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乳腺癌患者血浆IL-1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乳腺癌患者血浆IL-1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黄欣[1](2021)在《Graves病中MAIT和iNKT的频率、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格雷夫斯氏病(Graves disease,GD)中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s,MAIT)和自然杀伤恒定T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iNKT)的频率、表型及细胞因子,初步探讨其免疫作用,为判断病情和疗效提供新指标,并为免疫治疗GD寻找新靶点。方法:1.收集30例GD初治患者为治疗前组,其中19例131 I治疗后的GD患者为治疗后组,25例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人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三组外周血样本;2.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三组外周血中MAIT频率、表面标志CD69及胞内产生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颗粒酶B(granzyme B,Grz B),同时检测iNKT频率、表面标志CD69及胞内细胞因子IFN-γ,并检测健康人对照组、GD患者治疗前组MAIT的凋亡;3.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测定血浆细胞因子IL-4、IL-17A、IFN-γ、TGF-β的浓度;4.采用多细胞因子检测技术(LEGENDplex)测定血浆细胞因子IL-12p70、IL-18的浓度;5.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IL-4 m RNA、IL-17A m RNA、IFN-γm RNA、TGF-βm RNA、IL-12p70 m RNA、IL-18 m RNA;6.体外加入IL-12p70和IL-18重组蛋白刺激健康人和未治疗G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体外刺激PBMCs培养24 h后,采用FCM检测健康人对照组、未治疗GD患者组MAIT表面标志CD69、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Grz B;7.体外加入IL-12p70和IL-18重组蛋白刺激健康人和未治疗GD患者的外周血PBMCs,体外刺激PBMCs培养5天后,采用FCM检测健康人刺激组、健康人未刺激组、GD患者刺激组、GD患者未刺激组的MAIT的凋亡,并检测健康人对照刺激组和健康人对照未刺激组MAIT表面标志CD69。结果:1.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GD患者治疗前组MAIT频率降低(P<0.01)、CD69表达上调(P<0.0001)、胞内IFN-γ产生减少(P<0.0001)、胞内Grz B增加(P<0.05),治疗后组MAIT频率也降低(P<0.05)、CD69表达上调(P<0.001)、胞内IFN-γ产生减少(P<0.001)、胞内Grz B增加(P<0.01);治疗后组与治疗前组相比,MAIT频率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9表达轻度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胞内IFN-γ和Grz B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产生Grz B的MAIT频率与MAIT总体频率都呈负相关(P<0.05),治疗前组产生Grz B的MAIT频率和年龄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组外周血表达CD69的MAIT频率与血浆TRAb呈显着正相关(P<0.01)。2.和健康人对照组相比,GD患者中重度组MAIT频率降低(P<0.01)、CD69表达上调(P<0.001)、胞内IFN-γ减少(P<0.001)、胞内Grz B增加(P<0.05);轻度组MAIT频率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9表达上调(P<0.01),胞内IFN-γ减少(P<0.01),胞内Grz B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MAIT频率降低(P<0.05),CD69表达上调(P<0.05),胞内IFN-γ轻度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胞内Grz B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和健康人对照组相比,GD患者治疗前组iNKT频率升高(P<0.05)、CD69表达上调(P<0.01)、胞内IFN-γ产生减少(P<0.05);治疗后组iNKT频率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69表达轻度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胞内IFN-γ轻度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组相比,治疗后组iNKT频率降低(P<0.05),CD69表达轻度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胞内IFN-γ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健康人对照组的iNKT频率和健康人对照组的MAIT频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呈显着正相关(P<0.01),但在GD患者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外周血中,iNKT频率和MAIT频率均没有相关性(P>0.05)。4.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GD患者中重度组iNKT频率升高(P<0.05)、CD69表达上调(P<0.01)、胞内IFN-γ减少(P<0.001);轻度组iNKT的频率轻度升高,CD69表达轻度上调,胞内IFN-γ轻度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iNKT频率轻度升高,CD69表达轻度上调,胞内IFN-γ轻度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GD患者治疗前组血浆IFN-γ(P<0.0001)、IL-4(P<0.01)和IL-17A(P<0.0001)均升高,TGF-β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血浆IFN-γ(P<0.001)、IL-17A(P<0.001)、TGF-β(P<0.0001)均高与健康人对照组,IL-4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组比较,治疗后组IL-17A降低(P<0.01)、IL-4降低(P<0.05),TGF-β升高(P<0.0001),IFN-γ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基因水平IFN-γm RNA、IL-4 m RNA、IL-17A m RNA和TGF-βm RNA的相对表达差异与细胞因子蛋白水平基本一致。6.GD患者治疗前组血浆细胞因子IL-12p70升高(P<0.05)、IL-18升高(P<0.01),治疗后组IL-12p70(P<0.05)和IL-18(P<0.0001)也升高,三组基因水平IL-12p70 m RNA、IL-18 m RNA的相对表达差异与细胞因子蛋白水平基本一致。治疗前GD患者MAIT凋亡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01)。体外加入IL-12p70和IL-18重组蛋白刺激未治疗GD患者与健康人的PBMCs培养24 h,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未治疗GD患者组MAIT表面CD69的表达轻度上调(P>0.05),胞内IFN-γ轻度减少(P>0.05),Grz B轻度增加(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体外加入IL-12p70和IL-18重组蛋白刺激PBMCs培养5天后,健康人刺激组和GD患者刺激组MAIT凋亡率都分别高于两组对应的未刺激组(P<0.05)。健康人刺激组MAIT表面CD69的表达相比健康人未刺激组有所上调(P<0.01)。结论:1.MAIT参与抗GD,iNKT参与GD的发病。2.GD患者治疗前体内的Th1、Th2、Th17应答都显着增强,Treg应答受抑制;治疗后Th2应答减弱,偏向于Th1,Treg应答显着增强,Th17应答减弱,Th17/Treg趋向平衡。3.IL-12和IL-18可能促进了GD患者MAIT的活化及活化后凋亡,导致MAIT频率降低。4.GD患者病情越严重,MAIT频率越低,CD69表达越高;GD患者病情越严重,iNKT频率越高,CD69表达越高;MAIT或iNKT的频率及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可以作为判断GD病情严重程度的新指标,iNKT的频率和功能变化对于疗效判断也具有重要作用,且MAIT和iNKT可作为GD免疫治疗新靶点。

李婷[2](2021)在《MDSCs通过动员自分泌Wnt/PCP驱动前列腺癌的转移和去势抵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一线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ADT治疗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很大一部分会复发并持续发展为致命性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 CRPC)。因此,早期识别并阻断这种不良进展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表明浸润于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前列腺癌的恶性进展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其调控CRPC的具体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从免疫学角度出发,通过探究m CRPC肿瘤微环境中异常聚集的MDSCs驱动前列腺癌发生去势抵抗和转移过程中Wnt/PCP的具体参与机制,为临床诊断及控制此类难治性疾病提供一个全新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思路。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PCa组织中CXCL5、CXCR2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以及二者表达量与肿瘤激素敏感性的关系;然后对收集的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原发性前列腺癌(Primary prostate cancer,PPC)及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IHC)及组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XCL5、CXCR2的表达量及MDSCs的浸润情况。(2)收集培养MDSCs的活化条件培养基培养PCa细胞,并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突起的变化;利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3-D培养后,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变化;建立裸鼠血道转移模型,利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各组转移情况,而后通过IHC观察并分析肺部结节数及结节平均面积。相同条件下,利用克隆形成实验、Ki-67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RT-PCR检测AR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建立裸鼠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CDX)模型后观察并记录瘤体大小,检测瘤组织中Ki-67以分析其增殖活性。(3)在ACM诱导的22RV1细胞中敲低突起调节因子Smurf1/2(PCP的关键调节分子)及PCP核心组分后观察细胞突起活性及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4)利用TCGA数据库分别分析Wnt/PCP模型中的主要受体在PCa中的CNV、对生存率的影响及与抗雄药物治疗的关系;TCGA及GEO数据库用以进一步分析FZD6在CRPC及PPC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及与AR的相关性;RT-PCR分析受体FZD对AR通路激活及AR-V7表达的影响;锚定起主导作用的受体分子后,IHC分析其在BPH、PPC及CRP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及其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5)PCa细胞以慢病毒靶向敲低FZD6并筛选稳定株,体外去势培养前提下,Ki-67、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3-D培养、裸鼠异种移植瘤实验检测对体内外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鬼笔环肽(Phalloidin)染色、裸鼠血道模型建立后活体成像及肺组织IHC实验检测细胞在体内外迁移能力的变化。(6)以抑制剂LGK-974分别处理MDSCs及ACM状态下的22RV1细胞后,检测细胞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变化;继而分别敲低Wnt5a/Wnt11后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及AR通路的激活状况;在22RV1细胞利用HA标记的Wnt5a重组蛋白处理22RV1细胞后,IP实验分析是否存在Wnt自分泌现象;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骨架蛋白的排列变化及Wnt5a与FZD6的结合。