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飞,李洋洋,王君[1](2021)在《茶多酚处理对玫瑰香葡萄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新鲜的玫瑰香葡萄进行喷涂处理,(20+1)℃放置,每隔2 d测定其硬度、腐烂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品质指标,研究其对玫瑰香葡萄货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可以降低果实腐烂率、失重率,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值、可滴定酸以及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浓度为1.5%和2.0%茶多酚溶液处理组可较好地保持葡萄果实的品质。
杨晓君,周静,谢元,王秋平,丁泽人,赵立艳,金鹏[2](2021)在《壳聚糖型SO2缓释材料的制备及性质表征》文中提出采用金属离子配位反应、硫化反应和包埋技术,制备壳聚糖型SO2缓释材料(Chitosan type SO2 sustained release material,CS-SO2SM),以期从分子结构着手研发出SO2新型葡萄保鲜剂。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金属离子和硫化剂,结合析因实验设计,采用碘量法测定SO2释放量和抑菌圈试验测定其抑菌性;并以SO2释放曲线、释放天数为主要考察指标,抑菌性为辅助指标,优化CS-SO2SM的制备工艺;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对其形态进行观察,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考察其官能团的变化。最佳工艺为选择Cu2+,四硫化双五亚甲基秋兰姆(TRA)0.5 g,焦亚硫酸钠0.5 g,搅拌1.5 h,制备得到的CS-SO2SM为黑褐色粉末,电镜下为絮云状,主要官能团-OH、-NH、-CONH的特征吸收峰与壳聚糖相比均出现蓝移,SO2释放曲线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该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材料抑菌圈平均直径为19.25 mm,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研究表明通过配位反应、硫化反应及包埋技术制备而成的CS-SO2SM有望成为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SO2新型保鲜剂。
高聪聪,刘云飞,董成虎,于晋泽,李树海,朱志强,关军峰,林奇,陈存坤[3](2020)在《新型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新型保鲜剂对阳光玫瑰葡萄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新型保鲜剂组合技术,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在(0±0. 5)℃贮藏条件下,研究新型精准控硫保鲜剂对阳光玫瑰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精准控硫保鲜剂能有效维持葡萄贮藏期间的光泽,延迟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可滴定酸(total acid,TA)和还原糖含量的下降,较好保持葡萄的外观和风味,并能使葡萄果肉的硬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另外,能很好地抑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保持较高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延缓衰老,延长贮藏时间。以T1(精准制孔保鲜剂5包)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保鲜效果最好。
吴育藩[4](2019)在《以分子筛为载体的两种缓释型保鲜包装膜的制备与应用》文中认为葡萄皮薄肉软、含糖含水高、营养成分丰富,容易遭受病原菌侵染而腐烂,经济损失严重,贮藏保鲜技术对葡萄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SO2保鲜仍然是现代葡萄保鲜技术中最有效的保鲜方式,但存在释放速率快、释放周期短、不稳定、易造成葡萄漂白伤害等问题。随着人们对果蔬使用保鲜剂引起残留问题的关注,开发安全、无毒的保鲜剂或保鲜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性能稳定、持续时间长且残留量低的SO2缓释保鲜剂,同时,选取天然抑菌物质丁香酚作为可取代SO2保鲜剂的生物保鲜技术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为葡萄采后防腐保鲜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选择13X分子筛为试验材料,采用碱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改性。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分子筛的最佳改性工艺:NaOH浓度1.5 mol/L、浸渍温度90℃、时间2 h,并对改性前后分子筛的结构进行了表征。BET的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分子筛其比表面积较原样增大了76%,孔径增大了31%,孔体积是原样的4.5倍,且在N2吸附/脱附测定中于中压段(0.4<P/P0<0.8)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环,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介孔;FT-IR、XRD的结果显示,碱处理没有破坏分子筛结构,相应特征峰的峰型仍保持完整,且特征吸收峰强度增加,相对结晶度提高;改性后的分子筛在SEM下,表面结构更加规整光滑,絮状不规整物种被脱除,间隙更为整洁、通畅,孔隙率增大。改性后的分子筛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显着提高,适合作为吸附质的载体物质。2、以LDPE、LLDPE为基体树脂,13X分子筛/丁香酚复合材料为填料,与适量助剂混合均匀后,通过挤出造粒并吹塑成一系列不同分子筛含量的复合保鲜膜。透氧透湿的结果显示:复合薄膜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均随着分子筛含量的增加而上升,且氧气透过率上升速度非常快;弯曲和拉伸性能的结果显示:加入分子筛后薄膜刚性略有降低,但柔韧性和延展性增强,总体的综合力学性能提高;复合薄膜FT-IR图谱中既含有PE的特征峰,又含有分子筛的特征峰,且薄膜表面和断面在SEM下均未出现明显团聚现象,说明分子筛可以较好地分散在基体树脂中。将复合薄膜应用于葡萄保鲜实验并对贮藏期间丁香酚含量进行测定,发现低分子筛含量(<5%)的薄膜可以延缓葡萄果实的腐烂,而高分子筛含量(7.5%、10%)的薄膜则可完全抑制链格孢菌的生长,腐烂率为0%,且贮藏期22 d结束后复合薄膜中仍存有5.04%的丁香酚残留量。3、以前期改性的13X分子筛为载体,制备了一种缓释型双组份SO2-ClO2复合保鲜膜,选择基本不透氧不透湿的BOPP膜为最外层膜隔绝空气,中间为具有一定透氧透湿能力的PVC膜或PE膜,与葡萄直接接触的最内层为无纺布材料,将亚硫酸盐类、氯酸钠、缓释剂、吸水剂等成分通过胶黏剂均匀分布在两层膜中间,形成快速和慢速两种释放层。通过双组份气体的释放量和释放规律,确定了复合保鲜膜的工艺配方为焦亚硫酸:氯酸钠:分子筛=5:1:0.3。并将制备的复合保鲜膜运用于接种链格孢菌的葡萄活体实验中,发现双组份复合薄膜保鲜效果显着,22 d内的腐烂率均为0%,且葡萄果实内SO2最大残留量为7.93 mg/kg,符合FDA对葡萄中SO2残留的限量标准。
