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1](2020)在《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差异,探讨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将门诊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组各32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通过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疗效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Mayo肘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并采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收集的各项数据,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及其综合疗效,分析两组治疗方法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VAS评分、ME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结果:(1)治疗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两个疗程对患者疼痛均有减轻。(2)对照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两个疗程对患者疼痛均有减轻。(3)两组间对比:两组治疗1个疗程VA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两组治疗2个疗程的VA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疼痛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起效较对照组快。3.MEPS评分结果:(1)治疗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两个疗程对患者肘关节疼痛、运动功能以及稳定性均有改善。(2)对照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治疗1个疗程比较与治疗2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两个疗程对患者肘关节疼痛、运动功能以及稳定性均有改善。(3)两组间对比:两组治疗1个疗程MEP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两组治疗2个疗程的MEPS评分比较,p值均﹤0.05,有统学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方法对于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以及日常活动方面优于对照组,且起效较对照组快。4.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共纳入64例,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均有临床效。(2)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较常规针刺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方面更优越;(3)两种方法在疗程上比较,两个疗程均有显着差异,说明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较常规针刺起效快,效果更明显;(4)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综合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临床安全性好,因此,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适合临床运用。
林子民[2](2018)在《环跳穴电针齐刺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临床常见的腰腿痛疾患之中,梨状肌综合征占有相当部分的比例。很多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腰臀部或下肢疾患,因为误诊而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正确认识梨状肌综合征就显得尤为必要。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肯定针灸对痛症的临床疗效,运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腰腿痛就具有相当的优势。本课题主要研究电针齐刺法对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通过比较环跳穴普通针刺,环跳穴齐刺,以及电针齐刺环跳穴三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的统计数据,比较临床疗效。本课题旨在探讨简洁有效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针灸方案,从针刺穴位的筛选,针刺手法的运用,辅助方法的介入等方面入手,寻找治疗本病的优选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将纳入的合格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三组患者均选用环跳穴为治疗穴位,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环跳穴普通针刺,选取规格为0.30*75mm的一次性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观察A组患者接受环跳穴齐刺,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外1/3与中1/3的交点处环跳穴Q。取在此连线上距环跳穴1.5寸的Q1、Q2。以Q、Q1、Q2三点为齐刺进针点。选取规格为0.3*75mm的一次性毫针三支。均为直刺进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观察B组患者接受环跳穴电针齐刺,针刺方法同观察A组,在齐刺的同时接通G6805电针仪,选取疏密波(2/100Hz),留针30分钟,三组患者均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统计并记录三组患者接受治疗前以及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积分、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积分、SF-MPQ-2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在研究观察过程中,三组患者均采用针灸疗法,有2例患者脱落。对照组1例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自诉症状无明显缓解(亦无明显加重)而要求退出临床试验。1例患者(观察A组)因为工作原因导致无法完成治疗和临床观察。三组患者均采用针灸疗法,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均良好,无晕针、弯针、滞针或者血肿情况出现。余下88例患者均全部完成临床研究。1临床症状积分统计数据比较合格的受试患者进入临床分组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对照组和观察A组、观察B组临床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临床表现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4个疗程后,分别统计三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为5.42±1.35、4.68±1.27、3.25±1.22,三组数据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本课题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对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均具有缓解作用。而组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组(A组和B组)临床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而观察组之间比较,临床症状积分B组较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统计数据说明,环跳穴齐刺法比单纯环跳穴针刺更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而环跳穴齐刺后给与电针刺激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更为明显。