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张汝凡[1](2021)在《乳房整形美容标准》文中研究表明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隆乳术4.1乳房假体隆乳术4.1.1适应症4.1.2禁忌症4.1.3医疗机构要求4.1.4手术医师资质4.1.5手术级别4.1.6操作技术标准4.1.7术后处理4.1.8并发症4.2自体脂肪注射隆乳术4.2.1适应症4.2.2禁忌症4.2.3医疗机构要求4.2.4手术医师资质4.2.5手术级别4.2.6术前准备
韩咪[2](2021)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辅助自体脂肪隆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乳房是女性的重要部位,它除了能够哺乳孕育小生命外,也是自信的来源;因此隆胸被越来越多的女性关注,隆胸的材料有很多,其中脂肪材料容易获取,价格低廉,组织相容性好,被看做为理想的填充剂;自体脂肪隆乳是指利用负压技术和肿胀技术从脂肪分布较多的部位(例如上臂外侧,大腿内侧,腹部,臀部等)将其抽吸出来,经过特殊处理后用细的钝针将脂肪按照多个注射层次,多条注射隧道,多个注射平面,少量多次的原则注射到胸部,从而达到胸部丰满的效果;然而自体脂肪移植存在存活率低,易吸收,及会发生脂肪钙化,坏死,囊性纤维化和假性囊肿的风险而让患者难以接受[1];脂肪存活对血供要求较高,早期建立的新生血管对提高脂肪存活率有重要的意义;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2]是第二代富血小板浓缩品,它是立体的,电镜下呈交叉排列网状三维结构,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为毛细血管细胞生成和爬行提供条件,促进血管再生;该研究探讨PRF辅助自体脂肪隆胸是否比单纯进行脂肪隆胸的脂肪存活率要高;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进行自体脂肪移植隆胸的36例女性,其中哺乳后乳房萎缩伴轻度下垂者15例,双侧乳房发育不良5例,单侧乳房发育不良16例,共56侧乳房,年龄18~48岁;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设定为A组(PRF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组),平均年龄(31±7)岁,对照组设定为B组(单纯自体脂肪移植组),平均年龄(29±7)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乳头根部至前胸壁平面的垂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常规行乳腺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结节等情况;所有受试者均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受试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乳头隆起值(直立状态下乳头根部至前胸壁平面的垂直距离与术前该距离的差值),手术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率等,依据以上数据绘制图表,使用SPSS统计学方法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乳房下垂或发育不良的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患者本人较为满意。治疗前组间年龄及乳头隆起值无明显差异,数据具有可比性;在治疗两周后,A、B两组的乳房隆起值分别为14.24±2.48、14.22±2.5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在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乳房隆起值分别为12.56±2.07、11.50±1.80,A组乳房隆起值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3个月后,A、B两组的乳房隆起值分别为11.02±1.73、9.08±1.0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乳房隆起值分别为10.93±1.73、8.54±0.62,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满意度为88.89%,对照组满意度为72.22%;观察组出现脂肪硬结,液化,等并发症比例是5.56%,对照组并发症率为16.67%;所有受试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前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及不良反应;结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辅助自体脂肪隆乳可以提高脂肪移植的存活率,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均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脂肪容易获取,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相对假体隆乳而言无排异反应,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不过其治疗效果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