(7)ACM诱导稳定敲低FZD6的22RV1细胞,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CAMKⅡ/STAT3/RORγ/AR及Rho A相关蛋白表达,验证该通路在MDSCs触发的m CRPC过程中发挥作用;体外去势培养前提下,以MDSCs、卡博替尼(Cabozantinib)、重组IL-23及LGK-974分别及联合作用于MDSCs细胞或22RV1细胞,wb检测上述蛋白分子的表达,验证MDSCs分泌的IL-23在m CRPC的驱动中起调控作用;将裸鼠血道转移模型及CDX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恩杂鲁胺(Enza)口服灌胃组、LGK-974腹腔注射组及联用组并检测肿瘤转移及增殖、凋亡能力的差异。(8)收集临床患者的抗凝血标本,分离血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23浓度,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分析曲线下面积(AUC),计算IL-23作为CRPC诊断标志物的cut-off值;分析IL-23水平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水平进一步证实其在该调控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为CRPC诊断和预后监测提供一个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结果:(1)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PCa组织中CXCL5和CXCR2的拷贝数均增高且伴随多器官转移及患者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降低,但二者拷贝数在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中未发生变化;IHC结果提示相较于BPH和PPC,CRPC组织中CXCL5和CXCR2水平显着增高;组织免疫荧光提示CRPC组织中含大量MDSCs浸润。(2)常规2-D及基质胶3-D培养条件下,ACM诱导的前列腺癌细胞突起数量均明显增多;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活体成像结果提示在裸鼠血道转移模型建立后第六周MDSCs共注射组转移灶数量明显增多且存在多器官转移,IHC提示共注射组肺部结节明显增多且病灶面积明显增大。克隆形成、Ki-67结果提示体外ACM诱导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3-D培养及CDX模型中,MDSCs同样可促使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和增殖;RT-PCR结果显示MDSCs可诱导激活22RV1细胞的AR信号通路。(3)22RV1细胞中敲低Smurf1/2可抑制ACM引起的突起形成,细胞迁移能力也相应减弱;敲低PCP核心组分后细胞突起活性及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受抑制,其中敲低FZD6组差异最为显着。(4)TCGA数据库分析基因拷贝数发现受体FZD6在前列腺癌中的增高最为显着,生存率分析发现相比于DFS,OS受CNV的影响更显着,且抗雄药物暴露组FZD6的m RNA水平增高;TCGA及GEO数据库分析一致地发现CRPC组织中FZD6的m RNA表达量显着增高并与AR扩增呈正相关;RT-PCR结果显示在22RV1细胞中敲低FZD3/6/7均可对AR通路激活及AR-V7表达产生影响,但以FZD6影响最为显着;IHC显示FZD6在PPC和CRPC组织中表达出现增高趋势,但在CRPC组织中显着增高,且FZD6的阳性表达与CRPC患者的Gleason评分和骨转移呈正相关。(5)Ki-67、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证实敲低FZD6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裸鼠CDX模型表明稳定敲低FZD6可在体内抑制前列腺癌增殖;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及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敲低FZD6可显着抑制PCa迁移能力,裸鼠活体成像及肺组织IHC结果表明FZD6可在体内抑制PCa的迁移能力。(6)MDSCs几乎不表达Wnt5a和Wnt11,以LGK-974处理MDSCs,ACM状态下22RV1细胞的迁移及增殖能力未发生明显变化;然而直接向ACM诱导的22RV1细胞中加入LGK-974可显着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敲低Wnt5a后细胞的迁移活力及AR通路激活受抑制,而敲低Wnt11抑制现象不明显;IP实验分析发现ACM诱导的22RV1细胞存在Wnt5a自分泌增强;LSCM表明ACM诱导可改变细胞骨架蛋白分布,促进Wnt5a与FZD6的结合共定位。(7)在经ACM诱导的22RV1细胞中稳定敲低FZD6后CAMKⅡ/p-STAT3Y705/RORγ/AR及Rho A相关蛋白表达下调,阐明了该通路在MDSCs触发的Wnt/PCP调控m CRPC中起作用;以MDSCs、Cabozantinib、重组IL-23及LGK-974处理细胞后的wb结果提示MDSCs分泌的IL-23在m CRPC的驱动中起调控作用;动物实验发现与单用Enza或LGK-974相比,二者联用组更显着地抑制了PCa的转移及增殖能力并加速了肿瘤凋亡。(8)ELISA实验结果表明CRPC患者血浆中IL-23水平显着升高且cut-off值高于PPC,统计分析发现CRPC患者血浆IL-23水平与患者的Gleason评分和骨转移呈正相关;细胞实验进一步阐明了IL-23作为中间介质通过影响AR通路的异常激活和骨架重排而导致22RV1细胞增殖加快、迁移增强。结论:本课题从免疫学角度出发,探讨了CRPC中异常聚集的免疫抑制细胞MDSCs通过分泌IL-23促进前列腺癌细胞自分泌Wnt5a,后者与FZD6结合后一方面通过CAMKⅡ/p-STAT3/RORγ轴促使A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另一方面介导Rho A相关的细胞骨架重排,导致肿瘤进一步发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孙悦[3](2021)在《肿瘤微环境调控的基因/化药纳米系统用于化疗免疫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文中认为转移性乳腺癌严重影响女性生命健康。基于细胞因子白介素-12(IL-12)的免疫治疗被认为是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有效方式之一。但用药后严重的不良反应和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下有限的免疫应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一线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同时,还能引起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并中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因此,DOX与IL-12联合具有化疗-免疫协同抗肿瘤作用,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种可行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DOX和IL-12联合抗肿瘤的效果并降低IL-12的副作用,本课题设计了一种肿瘤微环境电荷翻转的聚二甲双胍(PMet)/巯基化透明质酸(HA-SH)纳米系统,联合递送DOX和编码IL-12基因的质粒(pIL-12),用于化疗-基因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其中,阳离子聚合物PMet可自组装成胶束物理包载DOX和静电复合pIL-12,形成pIL-12/DOX-PMet胶束。另外,将透明质酸酶(HAase)敏感的HA-SH共组装至pIL-12/DOX-PMet外层,构成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该纳米胶束具有肿瘤微环境透明质酸酶响应特性,可实现电荷翻转,完成药物的共释放,发挥化疗免疫协同作用,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具体内容如下: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合成具有胶束自组装特性的阳离子聚合物PMet。1H NMR技术鉴定聚合物的化学结构,PMet中二甲双胍的含量为30.4%。采用溶剂挥发法并结合静电复合作用制备了pIL-12/DOX-PMet胶束,结果显示pIL-12/DOX-PMet对DOX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聚合物PMet对pIL-12具有较高的凝聚能力。采用化学键合的方法合成HA-SH,使其通过静电复合与硫醇化学交联作用共组装在pIL-12/DOX-PMet表面,形成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以屏蔽pIL-12/DOX-PMet较高的正电荷而增加其在体内的稳定性。通过响应透明质酸酶,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可发生电荷翻转,重新暴露PMet的阳离子基团,促进pIL-12与DOX的释放。采用MTT法考察HA/pIL-12/DOX-PMet对4T1乳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该共载药胶束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实验结果表明HA/pIL-12/DOX-PMet具有更高的促凋亡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OX和FITC-pIL-12通过HA/PMet胶束共递送至4T1细胞的效果,确保两药递送至同一肿瘤细胞中发挥抗肿瘤疗效。同时,透明质酸的竞争性抑制实验结果表明HA/pIL-12/DOX-PMet可通过CD4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入胞。进一步评价了HA/PMet纳米载体系统在4T1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结果表明HA/PMet载体系统具有优异的p EGFP和pIL-12传递和转染性能,并确定载体与基因的最佳氮/磷(N/P)比为20/1,以该比例进行了以下体内研究。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HA/pIL-12/DOX-PMet可明显提高DOX在血浆中的浓度,实现长循环。建立4T1乳腺癌小鼠模型,通过UPLC-FIR测定HA/pIL-12/DOX-PMet在肿瘤小鼠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共载药胶束明显提高了DOX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表明HA/pIL-12/DOX-PMet可以有效靶向蓄积至肿瘤组织从而降低游离药物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体内基因转染结果表明,HA/PMet载体具有良好的p EGFP和pIL-12转染效率。因此,对于DOX与pIL-12介导的联合治疗而言,HA/PMet胶束是一种有效的DOX递送和IL-12转染载体。建立4T1乳腺癌小鼠模型,考察HA/pIL-12/DOX-PMet在肿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及抑制肺转移效果。结果显示,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具有最佳的抑制小鼠肿瘤增长的作用,给予该制剂的肿瘤小鼠存活时间最长,肿瘤组织的H&E和TUNEL实验结果更进一步证明共载DOX和pIL-12的胶束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坏死与凋亡。小鼠体重和组织器官H&E染色结果表明,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可显着降低DOX对心脏和肾脏的毒性并且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除此之外,给予HA/pIL-12/DOX-PMet治疗的小鼠具有最高的抑制肿瘤肺转移活性,肺内肿瘤结节数量最少。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靶向共递送DOX和pIL-12显着提高了两药协同抗肿瘤的功效,证明了纳米给药系统的联用药物共包载及体内共递送对提高联合治疗功效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探究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介导的化疗免疫分子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肿瘤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CD4、CD8)、NK细胞和免疫负性调节细胞Treg的增殖水平,以及促肿瘤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向抗肿瘤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转化的水平,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了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HA/pIL-12/DOX-PMet治疗后,小鼠肿瘤组织中CD4+T、CD8+T细胞、NK细胞增多,调节性T细胞减少,IL-12、IFN-γ和TNF-α等促免疫细胞因子含量提升。此外,HA/pIL-12/DOX-PMet在减少M2-型巨噬细胞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M1-型巨噬细胞的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考察CD8+T细胞和NK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情况,结果显示,HA/pIL-12/DOX-PMet治疗后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和NK细胞的荧光信号最强。以上结果表明,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可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相关免疫效应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产生最佳的化疗免疫协同抗肿瘤作用。综上所述,肿瘤微环境电荷翻转的HA/PMet纳米载体系统可有效实现DOX和pIL-12的体内共递送,为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基因联合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案。

