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秀[1](2009)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STS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知识的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全面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都是以创新为主题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性教育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探索新的创新教学形式成了必然趋势。作者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探讨在不脱离现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尝试提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阐述了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结构,具体介绍了STS教育的有关理论,特别是STS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意义,结合教育学、心理学、STS教育及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指出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以及渗透的原则和方法。通过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与加入STS教育后的新型物理教育的比较,指出了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提出了STS教育计划并进行了初步的短期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量表、创新能力的测试卷以及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进行测试研究,综合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从而确认了渗透STS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期能为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张少林[2](2007)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是落实新课标的强有力的保证,是科教兴国的一条重要的途径。STS教育的提出虽有多年,但各国在落实方面做得还不算太好,都没有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中学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在课堂中有机地渗透STS教育是有待广大物理教师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渗透STS教育从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本课题大致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在课堂中有机地渗透STS教育,首先要找准课堂中渗透STS教育的结合点,其次要课堂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第三要在实验探究中领会STS教育,第四要在习题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二、适时地进行STS课题研究;三、进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STS教育。其中着重论述了课堂中实施STS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李忠信[3](2005)在《消磁电阻的测试和维修》文中研究说明彩电中消磁电阻的作用是与消磁线圈配合给彩电显像管消磁。消磁电阻属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简称PTC元件,在工作温度范围内随着自身温度的升高,其电阻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迅速增大,阻值由常温下的十几至几十欧剧增至很大,由通态变成阻态,因此消磁电阻具有开关特性。消磁电阻的外形有长方形和椭圆形,但长方形多见,引脚有两脚和三脚的,但两脚多见;内部有一块圆柱形消磁电阻,在其两侧各有一块金属弹性触片,这种消磁电阻有两只引出脚,有的消磁电阻内部有两块圆柱形消磁电阻,这种消磁电阻便有三只引出脚。
查日鹏,周永海[4](2002)在《电热灭蚊器的修理》文中提出 1 结构特点 电热灭蚊器结构分解图见图1。它主要由底座、电热器和外壳三部分组成。底座和外壳采用耐高温的塑料制成,底座上设有绝缘支架,用来固定电热器。外壳中央上方有一长约37mm,宽约25mm的长方形孔,作为加热时向外释放热量和气体的通道;孔的侧面是电源指示灯,孔的下方紧贴着不锈钢导热片,使用时将蚊香片由孔的旁侧插入,放置于导热片上。
王康忠,郑兹阳,刘燕敏[5](2001)在《实施首问负责制 全面推进优质服务》文中认为为探讨在疗养院全面推行优质服务 ,本文阐述了坚持以疗养员为中心 ,实施首问负责制。首问负责制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服务工作的盲点 ,树立了窗口单位的形象 ,填补了责任制的空白 ,拓宽了优质服务的内涵 ,提高了单位整体服务的质量
施云耿[6](1995)在《企业营销七法》文中指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企业要敢于提出和实施新的主张与办法,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才能成为胜者。这里提出七种营销新法。 一、顾客参与法 顾客是商品营销战的主宰,增加顾客广告参与度是个高招。例如,德国一家电器公司在报刊上登出一则征求广告的广告,标题是“征求25个词以下的广告一则,一经采用即奖10万马克”。广告的画面上是一种新型的电炒锅,并附有产品介绍。广告
施云耿[7](1994)在《企业营销七法》文中指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企业要敢于提出和实施新的主张与办法,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才能成为胜者。这里提出七种营销新法。 一、顾客参与法顾客是商品营销战的主宰,增加顾客广告参与度是个高招。例如,德国一家电器公司在报刊上登出一则征求广告的广告,标题是“征求25个词以下的广
施云耿[8](1994)在《企业营销七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企业要敢于提出和实施新的主张与办法.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才能成为胜者。这里提出七种营销新法。一、顾客参与法顾客是商品营销战的主宰,增加顾客广告参与度是个高招。例如,德国一家电器公司在报刊上登出一则征求广告的广告,标题是"征求25个词以下的广告一则,一经采用即奖10万马克"。广告的画面上是一种新型的电炒锅,并附有产品介绍。广告一发,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 1.1.1 从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中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
| 1.1.2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 |
| 1.1.3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凸显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
