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申夏,谢志玲[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循证分析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Cochrane、Embase,搜集中西医结合(试验组)与单纯西医(对照组)治疗L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08-17。运用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3完成系统评价。结果纳入33篇文献,共2 2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疗效总有效率OR=4.75,95%CI为3.61~6.24,P<0.05和完全缓解率OR=2.25,95%CI为1.79~2.83,P<0.05上具有显着优势,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上疗效优于对照组MD=-2.26,95%CI为-3.09~-1.43,P<0.05,在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轰动评分表(SLEDAI)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MD=-2.11,95%CI为-2.71~-1.51,P<0.05,在降低LN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MD=-0.58,95%CI为-0.72~-0.44,P<0.05)、血肌酐(Scr,MD=-12.78,95%CI为-19.53~-6.02,P<0.05)、血尿素氮(BUN,MD=-0.96,95%CI为-1.64~-0.28,P<0.05)、血沉(ESR,MD=-5.68,95%CI为-8.21~-3.15,P<0.05)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升高LN患者血清白蛋白(ALB,MD=6.05,95%CI为3.70~8.40,P<0.05)、补体C3 MD=0.13,95%CI为0.07~0.20,P<0.05、补体C4 MD=0.05,95%CI为0.01~0.08,P<0.05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N在疗效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上高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SLEDAI评分、24 h U-pro、Scr、BUN、ESR水平以及升高ALB、补体C3、补体C4水平上疗效更为突出,且安全性更高,但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陈萍,方桂玉,王梓霞,钟建[2](2021)在《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LN)是SLE最常见且最严重的肾脏损害,在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肾脏病的首位,LN可进展为狼疮性肾炎尿毒症,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LN是影响SLE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医药治疗LN的研究证明,中医中药对治疗LN有切确的疗效,在治疗LN方面展示了中医药特有优势,文章对中医药治疗LN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杨翔,林丽,崔裕如,邓琴,李莉[3](2021)在《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较为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为难治性疾病。通过检索、分析近5年来CNKI所载中西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多从增效减毒效应、调节免疫和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主要阐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研究提供科学实验依据。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能协同激素等西药增强疗效并减轻西药的毒副反应,减少狼疮性肾炎的复发,同时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方位的药理作用,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武浩[4](2021)在《近1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SLEDAI积分、24h尿蛋白、补体C3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价值,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现实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 CBM、VIP、CNKI、WANGFANG DATA、Embase、Medline、the Cochranc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SLE的RCTs,时限2011年1月-2021年1月。文献的筛选、资料提取、偏倚风险评估由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并交叉核对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V5.4软件进行敏感度、发表偏倚及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8篇研究,按照患者疾病活动度所处阶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临床疗效亚组分析示:缓解期亚组合并效应量OR=4.96,95%CI(1.85,13.31),组间差异P=0.001;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OR=3.60,可信区间:95%CI(2.63,4.92),组间差异:P<0.00001;中重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OR=4.16,可信区间:95%CI(2.36,7.33),组间差异:P<0.00001;其他期亚组合并效应量:OR=3.57,可信区间:95%CI(2.59,4.93),两组差异:P<0.00001。各亚组组内差异明显,说明中西医结合能明显增强疗效。(2)中医证候积分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2.54,可信区间:95%CI(-3.21,-1.88),两组差异:P<0.00001;中重度亚组合并效应量:MD=-5.77,可信区间:95%CI(-11.51,-0.03),两组差异:P=0.05;其他组亚组合并效应量:MD=-4.77,可信区间:95%CI(-8.08,-1.46),两组差异:P=0.005。除中重度组外,其他各亚组组内差异明显,说明中西医结合能显着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但是对于中重度患者,两种疗法效能基本相当。(3)SLEDAI积分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1.95,可信区间:95%CI(-2.34,-1.55),两组差异:P<0.00001;中重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1.53,可信区间:95%CI(-1.95,-1.11),两组差异:P<0.00001;其他组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2.21,可信区间:95%CI(-2.85,-1.57),两组差异:P<0.00001。各亚组内差异明显,说明中西医结合比单纯西医能显着降低患者SLEDAI积分。(4)24h尿蛋白定量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SMD=-1.57,可信区间:95%CI(-2.43,-0.71),两组差异:P=0.0003;中重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SMD=-0.64,可信区间:95%CI(-0.98,-0.29),两组差异:P=0.0003;其他组亚组的合并效应量SMD=-0.80,可信区间:95%CI(-1.10,-0.50),两组差异:P<0.00001。各亚组内差异明显,表明相较于单纯西医降低24h尿蛋白定量的效能,中西医结合更显着。(5)血沉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6.45,可信区间:95%CI(-9.59,-3.31),两组差异:P<0.0001;中重度期的亚组合并效应量MD=-7.18,可信区间:95%CI(-12.86,-1.50),两组差异:P=0.01;其他组亚组合并效应量MD=-15.63,可信区间:95%CI(-21.28,-9.99),两组差异:P<0.00001。各亚组内差异明显,表明中西医结合比单纯西医能更显着的降低血沉值。(6)补体C3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SMD=0.47,可信区间:95%CI(0.13,0.81),两组差异:P=0.007;中重度期的亚组合并效应量SMD=1.68,可信区间:95%CI(0.75,2.62),两组差异:P=0.0004;其他组亚组的合并效应量SMD=0.70,可信区间:95%CI(0.42,0.98),两组差异:P<0.00001。各亚组内差异明显,表明相较于单纯西医,中西医结合能更明确地升高C3。(7)激素用量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4.83,可信区间:95%CI(-8.87,-0.79),两组差异:P=0.02;亚组组内差异明显,说明对于轻中度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更能降低激素使用量。