张曦文[4](2020)在《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关键。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TDCs)中脂质过氧化激活内质网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反(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下游 IRE1α-XBP1 通路,产生的剪切型XBP1-s通过靶向多个脂质合成基因,诱导TDCs内脂质的异常积累,表现出未成熟表型和功能障碍,抑制了抗肿瘤免疫。有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途径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节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合成,XBP1过表达会导致PI3K/mTOR表达的上调,敲除XBP1后,PI3K/mTOR表达下调,还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2可以下调脂质的生成。“脂浊”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多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的病理范畴。肺瘤平膏是由“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活血的功效,可通过多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肺瘤平膏(FLP)能够明显提高DCs功能,通过调节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并且在调控PI3K/mTOR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肺瘤平膏中化痰类代表药物桔梗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具有明确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脂和抗氧化等功能,并且具有抑制ROS聚集、调节PI3K/mTOR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D可能是FLP调控脂质代谢逆转TDCs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抑制TDCs脂质异常堆积逆转TDCs功能,并希望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探。目的:(1)构建TDCs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在毒胡萝卜素(TG)诱导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初探PD对TD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探究TG激活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体外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模型。(2)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FLP含药血清干预TDCs模型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流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Luminex技术检测TDCs细胞因子分泌。(3)毒胡萝卜素干预TDCs模型,观察TG激活ERS,对IRE1α-XBP1通路的影响,及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4)FLP含药血清,作用TG干预后的ERS激活后的TDCs模型,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5)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FLP 含药血清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6)通过LDH、CCK8检测技术,观察PD对DCs毒性和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7)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PD干预TDCs模型后,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8)通过构建TG激活ERS后的TDCs模型,观察PD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9)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PD 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检测诱导后DCs表面分子CD1 1c+阳性表达比例为76.5%,并与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冻融抗原刺激,构建TDCs共培养模型。(2)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中,FLP含药血清干预后,降低TDCs胞内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的表达最为明显(P<0.05),FLP刺激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P<0.05),明显提高T细胞中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表达(P<0.05),提高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3)TG作用后,在TDCs培养模型中,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蛋白表达增加(P<0.05),脂质含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影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MCH-Ⅱ、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降低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提高Tregs亚群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P<0.05)。(4)FLP含药血清作用于TG干预后的TDCs,脂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恢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表达水平较为明显(P<0.05),提高TG干预后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提高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亚群表达(P<0.05),促进TG作用后 TDCs 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5)q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对于 TG 激活 ERS 后,BiP-IRE1 α-XBP 1、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FLP含药血清干预TG作用后的TDCs,FLP+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对重要脂质调节转录因子XBP1-s,具有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同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明显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LDH结果显示,30uM以下的PD浓度,对DCs无明显损伤,或影响DCs细胞LDH的释放;CCK-8实验结果显示,PD能够有效杀伤Lewis肺癌细胞,其IC50值在13uM左右。(7)在TDCs共培养体系中,PD高中低浓度均能够有效降低TDCs中的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提高CD80(PDH、PDM,P<0.05)、CD86(PDM、PDL,P<0.05)的表达;PDH较强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PD高中低组均能提高Th、CTL细胞的亚群表达率(P<0.05),抑制 Tregs 亚群表达(PDH,P<0.05);提高 IL-12p70(PDH、PDM,P<0.05)IFN-γ(PDH,P<0.05)细胞因子的分泌。(8)TG干预诱导RES后,PD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TG干预后TDCs中脂质含量(P<0.01);PDH能够提高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各剂量组均能提高CD80及CD86的表达(P<0.05),PDH具有提高淋巴混合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DH、PDM能够明显提高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PD各剂量组均能降低T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 TDCs 分泌 IL-12p70(PDH,P<0.05)、IFN-γ(PDH、PDM,P<0.05)细胞因子。(9)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激活ERS后,PD+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PD+TG组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p-AKT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水平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基于本实验条件下,我们推测:(1)TG诱导ERS,激活IRE1α-XBP1通路,产生XBP1-s剪切形式,可造成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TDCs的功能障碍。(2)FLP含药血清能够逆转TG激活ERS诱导XBP1剪切造成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障碍。(3)PD可能是FLP发挥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4)FLP含药血清及其有效组分PD调节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iP-IRE1α-XBP1 和 PI3K-AKT-mTOR 通路实现的。

聂静[5](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IL-35、MVD、LVD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理组织中白介素-35(interleukin 35,IL-35)的表达情况,IL-35与肿瘤间质中的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他临床常见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抽取130例行肺癌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为初治病例,并均有明确的术后病理类型。其中男性为37例,女性为93例。根据美国抗癌联合会(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第7版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首先将入选的组织标本切片,分别进行兔抗人IL-35多克隆抗体、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鼠抗人D2-40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计数过程由两名病理科医师在对患者状况不知情的情况下釆用双盲法完成。两名医师计数差10%以上则由第三位病理医师重新计数。IL-35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以胞浆染色强度×阳性细胞百分比分为高表达(富集组)、低表达(缺乏组)。用CD34标记MVD,CD2-40标记LVD,以计数的平均数作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划分标准。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临床病理因素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观察各因素对OS、DFS的影响。P<0.05则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3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IL-35高表达组即富集组61例,IL-35低表达组即缺乏组69例。1.IL-35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P=0.014)、淋巴结转移(P=0.005)、T分期(P=0.03)、LVD(P=0.022)、MVD(P=0.037)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年龄、性别、吸烟等因素均无明显相关(P>0.05)。