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彦[1](2020)在《澳大利亚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完成了管理机构改革、统一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统一电子受理平台等工作,加快了地理标志保护的步伐。但由于制度运行时间短、本土适应等原因,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度发展缓慢。在机构整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契机下,该如何完善地理标志制度、从哪些方面突破发展瓶颈、如何更好的应对国际变化都是需要思考的。作为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澳大利亚与我国所处地位一致,相似的保护开端、相近的保护时长、相似的制度框架,都面临者与欧美国家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然澳大利亚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却发展较快,且运行良好,尤其是在葡萄酒行业。故对其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发展优势进行考察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将会对我国地理标志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制度运行重点、国际应对有所启迪。除引言和结论外,正文总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澳大利亚地理标志保护的历史脉络。在澳大利亚的地理标志制度发展进程中,与欧盟、美国的谈判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解读重要判例和法律谈判,分析和总结了其不同历史阶段地理标志保护的特点,并把握其地理标志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及国际谈判态度。第二部分介绍了澳大利亚地理标志国内法律的保护。商标法保护是主要模式,覆盖所有产品的地理标志;对葡萄酒产品还进行专门法保护。其他法律完善了保护地理标志所依据的框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法典》和《澳大利亚消费者法》;另外,普通法中的假冒侵权条款可为地理标志提供一定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度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介绍了澳大利亚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详细阐述了澳大利亚双边和区域协定中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规定,指出了国际协定下地理标志的谈判重点和发展趋势;并且论述了澳大利亚在新旧世界融合发展和国际环境的背景下,在葡萄酒行业发展及食品行业保护方面的回应举措。第四部分落脚到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完善。通过阐述我国现行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澳大利亚的启示经验,提出了我国在地理标志立法、地理标志运用和执法及国际应对等方面的完善建议。首先,仍然将专门法和商标法保护模式并举,出台《地理标志法》,辅以商标法保护规定;其次,重点关注地理标志制度的运行,挖掘品牌价值、保护优质特色产品,重使用,严打击;最后,在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下,全面细化的将地理标志的保护纳入双边或多边协定,顺应国际趋势,积极回应地理标志的涉外争议。
梅康妮[2](2018)在《云集世代传承本土酿酒家族,展现顶级佳酿风范》文中研究指明"澳大利亚葡萄酒第一家族联盟"的成员酒庄来自澳大利亚4个省份,相加起来的优质葡萄园总面积超过5500公顷,并有逾1200年酿酒经验及48代家族的传承历史。他们代表了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心脏与灵魂,亦印证当地葡萄酒发展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辉煌历史。
蔡金萍[3](2018)在《主编的酒柜来啦》文中研究表明缘起入行以来,就不断有朋友请求给他们推荐酒款,十年过去了,身边的朋友从尚未入门的小白,到资深的饕客,鉴赏能力的差异和喜好的极大分化令为大家荐酒的工作早已不像早年那么简单。尤其当陌生人前来请求,总有些为难,不了解他们口味的偏好吧,不知道怎么推荐才最合适,去了解吧,难有足够时间每个人一一细问。积累了那么多年,尤其成了独立酒评人之后可以试到更多进口商和葡萄酒产国的佳酿,加入《葡萄酒》杂志以后,
Allen[4](2017)在《詹姆斯·韩礼德访谈: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冲锋号》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杰出葡萄酒之都(Great Wine Capitals,简称GWC)城市行列,从此多了阿德莱德(Adelaide)这个名字,阿德莱德是南澳大利亚州首府,这则消息对澳大利亚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旅游业发展会有重大意义。《葡萄酒》杂志在澳大利亚葡萄酒路演活动中,对话澳大利亚葡萄酒泰斗詹姆斯·韩礼德,谈澳大利亚葡萄酒。
