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抽水试验确定水跃值的计算机方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用抽水试验确定水跃值的计算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龚少飞[1](2020)在《大型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地铁隧道工程穿越地下空间,而大型地铁车站除了遇到常规的基坑支护问题外还涉及到与盾构隧道接头问题。本文以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大型基坑工程为依托,基于评价指标体系优选分析确定了该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型,并建立了数值模拟,提出合适的支护结构参数范围。深井降水中,传统的涌水量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偏大,本文考虑多井系统理论对大型地铁车站的降水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对车站与地铁线路对接处的盾构端头土体加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从技术可行性、省时、费用合理、安全可靠等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工程地质条件等14个二级评价指标中,对初选支护方案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析得出:拟建场区的最佳支护方式为:一区采用“桩锚”支护方式;二区采用排桩+内支撑。(2)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基坑开挖模型,分析了不同区段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弯矩等变化规律;通过改变期影响因素(桩长、桩径、内支撑截面尺寸)的参数值,比较了不同参数值下,支护结构变形规律,提出合适的支护结构参数范围。(3)根据等值梁法对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的计算;使用天汉软件对该支护结构的锚杆的长度、基坑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或验算,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4)阐述了井群相互干涉原理,利用抽水试验及常规方法综合比选确定了水文地质参数,考虑井群相互干涉,优化了降水方案,优化后的方案且与实际运行结果相符。(5)分析了盾构始发、到达端头加固应满足几何尺寸准则、抗剪强度及加固后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刘宜盈[2](2020)在《基于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求解降落曲线》文中提出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对地面沉降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水位下降会改变影响半径范围内土体的应力状态;另一方面水头压力的改变会使影响半径范围内的渗流域产生渗透压力。降落曲线可以直观地反应降水后基坑周围水位的变化,精确地求出降落曲线的位置是分析地面沉降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降落曲线的求解一般是基于Dupuit稳定井流基本方程和Theis基本方程。根据Theis方程求解降落曲线的主要方法包括直线图解法、配线法以及解析法。针对图解法和配线法求解较为复杂且人为误差较大以及Dupuit稳定井流基本方程对水跃现象影响因素考虑不足的缺点,本文基于有限单元法提出了两种求解潜水含水层降落曲线的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求解降落曲线。在均质潜水含水层内建立降水降落曲线的计算模型:基坑降水达到控制水位后,可视为一个已知上游水位(降水前地下水水位)、下游水位(降水后降水井中的水位)以及逸出边界(水跃区段)的稳定渗流场。在该稳定渗流场中真实降落曲线会使整个渗流域内的能量损失率最小,对该渗流域进行有限单元划分,基于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推导了求解降落曲线的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将求解降落曲线的问题转化为求解渗流域能量损失率最小值的问题。(2)基于实域总势能最小原理求解降落曲线。降水达到控制点水位时,利用实域总势能最小原理求解出地下水入井水位点(渗流逸出点,井壁逸出点和井中水位之间的高度为水跃区段)。筛选出被降落曲线穿割的过渡单元,运用三角形单元相似对过渡单元进行求解,可直接得到各单元与降落曲线的交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降落曲线。(3)对上述两种方法分别编写了求解降落曲线的Fortran语言计算程序,并将这两套程序应用到实际案例的求解,所得到的计算结果与裘布依公式理论计算的结果、工程实测值进行对比,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的计算精度更高。

白雪[3](2019)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物流园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水是生命之源,水作为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水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要素。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来是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和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但北方地区的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处于超采或严重超采状态。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研究区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物流园区,通过分析其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地下水资源,并对其提出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研究区面积为400km2。论文通过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地面电测深及水文测井、水、土(岩)样测试、综合研究等方法,分析其含水层岩性、厚度、富水性、渗透性、水质、水量等变化规律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圈定了水量相对丰富、分别采用均衡法和干扰井群法对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通过水样实验资料分析其水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取得以下主要成果:研究区地下水现状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1516.31×104m3/a,多年平均为1070.28×104m3/a,地下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资源总量为731.28×104m3/a,第四系潜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量为386.09×104m3/a,承压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量为345.19×104m3/a(其中,现状开采量53.19×104m3/a,水源地新增允许开采资源量292.00×104m3/a),最终得出研究区地下水仍有一定的开采潜力。