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玫[1](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冯时[2](2018)在《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牙合)力及相关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Microsomia,HFM)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颂面畸形。目前,对该畸形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颂骨偏斜和外耳畸形的矫治以及软组织发育不良的修复重建上,对潜在的口颌功能异常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设计出一套临床实用的(牙合)力测试系统,分别对HFM儿童及同龄正常儿童均进行(牙合)力检测,研究HFM患儿的(牙合)力分布特点,分析经下颂骨牵引成骨(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后的(牙合)力变化。同时应用Mimics软件分析CT数据,研究咬肌、颗肌和翼内肌的解剖学特征,探讨HFM颌骨的不对称发育对猞力的影响及DO对(牙合)力的改变。在此基础上为建立更完善的HFM口颌系统功能评估和治疗做基础的研究铺垫,并为HFM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一、(牙合)力测量仪的设计与研发:根据HFM患儿的咬合特征,我们设计出(牙合)力测量系统,包括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高精度数字模拟转换放大器和AVR单片机进行数据转换。测得的猞力数值可以通过液晶显示端直接读出,具有简便、有效、临床实用的特点。二、HFM患儿的(牙合)力检测与分析:第一部分,在2014年5月-2018年2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中心以及外耳再造中心咨询和就诊的6-10岁龄、未经手术治疗的儿童中随机抽样选取正常儿童37例,和37例HFM儿童一并采集(牙合)力数据。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牙合)力测量。以第一磨牙/乳磨牙为测量点。每人进行6次(牙合)力测量,每边3次。取最大值记录为该侧测量值。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咀嚼习惯以及HFM的Pruzansky-Kaban分型。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领面外科中心就诊且拟行颂骨牵引治疗的儿童中,选取未经其他手术及正畸矫正的HFM儿童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6-8岁。其中Pruzansky II型HFM患者20例,PruzanskyⅢ型2例。于术前及术后1年采集每位患者的健侧和患侧磨牙区(以第一磨牙为测量点)、健侧和患侧前磨牙区(以第一前磨牙或第一乳磨牙为测量点)及切牙区(以双侧中切牙或乳中切牙中点为测量点)进行最大(牙合)力的检测。各牙位点均测量3次,记录其中最高的数值作为该牙位点最大猞力测量值。将术前、术后1年时同一患儿的猞力测量值做自身对照分析。三、(牙合)力相关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筛选出在2014年5月-2015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中心就诊且行领骨牵引治疗的HFM儿童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6-8岁。均为PruzanskyⅡ型HFM患者。测量其牵引器置入与牵引器取出时的CT数据资料,Minics16.0软件重建和测量咬肌、颞肌、翼内肌的体积及最大横截面积。并通过类似确定解剖给平面的方法,连接下颂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至同侧最后一颗磨牙的远中颊尖顶绘制一条直线L。直线L的延长线与该侧下颌升支后缘相交于点B。连接角前切迹点A和点B,则将直线AB与下颌骨相交的外侧骨块面积定义为下颌角面积。通关相关软件测量术前术后该部位面积的变化,并综合咬肌、颞肌、翼内肌的体积变化进行术前、术后的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所测量的6-10岁HFM患儿(牙合)力数据显示:HFM组中,同一患儿左右侧(牙合)力差异明显(p<0.01)。患侧平均最大(牙合)力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但健侧无统计差异(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6-8岁22例接受DO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牙合)力数据显示:术前大部分HFM患者已呈现(牙合)力左、右分布偏倚的情况(P<0.05)。术后1年上述5个牙区中,患侧磨牙区(牙合)力升高(P<0.05),而其他牙位最大(牙合)力基本与术前水平持平(P>0.05)。健侧与患侧(牙合)力的回归直线分析表明,术后患者(牙合)力偏移程度降低,(牙合)力分布的中心点向正中移动,两侧趋于对称。本研究所测量的20例HFM患儿CT数据显示,术前双侧咬肌、颞肌、翼内肌体积具有显着差异(P<0.001)。而经过牵引器牵引成骨后,患侧咬肌、颞肌、翼内肌体积与术前自身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分析20例HFM患儿患侧肌肉发现:术后咬肌的截面积减少(P<0.05);长度增加(P<0.05)。术后颞肌的截面积增大(P<0.05);长度不变(P>0.05)。术后翼内肌的截面积增大(P<0.05);长度增加(P<0.05)。20例HFM患儿术后健侧下领角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15);患侧下颂角区面积明显减少(P<0.001)。结论本研究应用(牙合)力指标来反映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口颂系统功能。测量分析发现HFM患儿的单侧颞颌关节及下颂骨畸形的存在并不明显影响健侧咬合,却对患侧的咬合发育有明显影响;在HFM患者个体上则主要表现为猞力左右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经过DO手术治疗后,HFM患者(牙合)力分布得到了重新调整,患侧磨牙区(牙合)力升高,使得整体的(牙合)力分布由不平衡趋于平衡。CT数据分析得出,DO对HFM患儿患侧不同咀嚼肌肉的影响各不相同:翼内肌增厚且延长;咬肌延长并变薄;颞肌仅厚度增加。而我们观察到颂骨牵引术后下颂角骨质出现明显吸收,提示DO术后的咀嚼肌群变化是骨骼延长和生理(牙合)平衡的综合作用。DO术后,HFM患儿患侧咬肌、翼内肌和颞肌生长可能发生的不同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咀嚼应力分布,建立了新的(牙合)平衡,并从总体上改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牙合)力双侧不均衡情况。故而我们提出了DO术后生理上“适应性再平衡”的理论假设,认为可以将HFM的DO治疗看作一个形态和功能的整体,既要考虑颂骨形变会造成的功能性影响,也要防止功能性因素造成的骨骼畸形复发。通过对功能和形态的统一考量,最大程度地保留DO的延长效果,同时兼顾生理(牙合)功能的调节和改建。
