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齐兵[1](2017)在《榛子油、蛋白及榛子粉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榛子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坚果,也是一种很好的油料。本研究采用辽宁省辽阳县的“大果榛子”为原料制备榛子油、榛子蛋白和榛子粉。榛子油的制备分别采用了压榨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通过对比这3种方法的提油率以及制备的榛子油的基本理化指标筛选出较好的方法-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再将萃取的榛子油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以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制备榛子油后得到的高品质榛子粕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和果胶酶、糖化酶作为提取榛子蛋白用酶,在适宜条件下酶解后,再进行碱溶酸沉制得榛子粗蛋白,酶解条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榛子粗蛋白通过碱液复溶法进行纯化,通过正交试验对其纯化工艺优化。压榨法得到的榛子饼中还含有一定的油脂,可以用来制备榛子粉。榛子粉的成分为:粉碎后的榛子饼、植脂末、白砂糖、麦芽糊精、乙基麦芽酚、羧甲基纤维素钠、安赛蜜。以榛子粉乳化稳定性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先确定各成分添加范围,然后采用{4,2}型单纯型格子点设计进行配方试验,得到最佳配方。将制备的榛子粉进行感官评定。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榛子油:以单因素为基础,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榛子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7MPa,萃取温度为50℃,萃取CO2流量为20L·h-1,榛子油提取率为93.57%。(2)响应面法优化酶法制备榛子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central-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酶法制备榛子蛋白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为46℃,酶解pH为8,酶解时间为3.7小时,蛋白质提取率为53.23%;正交实验对榛子蛋白纯化后的优化工艺为:反应温度为50℃,液料比为5:1,复溶pH为11,对榛子蛋白进行纯化,计算蛋白得率为95.23%。(3)榛子粉的复配:采用{4,2}型单纯型格子点设计进行配方试验后,得到的榛子粉配方为:榛子粉添加量为61.25%,植脂末添加量为13.6%,麦芽糊精添加量为20%,白砂糖添加量为3%,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添加量确定为2‰、乙基麦芽酚的添加量为1.95%。
卢可可[2](2016)在《辣椒籽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及其挥发性香气物质研究》文中指出辣椒籽作为辣椒果肉加工的副产物,一直得到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辣椒籽中含有20%左右的油脂,其中富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食用价值很高的植物油脂。同时,脱脂的辣椒籽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都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总体来说,辣椒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然而,传统的压榨提油工艺,对于油料作物的利用率较低,且对脱脂后的蛋白和纤维造成破坏,整体利用率低;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一种无污染、绿色环保、高萃取率的萃取技术,但是该技术因高萃取压力对设备的要求高,且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萃取技术,因其低温常压萃取,对生产条件要求较低,且其低温保活特性能够很好的保护物料中的活性功能性成分,易于工业化生产,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利用亚临界丁烷萃取辣椒籽油,探究辣椒籽油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探究在对辣椒籽炒制过程中不同炒制时间和温度,对于辣椒籽油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籽油的主要香气成分由醛类、醇类、烯类、脂类、酸类等化合物组成。其中壬醛、芳樟醇、月桂烯、双戊烯、罗勒烯等化合物是辣椒籽油清甜香气的主要主要形成成分。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2-戊基呋喃是辣椒籽油的烤香的主要形成成分。随着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的增加,辣椒籽油中的清甜香气成分逐渐减少,烤香型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逐渐增加,辣椒籽油的主要香气由清香型转化为烤香型。其次,通过亚临界萃取过程中各因素(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次数、料液比)对萃取率的影响,设计了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亚临界流体萃取辣椒籽油的工艺条件,并分析了辣椒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成分及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在萃取时间70min、萃取温度75°C、萃取液料比为30:1的条件下辣椒籽油的提取率为15.04%;辣椒籽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72.09%、9.57%、0.66%,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3.08%,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最后,建立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辣椒籽油的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亚临界丁烷萃取辣椒籽油中油脂的迁移变化过程,解释了分步萃取模型。通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温度对于萃取过程传质系数的变化,建立了各温度条件下的动力学方程。并通过动力学方程,洗涤过程和两种渗透过程中的活化能分别4.72kJ mol-1、6.83kJ mol-1、13.32kJ mol-1。
肖志辉[3](2015)在《金银花籽的营养成分及其油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的藤本植物,为药食兼用植物,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其籽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糖、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籽油主要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效。本文以野生金银花籽为原料,首先分析金银花籽的营养成分,其次选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金银花籽油,研究了提取溶剂、液料比、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单因素对金银花籽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回归模型,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然后测定提取毛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并对金银花籽油进行精炼,最后测定了精炼后的金银花籽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含量。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新鲜金银花籽水分含量为70.29?0.08%,总灰分含量为6.62?0.21%,粗蛋白含量为7.37?0.14%,粗脂含量达10.36?0.05%,粗多糖含量约为16.60?0.74%。金银花籽中的无机元素特别丰富,其中Ca、Mg的含量分别达到1.03?0.03%、0.42?0.014%。(2)选择超声辅助法提取金银花籽油,考察了单因素对金银花籽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在各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以金银花籽油提取得率为响应值,建立了提取金银花籽油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数学模型,并获得了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溶剂为丙酮,液料比30 mL/g,提取时间为41 min,超声功率为165 W,在此提取条件下,金银花籽油提取得率预测值为10.71%,验证值为10.76%,验证值与理论值间的相对误差0.47%。(3)超声提取金银花籽毛油的理化指标显示超声波可有效破碎植物细胞,缩短提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氧化程度,但毛油颜色不够透明,过氧化值稍偏高,采用脱胶,超碱量0.2%、碱炼温度75℃脱酸和脱色工艺进行精炼,金银花籽油理化性质指标为:水分及挥发物为0.06?0.02%,相对密度2020d为0.9141?0.01,折光系数n20为1.4790?0.01,过氧化值为2.54?0.02 meq/kg,酸值0.53?0.03 mg KOH/g,碘值为118.04?0.68 g I2/100g,皂化值为161.97?1.33 mg KOH/g,对比大豆油国家标准,除特征指标之外,过氧化值、酸值高于标准要求。(4)金银花籽油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58.59%)、油酸(18.45%)、棕榈酸(11.30%)、亚麻酸(3.70%)、硬脂酸(1.78%)、花生酸(0.40%)等,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达85.81%,营养丰富。