佟继旭[5](2018)在《二氧化硫防腐保鲜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影响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鲜食葡萄的采后贮藏存在很多问题。红地球作为我国重要的鲜食葡萄品种,在贮运过程中通常采用二氧化硫进行防腐保鲜处理,但在其贮运过程中不仅存在二氧化硫(SO2)的漂白损伤,还可能存在SO2的残留量超标现象,影响人体健康。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鲜食葡萄产业包括产区产量、品种、栽培种植模式、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产业发展启示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归纳总结,继而以红地球葡萄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市面上流通较多的不同SO2保鲜剂对贮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同时模拟实际生产中的多种不同贮运条件,对SO2在红地球葡萄中的残留和人体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最后总结归纳出SO2类保鲜剂的使用规范和建议。本论文为红地球葡萄贮藏以及SO2类保鲜剂合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SO2保鲜剂用量因素对人体膳食安全的效应,找出了SO2类保鲜剂对葡萄贮藏影响的一般规律,可指导SO2类保鲜剂的研制,也为其他果蔬贮藏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国内外葡萄产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等方法,总结出我国葡萄产业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大国,葡萄产业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国际上葡萄产业的发达国家相比较,葡萄产业化水平较低,且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应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依靠科技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制定和实施详细的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技术,提升设施葡萄的装备水平,强化我国鲜食葡萄的品牌意识和销售模式,并逐步进军高端葡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补贴的功能,充分开展农户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鲜食葡萄从业者的素质。(2)不同SO2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葡萄果实随机分成五个释放速度保鲜剂处理组,分别是不经任何处理的葡萄果实作为空白对照CK组、T1(7包片+1包粉)组、T2(4包粉)组、T3(5包粉)组、标准SO2气体熏蒸处理结合T1(气+T1)组,分别在不同贮藏时间取样,进行腐烂率、落粒率、果梗褐变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果汁pH等重要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没有进行SO2防腐保鲜处理的对照组,在第60d时果实已经严重腐烂,无法继续取样,而进行了SO2防腐保鲜处理的组别,果实最长可以贮藏近140天,可见SO2对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四种SO2保鲜剂处理组中,气+T1组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T1、T2、T3组,且能保持各项果实品质指标的平稳变化,可见对于一些不耐二氧化硫的葡萄品种,在不断开发新型二氧化硫保鲜剂的同时,可不断尝试进行保鲜剂的复配和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贮藏保鲜效果;红地球葡萄果实贮藏期腐烂率与脱粒率呈极显着性正相关,与TSS含量、TA含量和硬度值呈极显着性负相关,与pH值和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脱粒率与TA含量、硬度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TSS含量、SO2残留含量呈负相关,与pH值呈正相关。(3)SO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残留量测定和膳食风险评估。一些像红地球葡萄需要长期贮藏保鲜的葡萄品种,由于长期处于较高二氧化硫浓度的环境中,果实大量吸收二氧化硫,可能会造成二氧化硫的残留超标。通过模拟红地球葡萄采收后的各种真实贮运过程,对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距离运输以及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多种保鲜剂使用情况下SO2残留情况进行了测定,并依据不同情况下的残留量及风险商判定公式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二氧化硫的检出率为100%,含量变化为2.9740.95 mg/kg,均小于我国农业农村部标准的最低SO2残留量标准,膳食安全评估结果表明,不同贮运环境下红地球葡萄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极低,不会对人身造成损伤,消费者可放心食用,这些结果为SO2类保鲜剂的现实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根据上述评价结果,针对我国葡萄产业质量安全监管发展需求,提出了我国二氧化硫在葡萄中的使用建议,即政府与科研单位应制定合理的使用准则,不断健全配套的安全使用技术,包括使用的时间、用量、方法、使用范围、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和注意事项等,同时鼓励厂家开展SO2在葡萄上的登记,完善登记手续,促进SO2保鲜剂在葡萄上应用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陈柏,颉敏华,吴小华,王学喜,景鑫鑫,于江[6](2018)在《5种保鲜剂对低温贮藏去青皮核桃感官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去青皮核桃品种清香为试材,观察了不同保鲜剂处理[(咪鲜胺、抑霉唑、葡萄保鲜剂、ClO2和1-甲基环丙烯(1-MCP)]对贮藏期间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下贮藏90 d,葡萄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贮藏过程中,核桃发霉和发粘抑制效果最好,对核桃的种壳色泽和种皮色泽保持效果亦显着优于其他处理。葡萄保鲜剂在种皮褐变指数、剥皮难易程度和核仁风味的保持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与其他处理无显着差异。与其他保鲜剂相比,葡萄保鲜剂可以有效保持贮藏期间去青皮鲜核桃的感官品质。
