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颖颖,陈仕同,胡波,沈铎,朱旷,叶思玮,冯金梅[1](2021)在《柯萨奇病毒A16型3C蛋白对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 3C蛋白对横纹肌肉瘤RD细胞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D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0.4μg空载体质粒pCMV-HA)、0.1μg pCMV-HA-3C组(转染0.1μg pCMV-HA-3C和0.3μg pCMV-HA)、0.2μg pCMV-HA-3C组(转染0.2μg pCMV-HA-3C和0.2μg pCMV-HA)、0.4μg pCMV-HA-3C组(转染0.4μg pCMV-HA-3C)和蛋白激酶B (AKT)激活剂SC79处理组(先用4 mg·L-1SC79处理细胞4 h,然后转染0.2μg pCMV-HA-3C和0.2μg pCMV-HA)。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RD细胞中Bcl-2同源拮抗剂/杀伤剂(Bak)、Bcl-2相关的细胞死亡激动剂(Bad)和p53上调凋亡调节因子(PUM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RD细胞中Bad、Bak、PUMA、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聚ADP核糖聚合酶(cleaved-PARP)、裂解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cleaved-caspase-3)、AKT和磷酸化AKT (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4μg pCMV-HA-3C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pCMV-HA-3C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0.2μg pCMV-HA-3C组细胞中Bak、Bad和PUM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pCMV-HA-3C组细胞中cleaved-PARP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SC79处理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0.2μg pCMV-HA-3组细胞中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0.2μg pCMV-HA-3C组比较,SC79处理组细胞中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CA16型3C蛋白可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诱导RD细胞凋亡。
王祎[2](2021)在《4-氯苯甲酰小檗胺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
李天峰[3](2021)在《麝鼠凋亡通路中关键基因对香腺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麝鼠(Ondatra zibethicus)是一种季节性繁殖的经济动物,其尾腹部香腺形态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即繁殖期发育膨大而非繁殖期萎缩变小,最后被结缔组织代替。成年雄性麝鼠在繁殖期分泌的麝鼠香具有与天然麝香相同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具有替代天然麝香的潜质,因此,探索香腺发育机制和泌香机制从而提高麝鼠香产量尤为必要。细胞凋亡在生物体的发育和维持组织内稳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凋亡既可以由线粒体介导触发、内质网应激触发、以及死亡受体激活触发。本研究采集不同月份的麝鼠香腺,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相关基因CytC、Apaf-1、caspase-9、SMAC、AIF和PARP的表达,以及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途径相关基因perk、Ire-1、traf-2、chop和atf-6的表达,了解其mRNA表达规律,通过免疫印迹进行实验结果的检验,从而探讨凋亡通路中这些基因对麝鼠香腺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Cyt C、Apaf-1、caspase-9与SMAC的表达量均在香腺快速萎缩期上调,其中Cyt C基因的表达量在8月达到最高(p<0.05,差异显着);Apaf-1基因在6月开始逐渐上调,8月达到最高(p<0.05,差异显着);caspase-9基因9月急剧上调达到最高(p<0.01,差异极显着);SMAC基因的表达量在9月达到最高(p<0.01,差异极显着)。在香腺发育过程中AIF与PARP的表达变化差异不显着。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途径中,Ire-1、chop、perk、traf-2与atf-6的表达量均在香腺泌香旺盛期上调。perk基因在5月表达最高(p<0.01,差异极显着);chop基因6月转录水平最高(p<0.01,差异极显着);atf-6基因的表达量在6月达到最高(p<0.05,差异显着);traf-2基因在5月转录水平上调达到了最高(p<0.01,差异极显着);Ire-1基因在7月表达量达到最高(p<0.01,差异极显着)。Cyt C、caspase、chop和perk免疫印迹结果与qPCR结果趋势一致。结果揭示在香腺泌香期,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途径的atf-6、chop、traf-2和perk基因转录水平较高,对稳定蛋白合成速率,纠正蛋白合成错误起到调控作用,在内质网合成压力过大时促使细胞凋亡以保证持续泌香期香腺的稳定。在香腺快速萎缩期,caspase-9等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诱导细胞凋亡,促使细胞快速凋亡,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的Ire-1和traf-2也参与了香腺萎缩的调控。而线粒体凋亡途径中,可以诱发非caspase依赖凋亡的AIF、PARP基因在香腺发育周期中表达水平没有明显的变化,在香腺泌香和萎缩的过程中,仅具次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麝鼠泌香过程中,通过促进atf-6、ire-1和perk基因表达,可以维持香腺泌香稳定;抑制Cyt C、Apaf-1和caspase-9等基因表达,可以延缓香腺萎缩,延长泌香时间,提高香腺的泌香量。
