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凯丽[1](2021)在《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芳香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桃是全球性的大宗果树,对于我国园艺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香气是桃果实重要的品质性状,直接影响消费者喜好。近年来人们抱怨桃果实越来越没有味了,其中香味的丢失是重要因素。果实香气来源于芳香物质,其组分与含量受到遗传因子影响。本项目以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为材料,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芳香物质并开展芳香物质同果实质地等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等基因表达检测技术,以期鉴别桃果实芳香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并为桃果实的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差异大。桃果实的芳香物质依据化学结构主要分为醛类、醇类、酯类、内酯类和萜类等。以桃果实主要的22种芳香物质为例,包括6种内酯类物质,3种酯类物质,4种醇类物质,3种醛类物质,2种萜烯类物质,4种异戊二烯衍生物。在本研究采用的128份桃果实材料中,芳香物质含量差异很大。作为桃果实特征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γ-癸内酯和δ-癸内酯含量在不同桃品种中的倍数差异超过300倍。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芳香物质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质资源的桃果实可以分为5个组。A组桃果实以内酯类物质为主,含量占比为43.13%,表现为“桃香型”,该组包括大量蟠桃品种;B组桃果实以萜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为57.2%,表现为“花香型”,代表品种有‘大团蜜露’、‘湖景蜜露’、‘农林89’等;C组桃果实以酯类物质为主,相对含量为33.56%,表现为“果香型”,包括大量的黄肉桃品种;D组桃果实的C6醛和醇、酯类、萜烯类含量都较高,表现为“混合香”;E组果实以C6化合物为主,含量占比为55.58%,表现为“青香型”。2.芳香物质含量与桃果实的其他品质性状具有相关性。在检测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芳香物质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分析了果实重量、形状、果肉颜色和质地等指标,并开展了桃果实芳香物质含量同上述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随着果实重量的增加,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呈减少的趋势。桃果实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重量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6(P<0.05)。如‘南京白沙’桃果实单果质量为51.05 g,芳香物质的总量为3938.91 ng/g;‘良姬’桃果实单果质量为198.16 g,芳香物质含量为557.22 ng/g。(2)发现扁桃(flat peach)果实内酯类物质和C6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圆桃(round peach)。扁桃中“桃香型”的内酯类物质含量为699.81 ng/g,约是圆桃(267.11 ng/g)的2.62倍;扁桃中“青香型”的C6化合物的含量为1546.52 ng/g,约是圆桃(535.41 ng/g)的2.89倍。(3)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分析芳香物质,发现二氢-β-紫罗兰酮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最大,表明该物质是区分不同颜色果肉桃果实香气的主要贡献者。二氢-β-紫罗兰酮在白肉桃果实中的含量最高,红肉桃次之,黄肉桃最低。(4)比较软溶质、不溶质和硬溶质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发现软溶质桃果实的内酯类、C6化合物和C13异戊二烯衍生物等芳香物质含量显着高于其他质地类型。总体而言,软溶质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含量最高,硬溶质居中,不溶质桃果实最低。(5)发现不同成熟期的桃果实芳香物质存在差异。8月份成熟果实的内酯类和酯类芳香物质含量低于6月份成熟的桃果实。3.筛选获得了桃果实芳香物质代谢候选基因。在检测芳香物质含量的基础上,开展了桃果实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基于芳香物质与转录本含量相关性分析,开展芳香物质代谢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研究发现脂肪酸代谢途径的C6芳香物质合成与脂氧合酶LOX家族成员PpLOX1、乙醇脱氢酶家族成员PpADH3表达具有显着正相关性。来源于脂肪酸途径具有桃香味的γ-癸内酯含量与醇酰基转移酶家族成员PpAAT1表达具有显着正相关性(R=0.65,p<0.05)。对于萜类途径的芳香物质,其含量同萜类合成酶家族成员PpTPS1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候选基因的获得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验证和芳香物质调控研究提供了依据。
王策[2](2019)在《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今天,发展农产品品牌是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产品品牌化适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升级消费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临沂蜜桃历来凭借外形美观、汁多肉嫩、色艳味美、绿色健康的品质而名声在外,同时也是临沂市水果产业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蜜桃的贸易仍以传统贸易手段为主,桃农作为个体应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较差,桃果产品销售难、利润低,加工产品发展缓慢,区域品牌影响力一直没有形成。