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教师是“道德圣徒”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教师是“道德圣人”吗?(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舟,刘水云[1](2021)在《教师道德形象建构与政策设计——基于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理论》文中研究指明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理论是20世纪西方公共政策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针对某一目标群体的政策设计与主流社会对其的正面或负面形象相关,并通过政策设计分配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负担。道德形象是教师的形象之一,采用目标群体社会建构及政策设计框架理论分析典型教师道德形象如何被社会建构,进而影响政策设计,且通过教师群体在政策设计中的利益和负担分配体现出来。梳理圣人化、妖魔化与人性化的教师道德形象的由来与发展,探讨不同的教师道德形象与教师政策设计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可以看出,教师群体的道德形象为社会文化所建构,其影响教师相关政策的出台,又受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监督。

王金铭[2](2021)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A Short Introduction(Excerpts)》文中指出儒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如今仍然充满生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国外着作《儒学概论》(Confucianism:A Short Introduction),并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章节进行翻译。选取的章节主要讲述了儒学在教育和修身方面的主张以及对东亚国家的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奈达认为在翻译中意义为先,形式其次。翻译不应受原文形式所限制,而是要灵活变通,再现源语内容。原文作为学术着作,用词正式、句式多样、内容客观。对此,译者通过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如词义引申、词性转换、融合、倒置、拆分等,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报告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任务描述,介绍了原文及任务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难点和译后改进;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内容为功能对等理论的介绍及其应用;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探讨翻译中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策略;第五部分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翻译的启发。译者希望借助本次翻译实践帮助人们了解儒学海外传播状况,并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傅茂旭[3](2021)在《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文中提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促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礼仪风范和文化意识,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民族性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学界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也渐有积壤成山之势,尤其围绕孔子教育思想的多角度探析,更是学者们开展研究的重要取径。但管见所及,从“孔子之叹”的角度系统研究孔子思想的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以“孔子之叹”为切入点,对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当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孔子之叹”是孔子一生中所作的叹辞,这些叹辞散见于《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诸多经典,按照情绪表达的不同,有感叹、赞叹和嗟叹之分。“孔子之叹”的产生与春秋时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经济方面,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粟黍为主、多种农作物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铁犁牛耕”的技术得到了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原有的公私界限,旧的生产关系逐渐瓦解。在政治方面,周朝的宗法制与分封制力量逐渐减弱,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由周初比较可靠的父子兄弟关系转变为邦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小宗之间的等级秩序名存实亡,各国纷纷通过战争兼并他国的土地。在礼乐文化方面,礼乐文化对诸侯与贵族阶层的约束日趋衰微,社会伦理失序,面临“礼崩乐坏”的局面。在鲁国的国际与国内形势方面,鲁国此时已沦为军事上的二流国家,折冲在齐、晋、吴等大国之间,暂时维持了相对和平的环境,而国内的军政大权则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家大夫手中。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战乱纷杂的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注定了他的王道政治很难得以推展,因此,他的一生颇多叹辞。根据主题不同,本文将“孔子之叹”分为:为学之叹、为政之叹、为教之叹和为道之叹,并分别对其内涵及教育意蕴进行了探究。“为学”是儒家进德修业的第一要事。就孔子的“为学之叹”来看,他推崇“志于道”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其中,“道”指人道,它源出于天,是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其核心内容则是提升道德修养、和谐人际关系的“仁”。“仁”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爱人”,是各种德性的总和,以礼乐为其外在表现。“道”与“仁”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不同面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志于道”就是“志于仁”。在为学典范方面,孔子主张以上古时期的尧、舜、禹,周朝的文、武、周公以及当代的子产、晏婴、蘧伯玉等为榜样,以“好学不倦”、“乐以忘忧”的积极态度学习儒家之道,并有意识地避免消极态度的影响。这些对当代学者确定为学的地位、典范和态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学而优则仕”。先秦儒家认为,学者学有所成后,便应该入仕为官,通过办政治来利益天下。但彼时正值战乱纷杂、伦理失序的春秋时期,孔子周流列国十余年,仍然没有得到入仕行道的机缘,因此颇有“礼崩乐坏”与“时无君子”之叹。但在周流四方的过程中,通过对各国政治状况和执政者素养的观察与反思,他建立了一套以“德”为主体的治国之道。他认为,为政者应该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通过“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采用礼乐仪式规范百姓的行为,对百姓的道德养成形成巨大感召,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风美俗的形成。在为政次第方面,应该以“正名”为前提,以“信”为侧重点,按照“庶、富、教”的顺序,最终达到“无讼”的为政目标。这些内容对学者“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感的养成,“勉强而为之”的淑世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的垂范与“无讼”的社会理想的树立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认为,如果为政的道路走不通,就可以通过为教的方式来教化生徒,实现人生价值。从孔子“为教之叹”来看,他的为教方法包括“叩则鸣”的问答法、“侍坐言志”的讨论法、“从游论道”的参观法、“历事而教”的实践法等;他的为教内容以《诗》、《书》、《礼》、《乐》为基础科目,以《易》、《春秋》为高阶科目。他对弟子的“贤能”之处进行了赞叹,对弟子的“不肖”行为进行了慨叹,对弟子的“早夭”进行了惜叹。