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华,汤鲁明,马建设,王贤亲,王志斌,王志翊[1](2014)在《血液灌流对灭多威中毒兔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对灭多威中毒兔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影响。方法 24只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中毒组(P组)、血液灌流组(HP组),每组8只,建立HP治疗兔灭多威中毒模型,分别测定各组兔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并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P组实验兔脑组织SOD活性较HP组、N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较HP组、N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下,P组脑组织可见充血、水肿等病理学改变,HP组与N组脑组织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早期血液灌流可减轻灭多威中毒所致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
王云[2](2011)在《小儿万灵急性中毒11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小儿万灵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万灵中毒患儿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结果 11例患儿均出现毒蕈碱样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9例出现烟碱样症状。血胆碱酯酶活力均下降。所有患儿均予洗胃、导泻、利尿、补液及应用阿托品治疗,对胆碱酯酶活力<30%者给予氯解磷定治疗,11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小儿万灵中毒与有机磷中毒症状类似,均有毒蕈碱样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治疗关键是及早洗胃,及早应用阿托品。
黄琳,刘会荟,张玉华[3](2010)在《急性灭多威中毒伴血浆淀粉酶升高1例报告》文中指出本文从患者初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及血、尿淀粉酶,血糖,心电图等方面分析急性灭多威中毒的临床特点。结果提示急性灭多威中毒可以引起胰腺的严重损伤。
夏铂[4](2010)在《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中医骨伤科技术主要表现为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零散到全面的发展历程。如在晋唐时期,仅有《肘后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着作记载部分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普济方》、《医宗金鉴》、《中国接骨图说》等着作记载了各部位骨折脱位的诊断和治疗。在发展过程中,中医骨伤科技术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导致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理论的缺失。中医基础理论不关注人体的精细结构,没有解释病理变化的实证性语言。而对于医学而言,没有解剖学则影响了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走上实证医学研究的道路。而骨伤科的发展需要解剖学等实证医学。这是因为骨伤科的基础是形态学,而中医学的辨证体系是非形态学,所以中医学的规范不包含骨伤科局部病变。这使中医骨伤科理论薄弱,尤其是技术方面,所以游离于中医基础理论之外。中医骨伤科在用药技术方面从属于辨证体系,但辨证与用药技术并不十分密切,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由于用药与骨折脱位无特异性,所以中医骨伤科用药与技术缺少相关性。对证用药与治病的关系,仅表现为用药有效性,这都是针对骨伤科疾病显示的证来采取用药,所以用药技术具有非特异性。另外,中医骨伤科技术与中国法医解剖学存在历史错位,纠其根源,是因为当时解剖水平尚不足以说明生理病理,对临床的应用价值尚不显着,故医学界持冷漠态度。而形态解剖学对司法验伤却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所以才受到重视。最后,中医骨伤科技术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重视实用经验和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临床实用技术的发明,而忽视基础解剖生理的发现。所以,中医骨伤科技术没有理论指导,从而走向纯经验道路。此研究,不但帮助我们对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有一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摄取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发现其技术特点和历史规律,为以后研究提供借鉴。
李宁[5](2009)在《百草枯和灭多威中毒应用不同吸附剂血液灌流清除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中百草枯和灭多威的提取净化和分析方法,并模拟临床血液灌流(HP),监测血液灌流前、后血中百草枯和灭多威的浓度,比较使用不同灌流吸附剂和同一种吸附剂在不同时间及不同剂量时,对血中百草枯和灭多威的灌流清除效果,以期筛选出清除效果最佳的灌流吸附剂及最佳的灌流时间和最佳吸附剂用量。方法模拟临床HP,用包膜活性炭和HA230树脂作吸附剂,在实验室模拟临床血液灌流装置,分别对含百草枯和灭多威血样进行HP,灌流后的血样经0.7mol·L-1高氯酸沉淀蛋白离心萃取(百草枯)或乙酸乙酯萃取(灭多威)后,用带有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灌流过程血中百草枯和灭多威的浓度并计算灌流清除率。结果所选定的分析法方法,对于百草枯来说检出限为0.05 ng,低、中、高3种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90.76%~95.80%,相对标准偏差为1.69%~7.98%。包膜活性炭和HA230树脂灌流吸附后血中毒物的清除效率为97.69%~99.52%和97.90%~98.61%,且对于不同浓度的中毒血样,在中、高浓度方面MMAC的清除效果高于HA230树脂,低浓度二者没有差别;对于灭多威来说检出限为0.02 ng,低、中、高3种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93.32%~103.24%,相对标准偏差为2.63%~4.88%。包膜活性炭和HA230树脂灌灌流吸附后血中毒物的清除效率为98.68%~99.64%和98.33%~99.30%,且二者在各个浓度的清除效果都没有差异性。结论HP能有效迅速地清除血中百草枯和灭多威,对重症百草枯和灭多威中毒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价值。最佳的灌流时间在2.0h左右。百草枯的最佳吸附剂用量HA230和MMAC分别为1500mg和350mg。灭多威的最佳吸附剂量HA-230树脂和MMAC均为500mg。因此,在应用血液灌流治疗时,应当根据中毒农药及农药的浓度选择相应灌流吸附剂。
