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2例误诊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2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向阳[1](2019)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利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众数字化病例检索系统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腹膜后畸胎瘤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50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腹膜后畸胎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分析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10例(20.0%),女性40例(40.0%),男女之比为1:4。患病年龄1675岁,平均(41.9±14.4)岁,中位年龄43岁。良性49例(98.0%),恶性1例(2.0%),良恶性之比为49:1。首诊单纯查体发现者占42%(21/50),肿瘤部位疼痛者占36%(18/50),自行触及包块者占24%(12/50),大便情况改变者占18%(9/50),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者占8%(4/50),下肢麻木疼痛者占4%(2/50)。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56%。肿瘤位于盆腔骶尾部者占64%(32/50),位于腹部者占36%(18/50)。5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15月,中位随访时间60.5月。截止到随访时间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4.0%。复发时间为术后796月,平均复发时间37.1月,中位复发时间24月。对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12)、肿瘤是否残留(P=0.002)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P<0.05);而患者性别(P=1.000)、肿瘤直径(P=0.692)、肿瘤部位(P=0.086)、肿瘤数目(P=0.579)、术中肿瘤是否破溃(P=1.000)、肿瘤是否分叶(P=0.065)等均不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将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年龄、肿瘤是否残留2个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残留(OR=13.320,95%CI=0.0030.414,P=0.008)与术后复发显着相关(P<0.05),而诊断年龄(P=0.052)不是其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P>0.05)。50例患者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5.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96.0%、88.9%、88.9%。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07)、肿瘤部位(P=0.018)、肿瘤是否残留(P=0.000)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多为良性,临床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位置则以骶尾部最为常见。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增大后则以相关压迫症状为主。术前应行CT检查,根据脂肪及钙化组织等典型表现多可提示诊断。手术中肿瘤是否残留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术后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手术的完整切除是腹膜后畸胎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力求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无论肿瘤是否良恶性,腹膜后畸胎瘤手术切除后应定期复查,尤其对于术中肿瘤残留、年龄≤35岁、肿瘤位于骶尾部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关注,以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情况,并及时治疗。

章燕燕[2](2018)在《B超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及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研讨B超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从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2013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腹膜后肿瘤患者中抽取40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病理活检得到确诊,均接受B超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 ,金标准为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40例患者接受B超检查后,共有37例得到确诊,确诊率为92.50%,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确诊的37例患者中,共检出良性肿瘤11例,占29.73%,恶性肿瘤26例,占70.27%,与病理诊断的良性肿瘤12例,占30.00%、恶性肿瘤28例,占7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疾病采用B超方式,确诊率高,且此方式具有无创、准确、简便等优势,值得应用和推广。

宋素红,王振华[3](2018)在《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5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35例,病理证实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瘤15例;其中神经源性17例(恶性10例,良性7例),间叶组织源性15例(恶性10例,良性5例),生殖细胞源性3例(均为良性);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32/35),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3%(29/35)。结论超声是一种无创、简便、费用低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临床术前诊断及评价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王碧航[4](2017)在《腹膜后肿物误诊为妇科肿瘤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总结25例妇科探查手术中发现为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例特点,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认识,避免误诊为妇科肿瘤。材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初诊为妇科肿瘤并由妇科医师手术,术中发现为腹膜后肿物并经病理证实为腹膜后肿瘤的患者25例,对其病史资料、辅助检查、病理诊断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共25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5.4+13.32岁,其中40-60岁患者最多,占60%。2.本组患者共25例,其中15例为体检时行妇科彩超发现的附件区或盆腔包块;4例为自扪及下腹部包块;4例表现为下腹痛;3例症状为腹胀;2例表现为腰痛;尿频尿急、左下肢疼痛、痛经、阴道出血各1例。3.本组患者共25例,均行妇科彩超检查,其中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除了2例患者术前考虑子宫肌瘤未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其余23例患者行妇科肿瘤标志物检查,检查结果均在正常值范围。4.本组患者25例,其中18例肿瘤邻近膀胱、子宫、直肠,5例位于髂血管区,2例位于腹主动脉旁;肿瘤最大体积为18cm*14cm*10cm,最小体积为4cm*4cm*3cm,4例恶性肿瘤直径均超过10cm;23例肿瘤为单发,2例为多发。5.本组患者2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完整切除19例,19例患者肿瘤包膜均完整,均无侵犯周围脏器及血管,术后病理回报良性17例,恶性2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病理回报良性3例,恶性2例;其中1例因肿瘤与腹主动脉关系密切手术风险大只行盆腔肿物活检术,术后病理回报为良性。6.本组患者25例,其中良性肿瘤21例,平滑肌瘤7例,神经鞘瘤3例,castleman病2例,子宫内膜异位2例,炎性肿物、淋巴管肌瘤、支气管炎性囊肿、神经纤维瘤、成熟性畸胎瘤、脂肪瘤、副神经节瘤各1例;恶性肿瘤4例,其中脂肪肉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未分化肉瘤1例。结论:1.腹膜后肿瘤较少发生,而临床症状和妇科疾病相似,有时鉴别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妇科肿瘤。2.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查体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3.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妇科超声是主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如果彩超提示双测卵巢大小正常的附件区包块,应考虑肿物来源于腹膜后的可能,这说明超声应尽量显示双测卵巢,有助于对肿瘤来源进行判断。4.如果超声提示肿块过大,应进一步行CT、MRI检查明确肿瘤部位和性质,当肿物较大时CT、MRI对腹膜后肿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5.妇科肿瘤标志物可作为参考的指标,当附件区或盆腔肿物较大考虑为恶性肿瘤时,如果患者无腹水、肿瘤标志物不高时,应考虑腹膜后肿物的可能性。6.尿路造影和与无痛胃镜对排除疾病有一定价值。

