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测值的变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值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乔静静[1](2021)在《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妊娠合并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会对母婴近期及远期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据统计我国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4.8%,至今为止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妊娠期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已经被许多学者推荐为各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因此该研究将比较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Individualized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IMNT)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差异,为IMNT治疗普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已被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在本院分娩的具有完整分娩记录的641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37名在妊娠期间接受IMNT治疗干预的孕妇纳入干预组,404名接受其他常规传统的孕妇纳入对照组。观察并记录干预组孕产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干预时间等基本信息,另外干预组及对照组孕妇的既往史、婚育史、个人疾病史、分娩前生化指标、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等信息收集是通过医院的住院病历系统根据记录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信息进行检索并导出记录,将收集到信息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并分析。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因素,将产科质量评价的指标中与本研究相关的指标作为主要结局,其他妊娠合并症的发生率作为次要结局,分别对匹配前后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PSM前干预组孕产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孕期体重增长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有明显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妊娠期并发症合并心率不齐有明显差异(χ2=10.753,P=0.001);干预组中妊娠期并发症合并肝胆病变的患病率、羊水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产后出血、胎膜缺损、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合并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PSM后两组孕产妇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史、既往史、妊娠期血糖及其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合并心率不齐、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羊水量过少、羊水Ⅲ度污染、早产、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10min Apgar评分、会阴Ⅰ度裂伤、合并窒息的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肝胆疾病的、早产、新生儿窒息风险分别为OR=0.227,95%CI:0.063-0.817;0R=0.595,95%CI:0.355~0.998;OR=0.101,95%CI:0.103~0.809。(3)PSM前后干预效果评价匹配前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以早产,出血,新生儿低体重,巨大儿,合并PIH,合并心率异常,合并肝胆疾病,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羊水Ⅰ度、Ⅱ度、Ⅲ度污染,胎膜缺损,新生儿窒息为因变量的14个回归模型中;匹配后干预方式分别进入了除出血、羊水过多、胎膜缺损以外的其余妊娠合并症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此外,匹配后增加了以分娩方式和合并肾脏疾病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匹配前妊娠期孕妇合并肝胆疾病、新生儿窒息匹分别为 OR=0.265,95%CI:0.077~0.910、OR=0.187,95%CI:0.043~0.816;匹配后分别为 OR=0.227,95%CI:0.063~0.817;OR=0.101,95%CI:0.013~0.809;(4)不同干预时间比较孕中期干预组、孕晚期干预组孕产妇及新生儿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三组孕产妇出现并发肝胆疾病的率分别为1.8%、1.0%、6.1%;羊水过少率分别为3.7%、7.0%、13.7%;早产率分别为12.3%、17.2%、24.%;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分别为4.4%、8.2%、14.7;巨大儿出生率分别为5.3%、13.3%、7.8%;会阴Ⅰ度裂伤率分别为16.7%、28.0%、52.5%;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 0.0%、1.0%、4.2%。[结论]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有效地均衡了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混杂因素,接受过IMNT治疗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部分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另外,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产妇在妊娠期间胆囊结石、肾脏积水以及结石的患病值得引起注意。

张宁芮[2](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陈江芸[3](2019)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需方视角,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医养结合服务特点,明确医养结合模式下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提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优化策略,以促进健康公平,实现健康老龄化。【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网络数据库及查阅相关书籍,梳理国内外医养结合与健康保障等研究主题相关理论基础及发展动态,确定健康保障分析维度、研究指标选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从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收集现有政策文件、工作总结、数据报表等灰色文献,获取研究所需的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医疗保险等相关信息。2、实证研究方法(1)典型案例现场调研。根据文献研究及专家推荐,采取典型抽样方法现场调研了湖北省咸宁市、宜昌市、襄阳市23个典型医养结合机构及社区;访谈了卫生行政、医保及民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医养结合机构/社区管理者等31名知情人;收集了合作协议书、服务管理办法、医保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以及地区医保管理数据等资料。(2)询问式问卷调查法。采用国际通用量表和自行设计问卷,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了872份医养结合模式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老年人的个人问卷,同时从医养结合机构处获取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保补偿数据。了解不同医养结合模式状态下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保险补偿等情况。(3)个人深入访谈。通过文献研究、选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确定老年人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访谈了22名倾诉意愿和沟通能力强、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并获医疗保险补偿、对所处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极好或极差的老年人,了解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的原因及其接受意愿、医养结合机构内就医体验及其保险受益体验。3、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1)内容分析方法。对知情人访谈等的定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并比较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服务项目、服务价格,以及服务补偿的区别与特点。