冯志宏,赵猛,赵迎丽,王亮,陈嘉,焦旋,王春生[7](2015)在《葡萄降硫和非硫保鲜措施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硫(SO2)是防治灰霉侵染和保持葡萄品质的最有效手段。基于SO2残留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葡萄非硫或降硫保鲜措施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了冰温保鲜、气调保鲜、臭氧、涂膜、高压静电场、生物防治、控/缓释硫制保鲜剂、二氧化氯(Cl O2)、1-甲基环丙烯(1-MCP)等措施的防腐保鲜原理及功效,并对不同贮藏期的葡萄保鲜措施和今后降低葡萄采后SO2使用剂量及残留量的进一步研究进行阐述和展望,为鲜食葡萄非硫或降硫贮藏保鲜技术及保鲜剂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张攀先[8](2015)在《鲜食葡萄贮藏期保鲜剂残留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葡萄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葡萄也是较难贮藏的果品,贮藏保鲜过程中容易出现脱粒、腐烂、霉变等现象。缓释SO2处理是目前最有效的防腐保鲜技术,但果实存在漂白伤害问题,同时葡萄果实中保鲜剂残留的变化所带来的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解决葡萄果实中SO2残留含量的变化以及果实吸收SO2的途径问题显得较为重要。本试验选用4种不同品种葡萄为试材,研究了葡萄贮藏期果实中SO2残留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品种葡萄对保鲜剂的耐受力,研究了保鲜剂对葡萄脱粒率和腐烂率的影响;考察了葡萄果实中SO2的动态变化,分析了SO2进入葡萄果实的吸收途径;选用张家口红地球葡萄进行了果实中SO2残留变化过程模拟分析。以期为葡萄贮藏以及SO2类保鲜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整个贮藏期内,经过不同SO2类保鲜剂处理的马奶、玫瑰香、巨峰、龙眼四种品种葡萄,葡萄果实中的SO2残留含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处理I(2013大双面)>处理II(2012小双面)>处理IV(2013新简化)>处理III(2013单面)>处理V(CT2);不同品种葡萄对同类保鲜剂的耐受力按由强到弱的顺位为:龙眼>玫瑰香>巨峰>马奶。贮藏到120天时,各保鲜剂处理的葡萄果实中SO2残留含量均未超过FDA规定标准10mg/kg。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的脱粒率和腐烂率有不同的影响。龙眼、玫瑰香葡萄在处理I(2013大双面)和处理II(2012小双面)的处理下,脱粒率和腐烂率较低;经过处理III(2013单面)和处理IV(2013新简化)处理的巨峰、马奶葡萄,其脱粒率和腐烂率较低。在贮藏中应根据不同品种葡萄,选择合适的保鲜剂,才能达到较好的保鲜效果。经保鲜剂处理后,葡萄各部位都累积有SO2,且各部位SO2残留含量相差较大,SO2残留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穗轴、果柄、果皮、果肉、果籽。分析认为SO2气体进入葡萄果实主要是通过穗轴、果柄途径。葡萄果皮表面有机械伤可以加速SO2进入到果实体内。葡萄受到保鲜剂漂白伤害后,果实不同部位的SO2残留含量随着货架期的延长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葡萄果实中残留的SO2表现出由果蒂向果实部位方向迁移的现象。不同漂白伤害级别果实中的残留迁移速率不同,II级(漂白伤害面积20%40%)>III级(漂白伤害面积>50%)>I级(漂白伤害面积<20%)。
丁宏亮[9](2013)在《SO2缓释保鲜剂的研发及其在葡萄低温贮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的膜材料和SO2保鲜剂原料、缓释剂等的研究,筛选出较为理想的膜材料、主材料配方、缓释剂种类等,并通过对巨峰葡萄和红地球葡萄的保鲜得出了针对两种葡萄贮藏的不同原料配比,提出了两种贮藏效果较为理想的SO2缓释保鲜剂。(1)三种膜材料的透气量为:无纺布复合膜材料>脱氧剂膜材料>纸复合膜材料,在SO2的释放速率控制方面纸复合膜最佳,无纺布复合膜的SO2释放量最大,难以控制。(2)以纸膜复合膜为材料制备不同主材料、缓释剂的SO2保鲜剂的研究表明:单组份的A1原料的SO2释放强度大、速度快、时间短,用于保鲜时SO2的释放过程难以控制;单组份A2为主材料制备的SO2缓释保鲜剂快速释放阶段达到30d左右,整体的SO2释放过程中释放量稳定,持续时间长。A1、A2原材料混合能相互弥补单组份的不足,既能较好的控制SO2的释放量,又能延长SO2的释放时间,使SO2缓释保鲜剂产品的性能更为平稳,所以在主材料的选择上以A1、A2混合组分的选取为佳。(3)经EVA和石蜡包埋的SO2保鲜剂在快速释放阶段的释放量最高为8μg/ml,低于未包埋情况下的释放量,释放速度平稳,持续释放时间持续看达到55d左右,但是生产成本较高。(4)以巨峰葡萄和红地球葡萄为对象在低温(2℃4℃)下定期对贮藏葡萄的失重率、腐烂率、掉粒率、好果率、SO2残留量等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的SO2保鲜剂对葡萄的影响。在贮藏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保证两种葡萄最佳保鲜效果的保鲜剂原料配比有所不同,对巨峰葡萄保鲜原材料A1、A2的配比以1:21:5效果较好,而红地球葡萄保鲜原材料A1、A2的的配比以1:11:2为佳。本研究所确定的最终的SO2保鲜剂设计条件为:双层缓释结构、阻隔层为BOPP膜、缓慢释放层为E1纸复合膜、快速释放层为E2纸复合膜、药剂为A1和A2的混合原料,具体配比根据葡萄的种类不同而调整,缓释剂为B2,加入MgCl2和其它的惰性成分。此产品对葡萄的贮藏保鲜效果显着,可释放出抑制微生物生长和葡萄呼吸作用必要的SO2浓度。葡萄低温贮藏50d后SO2的残留量未超过在国家标准的限量,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而是一种安全的水果保鲜剂。
