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远航[1](2020)在《龙虎泡油田调剖体系优选与性能评价》文中认为大庆龙虎泡油田中温储层,长期注水开发,窜流严重,无效水循环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调剖技术研究,经充分调研目前凝胶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配制形成中温高强度凝胶体系,用于注水开发油藏调剖,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开发效果。但聚合物凝胶体系的处理与选择会对调剖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裂缝油田和超渗透油田中影响更为剧烈。为此,本文针对聚合物凝胶体系的选择及优化问题,以龙虎泡油田N区块为例,通过设置对照实验的方式对配方体系的耐酸碱性、抗油性、矿化度、配伍性、耐盐性、吸附滞留性,动态剪切成胶性、注入压力、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等静态、动态性能进行了评价且效果良好。优选出D凝胶(醋酸铬凝胶)为N区块最优调剖体系;测定最优调剖体系醋酸铬D凝胶聚合物主要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水解度为28.43%;粘均分子量为560万;醋酸铬凝胶聚合物/交联剂官能团摩尔比为4.78:1;聚合物凝胶的交联密度均会受到温度、水溶液的p H值以及矿化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醋酸铬凝胶表观交联动力学方程。N区块的弱凝胶强度与原油粘度匹配规律均很好,原油粘度对调剖效果影响不大;对于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地层,当渗透率级差倍数为3倍时,调剖效果最好。而后设计实验对聚合物的浓度、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速度以及注入时间分别进行了优化研究,为实现油藏稳产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N区块而言,在聚合物凝胶的浓度为2000mg/L(凝胶D)的前提下,当注入量为0.1PV、注入方式采用连续注入、注入速度为0.5m L/min、注入时机在含水率90%时,其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最佳。最后利用微观驱替实验研究了调剖微观渗流机理及调剖机理,并给出弱凝胶调剖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研究成果为龙虎泡油田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矿场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昕[2](2020)在《低渗透油藏凝胶调剖体系优选及注入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渗透油藏普遍具有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差等特点,不同区块之间的物性参数及生产动态特征差异也较大。近年来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低渗透油藏采出液的含水率呈上升趋势,注水调整见效缓慢,稳油控水难度不断增大。针对非均质性强的储层,长期注水冲刷后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水流优势通道,注水低效无效循环日益严重,驱油效果大不如前。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注水驱油效率,缓解储层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矛盾,有必要采取调剖措施。通过有效封堵高渗流通道,使低渗透未动用储层受效,进而扩大储层整体动用程度。近两年低渗透油藏A、G区块水平井区针对注水开发效果差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调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开发效果。但由于调剖措施有效期短、储层物性较差、油允公差小,常规调剖工艺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性,不同区块的调剖效果仍参差不齐。为此,本文针对A、G区块水平井井区前期调剖后注入压力高、吸水能力差、有效期短及水平井见水快的技术问题,以目标区块地质特点为依据,采取了针对性的调剖措施,研发设计了一套多实验联测筛选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凝胶调剖体系方法,并开展了一系列凝胶体系注入参数优化室内实验,具体工作如下:(1)利用流变仪测定了48种配方在不同成胶时间条件下成胶强度(凝胶粘度)、成胶强度稳定性、弹性参数(应力松弛)和封堵率、耐冲刷性、突破压力梯度。通过室内评价实验优选出了最适合A、G区块水平井井区非均质特点的调剖剂配方。(2)通过开展调剖半径、顶替半径、对应调堵半径、注入速度4项室内评价实验,对调剖剂注入参数进行一系列优化,从而提高封堵有效期以及调剖后水井吸水能力,最终改善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凝胶调剖体系优选实验结果表明:适用于A区块的最佳配方为:0.7%聚合物P2+1.21%交联剂J2+0.01%促进剂C+0.15%稳定剂W;适用于G区块的最佳配方为:0.7%聚合物P2+1.34%交联剂J2+0.01%促进剂C+0.15%稳定剂W。其配方满足A、G区块水平井井区的实际要求。三管并联岩心注入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A、G区块水平井井区最佳调剖半径为6m以上,顶替半径为3-6m,对应调堵封堵半径为缝长50%左右,注入速度为0.06-0.24 m3/(MPa/m/h)。本文针对低渗透油藏A、G区块的地质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凝胶体系优选及注入参数优化室内实验研究,优选出了适用于该研究区块的凝胶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注入参数设计结果,提高了研究区块的剩余油动用比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论文研究成果对低渗透油藏调剖体系优选及今后现场施工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张亚凯[3](2020)在《大庆油田S区块特高含水阶段深部调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国各大油田注水开发到达中后期,油层平均含水率不断增高,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因此,适时对油层采取增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短时间内开发出能够经济有效地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解决大面积油层高含水问题的方法对于油田进一步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目前已成为改善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油层高含水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对象N1区块位于大庆油田S开发区南部,经总结N1区块的开发历程,分析聚驱后期的注入和采出状况后,提出了 N1区块目前面临的几大问题,包括纵向剖面动用不均衡,含水分布不均衡,低效无效循环严重,厚油层治理难度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使用调剖技术,分别对注入井和采出井进行化学调剖。