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芬[1](2021)在《同穴种植火力楠对杉木内源激素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杉木纯林及与火力楠同穴种植的杉木混交林这两种林地经营方式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对这两种方式中杉木体内的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油菜素内酯(BR)含量以及林下土壤的含水率、电导率与p H值等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火力楠同穴种植后杉木的GA、IAA、ABA、BR含量分别比单独种植杉木高32.88%、10.14%、1.12%、23.07%。与火力楠同穴种植后杉木的土壤含水率比单独种植杉木高74.57%,后者的电导率、p H值分别比前者高32.94%、3.06%。其中,与火力楠同穴种植后杉木与单独种植杉木的GA、BR含量及土壤含水率呈显着性差异(p<0.05)。本研究为杉木与阔叶树种混交林地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参考。
黄木易[2](2021)在《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尾巨桉DH32-29无性系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近熟龄桉树间伐后套种优质阔叶树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的过程,以期为桉树纯林改培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内容有林分生长量、生长动态、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1.林分改培后的桉树生长: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径阶分布并未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偏正态分布。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较未改培林分明显。间伐强度较大的改培林分中,桉树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缓于未改培林分。各林分隶属函数的得分表现为:HT>MT>HT*>MT*>LT>LT*>CK>CK*,总体以改培后的HT林分最佳,改培效果则以中度间伐的桉树人工林最为明显,MT较MT*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总蓄积量分别提高了11.70%、14.33%、26.39%、24.56%。2.林分改培后的乡土树种生长:米老排在所有处理下生长状况和林分结构均最优,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其单株材积较红锥分别高出:742.86%、625.64%、262.38%、39.15%,较火力楠分别高出:661.29%、387.93%、302.20%、400.95%;不同间伐强度下红锥的生长变化最明显,高强度的桉树间伐最有利于红锥的生长,HT中红锥较CK平均胸径提升了 194.70%,平均树高提升了 117.82%;火力楠各处理中偏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峰度在各处理中都明显高于红锥和米老排。总体而言,林分中较小桉树密度配置的改培方式更有利于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最好的HT林分三类树种的总蓄积量较最差CK林分提高267.67%。3.林分改培后土壤物理特性:各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含水率均随林分中桉树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以改培后的CK林分为最佳,改培的效果为对照中的深层土壤(40~60cm)最明显,从土壤持水能力来看,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了 142.84%,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 158.21%,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了 154.38%。4.林分改培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未改培林分相反,同土层中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pH值较未改培林分的提升在表层土壤(0~20cm)中最明显,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分别提升了 2.60%、3.10%、6.35%、7.05%;有机质在全土层均表现为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全钾在全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优于各间伐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则表现为较高间伐强度优于较低间伐强度。总体以改培后的林分MT最佳,对照的改培效果最明显,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对照的表层土壤中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30.77%、33.87%、70.57%、97.47%、26.51%、40.84%。5.林分改培后土壤酶活性:四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酶在不同处理中的活性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以MT林分表现最佳,中度间伐的改培效果最明显,其中土壤磷酸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11.16%、93.43%、-7.71%;土壤蔗糖酶分别提升了 114.67%、196.20%、-34.14%;土壤脲酶分别提升了 8.89%、8.81%、-3.16%;土壤过氧化氢酶分别提升了 246.04%、183.81%、258.31%。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改培后林分在相关性区分度上较未改培林分高,林分结构更加复杂,但在林分经营和指标间互作关系的分析上较未改培林分复杂。在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MT林分综合得分最高,这说明了 MT林分质量最优,所以如果营林者在后期需对桉树纯林进行改培,间伐所保留的桉树密度应以MT林分为标准。通过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林分和未改培林分主成分得分差值可得,弱度间伐下改培后林分较未改培林分综合得分提升了 1.224,改培效果最明显。说明营林者在已有的四种间伐强度下,选择弱度间伐的林分进行改培,效果最好。
钟长水[3](2020)在《水土流失区福建含笑纯林与混交林生物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比研究13年生的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生长量和生物量,探索了福建含笑与杉木混交林混交规律。结果表明:杉木和福建含笑行间混交林能产生较高的林分总生物量(111.17t/hm2),而杉木纯林只有107.27t/hm2,具有较好的长势。
刘兵[4](2020)在《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桉树(Eucalyptus)速生人工林大面积集约化种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林业用材的有力保障,然而部分研究认为桉树种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植物功能群丧失,土壤肥力衰退,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林下生境恶化以及植物生产力降低等。这些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桉树推广种植的质疑和争论,甚至抵制。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同地上林分结构、森林营养库的大小、养分的可利用性、生物多样性乃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揭示桉树与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其在养分循环中的调控机制,以及评价桉树生产力、提升桉树人工林抗风险能力及桉树人工林近自然管理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基地(广东湛江)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两处典型桉树种植区为试验地,以不同桉树林龄(一年和多年)、不同桉树树种(赤桉、尾巨桉和粗皮桉)、不同连栽代次桉树纯林(巨尾桉一代林和二代林)以及不同连栽代次的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人工林为例,利用高通量测序结合FUNGuild分析、荧光微孔板技术及实时定量PCR,通过研究桉树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真菌营养模式和参与碳、氮、磷、硫等循环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总量(包括真菌、细菌数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探讨桉树林分结构、土壤真菌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和土壤真菌在调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的作用,进而揭示土壤真菌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机制和反馈作用,从机理上探讨植物与土壤真菌在调控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林间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分析发现:随着桉树林龄的增长,林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呈下降趋势,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的恢复。桉树不同树种对土壤肥力水平影响效应不显着,但对参与碳、氮循环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酶活性效应显着。