李荔,周茹[3](2020)在《1例隆胸术后产妇的母乳喂养护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通过隆胸手术增加自信,从而更适应社交活动和工作需要[1]。女性隆胸时并不考虑隆胸后的母乳喂养问题,甚至认为母乳喂养会破坏较为满意的隆胸效果[2],特别是部分女性在硅凝胶假体植入后,由于护理不当出现乳汁淤积[3]等等,这些均给隆胸后的母乳喂养带来挑战。我院收治1例妊娠足月合并隆胸术后孕妇,经过个性化心理护理、充分的母乳喂养指导,成功纯母乳喂养。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严文辉[4](2019)在《乳腺癌全腺体切除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乳腺癌全腺体全切除术仍是我国治疗乳腺癌的首要策略,本研究旨在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和组织扩张器序贯假体乳房重建术进行临床研究,总结其并发症及处理经验,评价四种常见乳房重建类型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二、方法第一部分、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后供区血清肿的演变对45例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研究,测量数据包括供区血清肿发生率、血清肿容量、术后伤口引流时间和患者基本特征。第二部分、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后背部血清肿的细胞因子研究对21例接受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和3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两组的血清肿演变、生化指标、细胞因子水平等。第三部分、组织扩张器序贯假体乳房重建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对接受组织扩张器序贯假体乳房重建术(两步法)5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记录两次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第四部分、乳房重建类型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对近5年来接受过四种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定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和美观满意度。我们比较了四种乳房重建类型的满意度,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整体总体满意度和整体美观满意度的影响。三、结果第一部分24例患者(53.3%)出现供区血清肿,其中21例患者的血清肿(87.5%)不需要干预而缓慢自然吸收,血清肿的平均持续时间为6.8周(范围为4-9周,标准偏差1.4周)。第二部分9例背阔肌手术患者出现血清肿,6例改良根治术患者出现血清肿,持续时间分别是7.2±1.1周和1.6±0.3周,血清肿IL-6和TNF-a,改良根治术组均明显多于背阔肌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50例患者均接受了两步法手术,乳房重建失败2例,第一步手术和第二步手术的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8%和11.3%、11.3%和5.7%,其中第一步手术晚期并发症最多的是组织扩张器上移或移位,可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ADM)进行修复。第四部分共完成问卷207例(72%)。总体上,四种乳房重建方法在总体和美观满意度上均未观察到显着性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并发症”(p=0.001)对整体总体满意度有显着影响,“重建后>2年”(p=0.043)和“年龄>35岁”(p=0.001)对整体美观满意度有显着性影响。四、结论1、大部分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后稳定的供区血清肿会缓慢自然吸收。2、背阔肌皮瓣术后血清肿与改良根治术后血清肿的细胞因子有差异。3、组织扩张器序贯假体乳房重建术是一种操作较简单,手术安全性高的一种乳房重建方式。4、四种乳房重建类型对患者满意度无明显影响。
黄清丰[5](2019)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女性乳腺癌年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在取得良好预后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根治手术后乳房缺失对女性的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而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手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减轻患者因失去乳房导致的心理创伤,显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TRAM)具有组织量大,用于乳腺癌Ⅰ期乳房再造时易于乳房塑形,对腹型肥胖者尤为适用。术中皮瓣血运判定及组织修剪是确定再造乳房容积与外形的关键;术后皮瓣缺血坏死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严重并发症,也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有研究表明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可在术中动态显示皮瓣血流灌注情况,结果较为准确、可靠。目的探讨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指导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皮瓣修剪范围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乳腺癌术后应用TRAM皮瓣乳房重建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方法切取皮瓣(造影组)54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切取皮瓣(传统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观察两组术后12h皮瓣血供情况、皮瓣并发症发生情况、重建乳房塑形效果及患者满意度。