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1](2021)在《魔鬼藏身处》文中认为1935年,捷克。刚刚由荣格博士训练出师的精神病医生维克多·科萨雷克来到臭名昭着的奥卢城堡。这座中世纪城堡位于布拉格城外的山顶,关押着东欧最可怕的精神病犯人,号称"六大魔王":"小丑""食草动物""玻璃收藏家""伐木工""通灵师""鬼畜"。这些病人的罪行太过严重,必须与其他人隔离。城堡内设备先进,但据说埋藏着绵延几代的黑暗秘密。维克多希望采用全新的医疗技术来证明这些病人身上存在一种奇怪的共性,即他所谓的"心魔假说"。在了解这五个男病人和一个女病人的过去时,维克多必须面对的是,这六人身上也许另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真相。与此同时,恐惧正笼罩着布拉格整座城市,一个隐形连环杀手出没在黑暗的街头巷尾。刑事科的卢卡斯·斯莫莱克队长急于揪出这个在报道里被称为"皮围裙"的真凶,他慢慢意识到,这个杀手是在模仿一个世纪前最恶劣的连环杀手:伦敦的"开膛手杰克"。斯莫莱克向奥卢城堡深谙精神病犯罪心理的专家求助,尽管他担心"皮围裙"也许正和城堡内关押的六个犯人有关……
孙荣廷[2](2021)在《译着《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及学术评述》文中认为《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是音乐表演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着作,它旨在以新的角度审视音乐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音乐家提供实用指导。此书涉及可能性和限制因素、练习策略、技法和措施三个部分,讨论了音乐内的策略和音乐外的技术对音乐家演奏和表演水平的提升。第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卓越音乐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介绍了提高练琴有效性和高效性的策略,介绍了针对各式各样表演环境的练习特征,并根据其所依赖的心理学机制来组织练习策略,以生成高效实用的练习方法;第三部分向读者介绍的是多学科层面的前沿技法和提升手段,包括用于提升音乐演奏的运动科学、心理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医学。从生理、心理、药理方面阐释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强调了音乐家身心意义的问题及保护措施;后记则提出了提升音乐表演的未来研究方向。
严英秀[3](2021)在《归去来》文中指出楔子五月的江城,河流两岸的风已是暖洋洋的。一路不停步地走到城北的山坡上,凌熠的额上微微渗出了的汗珠。他感慨说,到底年岁不饶人,蔚晨啊,你看我都跟不上你的步伐了。一片空旷的高地,简直要装不下就要溢出去的富丽春色。桃、李、山樱都已花事荼蘼,满枝的新绿蓄势待发,一派油亮。山楂却正开到了最好的时候,满树汪洋恣肆的花朵让人倏地感到一种通体的清凉,仿若与一场纷纷的白雪迎面相遇。
李小花[4](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指出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罗琳[5](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于健[6](2019)在《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文中提出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叶美国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化活动家。他的一生创作有中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近百部,此外还发表有自传、回忆录、游记等多部。他的小说创作是他的主要文学成就,铸成了他的文学大师身份,并历来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主题和深刻的文化意蕴着称于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包括福克纳、海明威、T.S.艾略特在内的诸多美国作家和评论家都曾高度评价他的小说创作,认定他的创作在美国文学传统中所占的奠基地位及对后世美国文学的重大影响。他们的评价引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着名作家、评论家对吐温的小说创作做出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吐温小说艺术中具有持久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在吐温的小说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这种机制对于说明小说艺术规律具有怎么的意义?鉴于诸多评论家也曾刻意强调他的创作所具有的意象化特征,我们很自然地将目光集中到了吐温小说的意象化描写上。我们发现马克·吐温的小说意象在美国民族文学传统初步形成的时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这也意味着,他的小说创作所包含的意象描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无论对于吐温在美国民族文学史上占有的位置,还是对于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美国文学地位的确立,以及世界文学总体形态的构成,都有成立的理由。同时,这种意象描写不仅在和同时代美国其他作家的对比上,而且在和世界文学史上相当普遍的小说艺术创作的对比上,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个性化和体系化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将研究重点确定为吐温各体小说(长篇小说为主,中、短篇小说为辅)包含的意象描写,考察和研究其小说意象产生的成因、特征、艺术技巧,以及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兼及他的小说意象对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做出的美学贡献。期望对其意象创造的经验做出客观的考察和理论性的总结,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经典的范例和有益的借鉴。研究吐温小说的意象,就必然依靠对于意象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本文依据中国古典意象观念,借助中国历代主要意象理论,形成阐述吐温小说意象的理论视角,据此对马克·吐温小说的意象化描写加以考察阐释,以便深入挖掘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深层含义以及个人化的形式技巧,探索到推动马克·吐温创作的动力性因素,即马克·吐温的个人经历和人格特质中推动他进行艺术创造的因素,以及美国社会现实中产生的创立美国民族文学的历史要求。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为了解决学术研究的前提问题,本文在第一章中便对涉及到的若干重要概念做一简要的说明。这些概念包括意象、核心意象、象征型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观念。在梳理概念范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中形成的意象概念和西方国家的意象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一定的差别。西方社会在古代时期对意象很少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主要从戏剧形象,即演员的扮演形式和装束方面,关注到这一艺术因素。在古罗马抒情诗人那里,尽管描绘到众多意象诸如自然山川和诸神象征,但也没有达到近代以来对于象征方法的热衷程度;在中国,则呈现出另一趋势。