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竹[1](2019)在《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人类诞生起,声音就承载着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功能。随着声音复制技术的诞生,声音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变得可复制、可存储、可远距离大范围传播。有声出版物产生后,突破了传统的口耳相传,阅读也不再仅有视觉阅读的单一形式,人与声音符号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创了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新形式。本文旨在剖析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过程,分析作为知识传播的有声出版物的发展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对人与社会产生的影响,揭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及逻辑,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本文按照“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功能迭新→演变动因→发展逻辑→理性探究”的框架,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论述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首先,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机械技术时期、模拟技术时期和数字技术时期,剖析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出版主体及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演变过程,对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究与归纳、总结和比较,呈现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历史图景与规律特征。其次,结合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依照“技术——环境——影响”的动态关系逻辑思路,分析有声出版物演变过程中技术、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缘由。在教育技术视角下,从人的多维感知入手,探究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全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过程探究;第四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第五章为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第六章建构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路径。第一章我国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演变。本章以声音复制、传播技术为核心,阐述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演变的过程和特征,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从留声机诞生起,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记录、贮存和传输声音成为可能,声音信息不再依赖于人和人面对面的传递,而是借助科学技术呈现出可记录、可复制、可传播的新样态,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使用经历了从小众化到大众化再到个性化的变化过程。第二章我国有声出版物特征与出版主体的转型。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出版主体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转型后的出版商和出版人为有声出版物的生产带来海量的扩容,有声出版物形态丰富。在现代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支持下,有声出版主体开发和利用声音资源,将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有声出版物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集语言、文学、教育、科学为一体的、生动有趣的开放型阅读环境,让阅读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索阅读兴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第三章我国有声出版物功能的迭新。从机械技术时期单一的音乐戏曲类有声出版物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教育功能,到模拟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丰富对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带来的推动,再到数字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海量收听及收听途径的多元化、个性化,全方位满足了人的教育发展需求。有声出版物在信息传播、情感传递、思想交流、消除知识鸿沟,促进阅读效果,推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第四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我国有声出版物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听觉文化的回归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技术上的优势和先进,使有声出版物的载体技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这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声音的艺术表现以其强烈的情感性、伴随性和艺术可感性,激发了有声出版物的吸引力,使人与之交流互动;听觉文化的回归重塑人的听觉审美,想象空间的留白与耳语式的娓娓道来,让人重新回归部落化生活空间,享受“围炉谈话”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社会环境的变化、全民阅读氛围的兴起,推动了有声出版物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五章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分析。