冯振宇,孟霜,马小娟,周晓荣,史敏,赵建平[4](2021)在《马钱子碱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马钱子碱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T-29细胞,加入不同浓度马钱子碱,用MTT法检测对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HT-29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caspase9、P53、c-PARP的表达。结果:马钱子碱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向关系,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 000μmol/L培养72h时最强,达到(98.54±0.68)%;马钱子碱(250μmol/L)干预48h后,可诱使HT-29细胞停滞在G1期(P<0.01)。250、500μmd/L马钱子碱可上调细胞中caspase3、caspase9、P53、c-PARP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马钱子碱对人结肠癌细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可诱导细胞在G1期发生阻滞,其抑制机制可能是阻滞细胞周期,影响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c-PARP、P53及抑癌蛋白Bcl-2的表达。
方磊[5](2021)在《黑种草子总皂苷体外抗宫颈癌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从黑种草子中提取纯化黑种草子总皂苷(Total saponins from the seeds of Nigella glandulifera Freyn et Sint,TSNG),并进行含量测定。(2)检测TSNG对人宫颈癌Si Ha和He La细胞体外活性的抑制,并探究其对凋亡和自噬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以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皂苷,并经AB-8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皂苷含量。(2)MTT法、形态观察、划痕实验和平板克隆检测评价TSNG对Si Ha、He La细胞体外活性的抑制;(3)流式细胞术检测TSNG对细胞对细胞周期影响;(4)Annexin V-FITC/PI染色、Hoechst33342染色、活性氧染色、线粒体染色、JC-1线粒膜电位染色检测TSNG对细胞凋亡作用;(5)Western-blot检测TSNG对凋亡蛋白PARP1表达的影响;(6)MDC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自噬性囊泡变化。(7)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p62蛋白的表达,同时使用自噬抑制剂HCQ抑制细胞自噬,确定细胞内自噬流的变化;(8)Western-blot检测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蛋白AKT的表达情况。结果:(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纯化后TSNG含量为36.7%。(2)TSNG对Si Ha、He La细胞的IC50分别为0.935 mg/m L和1.322 mg/m L,同时TSNG可影响细胞形态并抑制细胞迁移和克隆(P<0.01)。(3)TSNG可分别阻滞Si Ha细胞增殖周期于G2/M期,He La细胞增殖周期于G0/G1期(P<0.01)。(4)TSNG可诱导Si Ha、He La细胞凋亡(P<0.05或P<0.01),引起细胞核皱缩破碎。TSNG上调活性氧水平,破坏线粒体形态,降低线粒体膜电位。(5)TSNG可促进PARP1蛋白酶解(P<0.05或P<0.01);(6)TSNG可引起Si Ha、He La细胞内自噬性囊泡数量增加;(7)TSNG同时上调LC3-II和p62表达(P<0.05或P<0.01),联合自噬抑制剂HCQ干预结果表明TSNG可抑制细胞自噬流后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8)TSNG可下调Si Ha、He La细胞内AKT蛋白磷酸化水平(P<0.05或P<0.01)。结论:TSNG对人宫颈癌Si Ha和He La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克隆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断细胞自噬流相关。
黄莉[6](2020)在《PEITC调控结肠癌凋亡的机制研究及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五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结肠癌的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早期基本无症状。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效果,而中晚期患者通过手术很难根治,手术后容易转移或者复发。而针对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存。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是十字花科植物的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被报道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无任何毒副作用。目前研究认为诱导细胞凋亡是PEITC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的重要机制,而理解PEITC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对于了解其作为临床上有用的化学预防或治疗剂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前期发现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且对正常肠的上皮细胞无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将深入研究PEITC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及其分子机制,并通过裸鼠成瘤模型验证PEITC对结肠癌肿瘤的抑制效果和作用机制,最后对PEITC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我们选用了 2种不同的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及正常肠上皮细胞(NCM460),用不同浓度的PEITC进行处理,通过MTT法、流式细胞仪、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发现20 μM PEITC的PEITC可以显着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而对正常肠上皮细胞无影响。