关筱歆[10](2012)在《1-MCP结合ClO2对鲜食葡萄冰温保鲜效果及衰老生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MCP稳定性高、活性强、使用浓度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乙烯受体抑制剂,它能不可逆地作用于乙烯受体,从而阻断受体与乙烯的正常结合,抑制其所诱导的与果实后熟相关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强氧化剂,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性能优良、效果最好的食品保鲜剂和杀菌剂,小影响食品的风味和外观品质,能有效减少食源性疾病,被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列为Al级安全消毒剂。SO2是目前葡萄贮藏最常用的保鲜剂,对葡萄的贮藏保鲜起到重要的作用。但SO2处理的残留问题以及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试验以1-MCP和C102作为葡萄保鲜剂,探讨冰温贮藏条件下葡萄的贮藏品质,从而选出能够替代SO2保鲜剂的新型葡萄保鲜剂,本文以玫瑰香和红提葡萄为对象,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冰温贮藏(-0.3℃±0.3℃)分别对两种葡萄的保鲜效果及其作用机理;(2)研究冰温贮藏条件下,C102和CT-2两种保鲜剂分别对葡萄贮藏品质影响的差别,以及1-MCP+ClO2+CT-2处理的协同效应;(3)研究1-MCP+1-MCP+ClO2处理对葡萄的保鲜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以普通冷库贮藏为对照,研究了冰温贮藏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贮期结束时,冰温贮藏的玫瑰香葡萄其落粒率、腐烂率分别比冷藏低12.34%、10.80%,硬度、Vc含量分别比冷藏高1.14kg/cm2、2.17mg/100g,红提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分别高十冷藏1.42%、3.27mg/100g,冰温贮藏有效地抑制了葡萄营养品质的降低,两种葡葡MDA含量在贮期结束时分别低于冷藏7.17、2.13μmol·g-1,POD和SOD活性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冰温贮藏有助于延缓果实的衰老。2、研究了冰温贮藏条件下,ClO2和CT-2两种保鲜剂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T-2处理比ClO2处理更好地提高了葡萄贮藏过程中的品质,而且使玫瑰香葡萄的贮期从45d延长至90d,45d时的落粒率和腐烂率分别比Cl02处理低3.13%、8.91%,90d时的腐烂率和果梗褐变指数分别为21.63%、37.50%,而对照和Cl02处理几乎完全腐烂且果梗霉烂和褐变现象严重;CT-2+ClO2处理的玫瑰香葡萄在90d时的硬度和Vc含量分别比CT-2处理低0.61kg/cm2、0.78mg/100g,MDA含量的上升速度也比CT-2处理快,90d时相差2.72μmol·g-1CT-2+ClO2处理不如CT-2单独处理的效果明显,没能起到协同Cl02和CT-2处理的作用。3、研究了冰温贮藏条件下,1-MCP和Cl02处理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玫瑰香葡萄贮至45d时,1-MCP+ClO2处理的落粒率分别比1-MCP和ClO2处理低4.12%、3.67%,腐烂率分别低11.03%、3.46%,更好地保持了果实的硬度,Vc含量分别高于1-MCP和Cl02处理1.98、0.72mg/100g,乙烯生成速率和MDA含量也得到了更好的抑制。红提葡萄在贮期结束时,1-MCP+ClO2处理的腐烂率分别比1-MCP和ClO2处理低12.28%、(?)9%,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下降的最慢,POD和SOD活性分别高于单独处理。因此,1-MCP+ClO2处理结合了1-MCP和ClO2单独处理的优点,能更有效地保持葡萄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延缓葡萄的衰老。4、冰温贮藏条件下,1-MCP+ClO2处理没能延长玫瑰香葡萄的贮藏时间(45d),而CT-2处理的玫瑰香葡萄贮至90d,因此,1-MCP+ClO2处理不能取代CT-2作为玫瑰香葡萄保鲜剂的地位。1-MCP+ClO2处理红提葡萄不会产生SO2伤害,其品质与CT-2处理相差不多,抑制了果肉MDA含量的积累,因此可替代CT-2作为红提葡萄的保鲜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茶多酚溶液的制备及喷洒处理 |
| 1.2.2 指标测定方法 |
| 1.2.2. 1 失重率的测定 |
| 1.2.2. 2 腐烂率的测定 |
| 1.2.2. 3 果实硬度的测定 |
| 1.2.2. 4 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的测定 |
| 1.2.2. 5 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 1.2.2. 6 果实中VC含量的测定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对玫瑰香葡萄失重率的影响 |
| 2.2 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对玫瑰香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
| 2.3 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对玫瑰香葡萄果实硬度的影响 |
| 2.4 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对玫瑰香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 2.5 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对玫瑰香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 2.6 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对玫瑰香葡萄VC含量的影响 |
| 3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试剂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CS-SO2SM制备工艺的考察 |
| 1.3.1. 1 金属离子筛选 |
| 1.3.1. 2 硫化剂筛选 |
| 1.3.2 析因实验优化CS-SO2SM制备工艺 |
| 1.3.3 CS-SO2SM的结构表征 |
| 1.3.3. 1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 |
| 1.3.3. 2 红外光谱检测 |
| 1.3.4 SO2释放量测定 |
| 1.3.5 抑菌实验 |
| 1.3.5. 1 菌悬液的制备 |
| 1.3.5. 2 抑菌圈实验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金属离子对CS-SO2SM释放SO2的影响 |
| 2.2 硫化剂对CS-SO2SM释放SO2的影响 |
| 2.3 析因实验结果 |
| 2.4 CS-SO2SM的结构表征 |
| 2.4.1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检测 |
| 2.4.2 红外光谱检测 |
| 2.5 抑菌实验 |
| 3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试验设计及处理方法 |
| 1.4 测定指标 |
| 1.4.1 硬度 |
| 1.4.2 可溶性固形物 |
| 1.4.3 可滴定酸(TA) |
| 1.4.4 色差 |
| 1.4.5 还原糖 |
| 1.4.6 多酚氧化酶的测定 |
| 1.4.7 过氧化氢酶的测定 |
| 1.4.8 腐烂率、落粒率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硬度的影响 |