通过对各区域各油层基础资料的筛选,最终确定N1区块中南部和西北部的PI21、PI22油层为主力调剖域并提出了三种应用于注入井的调剖体系,包括凝胶型调剖剂体系、凝胶及颗粒复合调剖体系、改性沥青颗粒调剖体系和一种应用于采出井的调剖体系,即正电胶调堵剂体系,然后在实验室内对四种调剖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性能评价,结果显示四种体系各有优势且全部符合要求,可以达到预期的改善油层的效果。最后设计出调剖注入方案,将上述四种调剖体系平均分配于N1区块的各个井中,同时计算出详细的段塞大小、注入浓度、化学剂用量等数据,这些注入方案将在下一步应用于N1区块的现场试验中。本文对N1区块的开发效果分析和调剖方案设计明确了该区块正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可行方案,本文所提出的不仅是一个能够解决N1区块高含水问题的方法,也是一个对其他区块施行油层改造的先导性实验,为大庆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实现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意义。
高楠[4](2019)在《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榆树林油田作为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的区块含水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中高含水阶段,目前存在明显的水驱优势通道、产液低,产油递减快、注水困难的问题,研究发现采用诸如层系细分、优化井网布局、注水方案调整等常规调整技术往往难以挖掘区块剩余油潜力,只有开展调剖剂在葡萄花油层的适应性研究及调剖剂的优选,提出合理注入方案,才能达到减缓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根据榆树林油田低渗透的特点,筛选出了聚/Cr3+调剖体系,并确定了分子量1200万的聚合物,适宜的浓度为500-1500mg/L。交联剂以氯化铬与乳酸摩尔比1:3配比,适宜浓度130160mg/L,硫脲适宜浓度为9001000mg/L,氯化钠适宜浓度为600-800mg/L,凝胶成胶前粘度较低,能够保证注入效果,成胶后,具有较好的地层水配伍性、稳定性、流变性,封堵率较高。通过对树103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历史拟合,从而完成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调剖井,对RS调剖选井方法进行简化,建立调剖井筛选体系,最终确定调剖井,通过CMG数值模拟方法,对调剖剂用量,注入速度,注入时机,进行优化,得出用量为0.125PV,注入速度30m3/d,注入时机建议在含水60%70%调剖。
陈宇豪[5](2019)在《WK长效颗粒调剖体系性能评价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WK长效颗粒是一种油田上最新研制的颗粒类深部调剖剂,采用丁苯橡胶类材料制成,相比于凝胶颗粒和体膨颗粒具备抗拉、抗压能力强,抗盐性能强,热稳定性好,抗剪切性能强的优势。WK长效颗粒相较于常规体膨颗粒及弱凝胶而言,提升了自身的形变能力、增强了对喉道裂缝的封堵强度、延长了产品的有效期限,具备了“进得去、堵得住、效果久”三大优点。针对WK长效颗粒目前现场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了调驱机理研究并给出了WK长效颗粒产品性质及使用方式上的改进建议。利用透明玻璃模型进行了可视化颗粒注入性能实验,研究了不同粘度聚合物溶液对WK颗粒体系的携带能力,建议WK长效颗粒现场施工使用的携带聚合物溶液的粘度范围为5.011.3mPa·S。针对不同粒径的长效颗粒进行了不同尺寸的裂缝匹配实验,给出了三种粒径颗粒与三种尺寸裂缝的匹配关系。利用弹性压缩系数对WK长效颗粒进行弹性表征,并建议颗粒的受压形变能力应进一步增强,2MPa压力下,建议颗粒的弹性压缩系数提高至25%,强度增大至1.0N以上;在8MPa压力条件下的颗粒回弹系数提高至80%以上。研究了WK长效调剖颗粒各种组合体系的调剖驱油性能并结合施工区块的实际地质特点进行了粒径分布、注入方式、段塞尺寸等参数的优化,使采收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以上。利用单管裂缝模型渗流实验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调剖剂注入PV量与注入压力的变化关系,优选出深部调剖能力最好的“等比例混合粒径颗粒+体膨颗粒+弱凝胶”调剖体系。分别结合油层实际情况,进行双管并联驱油实验,通过改变调剖体系的段塞尺寸、注入方式以及粒径分布,进行平行对比实验,选出每组岩心实验中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的调剖体系作为对应区块的优化标准,结合矿场试验参数和区块实际地质条件对三个区块的现场试验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对于现场WK长效颗粒调剖剂的矿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向春林[6](2019)在《两亲性微球调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微球调剖是近年来在交联聚合物调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调剖技术。无论是室内研究还是矿场试验均表明,聚合物微球在低渗油藏深部调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调剖用聚合物微球因吸水膨胀速率快、吸水膨胀倍数大,不仅进入低渗油藏深部的阻力大,而且吸水膨胀后,在油藏深部对窜流通道的封堵强度和封堵持久性均显着降低。