早在《诗经》《楚辞》形成的时代,诗人就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和象以及辞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老庄一派哲学伦理学,对中国古代的意象观念发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本文在运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理论对吐温小说意象进行分析阐述时,既考虑到中外意象观念的差别,又侧重利用了两者的一致之处,使文本的分析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为了探讨吐温小说意象创造的个人成因,本文对促成吐温小说意象创造的社会和个人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特别是对具有直接作用意义的吐温个人性格特征做了比较细致的总结概括。为此,本文在同是基础部分的第二章,对马克·吐温生活的时代生活和美国社会基本状况做了一般性说明,对吐温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乃至一般性格心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论证,目的是要揭示时代生活和个人经验如何相互作用,并同时对吐温的小说意象的产生发挥了实质性作用。再次,马克·吐温小说意象艺术的构成。这部分是在初步整理吐温的小说意象描写的分布、类型、呈现方式、基本构造后,对若干具有重大意义的意象所做的尽可能全备的分析论证。这部分内容属于本文的重心所在,分别由第三、第四、第五章加以展开。其目的是将把吐温小说的意象体系从时代生活和个人经验背景中分离出来,以便单独就其审美内涵和象征意义加以分析论证。具体做法是研究其内部构造,审美机能,以及具有持久认同作用的审美含义和审美题旨,并根据其意象描写的实际成果,将自然意象、人物意象、民族国家意象分别予以讨论,对其中包含的自然观、人性观、以及包括道德和宗教观在内的民族国家意识等核心内容予以分析论证。最后,在全文的结论部分,对吐温小说意象的审美风格特征、文学史地位、艺术经验价值等问题做一简要总结。这部分是综合以上研究所形成的佐证,对其意象体系进行具体的美学风格和艺术内容的总结,目的是在总体风格上得出意象艺术的规律认识和相关结论,以便论证该意象体系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意象艺术贡献和地位,表明支撑马克·吐温小说艺术的审美价值的核心性要素的美学地位。
高鲜花[7](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田煜[8](2019)在《现代汉语比较句研究及其二语教学》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现代汉语比较句为研究对象,以本体研究为主,附带考察比较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情况。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总结比较句研究现状,分析归纳比较句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语料来源及符号使用。第二章:明确比较句定义及其构成成分,并对构成成分进行探讨。比较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比较句只要句子表比较义即可;本文则从狭义角度来对比较句进行界定,认为比较句是指能够表明比较意义、由比较标记及其他比较参项构成的句子。比较句主要包括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点、比较结果五个构成成分,其中比较基准、比较标记和比较结果是比较句的基本构成成分。结合语料对构成成分的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各构成成分的特点。第三章:考察比较句的类型和句式的使用情况。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将比较分为“质”的比较和“度”的比较两种类型。由于“度”的比较较为常见,因此本章从意义角度和形式意义相结合的角度来重新对其分类。意义角度的分类除了传统的平比、差比、极比等类型以外,还增加了递比类型;同时根据比较是否实际进行将比较句分为据实比较和虚拟比较两种类型。形式和意义相结合角度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对句式典型程度的分类。根据句式的典型程度的高低,我们将比较句分为核心句式和边缘句式两种类型。另外,对各句式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明确各句式的使用频率及分布特点并对各句式的用法进行总结。第四章:讨论比较句的肯定和否定形式。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比较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否定句式的数量和句式的自身特点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根据否定后句子意义是否需要其他成分补足将否定句式分为有标否定和无标否定两类。同时总结各构成成分在否定时的先后顺序,认为否定时大体遵循“比较结果>比较点>比较基准>比较主体”(“>”为“优先于”的意思)这一顺序。第五章:对“像……一样”句式进行个案考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比较句的定义,提出了判定“像……一样”句式表比较的五个标准:相似度标准、比较基准是否特指、比较基准是否具有典型特征、“一样”后是否出现比较点和“一样”意义的虚实。对“像……一样”句式的两种具体形式“X像Y一样”和“像Y一样X”的特点进行探讨并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两种句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第六章:对“不比”句进行个案考察。“不比”在句中出现时,或以动词形式出现,或以短语形式出现。以动词形式出现时,“不比”主要表低于义和不同义;以短语形式出现时,“不比”本身并无意义,“不比”句可以表等同义、高于义或者极比义。“不比”句表不同义时,比较对象通常是两种具体行为且位置较为固定,比较点直接出现在句中的情况较为少见,通常需要根据语境中的客观描述性成分推知。第七章:对“一 X比一 X”句式进行个案考察。“一 X比一 X”结构在使用时既可以表周遍义,也可以表递比义,两种用法除了在时间范畴上有所不同以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是否客观存在以及形义角度来进行区分。“一 X比一 X”句式表递比义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比较对象通常只有一个且比较结果难以明确。虽然“一X比一X”句式表比较时常常可以与“越来越X”句式互相替换,但在形式、意义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区别。第八章:对比较句的二语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并提出教学建议。首先,我们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对二语习得情况进行考察,教材考察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教程》和《发展汉语》两套教材的分析;教师访谈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学生习得情况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其次,在句式的本体使用情况、二语习得情况以及各类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比较句式进行重新选取和分级。最后,对教材、教师和学习者提出建议,认为教材应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学习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第九章:本文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薛峰[9](2019)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与技术的冲击令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度的变革。