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红[1](2021)在《高校学报专题策划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环境下,一些高校学报积极行动,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努力提升办刊质量。《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以内容为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为抓手,以服务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目的,近年来在专题(栏)策划方面积极探索,成功地出版了多个专题,提升了《学报》的办刊质量。本文总结了《学报》近年来专题(栏)策划出版的成功案例。结果表明:专题出版集中展示了某一学科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专题拓展了《学报》优质稿源,有助于解决期刊优质稿源缺乏的问题和困境,提升了办刊质量。专题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期刊学术影响力,也吸引了读者和作者的关注,提升了后续的来稿质量,是提高办刊质量的有效途径。
郭妍[2](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生命科学研究》编辑部[3](2002)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专辑》征稿启事》文中研究表明 本刊拟出版一期《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专辑》,主要刊登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欢迎反映各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综述类文章.专辑的编排格式、印刷质量均与正刊保持一致.作者来稿请按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及本刊规范格式(参照《生命科学研究》征稿征订启
毛友生[4](2004)在《食管癌血清蛋白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SCC和Cyfra21-1在食管癌的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及随访中的作用。 方法 用Elecsys2010自动检测仪和CEA及Cyfra21-1检测试剂盒,通过电发光免疫测定法(ECLIA)检测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用IM x System检测仪和SCC试剂盒,通过微粒酶联免疫测定法(MEIA)检测血清SCC水平。共检测了206例食管癌患者的术前血清和其中71例术后7~12d的血清及4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检测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结果 检测206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血清的结果显示:肿瘤体积愈大、病期愈晚、肿瘤浸润愈深,CEA、SCC、Cyfra21-1术前血清总体平均水平愈高,早期患者水平较低。三者中CEA和Cyfra21-1的个体差异较大,Cyfra21-1相关性最好。检测其中71例术后7~12d血清,93%的患者这三种血清标志物降至正常水平。通过对4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检测,初步确定本组CEA和Cyfra21-1的阳性参考值分别为:CEA≦3.25ng/ml、Cyfra21-1≦2.61ng/ml。全组206例患者血清CEA和Cyfra21-1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9.1%和45.1%,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57.3%。165例手术切除者按病理分期的CE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Ⅰ期16.6%,Ⅱ期26.8%,Ⅲ期30.8%;Cyfra21-1分别为:Ⅰ期27.8%,Ⅱ期37.5%,Ⅲ期50.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Ⅰ期38.9%,Ⅱ期50.0%,Ⅲ期63.7%。CEA和(或)Cyfra21-1水平显着增高预示病期较晚或伴有转移。 结论 血清CEA、SCC、Cyfra21-1联合检测用于食管癌的辅助诊断、病期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三者中Cyfra21-1更有意义。