(8)C反应蛋白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3.03,可信区间:95%CI(-7.43,1.38),两组差异:P=0.18;中重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2.47,可信区间:95%CI(-6.17,1.24),两组差异:P=0.19;其他组亚组合并效应量MD=-5.9,可信区间:95%CI(-11.42,-0.39),两组差异:P=0.04。结果表明:对于轻中度、中重度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降低C反应蛋白值疗效差异不大。(9)抗ds-DNA浓度亚组分析示:轻中度期亚组的合并效应量MD=-5.12,可信区间:95%CI(-12.80,2.56),两组差异:P=0.19。亚组内差异不明显,说明对于轻中度病人,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在降低ds-DNA滴度方面效能基本相当。抗ds-DNA阳性率亚组分析示:轻中度亚组合并效应量OR=0.54,可信区间:95%CI(0.33,0.88),两组差异:P=0.01;亚组内差异明显,说明对于轻中度病人,中西医结合比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ds-DNA阳性率方面效能更佳。(10)不良反应亚组分析示:缓解期亚组合并效应量OR=0.21,可信区间:95%CI(0.09,0.48),两组差异:P=0.0003;轻中度亚组合并效应量OR=0.40,可信区间:95%CI(0.09,1.85),两组差异:P=0.24;中重度亚组合并效应量OR=0.28,可信区间:95%CI(0.14,0.57),两组差异:P=0.0004;其他组亚组合并效应量OR=0.24,可信区间:95%CI(0.12,0.48),两组差异:P<0.0001。除轻中度期外,各亚组内差异明显,说明处于非轻中度期患者,中西医治疗较西医能显着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而针对轻中度期患者,两种治疗方法效能相当。敏感性分析显示,各亚组敏感性低、稳定性尚可。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治疗手段繁杂多样,相关临床研究零碎而庞杂,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于中西医结合方案的具体价值认识较模糊。本研究首次以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为分类标准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各期患者,中西医结合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善某些实验室指标,如24h尿蛋白定量、C3;②对于病情处于轻中度及中重度的患者,中西医治疗能更进一步调节激素用量、血沉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优化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①部分研究质量较低,某些观察指标纳入研究数量较少而只能进行描述性分析,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②中医证型标准不一,辨证论治主要依赖临床医生主观判断,可重复性不高,可能会有碍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推广。因此期望今后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报道,为治疗本病的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黄栓[5](2020)在《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肾炎病理机制的逐步深入,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日趋靶向化、具体化。现已形成了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靶向药物为主的治疗体系,其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于GN患者的病情恢复大有裨益。但考虑到多数肾小球肾炎患者患病日久,需长期服药,而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抑制机体免疫机能,诱发其他疾患,且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多价格昂贵,故临床上开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高、毒副作用小且治疗收益较高的免疫抑制类药物。中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部分中药材被证实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已指出以雷公藤多苷为代表的中药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肾小球肾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有研究发现昆明山海棠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免疫作用,减少尿蛋白。但上述药物多具有性腺毒性、消化道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可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引发消化道不适,损害肾功能,这些毒副作用使部分患者难以忍受。昆仙胶囊是中医科研攻关项目的成果,主要含有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及菟丝子。淫羊藿主要提取物为淫羊藿苷,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提高造血功能、激素样作用;枸杞子主要提取物为甜菜碱,具有促进造血、保护肝脏的作用;莵丝子主要提取物为黄酮类,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提高生殖功能,且有护肝、促进成骨细胞活性作用。昆仙胶囊经组方配伍理论上可拮抗昆明山海棠的性腺毒性而不影响其抗炎和免疫抑制效果,故广泛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但目前关于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相关研究相对局限,随访调查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目的探究基础治疗方案联合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干预措施下的同组研究设计,病例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1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治疗,门诊随访2个月,每月复查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观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并根据血肌酐、年龄、性别进行亚分组研究,从上述角度分析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短期疗效。研究结果1.给予基础治疗上加用昆仙胶囊的61例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1个月后,临床控制者4例,显效者8例,有效者10例,无效者39例,治疗总有效率达36.07%;治疗2个月后,临床控制者6例,显效者12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25例,治疗总有效率达59.02%。2.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时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4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70);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2)。3.以Scr是否正常分为血肌酐正常组与异常组。正常组、异常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正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85),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65);异常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7);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BUN的差值和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以60岁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了高龄组和低龄组。低龄组、高龄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低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2);高龄组患者治疗后UACR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90),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8),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0);两组患者进行组间对比,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5.