由于信息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则持续性的相互介入和渗透;新的概念和意义在媒介融合的文化生态中不断产生。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媒体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全面深入的影响,既规训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也涉及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塑造。同时,动画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文化实践与现象,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通行于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从而与民族审美意识形态、国际文化霸权的对抗、以及自我民族文化的完善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动画相关的媒体文化现象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人系统的剖析媒介融合环境下动画技术与应用的形态和规律;在宏观的视野下研究和梳理动画在当代媒体文化限阈中的概念生成、文本构建、语言结构、表述范式;继而进一步对动画媒体奇观的形态表现展开批判式的诊断,并结合当下媒介语境对动画中民族文化美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刘明才[10](2019)在《“中年变法”—徐渭书画造型世界的多重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徐渭作为明代中晚期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早岁曾积极参与抗倭斗争,并两度北上对明朝北部边关的防务大计表现出热切关注。他既是文学家、诗人,又是书法家、画家,入胡宗宪幕府的经历又令其展现出“知兵好奇计”的军事才能,多重复合的因素交织于一身,使我们很难仅仅以书画家的视角来界定其身份。因此,为了更深入地展开对徐渭书画艺术的再认识,论文通过六个章节的分析研究,分别对徐渭的心性、诗文、戏剧、书法、绘画及其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性进行了相对独立的解析,并于其间穿插联系,关注这众多视角在复杂并置下对徐渭书画将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从而使我们得以进入徐渭众多文艺成就所营造出的精神世界,对多重复合视野下那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论文第一章通过对徐渭思想性格形成的诸多方面的考察,令我们发现徐渭的身世遭遇同他的天性紧密混杂在一起。他建立在敏感、直率、急躁先天气质基础之上的心性特征,经由生命际遇中频繁挫折的淬炼逐渐形成猜妒、刚硬、孤傲、执拗倔强的性格。并对其这样的性格与自幼生长的心学环境的浸染关系,以及基于“畸人心理”,徐渭所展现出的畸与奇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对徐渭诗文和戏剧的研究,使我们发现,徐渭的人生若离开他所遭遇的坎坷与不幸,徐渭就不可能成其为徐渭。是生活决定了我们的选择,而不是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徐渭的生活苦境,历练出他那颗“诗性”心灵。使他的诗得意弃形,深于法而略于貌;他的文章“师心纵横、不傍门户”,直抒胸臆、崇简尚气;他的戏剧让我们察觉出他对现实世界的理想化重塑。在第四章与第五章关于徐渭书法和绘画的研究中,一方面对其书画的造型规律与特征,以及其绘画造型能力的获取与卓越书法才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其诗文、戏剧的创作实践,对其颇具“才、胆、识、力”的“文心”所造就先期成熟的高水准审美修养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并详细分析了他自评“书一、诗二、文三、画四”的排序可能蕴含的深意。论文第六章从其所处时代状貌入手,着重对明中叶时期浙东地区的人文环境,该时段明朝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带来世俗风尚的转变进行考察,如果说徐渭是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下在野士人的典型代表,那么,作为个体,他身上所折射的正是那个时代众多现象的缩影。将徐渭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详加研讨,使我们追索出徐渭文艺创作之所以呈现出开阔宏大、奇诡悲怆的气象格局,与其身负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紧密相关。以45岁时杀妻入狱为分水岭,徐渭于“中岁变法”,人生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型。但他却能虽晚而优地开创出中国艺术史上水墨大写意的先河,使我们通过研究多重复合视野下的徐渭书画世界,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修为取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序言 |
| 第一部分魔鬼受缚之处 |
| 第二部分“小丑”与“食草动物” |
| 第三部分“玻璃收藏家”与“伐木工” |
| 第四部分“通灵师”与藏骨堂 |
| 第五部分蝴蝶和石太阳 |
| 第六部分霍布斯先生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音乐表演提升指南 |
| 1.1,第I,II和III部分简介 |
| 1.1.1,第一部分:前景和限制因素 |
| 1.1.2,第二部分:练习策略 |
| 1.1.3,第三部分:技法和干预措施 |
| 1.2,提升的潜力 |
| 1.2.1,生理和心理的提升 |
| 1.2.2,管理和克服障碍 |
| 1.3,选择针对个人的提升项目 |
| 1.4,结语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实现音乐卓越性的总体审视 |
| 2.1,练习量:十年法则 |
| 2.2,练习的质量 |
| 2.3,卓越音乐的基本特征 |
| 2.3.1,专注 |
| 2.3.2,目标设定 |
| 2.3.3,自我评估 |
| 2.3.4,策略 |
| 2.3.5,大局 |
| 2.3.6,警告 |
| 2.4,音乐卓越的社会心理先决条件 |
| 2.4.1,动力来源 |
| 2.4.2,归因 |
| 2.4.3,自我效能 |
| 2.5,结论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管理音乐表演的身体需求 |
| 3.1,调查 |
| 3.2,特殊医学诊断 |
| 3.2.1,结构性疾病 |
| 3.2.2,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
| 3.3,非结构性肌肉骨骼问题 |
| 3.3.1,一般说明 |
| 3.3.2,独奏乐器 |
| 3.3.3,预防伤害的一般建议 |
| 3.4,结论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衡量音乐表演的提升 |
| 4.1,评估音乐表演的过程 |
| 4.2,音乐的价值 |
| 4.3,测量误差 |
| 4.4,音乐外的因素 |
| 4.4.1,与表演者相关的方面 |
| 4.4.2,环境相关方面 |
| 4.4.3,评估者的特征 |
| 4.5,非音乐因素 |
| 4.5.1,偏见 |
| 4.5.2,表演顺序 |
| 4.6,具有实际意义的模型:乔哈里窗格 |
| 4.7,总结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个人练习的策略 |
| 5.1,个人练习:历史性考察 |
| 5.2,规划和准备策略 |