张琰[5](2017)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研究》文中指出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国家重要战略之一。桓仁满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辽东山区,拥有极为优质的特色冰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冰葡萄品种主要是威代尔,种植面积大约在1.1万亩左右,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甸子乡,其它部分乡镇也有少量种植。目前,桓仁地区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质最好的冰葡萄原产地和原材料供应地基地。但作为冰葡萄酒产业链上游,冰葡萄酒种植仍然以散、乱的风格为主,没有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又因为长期以散户种植为主,导致目前桓仁冰葡萄种植产业陷入了困境,由此造成葡萄种植农户积极性不高,以至于葡萄酒产业一直不能有效的拉动当地贫困农民致富。而将葡萄酒种植业与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构建全新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能够使传统的葡萄酒种植业和葡萄酒酒业以文化旅游为载体获得全新的活力。本文根据产业链理论,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采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桓仁冰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葡萄酒文化旅游消费者需求度调查,深入分析桓仁地区经济发展、葡萄酒业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桓仁冰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模式,最后提出了产业链创新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创新,将旅游产业和葡萄酒文化产业有机结合,针对区域特色开发葡萄酒旅游项目。构建一个集葡萄苗繁育及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加工、葡萄园及酒厂、酒窖观光、葡萄酒品鉴、葡萄酒文化普及、美食、节庆和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深入挖掘游客的精神需求,使产业链的上游下游都能换发新的活力,提高葡萄酒种植农户和葡萄酒生产和销售厂商的积极性,加快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发展,形成葡萄酒旅游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旅游精准扶贫。
矫健,陈伟忠,穆钰,康永兴,高云,陈霞,冯蔓蔓[6](2014)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农业合作前景展望》文中指出澳大利亚西北部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畜产品、谷物、热带经济作物、渔业等优势明显。同时距中国直线距离短,进一步深化农产品种养殖、精深加工和进出口贸易的潜力较大。在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系统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开展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促进双边农业投资合作的对策建议。
张莉[7](2012)在《西澳葡萄酒色素、多酚及香气质量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我国进口葡萄酒的增加,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葡萄酒进口国。本文旨在研究西澳葡萄酒的质量特征,用于对其风格特色的准确鉴别。本试验以澳大利亚西澳36款干红葡萄酒和6款干白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E-GC-MS)对不同品种、原产地及年份葡萄酒的花色素苷、非花色素苷酚类物质及香气成分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建立葡萄酒类别的判别函数,以期实现葡萄酒的真伪判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5个单品种和4个混酿葡萄酒,研究葡萄酒中总酚、花色素苷、黄烷醇、酚酸、黄烷酮、反式-白藜芦醇及香气成分间的品种差异。西澳红葡萄酒总酚浓度范围为0.99-2.56g/L,白葡萄酒是0.14-0.38g/L,前者的平均值是后者的近十倍。红葡萄品种间及白葡萄品种间总酚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品种红葡萄酒3种花色素苷含量关系均为二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花翠素-3-O-葡萄糖苷>花青素-3-O-葡萄糖苷,并且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花青素-3-O-葡萄糖苷含量呈线性显着正相关(P<0.05)。白葡萄酒中均未检测到这3种花色素苷。不同品种葡萄酒中没食子酸、丁香酸、反式-白藜芦醇、槲皮素、杨梅素的含量以及儿茶素/表儿茶素比值存在显着差异(P<0.05)。西澳干红葡萄酒和干白葡萄酒香气成分浓度差异较大,但同类葡萄酒间差异相对较小。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己酯以及三种脂肪酸(辛酸、癸酸和己酸)可用于干红和干白葡萄酒的区分。戊酸乙酯、顺式-3-己烯-1-醇可用于区分赤霞珠和西拉葡萄酒。乙酸异戊酯、异戊醇、己醇、顺/反式-3-己烯-1-醇、苯甲醇、苯乙醇、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可用于区分赤霞珠和黑比诺葡萄酒。戊酸乙酯、异戊醇、癸酸、苯甲醛、苯乙醇、月桂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顺/反式-3-己烯-1-醇、香叶醇可用于霞多丽和长相思/赛美蓉干白葡萄酒的区分。(2)通过分析Frankland River、Geographe及Margaret River三个产地的赤霞珠葡萄酒和Frankland River、Margaret River两个产地的西拉葡萄酒,研究产地对葡萄酒中花色素苷、黄烷醇、酚酸、黄烷酮、白藜芦醇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产地对葡萄酒中三种花色素苷无显着影响(P>0.05),而对非花色素苷单体酚有显着影响(P<0.05)。