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国外针叶树引种、研究与利用概况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国外针叶树引种与研究利用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秦泽蕊[1](2020)在《蓝杉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杉(Picea pungens)松科云杉属,原产于北美,其植株成年期针叶呈蓝色,可应用于园林景观中,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目前,辽北地区并未对其进行广泛应用。本研究开展了蓝杉引种栽培、嫁接及播种育苗试验,以确定适宜的蓝杉生长条件、嫁接方法及苗木培育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蓝杉的栽培和繁殖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引进的蓝杉苗及幼树在法库地区均可正常生长,冬季加盖黑色遮荫网可正常越冬;3a生蓝杉扦插苗经过3年培育,各生长性状呈现显着相关性,遮荫处理下的蓝杉苗较未遮荫处理的蓝杉苗苗高增长20.93%、地径增长5.84%、冠幅面积增长26.09%;4a生蓝杉实生苗经过3年培育,各生长性状呈现显着相关性,遮荫处理下的蓝杉苗较未遮荫处理的蓝杉苗苗高增长11.20%、冠幅面积增长22.97%,未遮荫处理蓝杉苗较遮荫处理的蓝杉苗地径增长18.79%,故遮荫处理促进高生长,地径生长较缓慢;12a生蓝杉幼树经过2年培育,圃地覆地膜处理与未覆地膜处理下蓝杉的树高、地径、冠幅等性状均呈现显着相关性;但两种处理条件下各生长性状的差异均不显着。(2)在温室内使用嫁接前1年11月采集的接穗,选用带木质部芽接的方式于4月上旬嫁接在5a生红皮云杉上,嫁接蓝杉的成活率最高达90.67%;不同嫁接位置的嫁接苗苗高与新生枝长、枝粗均呈现显着相关性,嫁接于砧木顶部当年生枝时,嫁接苗苗高与新生枝长相关系数为-0.145,即嫁接位置太高不利于新生枝长生长。(3)蓝杉种子直接播种的出苗率达91%,较雪藏后播种的出苗率高0.02%;播种后对其分别进行加盖遮荫网的遮荫处理及苗床两侧种植玉米的遮荫处理作对照试验,其苗高与地径生长情况之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前者苗高与地径较后者高出21.82%和21.18%;对1a生蓝杉苗进行换床处理,培育2a后株距为10×10cm的蓝杉苗较株距7×7cm的蓝杉苗苗高高出16.53%,地径高出18.32%;3a生蓝杉苗进行装杯处理,培育3a后直径为25cm、深30cm的营养杯有利于蓝杉生长,其苗高、地径生长情况呈现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0.566,较营养杯直径为15cm的蓝杉苗苗高高出6.05%,地径高出12.41%。

马思妤[2](2020)在《水松种质资源保育与植物景观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作为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是植物中的“活化石”,拥有珍贵的基因资源。近年来,水松野外种群的数量大幅锐减,已被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濒危树种。针对目前在水松种质资源保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水松在景观应用领域中实践的空白,本研究综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分子标记技术手段和植物造景的方法,开展水松种质资源保育方法的研究,并进行水松在植物造景中具体应用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水松未成熟胚培养及其组培快繁体系,开展野外回归的研究。研究发现,水松未成熟胚(8-11月份采收的样品)在1/2 DCR培养基中培养7-10 d后,可诱导发育成完整植株,获得水松无菌苗。以水松无菌苗的下胚轴作为离体培养材料,在1/2 MS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 0.5 mg/L培养基上进行快速繁殖,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结果表明,在1/2 MS+6-BA 2.0 mg/L+NAA0.5 mg/L+VC 5.0 mg/L+蔗糖24.0 g/L+琼脂8.0 g/L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诱导率可达100%,每个下胚轴能够诱导的不定芽数目平均可达2.4个。取生长至3-4 cm的不定芽接种在1/2 MS+IBA 0.1 mg/L+VC 5.0 mg/L+蔗糖24.0 g/L+琼脂8.0 g/L培养基上能够有效诱导不定芽生根,生根率达20%。生根40 d后可进行移栽和炼苗,在苗圃中培育1-2月后回归野外环境,回归苗成活率达90%。(2)建立并优化水松SRAP-PCR反应体系,以此为基础对种源及后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松SRAP-PCR最优反应体系为:模板DNA用量100 ng,dNTPs浓度0.4 mmol/L,Mg2+浓度2.5 mmol/L,Ex Taq酶用量1.5 U,引物浓度0.5μmol/L;或模板DNA用量140 ng,dNTPs浓度0.3 mmol/L,Mg2+浓度2.0 mmol/L,Ex Taq酶用量1.5 U,引物浓度0.7μmol/L。使用筛选后的SRAP-PCR反应体系可筛选出18对条带清晰稳定、多态性效果好的引物,进而对种源及其后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种源植株P1和P2的遗传变异系数为0.9298,种源P1、P2与子代群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511,子代S1-S8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676。由此可以看出,种源P1、P2与子代群体之间的变异程度均比两个种源样本之间的变异程度要高,且各子代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亦存在较大差异,说明通过对水松未成熟胚进行培养获得的有性后代,可有效提高水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运用园林规划方法和植物造景相关理论进行水松植物群落景观设计。在综合考虑植物生态习性、空间层次、季相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群落种植的区域及其所营造的空间氛围和景观效果,提出水松种植设计原则和5类水松人工群落结构层次;同时依托浙江省杭州市瓶窑镇嘉泰水湿生植物现代农业园规划项目,在对整个园区总体方案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水松林湿地区域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将设计成果以图面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为水松在园林造景和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实践提供思路和参考。

