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逸文[1](2020)在《河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相关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死于糖尿病和结直肠癌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0%和57%。而近年来,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患病人数也明显增多,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易患性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仅是储存能量的组织,它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代谢状态改变或受外来刺激时,脂肪组织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远距分泌方式可产生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脂肪因子,其中包括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抵抗素及内脂素等。这些因子已经成为肥胖、2型糖尿病甚至结直肠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其在T2DM&CRC中表达情况研究较为少见。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脂联素基因的相关位点是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脂肪量与肥胖相关基因也可通过多种机制对2型糖尿病产生影响。临床研究也证实,调节代谢及肥胖相关的基因位点的SNPs与T2DM密切相关。而CRC与T2DM有共同的病因学,在群体遗传学背景等方面也有着相似性,对其易感基因的筛选,常来自肥胖和2型糖尿病候选基因。因此,有必要将脂联素基因、脂肪量及肥胖相关的基因中有意义的位点基因SNPs与T2DM&CRC患者进行相关性探讨,以利于寻找其遗传标记。目的:分析T2DM&CRC患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与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相关关系;探讨脂联素rs1501299、脂联素rs2241766、FTO rs9939609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以求得到更有意义的易患因素,为T2DM&CRC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创造条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患有2型糖尿病的病例161例作为病例组,其中包括合并结直肠癌的患者78例,无结直肠癌的患者83例,并且选择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年龄、性别上与病例组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脂肪因子水平;采用SNa Pshot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ass 22.0软件进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临床资料比较:(1)三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BMI水平T2DM&CRC组显着低于T2DM组,T2DM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T2DM&CRC组及T2DM组FPG、2h PG、Hb A1c、TC、TG差异高于对照组,T2DM&CRC组TG水平显着高于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CD4+/CD8+水平T2DM&CRC组显着低于T2DM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g A水平T2DM&CRC组及T2DM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脂肪因子水平比较:与对照组相比,T2DM&CRC组及T2DM组IL-6、TNF-α水平显着升高(P<0.01),APN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T2DM组相比,T2DM&CRC组IL-6水平显着高于T2DM组(P<0.01),APN水平显着低于T2DM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NF-α与T2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是T2DM&CRC的危险因素(OR=1.222,P<0.05),APN是T2DM&CRC的保护性因素(OR=0.989,P<0.01),TG是T2DM&CRC的危险因素(OR=1.365,P<0.05)。4、SNPs检测结果及比较:脂联素rs2241766的SNP分布在正常对照组、T2DM组及T2DM&CRC组间具有显着性(P<0.01),GG基因型合并CRC的风险是TT基因型的4.013倍,GG+TG基因型合并CRC的风险是TT基因型的2.278倍;脂联素rs1501299、FTO rs9939609位点SNPs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脂联素rs2241766位点不同基因型各指标的比较:与TT基因型相比,GG+TG基因型血清APN水平显着降低,IL-6水平显着增加,TG水平显着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河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较高的IL-6水平及较低的APN水平,APN是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IL-6是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因素;2、脂联素rs2241766基因型与河南汉族人群T2DM&CRC发生相关,可能通过影响血清APN及IL-6水平,促进T2DM&CRC的发生;3、脂联素rs1501299、FTO rs9939609基因型可能与河南汉族人群T2DM&CRC不相关。