2组患者术后12h皮瓣血供异常发生率、皮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重建乳房术后外观评价等级的比较,均采用χ2检验,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造影组未出现ICG血管造影相关并发症,造影组所有患者依据造影结果切除皮瓣血流灌注不良部分,乳房塑形满意。造影组术后12h皮瓣血供异常率为1.9%(1/54),对照组为12.5%(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0,P=0.097);造影组皮瓣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4),对照组为12.5%(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0,P=0.097)。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年,造影组重建乳房术后外观评价等级为A级96.3%(52/54)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8,P=0.002);造影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评分8.93±0.38分,对照组总体满意度评分8.40±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4,P=0.000);造影组患者触感满意度评分8.63±0.53分,对照组触感满意度评分8.38±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4,P=0.029);造影组患者外观满意度评分9.80±0.41分,对照组外观满意度评分9.3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2,P=0.000)。结论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在术中动态、安全的评估带蒂TRAM乳房重建皮瓣血供情况,对指导皮瓣修剪范围、重塑乳房外形有一定的帮助,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王晓,王蓓,刘翠霞[6](2014)在《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取出行自体脂肪移植乳房修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医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HG)取出后自体脂肪移植修复乳房畸形的术后效果。方法 PAHG取出后乳房塌陷,注射器低负压下抽吸取得自体脂肪颗粒、纯化后移植于乳房。结果本组患者15例,随访618个月,乳房外形丰满挺拔。结论自体脂肪移植隆乳可修复PAHG注射隆乳术后取出造成的乳房畸形,外形良好,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梁美善[7](2014)在《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体脂肪注射移植隆乳术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比较两种不同纯化法对脂肪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接受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治疗的患者30例,将患者分为离心组和静置组,每组15例。采用20ml注射器抽吸自体脂肪后,离心组:将抽出的自体脂肪适当的用离心机离心后得到浓缩的高纯度的颗粒脂肪。静置组:将抽出的自体脂肪自然静置悬浮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去除杂质得到纯化的颗粒脂肪。将纯化的脂肪颗粒采用多隧道、多层次的方式注射于乳房。每个患者每侧乳房注射脂肪量限于80ml到120ml之间。均接受2次白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术后6个月时,记录受术者术前术后乳房体积、两次的补脂量,脂肪存活率、术后患者满意度以及两组乳房外形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时间为2次注射移植后6个月。离心组15例,2次自体脂肪注射移植隆乳6个月后左右双侧乳房平均补脂存活率为69.10%,满意率为86.67%。静置组15例,2次自体脂肪注射移植隆乳6个月后左右双侧乳房平均补脂存活率为56.50%,满意率为53.33%。结论自体脂肪注射移植隆乳手术,无免疫排斥反应,术后乳房美观自然,不遗留瘢痕,如有不满意者可以重复注射,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目前较好的隆乳手术方法。抽取的脂肪颗粒采用离心机适当的离心后注射移植,较单纯的静置纯化脂肪,脂肪存活率高,满意度高,乳房增大效果更为好一些,值得临床应用。
张东旭[8](2013)在《内镜下经腋切口“双平面”法再次隆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假体隆乳术是目前整形外科开展最多的手术之一。假体置入术后会产生一个围绕假体的纤维性包膜,而此包膜挛缩引起的乳房外形异常仍是一个常见并发症。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均处于探索阶段。目的观察内镜辅助下经腋下切口行包膜部分切除后“双平面”法再次隆乳的效果,并探讨术后包膜再次挛缩发生的几率。材料与方法入组标准为假体隆乳术后发生Baker Ⅲ级或Ⅳ级包膜挛缩患者,原假体置入术切口位置或假体置入层次不限,共入组36例。术前常规测量、评估。术中采用腋下切口,盲视下钝性分离包膜,在内镜辅助直视下,彻底分离残留包膜条索,切开纤维包膜囊,取出假体,并取出游离包膜,随后切开返折处包膜,按拟定范围线分离。在内镜辅助直视下,切断部分胸大肌起点,形成连通胸大肌后及腺体后的“双平面”腔隙。进一步确定再置入假体规格、形态、体积,尽可能置入高质量毛面假体。术后放置引流管,适当加压包扎。