肖志红[4](2013)在《光皮树果实生物液体燃料绿色制备工艺原理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缺油少气,石油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均己高达60%。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植物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采用可再生的植物油资源制备生物燃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现有植物油脂资源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培育特色高含油植物资源,开发高效绿色加工技术意义重大。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全果含油高达30%以上,是典型的高含油木本油料植物,其油脂既可作轻化工业的原料,也是理想的生物柴油原料。遵循生态能值原理,采用绿色技术制备能源产品,构建光皮树油料资源能源化绿色转化技术体系,对于促进光皮树等能源油料植物的种植,降低石化能源消耗,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湖南省林科院选育出的光皮树良种(湘林G1)的果实为研究对象,以能源化利用为目的,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工程技术以及生态经济能值理论进行光皮树果实中油脂的能源化转化研究。全面分析光皮树果实的基本成分,系统研究光皮树果实高效制油和油脂清洁转化制备液体燃料等绿色技术,并开展了光皮树果实能源化过程的能量平衡分析,构建出一套光皮树果能源化利用的绿色转化技术体系,为光皮树果实能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光皮树(湘林G1)果实的基本组成和脂肪酸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光皮树果实的近红外检测模型及数据库。①光皮树果由果皮(41.32%)、种皮(49.93%)和种仁(8.75%)组成,其含油率分别为55.00%、11.53%和62.14%;不同部位油的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为主,其中果皮中油脂的脂肪酸成分主要包括棕榈酸(24.41%)、亚油酸(32.46%)、油酸(30.07%)和硬脂酸(1.64%),种皮中油脂的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12.48%)、亚油酸(54.79%)、油酸(26.93%)和硬脂酸(2.18%),种仁中油脂的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6.61%)、亚油酸(58.80%)、油酸(22.32%)和硬脂酸(2.03%)。②光皮树果实的基本质量组成为:油脂(33.95%),纤维素(29.16%)、蛋白质(7.72%)、淀粉(10.60%)、糖(3.22%)、水分(9.36%)、磷脂(0.66%)和其他成分(5.33%)。③针对光皮树果实常用检测指标(含油率、水分和热值),以46个光皮树果实为基础,建立了相应指标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其中含油率的相关系数为0.99,水分的相关系数为0.95,粗蛋白的相关系数为0.91,热值的相关系数为0.96。2.建立了适合光皮树果实制油的“冷榨-正丁醇浸提”绿色制油新工艺,实现了光皮树油和磷脂的同步提取。①采用冷榨制油技术制备光皮树油,控制光皮树果实含水率为9.00%左右,压榨榨轴转速30-40rpm,出饼孔径为4-8mm时,经一次压榨后光皮树饼粕残油率可降低到7.00%;②以正丁醇为溶剂提取光皮树油,在提取油脂的同时,实现油脂中伴随物(如磷脂、维生素E等)的高效浸提;正丁醇提油的最佳工艺参数:浸出次数3次,浸出时间为90min,浸出温度为60℃,液料比为1.2:1,浸提率可达88.62%;③采用“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复合酶体系进行光皮树果实提油,最优组合方案为:先纤维素酶3h再加蛋白酶,加酶量2.5%,酶比例4:1,酶解时间4h,提取的油脂颜色浅、杂质少、流动性好,光皮树油提取率可达80.54%;④“冷榨-正丁醇浸提”制取光皮树油,可以实现提油率达96.73%,磷脂提取率达97.69%。该组合工艺既能降低冷榨制油的能耗,又能减轻后述正丁醇提油的负荷,实现油脂和磷脂等高附加值产物的同步提取,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绿色制油新工艺。3.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固定化酶的含有环氧基团磁性多孔高分子微球,提高了酶促酯交换过程中酶的活性和稳定性。①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固定化酶的含环氧基团的磁性多孔高分子微球,粒径为4μm,粒子分布均匀,表面呈多孔结构;②以GHD(40)为载体优化了脂肪酶的固定化条件:载体/脂肪酶(m/m)=125mg/g,固定化时间为7h,酶的吸附量为118.5mg·g-1,比酶活7.56×105U/g,酶的活力回收率为0.95;③制备了三种不同的环氧值的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采用单分子层吸附模型Langmiur方程拟合GHD吸附光皮树的吸附等温线,相关系数大于0.99;分析聚合物的环氧值和温度对光皮树油吸附量的影响,建立了拟合动力学二级吸附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99,光皮树油在固定化酶表面吸附活化能为30.44kJ/mol,和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催化光皮树油酯交换的最佳反应温度从37℃提高到42℃,最适反应pH从7.2提高到7.5,重复使用12次,固定化酶的活力仍保持在92%以上;④GC-MS分析光皮树油甲酯,其主要成分是油酸甲酯(50.61%),棕榈酸甲酯(14.74%),硬脂酸甲酯(7.11%),是传统石化柴油的良好替代品。4.建立了催化裂化和酯化降酸相结合的植物油裂解新工艺。①在CaO中加入KF,合成了适合植物油裂解的高效固体催化剂KF/CaO,该催化剂呈层片状多孔状态,比表面积较CaO有较大的提高,同时有效的避免了碱性中心被CO2等酸性气体中和,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②以自制KF/CaO为催化剂进行光皮树油催化裂解,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1.0%,温度494.2℃,反应时间68.6mmin,液相收率高达84.0%以上;③针对裂解产品中具有一定的羧酸化合物,导致产品酸偏高,采用离子液体[Hnmp]+HSO4为催化剂对裂解产物进行酯化降酸,获得了质量稳定的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最高酯化率达95.7%,且离子液体重复使用4次后,总体转化率仍保持在90%以上,最佳酯化工艺参数:醇油比30%,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100min,催化剂2.0%。5.基于生态能值原理,结合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光皮树果实制备生物液体燃料过程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副产品的能量分配效益,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和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净能值(NEV)分别为31593.38MJ/ha和36924.16MJ,化石能效比(FER)分别为3.94和6.71;如果考虑副产品的能量分配效益,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和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净能值(NEV)分别为98453.66MJ/ha和99121.2MJ/ha,化石能效比(FER)分别为4.52和7.17。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光皮树果实制备的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和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均具有正能量效益,可以节约部分化石能源。但从能量效益的角度来说,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更具竞争性,现有的植物油催化裂解技术较现有的酯交换技术更适于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研究结果也为光皮树油料替代化石燃料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光皮树能源化产品开发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彭忠瑾[5](2012)在《茶叶籽油的提取及制备生物柴油研究》文中指出茶叶籽是茶叶树(Camellia sinensis O Ktze)成熟果实的种子,为茶叶生产的副产物。茶叶籽粗脂肪含量约为30%,从茶叶籽中提取的油脂称为茶叶籽油。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茶叶籽及茶叶籽油,本文对茶叶籽油的提取及制备生物柴油进行了研究。选取正己烷为萃取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溶剂法提取茶叶籽油,选取提取温度、料液比、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试验,采用DPS6.50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超声波辅助正己烷提取茶叶籽油优化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42℃、料液比1:14(g:mL)、超声时间42.9min,在此条件下茶叶籽油的提取率为91.23%。所得的茶叶籽油为浅黄色,透明清亮。测定茶叶籽油的相对密度、折光指数、水分及挥发物含量、酸值、碘值、皂化值等理化性质,其中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和酸值较低,碘值小于10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得到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花生烯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7.4%和20.1%。以均相碱KOH为催化剂,对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进行研究,选取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占精炼油的质量分数)、反应时间、醇油摩尔比为考察因素,以酯交换率为评价指标,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四因素三水平优化试验,采用SAS8.1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优化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58℃、催化剂用量1.05%、反应时间66min、醇油摩尔比9.7:1,在此条件下酯交换率为98.73%。测定自制生物柴油的密度、酸值、碘值、水分含量、十六烷指数、闪点、热值、粘度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自制生物柴油可以作为0#柴油的替代品且安全性能好,符合我国生物柴油的标准。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说明酯交换反应的产物为脂肪酸甲酯,GC/MS表征结果说明产物中油酸甲酯的含量较高。对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均相碱催化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为1.3级反应。60℃下的速率常数为0.6637(mol/L) min-1,70℃下的速率常数为0.4872(mol/L) min-1,活化能E为29.22KJ mol-1,频率因子k0为2.5×104(mol/L) min-1。反应动力学方程为:以自制生物柴油为原料,制备了乳化生物柴油与微乳化生物柴油。以Span-80为乳化剂,在乳化剂用量(占生物柴油的质量分数)1.5%、掺水量(占生物柴油的质量分数)15%、搅拌速率3000r/min、搅拌时间10min的条件下制备了一种乳白色不透明状的乳化生物柴油;以Span-80和Tween-80进行乳化剂复配,无水乙醇为助溶剂,在乳化剂的HLB值为6,乳化剂用量(占生物柴油的质量分数)为10%,掺水量(占生物柴油的质量分数)为4%的条件下制备了一种无色透明状的微乳化生物柴油,此时助溶剂无水乙醇添加体积比例为26%。测定乳化及微乳化生物柴油的密度、十六烷指数、闪点、热值、运动粘度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两者基本符合燃料油的要求。