2.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单因素分析显示IL-35(hr=0.257(0.163-0.405)P<0.01、hr=0.279(0.179-0.435)P<0.01)、LVD(hr=0.452(0.293-0.696)P<0.01、hr=0.473(0.310-0.724)P=0.001)、MVD(hr=0.457(0.296-0.706)P<0.01、hr=1.965(1.286-3.003)P=0.002)、年龄(hr=0.491(0.310-0.775)P=0.002、hr=0.503(0.322-0.785)P=0.002)、淋巴结转移(hr=0.243(0.150-0.395)P<0.01、hr=0.249(0.156-0.398)P<0.01)与预后(OS、DFS)之间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分化程度与预后(OS、DFS)无明显相关(P>0.05)。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IL-35(hr=0.351(0.186-0.663)P=0.001、hr=0.415(0.224-0.766)P=0.005)、淋巴结转移(hr=0.173(0.097-0.310)P<0.01、hr=0.181(0.103-0.319)P<0.01)、LVD(hr=0.478(0.250-0.912)P=0.025、hr=0.431(0.232-0.800)P=0.008)、MVD(hr=0.397(0.210-0.753)P=0.005、hr=0.513(0.284-0.928)P=0.027)与预后(OS、DFS)之间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吸烟、分化程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P>0.05)。IL-35、LVD、MVD低表达,年龄<55,淋巴结转移阴性有更长的DFS、OS,预后好;IL-35、LVD、MVD高表达,年龄≥55,淋巴结转移阳性有更短的DFS、OS。结论及意义:通过本研究证实:1.非小细胞肺癌中IL-35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分期、LVD、MVD的表达明显相关。2.IL-35、LVD、MVD高表达,淋巴结转移阳性预后差,OS、DFS更短。IL-35可能成为NSCLC临床诊治过程的新的观察指标及肿瘤治疗药物的靶点。

刘金玉[6](2020)在《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发生发展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免疫抑制增强,促进肿瘤免疫逃逸,进而促进乳腺癌发展。免疫状态受代谢调控,其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2,3-dioxygenase-1,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通路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疏肝凉血方(Shugan-Liangxue Prescription,SLP)由柴胡、郁金、陈皮、丹皮、黄芪、甘草、槐花、紫草、莪术、丹参、夏枯草十一味中药组成,以“疏肝凉血、补虚扶正、活血化瘀”为治则,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疗效。本课题基于前期研究,首先建立了乳腺癌大鼠免疫药理模型,用于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药效评价,并采用组学技术探索了促进乳腺癌免疫逃逸的代谢机制;其次,从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途径,探讨了 SLP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效及药理;最后,初步构建了体外模型,拟用于抗乳腺癌药的免疫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索快速检测。第一部分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1.1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目的:在化学诱导性大鼠乳腺癌上,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刺激免疫,建立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用于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药效评价及机制探索。方法:230只大鼠,对照组70只,其余160只一次性灌胃二甲基苯蒽(7,12-de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诱导乳腺癌,d052造模大鼠按肿瘤评分均衡分为模型组及复方组,根据CFA致敏和发敏之间的梯度时间间隔,每组再分别分为7亚组(ni=10),d052,054,058给予CFA致敏,按梯度时间间隔(25d-95d,k=0.8)各亚组分别发敏注射CFA,d056模型组灌胃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CMC),复方组灌胃SLP;对照组同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MC。实验终点检测肿瘤体积,取肿瘤组织定性评价病理类型,统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检测血清IL-12水平,以回归肿瘤体积和对数时间间隔得到的半数有效时间间隔(Median effective interval,EI50)作为最佳造模条件,以回归IL-12含量和对数时间间隔得到EI50 IL-12评价乳腺癌癌免疫监视状态。结果:乳腺癌病理特征为浸润性小叶癌,模型组EI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33d和26d-41d,相关方程为Y=-0.05+0.95/(1+1015.97-100.52x),R=0.97,复方组曲线较模型组右移;模型组El50 IL-12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d和25d-63d,相关方程为Y=0.25+0.73/(1+10-36.08+22.52X),R=0.92,复方组曲线较模型组左移。结论: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CFA放大免疫效应,CFA致敏和发敏的最适时间间隔为33d,IL-12曲线显示了乳腺癌免疫监视状态,复方组确认该模型可用于评价方剂抗乳腺癌的免疫效应。1.2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病理机制目的:观察免疫代谢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230只大鼠,对照组70只,其余160只一次性灌胃DMBA诱导乳腺癌,d052造模大鼠按肿瘤评分均衡分为模型组及复方组,根据CFA致敏和发敏之间的梯度时间间隔,每组再分别分为7亚组(ni=10),d052,054,058给予CFA致敏,按梯度时间间隔(25d-95d,k=0.8)各亚组分别发敏注射CFA,d056模型组灌胃CMC,复方组灌胃SLP,对照组同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MC。检测致敏和发敏间隔31d的各组大鼠肿瘤特征及浸润淋巴细胞,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检测肿瘤组织内的CD8、NKG2D、CCR7、foxp3表达,检测大鼠脾脏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脂质代谢物组学,胆汁酸及氨基酸代谢改变,跨组学分析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通路和标志物,差异标志物同免疫细胞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IHC检测IDO1-AhR通路、CaN-NFAT通路及ERα、β的相关分子表达和钙调磷酸神经酶(Calcineurin,CaN),IDO1酶活性,同免疫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多个脂质,胆汁酸,氨基酸差异代谢物,跨组学分析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通路,模型组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及CaN-NFAT通路激活,ERα表达上调,ERβ表达下调,IDO1、CaN与免疫逃逸标志分子成正相关,复方组证实了免疫逃逸机制可逆。结论:免疫代谢相关信号通路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通路)或致病代谢物诱导乳腺癌免疫逃逸;SLP调节免疫代谢,抑制乳腺癌免疫逃逸。第二部分疏肝凉血方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2.1疏肝凉血方抗大鼠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目的:观察SLP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方法:doo1灌胃DMBA复制大鼠乳腺癌,灌胃橄榄油作为对照(ni=12)。d052.054.058造模大鼠用CFA致敏,d052将大鼠按肿瘤体积均衡随机分为8组(ni=12):模型组、三苯氧胺(TAM)组、糖代谢组(al loxan)组、脂代谢(Met)组、胆固醇代谢(atorvastatin)组、疏肝凉血方低(SLPL)、中(SLPM)、高剂量(SLPH)组,d056每天灌胃给药,d085,087,091分别皮下给予CFA发敏,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每周测量肿瘤体积,d135处死大鼠,检测瘤重;IHC检测肿瘤组织Ki-67,脾脏CD8、CD206、NKG2D、NKG2A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IL-12、IL-4含量。结果:Met组、atorvastatin组、SLPM和SLPH组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和癌细胞增殖,抑瘤率分别为 72.96%,67.27%,74.92%,69.52%,Met 组、atorvastatin 组及 SLP中、高剂量组上调血清IL-12含量,下调IL-4含量,上调脾脏中CD8、NKG2D表达,下调CD206、NKG2A表达。结论:SLP能抑制免疫逃逸,增强免疫监视抗乳腺癌。2.2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机制目的:探索SLP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方法:d001灌胃DMBA复制大鼠乳腺癌,灌胃橄榄油作为对照(ni=12)。d052,054,058造模大鼠用CFA致敏,d052将大鼠按肿瘤体积均衡随机分为8组(ni=12):模型组、TAM 组、alloxan 组、Met 组、atorvastatin 组、SLPL、SLPM、SLPH 组,d056 起每天灌胃给药,d085,087,,091分别皮下给予CFA发敏,对照组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每周测量肿瘤体积,d135处死大鼠。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犬尿氨酸(kynurenine)含量,RT-PCR、WB和IHC检测脾脏IDO1、AhR、foxp3表达,生化仪检测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和胆固醇(Cholesterol,CHO)含量,并同免疫细胞标志分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P下调IDO1、AhR和foxp3的表达,降低kynurenine含量,SLP下调GLU、NEFA含量,脾脏NKG2A、NKG2D表达分别与GLU含量成正、负相关,foxp3、CD206表达与NEFA成正相关,CD8表达与CHO成负相关。结论:SLP通过抑制IDO1介导的色氨酸代谢激活,抑制免疫逃逸抗乳腺癌,同时抑制免疫逃逸功能与调控免疫糖、脂代谢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乳腺癌免疫监视效应速检的规范方法探索3.1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目的:建立原代脾细胞-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确定最佳接种密度和培养时间,拟用于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候选药的药理机制研究。方法:分离CFA刺激免疫的乳腺癌大鼠中脾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别设置癌细胞、脾细胞、癌-脾共培养组,按梯度细胞密度接种,培养梯度时间,实验终点检测培养基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用相同条件的三组计算杀伤情况:LDH=(LDH共-LDH癌-LDH脾)/(LDH癌+LDH脾),计算量效和时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回归LDH活性AUC值的半数有效时间(Median effective time,ET50)和半数有效密度(Median effective inoculation density,ED50)作为最佳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细胞爬片观察细胞状态。结果:共培养时间的ET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40h和14h-110h,相关方程为Y=0.12+0.80/(1+101056-1.60X),R=0.93。共培养接种密度 ED50及 95%置信区间分别为 8×104个/mL和 5×103个/mL-1 ×106个/mL,相关方程为 Y=0.32+0.70/(1+1015.714.91X),R=0.83。结论:成功建立原代脾细胞-乳腺癌细胞共培养模型,确定最适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分别为40h和8×104个/mL。3.2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初探目的:以糖代谢为例,初探体外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方法:分离CFA刺激免疫的乳腺癌大鼠中乳腺癌细胞与脾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为癌细胞、脾细胞、癌-脾共培养组,分别加入梯度浓度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2-DG)培养20h,实验终点检测上清LDH,IFN-γ变化,回归 IFN-γ含量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作为 2-DG 的最适造模条件。结果:2-DG调节糖代谢促进免疫逃逸的E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50mM和1×10-3mM-2×106mM,相关方程为Y=0.29+0.57/(1+10-2.94+1.75X),R=0.59。结论:在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上,探索了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体外模型。