这些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确定、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学、为政、为教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为道的过程。孔子的“为道之叹”意味着君子应该意识到“为道”的必要性,以“谋道不谋食”为原则,通过“一以贯之”的路径,实现明道的目标。“为道”可以分为“内圣”与“外王”两个向度,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内圣”相较于实现社会理想的“外王”具有更为优先的意义。因此,君子即使在贫困潦倒之时,也能“安贫乐道”;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能“笃信守道”。孔子经历了从“积极入仕”到“勉强行道”,再到“大道难行”,最后到“大道未行而己身将殒”的心路历程,显示出他行道与救世的执着。这些内容对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仁者爱人精神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李香凝[4](2021)在《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完美人格典型,是人们所向往到达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作为一定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范式,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儒家的理想人格包含“君子”与“圣人”两重境界,其内涵无不体现着“仁”与“礼”“天”与“人”以及“知”与“行”的统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的大背景下,面对当前市场经济逐利最大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多元文化融合与冲突中所滋生出的不良文化,其道德发展状况和道德现实需求是当下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选取X和Y两所大学的教师展开访谈,在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同时,立足高校道德理论课、社会道德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三个角度,发现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契合程度不理想、高校道德教育正向化与负面社会道德环境存在张力、道德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待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弱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四个方面着手,一对一分析出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具体原因。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以其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为高校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凝聚大学生的道德共识提供了良好借鉴和启示。新时代,要巧妙化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进一步发展,使其成长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有为青年,可以从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中寻求思路、汲取智慧与力量。本文即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入手,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挖掘,有针对性地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进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环境和道德教育载体四方面。古为今用、援古证今,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发挥功效。

肖玲[5](2021)在《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扬州市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华夏文明熠熠生辉。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很多大众通过“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有了了解,形成学习国学的热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级学校纷纷引入国学教育,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国学经典诵读走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延伸,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和优秀,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其次,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与德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圣人先贤为人处世的方法,对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和分析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利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观察法,走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课堂,了解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时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利用访谈法,了解教师与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建议。通过对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调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根据扬州市x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效果的策略。另外,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在小学阶段探索有效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指导策略,为一线教师实施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提供参考。

李茜[6](2021)在《张载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张载及其创立的关学学派,对于推动中国传统儒学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并不断被传扬。张载作为关学的集大成者,不仅是我国北宋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是着名的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在宋代以及明清之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丰富而深刻的,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文明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张载的德育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提倡“以礼为教”,最终落点到社会实践中。张载的德育思想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如宋朝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环境、继承与发扬儒家传统的德育思想以及本人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等,这些因素对于张载德育思想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载德育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德育目标上主张学为圣人的最终目标,在德育原则上强调养正于蒙、德治统一、心统性情和立诚为本四种原则,其中德育核心内容是以礼为本,主要方法提倡敦本善俗的德育方法。张载将儒家“尊礼贵德”的思想传承下来,把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德育为本开展教育。