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地下水潜水指标为Ⅰ、Ⅱ、Ⅲ类水,水质较好。绝大部分承压水属于Ⅱ、Ⅲ类水,水质较好,适宜饮用。只是部分指标如镉、铬、总硬度、硫酸盐、亚硝酸盐等超标,需适当处理,方可饮用。通过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最终给出拟选水源地,面积约31.22km2。根据拟选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时单井涌水量可按2000m3/d计,井距500m,按单排或双排式布井,可布开采井4眼。

厉立兵[4](2019)在《基于势能极小原理计算基坑降水影响半径》文中研究说明在基坑工程中,基坑降水方案设计是地下水控制的关键环节,影响半径是降水方案中计算总涌水量的重要参数,目前工程上通常采用经验公式和图解法估算影响半径。经验公式将渗透系数和降水井水位降深作为确定影响半径的主要因素,对水跃现象等影响因素考虑不足;图解法存在测量及绘图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本文基于有限单元法提出了求解潜水含水层影响半径的两种数值计算方法,其物理意义明晰,计算精度高。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建立了潜水含水层渗流场影响半径的计算模型。当井壁水位到控制水位时,将潜水层原始稳定水位作为上游水头,降水井水位作为下游水头,控制水位与降水井水位之间的出渗段(水跃区段)作为逸出边界,影响半径作为渗流场的水平尺寸,求解影响半径简化成已知上、下游水头及逸出边界,求解稳定渗流场计算模型水平尺寸的问题。(2)提出了基于实域总势能极小原理和能量损失率极小原理计算潜水含水层影响半径的有限单元法,并编制了Fortran语言计算程序。计算过程中,将误差限值?e取为+5%,即所求影响半径计算结果总是偏小,从而使基坑涌水量计算结果总是偏大。(3)将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中的每一种算法应用于两个实际基坑工程案例中,并与现场抽水试验结果及经验公式解进行对比。本文算法算得的影响半径分别为66.4m、104.17m、75m、48m,现场抽水试验获得影响半径分别为63.1m、103m、74.8m、45.5m,相对误差分别为5.2%、1.1%、0.3%、5.2%;经验公式算出的影响半径分别为89.4m、171.67m、110.1m、68.6m,与现场抽水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1.7%、66.7%、47.2%、50.7%。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算法计算精度高于经验公式解,更接近现场抽水试验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可提高基坑涌水量计算精度,使基坑降水设计方案更合理,具有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

唐崇峰[5](2019)在《供水井大流量供水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开采优化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以及国家“水十条”的出台,优质矿泉水日渐成为稀缺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开采矿泉水资源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技术问题。从学科范畴来讲,矿泉水供水井优化开采属于水利工程学科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对于一个矿泉水水源地,供水井大流量条件下的优化开采,一直制约着矿泉水大型生产企业的产能,这也是水文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湖南绥宁县瓦屋塘优质矿泉水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现场进行开采性抽水试验,获得供水井大流量供水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并以此开展开采优化机制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伊利集团矿泉水大型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收集资料、分类整理、现场勘探调查、研究区域出露泉点流量监测、前期钻孔、简易抽水试验、生产性大流量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数据整理分析计算拟合得到研究区水文地质参数。2、在对大量抽水试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研究区渗透率K为0.4541.2m/d、导水系数T为15.341.8m2/d、含水层厚度M为2778.8m、贮水系数(亦称储水系数、释水系数)?为0.0940.535m/d、影响半径R(亦称降落漏斗)为12510m等水文地质参数和S-t、Q-t等一系列抽水历时曲线。得到抽水试验期间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3、进一步揭露了研究区地下矿泉水动态Q-S曲线特征,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Q-S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得出Q-S关系方程:Q=342.18237+77.21498s-2.35102s2(W2井),Q=3475.63902-138.65221s+1.79326s2(S1井)。该方程对地下水位降深、出水量具有预测指导作用。4、本项目在生产井上进行了大流量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常采用此法,试验操作便捷、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水文地质参数测定)、突变型抽水试验、衰减型抽水试验三种不同工况的抽水试验,探究最佳开采优化机制。对三种试验工况数据整理分析绘制各种历史曲线和Q-S曲线,通过分析曲线特征得知:降深24m时稳定出水量824.7m3/d,降深40m时S1井稳定出水量约900m3/d,突变型、衰减型抽水工况与试验达到稳定流抽水工况相比,经过计算,在相同抽水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矿泉水水量。衰减型抽水试验工况为最佳开采优化方案。该方案不仅能避免产生扰动影响地层井孔稳定性,而且有利于地下矿泉水恢复不破坏地下水动态平衡,不产生过大降落漏斗,从而避免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还能获得优于普通稳定流抽水的出水量及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5、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Feflow建立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计算得到更加精确的矿泉水可开采量,与抽水试验高度吻合,模型可靠性高。6、研究表明最优开采量呈季节性变化,枯水季开采量可取750850m3/d,丰水季开采量可达15002000m3/d。不同季节流量均达到了四级泉标准,能够满足高温季节矿泉水需求量大、低温季节矿泉水需求量小的市场需求。