谢伟宏,应剑波,周莉红,程建波[6](2008)在《灭多威检验模拟试验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笛[7](2007)在《急性万灵中毒30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30例口服或喷洒万灵农药致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潜伏期短、症状重、恢复快。因而,把握早期治疗时机,合理应用阿托品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李子斌,于兆利,吴松涛[8](2006)在《12例万灵中毒法医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张莉,李伟,杜云珍[9](2005)在《急性万灵中毒致血淀粉酶升高的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万灵中毒患者血淀粉酶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38例急性万灵中毒患者根据症状和体征分为轻、中、重三组。在入院后1小时内采静脉血测定血淀粉酶的含量。结果轻、中、重三组的血淀粉酶含量分别为102.63±19.15U/L,254.16±43.25U/L和385.57±26.97U/L。采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方法,发现各组之间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0.05、0.01)。结论血淀粉酶的变化与急性万灵中毒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崔佰君[10](2004)在《甲醛固定后器官组织中药(毒)物检测》文中提出法医药(毒)物分析是研究与法律、法规有关可疑检材中药(毒)物的分离、定性定量分析的法医学分支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从组织和体液中或排泄物及体外检材中分离和纯化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并对毒物、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用于法医药(毒)物分析的检材数量有限,且一经消耗不可复得,最常采用分析的检材为血液,且有成形的检测方法及相关国内外分析方法报道。然而从甲醛固定后的器官组织中检验药(毒)物的国内外报道甚少;有些案例案发时未涉及药(毒)物分析,当检案需要时,唯一留下的只有甲醛固定后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建立一套甲醛固定后人体器官组织中药(毒)物的分离、提取和检验方法,旨在澄清案件事实;为某些相关案例的司法鉴定提供证据;对疑有药(毒)物直接或间接引起伤亡的事件及医疗纠纷提供重要鉴定证据,为侦查破案提供重要线索,为司法审判提供依据。生物检材中的药(毒)物分析,由于其在生物体内代谢,分离和纯化药(毒)物及代谢产物比较复杂,且所含成分量微,基本属于痕迹量药物分析;同时生物基质对定量检测有着很大影响;甲醛固定也必然会影响组织中药(毒)物检测。能否在甲醛固定后的器官组织中分离、提取和纯化药(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并对毒物、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至关重要。所建立方法的选择性、分离效率、检出量线性范围,准确性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可信程度,及其分析结果在法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是关键。本研究从法医毒物分析和法医药物分析,两方面在甲醛固定后的器官组织中进行实验研究,并以实际检案辅以论证,阐明甲醛固定一定时间内可以检出某些药(毒)物成分,所建方法准确、实用,<WP=42>适用于法医学鉴定及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应用到法医检案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建立生物器官组织甲醛固定后,所含药(毒)物分离、提取和检测方法,以满足个别只有甲醛固定组织检材案件的药(毒)物检验。为司法鉴定提供有力证据,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公民权益,为法制服务。实验方法根据拟检测的药(毒)物的理化性质及在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制定分离提取方案;采用匀浆去蛋白,有机溶剂振荡分离提取,固相萃取净化,使用高分辨率的检测仪高效液相检测。1、在实验组甲醛固定后豚鼠脏器组织中,通过高氯酸匀浆去蛋白,并在弱酸性条件下使用甲醇振荡提取灭多威成分,然后用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通过Agilent 1100 Pickering 5200高效液相系统,选择235nm检测波长,ZORBAX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4.6mm×250mm 5); 流动相 乙晴:甲醇:水(5%:45%:50%),流速1.2ml/min,进样量10l,柱压320bar,室温检测灭多威。2、制造豚鼠利多卡因中毒模型,处死后采取新鲜血液、脏器组织,以及10%甲醛固定后的器官组织;采用滴加10%偏重亚硫酸钠,弱碱性条件下有机溶剂氯仿提取,HPLC分析。仪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ZORBAX 250×46mm OPS柱,流动相:醋酸磷酸盐缓冲液(PH3.5)—甲醇(70%:30%),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240nm, 进样量10l 。