关于德育的核心内容,主张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以躬行礼教为主旨,突出礼的社会作用,体现理学家提倡的封建伦理纲常,使人获得道德行为的自觉。在德育的原则方面,张载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强调德智统一,注重对于人性的培养以及“诚”的作用。在德育方法上主张“敦本善俗”的德育方法,即通过人们自身的内省以及教育者的教化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张载德育思想有其鲜明的特征,如以《易》为宗,构建道德思想体系;效法孔孟,形成道德教育依据;以《中庸》为体,深化道德理论基础;以礼为用,实现道德教育功能等。张载作为关学宗师,他一生躬行礼教,精思力践,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德育思想体系,开辟了宋明理学的新天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具有知名度的历史文化人物。他的德育思想具有思想的深度,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和目的性,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时和现今都有深刻影响与价值,值得我们发扬和重视其合理的内容。

林孝斌[7](2021)在《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文中指出《天主实义》作者在文本中设置了“中士”和“西士”作为对话双方,就本原观、灵魂观、为善论和伦理观等论域展开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发现西士的宣教立场虽然十分鲜明,但却诉诸于推理-论证;中士,似乎是被设计而生,但在与西士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质疑-自卫。从这个角度上看,如若简单的将中士界定为被着者设计而生的话,显然有失偏颇。但中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时人的立场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史实考证和文本辨析。这并非本文的主要旨向。本文仍将此对话双方视为源始于中西不同生存处境、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主体,并在文本分析中呈现各自的思想视角和生存秩序,即中士的感通视角及其天命-性-理的生存秩序,以及西士的理性视角及其天主-理性的生存秩序。由于《天主实义》文本内容所涉及的天主、灵魂等论域归属于宗教问题,而对该论域的呈现方式又是在哲学意义上给出的,故对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既需要宗教的观察视角也不能忽视哲学的思维方法。从方法上看,宗教更多的是关注生存中的信仰-情感问题,哲学则多注重理性-观念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关注人生存中理性与信仰这两种面向之间的交织与张力,并着力分析生存中涌现出的各种情感和观念在生存中的意义。在内容上,本研究围绕“中西士间思想出发点与生存秩序之争”的问题展开。为此,本文从双方在本原论,及其他目前研究者鲜有系统进入文本的灵魂论、为善论和伦理观这四方面,基于详实的文本研究,呈现中西士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交锋。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呈现文本主体内容的时候,更侧重于呈现中西双方在相关问题中“认识论”上的根本差异,以试图推进探索中西间思想性对话如何能进深到更具有实质性的程度。文章将认识论问题贯穿文本分析的始终,在分析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中西士间认识论路径的差异和所呈现对象在不同意义上的实在性问题。在强调认识论的同时,也突显了中西士间的思想性对话在生存论上的意义和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勾勒中西思维方式的迥异,而是借助文本的梳理,呈现双方在思想起点上的差异,并以此贯穿全文。致力于呈现双方对话的关键不是观念之争,乃是生存出发点之争。只有回到这个原始争论的起点,才能更好廓清中西士双方的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层面上以及所可能进入的深度和广度。在努力跳出以往从“调适论”、“策略说”和“矛盾论”等研究视角的同时,努力补益以往研究中对中士认识论问题探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士“感通认识论”的认识论维度。同时亦对当下世界频发关于“主体间”对话中存在的生存张力和困境予以关注,在反思中西士间这一原始性对话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观照,试图给出这样的答案:对话不能仅停留在观念性的对决或辩争上,更需要有意识的去觉察和推进双方在情感维度上所呈现对象的认识论问题和生存论关注,如此或许能有助于中西间的对话进入到“实质性”层面。

史清琳[8](2021)在《英语儒学文本译后编辑中连贯的处理 ——《西方话语中的儒家伦理》(第1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机器翻译译文的译后编辑实践撰写而成。所选机译系统为SYSTRAN,翻译任务的原文本源自《西方话语中的儒家伦理》(Confucian Ethics in Western Discourse)的第一章,主要介绍儒家伦理的特点。该文本属于学术文本,专业性强,用词严谨,且复杂句多。由于中文和英文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连贯问题成为译后编辑实践中的难点。因此,如何改进机器译文以实现连贯重构,保证跨语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成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突出问题。根据Halliday和Hasan所着《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结合对SYSTRAN机器翻译问题的归类,针对译后编辑中的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篇连贯和其他连贯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机器译文的连贯性。在语法连贯方面,主要从指称、替代和连接三种衔接类型,探讨如何实现译文的连贯。在语义连贯方面,着重从词汇和语句两方面探讨译文连贯。在语篇连贯方面,主要从逻辑连贯和文体连贯分析译文连贯的实现。在其他连贯方面,主要从标点符号方面入手。并结合代表性案例分析,发掘文本内深层连贯关系,采用省译、转换、合并等翻译技巧,实现译文中连贯的重构。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可以让更多人关注机器翻译,并为译后编辑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周青青[9](2021)在《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追求幸福的民族,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孕育了丰富的幸福思想。儒家孔孟幸福思想作为其中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价值,是中华儿女宝贵的思想财富,是大学生群体追求幸福人生的价值指引与精神食粮,是构建幸福社会、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源泉。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着手,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中探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幸福自由与儒家以“仁”为核心、以“道德”为原则的幸福思想,揭示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孟幸福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其中蕴含着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益教育资源。孔子幸福思想从幸福根本原则层面奠定了其德性幸福的总体基调,在修身养性的幸福实现基础上确立弘道之幸福实现方式,进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幸福境界。孟子幸福思想从本质上来看与孔子幸福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对其德性幸福思想进行了扩展。孟子幸福思想以“君子之乐”的现实幸福、“心性向善”的道德幸福与“内圣之道”的幸福境界充实、拓展了德性幸福观的内容,展现出儒家德性幸福的新形态。孔孟幸福思想的深刻价值意义与时代、现实实践中的“国学热”、网络传媒的发展等时代要求与可行条件为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结合时代特征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际,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修身与奋斗以及追求幸福与升华境界相统一。