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显着改善和恢复土壤肥力水平和物理结构,参与碳循环的外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参与磷循环的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连栽后肥力水平和有机质矿化速率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连栽后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真菌细菌比的显着下降可部分抵消连栽对土壤肥力的负面效应。2)通过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表明:林龄、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代次是林间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重要的林分结构驱动因子。随着桉树人工林林龄的增加,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显着增加,而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着下降,子囊菌门(Ascomycota)及其门下的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刺盾炱目(Chaetothyriales)真菌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其门下的伞菌目(Agaricales)、蜡壳耳目(Sebacinales)、鸡油菌目(Cantharellales)和红菇目(Russulales)以及子囊菌的柔膜菌目(Helotiales)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被孢霉属(Mortierella)真菌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桉树树种对真菌的alpha多样性没有显着效应,但对寄主偏爱或特异性高的伞菌目、小鬼伞属(Coprinellus)和豆马勃属(Pisolithus)等真菌进行选择富集。固氮树种混交显着提升了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恢复了土壤肥力,进而抑制了担子菌的生长,从而使子囊菌占主导地位。二代巨尾桉纯林林间土壤相较一代纯林真菌丰富度指数有上升趋势;二代林整体上相较一代林林间土壤担子菌门真菌相对丰度显着下降,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真菌相对丰度显着上升,且连栽后种植年限的延长可以抵消连栽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退化的负面效应。3)通过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主要通过驱动参与碳、氮循环的真菌类群改变真菌群落结构。土壤有机碳含量作为关键的土壤环境驱动因子,主要是通过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的数量和质量变化驱动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土壤全氮含量则主要通过调节具有硝化反硝化能力的真菌类群以及正向或反向选择腐生型真菌驱动土壤真菌的群落结构。4)通过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结构对林分结构变化的响应特征分析表明:相较桉树树种和固氮树种混交,林龄和连栽代次是桉树人工林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结构变化更为重要的林分结构驱动因子。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生境的稳定和连续,林下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得到恢复,进而导致林间土壤苔藓寄生型真菌、昆虫寄生型真菌和动物致病型真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同时,桉树多年林林间土壤中较多的化感物质以及较高丰度的被孢霉属和内生真菌可有效拮抗植物致病型真菌。尾巨桉(E.urophylla × E.grandis)对较高平均寄主特异性指数的伞菌目、小鬼伞属和未定义腐生型真菌的富集,充分证明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结构之间高度的相关性。随着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桉树种植林龄的延长,林下植物和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得到一定的恢复,进而导致粪便腐生型真菌、地衣寄生型真菌和藻类寄生型真菌在固氮树种混交林和二代林林间土壤中的富集。同时,土壤环境因子对不同真菌群落功能类群产生不同的驱动选择,土壤全氮含量对腐生型真菌(包括未定义腐生型真菌、土壤腐生型真菌和枯落物腐生型真菌)与共生型真菌(包括外生菌根和杜鹃花科菌根)产生相反的驱动选择。固氮树种混交后树种的增加以及连栽后桉树林龄的延长,粘帚霉属(Clonostachys)、被孢霉属和内生真菌相对丰度较高,会有一定的植物病原菌调节能力。综合上面主要研究结论发现:桉树林龄和连栽代次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效应分别比桉树树种和固氮树种混交更为显着。同时,土壤有机碳、全氮等环境因子也是桉树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重要的驱动因子,可通过碳、氮养分循环直接影响真菌群落和功能特征。此外,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变化引起的碳、氮养分循环的改变,又会反馈和影响地上桉树的生长状态;桉树人工林近自然管理经营措施,如延长种植年限和固氮树种混交,可增加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结构的稳定性。
卢妮妮[5](2020)在《杉木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特征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林在大面积种植时,林下土壤质量下降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杉木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营造混交林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目前多是通过表型特征来判断混交树种,对与林木存在相互依赖的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通过提取不同生长阶段下、不同林分类型中、天然林中的杉木细根中的丛枝菌根(AM)真菌DNA,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获得AM真菌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聚类划分成可操作单元(operational units,简称OTU),并与Gen Bank和Maar j AM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了杉木的AM真菌群落特征,以及其与林木生长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杉木不同生长阶段根际土壤为AM真菌添加剂,研究了AM真菌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为解决人工杉木纯林地力衰退、杉木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林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资源丰富,囊括了球囊霉目(Glomales)、原囊霉目(Archaeosporales)和多孢囊霉目(Diversisporales)3个目,球囊霉科(Glomeraceae)、原囊霉科(Archaeosporaceae)、无梗囊霉科(Acaulosporaceae)、巨孢囊霉科(Gigasporaceae)和多孢囊霉科(Diversisporaceae)5个科,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个属。其中,球囊霉属占主要地位。(2)杉木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拥有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幼龄杉木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与其他生长阶段时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存在显着差异。杉木在近熟阶段时,其根际的丛枝菌根真菌数目最多。成熟阶段(32年)的杉木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最稳定,说明林木成熟时其伴生的微生物群落也最稳定。(3)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微生物群落间存在显着差异。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说明林分类型的改变会引起林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杉木×马尾松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落后于杉木×毛竹混交林,由于马尾松是外生菌根树种,而毛竹根际有丛枝菌根真菌共生,这种现象说明树种的共生依赖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共生。(4)与人工杉木林相比,天然杉木林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更为丰富。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只在天然杉木林中出现,说明盾巨孢囊霉属的真菌可能是人工杉木林近自然经营的关键种群。(5)杉木幼苗的地径在18月龄时开始出现显着地生长,杉木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在杉木幼苗早期生长不明显,直到13月龄时开始发生显着增加。说明在幼苗时地径的生长较缓慢,幼苗的生长集中体现在高度和生物量两个方面。在AM真菌侵染宿主植物的根系后,宿主植物的生长出现显着的变化。其中,地径、苗高和根长的变化在幼苗早期(7月龄)较明显,之后生长的差异减小。而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在接种AM真菌后始终存在显着性地增加。不同AM真菌群落对幼苗的地径、苗高和根长的影响没有显着的差异,只对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存在显着差异。(6)植物年龄、林分类型及周围的环境因子均与AM真菌群落的变化密切相关。