我们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PEITC促进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通过JC-1和DCFH-DA方法发现PEITC抑制线粒体内膜膜电势并促进ROS产生,提示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我们分离细胞质组分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yto-c和SMAC的表达,发现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SMAC的表达,流式细胞仪结果进一步表明PEITC通过SMA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过anti-SMAC进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发现PEITC作用后可促进SMAC与Survivin的相互作用,发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PEITC通过ERK和JNK蛋白的磷酸化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增加细胞凋亡比例,表明PEITC通过ERK/JNK通路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利用结肠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PEITC的抑癌效果及安全性,通过皮下接种法建立裸鼠成瘤模型,发现PEITC抑制结肠癌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并促进裸鼠结肠癌皮下肿瘤中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SMAC蛋白表达,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对裸鼠血常规三系细胞和肝肾功能均无影响。我们研究表明PEITC通过SMAC/Survivin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途径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体内实验证明PEITC抑制裸鼠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并通过SMAC/Survivin信号介导线粒体途径的凋亡,而不影响裸鼠肝肾功能、血常规三系细胞。本论文将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方向。
胡倩[7](2020)在《中药鹅不食草单体化合物及中药猪牙皂的抗肺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癌症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全世界居首位,肺癌的防治已成为重中之重。如今针对癌症的各种化疗、放疗、靶向、免疫等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不佳,而近年来有些中药在某些癌症的治疗上已呈现出很好的疗效,也越来越多的被研究。本实验分别验证了中药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CM)的单体成分和中药猪牙皂(Gleditsiae fructus abnormalis,GFA)的抗肺癌作用,为中药鹅不食草抗肺癌作用的研究以及两药的临床应用做铺垫。1.32种鹅不食草抗肺癌有效单体的筛选及作用研究目的:我们先前发现,鹅不食草成分6-氧-当归酰多梗白菜菊素(6-O-angeloylplenolin,6-OAP)具有较强的抗肺癌活性。本文在32种鹅不食草单体中筛选具有抗肺癌活性的有效成分,并探究其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化合物对5种人肺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出活性较好的单体化合物;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自噬相关蛋白及p-AKT、p-ERK的表达;同时检测了该化合物对免疫检查点蛋白PD-L1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有10种(31.3%)成分在20 μM浓度条件下能使H460、A549细胞的增殖活性抑制15%以上。三种化合物阿里二醇(CM-19,Arnidiol)、6-OAP(CM-25)及Helenalin-isovalerate(CM-26)在2.5~20 μM范围内对肺癌细胞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且CM-26的抗肺癌活性更高一些;流式分析可见CM-26能够显着诱导肺癌细胞凋亡(P<0.01),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CM-26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活化Caspase-3、Caspase-8,使其活化片段表达增高,而Caspase-3底物PARP被降解;CM-26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促进自噬标志蛋白LC3的表达并抑制p-AKT、p-ERK的表达,同时CM-26使肺癌细胞PD-L1的表达量增高。结论:鹅不食草含有多种具有抗肺癌活性的成分,能显着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及自噬,其产生抗肺癌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p-AKT、p-ERK的表达有关;CM-26不能抑制PD-L1的表达。2.中药猪牙皂的抗肺癌活性研究目的:在体内体外探究中药猪牙皂的抗肺癌活性。方法:在体外采用MTT法检测猪牙皂在H1299、A549、H460肺癌细胞上的增殖活性,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猪牙皂对H1299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体内用LLC(小鼠肺癌细胞)尾静脉注射C57小鼠,构建原位荷瘤模型,两天后,通过灌胃给予猪牙皂治疗21天(分三组:ddH20,20 mg/kg,40mg/kg),接种38天后,同时处死,解剖取肺拍照、称重,统计数据,检测猪牙皂对小鼠的抗肺癌效果。结果:在体外,猪牙皂抑制了肺癌细胞H1299、A549、H460的增殖,且随着给药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也增强,相比其它细胞,H1299细胞对猪牙皂更加敏感;流式结果显示,当猪牙皂浓度为50 μg/mL时,处理H1299细胞48h后能够显着诱导其细胞凋亡(P<0.01),猪牙皂能够显着把肺癌细胞H1299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P<0.01);Western Blot结果说明,与对照组相比猪牙皂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使凋亡标志蛋白PARP出现切割带,并能够抑制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在体内,高、低剂量给药组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肿瘤的重量显着减轻(P<0.01)。结论:猪牙皂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来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猪牙皂在小鼠体内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
