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伟丽[1](2021)在《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论文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民间故事在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独立的研究体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口头诗学、表演理论、母题、结构主义等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交织下民间故事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近20年的故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史的梳理、故事类型或主体的研究以及故事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对民间故事的社会功用,尤其是对幼儿教育方面的探讨逐渐增加。民间故事的研究在成果突出的背后依然隐藏着诸如创新不足、扎堆研究、研究表面化、学者研究断层等问题。民间故事要取得大的进展,必须要加强理论建设、开拓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角度,建立独立完善的话语体系。
岳磊[2](2019)在《论中西方民间故事中“天鹅”文学意象》文中研究指明中西方各个国家的民间故事,口耳相传,通俗易懂,流传坊间。中西方民间故事中都有天鹅化身女子的美丽传说。由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天鹅"在中西方民间故事中的意象表述也不尽相同,以此为研究点探讨中西方民间故事中"天鹅"意象的异同。
叶俏华[3](2016)在《中国生活故事研究述评(1949-2014)》文中研究说明历时层面的分时期评述与共时层面的研究方法的剖析相结合,能较全面展现中国生活故事研究的整体情况。首先按照量化统计的分析方法,对1949至2014年中国生活故事的搜集、研究成果列表统计发现,中国生活故事的研究历程可概括为萌芽期、拓展期和深化期三个阶段。萌芽期虽学者不多,成果少,但已初绽光芒,故事写定的水平较高,研究范式呈现多元态势。拓展期的特点突出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规模宏大,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搜集研究的范围基本覆盖全国。特别是八十年代,研究队伍和论文数量迅速扩充,但也存在研究视角单一、故事搜集水平参差不齐的缺陷。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先进理论方法的传入和学界对单纯文本研究范式的反思,促使我国生活故事的研究进入深化期。类型研究、叙事学研究和文化观念研究是中国生活故事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类型研究以“机智人物故事”这一新的故事类型的发掘和研究为代表,祁连休先生在这一类型故事的资料搜集、定名与全面研究上作出突出贡献。康丽对巧女故事进行的系统研究集中代表了我国生活故事叙事学研究的成果,她创用“类型丛”概念,并发掘出从叙事研究导向文化研究这一新的路径。生活故事的观念研究成果突出体现为两大转变:一是对巧女故事思想意义的认识,由认为其是封建社会的反抗力量转变为意识到社会认可的权威仍然属于男性;二是对民间故事伦理观念的认识,由将其拔高到正统话语的颠覆力量转变为回归民众的生活世界,返归“民众本位”。
李扬[4](2016)在《略论故事形态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文中指出《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较早尝试借鉴普罗普的故事形态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随着国内学界对普氏理论的译介和运用,这一理论逐渐得以"激活"、受到重视,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普氏体系被修正、深化和延展,形成故事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并对其他学科领域产生了影响。
孙正国[5](2015)在《张开焱神话学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神话研究的百年历程,大致形成了西学建基(20世纪初期)、国学考辨(20世纪上半叶)、方法论转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三个学术时期。张开焱先生的神话研究集中于第三个时期,也代表了这一时期我国神话研究的基本风貌。理解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成为我们进入当代中国神话学的重要路径。近二十年来,开焱先生精思勤作,开创了中国神话学的两个风气:一是神话叙事学,一是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如果说神话叙事学是开焱先生方法论转型时期的先锋之作,那么,还原中国创世神话则是中国神话学回归古典的标志性成果。综述开焱先生的神话学思想,可以见出其自觉的方法论逻辑: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归古典,因此可以将其研究名之为中国神话学的"还原学派"。