王连金[5](2016)在《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的MRI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MRI在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MRI表现,分析对肿瘤定位判断的MRI征象,观察各肿瘤的形态学、信号特点和血供情况特征,对照病理结果,探讨MRI对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的价值。结果:在77例腹膜后间隙肿瘤中:良性肿瘤45例(58.4%),包括神经鞘瘤6例、神经节细胞瘤6例、良性副神经节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血管)淋巴管瘤11例、畸胎瘤8例、Castleman病3例、平滑肌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32例(41.6%),包括脂肪肉瘤16例(其中3例为黏液型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7例、神经母细胞瘤6例、恶性副神经节瘤1例、多形性未分化肉瘤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1例。MRI对其定位诊断正确率为92.2%(71/77),对良恶性判断正确率为89.6%(69例)。肿瘤体积较大、内部出现坏死、出血、边界不清、周围组织浸润及富血供多提示恶性肿瘤,而匍匐性生长多见于良性肿瘤,低血供或无血供均为良性肿瘤;MRI对肿瘤病理类型判断总正确率为74.0%(57/77),其中:交感神经链分布对神经源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100%、75.5%、64.9%、100%,匍匐状生长对(血管)淋巴管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72.7%、95.5%、72.7%、95.5%,脂肪和(或)脂质信号对脂肪肉瘤和畸胎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95.8%、100%、100%、98.1%,黏液基质信号对神经节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鞘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77.8%、91.5%、73.7%、93.1%,坏死信号对副神经节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75.0%、93.8%、69.2%、95.3%;富血供多见于分化较差的恶性肿瘤及副神经节瘤、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低血供肿瘤多见于神经节细胞瘤,而无血供肿瘤多为淋巴管瘤。结论:MRI扫描对肿瘤的定位、良恶性的判断及病理类型的估计具有一定的价值。

代茂良,苟文静,周瀚,高靳,董景彦,须民欣[6](2015)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资料。28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①28例中,23例CT定位与手术部位相符合,定位的准确性为82.1%,13例CT定性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完全相符,准确性为46.4%;②80%(8/10)的脂肪肉瘤可见脂肪成分,100%(6/6)的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均可见囊性变;③28例中,CT显示有17例向周围组织与血管侵犯,有4例出现"晕征",有淋巴结转移4例,远处转移3例,27例呈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结论 MSCT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很高,应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对肿瘤的定性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脂肪成分对脂肪肉瘤的诊断价值很高,囊性变对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提示较大。