(2)提炼主题。将22份老年人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稿,导入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11.0进行资料管理和分析,在医养结合服务利用和服务补偿体验的“本土概念”下创建节点进行细致编码,之后再合并节点并将其分组,形成相关的类别,通过反复比较、归纳、提炼相关主题。(3)统计及回归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的个体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二元回归模型进行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住院补偿情况。(4)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在模式之间均衡可比的基础上,分别从健康状况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分析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影响。【结果】1、明确了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因素,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间接、长效的影响;医养结合模式下核心主体——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机构、老年人三者之间通过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补偿以及利用,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发挥直接、短期的影响。2、归纳了四种主要的医养结合模式内涵及特点。在服务提供方面:养内设医模式能较好兼顾养老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特殊医疗护理提供有限,养老服务价格适中。医内设养模式在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养老服务价格起步高、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医养联合模式健康管理服务覆盖所有入住老年人,但健康管理服务频率不及医内设养模式和养内设医模式,养老服务价格相对较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更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且受家庭支持系统的影响大,居住环境不符合适老化需要,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重点人群,居家医疗服务的门槛高、覆盖有限。在服务补偿方面:四种模式的医保报销政策总体一致,生活照料服务等养老服务不纳入医保补偿范围。区别在于,医内设养模式是唯一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家庭病床属于医保定点床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居家医疗服务能够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政策仍在试点推行,导致服务覆盖有限。医养联合模式居民住院医疗报销比例5070%,报销比例低于其他三种模式(60%90%),与该模式内医疗机构等级高于其他模式有关。3、证实了老年人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参加职工医保的老年人选择医内设养模式、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未参加医保老年人的92.1倍(95%CI,4.8175.3)、39.9倍(95%CI,2.758.1);未婚、离异或丧偶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在婚老年人的3.5倍(95%CI,1.49.2)、4.5倍(95%CI,1.513.9)和2.6倍(95%CI,1.25.7);经济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自评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3.3倍(95%CI,1.28.9)、3.5倍(95%CI,1.111.2)。功能有明显障碍、功能下降者选择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的可能性分别是功能正常者的27.7212倍、12.655.2倍。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与实际选择不完全符合。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接受度更高,如功能有明显障碍的老年人接受养内设医模式的可能性是功能完全正常者的5倍多(95%CI,1.523.4);社会支持得分越低,老年人的接受意愿越低,如社会支持得分最低组接受医内设养模式、医养联合模式和社区居家医养模式的可能性是得分最高组的1.2%30.3%。4、证实了不同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健康保障存在差异。在健康状况公平维度,匹配后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低于医养联合模式老年人(t=-3.05,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中精神文化服务提供不足、建筑环境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老年人功能发挥有关;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主观幸福度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t=3.18,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便捷、有效医疗服务让老年人感到充分的安全感有关。在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血压测量服务、血糖测量服务、体检服务利用频率高于其他三种模式(P<0.05),与医内设养模式提供的规范化、流程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关。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频率分别高于医养联合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老年人(P<0.05),与养内设医模式、医内设养模式服务地理可及性高有关。在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同等收入水平的职工医保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中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高于医内设养模式、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2.919.8,P<0.05)。同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参保老年人,在医养联合模式下获得的住院医疗补偿金额分别高于社区居家医养模式(H=19.737.5,P<0.05)、养内设医模式(H=23.635.2,P<0.05)、医内设养模式(H=23.0,P<0.05)。医养联合模式的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中提供服务项目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了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服务成本更高,该模式下老年人更易于发生高成本住院,造成医保基金支出和个人经济负担重,并可能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挤占。5、上门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以及养老机构内医疗服务等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子女精神赡养、适老化环境、精神文化服务等支持和促进性环境建设不足,医养结合服务可负担性仍较低,卫生服务利用不公平,医疗资源挤占等问题影响着老年人健康保障和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其关键问题在于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体系不健全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不完善。【结论】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不仅受到健康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完善服务提供及保障体系,适当向低收入老年人倾斜,有助于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可及性,改善整体保障水平。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不仅受社会经济与政策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以及医养结合服务医保补偿的影响。应针对性优化医养结合模式的服务提供以及服务补偿策略,以改善老年人健康保障,促进健康公平。一方面,应针对性加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引导老年人合理选择医养结合模式、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和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另一方面,应拓展医保筹资渠道、优化补偿机制设计、探索发挥健康风险分担作用、加快发展独立于基本医疗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创新与不足】研究创新之处:研究视角上,本文从需方视角出发,关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健康保障水平,提出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因此,本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意。