在融入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兼顾计划性与实效性等原则,科学融入,方达融入效果。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最终落脚为构建融入的路径系统。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汇聚融入合力,凝聚高校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校园社团、文化环境的融入与教育力量,并结合社会资源、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网络资源以及大学生主体的学习、自修、内化力量,通过多方教育力量与教育环境影响,实现孔孟幸福思想有机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并发挥实效,从而引导大学生领悟幸福真谛,投身幸福实践,追求幸福人生。孔孟幸福思想中蕴含的丰富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不仅对大学生群体的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现实存在的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性。大学生群体的幸福观教育需不断丰富、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观。我们应充分利用有益教育资源,发挥协同育人的力量,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注入思想智慧,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以科学健康的幸福思想观念与正确的方式方法追求人生幸福,实现幸福愿景。

徐艳兰[10](2020)在《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旨从“中原文献之传”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吕祖谦如何重建儒学学统。宋学的问题意识是重建内圣外王之道,而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正是对这一时代问题意识的回应。吕祖谦将传统思想之继承与时代思想之变革结合起来,走了一条以儒学学统为骨骼、以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为血脉的儒学复兴之路。这条路既有别于朱熹以天理论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建构,又迥异于陆王挺立心本体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他以“中道”作为贯穿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方法论,又以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打通内圣与外王的关隘,使得儒学重归内圣外王的格局。此种儒学学统建构方式,对宋元明清儒学尤其是清代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透过吕祖谦学术地位的演变,发现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学统到道统再复归注重学统的演变历程。虽然朱子以道统论为核心,以《四书》学为经典体系构建的理学得到官方认可,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核心,回归五经,统合孔孟,包举汉唐的学统论建构亦是儒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暗流。学统与道统相角逐且学统传衍至清代而复兴。其次,吕祖谦的学术体系是围绕着儒学学统而展开的,其所得“中原文献之传”的确切含义是“儒学学统之正”。这既是与金朝争正统的产物,也是吕祖谦对儒学发展的整体性思考的结果。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归宿,它们共同构成了吕祖谦学问之整体。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义理之学代表道统,辞章考据代表文统,经济之学代表治统。吕祖谦以学统去统合道统、文统与治统,既不割裂儒学发展的连续性又注重时代创新性,使得其中原文献之学呈现出与同时代人迥异的面貌。最后,透过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理据重建宋学,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吕祖谦在思想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上的地位。强调内圣与外王是儒学重要的特质,也是儒学区别于道家、佛家的显着特征。修己治人、成己成物,合内外之道的中原文献之学是吕祖谦学术的核心。在理学家转向内在心性修养,忽略外王事功的时代背景下,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吕祖谦在儒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既是宋学建构的参与者,又是婺学开拓者,更是儒学学统建构的完成者。宋代浙东事功学派、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浙东史学皆深受其影响。总之,中原文献之学展现了吕祖谦博杂思想背后的系统性及其为宋元明清儒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教师是“道德圣人”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是“道德圣人”吗?(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道德形象建构与政策设计——基于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理论
    (一)理论背景与发展
    (二)理论内容
三、 教师道德形象的社会建构与教师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一)教师圣人化道德形象与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1.教师圣人化道德形象的社会建构
        2.教师圣人化道德形象与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二)教师妖魔化道德形象与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1.教师妖魔化道德形象的社会建构
        2.教师妖魔化道德形象与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三)教师人性化道德形象与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1.教师人性化道德形象的社会建构
        2.教师人性化道德形象与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四)教师的道德形象与政策设计之间关系
四、结 语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A Short Introduction(Excerpt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2 Task Description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and its Author
        2.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2 Process Description
        2.2.1 Pre-translation
        2.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2.2.3 Post-translation
        2.2.3.1 Proofreading and Polishing
        2.2.3.2 Feedback from Readers and Supervisor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Equivalence Theory
    3.2 Application of Function Equivalence Theory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1.1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4.1.2 Part of Speech Conversion
        4.1.3 Annotation
        4.1.4 Fusion
    4.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2.2.1 Pre-position
        4.2.2.2 Conversion
        4.2.2.3 Post-position
        4.2.3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2.3.1 Following the Original Syntactic Order
        4.2.3.2 Reversing
        4.2.3.3 Cutting
        4.2.4 Translation of Quotations
