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峰[1](2019)在《聚乳酸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系统介绍了聚乳酸纤维的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工艺,分析了温度、pH、时间和助剂等工艺条件对染色的影响。实验表明:聚乳酸纤维高温高压染色的最佳染色温度为110℃,染色pH=4~5,染色时间为30 min。
崔鸿钧,茅明华,李丽君[2](2014)在《棉/聚乳酸玉米纤维纬长丝新产品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用棉纱线作经纱,聚乳酸玉米纤维长丝作纬纱,结合联合组织的设计手法,开发出聚乳酸玉米纤维纬长丝织物。就其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其风格特性指标进行了测试。通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棉/聚乳酸玉米纤维纬长丝织物既分别体现了棉纤维和聚乳酸玉米纤维的优良特性,又体现了纬长丝织物的风格特性,达到了设计要求。
王革辉,倪至颖[3](2013)在《中国对聚乳酸纤维及其织物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文中提出聚乳酸纤维是一种新型合成纤维,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而符合当今注重环保的潮流。对中国在聚乳酸纤维及其织物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进行了文献分析和总结,发现:聚乳酸纤维除了可生物降解、体积质量较小和吸湿性比涤纶略好外,在其他服用性能上不及涤纶,特别是聚乳酸纤维的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且中国有关聚乳酸纤维织物服用性能和舒适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仇兆波[4](2013)在《PLA和PET纤维染色同色性的研究》文中指出聚乳酸(PLA)纤维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新型纤维。在以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21世纪,开发和利用聚乳酸纤维显得尤其重要。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在物理、化学特性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开发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的交织物可以促进聚乳酸纤维的发展应用。目前纺织行业开发的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交织物在染色加工时遇到了困难,很难达到同色性要求,使这一品种生产受阻,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必要。论文首先研究聚乳酸纤维分散染料染色的工艺条件,以染料上染百分率为考核指标研究了染浴pH值、染色时间以及染色温度的影响,提出了聚乳酸纤维染色后的还原清洗工艺条件,得到了聚乳酸纤维染色的全套染色工艺。在染色不能破坏纤维性能的原则下,采用选定的聚乳酸纤维染色工艺条件用相同的分散染料对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分别染色,从纤维得色的颜色特征值(L、a、b值)、染料在两种纤维上的色差值(E值)、最大吸收波长max和同色性平衡值K来探讨两种纤维上的颜色差异。观察到同一只染料普遍在两种纤维上颜色差异很大的现象。为了减小这种颜色差异,论文试图通过染色工艺条件的变化来减小颜色差异,研究了染料用量、染色温度等对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的颜色差异的影响。论文也尝试了通过同色系和不同色系染料间的拼色方法减小这种颜色差异。结果表明同一只分散染料普遍在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上存在严重的颜色差异,染料在聚乳酸纤维上具有明显的浅色效应。通过同色系和不同色系分散染料间的拼色染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间的同色性,但无法满足生产中PLA/PET纤维交织物的同色性要求。论文研究了染料上染百分率、表观色深K/S、纤维结构以及溶解度参数和颜色的关系,论文认为分散染料在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上的颜色差异主要是由染料和聚乳酸纤维在溶解度参数方面差异过大造成的,目前的分散染料适合涤纶染色,不是聚乳酸纤维染色的理想染料,聚乳酸纤维染色用分散染料的溶解度参数应该在(16.7-24.9(J/cm3)1/2);用现有的分散染料不能在聚乳酸纤维和涤纶纤维交织物上得到良好的同色性,如果一只染料能在交织物上得到同色,要求分散染料的溶解度参数应该在(19.3-24.9(J/cm3)1/2)范围。论文研究结果对PLA/PET纤维交织物的染料开发和染色生产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赵凯,潘福奎,王春[5](2012)在《聚乳酸纤维与棉纤维不同混纺比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聚乳酸纤维的性能和发展应用进行了阐述。通过设定实验条件,对聚乳酸纤维和棉纤维不同混纺比下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并得出结论。