2简式McGill疼痛问卷指标治疗前通过比较三组患者McGill中三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McGill评分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经过四个疗程治疗,疼痛评级指数PRI评分方面,三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各组分别于治疗前评分进行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B组评分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视觉疼痛VAS评分,三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各组分别于治疗前评分进行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B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三组患者现在疼痛状况PPI评分,三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各组分别于治疗前评分进行比较,均显着下降(P<0.01),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B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数据说明,环跳穴的三种针刺疗法均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PRI评分,VAS评分、PPI评分。且环跳穴采用齐刺疗法后(无论有无增加电针刺激),对各项评分的降低程度更显着。由此说明擅长治疗“痹气小深者”的齐刺法对梨状肌综合征镇痛效果明确。尤其是在PRI评分中,齐刺法对PRI积分的降低显着,而齐刺法结合电针后,对PRI积分的改善最佳。但是在VAS和PPI评分中,环跳穴进行齐刺法后,两项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环跳穴后的评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齐刺法与电针齐刺法比较,数据无统计学意义。观察PRI和PPI、VAS的具体项目,PRI侧重于对疼痛性质的描述,和PPI和VAS侧重于对疼痛程度的描述。从这个数据结果可以推论齐刺法对梨状肌综合征患者疼痛症状能有效改善,在齐刺的基础上增强电针疏密波刺激后对患者疼痛性质的改善更为明显。而对患者主观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而言,齐刺法和电针齐刺法并无明显差异,3 SF-MPQ-2量表治疗前通过比较三组患者SF-MPQ-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患者SF-MPQ-2评分均有显着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1),说明三种疗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而组间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观察B组和观察A组比较,数据也有明显差异(P<0.05)。中文简版McGill疼痛问卷-2(SF-MPQ-2)量表中更为细致的包含了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词汇描述,对于梨状肌综合征所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具有更好的针对性。考虑到在McGill量表中对梨状肌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故用该量表进行第二次评价,数据结果说明环跳穴对于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而齐刺环跳穴能够更显着降低评分,说明齐刺法可以加强梨状肌综合征导致的坐骨神经症状的缓解作用,而电针齐刺法通过加强电针刺激,也达到了预期的疗效,为三种疗法中对坐骨神经症状缓解最为明显的疗法。4 CODI评分比较治疗前通过比较C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患者CODI评分均有显着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1),说明三种疗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而组间两两比较,观察A组和B组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观察B组和观察A组比较,数据也有明显差异(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DI)被实为脊柱外科中评价腰痛的最客观的量表,不仅有对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的评价,也有对患者生活能力增强进行评价的指标,对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评价更为全面。研究数据说明,齐刺环跳穴,结合电针疏密波刺激,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增强了患者的腰臀以及下肢功能,而且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5疗效分析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率10例,无效6例,愈显率为44.82%;观察A组患者临床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率7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65.52%;观察B组临床治愈15例,显效9例,有效率5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80.00%。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齐刺组患者的临床愈显率最佳。结论:本课题通过选用环跳穴进行齐刺,并结合电针疏密波刺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环跳穴归属与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足太阳二脉之会,主治腰胁部,腰胯部,腰腿部的风湿冷痹。针刺环跳穴可以直接作用于梨状肌,甚至触激坐骨神经。而对梨状肌采用齐刺法,“直入一,傍入二”,用于“痹气小深者”,增强了对深部梨状肌的调节作用,则可以使得针刺范围扩大到梨状肌肌腹,并向梨状肌的止点靠近,三针齐刺加大了对梨状肌的刺激强度,从而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缓解对坐骨神经卡压症状的治疗目的。且电针疏密波疏波和密波两种频率的波形交替使用,可以促进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三种物质的释放,增强了针灸的镇痛效果。该疗法对梨状肌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马雷[3](2012)在《小针刀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验证小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不同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2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均采用小针刀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四周、八周进行疗效观察,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资料经小针刀治疗后四周、八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5%、94.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体重、病程、间室病变个数、关机畸形程度4个因素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体重越重、病程越长、间室病变个数越多、关节畸形程度越重疗效趋向于无效;病变点个数、关节畸形程度为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即当患者的影像学分级越重、选择治疗点越多患者短期之内的疗效趋向于有效。结论: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短期疗效更佳,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观察。
