地层概况
        2.2.2 长7 段地层特征
    2.3 石油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源储配置特征
        2.3.3 油气成藏过程
第3章 致密砂岩储层基本特征及成岩演化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组成及类型
        3.1.2 岩石结构特征
    3.2 物性和含油性特征
        3.2.1 物性特征
        3.2.2 影响物性的地质因素
    3.3 含油性特征
        3.3.1 石油微观赋存特征
        3.3.2 含油饱和度
        3.3.3 含油性影响因素
    3.4 成岩作用及其演化序列
        3.4.1 成岩作用类型
        3.4.2 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
第4章 孔喉分布非均质性及其控制因素
    4.1 储集空间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孔隙大小
    4.2 孔隙结构特征
        4.2.1 表征方法及原理
        4.2.2 孔喉大小及分布
        4.2.3 孔喉连通性
        4.2.4 核磁共振孔隙分布
        4.2.5 微孔隙表征
    4.3 流体可动性表征
        4.3.1 可动流体分布特征
        4.3.2 可动流体的控制因素
    4.4 孔喉分布地质控制因素
        4.4.1 碎屑矿物
        4.4.2 粒度及分选
    4.5 致密储层类型划分
第5章 致密砂岩储层石油充注机制与成藏效应
    5.1 石油充注物理模拟实验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条件
        5.1.3 实验过程
        5.1.4 实验结果
    5.2 有效充注孔喉下限模型
        5.2.1 石油充注孔喉下限的计算方法
        5.2.2 有效充注孔喉下限模型
    5.3 致密砂岩储层石油有效聚集空间
        5.3.1 充注动力与有效聚集空间的关系
        5.3.2 石油在孔喉中的分布
        5.3.3 含油饱和度的控制因素
    5.4 致密砂岩储层充注有效性
        5.4.1 储层致密史与成藏史关系
        5.4.2 充注动力与孔喉大小的耦合作用
        5.4.3 有效致密砂岩储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与烃类热稳定性
        1.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
        1.1.2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烃类热稳定性
    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1.3.1 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特征
        1.3.2 圈闭及油气藏特征
        1.3.3 断裂带分布特征
        1.3.4 油源研究
        1.3.5 存在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样品基本特征与实验
    2.1 原油基本物性特征
    2.2 原油分离与仪器测试
        2.2.1 族组成分离
        2.2.2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分析
        2.2.3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2.2.4 全油轻烃及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
3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1 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烃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2 萜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3 甾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2 原油轻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 原油芳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1 烷基苯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2 烷基萘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3 烷基菲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4 烷基二苯并噻吩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4 小结
4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 原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1 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2 轻烃分子组成与单体碳同位素指示意义
    4.2 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3 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以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页岩油气勘探研究现状
        1.3.2 页岩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3.3 页岩储层表征技术与方法
        1.3.4 页岩含气性及其影响因素
        1.3.5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区域勘探简况
第3章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3.1 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1 有机质丰度
        3.1.2 有机质类型
        3.1.3 有机质成熟度
    3.2 页岩矿物组成特征
    3.3 页岩沉积构造特征
    3.4 页岩岩相划分及特征
    3.5 页岩孔隙结构定性表征
        3.5.1 有机质孔隙
        3.5.2 黏土矿物孔隙
        3.5.3 脆性矿物孔隙
    3.6 页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3.6.1 微孔发育特征
        3.6.2 中孔发育特征
        3.6.3 宏孔发育特征
        3.6.4 全孔径分布特征
        3.6.5 孔体积和比表面积
    3.7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因素
        3.7.1 有机质丰度
        3.7.2 成熟度
        3.7.3 黏土矿物
        3.7.4 脆性矿物
        3.7.5 沉积构造
    3.8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与海相页岩对比