因此,研究临沂市桃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产业发展现状提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促进临沂市桃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临沂市桃产业分散性、小规模化和品牌化滞后,提升其竞争力,有助于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阅读和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结合临沂市桃果的发展的现状,研究得出阻碍临沂桃产业品牌化生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因素并依据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当地桃产业生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种植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栽培技术落后、成熟期集中、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种植成本逐步增加;二是加工技术落后,新鲜口感难以保存,表现为采摘后缺乏相应的处理,桃农素质普遍不高;三是品牌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品牌意识不足,开拓市场能力有限,表现为品牌愿景和品牌文化缺失,未建立统一的品牌,销售宣传不到位,子品牌透支主体品牌信誉等;四是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调节能力弱。根据现有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通过研究临沂市桃产业区域品牌发展现状。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采用AMOS17.0,以250份临沂桃产业区域品牌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对影响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形成的因素做具体的分析,同时结合临沂市桃产业现有情况得出促进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品牌定位基础发展措施:一是优化种植布局,加强组织化生产;二是深化加工,促进技术发展,深化加工流程;三是建立桃果质量控制体系,健全产业预警机制;四是品牌建设方面要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特色品牌;五是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
陈争峰[3](2019)在《桃树冬季长短梢修剪法》文中认为桃树冬季修剪应依据桃树品种特性、树势、树形、栽培模式、枝条充实度及着生部位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是以长梢修剪为主还是以短梢修剪为主,长梢修剪与短梢修剪有机结合与灵活应用。
何华平,王富荣,段毅[4](2016)在《2015年湖北省桃种植业的产销分析》文中提出从产销市场角度分析当前湖北省桃产业生产与销售情况,并针对未来桃产销市场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何华平,王富荣,段毅[5](2014)在《2014年湖北桃产销形势分析及发展建议》文中提出湖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早熟桃主产区,近年来在种植效益激励下,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受天气和投产面积增大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产量迅速增加,主产区呈现出整体价格下滑,供过于求的状况。生产者对生产发展形势迷茫,产业该向何处走,且看本文分析。
李雄伟[6](2013)在《桃种质资源群体遗传分析及果实数字基因表达谱构建》文中提出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是蔷薇科李属重要的核果类果树,因果实口感好,营养物质丰富,深受消费者喜欢。过去20年,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国内外已经选出2000多个优良品种,但大多来源于少数亲本材料,遗传背景狭窄,使桃遗传多样性没有随品种资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利于一些优良性状的改良。国内外应用分子标记已经对桃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不同研究组所选标记、植物材料及分析方法不同,难以进行数据整合,所得结果主要适用于所测样本,缺乏一个全景式品种群体分析图。作为桃的原产国,我国拥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及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如何选择优良性状亲本,对桃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ABI3130分析系统及48个高多态性SSR标记对我国的434份桃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前期西班牙研究组用相同标记、相同方法下所得到的224份欧美桃种质资源基因型数据,对世界范围桃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对比分析,明确世界范围内桃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品种群结构、连锁不平衡程度和在连锁群上分布。选择出中国核心桃种质资源材料采用新型高密度SNP芯片检测遗传变异,并进行简单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桃果实品质研究方面,果实香气及硬度是评价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两者均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前人采用候选基因克隆、EST文库及微阵列芯片在香气、质地基因功能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受基因数量有限,其分子调控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高通量Illumina RNA-seq技术,对‘湖景蜜露’、‘玉露’、‘锦绣黄桃’和‘中华寿桃’4个优良桃栽培品种及‘湖景蜜露’的三个成熟期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构建,从转录组水平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果实香气物质合成及果实软化的分子调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653份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48个SSR位点在653份桃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得到58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位点扩增得到12.25个等位基因,观察杂合度(Ho)则从0.13(PMS02)到0.63(UDP96-005),平均0.47。