邓红[6](2011)在《文冠果种仁品质及其油脂和蛋白质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是中国特有的在“三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珍稀木本药用、油用植物。近代植物学研究表明,文冠果是一种集观赏、生态、食用、环保、工业、药用、木材、生物能源于一体的具有极高开发价值的多用途树种。本论文以文冠果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冠果种仁(种子内具曲卷的胚)的品质特性、种仁油的提取工艺和食用安全性及抗氧化活性、文冠果种仁蛋白的分离提取及功能特性等主要研究内容的探讨,为我国文冠果的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工艺参数。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及结果简述如下:1、分别对产于中国内蒙翁牛特旗、陕西志丹、西安、杨凌、河南灵宝、辽宁建平、吉林白城的文冠果种子及种仁的品质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种子品质特性的结果分析表明,七个产地文冠果种子的形状、籽粒颜色基本无差异,籽粒大小有较小差异;方差分析发现种子的千粒重、容重、种仁种皮之比、种仁的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等5项指标在七个产地间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七个产地的文冠果种仁的营养品质也均有差异。不同产地种仁的含油量及粗蛋白含量均值分别为60%和25.64%,方差分析表明含油量、粗蛋白含量在七个产地间的差异均为极显着水平(p<0.01)。文冠果种仁油主要由亚油酸、油酸、芥酸、花生一烯酸、棕榈酸、二十四烯酸、硬脂酸等12种成分组成;其油品的酸价0.601 mgKOH/g,过氧化值0.16meq/kg,碘价121.4g/100g,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大于90%)及品质很好的食用及功能油脂原料。种仁粗蛋白中氨基酸含量的平均值为188.61 mg/g,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的氨基酸(其平均含量53.80 mg/g,占氨基酸总量的28.53%);七个产地样品的氨基酸含量经方差分析也有极显着差异(p<0.01),尤其是7种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含量的变化最大(CV值85.92%),酪氨酸(CV值31.16%)和丝氨酸(CV值30.43%)次之。营养及矿质元素N、K、Mg、P、Fe、Zn、Mn、Ba的含量在七个产地间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Ba的含量变化最大,变异系数达61.59%。方差分析表明七个产地文冠果种仁的VE、VB1、VB2含量也有极显着差异(p<0.01),变化最大的是VB1(CV值68.0%),其次是VE(CV值44.1%)和VB2(CV值40.62%)。上述分析资料说明文冠果种子、种仁品质相关性状受土壤、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的种子、种仁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陕西志丹产的文冠果种仁品质相对最优。2、以文冠果种仁为原料,分别研究了冷榨法、超声波及微波辅助提取法、水酶法提取文冠果种仁油的工艺条件。(1)静压式机械压榨(即冷榨)提取工艺参数为:压力(5.5±0.2)MPa、时间6~8 h、种仁与种皮之比9:1(g/g)、室温,得率40.44%,提取率63.2%。(2)以石油醚(沸程60~90℃)为提取剂,通过正交试验获得的微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g/mL)、时间20 min、温度75℃、微波功率100W,得率53.27%,提取率81.95%。(3)以石油醚(沸程60~90℃)为提取剂,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设计获得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5 min、超声波频率60kHz,得率60.18%,提取率92.47%;响应曲面分析获得的优化回归数学模型为:Y=51.12500+0.91792X1-0.89010X12-0.88042X2.0.50635 X22+1.26542X3-0.53385X32-0.69292 X4-0.62385X42-0.68313X2X4,采用此模型在试验范围内能较准确预测文冠果油的得率,且各试验因素对油脂得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波频率。(4)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获得的水酶法提取文冠果种仁油的最佳参数为:料液比1:6(g/mL)、酶解温度45℃、碱性蛋白酶(pH值7.0)用量3.0%、纤维素酶(pH值4.5)用量1.0%、酶解反应时间共8h(各反应4 h),得率52.78%,提取率81.2%。四种工艺方法中,冷榨法得到的文冠果种仁油品质好,水酶法提取则可同时获得油脂和蛋白质,超声波辅助萃取油脂得率最高,微波辅助萃取时间短、成本低。对所提取的文冠果种仁油进行了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含有少量VE的种仁油其氧化稳定性很好;添加复合抗氧化剂(0.02%TBHQ+0.01%Vc),室温下文冠果种仁油可贮藏30个月以上。3、对种仁榨油后的饼粕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文冠果种仁蛋白,其最佳参数为:液料比11:1(mL/g).pH11、时间73min、温度49℃,蛋白质提取率84.66%;响应曲面分析法得到的优化数学模型为:Y=82.64+3.98X1-4.40 X12+3.56 X2-6.63 X22+3.04 X3-5.89 X32+5.11 X2X3-6.79X4(?),该模型能较准确的预测试验结果。文冠果种仁蛋白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有17种氨基酸),按照WHO的建议其氨基酸评分为75分,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优良的蛋白质资源;且文冠果种仁蛋白质等电点为4.6,其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吸油性、溶解性、吸水性、乳化及乳化稳定性,可作为乳化剂、食品添加剂开发,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采用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30天喂养亚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冷榨文冠果种仁油的食用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文冠果种仁油为实际无毒物;文冠果种仁油的三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文冠果种仁油的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受试动物SD大鼠无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在SD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中,各剂量组的TP、ALB、ALT、AST、BUN、GLU指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CHO、TG指标在正常参考值内,初步说明文冠果种仁油食用安全。但试验中各剂量组的CRE值均高于参考值范围,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5、文冠果种仁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显示,文冠果油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具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对DPPH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且还原能力超过BHT.TBHQ,在较高浓度下对Fe2+诱导的脂蛋白PUFA过氧化反应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文冠果种仁油的体内抗氧化活性试验显示,文冠果油能显着提高受试昆明小鼠肝组织及脑组织中的CAT.SOD和GSH.PX的活性,并降低小鼠这些组织中的MDA含量。体内外试验结果说明文冠果种仁油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性。6、理化性质分析显示,文冠果种仁油的相对密度和凝固点分别为0.914和-15℃,虽比柴油高,但比豆油等其它植物油低;十六烷值为37,高于豆油、菜籽油;残留碳分仅0.22%,也比其它植物油低,且文冠果油的热值高达9488 Kcal/kg.GC-MS分析表明文冠果种仁油的主要脂肪酸的组成与石化柴油组成相似,性质相近,文冠果种仁油也是一种很好的生物柴油原料。7、在超声辅助条件下采用碱法催化文冠果油合成生物柴油,其最佳工艺为:KOH用量1.2%、无水甲醇用量30%、反应温度50℃、超声时间50 min,一次酯交换的转化率为93.7%;采用二次酯交换则生物柴油的转化率为96.7%;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获得的数学模型为:Y=88.00833+3.60000X1+3.10833X2-1.43125X22+2.27500X3+3.28333X4,此模型的理论预测与试验吻合程度好,生物柴油的转化率较高。采用Novo435固定化酶法催化文冠果种仁油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28 KHz的超声辅助反应时间60 min、有机溶剂石油醚(60~90℃)用量25 mL/10g oil.反应温度50℃、脂肪酶用量10%、醇油摩尔比1.5:1;在此条件下分三步进行酯交换共反应时间3 h,总转化率达93.84%,且固定化脂肪酶重复使用6次还可保持较高的活性。综合比较生产成本、产物分离回收等方面,采用Nov435固定化酶法制备生物柴油优于碱催化法。