另外,微球是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来制备,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和油溶性乳化剂,致使微球生产成本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两亲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微球的两亲性,使微球的吸水膨胀速率和吸水膨胀倍数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对微球的制备条件及粒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出:制备微球的最佳乳化剂为AES,其最佳使用浓度不超过7g/L;AM与St质量比(AM/St)是微球两亲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控制AM/St在1.5:18.5~3:17范围内,才能制备出两亲性微球;交联剂MBA的浓度是反应能否生成微球的关键,只有控制MBA浓度不超过18.5g/L才能制备出形状规则的微球。从微球的粒径变化规律来看,AM/St和MBA浓度对微球的粒径影响最大;AES浓度、引发剂APS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微球粒径产生的影响较小。从产率的角度来看,引发剂APS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微球的产率影响最大,AES浓度、AM/St以及MBA浓度对微球产率产生的影响较小,最佳APS浓度为2.50 g/L,最佳反应温度75℃,在此条件下,微球的产率可达90%以上。通过研究制备微球的反应动力学,得出:在微球制备过程中,反应速率随AES浓度、单体总量、APS浓度以及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乳液聚合法制备两亲性微球的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p OC[I]0.43.[M]2.61.[AES]0.98,聚合反应体系的表观活化能Ea=87.42 kJ/mol。两亲性微球的性能评价结果表明:25℃下,Ca2+对微球的悬浮分散性影响最大,Mg2+次之,Na+不对微球的悬浮分散性造成影响;微球的吸水膨胀倍数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25℃下,微球吸水膨胀4d后基本趋于稳定,在60、80℃下,微球吸水膨胀22d后基本趋于稳定。微球的初始吸水膨胀速率较快(第1d),随着时间的延长,微球的吸水膨胀速率逐渐减缓。在油藏条件下,微球聚并时间随Ca2+、Mg2+浓度以及温度的增加而缩短。60、80℃下,Ca2+对微球的分散聚并行为影响最大,Mg2+次之,Na+没有影响。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微球能够顺利进入渗透率为20~50mD的岩心,并对其大孔喉形成封堵,封堵率可达80%以上。微球的最佳注入浓度为3000 mg/L,最佳注入体积为1PV。在最佳注入浓度和最佳注入体积下,两亲性微球比聚丙烯酰胺微球具有更好的注入性,更高的封堵强度和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梅雪[7](2018)在《适用于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调剖用弱凝胶体系的研制 ——以WY区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作为提高采收率调剖用的弱凝胶进行了调研,研究了凝胶的发展历程及近况,在其应用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以WY区块为背景条件,研制出了一种适合于WY区块调剖用的弱凝胶体系,并进行弱凝胶体系的应用性能评价、弱凝胶体系的成胶反应机理研究、弱凝胶体系的微观结构研究及提高采收率研究。通过大量的室内模拟筛选实验,首先在ZND-5、KYHPAM聚合物、SNF和MO4000四种交联主剂的实验对比中,通过粘浓关系、抗盐性、抗剪切性、抗温性性能测试,优选出ZND-5作为交联主剂。并选用柠檬酸铝作为交联剂,优化柠檬酸根与铝离子的比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H值等的制备条件。另外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筛选出交联助剂,稳定剂选择硫脲,加量为800mg/L;缓凝剂选择酒石酸钠,加量为160mg/L。最终得出弱凝胶体系的配方。本文还对弱凝胶的抗温性、抗盐性、抗剪切性、封堵性、突破压力及突破压力梯度、耐冲刷能力、剖面改善能力进行了评价,结合AFM和ESEM的微观研究,从微观的视角解释了弱凝胶的性能变化的机理,并得出:弱凝胶除了封堵高渗油藏启动低渗油藏,起到对剩余油的驱替作用,小颗粒的弱凝胶进入孔隙后,将打破孔喉内力的平衡,迫使剩余油启动,还具有微观驱油作用。为弱凝胶的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指导思路。通过一维填砂管模型、并联填砂管模型、非均质模型,研究了弱凝胶的驱替性能、封堵性能以及调剖性能,实验得出:一维填砂管模型、并联填砂管模型及非均质模型中,弱凝胶都表现了较好的性能;在非均质模型中还发现,在高渗层建立的残余阻力能力中,弱凝胶性能展现优异,因为在后水阶段,中渗层分流率始终高于高渗分流率,这一能力对高渗层的封堵以及对中、低渗层的启动有决定性的作用。
张兵[8](2016)在《特低渗油藏微裂缝形变规律及调剖动力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弱凝胶深部调剖技术是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控水增油的重要措施之一,弱凝胶能否达到深部运移和能否完成有效封堵是该技术最关键的两个问题,而具有较强应力敏感性的高渗透性裂缝系统是该类油藏深部调剖的主要对象,因此,研究弱凝胶在裂缝中的运移机理与规律以及弱凝胶对裂缝的封堵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分析了裂缝性特低渗油藏的裂缝特征及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机理,利用裂缝物理模型开展了弱凝胶运移规律室内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裂缝缝宽及弱凝胶粘度对其在裂缝内运移规律的影响;利用人造裂缝天然岩心开展了裂缝应力敏感性及弱凝胶渗流实验,明确了随着流体压力变化裂缝的变形规律;以油藏渗流理论、流体流变学及裂缝变形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验规律分析,分别建立了裂缝不变形和裂缝变形条件下弱凝胶在裂缝内流动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差分等方法,实现了模型的数值求解,进行了弱凝胶在裂缝内流动的动力学模拟,探讨了裂缝缝宽、注入压差、弱凝胶流变参数及裂缝变形程度对弱凝胶运移过程的影响规律;利用裂缝可视化模型研究了多裂缝系统中,弱凝胶的选择注入性和封堵性能;利用长岩心研究了注入压差和缝宽对弱凝胶注入深度的影响规律,对理论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弱凝胶注入深度对突破压力梯度和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特低渗油藏大型层理缝发育,对流体压力变化十分敏感,随着流体压力增加,裂缝缝宽增加显着;弱凝胶粘度对其注入压力有突变性特征,当弱凝胶粘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注入压力随着粘度增加显着上升,实验中,缝宽为0.1mm时,粘度临界值为600mPa?s,缝宽为0.2mm时,粘度临界值为1500mPa?s;弱凝胶流变参数对其注入深度影响非常大,当弱凝胶稠度系数低于1000mPa?sn或流态指数小于0.7时,随着稠度系数或流态指数增加,弱凝胶注入深度急剧缩短;在定注入压差条件下,裂缝变形使弱凝胶的注入深度缩短,且当裂缝变形指数小于0.1MPa-1时,裂缝变形对弱凝胶注入有显着影响;弱凝胶在地层中进入不同缝宽裂缝内的体积比值为缝宽比值的(2(10)n1)次方,弱凝胶越偏离于牛顿流体,体积差异越大;弱凝胶对裂缝并非完全堵死,而是在注水过程中被注入水突破,部分弱凝胶继续向深部运移,运移深度越深,采收率越高。