吴益峰[6](2012)在《聚乳酸玉米纤维针织物结构设计与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依据聚乳酸玉米纤维的性能分析,设计开发了纬编平针添纱组织、纬编单面集圈组织、纬编空气层组织、纬编双面集圈组织、经编纬面添纱组织等针织产品,提出了聚乳酸玉米纤维针织产品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聚乳酸玉米纤维针织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提供参考。
胡志波[7](2011)在《玉米纤维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聚乳酸纤维(玉米纤维)是一种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绿色纤维,它是以淀粉来作为原料,先经过发酵,把淀粉转化为乳酸,然后通过聚合和熔融纺丝等步骤而制作成的。玉米纤维废弃后会转变成为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下能够转变成淀粉,从而可以循环利用。本课题采用山东基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玉米纤维混纺纱线,纱线组分为50%的玉米纤维和50%的精梳棉,细度为18.46tex。对玉米纤维及其混纺纱的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通过实验得出玉米纤维单纤强度一般,断裂伸长率较大,纤维细度较均匀;其混纺纱的单纱强度较好,断裂伸长率较小,条干均匀度好,回潮率较低,导水性非常好,捻度均匀,毛羽较多,对温度比较敏感,耐热性一般,不耐强酸也不耐强碱。设计了五种不同组织的织物,并在横机上织出小样,再对织物进行了基本性能的测试和分析,得出玉米纤维混纺纱适合用来开发纺织品。以空气层组织织物为对象,运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纤维织物的煮练、漂白和染色工艺进行研究并优化。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其煮练的工艺为:NaOH用量为2g/L,渗透剂JFC用量为6g/L,精练剂用量为1g/L,煮练温度为90℃,煮练时间为40min,浴比为1∶20。煮练后,用0.5g/L的醋酸对其进行中和,中和温度为80℃,时间为10min,然后水洗烘干;漂白的优化工艺为:过氧化氢(30%)用量为15mL/L,硅酸钠用量为6g/L,亚硫酸钠用量为3g/L,渗透剂JFC用量为6g/L,漂白温度为90℃,漂白时间为60min,pH值为11,浴比为1∶20。经煮练和漂白处理后,织物的白度有很大的提高,虽然强力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后道工序的加工。染色的优化工艺对纺织品中的玉米纤维为:分散蓝79染料用量为2%(o.w.f.),染色温度为110℃,染色时间为50min, pH值为5.5,浴比为1∶20。分散染料染色后,需用由1g/L的碳酸钠和1~2g/L的保险粉组成的还原清洗液进行清洗,清洗温度为50℃,清洗时间为20min;对纺织品中的棉纤维为:活性蓝F-R染料用量为2%(o.w.f),六偏磷酸钠用量为1%(o.w.f),碳酸钠用量为25g/L,元明粉用量为35g/L,染色温度为60℃,染色时间为30min,固色温度为90℃,固色时间为40min,浴比为1∶20。活性染料染色后,水洗、皂洗、烘干。染色后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符合染色质量要求。对染色后的织物进行柔软和定型整理,并对其进行舒适性、坚牢度和外观保持性等性能的测试,通过实验得出玉米纤维纺织品的保温性、透气性、透湿性、导水性、顶破强力、刚柔性、悬垂性和折皱回复性都较好。用模糊数学对开发出的纺织品进行服用性能的综合评判。从分析结果中得出,玉米纤维纺织品的各项性能都与织物的服用性能标准相符合。因此,玉米纤维适合用来开发纺织面料,符合当今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张艳,张伟[8](2010)在《载体CWP-910在玉米纤维织物低温染色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选用低温、中温、高温型三种类型的分散染料利用CWP-910对玉米纤维进行染色。通过对染色K/S值、色牢度及强力的检测最终得出结论:在载体CWP-910作用下,中、低温型分散染料可在85℃温度下实现对玉米纤维的低温染色;低温染色相比较110℃常规染色,玉米纤维织物可减少25%以上的强力损伤,且断裂伸长率增大。
张艳[9](2009)在《载体CWP-910在玉米纤维织物低温染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选用低温、中温、高温型三种类型的分散染料利用CWP-910对玉米纤维进行染色,通过对染色K/S值、色牢度及强力的检测最终得出结论:在载体CWP-910作用下,中、低温型分散染料,可在85℃温度下实现对玉米纤维的低温染色;低温染色相比较110℃常规染色,玉米纤维织物可减少25%以上的强力损伤,且断裂伸长率增大。
刘德驹,张伟,张艳[10](2009)在《还原染料PLA纤维织物染色性能初探》文中指出玉米纤维,即聚乳酸(PLA)纤维使用还原桃红R进行染色,探讨了染浴pH值、染色温度、时间和尿素用量对染色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5,110℃条件下染30 min,可得到很好的染色效果,加入尿素可提高得色深度。还原桃红R对玉米纤维具有很好的提升力,各个浓度下染色后都具有很好的耐摩擦色牢度、耐水洗色牢度和耐光色牢度。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聚乳酸纤维的合成及特点 |