帅娜娜[7](2010)在《蓖麻饼粕毒素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脱毒条件的研究》文中认为蓖麻饼粕富含蛋白质,是良好的植物蛋白饲料资源,但因其含有对动物有毒的蓖麻碱和变应原CB-1A,其利用价值和使用量受到限制。本文从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扩大动物饲料蛋白来源出发,探讨微生物发酵法去除蓖麻饼粕中的毒素。筛选出高效降解蓖麻碱和变应原的菌株,优化了发酵培养基,探讨了影响发酵脱毒的条件,考察了复配脱毒效果及其发酵条件对蓖麻饼粕生物发酵脱毒效果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对微波法从蓖麻饼粕中提取蓖麻碱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0,微波时间28min,微波功率595W。与氯仿提取法比较,微波法提取时间短但提取率较低。利用平板分离法,筛选出三株对蓖麻碱和变应原具有较高脱毒率的菌种:BF、BC和SJM。BF和BC菌是革兰氏阴性菌;SJM是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细胞呈卵圆形,出芽繁殖。用麦芽汁液体培养,菌体沉淀于管底。平板培养菌落光滑,可形成假菌丝。BF菌和SJM菌的适宜接种时间为20h,BC菌为18h。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得到SJM酵母固态发酵脱毒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蓖麻饼粕85%、麸皮15%、MgSO4·7H2O0.4%、CaCl20.2%、KH2PO40.4%。在优化的培养基基础上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SJM酵母固态发酵脱毒的最佳培养条件:底物水分含量为60%,接入10%的SJM菌,30℃下发酵5d,蓖麻碱和变应原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0.30%和93.78%。发酵后蓖麻饼粕中的粗蛋白含量为44.53%,比发酵前饼粕中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31.82%。利用BF菌和BC菌进行单菌及复配菌种发酵,通过对底物中蓖麻碱和变应原含量的测定,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种复配比例BF:BC为2:1,底物组成适宜比例为蓖麻饼粕80%、玉米粉8%、麸皮12%。蓖麻饼粕发酵脱毒的最佳条件为:发酵4d,发酵温度39℃,菌液接种量15%,底物水分含量70%,自然pH。蓖麻碱和变应原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1.47%和83.79%。发酵后蓖麻饼粕中的粗蛋白含量为33.27%,与发酵前饼粕中的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
杨庆利[8](2008)在《海滨锦葵种子油脂提取及制备生物柴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柴油是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海洋滩涂能源油料植物海滨锦葵油脂的提取和制备生物柴油技术进行了研究。1、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18kg.h-1,萃取时间为12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萃取三次,海滨锦葵籽油萃取率达到19.35%。2、以海滨锦葵籽仁为原料,利用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用量0.024ml.g-1,提取温度63℃,固液比1/6,提取时间为230min,在该工艺条件下海滨锦葵籽油提取率达到24.28%。3、海滨锦葵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搅拌强度为1800r.min-1,催化剂KOH用量为海滨锦葵油质量的1%,醇油摩尔比6/1,反应时间50min,反应温度65℃,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达到97.8%。4、利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435催化海滨锦葵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法制备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47℃,反应时间31h,催化剂用量18%,搅拌强度900r.min-1,醇油摩尔比3.2/1。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率达到92.68%。5、利用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00℃,反应压力为12MPa,反应时间为9min,搅拌强度为300r.min-1,醇油摩尔比为30/1。在此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可达97.62%。6、利用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生物柴油。结果表明海滨锦葵油超声波辅助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波功率为180W,催化剂KOH用量为海滨锦葵油质量的0.6%,反应温度65℃,醇油摩尔比7/1,在该工艺条件下酯交换反应三次,酯交换率达到99.85%。
解铁民[9](2008)在《干法挤压膨化菜籽油脂及粕品质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挤压膨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植物油脂加工工业,现在国外已把挤压膨化机作为油脂浸出厂中的标准设备。与传统的制油工艺相比,它具有提高浸出设备的生产能力、加快油脂浸出速度、降低能耗等优点。目前,在菜籽制油工业中应用的挤压膨化机都属于湿式高含油油料挤压膨化机。由于在处理过程中喷入了大量的水蒸汽,因此在膨化处理后还需进行适当的烘干加工,增加了工艺流程,造成能源的浪费。申德超教授研制出了干式高含油油料挤压膨化机,简化了工艺、减少设备投资、降低加工成本。本试验将此干式高含油油料挤压膨化机应用于菜籽的挤压膨化加工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套筒温度进行调整,添加模孔长度作为试验影响因素,对菜籽挤压膨化浸油预处理工艺进行研究,以榨笼段出油率和粕残油率等为考察指标寻找挤压膨化参数的合理组合。通过二次旋转正交回归设计,研究模孔长度、模孔直径、套筒温度、螺杆转速、水分对挤压菜籽工艺中挤压机生产性能及功耗产量进行研究,同时对菜籽挤压油和菜籽饼粕的品质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①在菜籽挤压膨化浸油预处理工艺方面:干法挤压膨化菜籽制油,当水分降低到6%以下时,会产生不出油并且“闷车”的现象发生。发现腔体内的物料呈现硬度极大类似于塑料状的形态。分析原因是在低水分的原料中的蛋白质在热和高压下的作用下,分子间的疏水集团瞬间形成胶联,而油脂分子被锁在网状的空间内不能流出。所以,出现不出油及“闷车”现象的发生。通过验证试验证明,干法挤压膨化可以将粕残油率降低到1%以下。运用模糊综合判定法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利用响应面构建数学模型,用神经网络对得到的评定值进行预测,为保证粕残油率低、高出油率,当模孔长度x1=50mm,模孔直径x2=6mm,套筒温度x3=125℃,螺杆转速x4=25rpm,物料水分x5=6.3%时,有最大值综合评定值为1.697。②对挤压油油脂品质方面的研究有如下结果:通过挤压膨化制得的挤压油与传统工艺制得压榨油进行比较,在过氧化值和酸价两项影响油脂重要品质的指标上都远低于传统压榨油,并且过氧化值远低于国家三级油标准,酸价达到或接近国家三级油标准:对烟点进行测定发现烟点值高于传统压榨油的烟点,同时一些烟点测定值高于二级油205℃的国家标准(GB1536-2004)。对膨化挤压油的磷脂进行测定,其范围为0.01%~0.08%,测得传统工艺压榨油样品中磷脂含量为0.217%,可以看出膨化挤压油中磷脂要远低于传统工艺压榨油脂。通过罗维朋比色计对油脂色泽的测定可以看到,挤压膨化得到的油脂的色泽为黄32~32.2,红29~3.0,色泽比国家三级油标准黄35,红4.0浅,可以节省部分脱色费用,同时和传统工艺生产的压榨油相比较,可以看到色泽浅,油脂清亮透明。③对油脂中脂肪酸总量进行研究有如下结果:可以建立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等脂肪酸总含量变化的方程。对不饱和脂肪酸而言,模孔长度对其影响的因子最小,套筒温度对其影响非常重要,在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亚油酸总量中影响大小为第一位,而在亚麻酸总量中占第二位,其影响因子都在1.8以上,而模孔直径的影响因子的变化较大。同为18个碳原子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所含不饱和键的数目不同,其变化规律是不同样的,这可能是其化学稳定性不同造成的。由于我们使用的是低芥酸品种的菜籽,对于人们感兴趣的芥酸含量的变化,我们进行回归分析后,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其变化范围在0.16%~0.98%之间。④对浸出粕中抗营养因子和蛋白质的氮可溶性指数(NSI)的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通过干法挤压膨化菜籽制油,挤压加工对浸出粕中单宁和植酸的降解有一定影响;对可溶性蛋白质来说挤压对其影响较大,测定值变化范围在33.21%~54.32%之间。