Chapter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3)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文本选择与素材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之叹”的义涵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孔子之叹”的义涵
        一、“叹”的含义
        二、“孔子之叹”的含义
    第二节 “孔子之叹”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状况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
        四、春秋时期鲁国的国际与国内状况
第二章 为学之叹及其教育价值
    第一节 为学志向之叹
        一、“志于道”的为学志向
        二、“志于仁”的为学志向
    第二节 为学典范之叹
        一、“尧、舜、禹”上古之典范
        二、“文、武、周公”周朝之典范
        三、“子产、晏婴、蘧伯玉”时代之典范
    第三节 为学态度之叹
        一、“好学不倦”的为学态度
        二、“乐以忘忧”的为学态度
        三、“难以哉”的为学障碍
    第四节 为学之叹的现代价值
        一、“学不能已”的为学定位
        二、“古圣先贤”与“时代精英”相结合的榜样学习法
        三、“好学”、“乐学”的为学态度
第三章 为政之叹及其教育意蕴
    第一节 “礼崩乐坏”之叹
        一、“礼崩乐坏”的本质
        二、“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时无君子”之叹
        一、“时无君子”的概况之叹
        二、“时无君子”的个案之叹
        三、“时无君子”的境遇之叹
    第三节 为政原则之叹
        一、“以德治国”的为政原则
        二、“礼让为国”的为政原则
        三、“正人先正己”的为政原则
        四、“知人用人”的为政原则
    第四节 为政次第之叹
        一、“必也正名”的为政前提
        二、“庶、富、教”的为政次第
        三、“信、食、兵”的为政侧重点
        四、“无讼”的为政目标
    第五节 为政之叹的教育意蕴
        一、“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者
        二、“勉强而为之”的时代逆行者
        三、“正人先正己”的道德垂范者
        四、“无讼”社会的理想奋斗者
第四章 为教之叹及其教育镜鉴
    第一节 为教方法之叹
        一、“叩则鸣”的问答法
        二、“侍坐言志”的讨论法
        三、“从游论道”的参观法
        四、“历事而教”的实践法
    第二节 为教内容之叹
        一、“思无邪”的《诗》之叹
        二、“郁郁乎文哉”的《礼》之叹
        三、“洋洋乎盈耳哉”的《乐》之叹
        四、“人君辞诰之典”的《书》之叹
        五、“可以无大过”的《易》之叹
        六、“知我罪我”的《春秋》之叹
    第三节 弟子之叹
        一、弟子“贤能”之赞叹
        二、弟子“不肖”之慨叹
        三、弟子“夭亡”之惜叹
    第四节 为教之叹的教育镜鉴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
        三、“师徒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第五章 为道之叹及其教育意义
    第一节 志道学道之叹
        一、学“道”的必要性
        二、“谋道不谋食”的为道原则
        三、“一以贯之”的为道路径
    第二节 乐道守道之叹
        一、“箪食瓢饮”的乐道之叹
        二、“君子固穷”的守道之叹
    第三节 行道传道之叹
        一、“吾其为东周乎”的志在行道之叹
        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强行道之叹
        三、“归与归与”的大道难行之叹
        四、“甚矣,吾衰也”的己身将殒之叹
    第四节 为道之叹的教育意义
        一、教育形上体系的建构
        二、学生对理想人格的坚守与追求
        三、因“时”而变的仁者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网站及报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涵
        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特征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演进
        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奠基阶段
        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兴起阶段
        三、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二、十八大之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实证调查
        一、访谈调查的准备与样本选取
        二、调查过程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
        一、道德教育工作与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契合程度不理想
        二、高校道德教育正向引导与负面社会道德环境存在张力
        三、道德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待提高
        四、大学生道德自律弱化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道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感悟和心理诉求的重视程度不足
        二、市场经济环境和文化多元化对校园环境造成冲击
        三、对传统文化中优质道德教育资源的挖掘欠缺深度与广度
        四、大学生对儒家优秀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
第三章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据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二、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需求
        三、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契合性
        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相通性
        三、儒家培养理想人格的方法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具有相似性
第四章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一、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课程
        二、借鉴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开展专题道德教育
    第二节 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一、树立理想人格榜样做好道德榜样示范
        二、拓宽德育实践渠道强化道德实践锻炼
    第三节 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一、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助推道德教育
        二、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促进道德教育
        三、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强化道德教育
    第四节 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载体
        一、借助新媒体技术开辟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阵地
        二、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网络工作团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2 相关访谈记录整理汇总
致谢
作者简介

(5)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扬州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价值的研究
        (二)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研究
        (三)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四)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校本课程的研究