廖鹏飞[5](2020)在《基于长尾关键词的领域新兴前沿探寻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科学研究内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众多研究中成功识别到具有新颖性的研究前沿,能够帮助科学研究者迅速地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促进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然而在现有众多关于前沿探寻的研究中,不论是基于主题词的研究还是基于文献单元的综合研究,都是从现有高频词出发,通过聚类等方式归纳出研究前沿,这样的研究结果存在着时滞性和不完整性。本研究尝试从被大多数前沿研究忽略的长尾关键词出发,从关键词生命周期角度依据领域前沿特征分析,找寻出处于生长初期的领域新兴前沿,从而提升领域前沿识别的及时性和完整度。本研究采取模型构建的方式,利用领域前沿的特征构建领域新兴前沿探寻模型,并利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领域前沿在生长初期就能展现出与其他研究点的差异,因此领域新兴前沿模型能够从大量长尾关键词中,识别出具有较强内部生长力和外部催化力的领域新兴前沿,能够将领域前沿的成功探测时间提前2年,且通过计算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在研究的最后利用所得到的领域新兴前沿探寻模型对知识服务领域现阶段的新兴前沿进行了识别,得出数字人文、“双一流”建设、学科知识服务、实现路径、应急响应和用户画像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很大可能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张震,冯军宗,姜勇刚,刘平,张秋华,卫荣辉,陈翔,冯坚[6](2018)在《利用离子液体制备无机气凝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气凝胶具有三维纳米多孔网络结构,独特的结构使它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等性质以及低热导率、低介电常数和低声传播速率等性能,在隔热、介电、隔声、催化、吸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溶剂-凝胶法作为目前制备气凝胶最成熟、应用最广的技术,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严苛而危险的超临界干燥工艺进一步推高了成本,限制了气凝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因此,降低成本和在常压干燥条件下制备高比表面积的块状气凝胶是气凝胶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离子液体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溶剂,具有低蒸气压、低表面张力、高催化性和高溶解性等特殊性质。离子液体与气凝胶材料的发展几乎同步,但直到2000年两种材料才产生交集。离子液体作为模板剂具有微观结构导向作用,使纳米孔结构均一化,其不挥发性和低表面张力保证了老化和常压干燥过程中纳米孔结构不会因毛细管力而坍塌破坏,另外其催化作用可以缩短凝胶时间。因此,离子液体为常压干燥合成气凝胶提供了新的工艺路线。目前,有关借助离子液体制备SiO2气凝胶、TiO2气凝胶、SiO2-TiO2复合气凝胶、炭气凝胶等无机气凝胶的探索均已展开,其中制备SiO2气凝胶的研究最多,涉及工艺、微观结构、掺杂和应用等方面。通过常压干燥可获得比表面积高达677m2/g的块状气凝胶,通过选用不同的离子液体还可以控制纳米孔的微观形貌,所得SiO2气凝胶产物在电化学、生物、吸附等领域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利用离子液体替代有机溶剂可以使得到的TiO2气凝胶不经煅烧即含有锐钛矿相,通过金属原子Ag、Fe、Ge等掺杂改性,可进一步提高锐钛矿相的结晶度,提升其光催化性能。利用离子液体制得的SiO2-TiO2复合气凝胶具有一定强度和良好的光催化活性。此外,除在传统的溶胶-凝胶法中用作模板剂或催化剂外,离子液体还可作为新型的炭源用于制备炭气凝胶,即通过熔盐法高温炭化裂解离子液体"自上而下"直接制备。这种方法可以制备杂原子在原子水平上均匀分布的功能化炭气凝胶,无需制备有机气凝胶前驱物,极大缩短制备周期,并且炭气凝胶产物的比表面积相对更高,得到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离子液体在气凝胶材料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归纳了借助离子液体制备前述几种重要的无机气凝胶的国际研究状况。
邢爱敏,郑晓南[7](2017)在《开放型立体化办刊模式助推高校科技期刊转型——以《药学进展》改版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开放型办刊模式,找到期刊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为高校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供思路。【方法】以《药学进展》的改版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办刊主体重构、编委队伍架构、学术活动策划、选题组稿策划4个举措所取得的成效。【结果】《药学进展》办刊主体和编委队伍的重建以及学术活动和选题组稿策划均表现出"开放"的内涵,期刊有效转型为"知识服务载体+智库+交流平台"的复合型媒体。【结论】办刊主体、编委队伍架构和学术活动均可作为办刊资源,服务于选题组稿策划。开放办刊是期刊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期刊品牌价值。
曾志红,范琳[8](2010)在《细分与交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特色栏目创设的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是打破重复雷同(全、散、小、弱)、千刊一面的有益尝试.特色栏目的创设可以凸现学报的个性特色和优势,吸引读者,实现以点带面,形成传播强势,扩大学报的知名度,提高学报的竞争力.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可以依托学科优势,通过学科的细分、交叉、细分并交叉进行特色栏目的创设.特色栏目的创设应遵循持续性、差异性、创新性、科学性原则.