王传生,吕瑞芳,刘宏伟,孙亚平[7](2012)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误诊1例》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是指来源于腹膜后结缔组织的筋膜、脂肪、神经、血管、肌肉及胚胎残留组织的非器官性良恶性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0.01%~0.30%[1]。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一旦发现,多为晚期,且大多数为恶性[2-3]。其病理分类较复杂,临床起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本病往往由于外科医生的认识不足导致误诊误治。现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周丽娜[8](2012)在《腹膜后肿瘤误诊为妇科肿瘤11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11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认识,以尽量避免误诊为妇科肿瘤。方法:总结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误诊为妇科肿瘤的腹膜后肿瘤患者,共11例。就其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及预后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体检或无意中发现盆腔包块,本组中1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确诊为转移癌,未行手术治疗,另10例均行手术治疗。本组11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骨盆内腹膜后,位于脊柱两侧的有2例,位于髂内外动静脉处的肿瘤有2例,1例位于腹主动脉处,8例邻近膀胱、直肠及子宫。腹膜后肿瘤多为单发,仅1例患者腹膜后肿瘤数目为2个,其病理类型为平滑肌瘤,且伴有子宫肌瘤。余均为单发。本组11例患者中,6例为良性肿瘤,4例为恶性肿瘤,1例为交界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3例,良性神经鞘瘤2例,转移癌2例,畸胎瘤、粘液性囊腺瘤、神经内分泌癌、颗粒细胞瘤各1例。除1例患者因全身转移未行手术外,其它10患者均在连硬麻醉下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均完整切除,无明显转移,无手术死亡。术后失访4例。3例良性肿瘤(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等功能障碍,无复发。1例平滑肌瘤患者于2011年11月因子宫肌瘤复发行子宫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2例转移癌患者因全身转移而死亡,存活时间约1年。1例颗粒细胞瘤患者,术后5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腹膜后肿瘤很少发生,而临床症状又常常不明显,且定位、定性困难,易被误诊为妇科肿瘤。应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及细致的查体,完善的辅助检查加以鉴别。超声、CT、MRI对腹膜后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均需提高临床医生及影像学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可降低误诊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方法,应尽可能完整切除,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魏小宾,刘宝良[9](2011)在《成人巨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诊断和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和总结成人原发性巨大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成人巨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结果 28例中脂肪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畸胎瘤3例,囊性淋巴管瘤、神经鞘瘤和淋巴瘤2例,神经纤维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脂肪瘤和嗜铬细胞瘤各1例。部分肿瘤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结论 MSCT是诊断腹膜后肿瘤的重要影像学手段,能显示上述巨大肿瘤的特征表现,特别是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这些肿瘤的诊断及分期有指导意义。

张根岭,景登攀[10](2009)在《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和探讨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经验,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对近年收治的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良性肿瘤28例,完整切除25例,部分切除3例,肿瘤完整切除率89%;恶性肿瘤27例,完整切除19例,部分切除5例,肿瘤无法切除仅取活检3例,肿瘤完整切除率70%;联合脏器切除5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和积极准备,术中术野清晰、层次清楚、合理操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切除率。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2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2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搜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临床资料
        1.4.1 一般资料
        1.4.2 现病史及体格检查
        1.4.3 既往史
        1.4.4 影像学检查
        1.4.5 实验室检查
    1.5 手术相关资料
        1.5.1 肿瘤具体部位
        1.5.2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1.6 病理结果
    1.7 随访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预后分析
    2.1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2.3 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3)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
    2.2 肿瘤类型及超声表现:
3 讨论

(4)腹膜后肿物误诊为妇科肿瘤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辅助检查
    3.4 病理类型
    3.5 手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腹膜后肿物的特点
    4.2 误诊原因分析
        4.2.1 临床表现
        4.2.2 辅助检查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的MRI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磁共振检查
    1.3 图像分析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腹膜后间隙肿瘤的一般情况
    2.2 MRI对腹膜后肿瘤定位的判断价值
    2.3 MRI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价值
    2.4 MRI对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估计的价值
3 讨论
    3.1 MRI对腹膜后肿瘤定位的价值
    3.2 MRI对腹膜后肿瘤良恶性判断的价值
    3.3 MRI对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估计的价值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扫描方法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CT对肿瘤的定位诊断
    3.2 CT对肿瘤的组织类型诊断
    3.3 CT对肿瘤的鉴别诊断

(8)腹膜后肿瘤误诊为妇科肿瘤1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成人巨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诊断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成人巨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定位诊断:
    3.2 成人巨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定性诊断。
        3.2.2 神经组织来源肿瘤:
        3.2.3 胚胎残留组织来源肿瘤:
    3.3 MSCT检查的效能评价:

四、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2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D]. 何向阳. 青岛大学, 2019(03)
  • [2]B超对腹膜后肿瘤的鉴别及诊断价值分析[J]. 章燕燕.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8(11)
  • [3]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 宋素红,王振华.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02)
  • [4]腹膜后肿物误诊为妇科肿瘤的原因分析[D]. 王碧航. 吉林大学, 2017(09)
  • [5]腹膜后间隙原发肿瘤的MRI诊断研究[D]. 王连金.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6]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J]. 代茂良,苟文静,周瀚,高靳,董景彦,须民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12)
  • [7]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误诊1例[J]. 王传生,吕瑞芳,刘宏伟,孙亚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04)
  • [8]腹膜后肿瘤误诊为妇科肿瘤11例分析[D]. 周丽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9]成人巨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诊断和评价[J]. 魏小宾,刘宝良. 临床医学, 2011(02)
  • [10]儿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J]. 张根岭,景登攀. 临床误诊误治, 2009(12)


肿瘤论文 腹膜后肿瘤论文 畸胎瘤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上一篇:李大钊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
下一篇:2002年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