        (五)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六) 对既往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方法
        (一) 访谈法
        (二) 问卷法
        (三) 个案研究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基本概念
        (一) 国学
        (二) 国学经典
        (三) 诵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
        (一)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第二章 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调研
    一、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现状调查的设计
        (一)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调查对象
        (二) 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调查目的
        (三) 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调查方法
    二、扬州市x小学师生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认识的调研
    三、扬州市x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施情况的调研
        (一)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时间的调研
        (二)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目标的调研
        (三)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式的调研
        (四)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调研
        (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评价的调研
        (七)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效果的调研
        (八)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困难的调研
    四、“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构建实践
        (一) “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构建背景
        (二) “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目标
        (三) “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内容及编排
        (四) “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教学形式
        (五) “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教学评价
        (六) “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案例
第三章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成效及反思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四) 创建校园国学氛围
        (五) 完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诵读材料难度较高
        (二) 诵读时间分散且少
        (三) 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素养不足
        (四) 教师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意义缺乏深入的理解
    三、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反思
        (一)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缺乏合理性
        (二) 国学经典诵读时间得不到保障
        (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评价标准尚未成熟
第四章 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改善策略
    一、学校方面
        (一)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二) 精选诵读国学篇目
        (三) 创设校园国学氛围
    二、教师方面
        (一) 提高小学教师国学经典诵读理论素养
        (二) 教师合理安排并保障教学时间
        (三) 优化小学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式
        (四) 激发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张载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张载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哲学基础
    (一)张载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张载德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二、张载德育思想体系
    (一)张载德育思想的教育目标
    (二)张载德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三)张载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张载德育思想的主要方法
三、张载德育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以《易》为宗,构建道德思想体系
    (二)效法孔孟,形成道德教育依据
    (三)以《中庸》为体,深化道德理论基础
    (四)以礼为用,实现道德教育功能
四、张载德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一)张载德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二)张载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由来
    二、为何以《天主实义》作为分析文本?
    三、宗教哲学的观察视角
    四、文献综述:国内外对《天主实义》文本的研究及分析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及分析
        (1) 晚明时期儒、佛学者对《天主实义》的认同和批判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天主实义》的研究进路:比较、历史、分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五、主旨论证的思路和篇章布局
第一章 《天主实义》中的三重语境
    第一节 西士所存在的双重语境
        一、西士的天主教思想背景
        二、西士对儒学的研究与应用
        三、西士恩典神学视角的缺失
    第二节 中士的时代性思想背景及其思想论域
        一、阳明后学的思想主流
        二、晚明中士的思想论域
        三、东林儒学与实学暗兴
        四、中士言辞背后的“感通”思维
第二章 《天主实义》中的本原论争
    第一节 “位格”性天主:西士对“太极/理”本原论的批判
        一、理性与“位格”性之天主
        二、理性对“太极/理”不能为本原的批评
    第二节 “生成”论之太极/理:中士对西士批判的回应
        一、“生成论”之太极
        二、中士的“敬”意识
        三、感通中的太极/理
        四、生存秩序中的太极/理
    第三节 西士式“本原”观对中士生存秩序完善性辨析
        一、西士式“本原”观中的超越性维度的挑战
        二、超越性维度对中士“生成”论修身的益处辨析
        三、超越性维度对补益儒家社会秩序的理论性意义
第三章 “独立灵魂”与“万物能否一体”的辩争
    第一节 独立灵魂论:西士的两世说与万物一体观
        一、自由意志与“两世”说
        二、独立灵魂和后世维度的展开
        三、独立灵魂观对万物一体论的批评
    第二节 中士对独立灵魂和万物一体观的驳正
        一、中士道德性的生死观传统
        二、现世维度中的修身与成德
        三、中士的“魂魄论”与万物一体观
    第三节 驳灵魂轮回:中西士间的思想交织
        一、西士对灵魂轮回论的理性批驳
        二、中士在人伦秩序观中驳灵魂轮回论
第四章 善之论争:为善是否有意?