徐丹[2](2019)在《脂联素、FTO和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和rs2241766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系列探索基因突变与PCOS易感性关系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基因的功能性突变与PCOS的易感性有关,其中有研究发现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PCOS易感性可能有关,但各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和rs2241766位点多态性与PCOS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互相矛盾,本Meta分析的目的是系统评价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和rs2241766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PMC、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和rs2241766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8月。由2名评价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多态性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349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3563例健康人群)。共纳入19个脂联素基因rs2241766多态性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634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4323例健康人群)。Meta分析结果显示:敏感性分析剔除Xita研究后表明脂联素基因rs 1501299多态性在等位基因、纯合子、显性遗传模式下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有关[T vs.G:OR=0.82,95%CI(0.75,0.90),P=0.000;TT vs.GG:OR=0.64,95%CI(0.51,0.79),P=0.000;TT+TG vs.GG:OR=0.77,95%CI(0.68,0.88),P=0.000],进一步剔除不符合HWE遗传平衡研究后结果未发生改变,并且剔除Xita及不符合HWE遗传平衡研究后进行亚组分析提示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多态性在不同遗传模式下与亚洲人群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有关[T vs.G:OR=0.80,95%CI(0.65,0.99),P=0.04;TT vs.GG:OR=0.59,95%CI(0.37,0.95),P=0.031;TT+TG vs.GG:OR=0.76,95%CI(0.64,0.89),P=0.001],而在高加索人群中无明显相关性[T vs.G:OR=0.86,95%CI(0.70,1.05),P=0.145;TT vs.GG:OR=0.85,95%CI(0.54,1.34),P=0.486;TT+TG vs.GG:OR=0.78,95%CI(0.60,1.02),P=0.067]。在所有纳入的研究中显示脂联素基因rs2241766位点无论在等位基因、纯合子、显性遗传模式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 vs.T:OR=1.12,95%CI(0.90,1.38),P=0.319;GG vs.TT:OR=1.08,95%CI(0.82,1.42),P=0.605;GG+GT vs.TT:OR=0.97,95%CI(0.86,1.10),P=0.671]。结论: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风险有关,而脂联素基因rs2241766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风险无关。第二部分FTO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目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系列探索基因突变与PCOS易感性关系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基因的功能性突变与PCOS的易感性有关,其中有研究发现FTO基因多态性与PCOS易感性可能有关,但各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的:FTO基因多态性与PCOS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互相矛盾,本Meta分析的目的是探讨FTO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查找2018年11月以前关于FTO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应用Stata 12.0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FTO rs9939609(A/T)多态性,PCOS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A vs.T:OR=1.34,95%CI(1.24,1.44),P=0.000;AA vs.TT:OR=1.68,95%CI(1.37,2.06),P=0.000;AA+AT vs.TT:OR=1.38,95%CI(1.27,1.50),P=0.000;AA vs.AT+TT:OR=1.50,95%CI(1.25,1.82),P=0.000]。对于FTO rs8050136(A/C)多态性研究,只有在纯合子模型[AA vs.CC:OR=1.68,95%CI(1.04,2.71),P=0.035]和隐性模型[AA vs.AC+CC:OR=1.68,95%CI(1.06,2.66),P=0.027]下,PCO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对于FTO rs1421085(C/T)多态性研究,PCO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 vs.T:OR=1.10,95%CI(0.93,1.30),P=0.260;CCvs.TT:OR=1.72,95%CI(1.00,2.95),P=0.05;CC+CT vs.TT:OR=1.06,95%CI(0.88,1.27),P=0.554;CC vs.CT+TT:OR=1.69,95%CI(0.99,2.91),P=0.056]。结论:FTO rs9939609多态性与PCOS发病显着相关,FTO rs8050136 AA基因型可能与PCOS发病相关,而FTO rs1421085多态性与PCOS发病无关。