| 1.1 聚乳酸的制备 |
| 1.2 聚乳酸纤维的特点 |
| 2 高温高压染色 |
| 2.1 材料和设备 |
| 2.2染色工艺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
| 3.2 pH对染色的影响 |
| 3.3 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
| 3.4 助剂对染色的影响 |
| 3.5 浴比对染色的影响 |
| 3.6 色牢度 |
| 4 结论 |
| 1 产品设计 |
| 1.1 经纬纱支设计 |
| 1.2 织物组织与配色设计 |
| 1.3 织物技术设计 |
| 1.4 织物模拟效果 |
| 2 织物生产工艺流程 |
| 3 织造生产技术要点 |
| 4 织物风格测试 |
| 4.1 测试项目 |
| 4.2 测试结果 |
| 4.3 风格特性分析 |
| 4.3.1 织物的弹性 |
| 4.3.2 织物的刚柔性 |
| 4.3.3 织物的光滑性 |
| 4.3.4 织物的起拱性 |
| 5 结语 |
| 1 对聚乳酸纤维性能的研究 |
| 2 聚乳酸纤维织物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PLA 及其纤维的生产及应用 |
| 1.2.1 PLA 的合成方法 |
| 1.2.2 PLA 纤维的纺丝方法 |
| 1.2.3 PLA 纤维的产品开发 |
| 1.3 PLA 纤维的性能 |
| 1.3.1 物理机械性能 |
| 1.3.2 阻燃性和耐紫外线性能 |
| 1.3.3 生物可降解性 |
| 1.3.4 抑菌性 |
| 1.3.5 人体可吸收性 |
| 1.3.6 染色性 |
| 1.4 PLA 纤维色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二部分 实验 |
| 2.1 实验原料 |
| 2.1.1 纤维 |
| 2.1.2 分散染料 |
| 2.1.3 主要化学试剂 |
| 2.2 实验仪器 |
| 2.3 测试方法 |
| 2.3.1 染色工艺 |
| 2.3.2 上染百分率的测定 |
| 2.3.3 纤维直径的测定 |
| 2.3.4 K/S 值的测定 |
| 2.3.5 同色性平衡值(K) |
| 2.3.6 颜色特征值和色差 |
| 2.3.7 溶解度参数的计算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 3.1 PLA、PET 染色颜色差异 |
| 3.1.1 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 |
| 3.1.2 染料的标准拟合曲线 |
| 3.1.3 聚乳酸纤维染色最佳工艺 |
| 3.1.3.1 pH 值 |
| 3.1.3.2 染色时间 |
| 3.1.3.3 染色温度 |
| 3.1.4 还原清洗 |
| 3.1.4.1 还原清洗条件 |
| 3.1.4.2 还原清洗剂用量 |
| 3.1.5 PLA、PET 纤维染色后的颜色差异 |
| 3.1.6 同色性平衡值 K |
| 3.2 PLA/PET 纤维交织物同色染色探讨 |
| 3.2.1 染料用量和颜色的关系 |
| 3.2.2 染色温度和颜色的关系 |
| 3.2.3 同色系染料的拼色染色 |
| 3.2.4 不同色系染料的拼色染色 |
| 3.3 基于溶解度参数理论的颜色差异研究 |
| 3.3.1 上染百分率和 K/S 值 |
| 3.3.2 纤维结构和颜色的关系 |
| 3.3.3 溶解度参数和颜色的关系 |
| 第四部分 结论和展望 |
| 4.1 结论 |
| 4.2 课题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前言 |
| 2 聚乳酸玉米纤维的性能 |
| 3 聚乳酸玉米纤维针织产品设计 |
| 3.1 纬编平针添纱组织 |
| 3.2 纬编单面集圈组织 |
| 3.3 纬编空气层组织 |
| 3.4 纬编双面集圈组织 |
| 3.5 经编纬面添纱组织 |
| 4 聚乳酸玉米纤维针织产品生产 |
| 5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玉米纤维的开发背景 |
| 1.2 玉米纤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玉米纤维的应用 |
| 1.4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2 玉米纤维及混纺纱基本性能的研究 |
| 2.1 玉米纤维的测试 |
| 2.1.1 纤维的红外光谱图 |
| 2.1.2 纤维的纵横向结构特征 |
| 2.1.3 纤维长度及细度的测试 |
| 2.1.4 纤维强力的测试 |
| 2.2 玉米纤维混纺纱性能的测试 |
| 2.2.1 纱线强力的测试 |
| 2.2.2 纱线细度均匀度的测试 |
| 2.2.3 纱线毛羽的测试 |
| 2.2.4 纱线捻度的测试 |
| 2.2.5 纱线吸水性的测试 |
| 2.2.6 纱线含湿量的测试 |
| 2.2.7 纱线耐热性的测试 |
| 2.2.8 纱线耐酸碱性的测试 |
| 2.3 小结 |
| 3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设计 |
| 3.1 机号的选择 |
| 3.2 织物组织的设计 |
| 3.2.1 纬平针组织 |
| 3.2.2 1+1 罗纹组织 |
| 3.2.3 畦编组织 |
| 3.2.4 罗纹半空气层组织 |
| 3.2.5 罗纹空气层组织 |
| 3.3 编织工艺要点 |