论文研究成果为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深部调剖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赵洋[9](2015)在《双河油田深度调剖体系配方物模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田的注水开发,我国很多油田都已处于中、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田综合含水达到80%以上。针对双河油田出现的储层非均质性差异较大,吸水剖面不均匀,层间干扰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弱凝胶深度调剖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地层的非匀质性,提高聚合物驱的波及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现场试验也证明了开展深度调剖技术对于双河油田的“控水稳油”,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重视和推广本文根据地质资料从室内实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双河油田地层清水配污水稀释的聚合物调剖技术。通过静态条件下弱凝胶体系成胶时间与强度分析分别筛选出三种调剖剂配方:高强度凝胶,成胶时间为较短;中强度凝胶,成胶时间中等:低强度凝胶,成胶时间较长。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配方的影响因素:主剂浓度对凝胶时间、粘度的影响;交联剂浓度对调剖剂成胶时间及粘度的影响;pH值对成胶时间以及成胶强度的影响;热稳定性的测定(成胶强度与成胶时间);抗剪切性测定(成胶强度与成胶时间)等。通过对弱凝胶调剖体系的温度、pH值、矿化度、机械剪切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在室内试验下交联调剖剂的性能评价。对深度调剖剂进行室内物模实验研究:实验室填制高、中、低渗透率的填砂管,将填砂管并联在一起,模拟地层的非均质性。通过注入不同浓度、不同PV数的调剖剂,在注剂及后续水驱过程中记录并联模型注入点压力数据和各管出油及出水量数据,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提高采收率幅度和分流率随注入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单一聚合物调剖实验、不同段塞尺寸调剖实验以及不同配方的调剖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得出结论:1.根据不同配方实验结果,筛选出三种配方体系:低强度配方-聚合物1000-2500mg/L,交联剂150~200mg/L,成胶强度108.4-529.5mpa.s,成胶时间10天;中强度配方-聚合物1000-2500mg/L,交联剂400mg/L,成胶强270.7-1133mpa.s,成胶时间5天;高强度配方-聚合物1000-2000mg/L,交联剂600-1000mg/L,成胶强度1100-2380.7mpa.s,成胶时间4天。2.对三种弱凝胶体系配方进行温度、pH值、矿化度、机械剪切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80℃条件下三种配方体系的成胶性能不会因温度的限制而受影响,能够顺利交联,且其稳定性能良好;油田水矿化度对该三种配方体系的影响不大;双河陈化污水和新鲜污水的pH对成胶没有什么影响;三种配方在80℃的环境温度下的抗剪切性能比较好。3.研究了调剖段塞尺寸对调剖效果的影响,综合考虑采出程度增幅和分流率指标,在注入配方为聚合物2000mmg/L+交联剂200mg/L的情况下,0.125PV是最适合该油藏的配方。4.进行了不同配方下调剖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2000mg/L+交联剂600mg/L-0.125PV配方能使注剂前后高渗层分流率减少30%以上,并且对中、低渗层渗透率影响较小,可以达到封堵高渗通道、启动中低渗通的目的,满足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5.进行了单一聚合物调剖实验,同时和注调剖剂实验进行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聚合物封堵高渗层能力较差,同时注单一聚合物的提高采出程度增幅也要低于注调剖剂增幅。
赵飞[10](2015)在《河南油田深度调剖物理模型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双河油田北块Ⅳ5-11层系非均质性严重,层间水驱动用程度差异大,主力层与非主力层共用一套注采井网,非主力层动用难度很大;吸水剖面不均匀,层间干扰严重,主力层通过水驱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余地小;综合含水高,水驱采出程度低,注采井网不完善,多向受效井数少,液流方向难以改善,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经过多年的水驱开发,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产量递减速度加快,局部区域存在注入水沿高渗带窜流、突进,油井含水上升快,动用程度降低,控水稳油形势十分严峻。近几年,河南油田针对砾岩油藏进行了深部调剖技术攻关研究,通过现场试验,形成了一系列深部调剖相关技术,但试验过程存在产出液产聚浓度上升过快,部分井压力上升较高,试验井组效果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深认识调剖体系在油藏深部的运移、封堵规律,优选出与油藏适应性较好的调剖体系。调剖堵水技术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弱凝胶调剖技术在三次采油中提高采收率,现在在各大油田中应用的已经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应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将弱凝胶的调剖剂注入到高渗透层,堵住主要的液流通道,液流改道以后就可以更好的进入中低渗透层,从而来提高波及系数和原油的洗油效率。同时弱凝胶在地层中的成胶时间较长,便于长期的进行调剖。由于现在弱凝胶的调剖技术手段都已经比较成熟,成本就变的比较低,对油藏的深度调剖在经济效益的方面来看就非常可观。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弱凝胶体系的注入性、阻力系数、封堵能力和剖面调剖效果等。