本章依据教育技术学和媒介环境学的相关理论,以教育技术学关注的“媒体技术——学习环境——学习者”,结合媒介环境学所关注的“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与社会”为研究思路,从技术、环境、人三方面对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缘由进行探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声出版物媒介技术呈现出人性化趋势;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经历了从原生口语时期到次生口语时期,线下单向传播到线上双向传播的两次变化;有声出版物受众范围从精英式的少数人扩展到平民式的大众化,收听注意力和习惯随之变革。第六章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以教育技术学为视角,以人的听觉感知为基础,融合视觉感知及多感知感官系统,从媒体技术、阅读环境、阅读资源和有声出版物应用四个方面建构多维有声出版物发展新路径。在面对声音复制技术对有声出版物的冲击和声音符号对文本意义传递的干扰时,以“阅听合一”、“以听为读”的态度去面对,将声音、技术和文本彼此融合,相互促进。随着5G技术时代的来临,有声出版物将会更加深入各个场景,为阅读者带来更加智能化的阅读环境。本文认为我国有声出版物的演变是在科学教育技术发展引领下的演变;阅读者需求和环境变化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从未来发展上看,多维有声出版物将是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的新形式。
陈绍辉[2](2003)在《大型电视演播室音响系统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
沈[3](2003)在《数字光盘录音》文中指出讨论了可录CD和可录MD的数字光盘录音原理,叙述了CD-R,MD-RW(MD-MO),CD-RW(CD-MO)光盘和相应的光盘录音机。
Blue Shadow[4](2003)在《数码宝贝零距离可录式MD》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现在的学生族来说,无论自己书包中的教课书有多厚重,总要留出一块地方来存放自己的挚爱——WALKMAN。从卡带式录音机到CD机,再到如今的MD以及NET MD,数码化的音乐正在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乐趣和全新的体验。市面上的MD机型有很多,主要分为单放式MD、可录式MD和NET MD。MD的原版片源国内几乎没有,一般用户都需要自己编辑MD音乐盘,所以这里对只能播放音乐而不能录音的单放式MD就不做推荐了。
嵇鲁嘉[5](2002)在《MD十周年 艰辛、创新、用心打造精品随身听》文中指出这个专题,是因为MD诞生十周年而做的。十年来SONY从没有停止过在MD技术上的革新.我们不必去探讨这些技术获得多少专利、得到多少奖项,更不要去想这些技术给SONY带来了多少利润。我们只要回过头想想MD曾经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就会明白十年在这里显得并不一般。如果你没有机会或者还没来得及感受到这份快乐的话,下面的文字也许可以传达给你一些东西。
吴柏苍[6](2002)在《第一次买MD随身听就上手》文中指出MD市场近年来不断稳定成长,几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必备行头之一。你是不是也想买部MD随身听,但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呢?你知道面对琳琅满目的MD随身听产品,该如何挑选,才能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MD吗?以下我们将分成三个小单元,教你第一次买MD就成为选购行家!
何思源[7](2002)在《首款支持音轨群组功能的Panasonic录放机种SJ-MR220初登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日本已经热卖的Panasonic全新录放机种——SJ-MR220(以下简称MR220)已经有产品在内地上市了,说到Panasonic的MR220“身世”,它早在去年7月份就已经在日本本土正式销售,不过它的诞生是日本多家MD随身听生产巨头最迟推出的支持MDLP的录放机种。而正规行货最近才进入内地市场,不过水货产品早已出现。水货产品是不担保MD机的售后服务的,若是行货产品,起码MD机身的激光头有一年包换。但水货MR220的价格就要比2400元售价的行货产品便宜一大截。加上最近的日元汇价一路下跌,
沧海一声笑[8](2002)在《我为歌狂》文中认为 1992年,世界上第一台MD随身听在日本索尼(SONY)公司诞生,整整10年过去了,MD随身听最初的设计者一定很难想象到今天MD随身听世界的丰富多彩,它们令众多MD随身听FANS为之疯狂。虽然后来随着MP3随身
孙国胜,樊培彩[9](2002)在《MD录音机在广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在新世纪中,音频数字化将是广播技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MD录音机的使用为广播界的采编播,提供了模拟向数字化播出的新天地。 1 数字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原理 数字音频信号的有损压缩方案都很类似。首先,限制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然后将音频信号
STO[10](2002)在《Net MD能否成为MP3的终结者?》文中研究说明目前,MD播放器以播放音质好而得到了很多音乐爱好者的青睐,但其致命的缺点是不能与PC很好的结合,音乐录制非常麻烦。近期出现了Net MD技术,可使原来74分钟的录音时间将有望被压缩到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想了解什么是Net MD吗?想知道Net MD相关的产品吗?请关注本期数字版“采购天地”栏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 (一)研究缘由 |
| (二)研究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 四、研究设计 |