刘卫岗[6](2018)在《基于Visual MODFLOW的文川河西岸水源地开采及保护方案分析》文中认为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也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集中供水水源地是城市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配套设施,水源地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还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防止新建水源地工程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环境地质问题。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对汉中文川河西岸水源地建设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并提出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保护方案。其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均衡区地下水源汇项,并利用水均衡法计算文川河西岸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经计算,地下水均衡区的总补给量为57612.51m3/d,总排泄量为50080.91m3/d,地下水资源均衡结果为正均衡,均衡量为7531.6 m3/d。(2)依次构建了地下水三维流概念模型、数值模型,利用实测水位资料对Visual Modflow建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进行求解、识别、验证,得到准确可靠的参数分区结果。同时为文川河西岸水源地设计了4种开采方案,并确定最佳开采方式为方案3,即1#、ZH1、5#开采量为1960m3/d,其余6眼井的开采量为3200m3/d,地下水总开采量为25000m3/d。要满足新建水厂32000m3/d的供水规模,文川河西岸水源地应向文川河东岸水源地引入7000m3/d的水量,并利用水文地质比拟法计算文川河东岸地下水资源量,论证其剩余允许开采资源量能满足文川河西岸的引水要求。(3)通过分析地表、地下水样,对生活饮用水和一般锅炉用水进行评价,结果为水体经过简单处理后便能满足生活生产需要。根据水资源现状和预测结果,对文川河西岸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三级划分,并提出新建水源地可持续开采的保护措施。

王昆[7](2018)在《西安市东北郊水源地水资源评价及开采方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源地作为西安市一项重要的供水设施,它可以弥补城市供水缺口,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其中,城市应急供水工程可为生活、生产提供备用水源,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高防控风险能力,因此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地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和抽水试验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东北郊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现状和设计开采方案下的供水规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分析研究区地下含水岩组的分布特征和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利用抽水试验数据计算含水岩组水文地质参数,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潜水、浅层承压水、深层承压水含水岩组的渗透系数分别为24.32、18.46、24.55m/d。同时,也确定水跃值、给水度、弹性释水率等参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2)在分析地下水均衡区要素基础上,利用水均衡法计算均衡期内潜水、承压水的补给量或排泄量情况。结果为潜水的总补给量为2871.45×104m3/a,总排泄量为2308.74×104m3/a;承压水的补给量为998.57×104m3/a,其排泄量为为378.18×104m3/a。(3)建立基于Visual Modflow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通过模型概化、求解、校正过程得到可靠的水文地质分区参数,并利用校正模型预测了新建水源地的抽水井开采方案。经过方案对比分析,确定方案二为合理开采方案,其开采量为101280m3/d。(4)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现场采样,利用单项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认为研究区地下水应在处理达标后方可供水,地表水体则适宜生活饮用。

胡瑶[8](2018)在《考虑基坑防渗结构的井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井是控制渗流的重要措施,在基坑降水、土坝和堤防中排渗减压、水文地质资料勘测、石油天然气开采等方面应用广泛。在实际工程中,存在某些不完整井,其滤管顶、底均不在含水层层面,不能直接按常规方法进行计算。目前对于考虑基坑防渗结构影响的井的简化计算方法,前人研究还比较少。实际情况中常存在悬挂式防渗结构,或因施工技术、材料等因素防渗结构存在漏水现象,不能当作完全隔水边界直接应用镜像法原理,此时井的计算、根据抽水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以及检测防渗结构止水效果的方法更为复杂,尚没有较为完善可靠的应用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以下的工作:(1)总结对比分析国内外主流的承压不完整井简化计算公式,对滤管两端均不在含水层层面的承压不完整井简化算法进行完善,并通过轴对称有限元程序进行分析验证。(2)对于考虑基坑防渗结构影响的地下井流,根据防渗结构本身的完整度、渗透系数、水文地质参数、与井的相对位置以及井的类型等因素,提出不同情况下井周水头简化计算方法。(3)针对防渗结构对抽水试验产生的影响,以考虑基坑防渗结构的井周水头简化计算研究为基础,提出防渗结构影响下的抽水试验确定土层渗透系数和检测防渗结构止水效果的简单可行的研究方法。(4)将防渗结构影响下的井、抽水试验简化计算结果与多层透水地层渗流分析程序和轴对称有限元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简化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朱宏军[9](2014)在《鸳鸯湖矿区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矿井水害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和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矿井水害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矿井突水及可能突水地点、最大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持续时间等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预测。