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朋[1](202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序贯应用高流量氧疗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oxygen,HFO)与常规普通面罩吸氧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HFO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支持方式在TAAD术后序贯通气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从而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市某三甲医院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后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的TAA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普通面罩吸氧方式(50例)和高流量氧疗方式(50例)。对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普通面罩式吸氧,试验组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应用高流量氧疗方式48 h后,给予更换普通面罩式吸氧。比较两组在撤机时(0 h)和撤机1h、6 h、12 h、24 h、48 h、72 h后的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酸碱度(PH)、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情况;比较每组不同时间点的RR、PaO2/FiO2、PH、PaO2、SaO2、PaCO2情况;比较两组12h后、24 h后、48 h后舒适度(咽喉疼痛、口鼻腔干燥)情况;比较两组第一个24 h、第二个24 h、第三个24 h痰液粘稠度情况;比较两组72 h内的中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的情况。结果1.本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2例患者在研究时间内因中途改变氧疗方案剔除,最终试验组纳入47例,对照组纳入3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伴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术前PaO2(静息状态下)、术前急性生理改变与慢性健康评估综合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Ⅱ)评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撤机时(0 h)的RR、PaO2/FiO2、PH、PaO2、SaO2、PaC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1 h后两组患者RR、PaO2/Fi O2、PH、PaO2、Sa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6 h、12 h、24 h、48 h、72 h后两组患者RR、PaO2/FiO2、PaO2、SaO2、PaC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撤机0h、1h、6 h、12 h、24 h、48 h、72 h的RR、PaO2/FiO2、PaO2、SaO2、PaCO2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FO组撤机12 h后、撤机24 h后、撤机48 h后咽喉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组撤机12 h后、撤机24 h后、撤机48 h后口鼻腔干燥程度评分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FO组在撤机第一个24 h、第二个24 h、第三个24 h的痰液粘稠度评分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FO组72 h内中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低于普通面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普通面罩氧疗方式相比较,TAAD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序贯应用HFO后能够改善呼吸、氧合指标,降低中重度低氧血症的发生率。HFO应用时舒适度高,更有利于患者的气道管理,可作为TAAD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支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方式。
黄颖[2](2019)在《人工气道湿化液和湿化方式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主要针对人工气道湿化液和湿化方式的进展进行阐述,以方便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可行的依据。
石艳爽,张玉清[3](2019)在《温湿化氧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温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1月—2017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100例,根据数字单双号分为对照组(纳入单号)和观察组(纳入双号),每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氧气雾化面罩(气切型)持续湿化气道吸氧,观察组运用Fisher&Paykel公司的温湿化气道氧疗系统吸氧。观察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PaO2、PaCO2、SpO2和呼吸频率(RR)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治疗7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PaO2、PaCO2、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两组PaO2、PaCO2、SpO2、RR均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氧气雾化面罩(气切型)持续湿化气道给氧相比,温湿化气道吸氧疗效显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氧疗的理想选择。
赵昕[4](2018)在《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并研究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当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ICU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0例人工气道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选择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方式,气管导管口覆盖无菌湿纱布,观察组选择采用一次性面罩式喷雾瓶在小药杯里进行持续加入配制的雾化液,并遵医嘱或根据痰液黏稠度对氧流量进行调节,以便达到24小时持续湿化气道的目的,对两组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面罩式喷雾瓶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气道湿化,而且患者的痰液湿化效果良好,没有出现痰痂,患者的气道黏膜没有出现出血情况,患者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式喷雾瓶持续气道湿化可有效保证吸入气体能够得到充分的湿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气道水分丢失的情况,它能有效改善和保持患者气道呼吸通畅,值得推广应用。