罗裕兴[4](2009)在《八会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论文包括八会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两部分内容。八会穴的理论探讨主要总结了自《内经》至近代历代医家有关八会穴的论述,从八会穴的源流、别名、部位、归经、穴性及临床应用几方面,探讨八会穴独特性之意义及其理论根据,以引证八会穴治疗的独特性。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部分主要通过古今文献中的有关论述进行整理,对八会穴主治作用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研究,找出古今文献中八会穴主治的异同,总结出八会穴的发展演变过程。方法检索清代以及清代以前的中医古籍703部,其中涉及本课题的古籍计200部及1998-2008年期间发表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中的文章。建立相应数据库,录入古今文献资料。统计各八会穴主治症出现频次,确定各八会穴常用的五个主治症。结果八会穴主要从归经,部位,和穴性的角度来证明其独特性,为八会穴的确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八会穴的古今临床应用范围如下:(1)脏会章门古代文献中记载章门穴的主治范围主要集中在肝、脾两脏疾患,如胁痛、不欲食等。而在现在文献中,当代医家对此穴的应用与古代文献基本一致,但仅以肝脏疾病为主,如肝炎、脂肪肝等。(2)腑会中脘古代文献记载中脘穴主治多种腑证,但以治疗胃、大肠、小肠病证为主,如腹胀、霍乱、呕吐等。现在文献中,中脘穴以治疗脾胃疾病为主,如呃逆、胃痛等。另外,其主治症又逐渐扩展至运动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如强直性脊柱炎、月经不调等。(3)气会膻中在古代文献记载中,膻中穴多用于治疗各种气病,当中以气机上逆之症候为主,如咳嗽、胸满等。然而在当代文献中,除了古代主治症之外,也扩展至消化系统、妇科疾病及其它病种,如呃逆、乳癖、心绞痛等。(4)血会膈俞古代文献中记载,膈俞主治一切血病,多用于治疗瘀血痹阻所致之心痛、胁痛等,亦用治因血瘀而致胃气不和的呕吐及不欲食。而当代医家以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呃逆等。并同样应用于皮肤、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疾病。(5)筋会阳陵泉古代文献中,主治症集中记载各种风证、痿证、痹证,如中风半身不遂,膝痛,膝伸不得屈等。同时又可治疗胆经疾病。但在现在应用中,阳陵泉以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如坐骨神经痛、脑卒中后遗症等。(6)脉会太渊古代文献记载的主治症主要集中在血脉病症,如血脉痹阻的胸痛、心痛等。亦可治疗肺气上逆的咳嗽、喘等。而现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等,如肩周炎、哮喘、咳嗽及遗尿等。(7)骨会大杼古代应用中可以用于治疗一切骨病,如颈项痛、腰痛等症,同时因大杼有清热散风之功,故也可用治于疟疾、外感发热。现代应用中,除广泛应用于运动系统,还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8)髓会绝骨古代应用中,以主治脾胃疾患之不欲食,以及脚气为主。而在现代应用中,绝骨以治疗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为主,如坐骨神经痛、脑卒中等疾病。结论本课题分别总结出八会穴古今临床应用的高频次主治症,可得出现代文献报道的八会穴主治症与古代文献基本相似,符合八会穴原理。另外,随着针灸治疗手段的极大丰富,如电针、磁针、药物穴位注射等,都相应地扩大了八会穴的治疗范围。此外,在现代临床中还应用八会穴治疗一些新出现的疾病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诊断的疾病。
孙瑞台,邴钰[5](2002)在《腰源性膝关节痛34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瑞台,张淑萍[6](2000)在《曲安缩松局部注射治疗月国肌损伤65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 引言 |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1.病例来源 |
| 2.诊断标准 |
| 3.纳入标准 |
| 4.排除标准 |
| 5.剔除和脱落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1.病例分组 |
| 2.操作方法 |
| 3.不良反应的处理 |
| 4.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
| (三)数据处理 |
| 二、研究结果 |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 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 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 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 (二)VAS评分结果比较 |
| 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 2.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3.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4.两组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
| (三)MEP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
| 1.两组治疗前MEPS评分比较 |
| 2.治疗组治疗前后MEPS评分比较 |
| 3.对照组治疗前后MEPS评分比较 |
| 4.两组组治疗后MEPS评分比较 |
| (四)临床疗效比较 |
| (五)安全性评价 |
| 三、讨论 |
| (一)祖国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及治疗 |
| (二)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认识及治疗 |
| (三)课题依据 |
| 1.苍龟探穴针法依据 |
| 2.温针灸作用及依据 |
| 3.苍龟探穴针法结合温针灸的意义 |
| 4.选穴依据 |
| 5.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 四、结论 |
| 五、问题与展望 |
| (一)存在的问题 |
| (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西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进展 |
| 1.1 梨状肌的解剖结构以及比邻结构 |
| 1.2 梨状肌综合征的病因及病理 |
| 1.3 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
| 1.4 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 2 传统中医学对梨状肌综合征的认识 |
| 2.1 关于肌痹的认识 |
| 2.2 关于筋痹的认识 |
| 2.3 病因病机 |
| 2.4 传统中医学治疗进展 |
| 3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试验观察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注意事项 |
| 2.4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 2.6 统计学处理 |
| 2.7 脱落病例处理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 对照组与观察A组、B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
| 4 安全性观察 |
| 5 伦理原则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研究结果分析 |
| 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
| 1.2 课题临床数据比较 |
| 1.3 临床疗效分析 |
| 2 治疗方案探讨 |
| 2.1 环跳穴的特异性 |
| 2.2 齐刺法的探讨 |
| 2.3 电针刺激的加强作用 |
| 3 疑点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病例选择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膝关节影像学诊断标准 |
| 2.3 患者病变特征描述 |
| 3 排除标准、病例的脱落及处理、试验中止标准 |
| 4 对 200 例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研 |
| 5 观察项目 |
| 6 实验药品及设备 |
| 7 治疗方法 |
| 8 注意事项 |
| 9 质量控制 |
| 10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 1 |
| 附表 2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八会穴的理论探讨 |
| 1 中医对八会穴的认识 |
| 2 中医对脏会-章门的认识 |
| 3 中医对腑会-中脘的认识 |
| 4 中医对气会-膻中的认识 |
| 5 中医对血会-膈俞的认识 |
| 6 中医对筋会-阳陵泉的认识 |
| 7 中医对脉会-太渊的认识 |
| 8 中医对骨会-大杼的认识 |
| 9 中医对髓会-绝骨的认识 |
| 第三部分 八会穴古今文献中常用主治症的研究 |
| 1 文献检索范围及研究方法 |
| 2 八会穴古代文献中常用主治症的研究 |
| 3 八会穴现代文献中常用主治症的研究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1 八会穴的源流 |
| 2 论文资料查取及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 3 八会穴古今运用的异同 |
| 4 八会穴主治规律分析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1 八会穴古代文献中的常用主治症 |
| 2 八会穴现代文献中的常用主治症 |
| 3 八会穴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情况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结果 |
| 2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