黎亮[6](2013)在《林兰民间童话的结构形态与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经验的幻想性表达,具有稳定的结构模式和意义关怀,即通过获得宝物、难题考验、死亡复活等情节隐喻人的独立成长与自由幸福。童话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幸福地生活、合理地做人”。正因为童话中潜藏着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无论中西,民间童话最早的收集者和记录者都纷纷将民族的自觉寄托于民族的童话中,并将童话所包含的人类经验转化为对现代民族和现代个体的探索中来,童话遂成为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现代性经验的一部分。20世纪20、30年代北新书局林兰编八本民间童话集由赵景深担任主编,以周作人等人的激进童话观念为指导,不仅抓住了童话万物有灵的幻想特质以及原始思维的未驯化特性,而且从民间发展出面向儿童的前瞻视野,将个性解放的现代性话语落到了实处——即通过供给儿童地道的民间童话,以文学启蒙促成现代个体的诞生。遗憾的是,童话与民族的个性以及个体的自由与完备之关系已不再被提及,造成了国内童话乃至幻想文学的衰颓。本研究通过梳理林兰和她所属时代的童话理论、出版状况以及对中国民间童话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以期发掘并重申中国童话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对林兰编民间童话的文化阐释首先建立在普罗普结构形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并运用跨文化的文本比较和跨种类的民俗事象比较等方法对其所属文化心理进行阐释,意在探讨中国农耕文化面向现代性的经验与问题(即探讨民间童话如何讲述并回应“人的自由与完备”这一现代性的核心话语)。不存在脱离文化传统的现代进程。现代性经验也需要面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处境。林兰童话恰恰提供了解读中国文化与现代性问题的资源:一方面,它整体上呈现出稳定的结构形态,与普罗普总结的童话结构大体合式,并与原始成人仪式的结构模式和心理体验具有结构性对应。童话和仪式互相阐释,共同述说着“成为人”所需要经历的内心戏剧和神奇体验,以此提供了与现代性对话的结构框架。另一方面,林兰童话结构也存在着一些有意味的偏离,足以构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童话类型。因此,在对林兰154篇童话进行情节结构分析、跨文化的文本比较的基础上,参以本土文化心理研究,本文将其分为“得宝型”、“失宝型”、“考验型”、“离去型”和“滑稽型”五个类型,它们或单独或复合地组成了林兰童话的具体篇章。结构类型的构拟,使研究获得了一个与从游牧走向现代的西方童话所不同的文化标本,它表明中国农耕文化的经验与幻想如何被写入讲述“成为一个人”的童话中。“得宝型”对应着成人仪式中赠与宝物的环节。围绕着宝物,童话塑造了文化所嘉许的人类形象:格林童话与俄罗斯童话推崇勇武和狡黠;林兰童话则宣扬善良和同情。但差异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善良和同情也充满力量,甚至是赠与发生的最初推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中西,童话都偏爱神奇之物。通过传递宝物,童话呈现了人类传承德行与力量并使之神圣化的方式。“失宝型”童话都以宝物的失去为结局,打破了由阅读西方童话而形成的经典印象,其意义不仅是体现了林兰童话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独特性背后所隐藏的现代性问题。既然童话和仪式中的宝物标志并定义了人,宝物的失去便隐喻着对自我身份标识的遗忘和对神圣空间的错失,故事里不识宝而失去宝的农民和商人被困于世俗空间,无法获得神圣之物,最终丧失了安排世俗事务的能力。林兰“考验型”童话与原始成人仪式最为契合,也与格林童话、俄罗斯童话在结构上最为相似。中西童话都讲述了主人公通过完成具有死亡威胁的难题而获得幸福婚姻的故事,跨文化的文本与跨文化的民俗资料互相关联,以互补的经验再现了童话和仪式对神圣空间的营造。尤为重要的是,林兰“考验型”童话体现了成人问题中的性别话语。大体而言,林兰童话更关注男性的成人:即通过将成人与成婚融合起来,不仅表达了成人过程中从母亲的世界到父亲的世界的转变,也通过以妻子为代表的神奇助手隐喻了从父亲的世界向新的女性世界的融合。但是,林兰童话表明,向新的女性世界的融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龙女童话与百鸟衣童话复合的故事,虽然拥有极其活跃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却讲述了男性对女性的狂想,以及建立在对女性权力掠夺基础上的封建皇权机制。因此,讲述姐妹纠葛和三姐变形复活的蛇郎童话便显得宝贵,从民俗材料和心理分析来看,故事的深层呈现了从少女到妻子的女性身份转换与角色认同的过程。“离去型”童话中离去的妻子形象表现出女性从仙到兽的身份沉落,积淀着由从妻居到从夫居的婚俗转型过程中女性的反抗心态;“仙妻娶回来,兽妻逼出去”的婚姻悲剧,叙写了儒家“人兽分开”思想对无意识的拒斥,及其所造成的创造力的毁灭和主体的不完备。对于现代性个体而言,不可或缺的是批判性。没有什么比在笑声中爆发的批判力更强大。对林兰“滑稽型”童话的解析,不仅探讨故事中的社会批判内容,也分析滑稽引起笑的文艺机制,即令愚蠢的行为和贪婪悖理的愿望遭受身体上的失败。此外,通过以独特的方式描写怪诞身体形象和怪诞身体事件,即将嘲笑系于怪诞身体和由此引发的欢笑之上,林兰滑稽童话有效地将滑稽(嘲笑)与狂欢(欢笑)、批判与创造结合起来,为现代儿童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民族文学资源。总之,林兰童话研究致力于对方法论和价值观的追求,即通过整合结构形态分析、跨文化比较和心理分析等方法研究童话,不仅探讨中国由农耕走向现代的文化资源,也力图读出文化中的人与人的处境,然后满怀希望地期待自由独立、具有批判力和创造力的人更多地生成,其文化更为繁荣。