结果1、甲醛固定后的生物组织内检出了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灭多威<WP=43>(Methomyl)成分,所建实验方法获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在口服100mg·kg–1灭多威中毒死亡的实验组豚鼠组织中检出灭多威含量为:心血—17.9±1.56g·ml–1,新鲜各器官组织—1.89±0.08-2.90±0.18g·g–1,甲醛固定三周脏器组织—1.67±0.17-2.69±0.18g·g–1,甲醛固定五周脏器组织—1.63±0.14-2.64±0.14g· g–1。生物样品最低检测限(LOD)为0.045mg · kg-1; 所测日内、日间RSD%均在4.0%以内;甲醛固定脏器组织内灭多威加样检测绝对回收率为(97.76±0.86)%,相对回收率为(96.92±0.33)%,提取回收率为(94.74±2.88)%。甲醛固定3-5w生物组织内灭多威消除率为%:7.3±2.4-13.9±6.3。2、采用HPLC方法检测新鲜组织及甲醛固定后脏器组织中利多卡因;按利多卡因100mg·kg–1经腹腔注射给豚鼠,其检出量为:心血—19.09±3.95g·ml–1,新鲜脏器组织—2.20±0.58-3.82±0.80g·g–1,甲醛固定三周脏器组织—1.91±0.60-3.30±0.77g·g–1甲醛固定五周脏器组织—1.80±0.57-3.22±0.84g·g–1。实验中最低检测限为0.10g·g-1;在1.0-20.0 g·g-1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日内RSD为1.8%,日间RSD为3.4%。甲醛固定后脏器组织中检测利多卡因,添加样品实验相对回收率为:97.3%-99.1%。甲醛固定3-5w,使其利多卡因检出量下降13.2%-22.9%。采用所建方法,在实际检案中甲醛固定两月内的人体器官组织,相关案例全部检出利多卡因。结论甲醛固定后的人体组织中药(毒)物的分离、提取及检测,可为相关案例司法鉴定提供重要依据。围绕实际检案中的众多案例,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开辟了许多甲醛固定后人体组织内药(毒)物检验方法,而且在一<WP=44>些涉毒案件及医疗纠纷中得到了应用,为某些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了有效的证据。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灭多威和利多卡因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优化了检测条件,提高了分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仪器试剂 |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1.3 血液灌流方法 |
|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动物的临床表现 |
| 2.2 兔脑组织病理学观察 |
| 2.3 比色法检测各组兔脑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上篇 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概况 |
| 一、中医骨伤科技术的萌芽起步时期 |
| 二、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形成时期 |
| 三、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时期 |
| 四、中医骨伤科科技术的成熟与完善时期 |
| 下篇 中医骨伤科技术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解析 |
| 一、中医骨伤科技术特点分析 |
| (一) 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特殊性 |
| (二) 中医骨伤科技术纯经验性的特点 |
| (三) 中医骨伤科技术与中国法医解剖学的历史错位 |
| (四) 中医骨伤科整复固定技术治疗各部位骨折脱位的发展及原理分析 |
| 1、中医骨伤科技术治疗骨折、脱位的基本手法 |
| 2、中医骨伤科技术治疗各部位骨折脱位损伤诊治的发展及原理分析 |
| (五) 中医骨伤科外固定器具介绍及特点分析 |
| 1、中医骨伤科外固定器具介绍 |
| 2、中医骨伤科外固定器具特点分析 |
| (六) 中医骨伤科麻醉用药技术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
| 1、中医骨伤科麻醉用药技术的发展 |
| 2、中医骨伤科麻醉用药技术特点分析 |
| (七) 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脱位用药技术特点分析 |
| 1、中医骨伤科由博而约、辨证用药的技术特点 |
| 2、中医骨伤科用药具有非特异性 |
| 二、中医骨伤科技术形成的历史文化问题 |
| (一) 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影响 |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影响 |
| 结论 |
| 致谢 |
| 引用文献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1. 农药中毒及血液灌流的临床应用 |
| 2. 血液灌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材料与方法 |
| 第一部分 血中百草枯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及灌流清除率 |
| 材料与仪器 |
| 实验方法 |
| 结果与讨论 |
| 第二部分 血中灭多威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及灌流清除率 |
| 材料与仪器 |
| 实验方法 |
| 结果与讨论 |
| 讨论 |
| 1. 血液中农药的HPLC检测 |
| 2. 灌流时间的选择 |
| 3. 吸附剂用量的选择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表1, 2) |
| 1.3 治疗 |
| 1.4 转归 |
| 2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提 要 |
| 英文缩写 |
| 文献回顾 |
| 前 言 |
| 研究内容 |
| 第一部分 甲醛固定后生物体内器官组织的毒物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实验步骤 |
| 3 结 果 |
| 4 讨 论 |
| 第二部分 甲醛固定后生物体内器官组织的药物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小 结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硕士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