王俊臣[3](2020)在《云杉属五个种解剖及光合生理特性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杉属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前关于云杉属多个种的针叶形态及解剖性状以及木材解剖性状的研究较少。同时,虽有研究表明国外引进种在引种地生长表现好于当地物种,但很少有研究从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的角度去解释生长的差异,而关于多个云杉种光合系统氮素分配差异尚未有报道。因此,本论文选择了白云杉、黑云杉以及丽江云杉、红皮云杉、青海云杉为材料,探究多个云杉种间针叶性状和木材性状的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系统氮分配差异,同时探究云杉生长、光合、木材解剖、针叶结构及生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针叶形态及解剖性状在云杉种间存在显着差异,不同针叶性状在云杉种间变异程度有差异;相关分析表明:针叶横截面面积、叶肉面积、表皮组织面积及中柱面积互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针叶横截面面积、叶肉面积、表皮组织面积随针叶长度的增大而显着增加,中柱比例、树脂道比例随针叶长度增加显着减小。2.部分木材解剖性状在种间存在显着差异,如年轮宽、晚材宽、早晚材纤维实际长度等,相关分析表明:年轮宽与晚材宽之间显着正相关,早材纤维实际长与晚材纤维实际长显着正相关。部分木材解剖性状与针叶形态及解剖性状的相关性可能与光合碳同化等功能相关。3.生长性状在云杉种间存在显着差异,白云杉具有最好的生长表现,其11年生树高(3.03m)、胸径(3.63cm)、分枝数(90.19)在五个种是最大的,而青海云杉生长表现最差。一级侧枝数与树高和胸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4.光合特性在云杉种间差异显着。白云杉具有最大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青海云杉这两项指标在五个种中最小。云杉属五个种光合系统各组分氮素分配都满足羧化系统氮素分配比例大于捕光系统和生物力能学组分。白云杉和黑云杉光合系统针叶氮素分配比例最大(分别为49.18%和41.63%),红皮云杉最小,为14.20%;白云杉具有最大的氮素利用效率(93.46μmol·mol-1·s-1),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最小,分别26.16和26.64μmol·mol-1·s-1。光合系统不同组分氮素分配比例均与光合氮素利用效率显着正相关。5.云杉种间生长性状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种光合特性及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差异,白云杉生长表现最好归因于其在五个物种中最大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此外,光合能力及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对云杉木材解剖性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云杉属五个种间光合速率的大小关系与针叶表面气孔密度、气孔导度(gs)、叶肉导度(gm)、以及叶绿素a的含量有关,这四项指标均与光合速率显着正相关。

闫蓬勃[4](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楼媛媛[5](2019)在《花园植物类群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研究梳理国内外花园设计文献中的花园植物分类体系,挖掘其背后的理念,为花园的营建和花园植物的选择提供理念和种类参考。结合国内花园植物供应市场的走访调查,进行杭州湾海上花田秘密花园的花园项目实践,对花园植物应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并根据花园植物的景观结构构建花园植物分类体系,筛选推荐适合我国特别是夏季湿热的长三角地区的花园植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概括出花园植物现有分类的依据主要有生活型、观赏期、色彩、观赏部位、适生环境、应用场所和空间结构等,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内在理念存在的趋势为:1)全方面欣赏植物自然之美;2)关注紧缺型类型;3)尊重植物本身;4)出现空间结构视角。2.通过杭州湾海上花田秘密花园的项目实践,对花园植物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跨度为3年的探索和验证,梳理出10个基于观赏特性和生态习性的不同应用场所的306种花园植物全结构名录,筛选出该场地应用的花园植物中表现优良的植物、表现不佳的植物,为国内花园营建及植物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构建了适应花园植物景观空间结构的花园植物分类体系,将花园植物分为骨架植物、主材植物和填充植物。并以杭州湾海上花田秘密花园中的花园植物为例,根据其在花园中的景观结构进行分类。从花园植物分类角度将园艺和园林积极结合,为花园植物造景时的植物选择提供景观结构依据。4.根据长三角地区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区别于欧美的夏季湿热气候,结合多年的全国性花园植物调研与观察,列出了适应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基于不同应用角度的花园植物分类列表,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我国花园植物应用提供参考。