| 1.1.4 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
| 1.2 物理教学与STS 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意义 |
| 1.2.1 促进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更好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 1.2.2 促进物理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丰富和加强了素质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
| 1.2.3 有利于探索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
| 1.3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第二章 中学物理STS 教育概述 |
| 2.1 STS 教育综述 |
| 2.1.1 中外STS 教育介绍 |
| 2.1.2 STS 教育的内涵 |
| 2.1.3 STS 教育与科学素养 |
| 2.1.4 STS 教育的特点 |
| 2.1.5 STS 教育的基本内容 |
| 2.2 STS 教育与中学物理教学 |
| 2.2.1 STS 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
| 2.2.2 STS 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
| 第三章 渗透STS 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
| 3.1 渗透STS 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
| 3.1.1 理论依据 |
| 3.1.2 实践基础 |
| 3.2 渗透STS 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原则 |
| 3.3 在中学物理课程中渗透STS 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办法 |
| 3.3.1 课堂中进行STS 教育的渗透 |
| 3.3.2 开展活动课教学 |
| 3.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 3.3.4 进行STS 课题的研究 |
| 第四章 中学物理STS 教育各种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 4.1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与加入STS 教育后的新型物理教育的比较 |
| 4.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 教育的模式 |
| 4.2.1 “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思维的能力 |
| 4.2.2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综合能力 |
| 4.2.3 “探索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探索实验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
| 4.2.4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
| 4.2.5 四种模式在实施中的特点及注意点 |
| 4.3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 教育的教学方法 |
| 第五章 实践研究和典型教学案例 |
| 5.1 教学实践的组织 |
| 5.2 变量分析 |
| 5.3 测量工具 |
| 5.4 施教过程 |
| 5.5 实施STS 教育的两个课程设计案例 |
| 5.5.1 对“飞行”的理解 |
| 5.5.2 对“电”的理解 |
| 5.5.3 对这两份教案的分析 |
| 第六章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 6.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前后测成绩比较 |
| 6.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创新能力前后测成绩比较(表6) |
| 6.3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创造性个性倾向性前后测成绩比较 |
| 6.4 实验班、对比班物理学科知识技能前后测成绩比较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思考与建议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
| 附录二:实验前创新能力测试样卷 |
| 附录三:实验后创新能力测试样卷 |
| 附录四: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
| 附录五: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前的物理成绩 |
| 附录六: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后的物理成绩 |
| 附录七:超导 |
| 附录八:制作潜水艇(学生小制作) |
| 附录九:学生反馈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一、问题的提出 |
| 1. 国外的教育发展状况 |
| 2. 我国中学教育现状 |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 STS教育的进展 |
| 2. 国内外的一些实践状况 |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倾向 |
| 2.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
| 3. 有利于改革学校传统单一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 |
| 4.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
| 5. 有利于探索学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 1. 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原理 |
| 2. 建构主义理论 |
| 3. 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学说 |
| 五、渗透 STS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办法 |
| 1. 课堂中进行 STS教育的渗透 |
| 2. 进行 STS课题的研究 |
| 3.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强化 STS教育 |
| 六、效果与体会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1 首问负责制的问世 |
| 2 首问负责制改变了全院人员的精神面貌 |
| 3 监督机制是实施首问负责制的保证 |
| 4 首问负责制使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
| 5 首问负责制的实施体会 |
| 5.1 首问负责制是优质服务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
| 5.2 首问负责制是优质服务措施的完善与创新 |
| 5.3 首问负责制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
| 5.4 首问负责制是值得全面推广的有益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