刘志[6](2020)在《草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生态功能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海是我国特有的高原湿地。草海的存在不仅维持着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由于农民对草海周边植被保护意识的缺乏,导致草海不当的开发,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特别是植被生长生态条件。依托典型喀斯特高原湿地环境为研究背景,本研究选择贵州高原喀斯特高原湿地草海流域几种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相较于荒草地(弃耕而形成)或农地的土壤特定生态功能的差异性,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在种植经营过程中对水土条件的影响,认识人工林在对喀斯特高原湿地治理过程中是否发挥出了改善土壤生态的作用,以及探讨改善土壤生态的具体表现,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生态改良的作用机制,为喀斯特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本研究中通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草地的对比研究,发现在草海流域内,相较于草地,除了杉木林、耕地外,其余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都起到了改善的效果。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深度对土壤总孔隙度、土壤质量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大蓄水量和现存蓄水量均存在交互作用。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个样地的容重也随之增大。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具有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排序可以看出,除杉木林、茶叶林和耕地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相较于草地相比其对土壤总孔隙度均有提高。本研究以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蓄水量、现存蓄水量、土壤初渗速率、土壤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十二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平均得分排序得出,除了杉木林(-3.63)、耕地(-4.97)低于草地(-3.53)外,其余各土地利用类型都高于草地,其次所研究样地的表层土壤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都呈现表层土壤要好于下层土壤的趋势。根据坐标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分0-20cm表层土,除了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评分均大于草地,说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的情况下,有利于土壤养分改善。滇杨林与栾树-滇杨-柏木混交林土壤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其中华山松林不同土层间土壤SOC含量差异最大。茶叶林的土壤TN、TP、TK平均含量最高,研究区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均处于中低水平。所有样地的TN、TP、TK、AN、AP、AK含量除耕地以外的土壤类型均存在,表层土优于中层和深层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之间的C:N、C:K、C:P、N:P之间具有显着差异性,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化学计量比值趋于减小,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C、N、P元素差异逐渐缩小。土壤SOC含量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TN、TP、AK含量呈极显着相关(P<0.01),表明有机物质的添加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N元素和C元素在积累储存过程中密切相关。研究区C、N、P元素积累循环过程紧密相关,且改善土壤容重及孔隙状况有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地的土壤进行静水崩解实验,得出土壤抗蚀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抗蚀性指数在不断的减小,后面趋近于平稳。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地的土壤采用最为广泛的、主要由蒋定生设计的原状土冲刷水槽试验,抗冲性系数随着时间的增加,各样地类型土壤抗冲性系数逐渐增大,栾树-滇杨-柏木混交林增长速率最快。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抗冲性系数与时间进行线性拟合,发现二项式拟合最优,其函数拟合的R2均在0.886以上,因此认为其最能反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抗冲性系数与时间变化关系关系。本研究主要是针对考虑草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生态效应的差异,因而选取了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和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环境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等作为土壤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的指标。根据草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生态效益主成分得分和土壤生态效益指数SEB两个方面因素,得出草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较好的三种类型为云南松林、栾树-滇杨-柏木混交林、滇杨林。
刘春霞[7](2019)在《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结构特征对坡面水文过程的影响》文中提出缙云山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尾端,该区森林植被在发挥生态水文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缙云山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坡面林冠截留、灌草层截留、枯落物持水、土壤入渗及蓄水、林地蒸发散、地表流和壤中流等各层次定位观测,探讨不同植被覆盖下森林水文组分分配及水量平衡特征,同时对林分非空间和空间结构参数与水文过程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典型林分结构特征对坡面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以求为缙云山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的防护林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系统地量化了典型林分的结构特征。大部分林分的直径分布形状呈现反J型,属于典型的异龄林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差异大,不同林层树木比例具有差异;针阔混交林对提高物种多样性水平作用显着;叶面积指数分布在1.78—3.85之间,以针阔混交林的最大;林分大小比数分布在0.35—0.65之间,多数林分处于中庸状态;缙云山林分混交度整体较高,大部分林分达到强度或极强度混交程度;林内林木大部分呈随机分布(W=0.5),整体为随机分布的林分只有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和四川山矾林,其他皆为聚集分布。(2)系统地分析了典型植被覆盖下水文过程组分分配特征以及水量平衡状况①各林分穿透雨空间变异系数为5.7%—16.1%,以毛竹纯林的变异系数最大。树干茎流量大小顺序为:毛竹>阔叶树>针叶树。典型林分穿透雨率在72.8%—83.2%之间,树干茎流率在0.5%—11.3%,林冠截留率在13.3%—26.2%之间。穿透雨量(率)、树干茎流量(率)和林冠截留量(率)均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具有显着相关性。Gash模型对9种典型林分的林冠截留模拟误差在8.9%—24.5%之间,以纯林模拟效果最好。林分灌草层持水量很小,在0.09—0.33mm之间。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1.24—2.74mm之间。不同森林植被下图壤颗粒物组成、土壤容重、孔隙度状况、土壤入渗能力以及土壤蓄水量具有显着差异。土壤水分随降水输入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表层的含水量变动幅度最大,其次是下层,中层最小;林分土壤含水量以毛竹林最高。②阔叶树的树干液流通量密度大于针叶树种。气象因子中太阳辐射对树干液流通量密度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土壤含水量和VPD。典型林分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生长季蒸腾总量分别为255.2mm和290.4mm,分别占研究期降雨最的24.4%和27.8%。枯落物日蒸发量为0.28—0.67mm。生长季枯落物水分总蒸发量46.6—118.1mm,占研究期降雨量的4.5%—11.3%。土壤水分日蒸发量 0.7—1.4mm;日蒸发量最大值6.8—13.6mm;生长季土壤水分总蒸发量在142.6—297.9mm之间,占研究期降雨量的13.6%-28.5%。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生长季总林地蒸散发量分别为467.0mm和479.6mm,占研究期降雨期降雨量的44.7%和45.9%。且表现为植被蒸腾量>土壤水分蒸发量>枯落物水分蒸发量。③典型林分地表径流系数在0.052—0.254之间,壤中流系数在0.030—0.451之间,总径流系数在0.201—0.390之间。地表流和壤中流均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地表和壤中产流时间均要滞后于降雨发生时间,均以灌木林产流时间最早。④在生长季(4—10月份)水量平衡项中,蒸发散量是最大输出项,占比达降雨量的70%左右,其次是径流量(40%),土壤蓄水量变化则不大。2种典型林分平衡项均为负值,也就是此期间降雨量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分别需要从外部或深层土壤补给水量118.6mm和171.5mm。(3)揭示了林分结构特征对水文过程的影响①降雨特性与林分结构交互作用对林冠截留过程产生影响。叶面积指数只在降雨量大于25mm时与林冠截截留率显着相关;混交度只有在小雨(0-10mm)时与穿透雨率和林冠截留率显着相关;角尺度只有在小雨(0-10mm)和暴雨(>25mm)时与林冠截留量显着相关。只有在雨强<1mm/h时,叶面积指数、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与穿透雨率和林冠截留率显着相关。因此,研究林分结构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降雨模式。然而不管哪种降雨等级,空间结构特征(树种混交程度和林木分布格局)均对树干茎流的产生发挥极其显着的作用。②单株树木蒸腾速率不仅受树种胸径大小的影响,树木在林内的空间位置也会对其产生显着影响:处于优势状态的树种其树干液流速率较大,反之,林木处于劣势,其树干液流速率较小;处于团状分布状态的林木比均匀分布的林木树干液流速率大。③郁闭度、枯落物储量、角尺度和混交度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显着。直接作用表现为郁闭度>林木分布格局>混交度>枯落物储量;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枯落物储量、角尺度和大小比数对地表径流影响显着,直接作用表现为大小比数>林木分布格局>.乔木层多样性>枯落物储量;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土壤厚度和枯落物储量对壤中流的影响显着,直接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枯落物储量>土壤厚度>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可见空间结构特征对土壤蓄水和地表产流作用显着。