研究思路上,本文以健康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经典理论为依据,在综合考量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支撑。研究各个章节之间衔接严谨。因此,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方法应用上,本文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匹配不同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影响结果变量的混杂因素,验证医养结合模式本身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即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差异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方法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局限与展望:在构建倾向性评分匹配的过程中,因测量方法有限未采集到所有的影响变量,因此在匹配过程中可能忽略了个别对匹配有效性带来影响的混杂因素;同时,因医养结合模式之间初始差距较大导致样本损失时,可能会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未来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以提高样本代表性。本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医养结合模式之间的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以及影响的研究,采取的是平行对照的研究思路。未来可以对老年人接受医养结合服务及其补偿前后健康保障水平的差异进行研究,更好的验证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及服务补偿对老年人健康保障的直接影响。

常晓红[4](2017)在《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构建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药学监护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临床中药注射剂的联合使用十分普遍,联用的合理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的监管,避免由于不合理联用引发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以门诊处方点评为切入点,对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过程实施监测、评价和超常预警,以初步建立符合临床实际、便于操作的药学监护范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2种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及药品说明书,全面的了解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相互作用)。(2)六西格玛管理法:通过对我院门诊处方的分析,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制定相应的药学监护策略。结果:本研究共抽查门诊中药注射剂处方1487张,干预前处方合格率97.70%,干预前不合理联用的主要科室是急诊、神经内科。不合理联用主要问题是药品超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错误、无间隔液体、同类中药联用。因此,重点针对这些科室的问题实施监控。通过六西格玛模式对我院处方进行点评及干预,使干预后的处方合格率达到99.73%。结论:本研究立足于医院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开展了医院中药注射剂联用的药学监护探索工作。通过文献研究及院内的用药情况调查,制定了符合临床实际、可操作的药学监护措施,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不仅提高了临床医生安全合理用药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由于目前中药注射剂联合应用的药学监护尚在初始阶段,所以本次研究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参与制定中药注射剂临床联用的药学监护策略具有创新性。本研究受多种条件限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随着我院信息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继续。同时,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临床药师必须对相关文献进行实时追踪,确保药学监护的实用性、有效性。

黄桂珍,石冬梅[5](2001)在《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值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

胡礼仪,徐庆雷[6](2010)在《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盛永琴,张莹[7](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李佳真[8](2021)在《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肝脏是凝血系统最重要的器官,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凝血和抗凝物质合成减少、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血小板减少等均可导致人体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或血栓风险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常用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分级的标准。然而这些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了解患者凝血全貌的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临床评估肝硬化患者体内复杂的凝血状态的检测方法。但目前TEG指标与肝硬化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无详细的研究说明,TEG对肝硬化患者的输血治疗指导也没有明确的指导。目的1.通过对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了解TEG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不同进展期肝硬化患者的TEG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探索其在肝硬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2.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诊断中的预测价值,了解TEG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指导意义;通过探究TEG在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中的预测价值,了解其对肝硬化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汕头市中心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于感染科、消化内科的346名诊断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并排除合并已知凝血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使用血制品或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MELD评分分为A、B、C、D 4组,观察4组不同进展期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R、K、α、MA、CI)、常规凝血功能五项(包括PT、APTT、FIB、TT、D-D)、凝血因子Ⅹ、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肌酐、前白蛋白、胆碱酯酶等指标,分析TEG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及相关指标在肝硬化进展中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佳临界值了解TEG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预测作用;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TEG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输血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1.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EG参数中的K值与FIB、ATⅢ、FⅩ、PLT成负相关(r=-0.421、-0.578、-0.505、-0.512,P<0.05);α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7、0.574、0.582、0.445,P<0.05);MA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593、0.663、0.522、0.716,P<0.05);CI值与FIB、ATⅢ、FⅩ、PLT成正相关(r=0.420、0.636、0.605、0.517,P<0.05)。