龚建荣[8](2020)在《17β-雌二醇对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凋亡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增殖、分泌细胞因子及产生细胞外基质是肝纤维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是抗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之一。证据显示,17β雌二醇在肝纤维化中起保护作用。但17β雌二醇抗纤维化的具体机制和相关信号通路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本研究采用PDGF-BB活化的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为模型,研究17β雌二醇对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凋亡的影响及Wn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17β雌二醇抗肝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扩增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用10-9-10-3mol/L的17β雌二醇分别作用于0μg/L、10μg/L、20μg/L PDGF-BB刺激活化的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CCK-8法分别测定24、48、72h细胞的OD值,筛选抑制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活性的最佳浓度。2.将细胞分为药物组(10-7mol/L、10-8mol/L、10-9mol/L 17β雌二醇+PDGF-BB20μg/L)、PDGF组(PDGF-BB 20μg/L)和空白组(PBS)共5组,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使用Annexin V-PE/7-AAD染色法检测17β雌二醇干预下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凋亡率。并将细胞分为药物组(10-7 mol/L 17β雌二醇+PDGF-BB 20μg/L)、PDGF组(PDGF-BB 20μg/L)和空白组(PBS),共3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α-SMA、PARP、Bax蛋白表达;3.将细胞分为药物组(10-7 mol/L 17β雌二醇+PDGF-BB 20μg/L)、PDGF组(PDGF-BB 20μg/L)和空白组(PBS),共3组,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7β雌二醇干预下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Wnt3a、β-catenin)表达。结果:1.在不同PDGF-BB的实验组中,DMSO组和0 mol/L组17β雌二醇组在24、48、72h O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DMSO组和0 mol/L组17β雌二醇组OD值均数均显着高于其他药物组(P均=0.000)。Tukey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在无PDGF-BB的实验组中,在10-9-10-7 mol/L组之间,10-9 mol/L组OD值最高,10-8mol/L次之,10-7 mol/L组最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0-7-10-4mol/L组其OD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10μg/L PDGF-BB的实验组中,在10-9-10-7 mol/L组之间,也呈现10-9 mol/L组OD值最高,10-8 mol/L组次之,10-7 mol/L组最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0-7-10-4 mol/L组其OD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0μg/L PDGF-BB的实验组中,在10-9-10-7 mol/L组之间,同样呈现10-9 mol/L组OD值最高,10-8 mol/L组次之,10-7mol/L组最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0-7-10-4 mol/L组其OD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0-3mol/L17β雌二醇显着抑制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活性。2.流式细胞术结果,运用Tukey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显示空白组和PDGF组总凋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而3个药物组的总凋亡率都要高于空白组和PDGF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0-7 mol/L 17β雌二醇组的总凋亡率高于10-8 mol/L组和10-9 mol/L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0-8 mol/L 17β雌二醇组的总凋亡率高于10-9mol/L17β雌二醇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PDGF组α-SMA表达显着上调,凋亡相关蛋白PARP、Bax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与PDGF组比较,药物组α-SMA表达显着下调,PARP、Bax蛋白表达显着上调。4.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PDGF组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的Wnt-3a显着上调,β-catenin表达显着下调;与PDGF组比较,药物组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的Wnt-3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显着上调。结论:17β雌二醇可显着抑制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活化,其作用机制与促进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的凋亡有关,且在10-9~10-7mol/L浓度梯度内,随着17β雌二醇浓度增加,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凋亡率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其潜在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现。