第三部分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索有关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2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应用Stata 12.0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965例,对照组9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瘦素受体Gln223Arg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风险无相关性[A vs.G:OR=1.15,95%CI(0.83,1.59),P=0.415;AA vs.GG:OR=1.70,95%CI(0.76,3.82),P=0.197;AA+AG vs.GG:OR=1.29,95%CI(0.77,2.17),P=0.333;AA vs.AG+GG:OR=1.07,95%CI(0.75,1.52),P=0.722;AG vs.GG:OR=1.24,95%CI(0.77,2.00),P=0.37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Gln223Arg多态性与亚洲人群[A vs.G:OR=1.11,95%CI(0.58,2.12),P=0.756;AA vs.GG:OR=1.66,95%CI(0.27,10.14),P=0.581;AA+AG vs.GG:OR=1.36,95%CI(0.52,3.53),P=0.530;AG vs.GG:OR=1.30,95%CI(0.57,3.00),P=0.533]和高加索人群[A vs.G:OR=1.11,95%CI(0.86,1.44),P=0.421;AA vs.GG:OR=1.33,95%CI(0.80,2.21),P=0.277;AA+AG vs.GG:OR=1.17,95%CI(0.75,1.83),P=0.482;AG vs.GG:OR=1.14,95%CI(0.69,1.86),P=0.612]均无相关性。结论:瘦素受体Gln223Arg多态性可能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孙睿旋[3](2019)在《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身体活动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索脂联素基因+45T/G位点和+276G/T位点多态性、身体活动与南京市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病风险及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身体活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对MS及相关临床指标的作用,为MS的预防和病因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2013年“南京市城乡居民营养与相关健康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并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收集调查对象的性别、出生日期、职业等基本情况;吸烟、饮酒等个人健康情况;身体活动情况;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基线特征。根据纳入与剔除标准以及MS诊断标准,共筛选出226名符合条件的MS患者进入病例组,183名健康人进入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采用试剂盒提取研究对象的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脂联素基因+45T/G位点和+276G/T位点的基因型。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MS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45T/G位点和+276G/T位点多态性与MS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3)用代谢当量(METs)对身体活动进行赋值,对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强度和身体活动水平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以及总身体活动情况与MS患病风险及相关指标之间的关联。(4)用加法模型分析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身体活动的交互作用对MS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南京市成年居民中存在脂联素基因+45T/G位点和+276G/T位点多态性。+45T/G位点和+276G/T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2)+45T/G位点基因型(χ2=0.994,P=0.608)与等位基因频率(χ2=0.859,P=0.608)在MS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共显性、显性、隐性遗传模型中均未发现与MS存在关联(P>0.05)。未发现+45T/G位点不同基因型与MS相关指标之间存在关联。(3)+276G/T位点基因型(χ2=6.766,P=0.034)和等位基因频率(χ2=5.935,P=0.015)在MS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分层后发现这种差异仅存在于男性中(P<0.05),女性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人群中发现TT基因型(OR=0.42,95%CI:0.19-0.91)是南京市居民MS的保护因素,GG基因型(OR=1.57,95%CI:1.04-2.37)是南京市成年居民MS的危险因素。性别分层后,仅发现GT(OR=0.47,95%CI:0.23-0.96)和TT(OR=0.31,95%CI:0.10-0.96)基因型是南京市男性成年居民MS的保护性因素,GG基因型为男性MS的危险因素(OR=2.26,95%CI:1.13-4.52)。未发现+276G/T位点多态性与南京市成年女性MS存在关联(P>0.05)。+276T/G位点的多态性变化与除HDL-C之外的MS相关指标之间均存在关联。(4)MS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职业性、交通性、休闲性身体活动强度和水平以及静态行为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强度的职业性身体活动、交通性身体活动和休闲性身体活动强度和水平以及静态行为均与MS无关(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高强度的休闲性身体活动为MS的保护性因素(OR=0.47,95%CI:0.24-0.95)。(5)MS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总身体活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等水平(ORa=0.33,95%CI:0.13-0.81;ORb=0.32,95%CI:0.12-0.82)和高水平(ORa=0.38,95%CI:0.17-0.87;ORb=0.34,95%CI:0.14-0.83)的总身体活动均为MS的保护性因素。总身体活动水平与MS相关临床指标的分析发现,中、高水平的总身体活动为腰围、HDL-C的保护性因素,中等水平的总身体活动为FPG的保护性因素,高水平的总身体活动是TG、收缩压的保护性因素(P<0.05)。(6)未发现apM1基因+276G/T位点多态性与身体活动对MS风险存在交互作用。结论(1)脂联素基因+45T/G位点多态性与南京市成年居民MS风险无关,+276G/T是南京市成年居民MS的易感性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是南京市成年居民MS的保护性因素,但这种关联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另外,+276G/T多态性与除HDL-C之外的MS相关指标均存在关联。(2)不同强度的职业性身体活动和交通性身体活动与MS风险无关,高强度的休闲性身体活动是MS的保护性因素;不同水平的职业性身体活动、交通性身体活动和休闲性身体活动均与MS患病风险无关;静态行为与MS风险无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的总身体活动为MS的保护性因素,并且与腰围、TG、HDL-C、FPG、收缩压水平相关。(3)未发现apM1基因+276G/T位点多态性与身体活动对MS风险存在交互作用。