2.TEG参数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1)随着肝硬化进展,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D-二聚体均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加(P<0.05);FIB、PLT、ATⅢ、FX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降低(P<0.05);在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中,总胆红素、肌酐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增高(P<0.05);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2)随着肝硬化进展,TEG参数中R值在肝硬化进展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P>0.05);K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延长(P<0.05);α值、MA值、CI值在MELD评分A、B、C、D四组间逐渐减小(P<0.05)。(3)TEG参数中,R值与MELD评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K值与MELD评分成正相关(r=0.413,P<0.05);α值、MA值、CI值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323、-0.515、-0.384,P<0.05)。3.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相比非凝血障碍患者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MA值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的AUC值(AUC=0.712,P<0.05)最高,其次是CI值(AUC=0.620,P<0.05)。TEG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最佳临界值分别是R>5.1min,K>5.6min,α<43.5°,MA<37.2mm,CI<-6.5。当MA<37.2时,MA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60.3%,特异度是80.8%,阳性预测值是65.0%,阴性预测值是76.9%(P<0.05);当CI<-6.5时,CI诊断肝硬化凝血障碍的灵敏度是37.4%,特异度是91.5%,阳性预测值是72.1%,阴性预测值是69.9%(P<0.05)。4.肝硬化凝血障碍输血组患者相比非输血组存在更严重的低凝状态。TEG中所有参数均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是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影响因素,并可解释总变异的56.3%(P=0.015),其中CI的回归系数(B)最大(B=-1.257,95%CI:-2.003~-0.511,P=0.009);TEG中R、α、MA、CI是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注血小板的影响因素(P<0.05),并可解释总变异的47.4%(P=0.003),其中MA的回归系数(B)最大(B=-0.853%CI:-1.065~-0.641,P=0.029)。结论TEG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肝硬化进展的标志;TEG可联合相关凝血功能试验、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对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MA、CI在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凝血障碍有较大价值,MA<37.2、CI<-6.5可作为肝硬化凝血障碍诊断的阈值。CI对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MA对血小板输注的指导意义最大。

张文娟[9](2020)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利用CICARE沟通模式完成异位妊娠患者的入、出院宣教、治疗方案介绍、术前准备、术后宣教以及各基础护理、辅助检查等场景下的护患沟通。探讨此种干预模式相比于“应景式”护患沟通对异位妊娠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态焦虑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基于文献回顾、课题小组讨论,初步形成不同场景下的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而后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完善、修改,构建形成最终的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研究第二部分运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于2018年12月2019年8月在广东省珠海市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妇科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4名研究对象,将她们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52人。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收相同的诊治方案和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应景式”护患沟通,干预组患者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采用研究第一部分构建形成的CICARE沟通模板进行护患沟通。于患者入院当日干预前,收集和评估其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和状态焦虑水平。出院当日完成全部干预措施后,再次评估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状态焦虑水平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第一部分基于文献回顾和课题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了12个沟通场景及每个沟通场景下共49条沟通内容。来自广东省、湖南省、四川省的共9所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的20名专家参与了本研究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经两轮专家咨询,构建形成了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其包含了17个沟通场景及每个沟通场景下共68条沟通内容。两轮专家咨询后,经Kendall W检验,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2(?2=93.13,P<0.05)和0.30(?2=353.30,P<0.05)。(2)研究第二部分共104名受试对象参与,试验中失访患者5人。两组患者干预前在一般人口学特征资料、疾病相关资料、疾病不确定感得分、状态焦虑得分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结果显示,干预组在疾病不确定感总分(t=8.57,P<0.05)、复杂性维度(t=4.17,P<0.05)、不明确性维度(t=7.55,P<0.05)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在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对照组:t=24.21,P<0.05;干预组:t=38.92,P<0.05)、复杂性(对照组:t=19.82,P<0.05;干预组:t=26.50,P<0.05)和不明确性(对照组:t=23.69,P<0.05;干预组:t=37.70,P<0.05)维度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状态焦虑水平。结果显示,干预组的状态焦虑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0.05)。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状态焦虑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状态焦虑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13.83,P<0.05;干预组:t=18.67,P<0.05)。(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e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满意度差异。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满意度总分(t=-6.37,P<0.05)、护理服务(t=-2.82,P<0.05)和护患沟通(t=-8.11,P<0.05)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制度(t=-1.60,P>0.05)和护理环境(z=-0.28,P>0.05)维度,两组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经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形成的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专家协调性好,认可度高,可为妇科护理工作者完成异位妊娠患者入、出院宣教、治疗方案介绍、术前准备、术后宣教以及基础护理、辅助检查等场景下的护患沟通提供参考依据。(2)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指导,CICARE沟通模式模板能降低异位妊娠患者住院期间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状态焦虑水平;能提高异位妊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且能提高护患沟通效能和护理服务质量。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10](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二、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值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值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妊娠合并糖尿病相关定义