    第一节 西士的“为善有意”观
        一、理性界定中的“善”、“意”概念
        二、善的缺失:西士论“恶”的问题
        三、天主:“正意”之源
        四、为善有意与善之困境
    第二节 中士对“为善无意”思想的辩护
        一、“为善无意”问题的由来
        二、中士以“性”解为善无意
        三、敬天诚性与为善无意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生存意识
        一、后世的抽象性与现实性问题
        二、“利”的现实性与完善性问题
        三、“有意”与“无意”间的张力:“小人—君子”的视角
第五章 伦理交锋:修身、治学、行孝
    第一节 忏悔与自省:天主拯拔与自我完善
        一、呈现伦理背后认识论问题的必要性
        二、忏悔与天主旨意
        三、自省与参赞化育
    第二节 内外有别:学之为己抑或为天主?
        一、什么是“真学问”?
        二、如何达到真正的学问?
    第三节 内外学问的功夫论
        一、理性与灵修
        二、“诚-性”与检慎
    第四节 不同起点上的行孝观
        一、有必要专门谈论孝道问题
        二、西士论孝:以天主之道为目标
        三、中士尽孝:以造就天命为中心
结语 理性与感通:呈现方式与生存秩序
    一、理性与感通的切磋:一种宗教哲学观察视角
    二、两种认识论、两种认识对象和两种实在性
    三、思想交锋中的感通与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英语儒学文本译后编辑中连贯的处理 ——《西方话语中的儒家伦理》(第1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1.2.1 文本内因素分析
        1.2.2 文本外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选择
        2.1.2 相关理论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2.4.1 自我审校
        2.4.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语法连贯
        3.1.1 指称衔接
        3.1.2 替代衔接
        3.1.3 连接衔接
    3.2 语义连贯
        3.2.1 词汇衔接
        3.2.2 语句衔接
    3.3 语篇连贯
        3.3.1 逻辑连贯
        3.3.2 文体连贯
    3.4 其他连贯
第4章 翻译总结
    4.1 译后编辑问题总结
    4.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9)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选题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1.幸福观
        2.幸福观教育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2.儒家幸福观
二、孔孟幸福思想的基本解读
    (一)孔子幸福思想的基本内涵
        1.道德至上:幸福之根本原则
        2.修身养性:幸福之实现基础
        3.乐而弘道:幸福之实现方式
        4.与道合一:孔颜幸福境界
    (二)孟子幸福思想的基本内涵
        1.“君子之乐”的现实幸福
        2.“心性向善”的道德幸福
        3.“内圣之道”的幸福境界
三、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2.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内容的需要
        3.纠正大学生幸福观误区的现实要求
        4.增强大学生幸福感,构建幸福中国的时代风尚
    (二)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可行性
        1.孔孟幸福思想蕴含鲜明的时代价值
        2.“国学热”氛围的有效推动
        3.大学生对孔孟思想认同感较强
        4.网络传媒的引导影响
四、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原则
    (一)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1.坚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2.坚持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
        3.坚持修身内省与入世奋斗相统一
        4.坚持追求幸福与升华境界相统一
    (二)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原则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4.计划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五、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融入主阵地作用,加大融入力度
        1.各类高校要不断增强融入认同感
        2.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加强孔孟幸福思想教育
        3.组建优秀教师队伍,提高融入教育能力
        4.开设相关校园社团,搭建融入活动平台
    (二)发挥社会教育力量,推进融入进程
        1.积极营造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社会认同氛围
        2.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功能
    (三)利用网络融入阵地,发挥网络教育的引导性作用
        1.充分利用网络融入平台
        2.整合网络资源,优化融入内容
    (四)大学生应成为孔孟幸福思想的自觉践行者
        1.自觉学习孔孟幸福思想精华,增强融入主体意识
        2.结合自身实际,自觉树立正确幸福观
        3.注重自我修养,提升幸福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吕祖谦思想总体研究
        1.2.2 吕祖谦义理之学的研究
        1.2.3 吕祖谦辞章之学的研究
        1.2.4 吕祖谦考据之学的研究
        1.2.5 吕祖谦经济之学的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原文献之传”与吕祖谦儒学学统建构
    2.1 “中原文献之传”的内涵考辨
        2.1.1 南宋时人之认同:“中原文献之传”乃儒学之正统
        2.1.2 宋元朱熹后学之新诠:“中原文献之传”为伊洛渊源之道学
        2.1.3 明清学者之复归:“中原文献之传”即图书资料之学
        2.1.4 现当代学者的多维视域:“中原文献之传”古今内涵之融合
    2.2 儒学学统及其四个面向的学理依据
    2.3 学统与道统的角逐: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
        2.3.1 “升—降—升”:吕祖谦学术地位之演变