李文英[7](2020)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急性毒副反应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同步大分割放疗、序贯大分割放疗及常规分割放疗方案之间急性毒副反应的差异及不同放疗方案对患者心理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唐山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需要全乳放疗的患者156例,采用SPSS17.0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随机分为三组,为获取最大检验效能,等比例设置:同步大分割放疗组52例,全乳腺照射剂量为43.5Gy/2.9Gy/15F,瘤床同步加量剂量为49.5Gy/3.3Gy/15F;序贯大分割放疗组52例,全乳腺照射剂量为43.5Gy/2.9Gy/15F,瘤床序贯加量8.7Gy/2.9Gy/3F;常规分割放疗组52例,全乳腺照射剂量50Gy/2Gy/25F,瘤床序贯加量10Gy/2Gy/5F。1按照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皮肤、肺部和血液的急性毒副反应;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放疗前(T0)、放疗结束时(T1)、放疗结束后1个月(T2)及放疗后3个月(T3)时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比较不同放疗方案对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及其与放疗损伤之间的关系。2按照放射治疗联合中心(Joint Center for Radiation Therapy,JCRT)标准评价三组患者放疗前(T0)、放疗结束时(T1)、放疗结束后1个月(T2)及放疗后3个月(T3)时乳腺局部的美容效果,放疗前(T0)及放疗结束时(T1)填写焦虑评估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了解不同放疗方案对患者美容效果的影响及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结果由于在放疗过程中,4例患者感染流感,2例退出研究,1例未按规定进行复查,最终共纳入患者149例:同步大分割组50例,序贯大分割组51例,常规分割组48例。随访至2020年2月,随访率100%:1三组患者急性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及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938;χ2=0.496,P=0.780;χ2=0.132,P=0.717)。2 IL-6、IL-10和IL-12P70浓度在不同放疗方案和检测时间无交互作用(F=0.233,P=0.797;F=0.792,P=0.461;F=0.232,P=0.842),不同放疗方案之间IL-6、IL-10和IL-12P7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00,P=0.819;F=0.411,P=0.792;F=0.334,P=0.716),时间因素对IL-6、IL-10及IL-12P70的浓度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81,P<0.001;F=5.443,P=0.019;F=18.541,P<0.001)。IL-6浓度在放疗结束时较放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2),并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和放疗结束后3个月较放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1,0.031;P<0.001,<0.001,<0.001);IL-10浓度放疗结束时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较放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8,0.214,0.112;P=0.073,0.415,0.061),放疗结束后3个月较放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6);IL-12P70浓度放疗结束时较放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1),放疗结束后1个月较放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3,0.195,0.132),放疗结束后3个月较放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1)。3三组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时、放疗结束后1个月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美容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68,P=0.919;χ2=0.340,P=0.844;χ2=0.340,P=0.844;χ2=0.340,P=0.844)。4放疗前及放疗结束时三组患者SAS评分均高于中国常模(全国协作组根据1158例正常人测评的平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2,P<0.001;t=7.493,P<0.001;t=7.815,P<0.001;t=5.623,P<0.001;t=5.898,P<0.001;t=8.442,P<0.001);三组患者放疗前后SAS评分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8,P=0.029);放疗后三组患者SAS评分与放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4,P=0.324;t=1.915,P=0.371;t=0.652,P=0.183)。结论1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序贯大分割放疗及常规分割放疗方案引起患者急性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同步大分割放疗并未显着增加患者急性毒副反应的发生。2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同步大分割放疗减少了治疗次数,缩短了治疗时间。3与常规分割放疗组和序贯大分割放疗组相比,同步大分割放疗组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图7幅;表12个;参133篇。

国家[8](2020)在《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负担。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组织病理类型,约占肺癌病例的85%-90%。炎症和癌症密切相关,已成为癌症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扰素调节因子5(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IRF5)是固有免疫反应信号通路的关键转录因子,参与调控Ⅰ型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IP)-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也在巨噬细胞极化、B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浆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此外,IRF5还可以促进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IRF5在癌症中的作用可能与癌症类型有关。有研究显示:IRF5在乳腺癌和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而在甲状腺癌和肾癌中则促进肿瘤发展。目前,仅有体外研究发现IRF5可能抑制NSCLC的发展,尚没有从临床角度探索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IRF5在NSCLC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为NSCL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应用反转录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流式细胞术和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CBA)等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IRF5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0、TNF-α和IP-10的表达情况;应用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两个位点的基因型。结果:1.NSCLC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尤其在<45岁和≥60岁患者表现显着。2.在NSCLC组织中,早期癌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癌组织,但其在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无明显差异。3.NSCLC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高的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癌组织中IRF5蛋白质水平低的患者比较有延长的趋势,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在吸烟的NSCLC患者中,IRF5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其在早期癌组织中的水平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组织,并且其在癌组织中的水平与患者的吸烟烟龄呈负相关。5.IRF5在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在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进展期患者。6.和健康对照组相比,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水平对NSCLC诊断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71.4%,AUC为0.858,且其对早期NSCLC的诊断价值(AUC=0.904)高于进展期NSCLC(AUC=0.81)。7.NSCLC患者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其等位基因(CGGGG)的分布频率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是与疾病分期无明显相关性。8.IRF5 rs77571059杂合缺失型(-/CGGGG)的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纯合缺失型(-/-)患者。9.NSCLC患者血浆中IL-6和IP-10的蛋白质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早期患者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白细胞中IL-10 m RNA水平是显着升高的,而进展期患者血浆中IL-6和IL-10蛋白质水平是显着升高的。10.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均与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浆中IL-10的蛋白质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IRF5在NSCLC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负调节作用。2.早期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水平是显着升高的提示其在NSCLC发展中具有早期预警作用。3.IRF5 SNP rs77571059与NSCLC的易感性有关,且能影响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m RNA表达水平,提示遗传背景对肺癌发生发展中IRF5的应答有影响。4.IRF5下游细胞因子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或血浆中的水平与NSCLC分期有关,监测血浆中IP-10的蛋白质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中IL-10的m RNA水平对于肺癌早期的预测有辅助作用。