特别是矿井涌水量预测的错误,轻则将会直接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重则会造成淹井、人员伤亡等危险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相关研究表明,矿井预测涌水量及实际涌水量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且有些相差数十倍。因此,如何找出造成两者差异较大的原因并寻求更精确的预测方法,准确、及时地预测矿井涌水量,成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以宁东鸳鸯湖矿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获取水文地质参数的原始资料、计算方法所造成的误差,以及预测数学模型适用性,对比研究区内矿井预测涌水量与实际涌水量的差异;其次,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对水文地质参数和预测数学模型进行优化;最后,选择红柳煤矿进行实例验证,对其矿井涌水量进行预计。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不同抽水试验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得出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所得参数由于受水跃值及影响半径经验公式的影响,计算结果偏小;单孔非稳定流水位恢复计算所得参数,由于水位埋深及降深较大,水跃值未消除,停泵瞬间剩余降深比实际大,导致参数比实际偏小;使用多孔抽水数据并采用不同方法,计算所得参数相近,但仍然有偏差,本文使用全程曲线拟合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研究区矿井涌水模式为煤层顶板直接涌水。矿井的总涌水量随着采掘过程的进行是一个变量,矿井任一时间的总涌水量应是井筒、巷道和已回采完毕工作面的涌水量与正在回采工作面的涌水量之和。正在回采工作面涌水量由冒裂带影响范围内的静水储量和周边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量两部分组成。以此为基础,分别对全矿井、首采工作面、单面进水工作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涌水量预计方法。(3)对红柳煤矿矿井涌水量进行预计,预测结果为1413m3/h,实际矿井涌水量为1227m3/h,相比勘探报告中预测的涌水量,精度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综上所述,本文从水文地质参数识别方法选取和预测数学模型建立两方面,分析了矿井涌水量预测产生偏差的原因,对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进行了优化,并选取典型矿井进行涌水量预测。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矿井涌水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参考。

刘丽,赵振国[10](2013)在《大口径塑料井管开孔率与水力特性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灌溉用大口径塑料井管的应用受试验研究滞后制约,致使至今未能被推广应用。选择开孔率分别为1.54%,3.09%,5.83%,8.75%,11.06%,14.24%,16.52%,21.38%和26.24%的井管,对大口径塑料井管的水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开孔率大小与出水量、水跃等水力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流量因素分析,开孔率的适宜范围为5.83%14.24%;从水跃因素分析,开孔率应不小于8.75%;综合流量和水跃的实验结果,Φ300 mm、厚9.82 mm的光壁管,在细砂含水层、滤料为中粗砂的情况下,适宜开孔率大小为8.75%14.24%。

二、用抽水试验确定水跃值的计算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抽水试验确定水跃值的计算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绪论
    1.2 选题背景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1.3.2 国内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优选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2.1 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原理
        2.1.1 基坑安全等级
        2.1.2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及考虑因素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3 权重集建立
    2.4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
        2.4.1 收集整理资料
        2.4.2 支护方案的初选
        2.4.3 支护方案对比优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坑支护结构三维数值模拟
    3.1 MIDAS GTS简介
    3.2 MIDAS GTS主要功能特点
        3.2.1 MIDAS GTS功能介绍
        3.2.2 MIDAS GTS建模分析操作流程
    3.3 模型建立
        3.3.1 工程概况
        3.3.2 计算参数
        3.3.3 有限元计算模型
    3.4 模拟计算过程
        3.4.1 水平位移分析云图
        3.4.2 竖向位移分析云图
    3.5 模拟结果分析
        3.5.1 AB区段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弯矩变化分析
        3.5.2 CD区段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弯矩变化分析
        3.5.3 DE区段支护结构的位移和弯矩变化分析
        3.5.4 基坑内底部土体的隆起分析
    3.6 支护桩长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3.7 支护桩桩径对支护结构影响分析
    3.8 内支撑截面尺寸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控制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监测分析
    4.1 设计依据
    4.2 设计方案及设计计算
        4.2.1 基坑重要性等级确定
        4.2.2 土的侧向压力计算依据
        4.2.3 基坑设计计算地层参数的确定
    4.3 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
        4.3.1 土压力计算
        4.3.2 桩锚支护结构计算
    4.4 天汉软件验算