| 5.2.1,活动选择和组织的策略 |
| 5.2.2,设定目的和目标的策略 |
| 5.2.3,时间管理策略 |
| 5.3,执行策略 |
| 5.3.1,排练策略 |
| 5.3.2 把练习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的策略 |
| 5.3.3,公开表演的准备策略 |
| 5.4,评估策略 |
| 5.4.1,评估的必要性 |
| 5.4.2,流程评估策略 |
| 5.5,元策略 |
| 5.5.1,关于策略的知识 |
| 5.5.2,策略的控制和调节 |
| 5.6,结论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记忆音乐的策略 |
| 7.1, 记忆:结构和一般建议 |
| 7.1.1,结构 |
| 7.1.2,一般性建议 |
| 7.2,音乐的记忆 |
| 7.2.1,死记硬背 |
| 7.2.2,记忆视觉信息 |
| 7.2.3,用耳朵记忆 |
| 7.2.4,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想象的声音 |
| 7.2.5,开发并运用概念记忆 |
| 7.2.6,歌唱家的记忆策略:将词与曲结合起来 |
| 7.3,结论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九章 体能 |
| 9.1,背景 |
| 9.2,长期运动 |
| 9.3,临场运动 |
| 9.4,与音乐家合作的研究 |
| 9.4.1,长期运动与音乐表演 |
| 9.4.2,临场运动与音乐表演 |
| 9.4.3,学生的主观回应 |
| 9.5,给音乐家的指导原则 |
| 9.6,结论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十章 亚历山大技法 |
| 10.1,亚历山大技法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 |
| 10.2,亚历山大技法与科学 |
| 10.3,普通人群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 |
| 10.4,对音乐家的研究 |
| 10.4.1,生理学研究 |
| 10.4.2,行为研究 |
| 10.5,结论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着作和期刊文章 |
| 音乐期刊文章 |
| 参考文献 |
| 第十一章 生理性自我调节:生物反馈和神经反馈 |
| 11.1,生物反馈 |
| 11.2,生物反馈与音乐表演 |
| 11.3,神经反馈 |
| 11.4,神经反馈与注意力 |
| 11.5,神经反馈与放松 |
| 11.6,音乐家的神经反馈与表演提升 |
| 11.6.1,增强注意力 |
| 11.6.2,抵达演奏的巅峰 |
| 11.7,结论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十二章 心智技能训练 |
| 12.1,放松 |
| 12.2,心智排练 |
| 12.2.1,心智排练简介 |
| 12.2.2,唤起的符号和图象 |
| 12.3,针对特定的表演情况使用和开发心智技能 |
| 12.3.1,表演前的常规活动 |
| 12.3.2,专注 |
| 12.3.3,理想的表演状态和模拟 |
| 12.4,运用心智技能进行长期学习,并为表演做准备 |
| 12.5,总结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十三章 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 13.1,表现力的本质 |
| 13.1.1,关于表现力的常见误解 |
| 13.1.2,来自实证研究的观点 |
| 13.2,一种新颖的方法:音乐表现力的反馈学习 |
| 13.2.1,关于有的用教学策略的标准 |
| 13.2.2,透镜模型 |
| 13.2.3,认知反馈 |
| 13.2.4,认知反馈研究 |
| 13.2.5,认知反馈方法的通用性 |
| 13.2.6,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
| 13.3,结论 |
| 致谢 |
| 注释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第十四章 药物与音乐表演 |
| 14.1,作为精神运动性任务的音乐表演 |
| 14.1.1,焦虑对精神运动性表演的影响 |
| 14.2,药物种类 |
| 14.2.1,生活型药物 |
| 14.2.2,处方药 |
| 14.2.3,违禁药物 |
| 14.3,结论 |
| 致谢 |
| 延伸信息和阅读 |
| 参考文献 |
| 结语:展望提升音乐表演品质的愿景 |
| 附录 培养天才音乐家的新路径——评《卓越音乐——提升表演的策略与方法》 |
| 引言 |
| 一、音乐表演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 二、音乐家的成才新路径 |
| 1, 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如何练习 |
| 2,提升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
| 3,影响表演的限制性因素 |
| 三、多学科联合对音乐表演的价值 |
| 1,提高音乐表演能力的现代科学方法 |
| 2,新学科技术的联合参与 |
| 四、译者翻译心得与研究浅思 |
| 1,中英文表达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
| 2,成语、多意词以及引申含义的翻译 |
| 3,音乐表演研究文献翻译中的跨学科术语 |
| 4,跨学科音乐文献翻译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楔子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尾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
| 四、研究内容 |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
| 第一节 游戏 |
| 一、游戏的本质 |
| 二、游戏的特征 |
| 三、游戏的类型 |
| 第二节 幼儿 |
|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
|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
|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
|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
| 第三节 儿童哲学 |
|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
|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
|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
|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
|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
|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
|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
|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
|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
|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
|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
|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
|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
|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
|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