陆红祥[9](2020)在《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严重创伤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是临床救治的关键。然而,创伤患者在伤后常处于“无菌性炎症”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因创伤后脓毒症发生率和致死率高,对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并给予个体化治疗是降低创伤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发现有效的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拟从遗传背景、临床变量和转录组水平三个层面筛选可能与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和发生相关的预警指标,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材料和方法1.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一方面采用“Sepsis”和“Polymorphism”作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和HuGe数据库中检索筛选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对研究人群数≥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Meta分析,而对研究人群<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系统评价,筛选出对脓毒症易患性具有预警作用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另一方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候选基因遗传关联策略,通过临床多中心关联研究、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等对核受体PPARG基因rs10865710C/G在创伤后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2.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在中国创伤患者中对上述筛选出的64个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SNPscan方法进行分型,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平均下降准确度(MDA)≥1.0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根据各位点对创伤后脓毒症的贡献程度,构建创伤后脓毒症的权重遗传风险评分(wGR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wGR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进一步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来评估遗传风险评分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再分类能力。3.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分析:收集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和套索回归(LASSO)技术来筛选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相关的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TS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估TSS的校正能力。4.创伤后脓毒症相关转录组指标的筛选:一方面采用lncRNA转录组芯片技术检测LPS诱导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lncRNAs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GO和KEGG分析,并构建lncRNAs-mRNAs共表达网络,筛选可能用于脓毒症发生相关的关键lncRNAs。另一方面对创伤人群外周血的转录组公共数据库进行挖掘,鉴定在创伤后表达显着变化的基因,并在创伤患者中对其表达变化进行验证,然后在严重创伤人群中对其在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共筛选出349篇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涉及405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对研究人群≥3的76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204个Meta分析,及根据年龄、种族划分进行的185个亚组Meta分析,发现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相关;而对其余研究人群<3的3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63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有潜在的关联性。同时,通过重庆和贵州地区两个临床中心关联研究发现核受体PPARG rs10865710C/G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且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证实rs10865710C/G是通过影响PPARG基因增强子活性和与转录因子CREB2的结合能力,进而影响PPARγ表达,从而影响创伤后脓毒症的易患性。2.在883例创伤患者中成功分型了64个脓毒症易患性潜在基因多态性位点,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1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MDA≥1.0,基于该17个位点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wGRS)。关联分析显示遗传风险评分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OR=2.19(1.53-3.15),P=2.01×10-5),对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预警作用的AUC为0.619(0.586-0.651)。当在临床预警模型中加入遗传风险评分后,预警模型的AUC达到0.768(0.739-0.796),增加了3.40%(P=8.00í10-4),且NRI增加了25.18%(17.84%-32.51%)(P=6.00í10-5)。3.684例创伤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其中411例(60%)创伤患者划为训练人群,273例创伤患者划为验证人群。在训练人群中,通过Logistic和LASSO分析,从50个临床指标中共筛选出7个脓毒症早期预警临床变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体温(T)、心率(HR)、血浆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C反应蛋白(CRP),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分析结果表明,在训练人群和验证人群中,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随着TSS的增加而增加(Ptrend=7.44×10-21和Ptrend=1.16×10-13),TSS对创伤后脓毒症预警作用的AUC为0.799(0.757-0.837)和0.790(0.736-0.836),且TSS的预警能力优于SOFA评分(P<0.001)。同时,H-L检验发现TSS具有良好的校正能力(P=0.386和P=0.082)。4.对lncRNA转录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PBMCs在LPS诱导后有890个lncRNAs和1635个mRNAs差异表达(FC≥2,FDR<0.05)。根据GO和KEGG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功能主要集中在NF-KB、NLR、TLR和TNF等信号通路中,这些研究结果为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lncRNAs靶标。同时,对公共数据库的分析发现VNN1在严重创伤后显着增加,且VNN1可能参与创伤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包含283例和121例患者的两个创伤人群中,血浆vanin-1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密切相关(OR=3.92(2.68-5.72),P=1.67í10-12)和OR=4.26(2.22-8.17),P=1.28í10-5)),且血浆vanin-1对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预警能力(AUC=(0.82(0.77-0.87)和0.83(0.75-0.89))显着优于CRP、PCT和APACHE II(P<0.05)。结论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筛选了系列可能与脓毒症易患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其次,基于创伤患者入院后的临床数据,筛选和构建了包含7个临床变量的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评分。最后,借助组学技术筛选到一些可能作为脓毒症研究新靶点的差异表达lncRNAs,并发现血浆VNN1可能是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张凯[10](2020)在《CD4+T细胞亚群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组织中的改变及各亚群之间相关性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生物过程,其中80%为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内膜导致的I型EC,既往的研究发现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均为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然而,要充分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还必须了解癌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细胞、NK细胞等)、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等复杂成分构成,其中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CD4+T细胞及其细胞亚群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CD4+T细胞亚群之间通过细胞因子维持着动态的免疫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便会导致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然而,EC患者中CD4+T细胞亚群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CD4+T细胞亚群是否能促进EC进展的机制仍未可知,因此,基于以上问题为出发点,本研究将分四部分初步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各亚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35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外周血的常规指标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免疫炎性细胞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并重点探讨F-NLR评分和F-PLR评分是否能作为预测EC患者预后的指标。(2)采用质谱流式方法、q RT-PCR方法从T细胞表面标记物层面和转录因子水平层面探究正常内膜对照组(NC组)、不典增生组(AH组)和子宫内膜癌组(EC组)三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并初步探究外周血CD4+T细胞各亚群比例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质谱流式方法、q RT-PCR方法从T细胞表面标记物层面和转录因子水平层面探究正常内膜对照组(NC组)、不典增生组(AH组)和子宫内膜癌组(EC组)三组组织中CD4+T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并初步探究外周血CD4+T细胞各亚群比例之间的相关性。(4)体外提取CD4+T细胞,与子宫内膜癌细胞株体外构建Transwell共培养模型,观察CD4+T细胞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高F-NLR得分与病理类型为II型、G3分级、III+IV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关系更密切;高F-PLR得分与年龄≥60岁、绝经后状态、病理类型为II型、III+IV期和宫颈间质受累的EC患者关系更密切;对影响EC患者总体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多因素分析提示:II型EC、FIGO分期为III+IV期、高F-NLR得分、高F-PLR得分是E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EC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及T-bet m RNA表达水平较NC组明显降低,而Th2细胞及GATA3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C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RORγt m RNA表达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Treg细胞及FOXP3 m RNA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EC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及AHR m RNA表达水平较NC组、AH组明显升高;各亚群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在EC组和AH组患者中Th1细胞表现出与Th2细胞具有正相关性,而在NC组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呈现出正相关性。