衣兰海[8](2019)在《基于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森林健康评价研究 ——以广西热林中心为例》文中提出广西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及其增长率均在我国排名前列,也是我国林木加工产业的重要省份,在木材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同步持续增长,林业经营管理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传统的林业经营所带来的幼龄林中龄林占比大、树种组成单一、森林结构简单等问题也同样存在,森林经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全球的林业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森林健康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而目前对广西省森林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匮乏,仍处在起步阶段。本研究以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的四个实验场的样地为代表,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包括森林资源状态和经营动态在林分(坡位、坡度、自然灾害等)和单木层面(树高、胸径等)的调查指标信息,筛选后构建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模型,对森林的健康程度进行评价,进而对当地林业经营管理提供指导和参照。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又选取更多的原始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提取和归纳,再通过回归得出每块样地每个因子的得分,进而计算得到样地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所得的所有样地的森林健康评价等级较为统一。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模型法选用指标少,操作快捷,可起到对森林健康程度初步定性的作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操作时应注意检验的步骤。从数据分析结果可得,天然林样地的森林健康程度整体高于人工林样地的健康程度,人工林样地相互之间健康水平差距较大,参差不齐。四个实验场中,青山实验场森林群落的整体健康水平最高,平均达到了亚健康等级;白云实验场整体健康水平较差;哨平实验场样地的造林时间普遍较晚,代表性略逊于其他几个实验场。研究内容对广西省森林经营现状和森林健康相关研究都具有一定的补充价值。
邓厚银[9](2019)在《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林与其它典型林分生态功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粤北生态公益林区低质低效杉木林与其它典型阔叶纯林、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净化大气环境等5个方面生态功能指标类别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比较低质低效杉木林(以下统称“杉木林”)与其它林分类型间生态功能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6种阔叶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优于杉木林,总体上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杉木林好。不同纯林生态功能评价指标间存在差异,在各指标间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红锥碳储量最高(65.14t/hm2),香樟最低(17.47t/hm2),前者是后者的3.7倍,杉木林为22.68t/hm2,仅比香樟林高,其中红锥与杉木、乐昌含笑、火力楠及香樟4种纯林的碳储量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香樟林分的土壤容重最大(1.37g/cm3),乐昌含笑最低(1.29 g/cm3),杉木林为1.30 g/crm3,处于中等水平;红锥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32.62g/kg),香樟林则最低(12.07 g/kg),前者比后者高170.3%,而杉木林为24.75 g/kg,处于中等水平。在涵养水源方面,田间持水量的变幅范围369.70~289.12t/hm2,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火力楠和木荷,杉木林田间持水量均低于红锥、乐昌含笑、火力楠、香樟;红锥林的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11.33 t/hm2),香樟林最小(5.23 t/hm2),前者是后者的2.2倍,杉木林有且仅比香樟林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是香樟林最高,杉木处于中等水平。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火力楠林分负氧离子最高达881.11个/cm3,杉木林负氧离子浓度最低为255.56个/cm3,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剩余林分均达显着差异(P<0.05)。(2)杉木林与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杉阔混交林具有明显的提高低质低效杉木林生态功能作用,但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各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杉木X火力楠碳储量最大(35.51t/hm2),杉木X香樟最小(17.02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差异显着(P<0.05),杉木林碳储量为22.68 t/hm2,只比杉木X香樟高。在保育土壤方面,与杉木林相比,杉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征水源涵养能力方面的指标如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等都得到了改善。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杉木X火力楠负氧离子浓度最高(1797.33个/cm3),杉木林仅有255.56个/cm3,前者是后者的7倍,杉木X火力楠林内负氧离子浓度与其它林分均差异显着(P<0.05)。(3)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在积累营养物质、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净化大气环境4个方面均是近熟林最高,幼龄林最低,同时不同龄组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且各指标的大小排序也有差别。在积累营养物质方面,近熟林碳储量最高达46.20 t/hm2,幼龄林最低为21.89 t/hm2,前者是后者的2倍,两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保育土壤方面,各林分的土壤pH值均小于4.5,属强酸性土壤;随年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不同龄组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着差异。在涵养水源方面,所有土壤持水指标均是幼龄林最大,近熟林最低,前者与后者达显着差异(P<0.05)。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是近熟林最大。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近熟林最大达673.33个/cm3,幼龄林最小为331.11个/cm3,近熟林与幼龄林达显着差异(P<0.05)。(4)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对不同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13种林分类型中,混交林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其相应的纯林。其中杉木X火力楠的综合评价指数最高,香樟纯林最低,低质低效杉木林仅比香樟林高,其大小排序为为:杉木X火力楠(2.512)>杉木×木荷(1.481)>杉木×红锥(1.183)>木荷(0.839)>红锥(0.758)>杉木×乐昌含笑(0.376)>乐昌含笑(0.223)>火力楠(0.023)>杉木×香樟(0.018)>杉木×枫香(0.004)>米老排(-0.256)>杉木(-1.270)>香樟(-1.472)。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数近熟林(0.569)最高,中龄林(0.559)次之,幼龄林(0.482)最低。