晁帆[6](2017)在《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柏科植物种植资源丰富,国内外对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已取得较多成果,我国虽有丰富的资源,但所做的选育工作较少。为丰富园林绿化材料,近年来国内引进部分柏科植物资源,尤其是低矮和彩色叶的品种。由于引进的品种扦插生根难易不同,且部分品种存在年龄效应,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品种无性繁殖系数是推广应用的核心。本论文对国内原产及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并重点跟踪调查了北方地区广泛应用的沙地柏的变异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变异类型的沙地柏及引进的部分品种的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插穗解剖结构与不同品种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对于其中越冬适应性较差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通过嫁接和栽培措施进行了提高适应性的初步探索。该研究对柏科植物种质资源的选育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柏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1)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共记录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共10属、173种(包含变种和品种),并对其中性状变异类型丰富的株型、叶型和叶色进行了调查和分类;(2)对国内沙地柏的叶色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记录:沙地柏表现3种不同的叶色,多数叶色为绿色(143-A),部分常年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黄绿色(1-D)、蓝绿色(111-D),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自然越冬下有各自的叶色变化趋势。2.部分柏科针叶树的嫩枝扦插繁殖的研究:(1)对3种不同叶色变异类型的沙地柏进行了扦插,结果显示:IBA处理显着影响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生根,黄绿色变异类型沙地柏在IBA850mg/L、1h时生根率最高达73.33%;而IBA450mg/L、30min条件下,蓝绿色变异类型和绿色沙地柏生根情况最好。(2)对5个引进柏科针叶树品种进行了扦插繁殖,结果表明:适宜的IBA浓度和插穗浸泡时间的筛选可显着提高不同品种的扦插生根水平,不同的是,’矮生’铺地柏扦插生根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愈伤,但未见愈伤组织转化为生根,最优处理生根率仅达46.67%。(3)‘金叶疏枝’欧洲刺柏和’金叶’鹿角桧扦插生根年龄效应不同,在生根速度和生根率等中均有表现,其中12年生的’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生根率仍达到83.3%,而’金叶鹿角桧’生根率仅达6.7%。3.对7个3年生的柏科植物品种,和其中2种年龄效应不同的品种进行了生根进程的解剖学观察,探究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1)在生根位置类型上,’波尔瓦’花柏的根原基发生在皮层,属于易生根的类型,其余6个品种的根原基均起源于形成层与韧皮部区域,生根相对较慢;(2)不同品种和年龄的插穗生根,均受到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层数和排列疏密程度的影响,厚壁细胞层数越多,排列越紧密,根原基发生越困难,甚至完全阻碍生根;(3)木质部和髓部等的相对厚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根,当其所占的比例高时,生根较困难。4.为提高’金叶疏枝’欧洲刺柏的越冬适应性,研究了嫁接和栽培措施对其越冬的影响,其中:(1)髓心形成层贴接法嫁接成活率达到72%,嫁接苗在生长和越冬表现上均优于同龄扦插苗。(2)不同的栽培措施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叶片相对电导率、Fv/Fm、ΦPSII值和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均发生变化,以减轻植物越冬胁迫,但提高越冬适应性的程度有差异。其中覆透膜保护效果最优,植株全部安全越冬,仅发生叶色上的变化,其它处理翌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枝叶干枯,进一步说明干旱对植物越冬存活有决定性的作用。根据植物自身的越冬适应性,可选择不同的越冬保护措施。

韩庆瑜,曹荣军,王军辉,祁松,甘德军,田开春,黄成名,李道新,祁万宜[7](2016)在《鄂西山地云杉引种与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建立了世界水平的国家级云杉种质资源库。在以国际林联制定的种源试验方案和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理论指导下,在全世界40个云杉种中收集到乡土大果青扦和引种欧洲云杉等松科云杉属1个针叶树种的15个种、46个种源、298个家系和553个无性系,共计897份。选择出了适应鄂西山地栽培的优质、高效和多功能森林速生树种,结果表明:欧洲云杉30年生平均材积现实增益比人工林乡土(CK)大果青扦材积提高52.2%,天然林大果青扦材积提高78.8%。从39个种源中选择出欧洲云杉4个优良种源8年生平均树高生长量比其它35种源平均树高提高37.4%,其它云杉4个种平均树高提高40.7%;比神农架(CK)大果青扦平均树高提高75.4%;比甘肃省小陇山地欧洲云杉优良家系和无性系平均树高提高4.9%。从欧洲云杉553个无性系中选择出49个优良无性系现实增益7年生平均树高比其它504个平均树高提高30.2%;比神农架(CK)大果青扦平均树高提高24.8%。欧洲云杉二代32个家系中选择出3个优良家系现实增益6年生平均树高比其它29个平均树高提高20.5%。比神农架(CK)大果青扦平均树高提高23.1%;与甘肃省小陇山地欧洲云杉优良家系和无性系生长量相吻合。从云杉266个家系中选择出32个良家系现实增益7年生平均树高比其它234个平均树高提高18.1%。比神农架(CK)大果青扦平均树高提高33%。比甘肃省小陇山地云杉优良家系平均树高提高26.2%。进行了欧洲云杉区域化试验,适宜海拔10002000m左右,欧洲云杉密度、整地与抚育栽培技术试验,找出了最佳栽培方式。为云杉遗传改良奠定了坚实的种质材料基础。最适宜鄂西山地发展的是优质欧洲云杉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可大力提高新造林分生产力。