杨曼[4](2019)在《脂联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肥胖的研究可以为肥胖的预防、治疗以及减少相关代谢性疾病或并发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根据代谢指标及肥胖标准,将人群划分为4种状态,分别是体重正常代谢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MHNW)、代谢正常性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MHO)、体重正常代谢异常(Metabolically unhealthy but normal weight,MUHNW)和代谢异常性肥胖(Metabolically abnormal obese,MAO),目前国内针对中间的MHO、MUHNW人群研究不多,在江苏人群中也未见报道。肥胖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脂肪分泌的脂肪因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脂联素作为脂肪因子的一种,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的关系在不同研究间呈现不同的结果。同时脂联素基因的相关研究虽然广泛,但针对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的相关研究却较少,且结论尚未统一。为此,依托科技部糖尿病研究重大专项,欲在江苏地区开展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的相关研究,了解江苏地区不同代谢类型肥胖的流行状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方法:本研究设计包括横断面研究以及在横断面研究基础上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2个地区抽取18岁以上的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体格检查。分析江苏地区MUHNW和MHO的分布情况,并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8岁以上的人口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患病率。比较不同代谢类型的肥胖人群间体检指标、临床指标以及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并分析不同代谢类型肥胖患病的影响因素。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比较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中脂联素水平的差异,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脂联素水平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患病的关系。分析江苏地区不同代谢类型的肥胖人群脂联素基因+45、+276两位点基因多态性,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代谢类型的肥胖患病的关联性,同时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中分别分析两基因位点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和分析的需要,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在5167名调查人群中代谢正常性肥胖(MHO)和体重正常代谢异常(MUHNW)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1%、18.6%。将年龄分层发现MHO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MUHNW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年龄、腰臀比超标和性别与体重正常代谢异常的患病有关;代谢正常群体中,年龄、腰臀比超标和性别是代谢正常性肥胖患病的影响因素;在肥胖人群中,年龄、腰臀比超标、性别和饮酒与代谢异常性肥胖的患病有关。(2)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血清脂联素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正常对照组(10.81±3.00μg/ml)、MUHNW组(9.54±3.48μg/ml)、MHO组(8.50±3.05μg/ml)和MAO组(7.01±2.87μg/ml)。同时随着代谢异常组分聚集越多,脂联素水平越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BMI、SBP、WHR和TG可能是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体重正常人群中,低水平脂联素是MUHNW患病的影响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29(1.62,3.25)。在代谢正常人群中,低脂联素水平的群体患MHO的风险是高水平脂联素者的3.19倍(95%CI:2.254.52)。在肥胖人群中,脂联素水平低者患MAO的风险是高水平脂联素者的3.58倍(95%CI:2.165.94)。(3)以代谢正常体重正常人群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提示SNP+276位点GG基因型的携带者患MUHNW的风险是TT+GT基因型携带者的2.03倍(95%CI:1.432.86)。交互作用分析时,SNP+45位点在相乘模型中携带GT或者TT基因型的女性可能比携带GG基因型的男性患MUHNW的风险显着减小。SNP+276位点与饮酒的交互作用中,在相加模型和相乘模型中,与携带TT或者GT基因型的不饮酒者相比,GG基因型携带者且饮酒者患MUHNW的风险显着增加。以体重正常代谢正常人群为对照,分析代谢正常性肥胖人群发现SNP+45位点GT和TT基因型的携带者患MHO的风险分别是含有GG基因型个体的0.37倍(95%CI:0.190.70)和0.41倍(95%CI:0.210.78),将GT和TT基因型合并后发现,含有GT或TT基因型的群体患MHO的风险是含有GG基因型群体的0.42倍(95%CI:0.230.77)。将MHO人群作为对照,分析MAO人群发现SNP+276位点GT基因型、GG基因型携带者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患MAO的风险分别为3.24倍(95%CI:1.546.79)和3.13倍(95%CI:1.516.50)。在隐性遗传模型下含GT或者GG基因型的个体与含TT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患MAO的风险为2.99倍(95%CI1.495.99)。交互作用分析时,SNP+45位点与性别在相乘交互作用中,女性携带GT基因型或TT基因型者患MAO的风险更大。研究结论:(1)40岁以上的男性及腰臀比超标者与MUHNW和MAO患病有关,年轻、腰臀比超标的男性与MHO患病有关,应引起重视。(2)脂联素在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低水平脂联素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患病有关。(3)脂联素基因SNP+276位点G等位基因是MUHNW和MAO的易感基因,SNP+45位点T等位基因是MHO的易感基因。前者与饮酒存在交互作用,后者与性别存在交互作用。