高杉[10](2007)在《蓖麻毒素的分离提取及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蓖麻毒素灭鼠为目的,以小白鼠活性实验为筛选指标,研究了从蓖麻种子中分离蓖麻毒蛋白的方法,实现了对蓖麻毒素的最优提取,并利用得到的蓖麻籽粗提物对小白鼠进行灭鼠试验,来模拟高原鼠兔的灭鼠效果评价。最终在野外大面积应用实验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以蓖麻籽为原料,通过选用不同物质做浸提剂,单独研究了各种浸提剂对蓖麻毒素的最佳提取方法,在综合对各浸提剂在其最佳提取条件下的提取蓖麻毒素的效果后,最终确定,0.2mol/L的磷酸缓冲液在对去皮蓖麻籽的质量体积比为1:3(g/ml)时,浸提24小时后,所得混合物4000rpm离心30min,小心除去油脂,以及离心所剩的渣滓,保留清液,在清液中加入(NH4)2SO4盐析剂到80%饱和度,盐析24小时,10000rpm离心30min,再经透析,真空干燥后所得蓖麻毒素(粗毒)产率最高,同时该提取方法还兼顾到蛋白的稳定性及整个提取流程的经济性,正是要寻找的最佳工艺路线。应用提取出的蓖麻毒素(粗毒)对小白鼠做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蓖麻毒素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7.971ug/kg,其主要药效成分为蓖麻毒素。蓖麻毒素使小白鼠中毒后无明显异常反应,不容易造成拒食现象,能够提高灭鼠效率。而小白鼠从腹腔注射后30h开始出现死亡,直到96h后均有死亡,说明本毒饵是高效、慢性灭鼠剂。针对川西北高原的主要害鼠—高原鼠兔,应用蓖麻毒素灭鼠剂进行了野外防治实验,在大面积实验中,该粗毒以1%浓度配制毒饵对高原鼠兔的校正灭效为85%以上。小区实验的灭效在90%左右。通过连续半个月的观察,未发现鹰等天敌出现二次中毒现象,对受试绵羊也无明显影响,禁牧期后,未发现对牲畜造成危害。这些都充分说明,蓖麻毒素灭鼠剂在应用中是具有安全保障的。上述研究结果说明,蓖麻毒素灭鼠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灭鼠剂,无二次中毒,对牛、羊等对非靶标生物未见明显危害,比较安全、无残毒,不造成环境污染。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安全无公害灭鼠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榛子的概述 |
| 1.1.2 榛子油 |
| 1.1.3 榛子蛋白 |
| 1.1.4 榛子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榛子油制备研究现状 |
| 1.2.2 榛子蛋白及榛子粉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3.1 目的和意义 |
| 1.3.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榛子油制备的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榛子基本指标的测定 |
| 2.2.2 压榨法制备榛子油 |
| 2.2.3 有机溶剂浸出法制备榛子油 |
| 2.2.4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制备榛子油 |
| 2.2.5 三种方法对比选择 |
| 2.2.6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工艺优化 |
| 2.2.7 榛子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榛子及榛子仁的基本指标 |
| 2.3.2 压榨法制备榛子油结果分析 |
| 2.3.3 浸出法制备榛子油结果分析 |
| 2.3.4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制备榛子油结果分析 |
| 2.3.5 三种方法制备榛子油的对比结果 |
| 2.3.6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工艺优化结果 |
| 2.3.7 榛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榛子蛋白制备的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提取工艺 |
| 3.2.2 测定方法 |
| 3.2.3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压榨榛子饼的主要成分 |
| 3.3.2 榛子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 3.3.3 榛子蛋白提取率响应面数据分析 |
| 3.3.4 蛋白纯化工艺的确定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榛子粉制备的研究 |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主要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榛子粉的制备 |
| 4.2.2 榛子粉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 4.2.3 榛子粉中不同成分对其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 4.2.4 榛子粉配方实验设计 |
| 4.2.5 榛子粉基本指标的测定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榛子粉浓度对榛子粉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
| 4.3.2 麦芽糊精添加量对榛子粉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
| 4.3.3 植脂末添加量对榛子粉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 4.3.4 羧甲基纤维素钠、乙基麦芽酚、白砂糖混合物添加量对榛子粉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 4.3.5 配方实验设计结果 |
| 4.3.6 羧甲基纤维素钠、乙基麦芽酚、白砂糖混合物比例的确定 |
| 4.3.7 对复配后的榛子粉成品的感官评定 |
| 4.3.8 榛子粉的基本指标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取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辣椒籽油的研究现状 |
| 1.2 油脂萃取工艺的研究现状 |
| 1.2.1 压榨法 |
| 1.2.2 索氏提取法 |
| 1.2.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 1.2.4 亚临界萃取法 |
| 1.3 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 |
| 1.3.1 水蒸气蒸馏法 |
| 1.3.2 同时蒸馏提取法 |
| 1.3.3 顶空萃取法 |
| 1.3.4 固相微萃取法 |
| 1.3.5 美拉德反应 |
| 1.4 GC-MS在油脂挥发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不同炒制条件对辣椒籽油中香气成分的影响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辣椒籽油的制备 |
| 2.2.2 辣椒籽油萃取率的计算方法 |
| 2.2.3 辣椒籽油脂肪酸及理化指标性质测定 |
| 2.2.4 同时蒸馏萃取法 |
| 2.2.5 气质分析参数设定 |
| 2.2.6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炒制温度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 2.3.2 炒制时间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 2.3.3 辣椒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测定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辣椒籽油的提取工艺 |
| 3.1 辣椒籽油萃取单因素实验 |
| 3.1.1 萃取温度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 3.1.2 萃取次数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 3.1.3 萃取时间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 3.1.4 料液比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 3.2 响应面法优化辣椒籽油提取工艺 |
| 3.3 不同的萃取方法对辣椒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 3.3.1 索氏萃取法 |
| 3.3.2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 3.4 辣椒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
| 3.4.1 酸败仪测定法 |
| 3.4.2 热重分析法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辣椒籽油亚临界萃取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 |
| 4.1 前言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原料预处理 |
| 4.2.2 亚临界流体萃取辣椒籽油 |
| 4.2.3 亚临界流体萃取辣椒籽油的动力学研究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料液比的选择 |
| 4.3.2 萃取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 4.3.3 萃取温度的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金银花籽研究进展 |
| 1.1.1 金银花籽的简介 |
| 1.1.2 金银花籽化学成分 |
| 1.1.3 金银花籽应用 |
| 1.2 植物油脂的常用提取工艺 |
| 1.2.1 机械压榨法 |
| 1.2.2 溶剂浸提法 |
| 1.2.3 微波辅助法 |
| 1.2.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 1.2.5 生物酶法 |
| 1.2.6 超临界流体(SCF)萃取法 |
| 1.3 植物油脂的精炼工艺 |
| 1.3.1 脱胶 |
| 1.3.2 脱酸 |
| 1.3.3 脱色 |
| 1.4 植物油脂的理化特性及其意义 |
| 1.4.1 水分及挥发物 |
| 1.4.2 折光指数 |
| 1.4.3 相对密度 |
| 1.4.4 酸值 |
| 1.4.5 过氧化值 |
| 1.4.6 碘值 |
| 1.4.7 皂化值 |
| 1.5 课题来源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6.1 研究目的 |
| 1.6.2 研究意义 |
| 1.7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金银花籽营养成分的分析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设备 |
| 2.2.1 材料与试剂 |
| 2.2.2 仪器与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金银花籽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 2.3.2 金银花籽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
| 2.3.3 金银花籽中蛋白质的测定 |
| 2.3.4 金银花籽中脂肪的测定 |
| 2.3.5 金银花籽中粗多糖的测定 |
| 2.3.6 金银花籽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金银花籽水分含量(鲜重)的测定 |
| 2.4.2 金银花籽总灰分含量的测定 |
| 2.4.3 金银花籽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 2.4.4 金银花籽粗脂含量的测定 |
| 2.4.5 金银花籽粗多糖含量的测定 |
| 2.4.6 金银花籽无机元素含量的测定 |
| 2.5 结论 |