术后行门诊随访,采用术者评价与患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评价标准是综合乳房健美标准、Baker假体包膜挛缩分级、陈育哲等假体隆乳术后效果评价改进办法,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本研究中将术者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级别,将受术者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结果36例入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门诊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平均8个月。各项指标术者评价优良率分别为:乳房形态97%;柔软度97%;假体边缘可见度99%;乳头乳晕感觉改变99%;双上肢活动100%;乳房下垂改善程度96%。受术者满意率分别为:乳房形态94%;柔软度92%;假体边缘可见度96%;乳头乳晕感觉改变99%;双上肢活动100%;乳房下垂改善程度96%。35例患者乳房站位、卧位美观、对称、动感强、无“双峰”畸形。1例患者术后6个月乳房变硬,按Baker分级标准为Ⅲ级。结论(1)术中采用腋下原切口或顺腋纹入路的操作,无明显瘢痕;内镜的应用变盲视为直视,实现了腋下切口包膜的部分去除、松解、腔隙完善、“双平面”的形成等系列操作,并获得了较好的术后乳房形态和动感。(2)术后Ⅲ、Ⅳ级包膜挛缩的再发生率约为2.8%,明显低于Ⅲ、Ⅳ级包膜挛缩再发生率为7%--31%的报道。(3)内镜辅助下经腋切口行包膜部分切除后“双平面”法再次隆乳是一种安全有效地获取较好乳房形态的方法,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包膜再挛缩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4)本方法并不能保证、杜绝包膜挛缩的再发生,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避免不必要纠纷。
靖昌瑞[9](2011)在《小乳症、乳房肥大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女性尸体乳房进行解剖学观测,了解其层次、结构、血供、神经支配等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根据乳房的美学标准和The Breast-Q调查表,针对国人较常见的两种乳房形态畸形小乳症、乳房肥大症,探讨乳房畸形矫正术及术后形态改变对患者功能、心理方面的影响和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研究方法:⑴解剖部分对新鲜女性尸体标本8具,进行乳房大体、血管、神经解剖;明确乳房血管供应和神经支配。⑵临床部分分别对35小乳症、16例乳房肥大症患者行隆乳术和巨乳缩小术(垂直双蒂乳房缩小术和双环法乳房缩小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对自体乳房的满意度、生理、心理、性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和患者对手术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手术效果;讨论各种手术方式适应症、优缺点及操作要点。结果:1、解剖部分1.1乳房的血供是由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胸外侧动脉和胸肩峰动脉供应及肋间动脉的垂直穿支供应。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胸外侧动脉及肋间动脉的垂直穿支有血管分布到乳头乳晕区,各血管网间有丰富的交通支。1.2乳房是由T2-T6肋间神经前侧皮支和外侧皮支支配,乳头乳晕区恒定有第4肋间神经前、外侧皮支分布;第3肋间神经和第5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质均有分支分布到乳头乳晕区,但不恒定。2、临床部分2.1经The Breast-Q评分,患者对自身乳房的评价得分、自信心得分、性生活质量得分、症状得分,较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本组35例小乳症患者,有5人失访隆乳术患者。过乳头胸围胸围、胸围差、胸骨切迹至乳头距离、乳房健美评分,较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血肿、感染、假体移位等并发症。有1例术后6月发生包膜挛缩,经更换假体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包膜挛缩。2.3本组16例乳房肥大患者,有3例失访,轻、中、重度乳房肥大各1例。患者的胸骨上窝到乳头的距离、乳晕直径、乳房健美评分较术前差异均具有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乳房缩小后,乳房丰满挺拔,无乳头乳晕坏死、感染等并发症,伤口均一期愈合。其中垂直双蒂组有1例患者出现三角瓣处皮肤坏死,经积极处理后痊愈。手术后因乳房肥大造成的躯体和心理症状明显减轻消失。乳房重塑后,形态满意,垂直双蒂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乳头乳晕感觉有下降。双环法乳房缩小患者术后乳头乳晕感觉均良好。患者对乳房形态的改变非常满意。研究结论:1、乳房的血供由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胸外侧动脉和胸肩峰动脉供应及肋间动脉的垂直穿支供应,彼此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乳房由T2-T6肋间神经前皮支和外侧皮支支配,乳头乳晕区恒定有第4肋间神经前、外侧皮支分布。2、The Breast-Q问卷表是一个很好的评价乳房整形手术治疗效果的量化指标,可以对隆胸、巨乳缩小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性生活质量、心理、精神方面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价。3、假体隆胸重塑后的乳房丰满、形态自然、柔软度较高,患者满意度较高。硅凝胶假体隆乳术是矫正小乳症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4、双环法乳房缩小手术,设计简单,操作容易,并发症少,乳头乳晕部无明显感觉障碍。双环法乳房缩小术是轻中度乳房肥大的理想术式。5、垂直双蒂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式易于设计和掌握,切除组织量比较大,重建后的乳房丰满、形态自然,垂直双蒂乳房缩小术是重度乳房肥大的良好术式。