崔萌[5](2019)在《内蒙古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内蒙古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环境及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与脂联素基因rs10937273、rs1501299、rs182052、rs2241767、rs266729多态性交互作用。方法:病例组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以及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糖尿病患者共203例,对照组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共203例。运用imLDR技术检测脂联素(ADIPOQ)基因rs10937273、rs1501299、rs182052、rs2241767、rs266729位点多态性。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并且进行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ADIPOQ基因rs10937273、rs1501299、rs182052、rs2241767、rs266729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HWE-P值分别为0.73、0,6、0.94、0.59、0.47;基因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得出rs1501299,TT vs.GG(χ2=5.238,P=0.022)与TT vs.TG+GG(χ2=6.377,P=0.012)。由脂联素基因5个SNP位点连锁不平衡和及单体型分析得到:G G A A C为T2DM易感单体型(χ2=14.529,P<0.001);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rs10937273、rs1501299、rs182052、rs2241767、rs266729位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rs1501299与高血压史、高脂饮食存在交互作用(χ2=14.529,P<0.001,OR=6.723)。结论:rs1501299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G G A A C为T2DM易感单体型;rs1501299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史、高脂饮食存在交互作用。

贾敏,高玉敏[6](2018)在《人群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它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及分泌不足引起。而脂联素属于可溶性防御性胶原家族成员,它具有抗炎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调节体血脂代谢等作用。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人群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提供参考。

孙盼盼,裴晓婷,蔚文锴,时立瞳,沈岩,崔红磊,刘莉,平智广[7](2017)在《基于广义OR的脂联素基因外显子rs2241766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糖尿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中国人群脂联素基因外显子rs2241766多态性与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搜集有关中国人群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根据糖尿病组与对照组人群脂联素基因rs2241766位点GG、GT和TT 3种基因型频数,使用无遗传模式法的广义OR值(GOR)评价该位点多态性与糖尿病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文献41篇。糖尿病患者7 142例,对照组6 588例。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76.30%,P<0.001),故选择随机效应模型,GOR(95%CI)为1.16(1.011.31),提示rs2241766位点G等位基因是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Meta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组平均年龄和样本量是异质性主要来源,研究无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也表明结果稳定。结论:rs2241766位点G等位基因是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

殷秀平[8](2017)在《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河北省沧州市地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的脂联素(adiponectin APN)基因外显子2第45位点(rs2241766)和内含子2第276位点(rs1501299)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分布情况,并探讨这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T2DM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进一步在T2DM的发病机制方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以期在T2DM的治疗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基因学指导。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所有受试者均来源于河北省沧州市地区(本土着居民或祖籍三代均为沧州市人),均为汉族,均为中老年人群,男女比例相当。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中老年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00例符合条件的T2DM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从我院体检中心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65例无糖尿病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2提取DNA:用康为的血液基因组非柱式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3 SNP分型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脂联素基因SNP+45、SNP+276。利用Premier5及Oligo7软件设计引物,将待测的靶DNA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复制,2%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鉴定目的条带,切胶回收纯化目的条带,然后利用DNA限制性内切酶Sma I、Eco RI分别在不同体系中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最后经2.5%凝胶电泳分析酶切后的DNA产物,并判断基因型。另外随机选取部分样品的PCR纯化产物送到公司(北京三博远志)进行测序,以确定SNP+45位点和SNP+276位点的基因型,同时对酶切结果进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血浆APN水平的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结果: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临床及生化指标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身高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 W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 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各值均明显增高,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和APN各值均下降,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浆脂联素水平2.1实验组的血浆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所有样本的APN与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以血浆脂联素水平为因变量,排除其它影响分析的混杂因素后,以各项生化指标为自变量,分别对其单独进行两两偏相关分析。发现血浆APN与腰围、SBP、TG、TC、LDL-C、HOMA-IR成负相关。其中与腰围、LDL-C的关联性最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值<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比较3.1 SNP+276位点:实验组各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TT13%、GT37%、GG50%;对照组分别为TT10.77%、GT20%、GG69.23%,实验组GG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T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31.5%和68.5%,对照组T、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0.77%和79.23%,两组间相比差异显着(P<0.05)。3.2 SNP+45位点:实验组各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TT53%、TG 36%、GG11%;对照组分别为TT35.38%、TG46.15%、GG18.47%,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T、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和29%,对照组T、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8.46%和41.54%,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脂联素基因SNP+276、SNP+45间胰岛素抵抗相关因素及血浆APN水平比较:4.1SNP+276位点:脂联素基因SNP+276各基因型间指标(BMI、FBG、TG、TC、HDL-C、LDL-C、HOMA-IR、胰岛素)及AP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0.05。其中以TC、FBG、胰岛素、HOMA-IR这些指标间的差异最具显着性(P<0.05)。采用LSD-t检验进行各基因型间指标的两两比较,可知GG型的TC高于TT型,GG型的HOMA-IR高于非GG型,TT型的胰岛素、FBG高于GG型(P<0.05)。4.2 SNP+45位点:脂联素基因SNP+45各基因型间指标(BMI、FBG、TG、TC、HDL-C、LDL-C、APN、HOME-IR及胰岛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P值<0.05。其中以APN、FBG、胰岛素差异性最显着(P<0.05)。采用LSD-t检验进行各基因型间指标的两两比较,发现TT型的FBG、胰岛素高于非TT型,GG型的APN高于非GG型(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型以所有样本各项生化及临床指标为自变量,2型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TC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5,OR>1),而HDL-C是2型糖尿病的保护因素(P<0.05,OR<1),SNP+276基因型TT为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1河北汉族人群之间存在脂联素+276与+45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多态性。2 2型糖尿病组较健康对照组患者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血浆APN与腰围、SBP、TG、TC、LDL-C、HOMA-IR均为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腰围、LDL-C的关联性最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3 SNP+45GG基因型的APN水平高于非GG基因型;SNP+276各基因型间APN水平无差异。4 SNP+276TT基因型、TC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风险;SNP+45各基因型与2型糖尿病风险无关。