| 第三章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金银花籽油工艺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设备 |
| 3.2.1 材料与试剂 |
| 3.2.2 仪器与设备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金银花籽油提取 |
| 3.3.2 金银花籽油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 3.3.3 金银花籽油提取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 3.4.2 响应面法优化金银花籽油提取工艺参数 |
| 3.5 结论 |
| 第四章 金银花籽油的理化性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设备 |
| 4.2.1 材料与试剂 |
| 4.2.2 仪器与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金银花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
| 4.3.2 金银花籽油的精炼 |
| 4.3.3 金银花籽油的脂肪酸组分分析及含量测定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金银花籽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
| 4.4.2 精炼后金银花籽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
| 4.4.3 金银花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 4.5 结论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图表索引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木本油料能源化研究进展 |
| 1.2.1 能源型木本油料资源研究进展 |
| 1.2.2 木本油料能源化利用的途径 |
| 1.3 光皮树资源研究进展 |
| 1.4 植物油料制油技术研究进展 |
| 1.4.1 水酶法制油技术 |
| 1.4.2 浸出制油技术 |
| 1.5 酶法制备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研究进展 |
| 1.5.1 可用于油脂酯交换反应的脂肪酶 |
| 1.5.2 脂肪酶的固定化 |
| 1.5.3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的比较 |
| 1.6 植物油裂解制生物液体燃料研究进展 |
| 1.7 生物液体燃料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研究进展 |
| 1.7.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 1.7.2 生物液体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
| 1.7.3 生命周期能量分析的评价指标 |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8.1 研究内容 |
| 1.8.2 技术路线 |
| 2 光皮树果实基本成分分析及近红外光谱数据库的建立 |
| 2.1 原理 |
| 2.1.1 气相色谱法(GC)测光皮树油脂肪酸组成的原理 |
| 2.1.2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原理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材料与仪器 |
| 2.2.2 光皮树果实中油脂的提取 |
| 2.2.3 光皮树果实基本成分分析 |
| 2.2.4 光皮树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 2.2.5 光皮树果实理化性质的近红外光谱检测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0 光皮树果实的基本组成 |
| 2.3.1 光皮树果实各部位质量分布 |
| 2.3.2 光皮树果实各部位的含油率 |
| 2.3.3 光皮树果实不同部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
| 2.3.4 光皮树果实理化性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模型构建 |
| 2.4 本章小结 |
| 3 光皮树果实高效制油技术研究 |
| 3.1 研究思路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与仪器 |
| 3.2.2 油料理化性质的检测 |
| 3.2.3 光皮树果实的低温冷榨制油 |
| 3.2.4 正丁醇研磨浸提法同步提取油脂和磷脂 |
| 3.2.5 水酶法提取光皮树油脂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光皮树果实单螺旋低温压榨制油操作参数的优化 |
| 3.3.2 正丁醇多级研磨提油工艺 |
| 3.3.3 水酶法提取光皮树油 |
| 3.3.4 制油技术对比分析与工艺选择 |
| 3.4 本章小结 |
| 4 光皮树油酶促酯交换制备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 |
| 4.1 原理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剂 |
| 4.2.2 载体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方法 |
| 4.2.3 假丝酵母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方法 |
| 4.2.4 光皮树油在固定化酶表面的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实验 |
| 4.2.5 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及成分分析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交联剂用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
| 4.3.2 脂肪酶固定化影响因素 |
| 4.3.3 光皮树油在固定化酶表面的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 |
| 4.3.4 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与成分分析 |
| 4.7 本章小结 |
| 5 光皮树油催化裂解制备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 |
| 5.1 原理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与仪器 |
| 5.2.2 固体催化剂KF/CaO的制备 |
| 5.2.3 光皮树油裂解制备富烃基燃料 |
| 5.2.4 [Hnmp]~+HSO_4~-的合成 |
| 5.2.5 裂解生物液体燃料的精制 |
| 5.2.6 计算统计与检测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光皮树油主要理化性质的分析 |
| 5.3.2 固体催化剂KF/CaO的表征 |
| 5.3.3 光皮树油热裂解特性分析 |
| 5.3.4 光皮树油热裂解催化剂的选择 |
| 5.3.5 温度对光皮树油热裂解效果的影响 |
| 5.3.6 催化剂含量对光皮树油热裂解效果的影响 |
| 5.3.7 不同反应时间对光皮树油热裂解效果的影响 |
| 5.3.8 minitab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光皮树油的催化裂解参数 |
| 5.3.9 光皮树油裂解产品表征 |
| 5.3.10 光皮树油催化裂解产物的精制 |
| 5.4 本章小结 |
| 6 光皮树果实制备生物液体燃料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 |
| 6.1 生命周期能源分析边界划分及基础数据收集方式 |
| 6.1.1 生命周期能源分析边界的划分 |
| 6.1.2 基础数据收集方式 |
| 6.2 评价方法 |
| 6.2.1 基本假设 |
| 6.2.2 评价指标 |
| 6.2.3 算法分析(投入产出模型) |
| 6.3 评价结果与讨论 |
| 6.3.1 光皮树种植环节能量需求分析 |
| 6.3.2 光皮树果实制油环节能量需求分析 |
| 6.3.3 生物液体燃料转化环节能量需求分析 |
| 6.3.4 两种生物液体燃料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与创新点 |
| 7.2 认识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茶叶籽及综合利用 |
| 1.1.1 茶叶籽油 |
| 1.1.2 茶叶籽粕 |
| 1.1.3 茶叶籽壳 |
| 1.2 生物柴油概述 |
| 1.2.1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 |
| 1.2.2 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 |
| 1.2.3 生物柴油的特点 |
| 1.3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
| 1.4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目标 |
| 第2章 茶叶籽油的提取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原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1.3 原料预处理 |
| 2.1.4 茶叶籽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 2.1.5 超声波辅助正己烷提取茶叶籽油 |
| 2.1.6 茶叶籽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
| 2.1.7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茶叶籽中粗脂肪含量结果 |
| 2.2.2 物料粉碎度对茶叶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 2.2.3 超声波辅助正己烷提取茶叶籽油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 2.2.4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试验 |
| 2.2.5 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 2.2.6 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 |
| 2.2.7 讨论 |
| 2.3 结论 |
| 第3章 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工艺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原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原料预处理 |