(3)EC组和AH组中局部组织浸润Th1细胞及T-bet m RNA表达水平要低于NC组;EC组中Th2细胞比例明显高于NC组,而GATA3 m RNA表达水平在AH组和EC组中逐渐递增;EC组中Th17细胞比例及RORγt m RNA表达水平、Treg细胞比例及FOXP3 m RNA表达水平和Th22细胞及AHR m RNA表达水平均要高于NC组;相关性结果显示EC组中Th1细胞与Th2细胞之间呈正相关性。(4)Transwell共培养实验表明体外CD4+T细胞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和KLE细胞的侵袭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前外周血F-NLR和F-PLR评分更高的患者可能是总体生存期(OS)和无瘤生存期(PFS)潜在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免疫炎性指标F-NLR和F-PLR的新型分级系统可作为EC的预后指标。2.EC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Th1细胞及主要转录因子T-bet m RNA表达水平较NC组要明显降低,Th2细胞及GATA3 m RNA转录因子表达水平、Th17细胞及RORγt m RNA转录因子表达水平、Treg细胞及FOXP3 m RNA转录因子表达水平、Th22细胞及AHR m RNA转录因子表达水平较NC组要明显升高,提示循环外周血和局部肿瘤微环境中Th1/Th2比例的失衡、Th17/Treg比例的失衡以及Th22细胞比例的异常可能都参与了EC患者疾病进展的过程。3.Transwell共培养模型发现,体外CD4+T细胞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和KLE细胞的侵袭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乳腺癌患者血浆IL-1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患者血浆IL-1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Graves病中MAIT和iNKT的频率、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MAIT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MDSCs通过动员自分泌Wnt/PCP驱动前列腺癌的转移和去势抵抗(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CRPC组织中募集的MDSCs与肿瘤进展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核心PCP参与MDSCs诱导的前列腺癌去势抵抗及转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MDSCs驱动CRPC及迁移中Wnt5a的动员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LGK-974 联合恩杂鲁胺可显着抑制前列腺癌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 MDSCs分泌的IL-23 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介导作用及临床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前列腺癌免疫疗法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肿瘤微环境调控的基因/化药纳米系统用于化疗免疫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共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制剂学评价
    1 引言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PMet聚合物和HA-SH的合成
        3.1.1 PMet聚合物的合成
        3.1.2 HA-SH的合成
        3.2 PMet聚合物和HA-SH的表征
        3.2.1 核磁共振氢谱
        3.2.2 分子量的测定
        3.3 质粒的扩增与提取
        3.4 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的制备
        3.5 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的理化性质表征
        3.5.1 平均粒径及表面电荷的测定
        3.5.2 琼脂糖凝胶电泳
        3.5.3 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3.5.4 血浆稳定性
        3.5.5 电荷翻转实验
        3.6 体外释放实验
    4 结果与讨论
        4.1 PMet聚合物与HA-SH的表征
        4.1.1 核磁共振光谱
        4.1.2 分子量的测定
        4.2 HA/pIL-12/DOX-PMet共载药胶束理化性质表征
        4.2.1 平均粒径及表面电荷的测定
        4.2.2 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析
        4.2.3 血浆稳定性
        4.2.4 胶束电荷翻转特性
        4.3 体外释放实验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载药胶束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1 引言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3.2 细胞毒性实验
        3.3 细胞凋亡实验
        3.4 体外共递送实验
        3.5 体外基因转染实验
        3.6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4.2 细胞凋亡
        4.3 体外共递送实验
        4.4 体外基因转染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载药胶束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1 引言
    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实验动物
        3.3 荷瘤小鼠模型建立
        3.4 体内转染效率检测
        3.5 体内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分析方法的建立
        3.6 体内药动学研究
        3.7 组织分布研究
        3.8 体内抗肿瘤及抑制肺转移研究
        3.9 组织病理切片的形态学观察
        3.10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及讨论
        4.1 体内转染效率分析
        4.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4.3 体内药动学研究
        4.4 组织分布研究
        4.5 体内抗肿瘤及抑制肺转移研究
        4.6 器官病理切片的形态学观察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载药胶束的化疗免疫分子机制研究
    1 引言
    2 试剂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乳腺癌小鼠模型建立
        3.3 细胞因子检测
        3.4 外周淋巴器官免疫应答分析
        3.5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分析
        3.6 肿瘤组织巨噬细胞极化分析
        3.7 免疫荧光染色分析
        3.8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及讨论
        4.1 细胞因子检测
        4.2 外周淋巴器官免疫应答分析
        4.3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分析
        4.4 肿瘤组织巨噬细胞极化分析
        4.5 免疫荧光染色分析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 肿瘤免疫治疗的纳米递送系统
        1.1 肿瘤免疫治疗的天然纳米递送系统
        1.1.1 脂质纳米粒
        1.1.2 细胞外囊泡
        1.2 肿瘤免疫治疗的合成纳米递送系统
        1.2.1 聚合物纳米粒
        1.2.2 无机纳米粒
    2 免疫调节剂给药系统
        2.1 基于多肽/蛋白和核酸的纳米递送系统
        2.1.1 基于多肽/蛋白的纳米递送系统
        2.1.2 基于核酸的纳米递送系统
        2.2 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纳米递送系统
        2.3 基于免疫刺激小分子的纳米递送系统
    3 纳米技术用于肿瘤免疫联合治疗
        3.1 基于光热和光动力免疫治疗的纳米联合系统
        3.2 基于化疗-免疫的纳米联合系统
    4 结语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应答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1 先天性免疫调节
        2 适应性免疫调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1 树突状细胞亚群分类
        2 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功能
        3 肿瘤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4 肿瘤治疗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5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6 抗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桔梗皂苷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途径
        2 调控肿瘤细胞自噬
        3 调控肿瘤细胞增殖
        4 抑制血管生成
        5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6 体内抗肿瘤调控
        7 免疫调节及降脂活性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脂质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桔梗皂苷D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七: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脂质含量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八: 桔梗皂苷D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九: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附件

(5)非小细胞肺癌中IL-35、MVD、LVD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片
        2.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3 判断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2 IL-35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3 IL-35与LVD、MVD的关系
    1.4 生存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
    第一部分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
        第一节 大鼠乳腺癌免疫药理模型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的病理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肝凉血方抗乳腺癌免疫逃逸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第一节 疏肝凉血方抗大鼠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免疫逃逸的药理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乳腺癌免疫监视效应速检的规范方法探索
        第一节 原代乳腺癌-脾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免疫代谢参与乳腺癌免疫逃逸体外模型初探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部分
    综述一 乳腺癌中西医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肿瘤免疫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急性毒副反应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随机分组
        1.1.3 放疗设备及放疗过程