第4章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4.1 不同类型有机质特征
        4.1.1 镜质体
        4.1.2 惰质体
        4.1.3 固体沥青
    4.2 有机质孔隙定性表征
        4.2.1 固体沥青孔隙
        4.2.2 有机黏土复合体孔隙
        4.2.3 镜质体孔隙
        4.2.4 惰质体孔隙
    4.3 有机孔隙发育差异性成因
        4.3.1 原始有机孔隙残余
        4.3.2 有机质类型差异
        4.3.3 固体沥青个体差异演化
        4.3.4 黏土矿物催化作用
    4.4 有机孔隙定量表征
        4.4.1 有机质孔隙发育定量计算
        4.4.2 可溶有机质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4.4.3 干酪根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4.5 有机质孔隙结构特征的控制因素
    4.6 不同有机质类型孔隙演化
        4.6.1 固体沥青孔隙演化
        4.6.2 镜质体和惰质体孔隙演化
        4.6.3 孔隙演化模型
    4.7 不同类型有机质的识别
        4.7.1 氩离子抛光FE-SEM显微组分识别标志
        4.7.2 镜质体识别特征
        4.7.3 惰质体识别特征
        4.7.4 固体沥青识别特征
    4.8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有机质孔隙特征与海相页岩对比
第5章 陆相断陷盆地页岩储层特征对含气性的影响
    5.1 页岩吸附气含量
        5.1.1 高温甲烷等温吸附
        5.1.2 吸附能力影响因素
        5.1.3 吸附气含量预测模型
    5.2 页岩游离气含量
        5.2.1 游离气含量预测模型
        5.2.2 游离气预测关键参数
    5.3 页岩气赋存状态及含气量
    5.4 页岩储层特征对含气性的影响
        5.4.1 有机质对含气性的影响
        5.4.2 矿物组成对含气性的影响
        5.4.3 纹层对含气性的影响
        5.4.4 孔隙结构对含气性的影响
    5.5 页岩气微观赋存模式及有利岩相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论文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完成工作量
    1.3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
第3章 南堡凹陷油气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3.1 典型油气藏特征
    3.2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3.2.1 油气藏类型
        3.2.2 油气分布规律
第4章 南堡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4.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4.3 烃源岩成熟度
    4.4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生源、环境差异
第5章 南堡凹油气来源差异性及成因机制
    5.1 原油特征及来源
        5.1.1 原油物理性质
        5.1.2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5.1.3 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来源
    5.2 天然气特征及来源
        5.2.1 天然气赋存状态特征
        5.2.2 天然气组分特征
        5.2.3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5.2.4 天然气成因类型
        5.2.5 天然气来源
    5.3 不同构造带油气来源差异性成因机制
    5.4 南堡凹陷源上层系油藏为次生油藏的地化证据
第6章 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机理与模式
    6.1 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特征
    6.2 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机理
        6.2.1 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2.2 储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2.3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2.4 源-断-储耦合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6.3 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模式及意义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饶阳-霸县凹陷烃源岩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勘探研究现状与科学技术问题
        1.2.1 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2 富烃凹陷研究
        1.2.3 古湖泊环境和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1.2.4 烃源岩的分布预测方法与技术
        1.2.5 科学技术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发育层位与生烃潜力
    3.1 有机质丰度
    3.2 有机质类型
    3.3 有机质成熟度
第4章 烃源岩发育层段的湖泊环境
    4.1 古气候
    4.2 湖泊水体封闭性
    4.3 古水深
        4.3.1 古水深和浪基面的恢复方法
        4.3.2 古水深和浪基面的分布特征
    4.4 古湖泊水体性质
        4.4.1 古盐度
        4.4.2 水体的营养和古生产力
        4.4.3 沉积有机质的氧化还原环境
    4.5 烃源岩发育时期的湖泊模式
第5章 烃源岩主要层段的沉积有机相类型及控制因素
    5.1 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
    5.2 烃源岩主要层段的沉积相展布
    5.3 烃源岩主要层段的生物标志物特征
    5.4 烃源岩主要层段的沉积有机相的展布与控制因素
第6章 层序格架下烃源岩的识别及发育分布特征
    6.1 烃源岩的测井识别
        6.1.1 烃源岩测井评价模型的建立
        6.1.2 烃源岩的测井评价
        6.1.3 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生烃潜力
    6.2 烃源岩的地震识别
        6.2.1 烃源岩地震响应特征
        6.2.2 烃源岩侧向展布特征
        6.2.3 烃源岩地震属性分析
    6.3 烃源岩的发育分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理论模型
    1.2 物理模型
    1.3 实验控制参数
2 实验结果