李泫珠(LEE HYUNJOO)[3](2017)在《基于现代文献的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现代文献中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腧穴主治病症论述的相关文献,归纳统计各个腧穴的临床应用情况,总结足阳明胃经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规律特点,从而为足阳明胃经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文献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等检索方式,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为检索源,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以及45个“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检索时间均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发现有关足阳明胃经经脉及各腧穴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本研究涉及相关文献55720篇,以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关键词或主题词可检索到的文献共25984篇,以经脉为检索词可纳入的文献为5614篇,以45腧穴名称为检索词,按纳入标准可被采用的文献数量为16103篇。通过统计处理后发现主治病症涉及:内科病症(内科杂病、脾胃系病症、呼吸系统病症、泌尿系统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妇儿科病症、皮外伤科病症、五官科病症及其他病症,其中胃肠脾胃病症数量最多,为2019篇,占36%;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丰隆、天枢,其中足三里涉及176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5.60%,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尿潴留、便秘、呃逆、呕吐、腹泻;丰隆涉及13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6.67%。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高脂血症、肥胖、哮喘、气管炎、高血压病;天枢涉及84种病症,占总频次的10.29%,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便秘、腹泻、肥胖、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结论:足阳明胃经经脉及经穴应用规律广泛,主治病症繁多,临床疗效确切,其中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主要集中在脾胃等内科病症;腧穴主治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及头面躯体痛症等方面,二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李春智[4](2003)在《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液表皮样癌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左右,发病率居涎腺恶性肿瘤首位,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部分粘液表皮样癌为低度恶性肿瘤,首次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也有小部分粘液表皮样癌表现出高度恶性肿瘤特征,术后易出现复发和转移,甚至死亡。 目的:对经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复发和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材料与方法:1、对9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因素的回顾性研究,通过SPSS 10.0软件中Kaplan-Meier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程序,Log rank检验各组间差异的显着性,分析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同时用Kaplan-Meier法估计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图。2、对初次手术治疗五年以上并有随访结果的59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因素的回顾性研究,通过SPSS 10.0软件中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 结果:1、本组总体3、5、10及1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93.78%、87.22%、85.24%、85.24%。与术后生存率降低相关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包括:处于临床晚期、患者年龄≥60岁、镜下发现坏死以及术后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2、本组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3.73%,术后转移率为23.73%,转移多出现在同侧颈 第四刀巨大学项士学 文部的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发生率仅 2.14%。患者处于临床晚期、存在骨侵犯、镜下观察癌周淋巴细胞浸润呈连续带状、有丝分裂率)4时,术后易出现复发。而低分化、癌巢边界形态为Ill型及术后出现复发时,患者术后易发生转移。结论:1、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是影响涎腺MEC术后生存的主要临床因素,镜下坏死是影响涎腺MEC术后生存的主要病理学因素。2、临床分期、骨侵犯、癌周淋巴细胞浸润方式及有丝分裂率是影响术后复发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而分化程度、癌巢边界形态和术后复发是影响术后转移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术后发生转移是影响涎腺MEC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3、早期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术中密切注意侵犯骨切除的安全边界,对恶性程度高者进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形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治疗。4、对术后五年内时患者严密进行随访,出现复发时及早进行再手术。
祝博[5](2012)在《《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第33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指出
王毓三,未至鹏,童斌立[6](2000)在《第一磨牙牙髓炎合并同侧面神经麻痹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
| 1. 文献研究背景 |
|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
| 1.2 少阴病论述 |
|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
|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
|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
| 3.1 日本医家方论 |
|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
|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
|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
| 4.1 麻黄 |
| 4.2 附子 |
| 4.3 细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
| 1.1 文献收集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2. 资料收集项目 |
| 3. 资料整理 |
| 4. 统计研究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1.3 症状统计分析 |