唐静[10](2010)在《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预防和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讨预防和治疗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方法,将传统方法与我们总结及创新的方法相结合,降低了包膜挛缩的发生率。方法:2007-2009年共收治59例乳晕切口假体隆乳患者及31例假体隆乳术后致包膜挛缩患者,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预防和治疗:①选用质地优良、体积大小适宜的粗毛面硅胶假体;②剥离腔隙范围要足够大,一般较假体直径大约2-3厘米;③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规范,止血彻底,并防止无菌性炎症的发生;④采用双平面隆乳术,且做到术后充分引流,防止血肿发生;⑤将曲安奈德与维生素E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包膜挛缩;⑥术后做到早期按摩,按摩力度要轻柔,循序渐进;⑦对包膜挛缩的Ⅲ-Ⅳ级的患者采用包膜部分切除术。结果:59例假体隆乳患者随访1-2年,仅2例在术后2-3个月出现Ⅲ级包膜挛缩,经包膜部分切除术后再次随访1年未复发,且乳房形态良好自然、手感柔软,患者满意。31例包膜挛缩患者术后随访2年,2例术后右侧再次出现包膜挛缩Ⅱ级,其余患者均外形满意,手感柔软良好。结论:纤维包膜挛缩与假体的置入层次、假体的类型、术后止血不彻底引流不充分致血肿、无菌以及有菌性炎症的刺激等因素有关,虽然包膜挛缩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确,但只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都能很好的控制其发生率。因此除了常规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着重强调了采用双平面隆乳术及将曲安奈德与维生素E联合应用,经临床证实能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并大大的降低了其发生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目 录 |
| 附1:标准制定方法、参与单位及人员 |
| 1 范 围 |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 术语和定义 |
| 3.1乳房整形美容与再造手术(breast plastic aesthetic and reconstractive surgery) |
| 4 隆乳术 |
| 4.1 乳房假体隆乳术 |
| 4.1.1适应症 |
| 4.1.2 禁忌症 |
| 4.1.3 医疗机构要求 |
| 4.1.4 手术医师资质 |
| 4.1.5 手术级别 |
| 4.1.6 操作技术标准 |
| 4.1.6.1 术前准备 |
| 4.1.6.2 假体选择 |
| 4.1.6.3 麻醉方式 |
| 4.1.6.4 切口选择 |
| 4.1.6.5 假体放置层次 |
| 4.1.6.6 手术操作 |
| 4.1.7 术后处理 |
| 4.1.8并发症及防治 |
| 4.1.8.1血肿 |
| 4.1.8.2气胸 |
| 4.1.8.3血清肿 |
| 4.1.8.4乳头乳晕感觉异常 |
| 4.1.8.5胸部浅静脉炎 |
| 4.1.8.6感染 |
| 4.1.8.7包膜挛缩 |
| 4.1.8.8假体破裂、硅凝胶渗漏 |
| 4.1.8.9假体移位 |
| 4.1.8.10乳房表面出现可视及的皱褶或波纹 |
| 4.1.8.11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reast Implant 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BIA-ALCL) |
| 4.2 自体脂肪注射隆乳术 |
| 4.2.1 适应症 |
| 4.2.2 禁忌症 |
| 4.2.3 医疗机构要求 |
| 4.2.4 手术医师资质 |
| 4.2.5 手术级别 |
| 4.2.6 术前准备 |
| 4.2.7 颗粒脂肪获取 |
| 4.2.7.1 肿胀麻醉液配置 |
| 4.2.7.2 吸脂方法 |
| 4.2.8 脂肪组织制备 |
| 4.2.8.1 静置沉淀法 |
| 4.2.8.2 过滤法 |
| 4.2.8.3 离心法 |
| 4.2.9脂肪注射 |
| 4.2.10术后处理 |
| 4.2.11并发症 |
| 4.2.11.1血肿、肿胀、一般感染 |
| 4.2.11.2结节、钙化、囊肿、脂肪液化 |
| 4.2.11.3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 4.2.11.4脂肪栓塞 |
| 4.3体外负压吸引技术 |
| 4.3.1体外负压吸引乳房增大术 |
| 4.3.2负压扩张辅助脂肪移植隆乳术 |
| 4.3.3 操作技术方法 |
| 5 乳房缩小整形术 |
| 5.1 临床适应症 |
| 5.2 临床禁忌症 |
| 5.3 医疗机构要求 |
| 5.4 手术医师资质 |
| 5.5 手术级别划分 |
| 5.6 操作技术标准 |
| 5.6.1 术前准备 |
| 5.6.2手术原则 |
| 5.6.3新乳头乳晕定位 |
| 5.6.4手术方法 |
| 5.6.4.1 抽吸法乳房缩小术 |
| 5.6.4.2 双环法乳房缩小术 |
| 5.6.4.3 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 |
| 5.6.4.4 倒“T”形瘢痕乳房缩小术 |
| 5.7 术后处理 |
| 5.8并发症 |
| 5.8.1 出血、感染 |
| 5.8.2 脂肪液化 |
| 5.8.3 乳头乳晕血运障碍或坏死 |
| 5.8.4 乳头乳晕感觉减退或丧失 |
| 5.8.5 伤口愈合不良 |
| 5.8.6瘢痕增生、增宽 |
| 5.8.7乳房形态不佳 |
| 6 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 |
| 6.1 乳房再造的基本原则 |
| 6.1.1 肿瘤安全性 |
| 6.1.2 乳腺组织的切除 |
| 6.1.3 重视乳房的美学特点 |
| 6.1.4 组织血供 |
| 6.1.5 健侧乳房 |
| 6.1.6 多学科团队合作 |
| 6.2 临床适应症 |
| 6.2.1 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适应症 |