酚酸、白藜芦醇、杨梅素、表儿茶素的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可以作为鉴别西拉和赤霞珠不同产地葡萄酒的指标。戊酸乙酯、反式-3-己烯-1-醇、顺式-3-己烯-1-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香叶醇、异戊醇、辛酸及苯乙醇浓度在3个产地赤霞珠葡萄酒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己醇、香叶醇、己酸和苯甲酸在Frankland River西拉葡萄酒中浓度均显着高于Margaret River西拉葡萄酒(P<0.05)。乙酯类化合物在葡萄酒产地分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癸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可以区分不同产地赤霞珠和西拉葡萄酒。(3)通过分析7个年份(2002-2008年)的赤霞珠葡萄酒及4个年份(2004-2007年)的西拉葡萄酒,研究年份对葡萄酒中总酚、花色素苷、黄烷醇、酚酸、黄烷酮、反式-白藜芦醇及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年份总酚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随年份变化无明显规律。年份对葡萄酒花色素苷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从2008年至2003年,3种花色素苷总含量呈幂函数下降。年份对葡萄酒非花色素苷类单体酚影响不大,特别是2004-2007年份,西拉和赤霞珠各年份酒间单体酚含量基本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是葡萄酒中含量最高的花色素,其受年份影响显着并且在陈酿过程中显着降低(P<0.05),可用于鉴别红葡萄酒的年份。相对于品种和产地而言,年份对西澳葡萄酒中24种香气成分影响较小。在赤霞珠各年份葡萄酒中只有8种化合物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西拉各年份葡萄酒中只有7种化合物有显着性差异(P<0.05)。琥珀酸乙酯、乙酸异戊酯、顺式-3-己烯-1-醇和苯甲醇可用于区分不同年份赤霞珠和西拉葡萄酒。(4)利用葡萄酒酚类化合物和香气成分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不同品种、产地及年份的葡萄酒进行分类鉴别。利用总酚、花翠素-3-O-葡萄糖苷、花青素-3-O-葡萄糖苷、二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丁香酸、儿茶素、白藜芦醇、槲皮素、杨梅素、戊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反式-3-己烯-1-醇、顺式-3-己烯-1-醇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以实现葡萄酒品种的鉴别,判别分析分类与原始个案分类的一致率达到95%。利用总酚、没食子酸、丁香酸、p-香豆酸、表儿茶素、白藜芦醇、杨梅素、癸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以实现葡萄酒原产地的分类鉴别,赤霞珠和西拉原产地判别分析分类与原始个案分类的一致率均为100%。利用总酚、花翠素-3-O-葡萄糖苷、花青素-3-O-葡萄糖苷、二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山萘酚、琥珀酸乙酯、乙酸异戊酯、顺式-3-己烯-1-醇建立的判别函数可以实现葡萄酒年份的分类鉴别,赤霞珠和西拉的年份判别分析分类与原始个案分类的一致率分别为93.8%和86.4%。
侯春旸[8](2012)在《做客庄园》文中研究指明西澳的葡萄酒庄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产地之一,它们从杰拉尔顿(Geraldton)附近的查普曼山庄(Chapman Valley),一直延伸到南部海岸。西澳州位于澳大利亚的西部,濒临印度洋,面积占整个澳洲的1/3,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一个州。西澳与澳州东部的时差相差2小时,却意外地与北京的时间相同,这让我有一种发自身心的愉悦。8月里的一天,我踏上西
申子超[9](2011)在《澳洲酒:双重压力下求变》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市场,澳洲的酒商们正试图通过努力,改变他们"廉价"的形象,以期在这个市场上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并保持持续的竞争力。逐渐褪去的光环实际上,过去5年,澳洲酒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的表现颇为抢眼——出口量仅仅落后于法国稳居第二位。对中国酒商和消
李甲贵,贾金荣[10](2010)在《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简述了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葡萄酒产业构成从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产业营销等4个方面对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论述;针对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4项具体建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葡萄酒产业;建立国家葡萄酒产业管理机构,提高葡萄酒产业组织化水平;系统规划葡萄酒科研推广工作;开展产业营销,提升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澳大利亚地理标志保护的历史沿革 |
| (一)葡萄酒地理名称保护的被动发展阶段 |
| 1.保护葡萄酒地理名称的司法诉讼尝试 |
| 2.保护葡萄酒地理标志的法律谈判 |
| (二)澳大利亚地理标志保护的主动发展阶段 |
| 1.1993 年AWBC法案首次引入地理标志 |
| 2.商标和地理标志关系的争议历程 |
| 二、澳大利亚地理标志的国内法律保护 |