|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 第一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演变 |
| 一、机械录制技术产生有声出版物 |
| (一)记录声音的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 |
| (二)声音录制技术的诞生:机械录音记录声音 |
| (三)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传入我国 |
| 二、模拟录制技术促进有声出版物快速发展 |
| (一)传播声音的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 |
| (二)磁性录制技术的出现与声音传递优势 |
| (三)广播的普及与大众化使用 |
| 三、数字录制技术加快有声出版物创新 |
| (一)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交融 |
| (二)数字录制技术的产生与声音的高保真突破 |
| (三)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个性化使用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特征与出版主体的转型 |
| 一、我国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的类型演变 |
| (一)外商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 |
| (二)音像电子出版社交融成为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 |
| (三)数字出版行业与个体主体并行 |
| 二、我国有声出版物的特征 |
| (一)唱片有声出版物的传播性 |
| (二)磁带有声出版物的产业性 |
| (三)数字有声出版物的新形态 |
| 三、我国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的转型 |
| (一)技术促进有声出版物形态多样化 |
| (二)有声出版物的多样化开启出版主体的变化 |
| (三)阅读市场倒逼有声出版物出版主体革新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教育功能的迭新 |
| 一、机械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娱乐至上的教育功能 |
| (一)有声出版物以大量戏曲音乐的唱片为主 |
| (二)声音的艺术性决定了娱乐的普适性价值 |
| 二、模拟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突出展现知识传播教育功能 |
| (一)教育类有声出版物的数量、种类占主要地位 |
| (二)教育类有声出版物知识传播的优势 |
| 三、数字技术时期有声出版物的多元化教育功能 |
| (一)有声出版物内容全面发展 |
| (二)有声出版物娱乐、知识、审美融合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演变的动因 |
|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有声出版物的兴盛 |
| (一)有声出版物声音录存技术的发展 |
| (二)有声出版物传播介质的多样化、个性化 |
| (三)有声出版物内容的“数字化生存” |
| 二、声音的艺术性强化了有声阅读的吸引力 |
| (一)声音符号强烈的情感性 |
| (二)声音传播紧密的伴随性 |
| (三)有声出版物艺术的可感性 |
| 三、听觉文化的回归激发了有声出版物的活力 |
| (一)听觉回归的必然性 |
| (二)听觉审美的再度重塑 |
| (三)听觉空间的“重新部落化” |
| 四、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了有声出版物的发展 |
| (一)有声出版物的碎片化时间链接 |
| (二)全民阅读氛围的兴起 |
| (三)有声出版物的快速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有声出版物演变的传播视角探究 |
| 一、有声出版物演变的理论支点 |
| (一)从媒体技术、学习环境到学习者 |
| (二)从媒介技术、媒介环境到人与社会 |
| 二、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的人性化趋势 |
| (一)从人自身作为媒介到人使用外部媒介技术 |
| (二)有声出版物载体技术发展演变的人性化因素 |
| 三、有声出版物传播环境的显着变化 |
| (一)从原生口语时期到次生口语时期的传播环境迭新 |
| (二)从线下单向传播到线上互动传播的传播环境变化 |
| 四、有声出版物受众选择的认知变革 |
| (一)不同技术形态下有声出版物的认知变革 |
| (二)受众从仪式化收听到碎片化填补的认知转向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我国有声出版物未来发展新路径 |
| 一、教育技术视角下的多维有声出版物 |
| (一)多维有声出版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 (二)多维有声出版物搭建优化的阅读环境 |
| (三)多维有声出版物资源的开发 |
| (四)多维有声出版物的实现路径是教育媒体的建立 |
| 二、多维有声出版物的发展路径 |
| (一)建构单一的以听为读的有声出版物 |
| (二)建构交互的视听符号有声出版物 |
| (三)建构多重感官交织的多维度有声出版物 |
| 三、数字时代有声出版物发展的挑战与变革 |
| (一)当前有声出版物面临的挑战 |
| (二)未来有声出版物发展演变的新格局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一建筑声学设计与施工 |
| 二电声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 |
| 1. 系统设计 |
| (1) 音源 |
| (2) 扩声 |
| (3) 调音 |
| 2. 设备选型 |
| (1) 调音台 |
| (2) 音源 |
| (3) 扩声 |
| 3. 安装调试 |
| 1 引言 |
| 2 CD-R光盘录音 |
| 2.1 CD-R光盘 |
| 2.2 CD-R的录放音原理 |
| 2.3 CD-R录音机 |
| 3 MD唱片录音 |
| 3.1 MD盘 |
| 3.2 MD的录音 |
| 3.3 激光拾音器 |
| 3.4 MD唱机 |
| 4 CD-RW光盘录音 |
| 4.1 磁光盘(MO) |
| 4.2 CD-MO的录音和放音原理 |
| 4.3 CD-MO录音机 |
| 5 可录DVD-Audio |
| NET MD |
| 1.SONY MZ-N10 |
| 2.SHARP IM-MT880 |
| 3.Panasonic MR250 |
| 4.SONY MZ-N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