按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性组患者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BUN均无显着差异(P>0.05);女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的Scr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114),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9),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BUN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289);男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2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女性组患者治疗后UACR明显下降,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UACR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439);两组患者治疗前Scr、BUN、UACR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的Scr的差值、BUN的差值、UACR的差值均无显着差异。6.临床指标分析显示治疗后尿红细胞明显减少,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尿红细胞计数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45);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2个月的血清白蛋白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治疗后第1、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较治疗前分别有所下降,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低于生理水平下限。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效果较理想,在改善尿蛋白方面的疗效显着。2.昆仙胶囊在短期内对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血肌酐无明显影响。3.性别及年龄不是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昆仙胶囊短期治疗肾小球肾炎的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田园[6](2019)在《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LN患者的炎症及免疫指标、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善情况,探究其对LN临床疗效的治疗意义,寻求LN患者理想的临床中医药治疗方案,为后续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预防LN患者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RCT),选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LN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基础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类中药,观察期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记录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SLEDAI;检测治疗前后的D-Di、FIB、24小时尿蛋白定量、TG、TC、ESR、CRP、C3、C4、Ig G、HCY、全血粘度值、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最后对记录的数据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在24h尿蛋白定量、ESR、Ig G、FIB、D-Di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SLEDAI、CRP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C、TG、全血粘度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C3、C4、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71.8%,中药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患者有效29人,无效6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有效23人,无效9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1.9%,但中药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LN患者的炎症状态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调节血脂代谢水平,改善血液高凝倾向和肾脏的病变情况,最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补肾活血的治疗方法符合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病机特点,可以作为中药治疗LN患者的基本思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郑凯[7](2018)在《柴枳龙牡汤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柴枳龙牡汤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对于狼疮性肾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项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1470岁狼疮性肾炎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证的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予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枳龙牡汤内服。观察两组患者的尿红细胞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补体C3、抗核抗体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疗程观察12周,随访4周,进行对照比较,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对照组低于治疗组,表明治疗组效果更好。治疗组总的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的有效率为75.7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柴枳龙牡汤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气滞血瘀证狼疮性肾炎的效果优于单纯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2.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都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治疗组的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缓解中医证候方面,好于对照组。3.24h尿蛋白定量方面,治疗组在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均可以减少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存在差异,表明治疗组在减少尿蛋白方面的效果优于对照组。4.尿红细胞数方面,治疗组在尿红细胞数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尿红细胞数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均可以减少尿中红细胞。但尿红细胞数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在减少尿红细胞数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5.血肌酐方面,治疗组血肌酐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血肌酐方面有一定效果。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血肌酐差异不显着。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血肌酐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血肌酐方面,与对照组比较疗效不明显。6.补体C3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补体C3治疗后数值大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都可以提高补体C3。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补体C3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提高补体C3方面,与对照组比较疗效不明显。7.抗核抗体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抗核抗体治疗后数值均小于治疗前,且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治疗都可以降低抗核抗体滴度。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抗核抗体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降低抗核抗体滴度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激素加环磷酰胺相比,柴枳龙牡汤配合环磷酰胺与激素对气滞血瘀证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更好。尤其在改善中医证候、减少尿蛋白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因此,柴枳龙牡汤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气滞血瘀证狼疮性肾炎,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了中药联合西药的治疗方法在狼疮性肾炎上的独特优势。