    1.2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病率
    1.3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近、远期的影响
    1.5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与治疗
    1.6 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概述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3.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研究现场
    3.3 研究对象
    3.4 样本量
    3.5 研究方案
    3.6 效果评价指标
    3.7 指标收集
    3.8 资料分析
    3.9 质量控制
4.结果
    4.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一般结果
        4.1.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描述
        4.1.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
        4.1.3 婚育史比较
        4.1.4 孕期血糖及其控制情况
        4.1.5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
        4.1.6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2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结果
        4.2.1 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果
        4.2.2 个人史及既往史比较结果
        4.2.3 婚育史比较结果
        4.2.4 孕产妇血糖及其控制比较结果
        4.2.5 生化指标比较结果
        4.2.6 主要指标比较结局比较结果
        4.2.7 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比较
        4.2.8 次要结局胎儿指标比较结果
        4.2.9 次要结局新生儿指标比较结果
        4.2.10 多因素干预效果评价
    4.3 PSM前后干预效果比较
    4.4 不同干预时间结果比较
        4.4.1 不同干预时间OGTT结果
        4.4.2 不同干预时间的主要结局指标结果
        4.4.3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孕产妇指标结果
        4.4.4 不同干预时间次要结局胎儿指标结果
        4.4.5 不同干预时间的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5.讨论
    5.1 IMNT与孕产妇并发症
        5.1.1 IMNT治疗对早产率的影响
        5.1.2 IMNT治疗对母体心率异常的影响
        5.1.3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肝胆病症的影响
        5.1.4 IMNT治疗对母体合并肾脏病症的影响
        5.1.5 IMNT治疗对羊水量与羊水性质的影响
    5.2 IMNT与新生儿并发症
        5.2.1 IMNT治疗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
        5.2.2 IMNT治疗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5.3 IMNT治疗对其他并发症的影响
    5.4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应用
6.本研究的局限性
7.结论
8.建议
    8.1 对IMNT的实施方案制定指南或共识
    8.2 加强多学科、多中心的交流
    8.3 增强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对IMNT的认识并推广实施
    8.4 加强IMNT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1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妊娠合并糖尿病管理宝典
附录3 糖尿病饮食处方
附录4 膳食日志及血糖测量表
附录5 信息记录
附录6 PSM匹配过程及结果
综述 真实世界研究在围产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老年人
        1.2.2 医养结合
        1.2.3 基本医疗保险
        1.2.4 健康保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健康老龄化相关研究
        1.3.2 医养结合相关研究
        1.3.3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相关研究
        1.3.4 老年人健康保障相关研究
        1.3.5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实证研究
        1.5.3 资料整理分析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逻辑框架
        1.7.1 技术路线图
        1.7.2 结构安排
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2.1 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环境判断及现状分析
        2.1.1 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相关政策梳理
        2.1.2 医养结合需求现状分析
    2.2 基础理论阐述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健康老龄化
        2.2.3 健康公平
        2.2.4 Anderson健康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2.2.5 福利经济学
    2.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1 典型案例研究
        3.1.2 深入访谈
    3.2 医养结合模式内涵
    3.3 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3.3.1 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及服务价格
        3.3.2 医养结合服务医疗保险报销政策
    3.4 基于典型案例的医养结合模式比较分析
        3.4.1 医养结合模式服务项目及价格特点分析
        3.4.2 医养结合模式医疗保险政策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研究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问卷调查
        4.1.2 深入访谈
    4.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描述性分析
        4.2.1 倾向特征分维度分析
        4.2.2 使能资源分维度分析
        4.2.3 需要分维度分析
    4.3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回归分析
        4.3.1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回归分析
        4.3.2 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
    4.4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及其接受意愿的质性研究
        4.4.1 客观条件
        4.4.2 老年人认知与观念
        4.4.3 老年人个性特点影响
    4.5 讨论
        4.5.1 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分析
        4.5.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5.3 医养结合模式接受意愿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研究
    5.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1.1 问卷调查
        5.1.2 深入访谈
        5.1.3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
    5.2 基本情况分析
        5.2.1 老年人生命质量、主观幸福感
        5.2.2 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
        5.2.3 老年人基本医疗补偿
    5.3 构建医养结合模式倾向性评分匹配
    5.4 基于PSM老年人健康保障分析
        5.4.1 健康状况公平维度
        5.4.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维度
        5.4.3 卫生服务筹资公平维度
    5.5 老年人服务利用与保险受益体验的质性研究
        5.5.1 医养结合服务利用体验
        5.5.2 医养结合服务补偿体验