    2.1 模拟地层中垂向微渗漏的烃类浓度及组分变化特征
    2.2 模拟的近地表化探异常模式
3 解释和讨论
    3.1 微渗漏的幕式特点
    3.2 微渗漏的优势通道及机制
    3.3 化探异常模式
    3.4 与已知区观测对比
4 结论

(9)利用土壤游离烃技术判别油气藏性质及保存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土壤游离烃测量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分析
2 土壤游离烃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1 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2.2 油气田上方化探异常模式
3 土壤游离烃技术的应用
    3.1 油气藏位置、性质的预测
    3.2 油气藏保存条件分析
    3.3 利用轻烃i C4/n C4、i C5/n C5值判断有机质成熟度
4 结论

(10)柴达木盆地西缘基岩风化壳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与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结晶岩风化剖面及风化壳研究现状
        1.2.2 基岩风化壳储层研究现状
        1.2.3 基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述
    2.2 柴达木盆地构造与地层特征
        2.2.1 区域构造
        2.2.2 区域地层
    2.3 柴达木盆地西缘岩浆活动时期
第3章 柴达木盆地西缘山前带基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阿尔金山前带东坪3井区花岗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 阿尔金山前带东坪1井区片麻岩岩石学特征
    3.3 祁漫塔格山前昆北断阶带花岗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基岩风化壳特征与测井识别
    4.1 结晶基岩风化壳结构的一般特征与发育模式
    4.2 花岗岩风化壳特征
        4.2.1 现代地表风化壳特征
        4.2.2 古风化壳特征
        4.2.3 古风化壳的化学风化指标
    4.3 片麻岩风化壳特征
        4.3.1 现代地表风化壳特征
        4.3.2 古风化壳特征
        4.3.3 古风化壳的化学风化指标
    4.4 基岩风化壳结构层的测井识别
        4.4.1 土壤层与风化层的测井识别
        4.4.2 半风化层测井识别
        4.4.3 未风化基岩的测井识别
第5章 基岩风化壳的储层特征,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
    5.1 基岩储集空间与沉积岩储集空间的对比
    5.2 基岩风化壳储集空间类型
        5.2.1 原生孔隙
        5.2.2 次生孔隙
        5.2.3 裂缝
    5.3 基岩风化壳储层纵向分布
    5.4 基岩风化壳储层侧向展布
        5.4.1 阿尔金山前带东坪3井区花岗岩风化壳
        5.4.2 阿尔金山前带东坪1井区片麻岩风化壳
        5.4.3 祁漫塔格山前昆北断阶带花岗岩风化壳
    5.5 基岩风化壳储层形成机理
    5.6 基岩风化壳储层发育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5.6.1 风化壳结构
        5.6.2 岩性
        5.6.3 古暴露的地形地貌
        5.6.4 风化剥蚀历史
        5.6.5 先存断裂及其破碎带
        5.6.6 后期岩浆侵入及其热液流体
    5.7 基岩风化壳储层发育模式
        5.7.1 花岗岩风化壳储层发育模式
        5.7.2 片麻岩风化壳储层发育模式
第6章 基岩风化壳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6.1 基岩风化壳结构层厚度的平面分布
        6.1.1 昆北断阶带
        6.1.2 东坪地区
    6.2 油气分布特征
        6.2.1 昆北断阶带
        6.2.2 东坪地区
    6.3 基岩风化壳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6.3.1 昆北断阶带
        6.3.2 东坪地区
    6.4 讨论
        6.4.1 风化层的遮盖作用
        6.4.2 半风化层的储集作用与输导作用
        6.4.3 柴达木盆地西缘基岩风化壳油气藏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阿尔金山前东坪1井区片麻岩体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油气藏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理想模式及其控制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无烟煤储层CO2-ECBM的CO2封存机制与存储潜力评价方法[D]. 韩思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南海生物礁滩体系发育演化及其南北陆缘差异 ——基于XK1和NK1井精细刻画[D]. 陈北辰.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3]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石油充注有效性研究[D]. 李超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4]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 孔丽姝. 浙江大学, 2020(02)
  • [5]陆相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对含气性的影响 ——以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为例[D]. 高凤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6]南堡凹陷源-断-储耦合控藏模式研究[D]. 裴立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饶阳-霸县凹陷烃源岩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D]. 殷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基于微渗漏模拟实验的油气化探异常机理[J]. 许卫平,王国建,程同锦,赵克斌,汤玉平. 石油学报, 2017(03)
  • [9]利用土壤游离烃技术判别油气藏性质及保存条件[J]. 周亚龙,孙忠军,杨志斌,张富贵,张舜尧,王惠艳. 现代地质, 2016(06)
  • [10]柴达木盆地西缘基岩风化壳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D]. 周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地层划分论文 土壤分类论文 土壤类型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土壤湿度论文

上一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裂缝检测与分析
下一篇:绿豆芽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