张立志,徐连峰,张少龙[8](2013)在《东北地区两针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一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林木种质资源在林业生产领域逐渐被少数一些品种所代替,进而逐步消失,因此收集、保护这些种质资源是当前及今后林业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分析了东北地区两针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研究现状。

刘红[9](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于泳,韩保平,徐连峰,史绍林[10](2007)在《松嫩平原引种欧洲赤松可行性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欧洲赤松生物生态学特性及适生范围,并根据原产地与引种区气候对比、国内外现有的引种技术经验,以及引种时应采取的技术手段等,得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地区引种欧洲赤松是可行的。

二、国外针叶树引种与研究利用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针叶树引种与研究利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蓝杉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蓝杉概况
    1.2 研究进展
        1.2.1 蓝杉及松科植物引种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2.2 蓝杉及松科植物嫁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1.2.3 蓝杉及近缘属植物播种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1.2.4 关于蓝杉的其他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蓝杉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2.1 引种地地理自然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引种材料
        2.2.2 栽培方法
        2.2.3 数据调查和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遮荫处理对蓝杉扦插苗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2.3.2 不同遮荫处理对蓝杉实生苗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2.3.3 不同抚育处理对蓝杉幼树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蓝杉嫁接繁殖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嫁接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因素各水平间蓝杉嫁接成活率的极差分析
        3.2.2 不同因素各水平间蓝杉嫁接成活率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3.2.3 影响蓝杉嫁接成活率的其他因素分析
        3.2.4 砧木嫁接位置与蓝杉嫁接各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蓝杉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研究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蓝杉种子不同处理方法对出苗率的影响
        4.2.2 不同播种日期及遮荫条件对蓝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换床密度对蓝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4.2.4 不同规格营养杯对蓝杉苗木生长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遮荫条件对蓝杉苗引种栽培的影响
        5.1.2 不同因素对蓝杉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5.1.3 不同播种育苗条件对蓝杉生长情况的影响
        5.1.4 关于蓝杉栽培繁殖的建议
    5.2 结论
        5.2.1 蓝杉引种栽培
        5.2.2 蓝杉嫁接繁殖
        5.2.3 蓝杉播种育苗
参考文献
致谢

(2)水松种质资源保育与植物景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水松植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2 针叶树组织培养研究
        1.2.1 针叶树离体胚培养研究
        1.2.2 针叶树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
    1.3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1.3.2 针叶树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的相关研究
