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凯旋,秦克章,韩日,赵俊兴,王乐,高燊,张夏楠[1](2021)在《岩浆热液型银矿床、银矿省及形成的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岩浆热液型银矿床主要指与岩浆热液作用相关的独立银矿床和共生银矿床(Ag平均品位一般大于100g/t),它是银最重要的来源。本文对全球80多个典型的大型-超大型岩浆热液型银矿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将其主要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低硫型、中硫型和高硫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和五元素型四种类型,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占主导,斑岩型和矽卡型数量较少。全球大型-超大型的岩浆热液型银矿床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俯冲带和中亚造山带东段,这些银矿床均位于陆壳基底之上。按照发育地区不同可分为六大银成矿省,即中国兴蒙银成矿省、美国西部盆岭银成矿省、墨西哥西北银成矿省、秘鲁中部银多金属成矿省、玻利维亚银锡成矿省和俄罗斯远东银锡成矿省。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这些银成矿省与大规模酸性-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包括发育大量酸性熔结凝灰岩的长英质大火成岩省,或者富锡流纹岩、黄玉流纹岩和石英斑岩等高演化岩浆岩。这些大规模岩浆热液银成矿作用通常与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转换相关,比如从挤压到伸展或者伸展到挤压。相对富银的含水大陆下地壳源区、大规模高分异的岩浆作用、银对熔体中共存硫化物和磁铁矿相对弱的相容性、高盐度的流体、成矿流体集中运移的通道和高效的沉淀机制是银大规模成矿的有利控制因素。银矿床的研究工作相对于铜、金矿床远远落后,银成矿省和酸性大火成岩省的内在联系、控制斑岩钼-银/锡-银两种银成矿系统的机制、岩浆演化对银成矿的控制、银矿潜力区的勘查找矿等关键问题仍亟待解决。
王文元[2](2021)在《内蒙古得尔布干成矿带南段铅锌银及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得尔布干成矿带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以及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南缘,其主体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之上。其南段发育以铜钼及铅锌银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典型代表包括甲乌拉铅锌(银)矿床、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等。依据矿床地质、矿化特征以及成因可将得尔布干成矿带南段多金属矿床划分为斑岩型(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热液脉型(甲乌拉铅锌(银)矿床、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三种主要类型。其中,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产于侏罗世的二长花岗斑岩体中,热液成矿作用大体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辉钼矿-石英、黄铜矿-石英及方解石-石英四个阶段;甲乌拉铅锌(银)矿床产于中侏罗统火山岩与砂岩中,其热液成矿作用大体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辉钼矿-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方解石-石英五个阶段;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产于中侏罗统火山岩和砂岩中,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石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碳酸盐-石英四个阶段;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产于中侏罗统火山岩中,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石英-锰碳酸盐及方解石-石英四个阶段。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各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来源均与研究区内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斑岩型铜钼矿床(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以地壳流体为主,成矿流体为中高温的Na Cl-H2O体系的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元素来源于岩浆硫,铅元素部分来源于二长花岗斑岩,为壳幔混源铅。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导致该矿床金属矿物沉淀的关键机制。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甲乌拉铅锌(银)矿床和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混有少量岩浆水,成矿流体为中温、中盐度的Na 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的前期存在岩浆水,后期则混入了大气降水,以地壳流体为主。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元素来源于岩浆硫,铅元素为壳幔混源铅。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导致该矿床金属矿物沉淀的关键机制。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的Na 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的前期存在岩浆水,后期则混入了大量的大气降水,以地壳流体为主;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元素来源于岩浆硫,铅元素为壳幔混源铅。该矿床成矿流体沸腾作用不明显,温度下降与水/岩(W/R)反应可能是导致该矿床金属矿物沉淀的关键机制。成岩成矿年代学与成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178~180Ma),甲乌拉铅锌(银)矿床、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和额仁陶勒盖银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134~138Ma)。因此,得尔布干成矿带南段有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均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作用的构造环境之中。依据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以及热液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如下的区域成矿模式:1)早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持续向南俯冲,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乌奴格吐山二长花岗斑岩的母岩浆,岩浆分异出的岩浆热液逐渐发育成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2)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洋已经闭合,此时研究区处于伸展环境之下,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A-型花岗岩),壳幔物质混合,形成了甲乌拉-查干布拉根矿床石英二长斑岩与额仁陶勒盖石英斑岩的母岩浆。岩浆分异出的岩浆热液逐渐发育并混合大气降水形成甲乌拉铅锌(银)矿床、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和额仁陶勒盖银矿床。