阮友维[10](2019)在《南亚热带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虽然学者们对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但对过熟林的相关研究尚少,尤其缺乏对人工过熟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比较研究,亟待深入探讨。本研究以60年生的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和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调查、生化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了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特征,验证了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主要结果如下:(1)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别是584.17 t/hm2和655.34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别是569.09 t/hm2、4.26 t/hm2、3.02 t/hm2、7.80 t/hm2和645.56 t/hm2、1.88 t/hm2、0.98 t/hm2、6.92 t/hm2;混交林的群落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2)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是483.08t/hm2和524.80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分别是300.62 t/hm2、2.26 t/hm2、1.47 t/hm2、4.58 t/hm2、174.15 t/hm2和338.11 t/hm2、1.05 t/hm2、0.51 t/hm2、4.21t/hm2、180.92t/hm2。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乔木层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均高于纯林,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碳储量均低于纯林,且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极显着高于混交林(p<0.01)。(3)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相似,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即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97.42%~98.51%,枯落物层1.06%~1.34%,灌木层0.29%~0.73%,草本层0.15%~0.52%。纯林和混交林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的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91.55%、8.45%和99.62%、0.38%。林分保留木和更新树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不同,马尾松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树干(50.55%~51.35%)>树根(19.83%~20.02%)>树枝(14.91%~15.56%)>树皮(8.37%~8.69%)>树叶(5.21%~5.51%);红锥与马尾松相似,为树干(59.30%)>树根(16.84%)>树枝(13.04%)>树皮(7.26%)>树叶(3.55%),更新树与保留木的不同,为树干(42.81%~55.02%)>树根(18.22%~22.22%)>树叶(7.49%~19.34%)>树枝(13.93%~15.64%)>树皮(0.00~5.34%)。(4)过熟马尾松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相似,数值不同,其中纯林为乔木层(61.95%)>土壤层(36.32%)>枯枝落叶层(0.96%)>灌木层(0.47%)>草本层(0.31%),混交林是乔木层(64.75%)>土壤层(34.16%)>枯枝落叶层(0.79%)>灌木层(0.20%)>草本层(0.10%)。纯林中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4.08%和36.05%;混交林相应为65.53%和34.47%。乔木层和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两者合占98.28%~98.90%,但以乔木层的碳储量最高,占62%~64%。在乔木层碳库中,纯林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1.34%的碳,更新树贡献了8.66%碳;而混交林中林分保留木贡献了99.61%的碳(其中马尾松:85.10%,红锥:14.51%),更新树仅提供0.39%的碳。(5)本研究结果支持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以及老龄林具有高碳固持能力的科学假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植物样品处理 |
| 1.3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
| 1.4 林下土壤处理 |
| 1.4.1 含水率的测定: |
| 1.4.2 电导率与p H值的测定: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GA、IAA、ABA、BR含量的测定 |
| 2.2 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桉树在中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
| 1.2.2 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研究概况 |
| 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质量的影响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技术路线图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样地设置与经营设计 |
| 2.3 数据调查 |
| 2.3.1 土壤养分调查 |
| 2.3.2 生长指标调查 |
| 2.4 试验方法 |
| 2.4.1 径阶划分 |
| 2.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 2.4.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
| 2.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
| 2.4.5 林分生长隶属函数法 |
| 2.5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桉树的生长 |
| 3.1.1 未改培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
| 3.1.2 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
| 3.1.3 不同处理下桉树生长指标分析 |
| 3.2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
| 3.2.1 不同间伐强度对未改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
| 3.2.2 不同间伐强度对改培后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
| 3.3 桉树的生长规律 |
| 3.3.1 桉树胸径的生长规律 |
| 3.3.2 桉树树高的生长规律 |
| 3.3.3 小结 |
| 3.4 套种树种的生长 |
| 3.4.1 胸径的生长 |
| 3.4.2 树高的生长 |
| 3.4.3 胸径的生长动态 |
| 3.4.4 树高的生长动态 |
| 3.4.5 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 |
| 3.4.6 林分结构及林分质量状况 |
| 3.4.7 小结 |
| 3.5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 3.5.1 不同间伐强度下未改培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
| 3.5.2 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后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
| 3.5.3 相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
| 3.5.4 小结 |
| 3.6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
| 3.6.1 土壤pH值 |
| 3.6.2 土壤有机质 |
| 3.6.3 土壤全氮 |
| 3.6.4 土壤全钾 |
| 3.6.5 土壤全磷 |
| 3.6.6 土壤速效氮 |
| 3.6.7 土壤速效钾 |
| 3.6.8 土壤速效磷 |
| 3.6.9 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
| 3.6.10 小结 |
| 3.7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 3.7.1 土壤酸性磷酸酶 |
| 3.7.2 土壤蔗糖酶 |
| 3.7.3 土壤脲酶 |
| 3.7.4 土壤过氧化氢酶 |
| 3.7.5 土壤酶活性的改培效果分析 |
| 3.7.6 小结 |
| 3.8 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 3.8.1 未改培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 3.8.2 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 3.8.3 小结 |
| 3.9 桉树间伐对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影响的综合评价 |
| 3.9.1 主成分分析 |
| 3.9.2 小结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引言 |
| 2 试验地概况 |
| 3 林分生长量和生物量调查研究方法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生长量分析 |
| 4.1.1 平均胸径分析 |
| 4.1.2 不同林分类型平均树高分析 |
| 4.1.3 不同林分类型材积分析 |
| 4.2 生物量分析 |
| 4.2.1 总生物量分析 |
| 4.2.2 不同部位生物量分析 |
| 4结语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土壤真菌和植物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相互作用 |
| 1.1.1 土壤真菌与森林林分结构的关系 |
| 1.1.2 固氮树种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 |
| 1.1.3 土壤真菌在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
| 1.2 桉树人工林研究进展 |
| 1.2.1 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 1.2.2 桉树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 1.2.3 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 |