    1.4 植物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水松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未成熟胚培养
        2.1.3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1.4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未成熟胚培养
        2.2.2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2.3 组培苗生根、移栽炼苗与野外回归
    2.3 讨论
        2.3.1 水松未成熟胚培养研究
        2.3.2 水松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3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DNA提取与检测
        3.1.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提取与检测
        3.2.2 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2.3 引物筛选
        3.2.4 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3.1 水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3.2 水松种源及其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水松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实践
    4.1 理论基础与应用软件
    4.2 项目背景与总体方案规划
        4.2.1 项目背景与基址分析
        4.2.2 总体方案规划
    4.3 水松林湿地区域规划策略
        4.3.1 湿地整体环境营造策略
        4.3.2 用地功能规划策略
        4.3.3 地形和竖向规划策略
        4.3.4 水环境规划策略
        4.3.5 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4.4 水松湿地植物群落设计
        4.4.1 水松种植设计原则
        4.4.2 水松植物群落结构模式
        4.4.3 水松林湿地区域种植设计
    4.5 小结
5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总结与展望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获成果

(3)云杉属五个种解剖及光合生理特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云杉属介绍
    1.2 植物叶片形态与解剖及其影响因子
        1.2.1 植物叶片形态与解剖特征
        1.2.2 叶片形态与解剖的影响因素
        1.2.3 CO_2对叶片形态与解剖的影响
        1.2.4 温度对叶片形态与解剖的影响
        1.2.5 水分及营养条件对叶片形态与解剖的影响
    1.3 木材解剖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1.4 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及光合系统氮分配研究进展
        1.4.1 植物叶片光合特征
        1.4.2 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1.4.3 植物光合系统氮分配及光合氮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地点及实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
        2.2.1 针叶样品采集及形态与解剖性状测定
        2.2.2 木材样品采集及解剖性状测定
        2.2.3 生长指标调查
        2.2.4 光合及生理指标测定
        2.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针叶形态及解剖比较
        3.1.1 针叶形态及解剖性状特征值计算
        3.1.2 云杉属五个种针叶形态及解剖性状差异分析
        3.1.3 云杉针叶形态及解剖性状相关性分析
        3.1.4 云杉针叶解剖性状与针叶长度的线性回归
        3.1.5 云杉针叶形态与解剖性状主成分分析
    3.2 木材解剖性状比较
        3.2.1 木材解剖性状特征值计算
        3.2.2 云杉属五个种木材解剖性状差异分析
        3.2.3 云杉木材解剖性状相关性分析
        3.2.4 云杉木材解剖性状主成分分析
    3.3 针叶形态及解剖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相关性
    3.4 云杉属五个种生长性状比较
        3.4.1 云杉属五个种生长性状差异分析
        3.4.2 云杉一级分枝数与树高和胸径的线性相关
    3.5 云杉属五个种光合性能差异
    3.6 云杉属五个种叶绿素含量差异
    3.7 云杉属五个种针叶氮素含量及光合系统氮素分配差异
        3.7.1 云杉属五个种针叶氮素含量差异
        3.7.2 云杉属五个种光合系统氮素分配差异
        3.7.3 光合系统氮素分配与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线性回归分析
    3.8 光合指标及光合氮利用效率与生长性状的线性回归分析
    3.9 光合能力及光合氮利用效率与木材解剖性状的相关分析
    3.10 针叶解剖及叶片生理性状与光合强度线性回归分析
        3.10.1 针叶解剖性状与光合强度线性回归分析
        3.10.2 针叶色素含量、比叶面积及氮素含量与光合强度线性回归分析
        3.10.3 针叶气孔导度及叶肉导度与光合强度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云杉属五个种针叶形态及解剖差异及性状间相互关系
        4.1.1 云杉属五个种针叶形态及解剖差异