李浩然[3](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冯锐,张永明,URIBE Hernan,毛志昊[4](2021)在《新探明的玻利维亚银沙(Silver Sand)超大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沙银矿(Silver Sand silver deposit)是玻利维亚锡矿带内新探明的一个超大型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银矿床,已探明银金属资源量约1万t,平均银品位约120 g/t,并伴有少量铅、锌、铟、镓。银矿化与中新世中酸性侵入岩和次火山岩有关。矿体赋存于白垩系蚀变褪色石英砂岩中的密集构造裂隙带内。成矿作用可以划分为原生硫化物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原生硫化物成矿期大致可分为3个矿化蚀变阶段,矿化蚀变阶段Ⅰ为大面积绢云母化褪色蚀变及玻利维亚型层状(manto)锡矿化、矿化蚀变阶段Ⅱ为细脉状和构造角砾间含银硫盐和硫化物,矿化蚀变阶段Ⅲ为方解石细脉。银沙银矿分布最为广泛的围岩蚀变类型为绢云母化,其次为黄铁矿化,以及少量硅化、碳酸盐化和重晶石化。矿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围岩白垩系石英砂岩构造裂隙内成密集含银硫盐和硫化物细脉及角砾岩脉。矿体埋藏浅,规模大,适合大规模露天开采。作为玻利维亚锡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弧后地区。根据成矿过程特点,文章初步提出银沙银矿的成矿模型,并根据两年以来找矿勘查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银沙银矿所在的成矿带呈近北北西走向,长约8 km,宽约2.5 km,区内遍布采矿遗迹,通过进一步系统勘探和开发,有望再探明一个世界级银矿区。
金露英,秦克章,李光明,赵俊兴,李真真[5](2020)在《斑岩钼-热液脉状铅锌银矿成矿系统特征、控制因素及勘查指示》文中研究指明斑岩钼矿与热液脉状铅锌银矿为两类重要的矿床类型,两者往往分别独立产出,但越来越来的勘查实例揭示二者也可共生产出,构成统一的成矿系统。斑岩钼-热液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加拿大西南部、中国秦岭-大别地区、华北北缘及西拉沐伦带、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等地区。根据斑岩钼矿与热液脉状铅锌银矿的平面关系,成矿系统可分为近源和远源两类:近源时,两者直接叠置或者平面距离小于2km;而远源时,两类矿化平面距离一般不超过6km。成矿系统空间上表现可为上铅-锌-银、下钼的垂向叠置或者内钼、外铅-锌-银侧向共存的形式。时间上两类矿化一般近同期形成,或者相差通常不超过8Myr。成矿系统岩浆性质多为高演化的钙碱性花岗质岩浆,起源于下地壳且加入了不同比例的地幔物质。成矿系统的蚀变特征一般为斑岩钼矿化蚀变向热液脉状铅锌银矿蚀变的渐变,其中粘土化带与绢英岩化带是两类矿床的叠加区。钼矿化常与钾硅酸盐化或者绢英岩化带内侧密切相关,铅锌银矿化则常与浅部的低温硅化-绢云母-伊利石-水白云母化、碳酸盐化密切相关。基于S、Pb、Sr、Nd等同位素研究成果,钼铅锌银系统中成矿物质主要为岩浆来源,但可能有地层物质的加入。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来源为主,初始流体通常为单相中低密度流体,辉钼矿沉淀往往伴随着减压沸腾、大气水混合、冷却及/或水岩反应的进行,发生大规模钼矿化的温度区间通常在300~450℃。浅部脉状铅锌银矿化则由持续降温的流体在混入较多大气水或流体p H值中和而形成,温度区间在175~320℃。成矿系统空间上钼-铅-锌-银的分带,可能受控于流体演化过程中上述多个过程的综合叠加作用。通过总结对比钼铅锌银成矿系统、单一斑岩钼矿、单一热液脉状铅锌银矿床在勘查历史、构造因素、成矿岩体属性、流体特征、特征矿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等方面的异同,本文提出了指示浅部热液脉状铅锌银矿之下同一成矿系统深部斑岩钼矿的找矿标志,且对该成矿系统形成的岩浆性质、岩浆-热液系统、成矿元素、构造条件、保存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前人基础上,本文提出本类成矿系统理论研究展望:1)利用微区原位技术分辨矿物的不同期次及元素的分布状态,进而获得该类型铅锌银矿相对准确的成矿年龄; 2)确定斑岩钼-热液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的初始流体成矿元素和相关配位剂元素的含量; 3)建立钼铅锌银成矿系统的矿物学指示标志; 4)查明成矿系统岩浆过程、元素行为等精细成矿过程,研究其与其他成矿系统的差异。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找矿标志的提出或将提高对斑岩钼-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成矿过程的认识,为该类系统勘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陈敏[6](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提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高顺宝,郑有业,姜晓佳,李伟良,姜军胜[7](2020)在《冈底斯西段首例银锡多金属矿床的发现、成因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最新的矿产调查工作在冈底斯西段火山岩区新发现了拔隆银锡多金属矿床,地表矿体表现为受火山沉积断陷盆地边缘逆冲断隆带、火山机构及次级断裂控制的脉状矿体.为了查明该矿床的成因,开展了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矿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及S-Pb同位素等研究.结果表明:拔隆矿床含矿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6.5±1.2 Ma,矿物组合以中低温为主、兼有少量中高温矿物,闪锌矿Zn/Cd和Zn/Fe比值变化分别介于321~17 407、2.4~4.4,黄铁矿Co/Ni比值为2.2~3.6,硫化物样品δ34S值变化于2.94‰~4.48‰,206Pb/204Pb比值为18.590~18.779,207Pb/204Pb比值为15.636~15.865,208Pb/204Pb比值为38.883~39.991,具有岩浆硫、上地壳铅特征,矿床的形成与冈底斯西段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期的次火山热液密切相关.经与世界典型银锡多金属矿床的对比认为,拔隆矿床的成矿特征与世界大型-超大型银锡多金属矿床较相似,地表矿体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银多金属矿体,向下可能发育有斑岩型锡多金属矿体.拔隆矿床富银含锡的成矿特征在冈底斯西段属于首次发现,该发现不仅为研究冈底斯西段火山岩区矿床成因类型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约束,还极大地拓宽了冈底斯西段火山岩区的找矿视野.