董奕裕,黄晓文,李建兰[9](2020)在《Talin2通过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乳腺癌细胞侵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Talin2 shRNA慢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构建Talin2 knockdown稳定细胞系,研究Talin2对MDA-MB-231细侵袭的影响,分析Talin2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构建慢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MDA-MB-231,筛选稳定表达慢病毒shRNA空载和Talin2 shRNA的细胞系,Talin2 knockdown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Talin2 knockdown可以抑制肿瘤细胞MDA-MB-231的侵袭能力。(2)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是(8.07±0.933)%,Talin2 knockdown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23±1.398)%和(29.73±1.452)%,两者较对照组升高了大约65%(P <0.001)。Talin2 knockdown明显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凋亡。(3)Western Blot检测knockdown和对照组中磷酸化Caspase-3水平,结果显示Talin2 knockdown组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 Talin2 shRNA慢病毒干扰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乳腺癌MDA-MB-231侵袭浸润能力明显下降并促进了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提示Talin2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迁移密切相关。
许建勇,时艳,汪洪友[10](2019)在《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本2在结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本2(CCAT2)在结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标本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55例结肠癌门诊患者。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采集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620、HCT116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lncRNA-CCAT2的表达情况。取lncRNA-CCAT2在结肠癌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的细胞系,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酸盐吐温缓冲液)、阴性对照组(经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NC-siRNA序列)、CCAT2-siRNA组(经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CCAT2-siRNA序列)。采用MTT实验检测三组细胞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能力。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裂解型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及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620、HCT116中lncRNA-CCAT2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上调(P <0. 05),其中SW620的表达量最高。经MTT实验显示,转染后0、1、2 d,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于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OD490nm)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 0. 05);转染后3、4 d,CCAT2-siRNA组OD490nm较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 <0. 01);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不同时间点OD490nm值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 0. 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相比阴性对照组,CCAT2-siRN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 <0. 01)。CCAT2-siRNA组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裂解型PARP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 <0. 01)。结论 lncRNA-CCAT2高表达于结肠癌细胞系,而通过敲低lncRNA-CCAT2的表达可起到阻滞结肠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与Bcl-2蛋白表达降低、裂解型PARP和p53蛋白表达升高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1 绪论 |
| 1.1 麝鼠及麝鼠香腺 |
| 1.1.1 麝鼠 |
| 1.1.2 麝鼠香腺 |
| 1.1.3 麝鼠香腺研究现状 |
| 1.2 细胞凋亡 |
| 1.2.1 线粒体凋亡途径 |
| 1.2.2 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 |
| 1.2.3 死亡受体凋亡途径 |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 2.2.2 设计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引物 |
| 2.2.3 反转录获取cDNA |
| 2.2.4 荧光定量PCR |
| 2.2.5 香腺总蛋白提取 |
| 2.2.6 免疫印迹 |
| 2.3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样品RNA提取浓度 |
| 3.2 样品各基因转录水平变化 |
| 3.2.1 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RT-qPCR结果 |
| 3.2.2 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基因RT-qPCR结果 |
| 3.3 基因表达周期性验证结果 |
| 3.3.1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基因周期性验证结果 |
| 3.3.2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基因周期性验证结果 |
| 3.4 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4.1 香腺周期变化中线粒体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1.1 凋亡体相关基因 |
| 4.1.2 SMAC基因 |
| 4.1.3 PARP基因与AIF基因 |
| 4.2 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
| 4.2.1 perk与chop基因 |
| 4.2.2 atf-6基因 |
| 4.2.3 Ire-1与traf-2基因 |