        4.1.2 针叶形态与解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4.2 国内外五个云杉木材解剖差异及性状间相互关系
        4.2.1 云杉属五个种木材解剖差异
        4.2.2 木材解剖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4.3 云杉属五个种针叶形态及解剖与木材解剖性状相互关系
    4.4 云杉属五个种生长差异及其与光合能力的相关性
    4.5 云杉属五个种木材解剖性状与光合生理特性的相关性
    4.6 云杉属五个种光合系统氮素分配差异及其与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
    4.7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花园植物类群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花园及花园植物探析
    2.1 花园探析
        2.1.1 花园探源
        2.1.2 花园定义
    2.2 花园植物定义
        2.2.1 花园植物定义
        2.2.2 花园植物种类
        2.2.3 花园植物与园林植物辨析
        2.2.4 花园植物与花境植物辨析
3 国内外花园植物研究现状
    3.1 国内花园植物研究现状
        3.1.1 国内文献分布及数量分析
        3.1.2 国内文献研究内容
    3.2 国外花园植物研究现状
        3.2.1 国外文献分布及数量分析
        3.2.2 国外文献研究内容
    3.3 小结
4 花园植物分类研究
    4.1 花园植物现有分类
        4.1.1 按生活型分类
        4.1.2 按观赏期分类
        4.1.3 按色彩分类
        4.1.4 按观赏部位分类
        4.1.5 按适生环境分类
        4.1.6 按应用场所分类
        4.1.7 按空间结构分类
        4.1.8 其他分类方式
    4.2 现有分类比较
        4.2.1 现有分类性质比较
        4.2.2 国内外分类体系比较
    4.3 花园植物分类理念趋势
        4.3.1 全方面欣赏植物自然之美
        4.3.2 关注紧缺型类群
        4.3.3 尊重植物本身
        4.3.4 空间结构视角的出现
5 国内花园植物现状
    5.1 国内园艺公司发展情况
        5.1.1 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
        5.1.2 虹越园艺有限公司
    5.2 国内花园植物现状分析
6 花园植物应用实践——杭州湾海上花田秘密花园
    6.1 区位分析
    6.2 环境条件
    6.3 分区设计说明及植物选择
        6.3.1 列式花境
        6.3.2 滨海区
        6.3.3 野花坡
        6.3.4 招蝶园
        6.3.5 引鸟园
        6.3.6 草境园
        6.3.7 旱生园
        6.3.8 岩石园
        6.3.9 水景园
        6.3.10 林下花园
    6.4 秘密花园植物材料分析
        6.4.1 秘密花园植物总名录
        6.4.2 秘密花园表现优良的植物
        6.4.3 秘密花园表现欠佳的植物
    6.5 小结
        6.5.1 秘密花园营建优点与不足
        6.5.2 花园植物拉丁名的重要性
7 花园植物景观结构分类体系构建及分类
    7.1 花园植物景观结构分类体系构建
        7.1.1 建筑空间理论借鉴
        7.1.2 花园植物景观结构分类体系构建
        7.1.4 空间结构分类体系比较
    7.2 花园植物推荐名录
        7.2.1 基于景观结构的长三角地区花园植物推荐名录
        7.2.2 基于色彩的花园植物推荐名录
        7.2.3 基于应用场所的花园植物推荐名录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柏科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柏科植物的选育现状
        1.1.2 国内柏科植物的引种现状
        1.1.3 国内柏科植物的应用现状
    1.2 柏科针叶树品种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2.1 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
        1.2.2 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1.3 柏科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研究
        1.3.1 嫁接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1.3.2 栽培措施对植物的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分析
    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2.1.1 国内原产和引进的柏科植物资源的调查
        2.1.2 不同叶色变异类型沙地柏的调查
    2.2 调查结果
        2.2.1 国内现有柏科植物资源概况
        2.2.2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株型分布
        2.2.3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型分布
        2.2.4 国内已知柏科植物资源叶色分布
        2.2.5 沙地柏叶色变化情况跟踪记录
    2.3 结论
3 部分柏科植物嫩枝扦插繁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不同叶色类型的沙地柏的扦插
        3.1.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扦插
        3.1.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的扦插