| 3.1.4 均相碱催化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 |
| 3.1.5 生物柴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
| 3.1.6 生物柴油红外光谱表征 |
| 3.1.7 生物柴油 GC/MS 表征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茶叶籽油相对分子量的计算结果 |
| 3.2.2 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 3.2.3 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 Box-Behnken 优化试验结果 |
| 3.2.4 生物柴油理化特性测定结果 |
| 3.2.5 生物柴油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 |
| 3.2.6 生物柴油的 GC/MS 表征结果 |
| 3.2.7 讨论 |
| 3.3 结论 |
| 第4章 茶叶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原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1.3 研究方法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动力学实验数据 |
| 4.2.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 4.2.3 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 4.2.4 讨论 |
| 4.3 结论 |
| 第5章 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原料与试剂 |
| 5.1.2 仪器与设备 |
| 5.1.3 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 |
| 5.1.4 微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 |
| 5.1.5 乳化柴油理化特性的测定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结果 |
| 5.2.2 微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结果 |
| 5.2.3 乳化生物柴油的理化特性 |
| 5.2.4 讨论 |
| 5.3 结论 |
| 结束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概述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植物油及其产业概况 |
| 1.1.2 中国植物油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
| 1.1.3 食用蛋白质资源概况 |
| 1.2 中国油料植物概述 |
| 1.2.1 主要草本油料植物 |
| 1.2.2 主要木本油料植物 |
| 1.3 文冠果资源分布概况 |
| 1.4 文冠果研究进展 |
| 1.4.1 文冠果的植物学研究 |
| 1.4.2 文冠果的药用价值研究 |
| 1.4.3 文冠果的植物化学研究 |
| 1.4.4 文冠果的营养成分研究 |
| 1.4.5 国外有关文冠果的研究概况 |
| 1.5 文冠果资源的综合利用 |
| 1.5.1 文冠果树的栽培利用 |
| 1.5.2 文冠果果实的开发利用 |
| 1.5.3 文冠果花、叶、木的开发利用 |
| 1.5.4 文冠果的发展前景 |
| 1.6 油料种子品质研究概况 |
| 1.7 课题研究内容与选题的目的、意义 |
| 1.7.1 研究内容 |
| 1.7.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 第2章 文冠果种仁的品质特性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仪器 |
| 2.2.1 试验用原材料及试剂 |
| 2.2.2 试验用仪器及设备 |
| 2.3 试验及分析方法 |
| 2.3.1 文冠果种子品质性状的测定 |
| 2.3.2 文冠果种仁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油脂理化性质的测定 |
| 2.3.3 文冠果种仁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 2.3.4 文冠果种仁主要矿物质的测定 |
| 2.3.5 文冠果种仁维生素E及维生素B_1、B_2含量的测定 |
| 2.3.6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文冠果种子品质性状的分析结果 |
| 2.4.2 文冠果种仁油的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其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
| 2.4.3 文冠果种仁蛋白质的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 |
| 2.4.4 文冠果种仁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分析结果 |
| 2.4.5 文冠果种仁维生素E及维生素B_1、B_2的含量分析结果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文冠果种仁油不同提取工艺及油品氧化稳定性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仪器 |
| 3.2.1 试验用原材料及试剂 |
| 3.2.2 试验用仪器设备 |
| 3.3 试验及分析方法 |
| 3.3.1 试验技术方法 |
| 3.3.2 试验设计 |
| 3.3.3 分析方法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文冠果种仁油的冷榨提取 |
| 3.4.2 文冠果种仁油的微波辅助提取 |
| 3.4.3 文冠果种仁油的超声波辅助提取 |
| 3.4.4 文冠果种仁油的水酶法提取 |
| 3.4.5 不同方法提取的文冠果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 3.4.6 油脂感官品质及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
| 3.4.7 文冠果种仁油的氧化稳定性试验结果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文冠果种仁蛋白的提取及其蛋白特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仪器 |
| 4.2.1 试验原材料与试剂 |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文冠果种仁蛋白的制备 |
| 4.3.2 碱溶酸沉法提取文冠果种仁蛋白的试验设计 |
| 4.3.3 文冠果种仁蛋白特性的测定 |
| 4.4 分析及计算方法 |
| 4.4.1 文冠果种仁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 4.4.2 文冠果种仁蛋白提取率的计算 |
| 4.5 结果与分析 |
| 4.5.1 文冠果种仁粗蛋白含量分析结果 |
| 4.5.2 碱溶酸沉法提取文冠果种仁蛋白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 4.5.3 碱溶酸沉法提取文冠果种仁蛋白的工艺优化 |
| 4.5.4 文冠果种仁蛋白的功能特性 |
| 4.5.5 文冠果种仁蛋白氨基酸的组成和评价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文冠果种仁油的食用安全性评价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仪器 |
|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文冠果种仁油的制备 |
| 5.3.2 文冠果种仁油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方法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文冠果种仁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 5.4.2 文冠果种仁油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 |
| 5.4.3 文冠果种仁油的SD大鼠30天喂养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文冠果种仁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仪器 |
|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6.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6.3 试验方法 |
| 6.3.1 文冠果种仁油的制备 |
| 6.3.2 文冠果种仁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 6.3.3 文冠果种仁油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
| 6.4 结果与分析 |
| 6.4.1 文冠果种仁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
| 6.4.2 文冠果种仁油的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
| 6.4.3 结果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第7章 文冠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
| 7.1 引言 |
| 7.2 材料与仪器 |
| 7.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7.3 试验及分析方法 |
| 7.3.1 文冠果种仁油的提取 |
| 7.3.2 生物柴油的合成方法 |
| 7.3.3 文冠果种仁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试验设计 |
| 7.3.4 分析方法 |
| 7.4 结果与分析 |
| 7.4.1 文冠果种仁油的燃油特性分析结果 |
| 7.4.2 碱法催化文冠果种仁油合成生物柴油的试验结果 |
| 7.4.3 固定化酶法催化文冠果种仁油合成生物柴油的试验结果 |
| 7.4.4 文冠果种仁油合成生物柴油的产品性能 |
| 7.5 本章小结 |
| 第8章 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蓖麻简介 |
| 1.1.1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 1.1.2 蓖麻的价值及应用 |
| 1.1.3 蓖麻饼粕的成分、营养价值及应用 |
| 1.2 蓖麻饼粕中的有毒成分及应用 |
| 1.2.1 蓖麻碱的研究概况 |
| 1.2.2 植物类变应原的研究概况 |
| 1.2.3 蓖麻毒蛋白 |
| 1.2.4 血球凝集素 |
| 1.3 蓖麻饼粕脱毒的研究进展 |
| 1.3.1 蓖麻饼粕脱毒的意义 |
| 1.3.2 蓖麻饼粕的脱毒方法 |