刚配制的弱凝胶溶液,当其注入岩心时,具有很好的流度控制能力、在多孔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的注入性能和传播性能;注入地层成胶后,具有较强的粘附性和韧性以及良好的应力形变能力,易进入高渗透层,起到封堵作用,使后续注入水流改向而进入低渗透层,增大了注入水的扫油面积,提高了注入水的波及效率。文中,第一步是针对该油藏储层特征来建立合适的深部调剖适应性研究的方法,优选出了最适合该油藏的调剖配方(聚合物2000 mg/L+交联剂200mg/L),调剖体系与油藏适应性的标准是:高渗水流优势通道得到封堵,中低渗通道得到动用。第二步,确立深度调剖物模实验的具体设计方案,最终选择用3根lm长的填砂管并联,每根管填砂的渗透率不同,分为高、中、低渗这样可以更好模拟真实地层的非均质性。通过三管并联实验来考察各调剖体系的封堵选择性和提高采收率效果。第三步,调剖之前的准备阶段,包括选择合适的石英砂粒径、摸索填砂的过程、抽真空以及测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实验内容。第四步,进行物模实验,测量基础数据,通过分析采收率,分流率,残余阻力系数等相关参数优选出注入半径。第五步,通过实验测得的结果与实际地层的基本参数相结合,优化现场作业所用到的调剖半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凝胶调剖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调剖体系的筛选及静态、动态性能评价 |
| 2.1 调剖体系的优选 |
| 2.1.1 凝胶体系的筛选 |
| 2.1.2 凝胶体系配方的优选 |
| 2.2 调剖体系静态性能评价 |
| 2.2.1 热稳定性以及成胶时间与强度 |
| 2.2.2 矿化度评价 |
| 2.2.3 抗油性评价 |
| 2.2.4 耐酸碱评价 |
| 2.2.5 配伍性评价 |
| 2.2.6 耐盐性评价 |
| 2.2.7 吸附滞留性评价 |
| 2.3 调剖体系动态性能评价 |
| 2.3.1 调剖剂的注入性 |
| 2.3.2 突破压力梯度分析 |
| 2.3.3 封堵性 |
| 2.3.4 耐冲刷性与吸附滞留性 |
| 2.3.5 动态剪切成胶性 |
| 2.3.6 粘浓度关系 |
| 2.3.7 阻力系数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调剖体系化学模拟研究 |
| 3.1 交联基团与聚交比的确定 |
| 3.1.1 交联基团的确定 |
| 3.1.2 结果分析 |
| 3.1.3 聚交比的确定 |
| 3.2 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设备 |
| 3.2.3 实验原理 |
| 3.3 D凝胶聚合物表观交联动力学方程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调剖体系注入参数优化 |
| 4.1 实验准备 |
| 4.1.1 实验目的 |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4.1.3 聚合物凝胶浓度方案 |
| 4.1.4 实验步骤 |
| 4.2 实验方案 |
| 4.2.1 聚合物凝胶注入量方案 |
| 4.2.2 聚合物凝胶注入方式方案 |
| 4.2.3 聚合物凝胶注入速度方案 |
| 4.2.4 聚合物凝胶注入时间方案 |
| 4.3 聚合物凝胶浓度优化结果 |
| 4.4 聚合物凝胶注入量优化结果 |
| 4.5 聚合物凝胶注入方式优化结果 |
| 4.6 聚合物凝胶注入速度优化结果 |
| 4.7 聚合物凝胶注入时间优化结果 |
| 4.8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调剖体系微观驱替实验 |
| 5.1 实验准备 |
| 5.1.1 实验目的 |
| 5.1.2 实验模型 |
| 5.1.3 实验材料 |
| 5.1.4 实验仪器设备 |
| 5.2 实验方案 |
| 5.3 实验步骤 |
| 5.4 实验现象 |
| 5.4.1 水驱油阶段驱油现象与剩余油分布描述 |
| 5.4.2 凝胶注入阶段驱油现象与剩余油分布描述 |
| 5.4.3 后续水驱阶段驱油现象与剩余油分布描述 |
| 5.4.4 局部驱油现象描述 |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章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低渗透油藏调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低渗透油藏凝胶型调剖剂研究现状 |
| 1.3.1 流变性能研究现状 |
| 1.3.2 注入参数研究现状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1.4.1 调剖体系优选 |
| 1.4.2 注入参数优化 |
| 1.5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调剖理论基础研究 |
| 2.1 调剖的概念及目的 |
| 2.2 调剖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 |
| 2.3 调剖体系的特点 |
| 2.4 调剖体系调剖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 2.5 调剖体系性能的评价方法及要求 |
| 第三章 低渗透油藏凝胶调剖体系优选方法研究 |
| 3.1 调剖剂配方设计及凝胶体系成胶强度测定 |
| 3.1.1 聚合物凝胶体系制备 |
| 3.1.2 不同调剖剂配方体系成胶强度测定 |
| 3.1.2.1 实验仪器与条件 |
| 3.1.2.2 实验步骤 |
| 3.1.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2 凝胶体系成胶强度稳定性测定 |
| 3.2.1 实验条件 |
| 3.2.2 实验步骤 |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 凝胶体系弹性参数测定 |
| 3.3.1 实验条件 |
| 3.3.2 实验步骤 |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4 凝胶体系在岩心中封堵率、突破压力梯度动态测定 |
| 3.4.1 实验装置及条件 |
| 3.4.2 测定参数及实验方案设计 |
| 3.4.3 实验步骤 |
| 3.4.4 实验结果分析 |
| 3.5 凝胶体系在岩心中耐冲刷性动态测定 |
| 3.5.1 实验条件 |
| 3.5.2 实验方案设计 |
| 3.5.3 实验结果分析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调剖剂注入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 4.1 调剖半径优化 |
| 4.1.1 实验装置与物理模型 |
| 4.1.2 实验方案设计 |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 4.1.4 最佳调剖半径计算 |
| 4.2 注入速度优化 |
| 4.2.1 注入速度计算 |
| 4.2.2 实验方案设计 |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 4.3 顶替半径优化 |