齐国辉[9](2005)在《鸭梨自交不亲和与亲和变异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是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果树,生产中必须配置适宜授粉品种或通过人工授粉才能保证产量。自交亲和品种在梨果生产中具有很大优势,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将其作为果树育种的重要任务,且已从“二十世纪(Nijisseiki,基因型S2S4)”中选出自交亲和性栽培种“奥嘎二十世纪(Osa-Nijisseiki,基因型S2S4SM)”,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鸭梨是我国白梨系统代表品种,已从中选出金坠梨、魏县阎庄自花结实鸭梨等自交亲和变异,但对其自交亲和机理的研究还未开展,这极大限制了我国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和自交亲和品种选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急需对其亲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鸭梨、金坠梨、魏县阎庄自花结实鸭梨为试材,研究了它们的自交不亲和强度、与自交不亲和相关的生理生化机制、自交亲和变异的分子机理及自交不亲和的调控技术,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17个品种自花授粉试验、授粉花柱半离体培养后观察从花柱基部伸出花粉管的数量和花柱比率,来鉴定品种的自交不亲和强度。确定了自交不亲和强度弱的品种5个,即为金坠梨、魏县阎庄白花结实鸭梨、爱宕梨、绿宝石、新雪;中等的4个,分别为喜水、八月红、秦丰、二十世纪;自交不亲和强度强的8个,分别为幸水、丰水、新兴、博斯克、鸭梨、黄金梨、帕克胜利、雪花梨。 2.在生理生化机制方面,发现POD与自交坐果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花序坐果率和花朵坐果率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5和-0.888;SOD、CAT、MDA与自交坐果率无显着相关关系。鸭梨、雪花梨自花和异花授粉后,花柱SOD、POD、CAT活性、MDA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SOD、POD、MDA在授粉后24h达到高峰,CAT活性在授粉后48h达到高峰;在授粉后同一时期,花柱SOD、CAT活性异花授粉高于自花授粉,而POD活性、MDA含量异花授粉低于自花授粉。 3.激素与自交不亲和性关系方面,鸭梨的自交亲和变异金坠梨授粉前花柱中促进生长的激素IAA、GA3、ZR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鸭梨,而ABA含量极显着低于鸭梨。2品种自花授粉后72h内,花柱内IAA、ZR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授粉后24h时内GA3含量下降,然后上升;金坠梨花柱ABA含量授粉后24h内上升,然后下降;鸭梨花柱ABA含量在白花授粉24h内处于下降趋势,然后上升;鸭梨异花授粉24h后花柱内IAA、GA3、ZR含量与金坠梨自花授粉的相近。2个品种自花、异花授粉后IAA氧化酶活性变化与花柱IAA含量变化趋势相反;鸭梨异花授粉后花柱IAA氧化酶活性在同一时间低于白花授粉;金坠梨白花授粉后花柱IAA氧化酶活性一直低于鸭梨,且白花授粉24h以后与鸭梨异花授粉花柱IAA氧化酶活性接近。 4.花柱提取液对各品种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均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随着培养基中添加花柱提取液浓度的提高,花粉萌芽率降低,花粉萌发受抑制程度提高;花粉管生长受抑制程度加剧。鸭梨花柱提取液对鸭梨、魏县阎庄自花结实鸭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抑制程度大于金坠梨;金坠梨花柱提取液只对魏县阎庄自花结实鸭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大,而对金坠梨、鸭梨花粉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小;培养基中添加魏县自花结实鸭梨花柱提取液,对鸭梨和金坠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大,而对魏县自花结实鸭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
段咏慧[10](2005)在《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日渐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网络时代已经并将继续对期刊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期刊已经从传统的纸媒发展为数字化期刊,其形式从最初的软盘、CD-ROM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医学期刊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全球的生物医学期刊纷纷上网,提供了比传统纸本杂志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智能的服务,如成立于1995年的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已成为生物医学网站的典范。而我国的生物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刚刚起步,作为网络化重要内容的网站建设也是如此。 目前,此类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多集中于网络化前景的展望和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报道了成功的案例,但对现有的生物医学期刊网站现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利用重大事件策划出版纪念专辑 |
| 2 关注当前热点策划出版专栏 |
| 3 调动专家参与办刊,策划出版专题 |
| 4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绪论 |
| 1.1 选题意义 |
|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
|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
|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
|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
|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
|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
| 1.4 研究方法 |
| 1.4.1 资料来源 |
| 1.4.2 研究方法 |
|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
|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
|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
|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
|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
|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
|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
|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