        3.1.4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叶色类型沙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3.2.2 柏科5种3年生品种的嫩枝扦插繁殖
        3.2.2.1 ‘波尔瓦’花柏嫩枝扦插
        3.2.2.2 ‘母脉’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3.2.2,3 ‘威尔士亲王,平铺圆柏嫩枝扦插繁殖
        3.2.2.4 ‘萨柏克黄金’桧柏嫩枝杆插繁殖
        3.2.2.5 ‘矮生’铺地柏嫩枝扦插繁殖
        3.2.3 2种不同年龄的品种嫩枝扦插繁殖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插穗遗传特性对生根的影响
        3.3.2 外源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3.3.3 插穗营养物质含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 解剖结构与生根难易和年龄效应的关系探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生根部位解剖结构观察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品种生根难易与解剖构造
        4.2.2 年龄效应与解剖构造
    4.3 结论与讨论
        4.3.1 根原基形成时间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4.3.2 根原基发生位置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3.3 根原基外侧厚壁细胞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4.3.4 各结构的厚度与比例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 嫁接和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嫁接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表现的影响
        5.2.2 栽培措施对‘金叶疏枝’欧洲刺柏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5.3.1 嫁接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5.3.2 防护措施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5.3.3 外源生长调节剂对越冬适应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图版与说明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东北地区两针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两针松种质资源概况
    1.1 国内两针松品种概况
    1.2 国外引进的两针松品种概况
2 两针松种质资源的利用
    2.1 防护林体系建设
    2.2 绿化美化
    2.3 基因储备
    2.4 化学物质提取
3 两针松的研究现状
    3.1 育种技术研究
    3.2 嫁接繁殖技术
    3.3 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3.4 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4 小结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10)松嫩平原引种欧洲赤松可行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欧洲赤松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2 黑龙江省西部引种欧洲赤松可行性
    2.1 引种区与原产地气候比较
    2.2 引种技术和经验
    2.3 保证引种驯化成功的技术措施
        2.3.1 种源选择
        2.3.2 温室育苗技术
        2.3.3 越冬防寒处理
        2.3.4 采用外生菌根技术
3 推广应用前景

四、国外针叶树引种与研究利用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蓝杉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D]. 秦泽蕊.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水松种质资源保育与植物景观应用研究[D]. 马思妤. 浙江大学, 2020(01)
  • [3]云杉属五个种解剖及光合生理特性比较研究[D]. 王俊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花园植物类群及其应用研究[D]. 楼媛媛. 浙江大学, 2019(01)
  • [6]柏科植物资源调查和部分品种繁殖及越冬适应性的研究[D]. 晁帆.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鄂西山地云杉引种与栽培技术[J]. 韩庆瑜,曹荣军,王军辉,祁松,甘德军,田开春,黄成名,李道新,祁万宜. 绿色科技, 2016(15)
  • [8]东北地区两针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研究现状[J]. 张立志,徐连峰,张少龙. 防护林科技, 2013(06)
  • [9]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10]松嫩平原引种欧洲赤松可行性探讨[J]. 于泳,韩保平,徐连峰,史绍林. 防护林科技, 2007(05)


云杉论文 光合速率论文 植物分类论文 扦插繁殖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上一篇: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在桥小脑角手术中的观察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检察信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