        4.4.1 内支撑支护结构体系计算
        4.4.2 基坑锚杆支护稳定性验算
        4.4.3 基坑内支撑稳定性验算
        4.4.4 地基承载力验算
    4.5 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5.1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2 监测结果与天汉软件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井群相互干涉基坑降水设计
    5.1 井群相互干涉基本理论
        5.1.1 水流叠加原理
        5.1.2 井群相互干涉原理
        5.1.3 涌水量函数关系
        5.1.4 井群相互干涉程度的影响因素
    5.2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5.2.1 渗透系数
        5.2.2 影响半径
    5.3 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控制中心基坑深井降水优化设计
        5.3.1 工程概况
        5.3.2 现场抽水试验
        5.3.3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5.3.4 依据天汉软件计算涌水量
        5.3.5 根据井群相互干涉原理计算涌水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控制中心基坑与地铁对接处土体加固
    6.1 控制中心基坑与地铁对接处土体加固
        6.1.1 盾构端头加固理论
        6.1.2 端头加固考虑的因素
        6.1.3 盾构端头加固方法
    6.2 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始发到达端土体加固方案
        6.2.1 常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茶山站始发到达端土体加固方案
        6.2.2 加固方案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求解降落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国外发展背景
        1.2.2 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国内发展背景
        1.2.3 渗流的管涌、流土破坏
        1.2.4 渗流对深基坑影响的研究概况
        1.2.5 降落曲线的研究方法
        1.2.6 求解降水引起的降落曲线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2 关于渗流的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渗流的理论基础
        2.2.1 地下水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2.2.2 地下水渗流的模型
        2.2.3 主要的渗流问题
        2.2.4 水的渗透性基本参数
    2.3 渗流的基本原理
        2.3.1 达西定律
        2.3.2 渗流稳定微分方程
    2.4 渗流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
        2.4.1 水头边界条件
        2.4.2 流量边界条件
        2.4.3 混合边界条件
    2.5 有限单元法在渗流计算中的应用
        2.5.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2.5.2 有限单元法的计算步骤
    2.6 水跃现象
    2.7 降水影响半径
    2.8 伯努利方程在渗流中的应用
    2.9 本章总结
3 基于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求解降落曲线
    3.1 引言
    3.2 裘布依公式求解降落曲线
    3.3 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的应用
        3.3.1 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
        3.3.2 渗流域实域的确定
        3.3.3 降落曲线的求解方法
        3.3.4 计算过程
    3.4 工程算例
        3.4.1 工程概况
        3.4.2 数值计算
    3.5 本章总结
4 基于实域总势能最小原理求解降落曲线
    4.1 引言
    4.2 实域总势能原理在渗流中的应用及公式推导
        4.2.1 实域总势能原理在渗流中的应用
        4.2.2 实域总势能公式推导
        4.2.3 过渡单元的求解
    4.3 降落曲线求解
        4.3.1 三角形单元相似
        4.3.2 求解降落曲线
    4.4 实际案例分析
        4.4.1 工程概况
        4.4.2 案例计算
    4.5 本章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物流园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际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研究发展趋势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区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区以往工作量
        1.3.2 本次研究工作量
    1.4 立题的工程应用价值
    1.5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
2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
        2.1.3 水文
    2.2 地形地貌
        2.2.1 地形
        2.2.2 地貌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3 水文地质条件
    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3.3 地下水富水地段
    3.4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4.1 地下水的补给
        3.4.2 地下水的径流
        3.4.3 地下水的排泄
        3.4.4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5 地下水化学特征
    3.6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环境地质
4 地下水资源评价
    4.1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评价原则和方法
        4.1.1 计算分区
        4.1.2 评价原则
        4.1.3 评价方法
    4.2 参数计算与选取
        4.2.1 水文参数
        4.2.2 水文地质参数
        4.2.3 水文地质参数的选择
    4.3 地下水天然储存量的计算
        4.3.1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