|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
|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
|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
|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
|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
|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
|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
|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
|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
|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
|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
|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
|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
|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
|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
|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
|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
|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
|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
|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
|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
|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
|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
|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
|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
|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
|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
|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
|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
|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
|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 1.1 Introduction |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
|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
|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 2.1 Introduction |
|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
|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
| 2.5 Summary |
|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
| 3.1 Introduction |
|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
|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
|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
| 3.5 Summary |
|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 4.1 Introduction |
|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
|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
| 4.3.1 Irony |
| 4.3.2 Negation |
| 4.3.3 Parody |
| 4.3.4 Presupposition |
| 4.4 Interdiscursivity |
|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
|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
|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
|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
| 4.5 Summary |
|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1 Introduction |
|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
|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5 Summary |
|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 6.1 Introduction |
| 6.2 Realignment |
| 6.3 Enhancement |
| 6.4 Imitation |
| 6.5 Supplementation |
| 6.6 Popularization |
| 6.7 Summary |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
| 7.2 Limitations |
| 7.3 Suggestion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Acknowledgements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依据 |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意象与马克·吐温的小说意象 |
| 第一节 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意象观念 |
| 第二节 意象问题在晚近中国和外国 |
| 第三节 核心意象及其范例 |
| 第四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范例 |
| 第五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特征 |
| 第二章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主观与客观基础 |
|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主观、客观基础的理解 |
| 第二节 马克·吐温的童年记忆 |
| 第三节 马克·吐温的人格特质 |
| 第四节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主观自觉 |