| 4.3.1 顶替半径优化理论分析 |
| 4.3.2 实验装置与物理模型 |
| 4.3.3 实验方案设计 |
| 4.3.4 实验结果分析 |
| 4.4 调堵半径优化 |
| 4.4.1 实验装置与物理模型 |
| 4.4.2 实验方案设计 |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的意义 |
| 1.2 国内外调驱技术发展现状 |
| 1.2.1 国外调驱技术发展现状 |
| 1.2.2 国内调驱技术发展现状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聚合物驱开采状况分析 |
| 2.1 区块目前注采状况 |
| 2.2 各油层注入状况 |
| 2.3 油层采出状况 |
| 2.4 目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4.1 纵向剖面动用不均衡 |
| 2.4.2 含水分布不均衡 |
| 2.4.3 低效无效循环严重 |
| 2.4.4 厚油层治理难度大 |
| 第三章 调剖位置的确定 |
| 3.1 调剖思路及目标 |
| 3.1.1 区块整体深度调剖思路 |
| 3.1.2 区块整体深度调剖目标 |
| 3.2 确定调剖区域 |
| 3.2.1 调剖区域及单元的确定原则 |
| 3.2.2 初步确定调剖区域 |
| 3.2.3 确定调剖单元 |
| 3.3 调剖井及调剖层的确定 |
| 3.3.1 注入井调剖井及调剖层的确定 |
| 3.3.2 采油井调剖井及调剖层的确定 |
| 第四章 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
| 4.1 注入井正向调剖 |
| 4.1.1 凝胶型调剖剂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
| 4.1.2 凝胶及颗粒复合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
| 4.1.3 改性沥青颗粒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
| 4.2 采出井反向调剖 |
| 4.2.1 正电胶调堵剂的优点 |
| 4.2.2 正电胶调堵剂性能评价 |
| 第五章 单井调剖注入方案设计 |
| 5.1 注入井注入方案设计 |
| 5.1.1 凝胶型调剖剂注入方案设计 |
| 5.1.2 凝胶及颗粒复合调剖剂用量及注入方案 |
| 5.1.3 改性沥青颗粒调剖剂用量及注入方案 |
| 5.2 采出井注入方案设计 |
| 5.2.1 注入方案 |
| 5.2.2 调剖剂用量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
| 1.3 弱凝胶类别及驱油机理 |
| 第2章 树103 区块概况 |
| 2.1 地质特征 |
| 2.1.1 岩性特征 |
| 2.1.2 岩矿特征 |
| 2.1.3 储层物性特征 |
| 2.1.4 储层非均质性 |
| 2.1.5 压力和温度 |
| 2.1.6 流体性质 |
| 2.2 开发简况 |
| 2.3 存在的问题 |
| 2.3.1 水驱优势通道突出 |
| 2.3.2 产液低,产油递减快 |
| 2.3.3 水井吸水能力逐年变差,注水困难 |
| 第3章 深度弱凝胶调剖剂筛选 |
| 3.1 交联剂优选 |
| 3.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优选 |
| 3.3 聚合物浓度优选 |
| 3.4 辅剂浓度优选 |
| 3.5 稳定剂浓度优选 |
| 第4章 弱凝胶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
| 4.1 地层水配伍性 |
| 4.1.1 地层水稀释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
| 4.1.2 地层水配置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
| 4.2 热稳定性 |
| 4.3 流变性 |
| 4.4 可注入性 |
| 4.5 封堵性 |
| 第5章 弱凝胶调剖剂驱油效果评价 |
| 5.1 驱油效果评价 |
| 5.2 段塞组合方式优选 |
| 第6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剖井筛选 |
| 6.1 树103 区块数值模拟 |
| 6.1.1 地质建模建立 |
| 6.1.2 拟合关键技术 |
| 6.1.3 历史拟合结果 |
| 6.2 树103 区块剩余油分布 |
|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
| 6.2.2 纵向剩余油分布 |
| 6.2.3 调剖井初步筛选 |
| 6.3 树103 区块调剖井层筛选 |
| 6.3.1 调剖井层筛选体系的建立 |
| 6.3.2 调剖选井指标体系建立 |
| 6.3.3 各井层综合评价指数 |
| 6.3.4 调剖井层的确定 |
| 第7章 树103 区块调剖方案优选 |
| 7.1 化学驱模型 |
| 7.2 调剖剂用量优选 |
| 7.3 注入速度优选 |
| 7.4 注入时机优选 |
| 7.5 单井调剖方案设计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章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颗粒类调剖剂发展现状及研究应用情况 |
| 1.1.1 体膨颗粒 |
| 1.1.2 柔性颗粒 |
| 1.1.3 橡胶颗粒 |
| 1.2 颗粒类调剖剂在地层中运移调剖机理及效果影响因素 |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 1.3.2 主要工作量 |
| 第二章 WK长效颗粒调剖技术 |
| 2.1 长效颗粒定义 |
| 2.2 WK长效颗粒性能 |
| 2.3 WK长效颗粒优势及作用机理 |
| 第三章 WK长效颗粒运移性能研究 |
| 3.1 长效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注入性能研究 |
| 3.1.1 实验目的 |
| 3.1.2 实验方案设计 |
| 3.1.3 实验现象分析 |
| 3.2 聚合物溶液对颗粒携带性能研究 |
| 3.2.1 实验设计 |
| 3.2.2 实验现象及分析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WK长效颗粒粒径与裂缝尺寸匹配关系研究 |
| 4.1 实验设计思路及设备 |
| 4.2 实验分析方法及原理 |
| 4.2.1 分析方法 |
| 4.2.2 分析原理 |
| 4.3 不同粒径颗粒与地层匹配性研究 |
| 4.3.1 颗粒裂缝宽度匹配实验数据及分析 |
| 4.3.2 不同粒径颗粒匹配性分析 |
| 4.4 WK长效颗粒弹性表征方法及弹性性能优化 |
| 4.4.1 实验目的 |
| 4.4.2 长效颗粒弹性压缩系数表征方法及测定 |
| 4.4.3 长效颗粒回弹系数表征方法及测定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WK长效颗粒调剖性能研究及注入方案优化 |
| 5.1 长效颗粒调剖体系液流封堵能力研究 |
| 5.1.1 实验目的 |
| 5.1.2 实验方案 |
| 5.1.3 实验数据 |
| 5.1.4 实验结论 |
| 5.2 长效颗粒+体膨颗粒调剖体系液流封堵能力研究 |