| 1.4 舌象统计分析 |
| 1.5 脉象统计分析 |
|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2.4 症状统计分析 |
| 2.5 体征统计分析 |
|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
|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
|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3.4 症状统计分析 |
| 3.5 体征统计分析 |
|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
|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
|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
|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
|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4.3 症状统计分析 |
|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
|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
|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
|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
|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
|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
|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
| 5.3 症状统计分析 |
| 5.4 舌象统计分析 |
| 5.5 脉象统计分析 |
| 5.6 腹诊统计 |
| 第四章: 讨论 |
|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 1.1 方论 |
| 1.2 方证的概念 |
|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
| 2.1 中医病机分析 |
| 2.2 方证病机分析 |
|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
|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
| 3.1 主治疾病 |
| 3.2 症状指证 |
| 3.3 体征指征 |
| 3.4 适用人群 |
|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
|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
|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
|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
| 4. 类方方证鉴别 |
|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
| 4.2 麻黄附子汤 |
| 4.3 麻黄汤 |
|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
| 4.5 附子汤 |
| 4.6 桂枝加附子汤 |
| 4.7 大黄附子汤 |
|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
| 4.9 四逆汤 |
| 4.10 真武汤 |
|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
|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
|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
| 5.3 注意事项 |
|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
| 7. 结论 |
|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7.4 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
|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牙合)力分布特征及牵引成骨对其的影响 |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儿(牙合)力相关解剖特征的测量分析 |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 计算机辅助临床实用型(牙合)力测量仪的设计与研发 |
| 1 设计原理 |
| 2 元件性能性指标 |
| 3 电路测量原理 |
| 4 信号采集及处理程序设计 |
| 5 测量仪的标定及测试 |
| 全文小结 |
| 文献综述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口颌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附表 |
| 附录二 附图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2.4 文献管理和数据处理 |
| 现代文献研究 |
| 1. 纳入文献年份的情况统计 |
| 2. 文献研究类型分析 |
| 3. 干预方法情况分析 |
| 4. 足阳明胃经主治规律的统计分析 |
| 4.1 足阳明胃经经脉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 4.2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病症情况统计 |
| 4.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部主治规律情况统计 |
| 讨论 |
| 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脏腑基础 |
| 1.1 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基础 |
| 1.2 足阳明胃经的脏腑基础 |
| 2. 足阳明胃经的现代研究 |
| 2.1 足阳明胃经的解剖形态学研究 |
| 2.2 足阳明胃经的生理病理学基础 |
| 3. 足阳明胃经经穴应用规律分析 |
| 3.1 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2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 3.3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布主治规律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粘液表皮样癌命名的历史沿革 |
| 发病情况 |
| 临床特征 |
| 病理形态及病理学分型与分级 |
| 诊断 |
| 治疗 |
| 预后 |
| 1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效果 |
| 2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
| (1)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临床因素 |
| (2)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病理因素 |
| (3)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因素 |
| 第一部分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生存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
| 第二部分 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