| 第五节 马克·吐温意象创造的客观依据 |
| 第三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自然意象 |
| 第一节 密西西比河意象 |
| 第二节 西部旷野意象 |
| 第四章 吐温小说的人物意象——少年儿童 |
| 第一节 汤姆·索亚意象 |
| 第二节 哈克贝利·芬意象 |
| 第五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人物意象——美国梦幻者 |
| 第一节 塞勒斯意象 |
| 第二节 萝拉意象 |
| 第六章 马克·吐温小说的国家意象及其他 |
| 第一节 美国国家意象 |
| 第二节 吐温小说的其他意象 |
| 第三节 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的风格特征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对象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 三、研究目的 |
| 四、选题意义 |
|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
|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
|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
|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
|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
|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
|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
|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
|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
| (一) 同性恋与文学 |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
|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
|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
| (一) 疾病与文学 |
|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
|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
|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
| (一) 孤独与文学 |
|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
|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
|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
| (一) 漂泊与文学 |
|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
|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
|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
|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
|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
|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
|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
|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
|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
|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
|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
|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
|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
|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
|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
|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
|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
|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
|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
|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
|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
|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
|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
| (一) 一花一世界 |
| (二) 一林一社会 |
| (三) 一虫一人生 |
| (四) 一物一世间 |
| (五) 一色一身份 |
| (六) 一音一情绪 |
|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
|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
|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
|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
|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
|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
|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
|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
|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
|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
|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
|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
|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
|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
|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
|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
|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
|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
|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