|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
|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
|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
|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
|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
|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
|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
|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
| 3.1 期刊生存状态 |
|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
|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
|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
|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
| 3.2 期刊刊期情况 |
|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
|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
|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
|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
|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
|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
|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
|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
|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
|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
|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
|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
|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
|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
|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
|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
|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
|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
|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
|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
|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
|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
|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
|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
|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
|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
|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
|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
|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
|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
|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
|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
|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
|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
|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
|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
|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
|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
| 7.1.1 总体历程分析 |
|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
|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
|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
|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
|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
|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
|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
|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
|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
|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
|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
|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
|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
|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
|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
|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
|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1 |
| 英文摘要1 |
| 中文摘要2 |
| 英文摘要2 |
| 文献综述1 |
| 文献综述2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食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临床意义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食管癌血清标志蛋白的SELDI质谱分离与鉴定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工具 |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 1.4.1 研究重点 |
| 1.4.2 研究难点 |
| 1.4.3 研究创新点 |
|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
| 1.6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研究现状分析与相关理论 |
| 2.1 国内外领域前沿相关研究 |
| 2.1.1 基于词频分析的领域前沿探寻 |
| 2.1.2 基于引文分析的领域前沿探寻 |
| 2.1.3 基于多属性的领域前沿探寻 |
| 2.1.4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 2.2 相关理论 |
| 2.2.1 关键词的长尾效应 |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 2.2.3 领域新兴前沿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长尾关键词的领域新兴前沿探寻模型 |
| 3.1 领域新兴前沿探寻框架 |
| 3.2 领域新兴前沿探寻模型指标测度 |
| 3.2.1 新颖性指标测度 |
| 3.2.2 成长力指标测度 |
| 3.2.3 催化力指标测度 |
| 3.3 构建特征坐标系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知识服务领域实证研究 |
| 4.1 数据选取 |
| 4.1.1 实验对象数据获取与清洗 |
| 4.1.2 实验相关数据获取方法 |
| 4.2 模型操作流程 |
| 4.2.1 长尾词截取 |
| 4.2.2 新颖性判断 |
| 4.2.3 成长力指标测度 |
| 4.2.4 催化力指标测度 |
| 4.2.5 构建战略坐标系 |
| 4.3 验证组对照 |
| 4.3.1 正向检验 |
| 4.3.2 反向检验 |
| 4.3.3 模型结果评估 |
| 4.4 领域新兴前沿探寻模型应用实践 |
| 4.4.1 数据获取 |
| 4.4.2 探寻过程 |
| 4.4.3 结果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 5.2 研究内容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利用离子液体制备无机气凝胶的原理 |
| 1.1 离子液体作为模板剂 (致孔剂) |
| 1.2 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 |
| 1.3 离子液体作为炭前驱体 |
| 2 利用离子液体制备无机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
| 2.1 SiO2气凝胶 |
| 2.1.1 工艺研究 |
| 2.1.2 微观孔结构研究 |
| 2.1.3 掺杂研究 |
| 2.1.4 应用研究 |
| 2.2 TiO2气凝胶 |
| 2.3 SiO2-TiO2气凝胶 |
| 2.4 炭气凝胶 |
| 2.4.1 溶胶-凝胶法 |
| 2.4.2 熔盐法 |
| 3 结语 |
| 1 办刊主体重构 |
| 1.1 依托主办单位, 聚拢平台资源 |
| 1.2 拓展信息资源, 提升品牌价值 |
| 2 编委队伍架构 |
| 2.1 网罗精英, 打造全链条高端智库 |
| 2.2 立足前沿, 建构国际视野编委队伍 |
| 3 学术活动策划 |
| 3.1 创立高端学术会议品牌, 引领行业前沿 |
| 3.2 关注专题讨论, 深耕新药研发进展 |
| 3.3 走入药企, 发挥专家智库咨询作用 |
| 3.4 主办、协办产融项目对接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 3.5 主办、协办品牌会议, 分享国际前沿研究思路 |
| 4 选题组稿策划 |
| 4.1 注重导向, 引领新药研发方向 |
| 4.2 快速响应, 提升时效性和影响力 |
| 4.3 专家评述, 凸显专题品牌特色 |
| 5 结语 |
| 1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特色栏目创设的意义 |
| 1.1 特色栏目可以凸现学报的个性特色和优势, 在学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
| 1.2 特色栏目可以吸引读者, 实现以点带面, 形成传播强势 |
| 2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特色栏目创设的新路径 |
| 2.1 细分 |
| 2.2 交叉 |
| 2.3 细分并交叉 |
| 3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特色栏目创设的原则 |
| 3.1 持续性原则 |
| 3.2 差异性原则 |
| 3.3 创新性原则 |
| 3.4 科学性原则 |
| 4 结 语 |
| 引言 |
| 1 鸭梨及其他梨品种自交不亲和强度的测定 |
| 1.1 鸭梨及其他梨品种自交坐果率 |
| 1.1.1 材料与方法 |
| 1.1.2 结果与分析 |
| 1.2 鸭梨及其他梨品种自花授粉花柱半离体培养 |
| 1.2.1 材料与方法 |
| 1.2.2 结果与分析 |
| 1.3 小结与讨论 |
| 2 鸭梨自交不亲和及亲和变异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
| 2.1 花柱保护酶活性和MDA含量与鸭梨自交不亲和性的关系 |
| 2.1.1 材料与方法 |
| 2.1.2 结果与分析 |
| 2.2 花柱内源激素与鸭梨自交不亲和性的关系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2 结果与分析 |
| 2.3 花柱IAA氧化酶与鸭梨自交不亲和性的关系 |
| 2.3.1 材料与方法 |
| 2.3.2 结果与分析 |
| 2.4 花柱提取液对鸭梨及其亲和变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 2.4.1 材料与方法 |
| 2.4.2 结果与分析 |
| 2.5 结论与讨论 |
| 2.5.1 花柱保护酶活性与自交不亲和性 |
| 2.5.2 花柱内源激素、IAA氧化酶与自交不亲和性 |
| 2.5.3 花柱提取液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 2.5.4 鸭梨自交不亲和相关的生理生化机制 |
| 3 鸭梨自交亲和变异亲和的分子机理研究 |
| 3.1 S基因PCR扩增体系的优化 |
| 3.1.1 材料与方法 |
| 3.1.2 结果与分析 |
| 3.2 鸭梨、金坠梨和魏县自花结实鸭梨S基因的扩增 |
| 3.2.1 材料与方法 |
| 3.2.2 结果与分析 |
| 3.3 结论与讨论 |
| 4 鸭梨自交不亲和性的调控 |
| 4.1 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鸭梨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和自交不亲和性的影响 |
| 4.1.1 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鸭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 4.1.2 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鸭梨自交不亲和性的影响 |
| 4.2 水杨酸对鸭梨自交不亲和性的影响 |
| 4.2.1 材料与方法 |
| 4.2.2 结果与分析 |
| 4.3 热处理对鸭梨自交不亲和性的影响 |
| 4.3.1 材料与方法 |
| 4.3.2 结果与分析 |
| 4.4 结论与讨论 |
| 4.4.1 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与鸭梨的自交不亲和性 |
| 4.4.2 水杨酸与鸭梨自交不亲和性 |
| 4.4.3 热处理对梨自交不亲和性的克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英文缩略词表 |
| 2.综述 |
| 致谢 |
| 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