东亚桃亚组的遗传多样性显着高于欧美桃亚组,引进东亚品种的可以提高欧美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聚类分析可将658份材料按地理起源、驯化进程和果实性状显着区分:野生近缘种与普通桃显着分开;古老地方品种与栽培种显着分开,东亚桃和欧美桃品种群可显着分开;欧美桃和油桃显着分开,选出281份中国桃种质资源用于高密度SNP芯片构建。不同群体LD分析发现东亚品种群LD遗传衰减距离(3.36cM)比欧美品种群(5.50cM)小,东亚品种群在应用高密度SNP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有更大的优势。‘玉露’亚群的LD水平最高,地方品种群LD水平最低。东亚品种群、欧美品种群及地方品种群在第1、第4连锁群的LD位点组合比例较高,重要的果肉色泽和果肉质地、香气分别位于这两的连锁群上。2.桃品种特异性荧光SSR分子标记数据库建立及应用从全基因组范围的48个荧光SSR分子标记中选出15个高多态性标记,经不同荧光标识,最终分为3组在ABI3130测序仪测试。目前数据库包含669份材料。445个中国桃品种中有426(96.6%)个具有特异基因型组合,研究初步建立了159份中国桃核心种质资源分子标记数据库,并提出8个中国品系用作今后资源评价的参照。对17个桃品种进行系谱验证发现,我国资源圃所育成的7个品种系谱信息正确,但日本桃品种系谱信息与文献出现偏差。3.基于9K高密度SNP芯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281份中国桃种质资源进行9K SNP芯片构建,共得到3781个多态性SNP,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大于0.03,并选出159个中国桃核心种质资源用于资源保存、管理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邻接法聚类结果显示:3781个SNP与48个SSR聚类结果一致,且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叶腺、花型、果肉颜色、果实质地、果皮茸毛、粘离核及果形7个质量性状进行关联分析,Scaffold5上的SNPIGA544512标记与叶腺性状呈显着相关性,Scaffold1上的SNPIGA103771和Scaffold6上的SNPIGA686125与花形呈显着相关,Scaffold1上的SNPIGA93479和SNPIGA93768与果肉颜色显着相关,Scaffold4上的SNPIGA477941、SNPIGA477945、SNPIGA477951与果肉溶质/不溶质呈显着相关,Scaffold5上的SNPIGA596063与果皮茸毛显着相关,Scaffold6和Scaffold1上的SNPIGA610889釉SNPIGA124466与果实粘离核显着相关,Scaffold6上的SNPIGA698099、SNPIGA697021和SNP IGA697026与果形显着相关。4.应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挖掘桃果实香气物质合成及果实质地相关基因12个数字基因表达谱经过滤共产生89881875测序序列,平均序列长度100bp,78.5%的测序片段比对到了桃参考基因组上。对15个果实香气、软化相关基因进行Q-PCR表达水平验证,结果与RNA-seq所测结果呈现出显着相关性。等级聚类分析将‘湖景蜜露’果实成熟过程中4431个差异表达基因分为24个组,将不同品种间5541个差异表达基因分为14组。‘湖景蜜露’果实成熟过程中,与内酯类物质合成相关的脂质转移酶基因(LTP)、酰基辅酶A氧化酶基因(ACXI)及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EPH)表达水平变化显着,其中LTP表达水平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ACX2对C1s脂肪酸具底物特异性,推断与γ-十内酯合成相关。不同品种和不同成熟期的差异表达基因在黄酮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富集程度在所有KEGG代谢途径中最高。
马之胜,贾云云,王越辉,武志坚,刘志欣[7](2012)在《早生黄金桃在我国黄肉桃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早生黄金桃在我国黄肉桃育种中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品种的数量和特点,并绘制了含有早生黄金桃血缘的黄肉桃品种的系谱图,并结合黄金桃品种选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讨论。
叶振风,孙俊,张水明,贾兵,衡伟,朱立武[8](2010)在《桃制罐新品种皖83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皖83是我们于1998年在安徽省砀山县砀城镇选出的桃制罐新品种,为黄桃品种佛雷德里克的变异。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141.2g;果实金黄色,阳面着红色条纹,缝合线不明显,果皮易剥离,缝合线处果肉和近核处果肉无红色素;果肉金黄色,果肉细嫩,不溶质,光滑紧密,果汁少,香味浓,甜酸适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92%,可溶性糖含量6.19%,可滴定酸含量0.64%,维生素C含量88.5mg/kg,采收时果肉硬度7.67kg/cm2,极耐贮运;原料利用率68.5%~73.5%,制罐成品吨耗量1.02~1.07t;加工罐头深金黄色,肉质细软,香气浓郁,风味甜酸,色卡为9级,综合品质A级;在安徽北部,果实7月初开始采收,果实发育期为90天左右。该品种的选育2009年8月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朱毅,李祥印[9](2008)在《加工与鲜食兼用的早熟黄桃新品系‘金沂蒙’》文中研究说明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国内最大的桃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桃树栽培面积41138hm2,总产84.5万t,占山东省总产量的33.5%,占全国总产量的8.7%,是临沂市第一大果树树种,也是该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但适于加工与鲜食兼用的黄桃品种却少之又少,