| 1.2.4 桉树人工林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
| 1.2.5 桉树近自然化经营管理 |
| 1.2.6 桉树人工林病害 |
| 1.3 土壤真菌在桉树人工林林分结构变化中的研究趋势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试验设计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1.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湛江)种苗示范基地概况 |
| 2.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广西凭祥)哨平实验林场概况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不同林龄和树种桉树人工林处理试验设计 |
| 2.2.2 固氮树种混交和连栽桉树人工林处理试验设计 |
| 第三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 |
| 3.1 试验与方法 |
| 3.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 3.1.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 3.1.3 土壤生物学性质测定 |
| 3.1.4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 3.2.2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
| 3.2.3 桉树林分结构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
| 3.2.4 桉树林间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量的关联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桉树林龄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
| 3.3.2 桉树树种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
| 3.3.3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
| 3.3.4 桉树连栽代次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特征 |
| 4.1 试验与方法 |
| 4.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 4.1.2 土壤真菌ITS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高通量测序整体概况 |
| 4.2.2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 |
| 4.2.3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OTUs分布 |
| 4.2.4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优势分类单元 |
| 4.2.5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差异分类单元 |
| 4.3 讨论 |
| 4.3.1 桉树林龄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 4.3.2 桉树树种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 4.3.3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 4.3.4 桉树连栽代次对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以及驱动因素分析 |
| 5.1 试验与方法 |
| 5.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 5.1.2 土壤样品相关指标测定 |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桉树不同林分结构变化下的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 5.2.2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模型 |
| 5.2.3 桉树土壤真菌主要分类单元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 5.2.4 桉树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酶活的关联模型 |
| 5.2.5 桉树土壤真菌主要分类单元与土壤酶活的相关性分析 |
| 5.3 讨论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桉树人工林不同林分结构下土壤真菌群落功能响应特征 |
| 6.1 试验与方法 |
| 6.1.1 土壤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 6.1.2 土壤样品相关指标测定 |
|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桉树林间土壤优势真菌群落功能类群 |
| 6.2.2 桉树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差异 |
| 6.2.3 桉树不同林分结构变化下的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结构 |
| 6.2.4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结构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联模型 |
| 6.2.5 桉树林间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 6.3 讨论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杉木人工林经营遇到的问题 |
| 1.1.2 目前的解决办法 |
| 1.1.3 研究局限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土壤层在森林中的重要作用 |
| 1.2.2 菌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
| 1.2.3 菌根的作用 |
| 1.2.4 AM真菌的分类及生态学意义 |
| 1.2.5 AM真菌群落研究技术进展 |
| 1.2.6 影响AM真菌群落的因子 |
| 1.2.7 研究AM真菌的长远意义 |
| 1.2.8 杉木林下AM真菌的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野外调查与采样 |
| 2.2.1 调查点分布 |
| 2.2.2 标准地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
| 2.3 室内作业 |
| 2.3.1 根系DNA提取 |
| 2.3.2 AM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 2.3.3 PCR扩增体系设置 |
| 2.3.4 纯化扩增产物 |
| 2.3.5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 2.4 数据分析 |
| 2.4.1 高通量数据处理 |
| 2.4.2 数据统计分析 |
| 3 不同林分土壤作为AM真菌添加剂时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设计 |
| 3.2.3 指标测定和数据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幼苗在不同根际土处理下的侵染率 |
| 3.3.2 不同苗龄的幼苗生长情况 |
| 3.3.3 不同AM真菌添加剂下幼苗的生长情况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4 不同生长阶段杉木纯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
| 4.1 引言 |
| 4.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 4.2.1 样地设置和调查取样方法 |
| 4.2.2 室内样品处理方法 |
| 4.2.3 数据统计分析 |
| 4.3 研究结果 |
| 4.3.1 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样地特征分析 |
| 4.3.2 不同生长阶段AM真菌群落变化 |
| 4.3.3 AM真菌群落与林分生长和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5 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杉木混交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
| 5.1 引言 |
| 5.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 5.2.1 林分设置和取样方法 |
| 5.2.2 室内样品处理方法 |
| 5.2.3 数据分析 |
| 5.3 研究结果 |
| 5.3.1 不同林分类型杉木混交林样地特征分析 |
| 5.3.2 不同林分类型杉木混交林的AM真菌群落特征 |
| 5.3.3 AM真菌与林木生长和土壤性质间的冗余分析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6 杉木天然林下的AM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
| 6.1 引言 |
| 6.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 6.2.1 调查取样方法 |
| 6.2.2 样品室内处理和分析 |
| 6.2.3 数据分析 |
| 6.3 研究结果 |
| 6.3.1 天然林样地特征分析 |
| 6.3.2 天然林中AM真菌群落特征 |
| 6.3.3 AM真菌群落与林木生长和环境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
| 6.4 讨论 |
| 6.5 本章小结 |
| 7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结构及物理特性的影响 |
| 1.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
| 1.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 1.3.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研究内容 |
| 2.3 技术路线 |
| 2.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2.5 材料与方法 |
| 2.5.1 材料取样 |
| 2.5.2 试验测定方法 |
| 2.5.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第三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