        1.1.4 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1.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1.6 随访
        1.1.7 伦理问题
        1.1.8 样本量确定方法
        1.1.9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基本资料
        1.2.2 三组患者急性毒副反应对比结果
        1.2.3 三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结果
    1.3 讨论
        1.3.1 急性毒副反应
        1.3.2 放疗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乳腺癌放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2.1 乳腺癌的治疗现状
        2.1.1 外科治疗
        2.1.2 药物治疗
        2.1.3 放射治疗
    2.2 乳腺癌放疗的重要性
    2.3 放疗后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的意义
        2.3.1白细胞介素-2
        2.3.2白细胞介素-6
        2.3.3白细胞介素-8
        2.3.4白细胞介素-10
        2.3.5 其他细胞因子
    2.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焦虑评估量表(SAS)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炎症和肺癌
        1.1.1 简介
        1.1.2 炎症细胞和肺癌
        1.1.3 炎症因子和肺癌
        1.1.4 展望
    1.2 IRF5的研究进展
        1.2.1 IRF5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1.2.2 IRF5的基因多态性
        1.2.3 IRF5的活化和信号通路
        1.2.4 IRF5和免疫细胞
        1.2.5 IRF5与肿瘤性疾病
        1.2.6 展望
    1.3 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1.3.1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1.3.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1.3.3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 CYFRA21.1)
        1.3.4 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
        1.3.5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Pro GRP)
        1.3.6 自身抗体
        1.3.7 展望
第2章 NSCLC组织中IRF5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和患者状况的关系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临床指标
        2.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2.3.2 IRF5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的检测
        2.3.3 IRF5在不同病理亚型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
        2.3.4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疾病分期的关系
        2.3.5 IRF5在NSCLC组织中的蛋白质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2.3.6 不同年龄组NSCLC患者组织中IRF5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
        2.3.7 IRF5在吸烟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水平和IRF5基因多态性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临床指标
        3.2.3 标本采集
        3.2.4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5 RT-q PCR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及相关细胞因子的m RNA水平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的蛋白质水平
        3.2.7 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血浆中IRF5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
        3.2.8 外周血IRF5 rs77571059和rs2004640位点基因型的检测
        3.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点
        3.3.2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 m 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3.3.3 IRF5 m RNA表达水平对NSCLC诊断价值的分析
        3.3.4 NSCL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IRF5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分析
        3.3.5 IRF5基因多态性与NSCLC的关联性研究
        3.3.6 NSCLC患者外周血中IRF5下游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创伤后脓毒症遗传易患性研究
    2.1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创伤后脓毒症转录组学层面新的预警生物标志物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遗传风险评分在复杂疾病预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脓毒症预警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CD4+T细胞亚群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组织中的改变及各亚群之间相关性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外周血免疫炎症相关指标F-NLR/F-PLR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子宫内膜癌病人临床数据收集
        1.1.2 临界值的确定
        1.1.3 F-NLR和 F-PLR的评估和分类
        1.1.4 随访
        1.1.5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病人一般临床特征
        1.2.2 EC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1.2.3 EC患者F-NLR和 F-PLR评分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2.4 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1.2.5 影响EC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1.2.6 随访结局
    1.3 讨论
        1.3.1 免疫炎性细胞与肿瘤的关系
        1.3.2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肿瘤的关系
        1.3.3 F-NLR评分、F-PLR评分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1.4 小结
二、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及各亚群之间相关性的初步探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
        2.1.3 三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收集和储存
        2.1.4 实验试剂
        2.1.5 实验仪器
        2.1.6 实验方法
        2.1.7 实验结果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病理特征
        2.2.2 非肿瘤对照组、不典型增生组、EC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变化
        2.2.3 三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各亚群功能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
        2.2.4 非肿瘤对照组、不典型增生组、EC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亚群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2.3 讨论
        2.3.1 Th1/Th2 细胞与EC的关系
        2.3.2 Th17/Threg 细胞与 EC 的关系
    2.4 小结
三、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中CD4~+T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及各亚群之间相关性的初步探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实验结果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三组组织单个核细胞中CD4~+T细胞亚群的比例
        3.2.2 EC病人组织单个核细胞中CD4~+T细胞亚群比例相关性分析
        3.2.3 三组组织中CD4~+T细胞各亚群功能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
    3.3 讨论
        3.3.1 肿瘤局部免疫微环境与外周血之间的交互(corsstalk)作用
        3.3.2 肿瘤免疫治疗
    3.4 小结
四、CD4~+T细胞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溶液配制
        4.1.4 实验仪器
        4.1.5 实验方法
        4.1.6 统计方法处理
    4.2 结果
        4.2.1 Ficoll分层-磁珠分离提取活化CD4~+T细胞
        4.2.2 CD4~+T 细胞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实验
    4.3 讨论
        4.3.1 CD4~+T细胞及亚群的分化调节特点
        4.3.2 CD4~+T细胞与肿瘤的关系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CD4~+T细胞亚群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及成果

四、乳腺癌患者血浆IL-1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Graves病中MAIT和iNKT的频率、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析[D]. 黄欣.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MDSCs通过动员自分泌Wnt/PCP驱动前列腺癌的转移和去势抵抗[D]. 李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肿瘤微环境调控的基因/化药纳米系统用于化疗免疫联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D]. 孙悦.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非小细胞肺癌中IL-35、MVD、LVD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聂静. 青岛大学, 2020(01)
  • [6]疏肝凉血方调控免疫代谢抗乳腺癌的药理机制研究[D]. 刘金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大分割放疗急性毒副反应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D]. 李文英.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干扰素调节因子5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早期预警中的可能作用[D]. 国家. 吉林大学, 2020(08)
  • [9]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D]. 陆红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CD4+T细胞亚群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组织中的改变及各亚群之间相关性的探究[D]. 张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乳腺癌论文 脓毒症论文 肿瘤免疫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免疫抑制论文

上一篇:氯丙嗪预处理对冻存肝缺血性损伤的影响
下一篇:隐藏在活人坟墓后面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