| 5.2.1 实验目的 |
| 5.2.2 实验方案 |
| 5.2.3 实验数据 |
| 5.3 长效颗粒调剖体系运移能力研究 |
| 5.3.1 实验条件 |
| 5.3.2 实验步骤 |
| 5.3.3 实验结果 |
| 5.4 长效颗粒调剖体系调剖能力研究 |
| 5.4.1 实验条件 |
| 5.4.2 实验方案 |
| 5.4.3 实验结果 |
| 5.5 长效颗粒调剖体系现场试验区块方案优化 |
| 5.5.1 调剖体系与油藏的适应性 |
| 5.5.2 注入量和干剂用量与油藏的适应性 |
| 5.5.3 段塞设计与油藏的适应性 |
| 5.5.4 对应试验区块优化方案推荐 |
| 5.6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文章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深部调剖剂研究现状 |
| 1.2.1 弱凝胶 |
| 1.2.2 胶态分散凝胶 |
| 1.2.3 预交联体膨颗粒 |
| 1.2.4 含油污泥 |
| 1.2.5 微生物 |
| 1.2.6 无机凝胶涂层 |
| 1.2.7 聚合物微球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第2章 两亲性微球调剖剂的合成及表征 |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 2.1.1 实验药品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两亲性微球调剖剂的制备方法 |
| 2.2.2 微球的表征 |
| 2.3 基本反应条件的确定 |
| 2.3.1 乳化剂类型的优选 |
| 2.3.2 单体质量配比的确定 |
| 2.4 各反应条件对制备微球调剖剂的影响 |
| 2.4.1 丙烯酰胺与苯乙烯质量比的影响 |
| 2.4.2 交联剂浓度的影响 |
| 2.4.3 AES浓度的影响 |
| 2.4.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 2.4.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2.5 小结 |
| 第3章 两亲性微球调剖剂合成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1.1 实验药品 |
| 3.1.2 实验仪器 |
| 3.2 研究基本原理及方法 |
| 3.2.1 研究基本原理 |
| 3.2.2 研究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AM、St总量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 3.3.2 乳化剂浓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 3.3.3 引发剂用量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 3.3.4 温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 3.4 小结 |
| 第4章 两亲性微球的性能评价 |
|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 4.1.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 4.1.2 实验仪器 |
| 4.2 评价用微球的粒径选择依据 |
| 4.3 两亲性微球性能评价方法 |
| 4.3.1 悬浮分散性评价方法 |
| 4.3.2 吸水膨胀性评价方法 |
| 4.3.3 油藏条件下的分散聚并行为评价 |
| 4.3.4 封堵性评价方法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离子浓度对两亲性微球悬浮分散性的影响 |
| 4.4.2 吸水膨胀性 |
| 4.4.3 油藏条件下的分散聚并行为 |
| 4.4.4 封堵性 |
| 4.5 小结 |
| 第5章 两亲性微球的调剖参数研究 |
| 5.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 5.1.1 实验仪器 |
| 5.1.2 实验方法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最佳注入浓度的确定 |
| 5.2.2 最佳注入体积的确定 |
| 5.2.3 聚丙烯酰胺微球与两亲性微球调剖效果对比 |
| 5.3 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油藏地质特征 |
| 1.1.2 油藏开发现状 |
| 1.1.3 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凝胶发展历史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弱凝胶体系特征 |
| 1.4 问题的提出 |
| 1.5 研究内容 |
| 1.6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弱凝胶的研制 |
| 2.1 交联主剂的筛选 |
| 2.1.1 实验条件 |
| 2.1.2 聚合物粘度与浓度的关系 |
| 2.1.3 聚合物抗盐性 |
| 2.1.4 聚合物抗剪切性 |
| 2.1.5 聚合物抗温性 |
| 2.2 交联剂的制备 |
| 2.2.1 聚合物/高价金属离子体系的成胶机理 |
| 2.2.2 实验条件 |
| 2.2.3 柠檬酸铝的制备 |
| 2.2.4 柠檬酸铝的比值确定 |
| 2.2.5 柠檬酸铝反应温度的确定 |
| 2.2.6 柠檬酸铝老化时间的确定 |
| 2.2.7 柠檬酸铝pH值的确定 |
| 2.3 交联助剂的筛选 |
| 2.3.1 稳定剂的筛选 |
| 2.3.2 缓凝剂的筛选 |
| 2.4 弱凝胶配方的确定 |
| 2.4.1 柠檬酸铝交联剂加量的确定 |
| 2.4.2 基本配方的确定 |
| 2.5 小结 |
| 第3章 弱凝胶的性能评价 |
| 3.1 抗温能力 |
| 3.2 抗盐能力 |
| 3.3 抗剪切能力 |
| 3.3.1 抗机械剪切能力 |
| 3.3.2 抗多孔介质剪切能力 |
| 3.4 封堵能力 |
| 3.5 突破压力及突破压力梯度 |
| 3.6 耐冲刷能力 |
| 3.7 剖面改善能力 |
| 3.8 微观研究 |
| 3.8.1 弱凝胶的AFM研究 |
| 3.8.2 弱凝胶的ESEM研究 |
| 第4章 弱凝胶提高采收率研究 |
| 4.1 弱凝胶提高采收率机理探讨 |
| 4.1.1 弱凝胶调剖的基本原理 |
| 4.1.2 弱凝胶调剖与聚合物调剖的区别 |
| 4.1.3 弱凝胶的堵塞作用 |
| 4.1.4 弱凝胶的微观驱油机理 |
| 4.2 提高采收率性能研究 |
| 4.2.1 一维填砂管模型 |
| 4.2.2 并联填砂管模型 |
| 4.2.3 非均质模型 |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4.3.1 一维填砂管模型 |
| 4.3.2 并联填砂管模型 |
| 4.3.3 非均质模型 |
| 4.4 小结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创新点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