| (一)葡萄酒地理标志的专门法保护(Sui Generis System) |
| 1.葡萄酒地理标志获得保护的程序性规定 |
| 2.葡萄酒地理标志的使用及标签要求 |
| 3.葡萄酒地理标志侵权的相关规定 |
| (二)所有商品的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Certification trade mark) |
| 1.证明商标地理标志获得保护的程序性规定 |
| 2.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侵权的相关规定 |
| 3.处理地理标志和商标冲突的原则 |
| (三)其他法律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
| 1.《澳大利亚消费者法》(Australian Consumer Law) |
| 2.《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法典》(AU NZ Food standard code) |
| 3.普通法中的假冒条款(Passing off provisions) |
| 三、澳大利亚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 |
| (一)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
| 1.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
| 2.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
| (二)地理标志国际发展趋势下澳大利亚的回应 |
| 1.葡萄酒地理标志对风土因素的注重 |
| 2.食品类地理标志专门保护探讨 |
| 四、澳大利亚地理标志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
| (一)因地制宜,促进制度的本土化 |
| 1.模式选择要顺势而为 |
| 2.制度规定要因势利导 |
| (二)重视运行,全方位提升制度的实施效果 |
| 1.加强使用,发挥制度价值 |
| 2.打击侵权,加强标志保护 |
| 3.做好宣传,促进标志认知 |
| (三)加强合作,提高国际应对能力 |
| 1.积极加强地理标志国际合作 |
| 2.审慎认定地理标志保护清单 |
| 3.密切关注地理标志发展趋势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章目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 三、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 (一)主要内容 |
| (二)创新之处 |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 |
| (一)精准扶贫 |
| (二)旅游精准扶贫 |
| 二、旅游产业链相关理论 |
| (一)产业链内涵及特征 |
| (二)旅游产业链的内涵 |
| (三)旅游产业链的特征与形成机理 |
| 三、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 |
| (一)葡萄酒文化旅游 |
| (二)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 |
| 第三章 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市场需求调查 |
| 一、国外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
| (一)传统葡萄酒文化旅游国家 |
| (二)新兴葡萄酒文化旅游国家 |
| 二、国内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
| (一)产业发展概况 |
| (二)产业链概况 |
| 三、葡萄酒文化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
| (一)调研对象与问卷设计 |
| (二)问卷结果的分析 |
| 第四章 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与潜力分析 |
| 一、桓仁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概况 |
| (一)旅游资源概况 |
| (二)旅游业发展概况 |
| 二、桓仁地区葡萄酒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
| (一)良好的葡萄酒自然生态环境 |
| (二)系统的葡萄种植技术支持 |
| (三)强力的政府政策引导 |
| 三、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
|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 (二)确定权重及分值 |
| (三)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
| 第五章 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模式的构建 |
| 一、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 (一)发展现状 |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二、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的特性 |
| 三、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构建 |
| (一)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
| (二)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构成环节 |
| (三)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模型 |
| (四)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的作用机理 |
| 第六章 精准扶贫背景下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模式的运行对策 |