        5.5.3 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
    5.6 讨论
        5.6.1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状况公平
        5.6.2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
        5.6.3 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卫生服务筹资公平
    5.7 本章小结
6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1 医养结合模式下影响老年人健康保障的问题表现
        6.1.1 医养结合服务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
        6.1.2 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缺乏合理引导
        6.1.3 支持和促进性的环境建设不足
        6.1.4 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负担性仍较低
        6.1.5 卫生服务利用存在不公平
        6.1.6 存在医疗资源挤占风险
    6.2 关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2.1 宏观层面因素分析
        6.2.2 微观层面因素分析
    6.3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健康保障优化策略
        6.3.1 服务提供优化策略
        6.3.2 医疗保险优化策略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特色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医养结合视角下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老年人调查问卷
附件3 老年人访谈提纲
附件4 人社、民政部门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5 医养结合机构中高层领导访谈提纲
附件6 PSM程序命令

(4)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构建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药学监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概述
        一、主要品种功效分类
        二、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三、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四、临床联合使用现状
        五、开展中药注射剂药学监护的政策依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学监护概述
        一、药学监护内涵
        二、药学监护的发展概况
        三、药学监护中存在的问题
        四、开展中药药学监护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及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一、六西格玛管理理论
        二、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国内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概况
        三、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四、影响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医院实施的主要因素
        五、消除不良影响的对策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1.研究依据
2.问题凝练
3.框架建立
第一节 合理用药的标准界定
第二节 合理用药的标准测量
第三节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不合理用药的改进措施
第五节 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及控制
参考文献
结语
展望
附录
    附录1 法规政策梳理表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5)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值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讨论

(6)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理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1.1 年龄
    1.2 性别
    1.3 运动
    1.4 情绪
    1.5 体位改变
    1.6 生活方式
    1.7 月经
    1.8 妊娠
    1.9 季节变化
    1.10 海拔高度
    1.11 采血时间
    1.12 生理性波动
2 饮食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3 药物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4 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4.1 采集时间
    4.2 采集部位
    4.3 抗凝剂
5 标本处理、贮存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5.1 标本处理
    5.2 标本贮存
6 标本状态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6.1 溶血
    6.2 脂血
    6.3 黄疸
    6.4 稀释

(7)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8)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肝硬化概述
    1.2 肝硬化的凝血问题
    1.3 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1.4 TEG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1.5 肝硬化患者的输血问题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3.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第四章 讨论
    4.1 血栓弹力图与相关凝血指标的相关性
    4.2 血栓弹力图及相关指标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
    4.3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凝血障碍预测诊断
    4.4 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凝血障碍患者输血治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异位妊娠患者CICARE沟通模式模板
    基本原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对异位妊娠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的干预效果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异位妊娠患者心理应激及负性情绪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10)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实验班
        1.2.2 对照班
    1.3 学习效果评价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客观评价
    2.2 主观评价
3 讨论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值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IMNT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乔静静.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健康保障研究[D]. 陈江芸.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4]基于六西格玛管理构建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药学监护策略[D]. 常晓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孕妇输液过程中生化检验值的变化[J]. 黄桂珍,石冬梅. 实用临床医学, 2001(04)
  • [6]分析前各因素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 胡礼仪,徐庆雷.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01)
  • [7]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8]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进展的评估及其输血治疗的研究[D]. 李佳真. 汕头大学, 2021(02)
  • [9]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CICARE沟通模式在异位妊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张文娟.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医养结合论文 医疗论文

上一篇:论文查重不查什么
下一篇:管理伦理与人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