| 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物理结构特性的影响 |
| 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
| 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 |
| 3.4 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交互作用 |
| 3.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 讨论与小结 |
|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 |
| 4.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 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N、P、K化学计量比特征 |
|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
| 讨论与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侵蚀特征 |
| 5.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
| 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林地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
| 讨论与小结 |
|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生态功能效应 |
| 6.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和方法 |
| 6.1.1 土壤生态效益评价指标选择 |
| 6.1.2 土壤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
| 6.1.3 指标隶属函数分析 |
| 6.2 土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
| 6.2.1 草海流域土壤生态效益评价敏感度分析 |
| 6.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
| 6.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生态效益综合得分与土壤生态效益指数SEB |
| 6.2.4 聚类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土层土壤生态效益作用 |
| 讨论与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 |
| 7.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改善作用 |
| 7.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改善作用 |
| 7.1.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生态功能效应作用 |
| 7.2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森林水文过程研究 |
| 1.2.1 森林冠层截留研究 |
| 1.2.2 森林灌草层截持研究 |
| 1.2.3 森林枯落物层截留研究 |
| 1.2.4 森林土壤层水文特性研究 |
| 1.2.5 森林蒸发散研究 |
| 1.2.6 森林坡面产流研究 |
| 1.3 林分结构对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 |
| 1.4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形地貌 |
| 2.2 气候特征 |
| 2.3 水文特征 |
| 2.4 土壤特征 |
| 2.5 植被特征 |
| 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样地选择及设置 |
| 3.2.2 水文过程监测 |
| 3.2.3 林分结构参数测定及计算 |
| 3.2.4 数据分析 |
| 3.3 研究技术路线 |
| 4 典型林分结构特征 |
| 4.1 非空间结构特征 |
| 4.1.1 树种组成特征 |
| 4.1.2 直径结构特征 |
| 4.1.3 树高结构特征 |
| 4.1.4 叶面积指数特征 |
| 4.1.5 物种多样性特征 |
| 4.2 空间结构特征 |
| 4.2.1 树种大小分化特征 |
| 4.2.2 树种混交特征 |
| 4.2.3 林木分布格局特征 |
| 4.3 小节 |
| 5 森林垂直层次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 |
| 5.1 林冠层水文特征 |
| 5.1.1 穿透雨特征 |
| 5.1.2 树干茎流特征 |
| 5.1.3 林冠截留特征 |
| 5.1.4 基于Gash模型的林冠截留模拟及改进 |
| 5.2 灌草层水文特征 |
| 5.2.1 灌草层的生物量 |
| 5.2.2 灌草层的持水量 |
| 5.3 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
| 5.3.1 枯落物储量 |
| 5.3.2 枯落物持水过程 |
| 5.3.3 枯落物持水量 |
| 5.4 土壤层水文特征 |
| 5.4.1 土壤水文物理特征 |
| 5.4.2 土壤含水量特征 |
| 5.5 小节 |
| 6 森林植被对林地蒸发散的影响 |
| 6.1 植被蒸腾特征 |
| 6.1.1 树干液流特征 |
| 6.1.2 林分蒸腾量特征 |
| 6.2 枯落物水分蒸发特征 |
| 6.2.1 枯落物典型日间蒸发特征 |
| 6.2.2 枯落物蒸发月变化特征 |
| 6.3 土壤水分蒸发 |
| 6.4 林地蒸发散量估算 |
| 6.5 小节 |
| 7 森林植被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
| 7.1 坡面产流特征 |
| 7.1.1 场降雨径流组分特征 |
| 7.1.2 径流月变化特征 |
| 7.1.3 年径流特征 |
| 7.2 暴雨条件下坡面产流过程特征 |
| 7.2.1 坡面产流滞后特征 |
| 7.2.2 坡面产流过程 |
| 7.3 径流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
| 7.4 小节 |
| 8 林分水量平衡特征 |
| 8.1 研究期降水输入特征 |
| 8.2 水量平衡特征 |
| 8.2.1 典型林分月水量平衡分析 |
| 8.2.2 典型林分生长季水量平衡分析 |
| 8.3 小节 |
| 9 林分结构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
| 9.1 林分结构特征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 |
| 9.1.1 林分结构特征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
| 9.1.2 灌草层结构特征对灌草截留的影响 |
| 9.1.3 枯落物结构特征对枯落物持水的影响 |
| 9.2 林分结构特征对植被蒸腾耗水的影响 |
| 9.2.1 林分结构特征对树干液流的影响 |
| 9.2.2 林分结构特征对林分蒸腾量的影响 |
| 9.3 林分结构特征对土壤蓄水量和坡面产流的影响 |
| 9.3.1 林分结构特征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 9.3.2 林分结构特征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
| 9.4 小节 |
| 10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 10.1 结论 |
| 10.1.1 典型林分结构特征 |
| 10.1.2 典型林分水文过程特征 |
| 10.1.3 林分结构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
| 10.2 创新点 |
| 10.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森林健康理念及评价 |
| 1.1 森林健康理念的研究历史 |
| 1.2 森林健康的内涵与特征 |
| 1.3 森林健康的研究意义 |
| 1.4 森林健康评价体系 |
| 1.4.1 森林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
| 1)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 |
| 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权重 |
| 3) 森林健康评价模型 |
| 1.4.2 森林健康评价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4.3 森林健康评价的发展趋势 |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数据 |
| 2.1 研究区域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气候条件 |
| 2.1.3 水文与土壤 |
| 2.1.4 生物资源 |
| 2.1.5 植物资源与森林经营现状及未来 |
| 2.2 研究数据 |
| 2.2.1 样地设计 |
| 2.2.2 样地植物概况 |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3.1 研究思路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调查方法 |
| 3.2.2 研究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
| 1) 森林健康指数模型 |
| 2) 森林健康指数(因子分析法) |
| 3.3 技术路线 |
| 4 基于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模型的森林健康评价 |
| 4.1 样地选择及样地基本信息 |
| 4.2 森林健康指数计算 |
| 4.3 森林健康评价等级 |
| 4.4 森林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
| 4.4.1 “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
| 1) 青山实验场天然林森林健康评价 |
| 2) 青山实验场人工林森林健康评价 |
| 4.4.2 “热林中心”伏波实验场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
| 4.4.3 “热林中心”白云实验场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
| 4.4.4 “热林中心”哨平实验场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
| 4.5 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模型法森林健康评价小结 |
| 5 基于因子分析的森林健康评价 |
| 5.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 5.2 因子分析 |
| 5.2.1 因子分析的前提(检验) |
| 5.2.2 因子分析的过程 |
| 5.3 森林健康指数计算方法与结果 |
| 5.4 结果分析 |
| 5.5 CSDI指数法与因子分析法森林健康评价结果对比 |