新农[10](2008)在《鲜食桃已饱和加工桃可发展》文中提出一、今年鲜食桃总量将突破2000万吨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2006年我国鲜食桃总量900万吨,2007年达16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鲜桃总产的36%,出口却不到世界总出口量的0.6%,基本是内销。其原因主要是:1.我国桃属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管理粗放,品质中下,且产后储藏、运输等设施不配套,药物残留严重,出口受严格限制;2.季节布局不合理,集中在早、中熟品种上,很容易造成季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Abbreviation |
| 1 绪论 |
| 1.1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组分鉴别 |
| 1.2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代谢途径 |
| 1.2.1 脂肪酸途径的桃果实芳香物质合成 |
| 1.2.2 萜类途径的桃果实芳香物质合成 |
| 1.3 遗传因素对桃果实芳香物质的影响 |
| 1.4 桃种质资源及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 1.4.1 桃种质资源概况 |
| 1.4.2 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的品质研究 |
| 1.4.3 桃果实品质性状相关分析的研究进展 |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 2 不同种质资源桃果实的芳香物质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桃果实材料 |
| 2.1.2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检测 |
| 2.1.3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桃果实芳香物质多样性分析 |
| 2.2.2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
| 2.2.3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综合性评价 |
| 2.2.4 桃果实芳香物质的聚类分析 |
| 2.3 讨论 |
| 3 桃果实芳香物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桃果实材料 |
| 3.1.2 果实重量的测定 |
| 3.1.3 果肉颜色的判断 |
| 3.1.4 果实硬度的测定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重量的相关性分析 |
| 3.2.2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形状的相关性分析 |
| 3.2.3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肉颜色的相关性分析 |
| 3.2.4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质地的相关性分析 |
| 3.2.5 芳香物质含量与果实成熟期的相关性分析 |
| 3.3 讨论 |
| 4 芳香物质合成途径基因表达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果实材料 |
| 4.1.2 桃果实RNA的提取 |
| 4.1.3 转录组测序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桃果实香气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
| 4.2.2 萜类代谢途径基因相关性分析 |
| 4.2.3 脂肪酸代谢途径基因相关性分析 |
| 4.3 讨论 |
| 5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 一 国外桃产业研究现状 |
| 二 国外区域品牌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 一 国内桃产业研究现状 |
| 二 国内区域品牌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 第三章 临沂市桃产业发展现状 |
| 第一节 临沂市桃产业现有格局 |
| 一 种植加工现状 |
| 二 市场销售状况 |
| 三 品牌建设状况 |
| 第二节 桃产业发展调研分析 |
| 一 农户技术需求趋势 |
| 二 桃加工产业链发展状况 |
| 三 桃果销售渠道 |
| 四 桃产业品牌状况分析 |
| 第四章 临沂市桃产业品牌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 第一节 桃产业品牌定位基础有待调整 |
| 一 种植结构不合理 |
| 二 加工技术落后,新鲜口感难以保存 |
| 三 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调节能力弱 |
| 第二节 桃产业品牌推广滞后 |
| 一 品牌愿景和品牌文化缺失,未建立统一的品牌 |
| 二 市场子品牌透支主体品牌信誉 |
| 三 没有清晰的宣传销售主张 |
| 四 拓展产品市场过于集中 |
| 第五章 桃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模型构建 |
|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
| 第二节 结构方程模型 |
| 第三节 模型检验与分析 |
| 一 测量模型检验 |
| 二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 三 模型解释 |
| 第六章 促进桃产业发展品牌化建设对策 |
| 第一节 桃产业品牌定位基础发展措施 |
| 一 合理品牌定位带动桃产业发展 |
| 二 优化种植布局,加强组织化生产 |
| 三 深化加工,促进技术发展,深化加工流程 |
| 四 建立桃果质量控制体系,健全产业预警机制 |
| 第二节 拓宽销售渠道,形成特色品牌 |
| 一 建设临沂桃品牌的品牌伞体系 |
| 二 临沂市桃品牌伞体系市场推广 |
| 三 区域品牌伞管理 |
| 第三节 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 |
| 一 龙头企业主导主品牌建设带动行业发展 |
| 二 中小型企业和农户应发挥好协助作用 |
| 三 组织行业协会协调和服务 |
| 四 政府扶持政策和导向作用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件 |
| 1 短梢修剪和长梢修剪 |
| 2 桃树品种特性与长短梢修剪的关系 |
| 2.1 桃树树势强弱 |
| 2.2 桃树的丰产性 |
| 2.3 桃果型大小 |
| 3 树龄大小与长短梢修剪的关系 |
| 3.1 幼龄树 |
| 3.2 盛果期树 |
| 3.3 老龄树 |
| 4 树形与长短梢修剪的关系 |
| 5 单个枝条与长短梢修剪的关系 |
| 5.1 枝条着生部位 |
| 5.2 枝条粗度、硬度 (充实度) |