| 4.3 死亡受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影响 |
| 4.4 试验不足之处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 材料 |
| 1. 细胞株 |
| 2.药物与试剂 |
| 3.仪器 |
| 方法 |
| 1. 细胞培养 |
| 2. M T 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
| 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 4. Western blot法测定Bcl-2、caspase3、caspase9、P53、c-PARP的表达 |
| 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马钱子碱对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 |
| 2.马钱子碱对HT-29细胞周期的影响 |
| 3.马钱子碱对Bcl-2、caspase3、caspase9、P53、c-PARP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 |
| 1 黑种草子总皂苷制备 |
| 1.1 仪器与试药 |
| 1.2 实验内容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2 黑种草子总皂苷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
| 2.1 仪器与试药 |
| 2.2 实验内容 |
| 2.3 实验结果 |
| 2.4 讨论 |
| 3 黑种草子总皂苷对人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 3.1 仪器与试药 |
| 3.2 实验内容 |
| 3.3 实验结果 |
| 3.4 讨论 |
| 4 黑种草子总皂苷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 4.1 仪器与试药 |
| 4.2 实验内容 |
| 4.3 实验结果 |
| 4.4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瘤果黑种草子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结直肠癌 |
| 1.2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
| 1.3 细胞凋亡通路及其调控机制 |
| 1.4 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 1.5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PEITC对结肠癌发展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 2.2.2 细胞株 |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 2.3.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 2.3.2 MTT检测细胞增殖 |
|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 2.3.4 克隆形成实验 |
| 2.3.5 细胞划痕实验 |
| 2.3.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 2.3.7 统计学分析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 2.4.2 PEIT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 2.4.3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集落形成 |
| 2.4.4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 |
| 2.4.5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侵袭 |
| 2.5 讨论 |
| 2.6 结论 |
| 第三章 PEITC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细胞培养 |
| 3.3.2 q-PCR |
| 3.3.3 Western blot |
| 3.3.4 OPA1多聚物和可溶性OPA1检测 |
| 3.3.5 用JC-1染色检测线粒体内膜膜电位 |
| 3.3.6 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
| 3.3.7 统计学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活化 |
| 3.4.2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OPA1多聚物的形成,增加可溶性OPA1表达 |
| 3.4.3 PEITC下调结肠癌细胞的线粒体内膜膜电势 |
| 3.4.4 PEITC上调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
| 3.4.5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的BAX/BCL-2比值 |
| 3.4.6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H2A.X磷酸化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PEITC通过SMAC/Survivin信号通路调控结肠癌细胞凋亡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细胞培养 |
| 4.3.2 SiRNA处理细胞 |
| 4.3.3 细胞质组分分离 |
| 4.3.4 Western blot |
| 4.3.5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
| 4.3.6 免疫共沉淀 |
| 4.3.7 统计学分析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SMAC和Cyto-c的表达 |
| 4.4.2 PEITC通过SMA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 4.4.3 PEITC诱导结肠癌细胞SMAC与Survivin结合 |
| 4.4.4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ERK和JNK蛋白的磷酸化 |
| 4.4.5 PEITC通过ERK和JNK通路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 4.4.6 PEITC通过ERK和JNK通路促进细胞凋亡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利用结肠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PEITC的抑癌效果及安全性 |
| 5.1 引言 |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 5.2.1 主要实验仪器 |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细胞培养 |
| 5.3.2 SPF级动物饲养 |
| 5.3.3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建立 |
| 5.3.4 实时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