苏琼[8](2017)在《中药联合LEF治疗LN的疗效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分析在我院肾病中心采用中药联合激素及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并以近10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09年-2016年间在我院肾病中心治疗的采用中药联合激素及来氟米特治疗,疗程不小于6个月的32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理、病史、用药情况、中医证候等一般资料,治疗期间记录24h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Scr、ALB、补体C3、抗ds-DNA、中医证候积分、SLEDAI及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指标为第3、6、12个月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次要观察指标为复发率,观察时间截至2016年12月。检索2007年-2016年发表并收录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期刊数据库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治疗方案、疗效、证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共32例患者,其中女性26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3.97± 12.41岁,中位病程46.1(11-68.7)月,既往高血压病史6例,曾用CTX或MMF无效或复发14例,病理类型方面,Ⅳ或Ⅳ+V有18例,Ⅲ型5例,Ⅱ型3例,未行肾穿6例;疾病疗效评价方面,治疗第3、6、12月后,完全缓解率为3.13%、21.88%、34.48%,总有效率分别为50%、90.63%、93.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第3、6、12月总有效率分别为84.38%、93.75%、96.55%;实验室指标方面,24h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Scr、ALB、C3、抗ds-DNA、中医症候积分、SLEDA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时间6-56个月[平均(21.53±13.75)个月],2例肾脏复发,1例肾外复发,复发率10.34%,复发时间为缓解后第9-14个月[平均(12±2.65)个月];观察期间不良反应有感染(25%),肝酶升高(3.13%),白细胞下降(3.13%)、带状疱疹(3.13%)、腹泻(3.13%),月经不调(3.13%),其中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15.63%)为主,所有不良反应较轻微,经治疗后消失或好转,不影响治疗;中医证型方药方面,以脾肾气/阳虚证最常见,兼证以血瘀证最常见,其次为湿热证,中药有补益药、活血药、祛湿药使用最多。2.文献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共93篇,其中无对照组11篇(11.83%),非随机对照文献8篇(8.6%),假随机对照文献3篇(3.23%),随机对照文献71篇(76.34%),其中随机对照文献中,12篇描述具体随机方法,仅有1篇实施盲法,随机化隐藏和样本量估算情况不清楚;样本量方面,3篇(3.23%)大于100例,56篇(60.22%)为59-99例,34篇(36.53%)小于50例;治疗方面,西医治疗方案以激素+CTX为主,占56.99%,其余还有单用激素、单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91篇(97.85%)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中成药或中药汤剂,用自拟方治疗有35篇(37.63%);治疗疗程在0.5-24个月,平均5.86个月;疗效方面,文献疗效评价标准来源不一,80篇(86.02%)文献报道了总有效率,总有效率在74%-100%,随机对照文献中,92.96%文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但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不高。结论:回顾性分析表明中药联合来氟米特、激素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疗效良好,且能延长维持缓解时间,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较少。文献分析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有优势,但文献质量低,证据不强。

赵莉莉[9](2017)在《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西医治疗LN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不容忽视。中医药治疗LN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保护肾功能、缓解病情、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等方面有独特作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增生是许多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ECM降解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其内生特异性抑制剂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matrix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1,TIMP-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肾脏炎症及细胞外基质增生过程。MMP-9/TIMP-1系统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LN进展的原因。目的:探讨养阴活血方(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玄参、青蒿、丹参、川芎、三七、茜草、白花蛇舌草、蛇莓、半枝莲)对LN的治疗效果,以及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血清MMP-9、TIMP-1及MMP-9/TIMP-1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5年8月-2016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及病房狼疮性肾炎患者44例,随机分组治疗,其中单纯西药组22例,中西医结合组22例,并设10例健康对照组。单纯西药组使用基础治疗及激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阴活血方;2.在治疗终点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ro)、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3(C3)、免疫球蛋白G(IgG)和SLEDAI积分变化,探讨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的治疗效果;3.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ABC-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单纯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水平。比较健康对照组和单纯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变化,比较单纯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变化。探讨MMP-9、TIMP-1、MMP-9/TIMP-1在LN中的意义,及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血清MMP-9、TIMP-1、MMP-9/TIMP-1的影响。结果:1.单纯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前两组间WBC、HB、PLT、SCr、BUN、24 h U-pro、ESR、C3、IgG和SLEDAI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Cr、BUN、24 h U-pro、ESR、IgG和SLEDAI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WBC、HB、PLT、C3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HB、PLT和C3高于单纯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BUN、24 h U-pro、ESR、IgG和SLEDAI积分与单纯西药组相比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WBC和SCr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MMP-9、TIMP-1、MMP-9/TIMP-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两组治疗前MMP-9、TIMP-1、MMP-9/TIMP-1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P<0.01);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MMP-9、TIMP-1均明显下降(P<0.01),单纯西药组治疗后MMP-9/TIMP-1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中西医结合组MMP-9/TIMP-1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与单纯西药组治疗后相比MMP-9、MMP-9/TIMP-1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治疗后相比TIMP-1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MMP-9、TIMP-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纯西药组治疗后MMP-9/TIMP-1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MMP-9/TIMP-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养阴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LN患者效果优于单纯西药对LN患者的治疗效果。