| 3.3.1 横机检查及校机 |
| 3.3.2 上蜡 |
| 3.3.3 张力的控制 |
| 3.3.4 车间温湿度 |
| 3.3.5 编织过程注意事项 |
| 3.4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基本结构特征 |
| 3.4.1 织物密度 |
| 3.4.2 织物厚度 |
| 3.4.3 单位面积重量 |
| 3.5 小结 |
| 4 玉米纤维纺织品前处理工艺的研究 |
| 4.1 煮练 |
| 4.1.1 实验的测试方法及指标 |
| 4.1.2 煮练工艺配方及流程 |
| 4.1.3 煮练测试结果及分析 |
| 4.2 漂白 |
| 4.2.1 漂白的目的 |
| 4.2.2 漂白剂的选用 |
| 4.3 漂白工艺的确定 |
| 4.3.1 实验的测试方法及指标 |
| 4.3.2 漂白工艺的单因素的确定 |
| 4.3.3 漂白工艺的正交实验设计 |
| 4.3.4 漂白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 4.4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漂白工艺及效果 |
| 4.5 小结 |
| 5 玉米纤维纺织品染整工艺的研究 |
| 5.1 染色方法的选择 |
| 5.2 染料的选择 |
| 5.3 染色工艺的确定 |
| 5.3.1 实验的测试方法及指标 |
| 5.3.2 分散染料的染色工艺的单因素的确定 |
| 5.3.3 分散染料的染色工艺的正交实验设计 |
| 5.3.4 分散染料的染色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 5.3.5 活性染料的染色工艺的单因素的确定 |
| 5.3.6 活性染料的染色工艺的正交实验设计 |
| 5.3.7 活性染料的染色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 5.4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染色工艺及效果 |
| 5.4.1 染色工艺及路线 |
| 5.4.2 染色效果 |
| 5.5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染色牢度评定 |
| 5.6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柔软整理 |
| 5.7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定型整理 |
| 5.8 小结 |
| 6 玉米纤维纺织品服用性能的测试及评判 |
| 6.1 玉米纤维纺织品热湿舒适性能 |
| 6.1.1 保温性 |
| 6.1.2 透气性 |
| 6.1.3 透湿性 |
| 6.1.4 吸水性 |
| 6.2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坚牢度 |
| 6.3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刚柔性 |
| 6.4 玉米纤维纺织品的外观保持性 |
| 6.4.1 折皱弹性 |
| 6.4.2 悬垂性 |
| 6.4.3 抗起毛起球性 |
| 6.4.4 缩水率 |
| 6.5 玉米纤维纺织品服用性能的评判 |
| 6.5.1 服用性能评判的目的和意义 |
| 6.5.2 玉米纤维纺织品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 6.6 小结 |
| 7 结论 |
| 7.1 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
| 7.2 课题的创新点 |
| 7.3 课题的不足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1 实验部分 |
| 1.1 材料及药品 |
| 1.2 仪器 |
| 1.3 染色处方 |
| 1.4 染色工艺曲线 |
| 1.5 测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载体CWP-910染色增深作用 |
| 2.2 载体CWP-910对不同类型染料的适用性 |
| 2.3 低温染色温度研究 |
| 2.4 低温染色色牢度测试 |
| 2.5 低温染色条件下织物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
| 3 结论 |
| 1 实验部分 |
| 1.1 材料及药品 |
| 1.2 仪器 |
| 1.3 染色处方 |
| 1.4 染色工艺曲线 |
| 1.5 测试 |
| 1.5.1 织物色深度 (K/S值) |
| 1.5.2 织物拉伸强力的测定 |
| 1.5.3 摩擦牢度测试 |
| 1.5.4 皂洗牢度测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载体CWP-910染色增深作用 |
| 2.2 载体CWP-910对不同类型染料的适用性 |
| 2.3 低温染色温度研究 |
| 2.4 低温染色色牢度测试 |
| 2.5 低温染色条件下织物强力和断裂伸长率 |
| 3 结论 |
| 0 前言 |
| 1 试验 |
| 1.1 材料及药品 |
| 1.2 染色 |
| 1.3 设备和仪器 |
| 1.4 性能测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染浴pH值的影响 |
| 2.2 染色温度的影响 |
| 2.3 染色时间的影响 |
| 2.4 尿素的影响 |
| 2.5 染料提升力 |
| 2.6 织物的色牢度 |
| 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