|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
|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
|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
|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
|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
|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
|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
|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
|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
|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
| (一) 演出概况 |
| (二) 导演构思 |
|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
|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
| (一) 演出概况 |
| (二) 导演构思 |
|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
|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
|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
|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
|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
|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
| (一) 演出概况 |
| (二) 导演构思 |
|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
|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
|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
|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
|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
|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
|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
|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
|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
|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
|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
|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
|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
|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
| (二) 借鉴象征手法 |
|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
|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
|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
|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
|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
|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
|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
|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
|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
|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
|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
|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
|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
|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
|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
|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
|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
|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
|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
|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
|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
|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
|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
|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
|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
|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
|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
|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论 |
| 1.1 选题缘由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本体研究成果概述 |
| 1.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概述 |
| 1.3 研究思路 |
| 1.4 两点说明 |
| 第二章 比较句的界定及构成成分 |
| 2.1 比较句的界定 |
| 2.1.1 相关概念说明 |
| 2.1.2 比较句的定义 |
| 2.1.3 比较句式的确定 |
| 2.2 比较句的构成成分 |
| 2.2.1 构成成分的确定 |
| 2.2.2 比较对象 |
| 2.2.3 比较标记 |
| 2.2.4 比较点 |
| 2.2.5 比较结果 |
| 第三章 比较句的分类与使用情况 |
| 3.1 已有研究概述 |
| 3.2 意义角度的分类 |
| 3.2.1 传统角度分类 |
| 3.2.2 虚实角度分类 |
| 3.3 形式意义相结合角度的分类 |
| 3.4 使用情况和基本用法 |
| 3.4.1 比较句式的使用情况 |
| 3.4.2 比较句式的基本用法 |
| 第四章 比较句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 |