| 5.3 枝条花芽数量及着生位置 |
| 6 肥水管理条件与长短梢修剪的关系 |
| 7 花果管理水平与长短梢修剪的关系 |
| 8 长梢修剪与短梢修剪的综合灵活应用 |
| 一、生产情况 |
| 二、2014 年市场效益 |
| 三、发展趋势与建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目录 |
| 1 绪论 |
| 1.1 基因组学研究 |
| 1.1.1 遗传图谱构建 |
| 1.1.2 物理图谱构建及应用 |
| 1.1.3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
| 1.1.4 重要性状基因的定位 |
| 1.1.5 转录组文库构建 |
| 1.1.6 分子标记在桃资源评价方面的应用 |
| 1.1.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 |
|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 1.2.1 连锁不平衡的原理及方法 |
| 1.2.2 关联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
| 1.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桃树上的应用前景 |
| 1.3 桃种质资源概况 |
| 1.3.1 我国桃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及多样性 |
| 1.3.2 日本桃种质资源 |
| 1.3.3 西班牙桃品种资源 |
| 1.3.4 意大利桃育种项目 |
| 1.4 SNP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分型方法 |
| 1.4.1 单核甘酸多态性SNP的概念 |
| 1.4.2 SNP分型方法 |
| 1.4.3 数字基因表达谱 |
| 立体依据与主要内容 |
| 2 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及连锁不平衡分析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植物材料和模板DNA提取 |
| 2.1.2 引物来源 |
| 2.1.3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 2.2 数据分析 |
| 2.2.1 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
| 2.2.2 群体结构 |
| 2.2.3 连锁不平衡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
| 2.3.2 聚类分析 |
| 2.3.3 群体结构分析 |
| 2.3.4 连锁不平衡 |
| 2.4 讨论 |
| 2.4.1 SSR多态性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 2.4.2 聚类分析 |
| 2.4.3 群体结构 |
| 2.4.4 连锁不平衡分析 |
| 2.5 小结 |
| 3 桃品种特异性荧光SSR分子标记数据库建立及应用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植物材料 |
| 3.1.2 DNA提取 |
| 3.1.3 引物选择及PCR扩增 |
| 3.1.4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 |
| 3.2.1 15个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
| 3.2.2 指纹图谱构建 |
| 3.3 荧光分子标记数据库的应用 |
| 3.3.1 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
| 3.3.2 系谱鉴定中的应用 |
| 3.4 讨论 |
| 3.4.1 数据准确性 |
| 3.4.2 15对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及鉴定能力评价 |
| 3.5 结论 |
| 附表 |
| 4 高密度SNP芯片在桃群体结构及性状关联分析中的应用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植物材料及性状统计 |
| 4.1.2 桃基因组DNA提取 |
| 4.1.3 SNP芯片构建 |
| 4.1.4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 |
| 4.2.1 SNP基因分型结果 |
| 4.2.2 聚类分析及群体结构分析 |
| 4.2.3 关联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5 不同成熟期与不同桃品种果实表达谱构建 |
| 5.1 植物材料及方法 |
| 5.1.1 植物材料 |
| 5.1.2 香气成分的测定方法 |
| 5.1.3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
| 5.1.4 引物设计及qRT-PCR验证 |
| 5.1.5 数字表达谱的构建 |
| 5.2 结果 |
| 5.2.1 DGE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 5.2.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 5.2.3 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及KEGG富集分析 |
| 5.2.4 ‘湖景蜜露’不同成熟期DEGs分析 |
| 5.2.5 不同桃品种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5.2.6 qRT-PCR验证RNA-seq结果 |
| 5.2.7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 5.2.8 桃成熟过程及不同品种桃香气成分的测定 |
| 5.3 讨论 |
| 5.3.1 基于RNA-seq的数字基因表达谱的构建 |
| 5.3.2 与内酯类物质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 5.3.3 与果实软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 5.4 小结 |
| 6 小结与展望 |
| 附表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1 早生黄金桃的来源及主要特性 |
| 1.1 品种来源 |
| 1.2 主要特性 |
| 2 含有早生黄金桃血缘的黄肉桃新品种数量和系谱分析 |
| 2.1 新品种数量及育成单位分布 |
| 2.2 新品种系谱分析 |
| 2.3 培育的年份 |
| 3 含有早生黄金桃血缘的黄肉桃新品种的不同用途 |
| 4 含有早生黄金桃血缘的黄肉桃新品种主要特点 |
| 4.1 果实香味浓 |
| 4.2 果实加工性能好 |
| 5 讨论与结论 |
| 5.1 讨论 |
| 5.2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