| 1.2.2 裂缝渗流应力耦合理论研究现状 |
| 1.2.3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裂缝特征 |
| 2.1 裂缝静态特征 |
| 2.1.1 裂缝形态 |
| 2.1.2 裂缝开度及有效性 |
| 2.2 裂缝动态特征 |
| 2.2.1 实验器材与方法 |
| 2.2.2 裂缝的变形规律 |
| 2.3 裂缝发育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
| 2.3.1 各向异性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
| 2.3.2 裂缝应力敏感性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
| 2.3.3 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注采动态响应特征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弱凝胶在裂缝中运移规律研究 |
| 3.1 弱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 3.1.1 实验药品及制备方法 |
| 3.1.2 实验结果分析 |
| 3.2 弱凝胶在不变形裂缝内的运移规律 |
| 3.2.1 实验器材与方法 |
| 3.2.2 弱凝胶在裂缝内的流动规律 |
| 3.2.3 裂缝缝宽对弱凝胶流动的影响规律 |
| 3.2.4 弱凝胶粘度对其在裂缝内流动的影响规律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弱凝胶在裂缝中流动理论模型 |
| 4.1 弱凝胶溶液在裂缝内的流动理论 |
| 4.1.1 连续性方程 |
| 4.1.2 流体本构方程 |
| 4.1.3 动量方程 |
| 4.1.4 状态方程 |
| 4.2 裂缝变形方程 |
| 4.3 弱凝胶流动模型及求解方法 |
| 4.3.1 忽略变形时弱凝胶的流动模型 |
| 4.3.2 考虑变形时弱凝胶的流动模型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裂缝中弱凝胶流动动力学模拟 |
| 5.1 裂缝不变形情况下弱凝胶运移规律 |
| 5.1.1 注入压差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1.2 裂缝缝宽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1.3 稠度系数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1.4 流态指数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2 裂缝变形情况下弱凝胶运移规律 |
| 5.2.1 注入压差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2.2 初始缝宽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2.3 稠度系数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2.4 流态指数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2.5 裂缝应力敏感程度对弱凝胶运移的影响 |
| 5.3 裂缝变形与不变形情况下弱凝胶运移规律对比 |
| 5.3.1 注入压差的对比 |
| 5.3.2 缝宽的对比 |
| 5.3.3 稠度系数的对比 |
| 5.3.4 流态指数的对比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弱凝胶深部调剖机理 |
| 6.1 弱凝胶的选择注入性 |
| 6.1.1 多裂缝弱凝胶注入实验 |
| 6.1.2 多裂缝弱凝胶注入理论 |
| 6.2 弱凝胶的封堵性能 |
| 6.3 考虑裂缝变形时弱凝胶运移封堵规律研究 |
| 6.3.1 实验方法及步骤 |
| 6.3.2 注入压力对弱凝胶注入深度的影响 |
| 6.3.3 缝宽对弱凝胶注入深度的影响 |
| 6.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的发展 |
| 1.3 研究完成的工作及技术指标 |
| 第2章 双河区块地质及开发特征 |
| 2.1 油藏地质特征 |
| 2.2 开发简史及现状 |
| 第3章 深度调剖剂配方的优选与影响因素分析 |
| 3.1 深度调剖驱油体系的组成以及形成条件 |
| 3.2 弱凝胶驱油机理 |
| 3.3 调剖剂性能评价方法 |
| 3.4 成胶时间及成胶强度 |
| 3.5 实验准备 |
| 3.6 实验结果以及配方筛选 |
| 3.7 深度调剖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
| 3.8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深度调剖实验研究 |
| 4.1 实验条件以及方法 |
| 4.2 水驱油实验 |
| 4.3 单一聚合物调剖实验研究 |
| 4.4 不同调剖段塞尺寸的调剖实验研究 |
| 4.5 不同调剖剂配方的调剖实验研究 |
| 4.6 单一聚合物和注调剖剂实验结果对比 |
| 4.7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调剖堵水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现状及发展情况 |
| 1.3 弱凝胶深部调剖技术 |
| 1.4 调剖物理模型实验研究 |
| 1.5 调剖半径的确定方法 |
| 第2章 油田的基本概况及研究内容 |
| 2.1 河南双河油田北块Ⅳ层系地质开发特征 |
| 2.1.1 油藏地质特征 |
| 2.1.2 开发概况及调剖堵水技术的必要性 |
| 2.2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要求 |
| 2.2.1 论文研究内容 |
| 2.2.2 技术指标 |
| 第3章 深度调剖物理模型实验前的准备 |
| 3.1 填砂管模型的制作 |
| 3.1.1 粒径相同的球形颗粒模型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
| 3.1.2 填砂岩心渗透率影响因素 |
| 3.1.3填砂管岩心的制作步骤 |
| 3.1.4 填砂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对渗透率产生影响 |
| 3.2 调剖剂溶液的配制 |
| 3.2.1有机酸/HPAM反应机理 |
| 3.2.2 聚合物的配制 |
| 3.2.3 调剖剂的配制 |
| 第4章 深度调剖实验分析研究 |
| 4.1 实验内容 |
| 4.2 水驱油实验过程及分析 |
| 4.3 不同调剖段塞尺寸的调剖实验研究 |
| 4.3.1 实验结果 |
| 4.3.2 注入PV量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
| 4.4 弱凝胶深部调剖作用机理 |
| 第5章 调剖半径优化研究 |
| 5.1 研究方法 |
| 5.2 调剖半径计算方法以及结果 |
| 5.3 分析与讨论 |
| 5.4 调剖半径的修正 |
| 第6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