| 一、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模式的运行 |
| (一)紧抓产业链源头,重视上游产业链的发展 |
| (二)推动产业集群化,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 |
| (三)确定产业链核心环节,培育葡萄酒企业核心竞争力 |
| (四)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产业链 |
| (五)利用地域文化推动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 (六)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本地品牌发展 |
| 二、桓仁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链模式应用的制度保障 |
| (一)明确扶贫目标,政府帮扶到户 |
| (二)发挥政府作用,确定优惠政策 |
| (三)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技术创新 |
| (四)成立行业协会,坚持协调发展 |
| (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行业秩序 |
| 结论与展望 |
| 一、研究结论 |
| 二、对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一、农业发展现状 |
| 二、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的优势 |
| 1. 自然条件适宜 |
| 2. 土地资源丰富 |
| 3. 交通条件便利 |
| 4. 地理位置优越 |
| 5. 法律体系健全 |
| 6. 科技支撑有力 |
| 三、农业优势领域 |
| 1. 肉类产品 |
| 2. 乳制品 |
| 3. 羊毛 |
| 4. 谷物 |
| 5. 豆类和油菜 |
| 6. 园艺产业 |
| 四、双边农业合作现状 |
| 五、加快双边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
| 1. 明晰合作思路框架 |
| 2. 优化农业合作模式 |
| 3. 完善投资支持政策 |
| 4. 完善金融支持措施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根据原产地,品种和年份的特征区分葡萄酒 |
| 1.1.1 酚类化合物 |
| 1.1.2 挥发性化合物(香气物质) |
| 1.1.3 矿物元素在葡萄酒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
| 1.1.4 氨基酸在葡萄酒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
| 1.2 红外光谱技术在葡萄酒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
| 1.3 多元统计分析在葡萄酒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
| 1.4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西澳葡萄酒花色素苷含量对比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葡萄酒样品 |
| 2.1.2 化学试剂 |
| 2.1.3 仪器设备 |
| 2.1.4 葡萄酒花色素苷分析方法 |
| 2.1.5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葡萄酒花色素苷的 HPLC 分析 |
| 2.2.2 不同品种葡萄酒花色素苷含量比较 |
| 2.2.3 不同年份葡萄酒花色素苷比较 |
| 2.2.4 不同产地葡萄酒花色素苷比较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西澳产区葡萄酒酚类化合物含量对比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葡萄酒样品 |
| 3.1.2 化学试剂 |
| 3.1.3 仪器设备 |
| 3.1.4 葡萄酒总酚测定方法 |
| 3.1.5 葡萄酒单体酚分析方法 |
| 3.1.6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总酚含量(TPC)分析 |
| 3.2.2 葡萄酒单体酚的 LC 分析 |
| 3.2.3 不同品种葡萄酒 10 种单体酚含量 |
| 3.2.4 不同年份葡萄酒 10 种单体酚含量比较 |
| 3.2.5 不同产地葡萄酒 10 种单体酚含量比较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西澳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葡萄酒样品 |
| 4.1.2 化学试剂 |
| 4.1.3 仪器设备 |
| 4.1.4 标准溶液的配备 |
| 4.1.5 样品制备 |
| 4.1.6 GC-MS 分析条件 |
| 4.1.7 定性、定量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的 SPE-GC-MS 分析 |
| 4.2.2 不同品种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 |
| 4.2.3 不同年份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 |
| 4.2.4 西澳产区不同产地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 |
| 4.3 讨论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利用判别分析鉴别葡萄酒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葡萄酒样品 |
| 5.1.2 分类指标 |
| 5.1.3 数据分析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基于葡萄品种的分类 |
| 5.2.2 基于葡萄酒年份的分类 |
| 5.2.3 基于葡萄酒原产地的分类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