| 4.1 比较句的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 |
| 4.2 平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
| 4.3 差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
| 4.4 极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
| 4.5 递比句的肯定否定形式考察 |
| 4.6 相关问题研究 |
| 4.6.1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分析 |
| 4.6.2 否定形式的有标和无标问题 |
| 第五章 个案一:“像……一样”比较句式 |
| 5.1 已有研究概述 |
| 5.2 范围界定 |
| 5.2.1 句子本身不表比较义 |
| 5.2.2 句子用法存在争议 |
| 5.3 “像……一样”句式考察 |
| 5.3.1 “X像Y一样”句式 |
| 5.3.2 “像Y一样X”句式 |
| 5.3.3 “X像Y一样”句式和“像Y一样X”句式的关系 |
| 第六章 个案二:“不比”句 |
| 6.1 已有研究概述 |
| 6.2 “不比”句的表义情况 |
| 6.2.1 “不比”用法类型 |
| 6.2.2 “不比”以动词形式出现的表义情况 |
| 6.2.3 “不比”以短语形式出现的表义情况 |
| 6.3 表不同义的“不比”句 |
| 第七章 个案三:“一X比一X……”比较句式 |
| 7.1 已有研究概述 |
| 7.2 “一X比一X”句式表递比义和表周遍义的区分 |
| 7.3 “一X比一X”句式特征 |
| 7.4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比较 |
| 7.4.1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共同点 |
| 7.4.2 “一X比一X”句式和“越来越X”句式不同点 |
| 第八章 比较句的二语习得及教学建议 |
| 8.1 比较句二语习得情况考察 |
| 8.1.1 教材分析 |
| 8.1.2 教师访谈 |
| 8.1.3 学生习得情况 |
| 8.2 比较句式的选取和分级 |
| 8.2.1 比较句式的选取 |
| 8.2.2 比较句式的分级 |
| 8.3 比较句教学建议 |
| 8.3.1 教材要提升科学性和趣味性 |
| 8.3.2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
| 8.3.3 学习者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
| 第九章 结语 |
| 9.1 全文总结 |
| 9.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范围 |
| 三、研究重点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 一、现代媒介分析研究 |
| 二、影像与景观社会的研究 |
| 二、媒体奇观问题的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 一、思路的创新 |
| 二、观点的创新 |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 一、学科研究 |
| 二、文献分析 |
| 三、演绎推理 |
| 第一章 、当前动画奇观之滥觞 |
| 第一节 、景观与奇观的概念重建 |
| 一、概念原意——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的导向 |
| 二、衍生条件——文本交互在数字网络中的进化 |
| 三、理念重建——文本主体与话语权力的分解 |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泛动画 |
| 一、泛动画的外因——虚拟现实的后读图时代 |
| 二、泛动画的内因——数字基因的动画影像 |
| 三、泛动画的特征——奇观堆积的虚假真实 |
| 第二章 、动画奇观的内部构建 |
| 第一节 、非线化的文本逻辑 |
| 一、世界观多层异化 |
| 二、叙事要素游移 |
| 三、趣味娱乐反讽 |
| 第二节 、常态更迭的图像语素 |
| 一、全球化符号消费 |
| 二、瞬间式情感传递 |
| 第三节 、内爆的表义系统 |
| 一、传播——交互与航行 |
| 二、样式——消解与重构 |
| 三、内容——改写与再造 |
| 四、评判——道德与伪善 |
| 第三章 、动画奇观的外部延展 |
| 第一节 、产业奇观的延展 |
| 一、产业延展的基础 |
| 二、大数据下的影视娱乐 |
| (一)感官与情怀的院线社交 |
| (二)当下主义弥散的动画番剧 |
| (三)病毒式营销的短视频 |
| 三、互联网产业赛博空间的化身 |
| (一)虚拟的代言 |
| (二)符码的互动 |
| (三)现实的二元 |
| 第二节 、新艺术生态的延展 |
| 一、主题内容的延展 |
| 二、言说空间的延展 |
| 三、价值内涵的延展 |
| 第四章 、本土语境下动画奇观的深层读解 |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的冲突与调和 |
|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分层弥合 |
| 二、新文化权力的生态构建 |
| 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争夺和渗融 |
| 一、他者认同的矛盾 |
| 二、在地元素的整合 |
| 第三节 、当下本土动画审美范式的塑形 |
| 一、技术唯美的现状 |
| 二、根茎思维下的发展格局 |
| 结语 |
| 附录一:本文图录 |
| 附录二:各章思维导图 |
| 附录三:“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部分实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相关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引言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问题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吾谁与语?”——徐渭心性研究 |
| 第一节 阳明心学与徐渭思想 |
| 1、心学影响 |
| 2、致“中”之选 |
| 第二节 由“中”入“畸”而生“奇” |
| 小结 |
| 第二章 “细腻中有老刺,老刺中有娇丽”——徐渭诗文研究 |
| 第一节 “如冷水浇背”之诗 |
| 1、诗化人生 |
| 2、“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 |
| 第二节 “师心横纵,不傍门户”之文 |
| 1、代文 |
| 2、为己之作 |
| 第三节 诗文与绘画的情、形之辩 |
| 1、意贯情、形 |
| 2、求简尚气 |
| 小结 |
| 第三章 “情之所钟,宁独在我辈?”徐渭杂剧研究 |
| 第一节 猿鸣己声 |
| 1、《玉禅师翠乡一梦》 |
| 2、《狂鼓史渔阳三弄》 |
| 3、《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凤得凰》 |
| 第二节 《歌代啸》为谁而啸 |
| 第三节 戏剧的矛盾冲突与书画的张力表现 |
| 小结 |
| 第四章 “体辣格乖,人所不惬”——徐渭书法研究 |
| 第一节 结字与个性 |
| 1、结字特征分析 |
| 2、比较中见个性 |
| 3、结字与空间造型 |
| 第二节 运笔和性情 |
| 1、点线形态与笔势 |
| 2、代表书作笔势分析 |
| 第三节 章法与精神诉求 |
| 1、章法的“第一印象” |
| 2、代表书作章法解析 |
| 3、章法设计与书画立意 |
| 小结 |
| 第五章 “谁解凡粧是白龙?”——徐渭绘画研究 |
| 第一节 绘画中的戏剧 |
| 1、空间铺陈中的造型对比 |
| 2、时间延续中的书画关系 |
| 3、扫抹写意中的文艺通感 |
| 第二节 绘画中的诗文 |
| 1、以象尽意 |
| 2、外化“心志” |
| 第三节 “畸与奇”中的天、人关系 |
| 小结 |
| 第六章 时代语境中“徐渭现象”再认识 |
| 第一节 明中晚期浙东地区人文环境 |
| 1、心学环境 |
| 2、游幕 |
| 第二节 明中晚期国内、国际形势 |
| 1、边防之乱 |
| 2、商业发展与社会风俗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