李治鹏,李双庆[9](2015)在《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脂联素又被称作ADIPOQ、Acrp30、apM1、GBP28,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多肽,由244个氨基酸组成,包括氨基末端的分泌信号序列(aa1-18)、特异序列(aa19-41)、胶原重复序列(aa 42-107)以及球状序列(aa108-244)。临床多项研究发现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脂联素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别可能与种族、环境有关。现将近期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脂联素基因

姚美东,乔虹[10](2015)在《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脂联素(adiponectin)是由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激素,是脂肪细胞表达最为丰富的激素,它在血浆中有相当高的浓度,并且女性高于男性。脂联素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与肥胖呈负相关的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脂联素作为目前唯一发现的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脂源性细胞因子,其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脂联素的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进行了多次研究,本文就

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相关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目标SNP的选取
    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1 主要实验仪器
        1.3.2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及脂肪因子水平比较
        2.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2.1.2 研究对象临床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2.1.3 研究对象脂肪因子水平的比较分析
        2.1.4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1.5 APN、IL-6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2 SNPs检测结果及分布
        2.2.1 各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检验
        2.2.2 各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
        2.2.3 三组间各位点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
G位点与T2DM&CRC的相关性分析'>2.2.4 脂联素rs2241766 T>G位点与T2DM&CRC的相关性分析
        2.2.5 T2DM&CRC组脂联素rs2241766 位点不同基因型相关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3.1 脂肪因子及临床相关指标与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关联
    3.2 APN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关联
    3.3 FTO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关联
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相关因子与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脂联素、FTO和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中文缩略名词对照
研究背景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概述
    2 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2.1 与糖代谢异常相关的基因多态性
        2.2 与脂代谢异常相关的基因多态性
    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脂联素基因 rs1501299 和 rs2241766 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二部分 FTO 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三部分 瘦素受体基因 Gln223Arg 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脂联素基因rs1501299和rs2241766 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文献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4 文献质量评价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 Meta分析结果
        2.1 rs1501299 多态性结果分析
        2.2 rs2241766 多态性结果分析
        2.3 敏感性分析
        2.4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TO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易感性的Meta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
        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5 文献质量评价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Meta分析结果
        2.1 FTO rs9939609(A/T)多态性与PCOS发病相关性
        2.2 FTO rs8050136(A/C)多态性与PCOS发病相关性
        2.3 FTO rs1421085(C/T)多态性与PCOS发病相关性
        2.4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
        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 Meta分析结果
        2.1 等位基因模型(A vs.G)
        2.2 纯合子遗传模型(AA vs.GG)
        2.3 显性遗传模型(AA+AG vs.GG)
        2.4 隐性遗传模型(AA vs.AG+GG)
        2.5 杂合子遗传模型(AG vs.GG)
        2.6 敏感性分析
        2.7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病例对照研究的NOS评价标准
致谢
特别鸣谢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身体活动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章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检测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apM1 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3.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4 基因多态性与MS的关联性分析
        3.5 +45T/G和+276G/T位点多态性与MS相关指标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身体活动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收集
        2.2 数据处理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身体活动基本情况
        3.2 身体活动情况与MS的关系