        4.3.2 、地下水均衡计算
        4.3.3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4.3.4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4.3.5 允许开采量保证程度论证
    4.4 地下水水质评价
        4.4.1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4.4.2 地下水水质评价
    4.5 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
        4.5.1 区内地下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
        4.5.2 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势能极小原理计算基坑降水影响半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及渗流对深基坑影响的研究概况
        1.2.2 基坑地下水渗流类型及其对应的基坑降水类型
        1.2.3 Dupuit稳定潜水井流
        1.2.4 影响半径R确定方法
        1.2.5 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
    1.3 求解影响半径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渗流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渗流的基本概念
        2.2.1 地下水的存储空间与形式
        2.2.2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2.2.3 渗流基本参数
    2.3 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4 渗流基本方程
        2.4.1 渗流连续性方程
        2.4.2 稳定渗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
    2.5 渗流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2.6 渗流有限元法的计算步骤
    2.7 大井法
    2.8 水跃
    2.9 本章小结
3 基于实域总势能极小原理计算影响半径
    3.1 引言
    3.2 实域总势能原理及公式推导
        3.2.1 实域总势能原理
        3.2.2 实域总势能公式推导
    3.3 影响半径的计算方法
        3.3.1 潜水层的影响半径
        3.3.2 无止水帷幕的基坑降水后的影响半径
    3.4 计算过程
    3.5 工程算例
        3.5.1 某大厦基坑工程的影响半径
        3.5.2 某钢铁厂氧化铁皮坑工程降水影响半径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能量损失率极小原理计算影响半径
    4.1 引言
    4.2 渗流实域能量损失率
        4.2.1 能量损失率
        4.2.2 能量损失率极小
        4.2.3 稳定渗流场实域能量损失率
    4.3 影响半径计算方法
        4.3.1 潜水含水层的影响半径
        4.3.2 无止水帷幕的基坑的降水影响半径
    4.4 计算过程
        4.4.1 计算步骤
        4.4.2 计算程序框图
    4.5 工程算例
        4.5.1 某市正海广场基坑的影响半径
        4.5.2 某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影响半径
    4.6 两种有限单元法对比
        4.6.1 利用本章算法计算算例3.5.1
        4.6.2 利用本章算法计算算例3.5.2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供水井大流量供水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开采优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地形地貌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层与构造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下矿泉水水类型
        2.4.2 地下水的富集情况
        2.4.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4 矿泉水形成机理
    2.5 小结
3 抽水试验原理、准备、操作及参数分析
    3.1 抽水试验目的原理类型与设计方法
        3.1.1 抽水试验原理
        3.1.2 抽水试验的目的
        3.1.3 抽水试验类型
        3.1.4 抽水试验设计方法
    3.2 抽水试验准备
        3.2.1 抽水井、观测孔布置
        3.2.2 水位观测孔的布置原则和意义
        3.2.3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主要技术要求
        3.2.4 大型群孔干扰抽水试验的主要技术要求
    3.3 瓦2抽水试验及数据观测
        3.3.1 瓦2 抽水试验
        3.3.2 水位观测
        3.3.3 流量观测
    3.4 抽水试验资料整理分析要求
        3.4.1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现场资料整理的要求
        3.4.2 对群孔干扰抽水试验现场资料整理的要求
    3.5 抽水试验资料整理及参数计算方法
        3.5.1 Theis配线法
        3.5.2 Jacob直线图解法
        3.5.3 水位恢复法
    3.6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3.6.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
        3.6.2 简易抽水试验观测孔参数分析
        3.6.3 生产井瓦2 抽水试验参数分析结果
        3.6.4 生产井S1 前期抽水试验参数分析结果
        3.6.5 生产井S1 近期抽水试验参数分析结果
        3.6.6 影响半径的计算
    3.7 小结
4 地下水动态均衡分析
    4.1 地下水补给量
        4.1.1 地下水均衡法原理及适用范围
        4.1.3 计算降雨入渗补给量
    4.2 研究区天然排泄
    4.3 均衡量分析
    4.4 允许开采量
        4.4.1 基于生产井W2 抽水试验的允许开采量计算
        4.4.2 基于生产井S1 抽水试验的允许开采量计算
    4.5 数值法计算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
        4.5.1 FEFLOW简介
        4.5.2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5.3 地下水渗流模型的建立
        4.5.4 初始条件
        4.5.5 模拟评价结果
    4.6 小结
5 开采优化机制
    5.1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特征