黄书平[5](2016)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分析》文中认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常存在一定的意识障碍,导致误吸情况发生。临床常采取气管切开治疗,但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后需进行气道湿化护理,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此次研究中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湿化护理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出气道湿化的具体方法,以提高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王文超,张玉侠,顾莺,胡静[6](2015)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文中提出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技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是目前临床危重症病人常用的急救方法之一[1]。同时,长期机械通气或不能脱离呼吸机的患儿亦需要气管切开。然而,气道切开后由于更改呼吸通路,空气未经鼻腔的湿化、温化以及过滤直接进入下呼吸道,会造成分泌物增多,伴黏稠、结痂而导致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加重肺部感染。因此,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
乐玲君,谢丽娜[7](2015)在《浅谈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新进展》文中提出人工气道是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良好的气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通过阐述人工气道湿化的重要性,分析总结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量及温度等,旨意确保人工气道的通畅,保证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为相关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作一参考。
陈娟,王婷,熊朝霞,黎佰莲[8](2015)在《婴儿面罩在超高龄气管切开脱机患者雾化中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高龄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雾化吸入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我科60例超高龄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婴儿面罩雾化器,调氧流量68L/min,取面罩盖于气切口,调绑带松紧度并固定于患者颈部给予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口含式雾化器。调氧流量68L/min给予雾化吸入。结果试验组用婴儿面罩雾化,湿化效果明显优于直接将雾化器连接在气管切开处,雾化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未发生药液倾倒。同时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婴儿面罩进行雾化治疗,能充分发挥湿化效果,减少患者对冷雾化气体的刺激反应,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伍静[9](2010)在《人工气道温湿化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用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气道温湿化的效果直接影响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临床上应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就人工气道温湿化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邵敏,许平[10](2010)在《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和保水作用丧失,从而容易发生与之相关的各种并发症。人工气道湿化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文中从常规湿化液及特殊湿化液两方面阐述了湿化液的选择,并介绍了常规湿化方法和改进湿化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质量控制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2 两组撤机后RR、PaO_2/FiO_2、动脉血气指标变化 |
| 3 两组间撤机12h后、24h后、48h后舒适度比较 |
| 4 两组撤机后第一个24h、第二个24h、第三个24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 |
| 5 两组间中重度低氧血症发生率和二次插管发生率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附录 |
| 致谢 |
| 1 人工气道湿化液的选择 |
| 1.1 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
| 1.2 黏液溶解剂 |
| 1.3 无菌注射用水 |
| 1.4 湿化液的联合使用 |
| 2 人工气道湿化方式 |
| 2.1 加热湿化器湿化法 |
| 2.2 热湿交换器 |
| 2.3 滴注式气道湿化 |
| 2.3.1 间断滴注式气道湿化 |
| 2.3.2 持续滴注式气道湿化 |
| 2.4 一次性使用面罩式喷雾瓶进行气道湿化 |
| 2.5 无菌湿纱布覆盖法 |
| 3 小结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方法 |
| 2.1 观察组 |
| 2.2 对照组 |
| 2.3 纳入标准[4] |
| 3 评价标准 |
| 3.1 观察两组痰液的黏稠度 |
| 3.2 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 |
| 3.3 肺部感染的判定 |
| 4 统计学方法 |
| 结 果 |
| 1 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 |
| 2 两组患者PaO2、PaCO2、SpO2 和RR比较 |
| 3 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
|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气道湿化的影响因素 |
| 2 湿化液选择 |
| 3 湿化方式选择 |
| 3.1 湿化套管外口敷料 |
| 3.2 气管给药 |
| 3.3 雾化吸入 |
| 3.4 人工鼻湿化 |
| 1气道湿化的生理学 |
| 2气道湿化方式 |
| 3湿化液的选择 |
| 4湿化过程的控制 |
| 0 引言 |
| 1 气道湿化的方法 |
| 1.1 气管套管口敷料的湿化 |
| 1.2 直接滴注湿化液 |
| 1.2.1 间断性气道内滴注 |
| 1.2.2 持续性气道内滴注湿化 |
| 1.3 雾化吸入湿化 |
| 1.4 运用呼吸机电热恒温湿化器湿化法 |
| 1.5 人工鼻在气道湿化中的应用 |
| 2 湿化液的选择 |
| 2.1 氯化钠溶液 |
| 2.3 灭菌注射用水 |
| 2.4 药物湿化液 |
| 3 湿化液的量及温湿度 |
| 4 小结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温化的方法 |
| 1.1 湿纱布覆盖法 |
| 1.2 气管内间断推注法 |
| 1.3 气管内持续滴注法 |
| 1.3.1 输液管持续滴注 |
| 1.3.2 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入 |
| 1.3.3 输液泵持续注入 |
| 1.4 雾化吸入加湿 |
| 1.5 人工鼻的应用 |
| 1.6 喷雾器加湿 |
| 1.7 电热恒温湿化 |
| 2 湿化器的温度控制 |
| 3 小结 |
| 1 湿化剂的种类 |
| 1.1 常规湿化剂 |
| 1.1.1 无菌注射用水 |
| 1.1.2 0.9%氯化钠注射液 |
| 1.1.3 0.45%氯化钠溶液 |
| 1.1.4 无菌蒸馏水 |
| 1.1.5 生理盐水加沐舒坦雾化 |
| 1.1.6 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 |
| 1.2 特殊湿化液 |
| 1.2.1 碳酸氢钠溶液 |
| 1.2.2 鱼腥草注射液 |
| 2 湿化的方法 |
| 2.1 常规方法 |
| 2.1.1 空气湿化 |
| 2.1.2 间接气道内滴入法 |
| 2.1.3 湿纱布覆盖法 |
| 2.1.4 雾化吸入 |
| 2.2 改进方法 |
| 2.2.1 精密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 |
| 2.2.2 微量泵(输液泵)持续滴入法 |
| 2.2.3 应用面罩式吸氧喷雾瓶 |
| 2.2.4 湿化器湿化 |
| 3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