| 1.3.3 脱毒蓖麻饼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 1.4.1 目的和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 2.1.1 供试材料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1.4 主要培养基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蓖麻碱和变应原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2.2 蓖麻碱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 2.2.3 脱毒菌株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
| 2.2.4 样品中蓖麻碱和变应原含量的检测方法 |
| 2.2.5 酵母对蓖麻饼粕脱毒的培养基优化 |
| 2.2.6 酵母脱毒条件的优化 |
| 2.2.7 蓖麻饼粕复配发酵脱毒效果研究 |
| 2.2.8 不同发酵方式脱毒效果的比较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蓖麻碱和变应原标准曲线的绘制 |
| 3.1.1 蓖麻碱标准曲线的测定 |
| 3.1.2 蓖麻变应原标准曲线的测定 |
| 3.2 蓖麻碱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 3.2.1 微波法提取蓖麻碱工艺优化 |
| 3.2.2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蓖麻碱含量的比较 |
| 3.3 脱毒菌株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
| 3.3.1 高脱毒率菌株的平板筛选 |
| 3.3.2 高脱毒率菌株的固态发酵筛选 |
| 3.3.3 脱毒菌株的形态观察 |
| 3.3.4 SJM酵母的生理生化特性 |
| 3.3.5 脱毒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 3.4 酵母对蓖麻饼粕脱毒培养基的优化 |
| 3.4.1 单因素实验 |
| 3.4.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 3.5 酵母脱毒发酵工艺参数的研究 |
| 3.5.1 灭菌对毒素降解率的影响 |
| 3.5.2 底物含水量对发酵的影响 |
| 3.5.3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 3.5.4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 3.5.5 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
| 3.6 蓖麻饼粕复配发酵脱毒效果研究 |
| 3.6.1 细菌复配脱毒试验 |
| 3.6.2 细菌和酵母的复配脱毒试验 |
| 3.6.3 细菌复配发酵脱毒条件的优化 |
| 3.7 不同发酵方式脱毒效果的比较 |
| 4 结论 |
| 5 展望 |
| 6 参考文献 |
| 7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8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一节 生物柴油的生产应用现状 |
| 1 生物柴油的性质及特点 |
| 2 生物柴油的质量标准 |
| 3 生物柴油的生产、使用 |
| 第二节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研究现状 |
| 1 直接混合法 |
| 2 微乳法 |
| 3 高温裂解法 |
| 4 酯交换法 |
| 第三节 生物柴油生产原料研究现状 |
| 1 能源油料植物 |
| 2 藻类资源 |
| 3 微生物资源 |
| 4 基因工程技术对油脂资源产生的影响 |
| 第四节 油脂提取研究现状 |
| 1 压榨法 |
| 2 浸出法 |
|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 4、水酶法 |
| 第五节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 第二章 海滨锦葵籽油的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
| 第一节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海滨锦葵籽油工艺条件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
| 第二节 水酶法提取海滨锦葵籽仁油工艺条件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
| 第三章 海滨锦葵油制备生物柴油工艺条件优化 |
| 第一节 海滨锦葵油超强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条件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
| 第二节 海滨锦葵油酶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条件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
| 第三节 海滨锦葵油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工艺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
| 第四节 海滨锦葵油超声波辅助制备生物柴油工艺优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结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1.1 菜籽油在植物油中的地位 |
| 1.1.2 菜籽和菜籽油的化学特性 |
| 1.1.3 研究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 1.2.1 传统制油工艺 |
| 1.2.2 菜籽现代制油工艺 |
| 1.2.3 挤压膨化浸出制油工艺的优点 |
| 1.2.4 高含油料挤压膨化设备的研究现状 |
| 1.2.5 低温制油的意义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菜籽挤压膨化浸油预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
| 1.3.2 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对菜籽挤压油的品质的影响 |
| 1.3.3 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对菜籽饼粕质量的影响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原料 |
| 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 2.2.1 试验设备 |
| 2.2.2 试验仪器 |
| 2.3 试验方法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物料粒度及套筒温度的确定 |
| 3.2 菜籽直接挤压膨化试验 |
| 3.2.1 不同挤压参数对粕残油率的影响 |
| 3.2.2 不同挤压参数对膨化物含油率的影响 |
| 3.2.3 挤压膨化对榨笼出油率的影响关系 |
| 3.2.4 最佳挤压参数的确定 |
| 3.2.5 小结 |
| 3.3 挤压参数对生产率和单位功耗产量的影响 |
| 3.3.1 挤压参数对生产率的影响关系 |
| 3.3.2 挤压参数对单位功耗产量的影响 |
| 3.3.3 小结 |
| 3.4 菜籽挤压油品质的研究 |
| 3.4.1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碘价的影响 |
| 3.4.2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
| 3.4.3 不同挤压参数对油脂酸价的影响 |
| 3.4.4 挤压油其它指标的测定 |
| 3.4.5 与传统工艺制得的油脂的比较 |
| 3.4.6 小结 |
| 3.5 不同挤压参数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3.5.1 不同挤压参数对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影响 |
| 3.5.2 不同挤压参数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关系 |
| 3.5.3 不同挤压参数对油脂中棕榈酸总量的影响 |
| 3.5.4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中油酸总含量的影响 |
| 3.5.5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中亚油酸总量的影响 |
| 3.5.6 不同挤压参数对挤压油中亚麻酸含量的影响 |
| 3.5.7 小结 |
| 3.6 不同挤压参数对浸出粕的影响 |
| 3.6.1 不同挤压参数对浸出粕中单宁含量的影响关系 |
| 3.6.2 不同挤压参数对植酸含量的影响关系 |
| 3.6.3 不同挤压参数对氮水溶性指数(NSI)的影响 |
| 3.6.4 小结 |
| 4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发表文章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章 蓖麻毒素的提取与分离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主要仪器与药品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第一部分实验 浸提剂的选择及浸提条件的摸索 |
| 1.3.1.1 不同浸提剂的选择 |
| 1.3.1.2 浸提剂的最佳抽提时间的选择 |
| 1.3.1.3 浸提剂的最佳抽提体积的选择 |
| 1.3.2 第二部分实验 盐析剂的选择及最佳盐析条件的摸索 |
| 1.3.3 第三部分实验 最佳浸提条件下各浸提剂的蓖麻粗毒产率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浸提剂灭鼠效果 |
| 2.2 最佳浸提时间的选择 |
| 2.3 最佳浸提体积的选择 |
| 2.4 盐析剂及最佳盐析条件的选择 |
| 2.5 最优条件下各浸提剂的蓖麻粗毒产率 |
| 3. 讨论 |
| 第二章 蓖麻毒素灭鼠剂的药效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主要仪器与药品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灭鼠剂有效成分的确定 |
| 1.3.2 蓖麻毒素LD_(50)的测定 |
| 1.3.3 野外实验 |
| 1.3.3.1 时间、地点以及气候条件 |
| 1.3.3.2 防治对象 |
| 1.3.3.3 小区实验 |
| 1.3.3.4 大面积实验 |
| 1.3.3.5 灭鼠剂安全性实验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灭鼠剂有效成分的确定 |
| 2.2 蓖麻毒素LD_(50)的测定 |
| 2.3 野外实验灭鼠效果 |
| 2.3.1 小区实验 |
| 2.3.2 大面积实验 |
| 2.3.3 安全性实验 |
| 3. 讨论 |
| 总结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