| 2.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2.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可滴定酸的影响 |
| 2.4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色差的影响 |
| 2.5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还原糖的影响 |
| 2.6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 2.7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
| 2.8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腐烂率和落粒率的影响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的提出 |
| 1.1.1 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 |
| 1.1.2 国内外葡萄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2 SO_2 处理技术在葡萄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
| 1.3 丁香酚概述 |
| 1.4 分子筛简介 |
| 1.4.1 分子筛的结构和性质 |
| 1.4.2 分子筛的改性 |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分子筛的改性 |
| 2.1 引言 |
| 2.2 材料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试剂 |
| 2.2.3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分子筛改性 |
| 2.3.2 丁香酚含量的测定 |
| 2.3.3 单因素实验 |
| 2.3.4 正交实验优化分子筛改性工艺 |
| 2.3.5 分子筛改性前后的表征 |
| 2.3.6 复合材料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丁香酚含量的测定 |
| 2.4.2 单因素实验 |
| 2.4.3 正交实验优化分子筛改性工艺 |
| 2.4.4 分子筛改性前后的表征 |
| 2.4.5 复合材料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以分子筛为载体的复合保鲜包装膜的制备 |
| 3.1 引言 |
| 3.2 材料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供试菌株 |
| 3.2.3 实验试剂 |
| 3.2.4 实验仪器 |
| 3.2.5 培养基及菌悬液的配置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复合保鲜膜制备工艺 |
| 3.3.2 复合薄膜厚度测试 |
| 3.3.3 复合薄膜透气性能测试 |
| 3.3.4 复合薄膜透湿性能测试 |
| 3.3.5 复合薄膜拉伸性能测试 |
| 3.3.6 复合薄膜弯曲性能测试 |
| 3.3.7 复合薄膜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
| 3.3.8 复合薄膜扫描电镜测试 |
| 3.3.9 成膜过程中丁香酚含量的变化 |
| 3.3.10 复合薄膜对葡萄保鲜效果的测定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复合薄膜的厚度 |
| 3.4.2 复合薄膜的透气性能 |
| 3.4.3 复合薄膜的透湿性能 |
| 3.4.4 复合薄膜的弯曲性能 |
| 3.4.5 复合薄膜的拉伸性能 |
| 3.4.6 复合薄膜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
| 3.4.7 复合薄膜的扫描电镜测试 |
| 3.4.8 丁香酚含量的变化 |
| 3.4.9 复合薄膜对葡萄保鲜效果的测定 |
| 3.5 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以分子筛为载体的缓释型双组份SO_2-ClO_2 保鲜膜的制备与应用 |
| 4.1 引言 |
| 4.2 材料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供试菌株 |
| 4.2.3 实验试剂 |
| 4.2.4 实验仪器 |
| 4.2.5 供试培养基及菌悬液的配置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双组份SO_2-ClO_2 保鲜膜的制备 |
| 4.3.2 保鲜膜中SO_2、ClO_2 释放的定量分析 |
| 4.3.3 不同还原剂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3.4 还原剂比例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3.5 不同添加剂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3.6 添加剂比例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3.7 复合保鲜膜对葡萄保鲜效果的测定 |
| 4.3.8 果实中SO_2 残留量的测定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SO_2 的标准曲线 |
| 4.4.2 不同还原剂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4.3 还原剂比例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4.4 不同添加剂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4.5 添加剂比例对气体释放的影响 |
| 4.4.6 复合保鲜膜中气体的释放规律 |
| 4.4.7 复合保鲜膜对葡萄保鲜效果的测定 |
| 4.4.8 果实中SO_2 残留量的测定 |
| 4.5 讨论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简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葡萄采后生理病理现状 |
| 1.2.1 葡萄采后生理 |
| 1.2.2 葡萄的采后病害 |
| 1.2.3 影响葡萄贮藏的因素 |
| 1.3 鲜食葡萄贮运保鲜技术现状 |
| 1.3.1 改善葡萄保鲜的方法 |
| 1.3.2 鲜食葡萄的贮运保鲜方法 |
| 1.4 防腐保鲜剂二氧化硫的使用现状 |
| 1.4.1 二氧化硫保鲜剂在葡萄贮运中的应用 |
| 1.4.2 食品中二氧化硫限量的标准 |
| 1.4.3 食品中添加二氧化硫的安全现状 |
| 1.4.4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风险评估 |
| 1.4.5 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的方法 |
|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
| 1.5.1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 1.5.2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内容 |