| 5.3.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 5.3.6 统计分析 |
| 5.4 结果 |
| 5.4.1 PEITC抑制结肠癌肿瘤的生长 |
| 5.4.2 PEITC促进结裸鼠结肠癌肿瘤中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SMAC,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 |
| 5.4.3 PEITC对裸鼠血常规三系细胞数量无影响 |
| 5.4.4 PEITC对裸鼠肝肾功能无影响 |
| 5.5 讨论 |
| 5.6 小结 |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 6.1 讨论 |
| 6.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异硫氰酸苯乙酯抗肿瘤凋亡机制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肺癌及其治疗概述 |
| 1.肺癌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 |
| 2.现代医学对肺癌患者的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鹅不食草药理作用及其抗肿瘤研究进展 |
| 1.鹅不食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 2.鹅不食草的抗肿瘤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猪牙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 1.猪牙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 2.猪牙皂的临床应用 |
| 参考文献 |
| 实验部分 |
| 前言 |
| 实验一: 32种鹅不食草抗肺癌有效单体的筛选及作用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统计方法 |
| 4.实验结果 |
| 4.1 鹅不食草32种单体化合物对肺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 |
| 4.2 抗肺癌活性较强的单体化合物筛选 |
| 4.3 CM-26对H1975、H1299细胞凋亡的影响 |
| 4.4 CM-26对凋亡蛋白的影响 |
| 4.5 CM-26对H1975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 |
| 4.6 CM-26对H1975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ERK、p-AKT的影响 |
| 4.7 CM-26对人肺癌细胞中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 |
| 5.讨论 |
| 5.1 CM-26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 5.2 CM-26对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
| 5.3 p-ERK、p-AKT与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的关系 |
| 5.4 CM-26抗肿瘤作用与PD-L1的关系 |
| 6.结论 |
| 实验二: 中药猪牙皂的抗肺癌活性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3.统计方法 |
| 4.实验结果 |
| 4.1 猪牙皂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
| 4.2 猪牙皂对H1299细胞凋亡的影响 |
| 4.3 猪牙皂对H1299细胞周期的影响 |
| 4.4 猪牙皂对H1299细胞凋亡蛋白以及周期蛋白的影响 |
| 4.5 猪牙皂对肺癌细胞原位荷瘤模型C57/BL小鼠具有显着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
| 5.讨论 |
| 5.1 猪牙皂的体外抗肺癌活性 |
| 5.2 猪牙皂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 5.3 猪牙皂对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 6.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肝纤维化 |
| 1.1 肝纤维化概述 |
| 1.2 肝纤维化病理生理 |
| 1.3 肝星状细胞 |
| 2.细胞凋亡 |
| 2.1 凋亡概述 |
| 2.2 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
| 3.雌激素 |
| 3.1 雌激素概述 |
| 3.2 雌激素与肝纤维化 |
| 4.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 4.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概述 |
| 4.2 Wnt/β-catenin信号与肝细胞凋亡 |
| 2 实验部分 17β雌二醇对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活性的影响 |
| 2.1 实验目的 |
| 2.2 实验材料 |
| 2.3 实验方法 |
| 2.4 实验结果 |
| 2.5 小结 |
| 3 实验部分:17β雌二醇对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活化及凋亡的影响 |
| 3.1 实验目的 |
| 3.2 实验方法 |
| 3.3 实验结果 |
| 3.4 小结 |
| 4 实验部分 Wnt信号通路在17β雌二醇促进小鼠肝星状细胞系JS1 凋亡的调控作用 |
| 4.1 实验目的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 |
| 4.4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说明 |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材料及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细胞培养 |
| 1.2.2 lncRNA-CCAT2表达的检测及分组 |
| 1.2.3 细胞增殖实验 |
| 1.2.4 细胞凋亡实验 |
| 1.2.5 蛋白印迹法的检测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结肠癌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中lncRNA-CCAT2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
| 2.2 三组结肠癌细胞系SW620中lncRNA-CCAT2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
| 2.3 三组结肠癌细胞系SW620增殖能力的比较 |
| 2.4 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结肠癌细胞系SW620凋亡率的比较 |
| 2.5 CCAT2-siRNA组与阴性对照组结肠癌细胞系SW620中Bcl-2、裂解型PARP和p53蛋白表达的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