        2.3.2 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探析
    2.4 中原文献之传的传承脉络考
        2.4.1 高平、庐陵、鄞江、西湖五传
        2.4.2 安定、泰山、濂溪、焦氏、荆公、横渠、百源、清敏四传
        2.4.3 涑水、二程、荥阳、了翁、廌山、和靖三传
        2.4.4 二传元城、龟山、谯氏、武夷、横浦之学
        2.4.5 一传白水、玉山、三山、芮氏之学
        2.4.6 兼传三苏、王苹、胡宏之学
    2.5 从“中原文献之传”到中原文献之学
        2.5.1 义理之学的传承
        2.5.2 辞章之学的承传
        2.5.3 考据之学的的承袭
        2.5.4 经济之学的承继
    2.6 中道:吕祖谦构建儒学学统的方法论
        2.6.1 中庸之道的常道特征
        2.6.2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意义
第3章 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
    3.1 义理之学的来源
    3.2 义理之学的总体架构
        3.2.1 无极而太极: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2.2 相倚又相成:整全之道的展开方式
        3.2.3 分立而不分离:道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3 理气论:理气合一
    3.4 心性论:心与天一、心与理一、心性合一
    3.5 工夫论:工夫须从心上做
    3.6 道器不离:理——心——气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6.1 理事一致
        3.6.2 理礼合一
        3.6.3 心史合一
第4章 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
    4.1 求道于经,以经为文:吕祖谦文道合一的思想
        4.1.1 重道轻文的时代背景
        4.1.2 以学统统合文道
    4.2 “巧”在文道并进的文章工夫——吕祖谦斯文重建的旨趣
        4.2.1 “东莱之弊尽在于巧”
        4.2.2 巧之所指:文章工夫
        4.2.3 “巧”之旨归:重建斯文
第5章 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
    5.1 语言文字学
        5.1.1 承汉儒之旧的音韵学
        5.1.2 守旧与创新并举的训诂学
    5.2 古籍编纂与史学考订
        5.2.1 吕祖谦对《古周易》的复原及其意义
        5.2.2 吕祖谦对《程氏易传》的整理与刊刻
        5.2.3 史学考订
第6章 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
    6.1 吕祖谦之政治思想与实践
        6.1.1 政治伦理思想
        6.1.2 政治生态思想
        6.1.3 德法并行:政治制度思想
        6.1.4 政治实践
    6.2 经济思想与实践
        6.2.1 寓兵于农,提高土地生产力
        6.2.2 取民有制,宽省民力
        6.2.3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6.2.4 农商并重、工商各有其分
        6.2.5 经济实践
    6.3 教育理念与实践
        6.3.1 学以成圣的人格教育目标
        6.3.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6.3.3 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的教育方针
        6.3.4 教育实践
    6.4 推势阐理之经世史学
        6.4.1 吕祖谦的史学渊源
        6.4.2 经史一体的史学观
        6.4.3 读史之法
        6.4.4 推势阐理,以史经世
        6.4.5 以“礼”为核心的史学特色
第7章 中原文献之学的旨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1 重建内圣外王之道: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
        7.1.1 通世务、实践履的经学主旨
        7.1.2 文贵有用、文以宣言文学功用观
        7.1.3 通古今之变,用于当世的治史目的
    7.2 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对后世的影响
        7.2.1 对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响
        7.2.2 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
        7.2.3 对清代朴学的影响
        7.2.4 对浙东史学的影响
    7.3 博杂抑或博洽?——吕祖谦学术的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教师是“道德圣人”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道德形象建构与政策设计——基于目标群体社会建构与政策设计框架理论[J]. 何小舟,刘水云. 教育学报, 2021(06)
  •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A Short Introduction(Excerpts)[D]. 王金铭.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孔子之叹及其教育意蕴[D]. 傅茂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李香凝.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5]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扬州市X小学为例[D]. 肖玲. 扬州大学, 2021(09)
  • [6]张载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李茜. 延安大学, 2021(11)
  • [7]理性与感通:《天主实义》里中西士间的思想交锋[D]. 林孝斌. 山东大学, 2021(11)
  • [8]英语儒学文本译后编辑中连贯的处理 ——《西方话语中的儒家伦理》(第1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史清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9]孔孟幸福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 周青青.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D]. 徐艳兰. 湖南大学, 2020(02)


国学论文 儒家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上一篇:英国论文查重单项
下一篇:“以德治国”实践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