        5.1.1 瓦2 大流量抽水试验流量变化特征
        5.1.2 瓦2 大流量抽水试验水位降深变化特征
        5.1.3 恢复试验地下矿泉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5.1.4 简易抽水试验地下矿泉水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5.2 生产井流量-降深关系
    5.3 突变型抽水试验地下水位动态
    5.4 衰减型抽水试验地下水位动态预测
    5.5 影响本次试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因素分析
    5.6 开采优化措施及建议
        5.6.1 允许开采量的确定方法
        5.6.2 流量分区
        5.6.3 开采优化措施
        5.6.4 对后期开采建议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三角堰流量表
附录 B 井函数W(u)数值表
附录 C 前期抽水试验成果统计表
附录 D 地下水自记水位计Levelogger产品规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Visual MODFLOW的文川河西岸水源地开采及保护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社会经济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貌条件
        2.2.2 地层条件
        2.2.3 地质构造
    2.3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潜水含水岩组
        3.1.1 含水层富水性
        3.1.2 潜水动态特征
        3.1.3 潜水补径排关系
        3.1.4 潜水水化学特征
    3.2 承压含水岩组
        3.2.1 含水层富水性
        3.2.2 承压水补径排关系
        3.2.3 承压水水化学特征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4.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4.1.1 水跃值
        4.1.2 渗透系数及影响半径
        4.1.3 给水度及弹性释水系数
    4.2 补给量计算
    4.3 排泄量计算
    4.4 均衡结果分析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5.1 生活饮用水评价
    5.2 一般锅炉用水评价
第六章 地下水开采方案分析
    6.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1.1 模拟区范围
        6.1.2 边界条件概化
    6.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2.1 模型的建立
        6.2.2 模型的求解
    6.3 模型的校正与识别
    6.4 开采方案设计与分析
        6.4.1 开采方案的设计
        6.4.2 模型预报与分析
    6.5 地下水开采合理方案
第七章 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7.1 地下水开采方案
    7.2 水源保护区划定
    7.3 水资源保护措施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西安市东北郊水源地水资源评价及开采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3.1 开发利用形式
        2.3.2 承压水开采现状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3.1 潜水含水岩组
        3.1.1 潜水含水层富水性
        3.1.2 潜水动态特征
        3.1.3 潜水补径排关系
    3.2 承压含水岩组
        3.2.1 承压含水层富水性
        3.2.2 承压水动态特征
        3.2.3 承压水补径排关系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4.1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4.1.1 水跃值
        4.1.2 含水层厚度
        4.1.3 渗透系数
        4.1.4 给水度及弹性释水系数
        4.1.5 入渗补给系数
    4.2 补给量计算
        4.2.1 潜水补给量
        4.2.2 承压水补给量
    4.3 排泄量计算
    4.4 均衡结果分析
    4.5 承压水现状开采分析
第五章 水资源质量评价
    5.1 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
    5.2 地下水质量评价
    5.3 地表水质量评价
第六章 开采方案分析
    6.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6.1.1 模拟区范围
        6.1.2 边界概化
    6.2 数学模型
    6.3 三维几何模型
    6.4 三维水文地质模型
    6.5 模型校正与检验
    6.6 开采方案的设计与预报分析
        6.6.1 开采方案的设计
        6.6.2 模型预报与分析
    6.7 地下水位预测
        6.7.1 方案一水位预测
        6.7.2 方案二水位预测
    6.8 方案对比与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考虑基坑防渗结构的井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渗流理论发展概况
        1.2.2 不完整井的计算研究
        1.2.3 考虑防渗结构影响的基坑渗流研究
        1.2.4 抽水试验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重点
第二章 承压不完整井渗流的近似计算方法研究
    2.1 承压不完整井的流量表达式
    2.2 经典的承压不完整井公式介绍
        2.2.1 可用于滤管两端均不在含水层层面的承压不完整井公式
        2.2.2 用于滤管顶或滤管底在含水层层面的承压不完整井公式
        2.2.3 各家公式与弗兰克电拟试验结果对比
    2.3 计算程序介绍
        2.3.1 轴对称有限元计算程序
        2.3.2 商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2.3.3 有限元计算、沙金煊公式与弗兰克电拟试验结果对比
        2.3.4 计算程序确定
    2.4 承压不完整井计算方法的补充完善
        2.4.1 不满足沙金煊公式的算例分析
        2.4.2 改进的承压不完整井计算思路
        2.4.3 等渗径改进方法
        2.4.4 等比例改进方法
        2.4.5 以等比例改进方法为基础的等效阻力法
    2.5 各改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受基坑防渗结构影响的井周水头计算
    3.1 防渗结构对单井的影响
        3.1.1 防渗结构远近对井的影响
        3.1.2 强透水层中防渗结构嵌入比对井的影响
        3.1.3 防渗结构影响下井的计算模型