吴禺春[7](2012)在《布依戏戏剧叙事探析》文中认为布依戏作为戏剧的一种不仅具有戏剧的基本特征:有文本、有演员、有观众……有开端、有过程、有结尾……有叙述、有描绘、有矛盾、有冲突……同时还有自己的特点:民族服饰、民族风俗、民族生活的展示,民间情歌、古歌、布依八音的演唱演奏……。植根于布依族村寨的布依戏是布依文化的瑰宝,它记载着布依人的过去与现在,生产和生活,爱情与亲情,压迫与反抗……在新的世纪信息化的影响下,布依戏这种靠“口传心授”的表演艺术形式处在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不让这集合了布依文化传统、风俗、歌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消失,来自各学科的人们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旨在总结其艺术成就并为它的传承与发展寻求新的路子。本文以布依戏表演文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叙事理论以及民俗学等理论,对布依戏的叙事模式、人物描绘、叙事交流、民间习俗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布依戏作较为全面的探讨。本文认为重视布依戏戏剧文本的研究,是传承和保护布依戏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以新的理论方法作为依托展开研究将为布依戏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途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对布依族与布依戏的简要介绍,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二、归纳布依戏中常见的几种叙事模式;三、解析布依戏中的人物结构和人物描绘;四、民俗在戏剧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覃继督[8](2011)在《“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评》文中研究指明表演理论是由美国民俗学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重要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逐渐受到了民俗学者的重视,并在本世纪初掀起了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热潮,诸如杨利慧、巴莫曲布嫫、孟慧英、董晓萍、万建中等众多学者都对该理论进行了译介、借鉴和应用。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学者对表演理论的应用涉及到了民间文学特征的动态阐释、田野作业的反思、民俗事象个案研究等多个方面。表演理论与“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等共同构筑了民俗学科对口头语言艺术研究的新视点,使研究的方向出现了由对书面的文学性研究转向对民俗事象动态研究的结合,以及对表演过程中的文本进行阐释;学术重点由对群体性创造的观念转向对民间叙述者的关注等。但是正当众多学者接受表演理论并对其进行应用时,我们也需要对当前的应用状况进行审视:我国学者是如何将这一西方理论与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展开研究的?学者们对表演理论的应用是否正确无误?结合表演理论的应用来看,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又是如何的呢?因此笔者通过对表演理论的概述、表演理论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探讨表演理论对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总结出以下四点:一、表演理论启发了我国学者对研究范式转换的思考,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新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二、表演理论是对中国民间文学理论框架的建构,而不是片段的、关键词式的破碎应用;三、表演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是对整个民间文学理论的丰富,而不是依靠表演理论解决所有的问题;四、我国民间文学存在状态的复杂性决定了与表演理论的结合及应用。