2.LN患者血清MMP-9、TIMP-1、MMP-9/TIMP-1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说明MMP-9和TIMP-1在LN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3.养阴活血方联合西药能够有效治疗LN,同时能够下调LN患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使MMP-9/TIMP-1接近健康人群。说明养阴活血方治疗LN,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LN患者MMP-9、TIMP-1和MMP-9/TIMP-1有关。

赵莉莉,熊佩华[10](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4年2016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运用Jadad量表[1]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用Rev Man5.3软件完成统计和系统评价。结果:共24篇文献包含3 058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本系统评价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在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方面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单纯西药。然而,由于现有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其治疗应用,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2.3 疗效评价
        2.3.1 总有效率
        2.3.2 完全缓解率
        2.3.3 中医证候积分
        2.3.4 SLEDAI评分
        2.3.5 24 h U-pro水平
        2.3.6 Scr水平
        2.3.7 BUN水平
        2.3.8 ESR水平
        2.3.9 ALB水平
        2.3.10 补体C3
        2.3.11 补体C4
    2.4 安全性分析
3 讨 论

(2)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中医对LN的认识
2 中医治疗LN
    2.1 辨证分型论治
    2.2 分期论治
    2.3 专方专药治疗
    2.4 经方治疗
    2.5 中成药治疗
    2.6 中医外治
3 结束语

(3)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方面
    1.1 对LN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1.2 对LN的作用机制探究
2 实验研究方面
    2.1 增效减毒效应及安全性实验
    2.2 对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研究
    2.3 对专病专方、专药的实验研究
3 小结

(4)近1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现状的认识
        一、历史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现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西医治疗
第二章 Meta分析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筛选文献、提取资料
    第二节 统计学处理
        一、数据处理
        二、偏倚风险评估与文献质量评价
        三、Meta分析指标
        四、异质性的检验
        五、Meta分析
        六、发表性偏倚
        七、敏感性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一节 文献整理结果
        一、纳入研究文献基本情况
    第二节 纳入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一、随机方法
        二、分配隐藏
        三、盲法
        四、不完整数据偏倚
        五、选择性报告偏倚
        六、其他偏倚
    第二节 文献分析结果
        一、Meta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二、发表偏倚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纳入文献的局限性
        一、随机方法
        二、分配隐藏
        三、失访、退出与随访
        四、选择性报告偏倚
        五、其他偏倚
    第二节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
    第三节 Meta分析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中止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设计方案及分组
        2.3 临床研究方法
        2.4 观察疗程
    3 观察指标及技术路线图
        3.1 一般项目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3.4 不良反应
        3.5 技术路线图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病例完成情况
        6.2 受试者基线数据情况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尿沉渣及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
        6.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6.6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6.7 临床疗效评价
        6.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6.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血黏度比较
        6.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
        6.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6.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6.13 不良反应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西医学认识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血液高凝状态
        1.2 狼疮性肾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病机理
        1.3 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意义及治疗现状
        1.4 血液高凝状态检测指标
    2 中医学认识
        2.1 中医学归属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狼疮性肾炎的辨证分期治疗
        2.4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2.5 补肾活血法干预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2.6 选方依据
        2.7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 试验结果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炎症及免疫指标
        3.3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改善 LN 血液高凝倾向
        3.4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肾脏病变情况,降低 LN 疾病活动度
        3.5 补肾活血法可以改善 LN 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3.6 补肾活血法有助于减少 LN 西医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中止及脱落病例分析
    5 不足之处
    6 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2009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附录3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标准(SLEDAI)