    3.2 防渗结构渗透能力的等效
        3.2.1 防渗结构等效的思路
        3.2.2 全截式防渗结构等效
        3.2.3 悬挂式防渗结构等效
    3.3 防渗结构完全不透水时的井周水头计算
    3.4 防渗结构透水时的井周水头计算
        3.4.1 直线防渗结构边界
        3.4.2 相互垂直的防渗结构边界
        3.4.3 扇形防渗结构边界
        3.4.4 四周防渗结构边界
    3.5 防渗结构附近不完整井的简化计算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基坑防渗结构的抽水试验研究
    4.1 无防渗结构影响下的抽水试验
        4.1.1 按抽水试验时水量、水位与时间关系分类
        4.1.2 按抽水试验时抽水井和观测井的不同配置分类
    4.2 防渗结构完全不透水时的抽水试验研究
        4.2.1 直线防渗结构边界
        4.2.2 相互垂直的防渗结构边界
        4.2.3 扇形防渗结构边界
        4.2.4 其他形式的隔水边界
    4.3 防渗结构透水时的抽水试验研究
        4.3.1 直线防渗结构边界
        4.3.2 相互垂直的防渗结构边界
        4.3.3 扇形防渗结构边界
    4.4 防渗结构附近的不完整井抽水试验研究
        4.4.1 承压不完整井
        4.4.2 潜水不完整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例
    5.1 算例参数
    5.2 防渗结构渗透能力的等效
        5.2.1 全截式防渗结构等效
        5.2.2 悬挂式防渗结构等效
    5.3 直线防渗结构边界
        5.3.1 完整井的简化计算
        5.3.2 完整井的抽水试验研究
        5.3.3 不完整井的简化计算
    5.4 相互垂直的防渗结构边界
        5.4.1 完整井的简化计算
        5.4.2 完整井的抽水试验研究
        5.4.3 不完整井的简化计算
    5.5 扇形防渗结构边界
        5.5.1 完整井的简化计算
        5.5.2 完整井的抽水试验研究
        5.5.3 不完整井的简化计算
    5.6 四周防渗结构边界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鸳鸯湖矿区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自然条件及矿井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与岩石
        2.2.2 煤层
        2.2.3 构造特征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含(隔)水层特征
        2.3.2 研究区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2.4 矿井开采现状及充水因素分析
        2.4.1 矿井开采现状
        2.4.2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3 研究区矿井涌水量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3.1 矿井涌水机理
    3.2 矿井涌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
        3.2.2 上覆含水层厚度及富水性
        3.2.3 开采面积及强度
        3.2.4 水压
    3.3 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水文地质参数
        3.3.2 数学模型
4 研究区矿井涌水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原因分析
    4.1 矿井涌水量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
    4.2 水文地质参数影响因素及精确性分析
        4.2.1 原始资料对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
        4.2.2 求参方法对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
        4.2.3 水文地质参数精确性分析
    4.3 预测方法和模型合理性分析
        4.3.1 矿井涌水量组成
        4.3.2 预测方法合理性分析
5 研究区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
    5.1 水文地质参数选取
        5.1.1 煤田水文勘探改进措施
        5.1.2 消除水跃值的方法
        5.1.3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5.2 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
        5.2.1 静态储量估算方法
        5.2.2 动态补给量预测方法
    5.3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
    5.4 实例验证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大口径塑料井管开孔率与水力特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语

四、用抽水试验确定水跃值的计算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研究[D]. 龚少飞.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2]基于能量损失率最小原理求解降落曲线[D]. 刘宜盈. 烟台大学, 2020(02)
  • [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物流园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D]. 白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基于势能极小原理计算基坑降水影响半径[D]. 厉立兵. 烟台大学, 2019(09)
  • [5]供水井大流量供水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开采优化机制[D]. 唐崇峰. 西华大学, 2019(02)
  • [6]基于Visual MODFLOW的文川河西岸水源地开采及保护方案分析[D]. 刘卫岗. 长安大学, 2018(01)
  • [7]西安市东北郊水源地水资源评价及开采方案分析[D]. 王昆. 长安大学, 2018(01)
  • [8]考虑基坑防渗结构的井的计算方法研究[D]. 胡瑶.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鸳鸯湖矿区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D]. 朱宏军.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4(11)
  • [10]大口径塑料井管开孔率与水力特性的关系研究[J]. 刘丽,赵振国. 人民长江, 2013(22)


抽水试验论文 基坑支护论文 地下水监测论文 基坑监测论文 饮用水水源地论文

上一篇:论文查重率好不好
下一篇:心内膜下心肌梗死CK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