谭淡[9](2011)在《济宁城南运河沿岸民间传说探析 ——以村落传奇人物传说为例》文中指出济宁城南运河沿岸的赵村、石佛村、新店村、新闸村、仲浅村五个自然村落,流传着一系列极具神奇色彩的民间传奇人物传说。其主要人物包括:尚宏冠、宋千斤、刘铁腿等。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该传奇人物传说的异文以新店村为最多,且最为全面,而传说中传奇人物的生活空间也在新店村。在该传说中,三位民间传奇人物是民众的代表,他们的朴实、勤劳与诙谐反映出了该区域民众的精神状态,同时,传说内容本身也描述了运河与湖泊交汇地带的传统社会环境和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该传说反映了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民众的朴素思维方式。就该地区而言,传说本身即是代际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让后人找到祖先的活动痕迹,同时也是村落文化共同体确立自信,在内部与外部形成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对于运河区域的杂姓村落来说,文化认同的形成,传统民俗观念的传承,以及完整的民族性格的保留,都需要借助于民间传说、故事等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展示和传承,而传说本身也是村落文化中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在对民间传说讲述者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将传说的各种文本与历史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资料相结合,从传说流传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传说的内容、传说的文化内涵和现状几个角度对济宁城南运河沿岸五个村落的民间传奇人物传说进行分析。通过对传说中所包含的各种具体民俗事项的分析,以此来探讨运河沿岸民间传奇人物传说所反映的明清时期民众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同时,村落传说本身具有文化史的价值,虽然,它是虚构与夸张的口头表述内容,但是它保留了村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信息,这是研究村落民俗文化、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方言词语音义等变迁的重要资料。将传说与具体的村落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可以构拟出村落在历史时期的大致情形。
施爱东[10](2008)在《故事学30年点将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概述因"神话"已另有专学,本文所讨论的"故事",泛指民间流传的除神话之外的广义的口头散文叙事作品。因此,本文不区分传说、故事、笑话、童话、寓言等相关概念。基于以上限定,我们再以研究范式来区分中国现代故事研究中的学术思想或流派,大致可以理出这样一条发展脉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学术史的梳理 |
| (一)故事学研究史 |
| (二)故事、故事家和故事村的研究与非遗保护 |
| 二、故事的类型或母题研究 |
| (一)幻想故事 |
| 1. 蛇郎型故事研究。 |
| 2. 两兄弟型故事研究。 |
| 3. 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 |
| 4. 田螺姑娘型故事研究。 |
| 5. 灰姑娘型故事研究。 |
| (二)生活故事 |
| 1. 巧女故事。 |
| 2. 傻女婿的故事。 |
| (三)其他故事类型研究 |
| 三、故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 四、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研究 |
| 五、结语 |
| 引言: |
|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天鹅” |
| 中西方民间故事中“天鹅”意象的差异对比 |
|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生活故事研究的学术历程 |
| 1.1 生活故事搜集、研究的萌芽期(1924—1949) |
| 1.2 生活故事搜集、研究的拓展期(1950至文革前,文革后至 1990) |
| 1.3 生活故事研究的深化期(1991—2014) |
| 第二章 中国生活故事的多维度研究 |
| 2.1 生活故事的类型研究评述——以“机智人物故事”研究为例 |
| 2.2 生活故事的叙事学研究评述——以“巧女故事”研究为例 |
| 2.3 生活故事的观念研究评述——以巧女故事、耿村民间故事研究为例 |
| 第三章 中国生活故事研究反思 |
| 3.1 中国生活故事研究立场反思 |
| 3.2 故事分类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反思 |
| 3.3 中国生活故事研究范式反思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附录 |
| 一、从叙事学出发的理论转型 |
| 二、还原中国创世神话 |
| 三、回归古典的文化逻辑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民间童话与现代性 |
| 第二节 方法和思路:经由结构形态之比较探索文化深层之自我 |
| 第二章 林兰童话集的辑录特色与价值 |
| 第一节 “林兰女士”与童话传承 |
| 一、林兰:李小峰与赵景深 |
| 二、林兰女士:童话与女性讲述者 |
| 第二节 林兰之前的童话出版状况 |
| 第三节 农耕文化形态的记忆笔录与潜在的现代性文本 |
| 第三章 童话观与文学观:林兰童话编写的理论话语 |
| 第一节 民俗学立论的童话与“现代性”启蒙 |
| 一、西方浪漫主义对民间童话的创造性转化 |
| 二、中国民间童话研究的个性启蒙话语 |