| 1.5.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1.7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及贮运现状调研分析 |
| 2.1 鲜食葡萄产业现状调研 |
| 2.1.1 鲜食葡萄的种植情况 |
| 2.1.2 我国鲜食葡萄贮藏情况 |
| 2.1.3 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趋势 |
| 2.2 我国鲜食葡萄的质量标准 |
| 2.2.1 鲜食葡萄收贮运标准 |
| 2.2.2 鲜食葡萄中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简称三剂)使用情况 |
| 2.2.3 鲜食葡萄中添加剂使用限量 |
| 2.3 我国市售葡萄二氧化硫保鲜剂的调研 |
| 第三章 SO_2类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品质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 |
| 3.1.2 处理方法 |
|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 3.1.5 实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影响葡萄品质的指标测定 |
| 3.2.2 SO_2 保鲜剂处理后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SO_2类保鲜剂在红地球葡萄贮藏中的膳食风险评估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处理方法 |
| 4.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 4.1.5 实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二氧化硫在葡萄静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 4.2.2 二氧化硫在葡萄动态冷库贮藏时的使用方法、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 4.2.3 脉冲式二氧化硫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 4.2.4 二氧化硫气体熏蒸结合保鲜剂处理在葡萄贮藏环节中的残留量及风险水平评估 |
| 4.3 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研究结论 |
| 5.2 政策建议 |
| 5.2.1 推进葡萄产业升级、制定产业标准技术 |
| 5.2.2 建立健全“三剂”的依法管理 |
| 5.2.3 促进二氧化硫在葡萄上的登记 |
| 5.2.4 加强SO_2类保鲜剂管理 |
| 5.2.5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科普宣传 |
| 5.2.6 加强二氧化硫保鲜剂的风险评估 |
| 5.2.7 建立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机制 |
| 5.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 5.3.1 本文创新点 |
| 5.3.2 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仪器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指标测定 |
| 1.3.1 种壳表面发霉指数 |
| 1.3.2 种壳表面发粘指数 |
| 1.3.3 种壳色泽按照表3标准, 每处理统计30个果实, 取平均值。 |
| 1.3.4 种皮色泽按照表3标准, 每处理统计30个果实, 取平均值。 |
| 1.3.5 剥皮难易程度按照表3标准, 每处理统计30个果实, 取平均值。 |
| 1.3.6 种仁风味按照表3标准, 每处理统计30个果实, 取平均值。 |
| 1.3.7 种皮褐变指数 |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种壳发霉指数的影响 |
| 2.2 不同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种壳发粘指数的影响 |
| 2.3 不同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种壳色泽的影响 |
| 2.4 不同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种皮色泽的影响 |
| 2.5 不同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种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 2.6 不同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剥皮难易程度的影响 |
| 2.7 不同保鲜剂对去青皮核桃核仁风味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0 引言 |
| 1 葡萄保鲜技术 |
| 1.1 冰温技术 |
| 1.2 气调贮藏 |
| 1.3 臭氧技术 |
| 1.4 涂膜技术 |
| 1.5 高压静电场 |
| 1.6 生物防治技术 |
| 2 葡萄保鲜剂 |
| 2.1 控/缓释硫制保鲜剂 |
| 2.2 二氧化氯 |
| 2.3 1-甲基环丙烯 |
| 3 结语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SO_2类保鲜剂在葡萄贮藏中的应用 |
| 1.3 SO_2保鲜处理与葡萄果实伤害 |
| 1.3.1 SO_2保鲜处理对葡萄果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
| 1.3.2 SO_2保鲜处理对葡萄果肉生理生化的影响 |
| 1.3.3 影响葡萄果实受保鲜剂伤害的因素 |
| 1.3.4 减小SO_2伤害的技术研究 |
| 1.4 SO_2的危害及限量标准 |
| 1.5 SO_2的检测方法 |
| 1.5.1 滴定法 |
| 1.5.2 比色法 |
| 1.5.3 离子色谱法 |
| 1.5.4 化学发光法 |
| 1.5.5 酶催化法 |
| 1.5.6 荧光分析法 |
|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 1.6.1 立题依据 |
| 1.6.2 研究内容 |
| 1.7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鲜食葡萄贮藏期果实中SO_2残留含量的变化 |
| 2.3.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脱粒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
| 2.3.3 葡萄不同部位SO_2残留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
| 2.3.4 葡萄果实内SO_2保鲜剂残留变化分析 |
| 2.4 试剂的配置 |
| 2.4.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
| 2.4.2 碘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