| 5.5.1 两种方法整体评价结果对比 |
| 5.5.2 天然林评价结果对比 |
| 5.5.3 人工林评价结果对比 |
| 5.5.4 两种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小结 |
| 6 结论与讨论 |
| 6.1 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模型法森林健康评价 |
| 6.2 因子分析法森林健康评价 |
| 6.3 创新点 |
| 6.4 讨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
| 1.2.2 针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
| 1.2.3 阔叶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
| 1.2.4 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质地貌与土壤 |
| 2.1.3 气候特征 |
| 2.1.4 水文特征 |
| 2.1.5 植被分布情况 |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材料 |
| 3.2 样地设置与调查 |
| 3.3 碳储量、生物量研究方法 |
| 3.4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
| 3.5 枯落物持水性能研究方法 |
| 3.6 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方法 |
| 3.7 负氧离子研究方法 |
| 3.8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法 |
| 3.8.1 主成分分析法 |
| 3.8.2 模糊数学法 |
| 第四章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态功能比较 |
| 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
| 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
| 4.2.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物理性质 |
| 4.2.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化学性质 |
| 4.2.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土壤水分状况 |
| 4.3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
| 4.3.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储量 |
| 4.3.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
| 4.4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
| 4.4.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
| 4.4.2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
| 4.5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负氧离子分析 |
| 第五章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差异分析 |
| 5.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
| 5.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
| 5.2.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
| 5.2.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 |
| 5.2.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土壤水分状况 |
| 5.3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
| 5.3.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储量 |
| 5.3.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
| 5.4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
| 5.4.1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
| 5.4.2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
| 5.5 杉木林与杉阔混交林负氧离子分析 |
| 第六章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比较 |
| 6.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林分生长情况、生物量、碳储量分析 |
| 6.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持水性分析 |
| 6.2.1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物理性质 |
| 6.2.2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化学性质 |
| 6.2.3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水分状况 |
| 6.3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层持水性分析 |
| 6.3.1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储量 |
| 6.3.2 不同龄组杉木林枯落物持水特性 |
| 6.4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
| 6.4.1 不同龄组杉木林灌木层生物多样性 |
| 6.4.2 不同龄组杉木林草本层生物多样性 |
| 6.5 不同龄组杉木林负氧离子分析 |
| 第七章 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
| 7.1 杉木林与阔叶纯林、不同杉阔混交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
| 7.2 不同龄组杉木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 8.1 结论 |
| 8.2 讨论 |
| 8.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
| 1.1.2 马尾松人工林发展概况 |
|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
| 1.2.1 国外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
| 1.2.2 国内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
| 1.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 1.3.1 国外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 1.3.2 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 |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拟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质地貌 |
|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
| 2.1.4 土壤特性 |
| 2.2 研究样地概况 |
| 2.3 研究方法 |
| 2.3.1 样地设置 |
| 2.3.2 群落调查 |
| 2.3.3 群落生物量调查 |
| 2.3.3.1 乔木层生物量调查 |
| 2.3.3.2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枯落物现存量的测定 |
| 2.3.4 土壤调查及样品采集 |
| 2.3.5 室内实验分析 |
| 2.3.6 群落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计算 |
| 2.3.7 林分生物量计算 |
| 2.3.8 碳储量的计算 |
| 2.3.8.1 植被碳储量的计算 |
| 2.3.8.2 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
| 2.3.8.3 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 |
| 2.3.9 数据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纯林和混交林的群落特征 |
| 3.1.1 乔木层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 3.1.2 灌木层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 3.1.3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
| 3.1.4 群落的植物物多样性 |
| 3.2 纯林和混交林的生物量特征 |
| 3.2.1 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方程 |
| 3.2.2 乔木层保留木的单株生物量及分配 |
| 3.2.3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
| 3.2.4 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及分配 |
| 3.2.5 枯落物层生物量 |
| 3.2.6 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 |
| 3.3 纯林和混交林的碳储量特征 |
| 3.3.1 乔木层植物的含碳率、碳储量及分配 |
| 3.3.2 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含碳率及碳储量 |
| 3.3.3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 |
| 3.3.4 土壤层碳储量 |
| 3.3.5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混交林增加生态系统生物量 |
| 4.1.2 混交林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
| 4.1.3 人工过熟林具有高的碳固持能力 |
| 4.2 主要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论文资助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