| 第二节 儿童观对文学观的书写 |
| 一、民俗学建构的儿童观 |
| 二、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观 |
| 三、原始思维与现代性 |
| 第四章 类型与异文:林兰童话的结构模式及主题运作 |
| 第一节 林兰童话的五大类型 |
| 一、得宝型 |
| 二、失宝型 |
| 三、考验型 |
| 四、离去型 |
| 五、滑稽型 |
| 第二节 异文与主题运作 |
| 一、异文对主题的强化 |
| 二、异文对主题的弱化 |
| 三、异文对主题的变奏 |
| 四、异文对主题的杂糅 |
| 小结 |
| 第五章 成“人”的核心意识:林兰“得宝型”童话解析 |
| 第一节 赠与者形象的变迁 |
| 第二节 善良的人与有力的人 |
| 第三节 神圣空间的营造 |
| 第六章 文化心态的冲突与自我迷失的寓言:林兰“失宝型”童话解析 |
| 第一节 知足:取宝观念中的农耕心态 |
| 第二节 进取:取宝观念中的商业心态 |
| 第三节 自我迷失的寓言 |
| 第七章 男性话语与女性话语:林兰“考验型”童话解析 |
| 第一节 男性的第二次诞生:林兰“解难题”童话解析 |
| 一、成人与成婚的融合 |
| 二、死亡考验与复活之力 |
| 三、第二次诞生与神判的婚姻 |
| 第二节 女巫与父权:林兰“龙女”与“百鸟衣”复合型童话解析 |
| 一、女鸟——巫的形象 |
| 二、换衣母题中的父权意识 |
| 第三节 女性的复活:林兰“蛇郎”童话解析 |
| 一、林兰《菜瓜蛇的故事》 |
| 二、换装母题与女性成年 |
| 三、变形复活与女性之力 |
| 四、大姐的三种角色 |
| 第八章 从仙妻到兽妻的沉落:林兰“离去型”童话解析 |
| 第一节 妻的离去:历史文本与基本原型 |
| 第二节 婚姻禁忌与女性地位的沉降 |
| 第三节 仙界、兽界与无意识 |
| 第九章 制笑机制与狂欢形象:林兰“滑稽型”童话解析 |
| 第一节 林兰“滑稽型”童话的制笑机制 |
| 第二节 林兰“滑稽型”童话的狂欢形象与意义 |
| 第三节 滑稽童话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
| 结语 |
| 余论 |
| 附录一 林兰民间童话目录 |
| 附录二 林兰童话结构形态分析释例 |
| 附录三 林兰童话讲述实验照片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前言 |
| 一、布依戏的戏剧叙事框架 |
| (一) 以爱情、婚姻为基线的叙事模式 |
| (二) 以生产、生活为线索的叙事模式 |
| (三) 以女性为主的叙事模式 |
| (四) 以喜剧结尾的叙事模式 |
| (五) 以“神话”人物介入的叙事模式 |
| 二、布依戏中的人物 |
| (一) 人物结构性的划分 |
| (二) 布依戏中人物形象塑造 |
| 三、布依戏中的民俗书写——布依生活的外显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研究问题的提出 |
| 一、表演理论概述 |
| 1、"表演"的定义 |
| 2、表演理论的主要理论主张 |
| 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新视野 |
| 1、口头程式理论 |
| 2、叙事学理论 |
| 3、民族志诗学 |
| 4、表演理论 |
| 三、个案研究 |
| 1、巴莫曲布嫫的"演述场域" |
| 2、杨利慧"神话综合研究法" |
| 四、表演理论应用述评 |
| 1、表演理论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归纳 |
| 2、表演理论应用评论 |
| 五、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 1.1.1 论文选题的理由 |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
| 1.3 相关研究状况综述 |
| 1.4 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 第2章 济宁城南运河沿岸地理风俗状况 |
| 2.1 地理概况 |
| 2.2 民风 |
| 2.3 重要关隘、宗教祠庙 |
| 2.4 方言 |
| 第3章 村落传奇人物传说的几个小主题 |
| 3.1 尚宏冠得天书 |
| 3.1.1 得天书 |
| 3.1.2 四大天王拔柳树 |
| 3.2 张天使破风水 |
| 3.3 跟王固堆打架 |
| 3.3.1 王崮堆看戏 |
| 3.3.2 和王崮堆争地 |
| 3.4 闸背接盐袋 |
| 3.4.1 有吃盐的曼 |
| 3.4.2 宋千斤闸背拉车 |
| 3.5 二龙穿须 |
| 3.6 峄山水银河 |
| 3.7 娄金狗洗澡 |
| 第4章 传奇人物传说的民俗要素分析 |
| 4.1 传说的分类及讲述活动的特点 |
| 4.1.1 传说的分类 |
| 4.1.2 传说讲述活动的特点 |
| 4.2 传说中民俗事项的内涵 |
| 4.2.1 法术所创造的奇幻色彩 |
| 4.2.2 器物增强了传说的真实性 |
| 4.2.3 武术体现出的民众尚武情结 |
| 4.2.4 江湖规矩所体现的社会规范 |
| 4.2.5 村落风水观念的文化认同作用 |
| 4.2.6 社会生活状态的细节性特征 |
| 第5章 该区域民间传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
| 5.1 历史地理环境 |
| 5.2 社会政治和治安环境 |
| 5.3 信仰环境 |
| 第6章 传说对村落社会的作用及其传承现状 |
| 6.1 传说对村落社会的作用 |
| 6.1.1 护佑民间生活 |
| 6.1.2 促进村落(家族)文化认同 |
| 6.1.3 娱乐与教育的作用 |
| 6.2 传说的传承现状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