| 2.5 试验测试方法 |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鲜食葡萄贮藏期果实中SO_2残留含量的变化 |
| 3.1.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中SO_2残留含量的影响 |
| 3.1.2 不同品种葡萄果实中SO_2残留含量差异分析 |
| 3.1.3 讨论 |
| 3.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脱粒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
| 3.2.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果实脱粒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
| 3.2.2 葡萄果实中SO_2残留含量与脱粒率和腐烂率的相关性分析 |
| 3.2.3 讨论 |
| 3.3 葡萄不同部位SO_2残留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
| 3.3.1 不同贮藏期不同部位SO_2残留含量差异分析 |
| 3.3.2 同贮藏期不同部位SO_2残留含量差异分析 |
| 3.3.3 机械伤裂果对果肉中SO_2残留含量的影响 |
| 3.3.4 讨论 |
| 3.4 葡萄果实内SO_2保鲜剂残留变化分析 |
| 3.4.1 葡萄果实不同部位SO_2残留变化分析 |
| 3.4.2 不同伤害程度的果实相同部位SO_2残留含量变化 |
| 3.4.3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4.1 鲜食葡萄贮藏期果实中SO_2残留变化 |
| 4.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脱粒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
| 4.3 葡萄不同部位SO_2残留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
| 4.4 葡萄保鲜剂残留过程模拟分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葡萄的储存 |
| 1.1.1 葡萄保鲜的概述及发展研究现状 |
| 1.1.1.1 葡萄概述 |
| 1.1.1.2 葡萄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
| 1.1.2 影响葡萄储存的因素 |
| 1.1.3 改善葡萄保鲜的措施及研究现状 |
| 1.2 SO_2在葡萄中的应用 |
| 1.2.1 SO_2对葡萄保鲜的概述 |
| 1.2.2 SO_2葡萄保鲜产品及机理概述 |
| 1.3 SO_2缓释保鲜剂配方的影响因素及其制备和在葡萄中的应用 |
| 1.3.1 影响葡萄保鲜剂的因素 |
| 1.3.2 SO_2保鲜剂的主要配方 |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不同膜材料对制备 SO_2缓释保鲜剂的影响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2.1 材料 |
| 2.2.2 仪器和设备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膜性能测定 |
| 2.3.1.1 剥离力的测定 |
| 2.3.1.2 膜材料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
| 2.3.1.3 膜材料透气率的测定 |
| 2.3.2 SO_2保鲜剂中 SO_2释放的定量分析 |
| 2.3.3 SO_2保鲜剂产品的制备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膜性能测定结果 |
| 2.4.1.1 膜材料剥离力的测定 |
| 2.4.1.2 膜材料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结果 |
| 2.4.1.3 膜材料透气率的测定结果 |
| 2.4.2 不同保鲜剂中 SO_2释放的定量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SO_2缓释保鲜剂制备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仪器 |
| 3.2.1 材料 |
| 3.2.2 仪器 |
| 3.3 研究方法 |
| 3.3.1 不同种类的 SO_2缓释保鲜剂的制备 |
| 3.3.2 SO_2释放量的测定方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不同原料制备的保鲜剂的 SO_2释放规律 |
| 3.4.2 混合原料制备的保鲜剂的 SO_2释放规律 |
| 3.4.3 不同缓释剂的保鲜剂的 SO_2释放规律 |
| 3.4.4 EVA 和液体石蜡包埋保鲜剂的 SO_2释放规律的研究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SO_2缓释保鲜剂应用于葡萄低温贮藏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仪器 |
| 4.2.1 材料 |
| 4.2.2 仪器 |
| 4.3 测定项目及研究方法 |
| 4.3.1 葡萄腐烂率的测定 |
| 4.3.2 葡萄失重率的测定 |
| 4.3.3 葡萄掉粒率的测定 |
| 4.3.4 好果率的测定 |
| 4.3.5 葡萄贮藏 50d 的 SO_2残留量测定 |
| 4.3.6 SO_2缓释保鲜剂的制作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不同 SO_2缓释保鲜剂对巨峰葡萄贮藏的影响 |
| 4.4.2 不同 SO_2缓释保鲜剂对红地球葡萄贮藏的影响 |
| 4.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创新点 |
| 研究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葡萄产业现状及研究进展 |
| 1.1.1 葡萄产业现状 |
| 1.1.2 葡萄采后生理的研究进展 |
| 1.1.2.1 葡萄采后的呼吸代谢 |
| 1.1.2.2 采后果穗脱粒生理研究 |
| 1.1.2.3 采后褐变机理研究 |
| 1.1.2.4 SO_2伤害机理研究 |
| 1.2 冰温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 1.2.1 冰温贮藏保鲜技术 |
| 1.2.2 冰温贮藏保鲜的理论依据及机理 |
| 1.2.3 冰温保鲜果蔬产品的优势 |
| 1.2.4 冰温贮藏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
| 1.2.4.1 对果蔬呼吸强度的影响 |
| 1.2.4.2 对果蔬化学成分的影响 |
| 1.2.4.3 对果蔬质构的影响 |
| 1.2.4.4 对果蔬酶类的影响 |
| 1.3 二氧化氯(ClO_2)在采后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
| 1.3.1 二氧化氯简介 |
| 1.3.2 ClO_2的杀菌机理和效果 |
| 1.3.3 ClO_2应用于果蔬保鲜的依据 |
| 1.3.4 ClO_2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 1.4 1-MCP 在采后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
| 1.4.1 1-MCP 处理在采后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