        3.3 总身体活动与MS相关指标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身体活动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交互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276G/T位点多态性和身体活动强度对MS的交互作用
        3.2 +276G/T位点多态性和身体活动水平对MS的交互作用
        3.3 +276G/T位点多态性和总身体活动对MS的交互作用
        3.4 +276G/T位点多态性和总身体活动对MS相关临床指标的交互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瘦素
    2 脂联素
    3 抵抗素
    4 内脂素
    5 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6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脂联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的患病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1.3 不同代谢类型的肥胖及其他指标的定义
        1.1.4 统计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不同代谢类型的肥胖患病情况
        1.2.2 不同代谢类型的肥胖体检及临床指标情况
        1.2.3 不同代谢类型的肥胖人口学及行为特征特征
        1.2.4 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第二章 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中脂联素水平的比较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人血清脂联素检测
        2.1.3 实验室质量控制
        2.1.4 高水平脂联素的定义
        2.1.5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脂联素水平比较
        2.2.2 不同脂联素水平间临床指标比较及其相关性分析
        2.2.3 影响脂联素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2.4 脂联素对不同代谢类型肥胖的影响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易感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核酸的提取
        3.1.3 PCR扩增
        3.1.4 实验室质量控制
        3.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人群中基因型分布情况
        3.2.2 脂联素基因SNP+45、SNP+276 位点不同基因型间与体检及生化指标比较
        3.2.3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的关系
        3.2.4 不同代谢类型肥胖中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关联分析
    3.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不同代谢类型肥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内蒙古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调查资料收集
    2.2 实验室检测
        2.2.1 实验室主要仪器
        2.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1.1 一般人口学特征与生化指标比较
        3.1.2 型糖尿病家族史与高血压病史的比较
        3.1.3 生活方式的比较
    3.2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ADIPOQ基因频率分布及比较
    3.3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在四种遗传模式下与2型糖尿的关联
    3.4 脂联素基因5个SNP位点连锁不平衡和及单体型分析
    3.5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
    3.6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4 讨论
    4.1 病例组T2DM基本情况分析
    4.2 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与T2DM
    4.3 血清脂联素与T2DM
    4.4 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应用于内蒙古地区T2DM人群。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综述
    参考文献
8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人群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脂联素的结构和功能
    1.1 脂联素的发现
    1.2 脂联素的结构和功能
2 脂联素的基因多态性
3 脂联素与T2DM及IR的关系
4 与T2DM的相关的脂联素基因位点多态性研究结果
5 脂联素基因位点多态性与T2DM的关联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
6 展望

(7)基于广义OR的脂联素基因外显子rs2241766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糖尿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
    1.3资料提取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2.3 GOR分析结果
    2.4 异质性来源分析
    2.5 敏感性和发表性偏倚分析
3 讨论

(8)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相关因素的分析[D]. 陈逸文. 河南大学, 2020(03)
  • [2]脂联素、FTO和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D]. 徐丹. 暨南大学, 2019
  • [3]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身体活动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D]. 孙睿旋. 东南大学, 2019(05)
  • [4]脂联素及其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代谢类型肥胖的相关性研究[D]. 杨曼. 东南大学, 2019(05)
  • [5]内蒙古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危险因素交互作用研究[D]. 崔萌.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人群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 贾敏,高玉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A5)
  • [7]基于广义OR的脂联素基因外显子rs2241766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糖尿病易感性的关联分析[J]. 孙盼盼,裴晓婷,蔚文锴,时立瞳,沈岩,崔红磊,刘莉,平智广.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6)
  • [8]脂联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D]. 殷秀平.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9]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李治鹏,李双庆. 浙江医学, 2015(20)
  • [10]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姚美东,乔虹. 中国医师杂志, 2015(01)


糖尿病论文 脂联素论文 基因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基因多态性论文

上一篇:论文查重在哪查的
下一篇:在乌干达推广可可新品种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