| 6.2.2 乳腺癌术后延期乳房再造适应症 |
| 6.3 临床禁忌症 |
| 6.4 医疗机构要求 |
| 6.5 手术医师资质 |
| 6.6 手术级别 |
| 6.7 手术操作技术 |
| 6.7.1术前准备 |
| 6.7.2 麻醉方式 |
| 6.7.3 手术方式 |
| 6.7.3.1 自体组织瓣乳房再造 |
| 6.7.3.1.1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 |
| 6.7.3.1.2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al musculocutaneous flap,TRAM皮瓣) 乳房再造 |
| 6.7.3.1.3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DIEP皮瓣) 乳房再造 |
| 6.7.3.1.4其他游离皮瓣乳房再造 |
| 6.7.3.2 假体乳房再造 |
| 6.7.3.3健侧乳房修整 |
| 6.7.3.4 乳头乳晕再造 |
| 6.7.3.5 乳房再造术后修整 |
| 6.8 术后处理 |
| 6.9并发症 |
| 6.9.1血肿 |
| 6.9.2皮下积液 |
| 6.9.3皮瓣坏死 |
| 6.9.4皮瓣边缘坏死 |
| 6.9.5腹壁软弱和腹壁疝 |
| 7 乳房假体相关特性 |
| 7.1 硅凝胶假体的聚合度(粘度) |
| 7.2假体的表面特性 |
| 7.3假体的形态 |
| 7.4假体的大小 |
| 7.5 临床风险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前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富血小板衍生物在脂肪移植应用的研究和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病例介绍 |
| 2 护理 |
| 2.1 建立母乳喂养信心 |
| 2.2 隆胸术后母乳喂养知识缺乏的护理 |
| 2.3 预防乳房硅凝胶假体破裂的护理 |
| 2.4 促进泌乳启动的护理 |
| 2.5 预防乳腺炎的护理 |
| 2.6 隆胸术后母乳喂养出院指导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即刻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后供区血清肿的演变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背阔肌皮瓣乳房重建术后背部血清肿的细胞因子研究 |
| 1. 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乳腺癌术后组织扩张器序贯假体乳房重建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 1. 病人资料及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乳房重建类型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
| 1. 研究人群和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麻醉方式: |
| 3. PAHG取出术手术过程: |
| 4. 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手术过程: |
| 二、结果 |
| 三、典型病例介绍 |
| 四、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实验仪器 |
| 2.3 术前准备 |
| 2.4 手术方法 |
| 2.5 术后护理 |
| 2.6 两组资料的釆集 |
| 2.7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 3.2 两组术后乳房体积和脂肪存活率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 3.4 两组典型病例术前及术后乳房照片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自体脂肪的历史回顾 |
| 4.2 脂肪颗粒移植后其成活机制 |
| 4.3 自体脂肪移植隆乳的基本条件 |
| 4.4 脂肪颗粒移植后存活的影响因素 |
| 4.5 并发症的处理及原因分析 |
| 4.6 乳房测量方法的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致谢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临床入组资料 |
| 2.2 手术方法 |
| 2.3 术后随访 |
| 2.4 术后评价 |
| 3 结果 |
| 3.1 术区情况 |
| 3.2 评价结果 |
| 3.3 包膜挛缩再发生率 |
| 4 讨论 |
| 4.1 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诊断与常规治疗 |
| 4.2 松解并部分去除或完全去除包膜在包膜挛缩治疗中的差别 |
| 4.3 假体置入“双平面”下在降低包膜挛缩、提高术后乳房形态方面的优势 |
| 4.4 内镜辅助腋下切口入路在治疗包膜挛缩中的优势 |
| 4.5 体会与探讨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及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前言 |
| 2.乳房解剖学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乳房解剖图片 |
| 3. 临床部分 |
| 小乳症 |
| 乳房肥大症 |
| 手术前后图片对比 |
| 4.结果 |
| 5.讨论 |
| 6.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The Breast-Q 问卷表 |
| 附录 B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摘要 |
| (一) 中文摘要 |
| (二) 英文摘要 |
| 二、文献综述 |
| (一) 综述 |
| (二) 参考文献 |
| 三、正文 |
| (一) 前言 |
| (二) 材料和方法 |
| (三) 结果 |
| (四) 讨论 |
| (五) 结论 |
| (六) 参考文献 |
| 四、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