| 1.4.2 1-MCP 对乙烯合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
| 1.4.3 1-MCP 对采后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 1.5.1 研究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1.5.3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原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葡萄处理方法 |
| 2.2.1.1 不同贮藏方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贮藏效果的影响 |
| 2.2.1.2 CT-2+ClO_2处理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贮藏效果的影响 |
| 2.2.1.3 1-MCP+ClO_2处理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贮藏效果的影响 |
| 2.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2.2.1 失重率、落粒率、腐烂率 |
| 2.2.2.2 果梗褐变指数 |
| 2.2.2.3 果皮硬度 |
| 2.2.2.4 可溶性固形物(TSS) |
| 2.2.2.5 可滴定酸含量(TA) |
| 2.2.2.6 Vc 含量 |
| 2.2.2.7 丙二醛含量(MDA) |
| 2.2.2.8 呼吸强度 |
| 2.2.2.9 乙烯生成速率 |
| 2.2.2.10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 2.2.2.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效果的影响 |
| 3.1.1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感官品质的影响 |
| 3.1.2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品质的影响 |
| 3.1.2.1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硬度的影响 |
| 3.1.2.2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 3.1.2.3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 3.1.2.4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 |
| 3.1.2.5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 3.1.3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酶活性的影响 |
| 3.1.3.1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SOD 活性的影响 |
| 3.1.3.2 冰温贮藏对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POD 活性的影响 |
| 3.1.4 小节讨论 |
| 3.2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贮藏效果的影响 |
| 3.2.1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品质的影响 |
| 3.2.1.1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感官品质的影响 |
| 3.2.1.2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硬度的影响 |
| 3.2.1.3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3.2.1.4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 3.2.1.5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Vc 含量的影响 |
| 3.2.2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生理衰老指标的影响 |
| 3.2.2.1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红提葡萄呼吸强度的影响 |
| 3.2.2.2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红提葡萄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
| 3.2.2.3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 MDA 含量的影响 |
| 3.2.2.4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POD 活性的影响 |
| 3.2.2.5 CT-2+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SOD 活性的影响 |
| 3.2.3 小节讨论 |
| 3.3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贮藏效果的影响 |
| 3.3.1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品质的影响 |
| 3.3.1.1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感官品质的影响 |
| 3.3.1.2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硬度的影响 |
| 3.3.1.3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3.3.1.4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可滴定酸的影响 |
| 3.3.1.5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Vc 含量的影响 |
| 3.3.2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生理衰老指标的影响 |
| 3.3.2.1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呼吸强度的影响 |
| 3.3.2.2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
| 3.3.2.3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MDA 含量的影响 |
| 3.3.2.4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POD 活性的影响 |
| 3.3.2.5 1-MCP+ClO_2对冰温贮藏玫瑰香和红提葡萄 SOD 活性的影响 |
| 3.3.3 小节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