    附录4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6 伦理审查批件

(7)柴枳龙牡汤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及评价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基线资料
    2 实验室检测指标
    3 中医证候积分
    4 中医证候疗效
    5 总体临床疗效
讨论
    1 中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2 柴枳龙牡汤制方依据
    3 西医对狼疮性肾炎的认识
    4 疗效性评价
    5 安全性评价
结论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及西医治疗狼疮性肾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中药联合LEF治疗LN的疗效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2.1 分期治疗
        1.2.2 辨证分型治疗
        1.2.3 专方专药
        1.2.4 常用中成药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中药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回顾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治疗方案
        2.1.7 病例采集方法
        2.1.8 观察项目
        2.1.9 疗效评价
        2.1.10 复发
        2.1.11 观察时间
        2.1.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治疗情况
        2.2.3 24h尿蛋白
        2.2.4 尿红细胞计数
        2.2.5 白蛋白
        2.2.6 血肌酐与eGFR
        2.2.7 补体C3
        2.2.8 抗双链DNA
        2.2.9 SLEDAI
        2.2.10 证候积分
        2.2.11 疾病疗效分析
        2.2.1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2.2.13 复发率
        2.2.14 不良反应
        2.2.15 中药使用情况
    2.3 讨论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文献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来源
        3.1.2 检索策略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数据收集及录入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文献一般情况
        3.2.2 样本量分析
        3.2.3 治疗情况
        3.2.4 疗效情况
    3.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9)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关于LN的文献研究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研究
    2.养阴活血方的立方依据研究
        2.1 养阴活血方的中医组方分析
        2.2 养阴活血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3.养阴活血方对LN的作用机理研究
    4.西医关于LN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5.MMP-9、TIMP-1 与LN关系研究
        5.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5.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第二部分 养阴活血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3 中医症状程度分级
        1.4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一般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性别与年龄
    3.分组及治疗方案
        3.1 单纯西药组
        3.2 中西医结合组
    4.观察项目
        4.1 安全性观测
        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4.3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4.4 疗效性观测
    5.疗效判定
        5.1 疗效判定标准
        5.2 疾病活动性指数评定的选择
        5.3 统计学分析
    6.研究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6.4 随访疗效比较
        6.5 不良反应比较
    7.结论
第三部分 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MMP-9、TIMP-1 及MMP-9/TIMP-1的影响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1.2 性别与年龄
        1.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实验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试剂准备和血样收集
        3.2 检测程序
        3.3 结果计算与判断
        3.4 统计学分析
    4.结果
        4.1 两组LN患者治疗前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TIMP-1 和MMP-9/TIMP-1的比较
        4.2 两组LN患者治疗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MP-9、TIMP-1 和MMP-9/TIMP-1的比较
        4.3 两组LN患者治疗前后MMP-9、TIMP-1 和MMP-9/TIMP-1 的比较
    5.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10)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文献检索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文献质量评价
    5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2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meta分析结果
        2.1发表偏倚分析
        2.2总体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两组治疗后的复发率比较
        2.4两组治疗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2.5两组治疗后的补体C3水平比较
    3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安全性评价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 王申夏,谢志玲. 社区医学杂志, 2021(21)
  • [2]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研究进展[J]. 陈萍,方桂玉,王梓霞,钟建. 大众科技, 2021(09)
  • [3]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 杨翔,林丽,崔裕如,邓琴,李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06)
  • [4]近10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王武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昆仙胶囊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D]. 黄栓. 山东大学, 2020(02)
  • [6]补肾活血法治疗狼疮性肾炎(LN)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研究[D]. 田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柴枳龙牡汤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D]. 郑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中药联合LEF治疗LN的疗效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分析[D]. 苏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9]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MMP-9、TIMP-1和MMP-9/TIMP-1水平的影响[D]. 赵莉莉. 苏州大学, 2017(04)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J]. 赵莉莉,熊佩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7(01)


狼疮性肾炎论文 中医论文 可信区间论文 中药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如何获得论文查重
下一篇:重新认识市场经济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