徐智涛[8](2020)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区,大兴安岭成矿带西坡得耳布干成矿带内东北段,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交汇地带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得尔布干断裂中段西侧,是我国重要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的得耳布干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从西南至东北沿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依次发育着东珺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小型)、下护林铅锌多金属矿床(中型)、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该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工作与科研基础之上,选择研究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二道河子、得耳布尔和比利亚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矿区、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工作,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过程,并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地质模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及早白垩世安山玢岩与晚侏罗世石英斑岩接触带附近,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透镜状、角砾状,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围岩为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玛尼吐组安山岩和晚侏罗世石英斑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扁豆状、角砾状,具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明显;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具有分支复合和侧向再现特征。整体上,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均赋存于NE向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与NNE向吉尔布干深大断裂交汇处的次一级NW向张扭性断裂体系中;在成矿体系中,发育着石英斑岩、安山玢岩和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前两者与矿体共伴生产出,后者穿切矿体。2.野外地质观察和矿相学研究揭示,二道河子矿床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萤石化、青磐岩化,并可见冰长石、蛋白石、方解石;与二道河子相类比而言,得耳布尔矿床的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低温蚀变尤为明显。而比利亚矿床中绢云母化、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三座矿床与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密切关系的围岩蚀变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铅锌矿石,其次为银铅锌矿石和铜铅锌矿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以及表生金属氧化矿物褐铁矿、铜蓝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萤石、蛋白石、绿泥石等;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表生期和热液成矿期两个期次,其中热液期为主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期次,所对应的矿化阶段划分为3个主成矿阶段和7个亚阶段。综上,研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浅成低温低硫化型的矿床地质特征。3.对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围岩)、次火山岩或斑岩体和晚期侵入岩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和成矿热液期主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开展的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揭示:(1)二道河子矿区内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60.3±1.4Ma,安山玢岩成岩年龄为133.9±0.9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0.5±3.6Ma;(2)得耳布尔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凝灰岩成岩年龄为164.0±1.6Ma,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167.0±2.0Ma;玛尼吐组安山岩成岩年龄为140.2±2.6Ma;穿切矿体的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25.2±1.1Ma;(3)比利亚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成岩年龄为163.7±1.1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4)研究区内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岩浆喷溢发生在167164Ma,两期岩浆活动作用时间相近,限定铅锌多金属矿化时间于晚侏罗世(160Ma)与早白垩世之间(125Ma),精确成矿时代应发生在早白垩世(130131Ma),与早白垩世安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关联。4.研究区内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的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分析研究揭示:(1)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含矿围岩)具有高铝富碱,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且具低的(87Sr/86Sr)i(0.7050070.705240)、εNd(t)值(+0.6+1.7)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699883Ma),结合其全岩中铅同位素数据,综合认为其成岩岩浆具有下地壳和亏损型地幔混合或造山带混合源区,为新元古代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并由增生中元古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岩则表现为弱负铕异常(δEu平均为0.64)和明显的Sr元素亏损,176Hf/177Hf在0.282721-0.282870,所对应εHf(t)值变化范围在1.7-6.8(均大于0),所对应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693-985Ma,指示了其成岩岩浆应为中元古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内酸性火山岩喷发作用是伴随塔木兰沟组火山喷发作用逐渐减弱的过程发生,两者在区域上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作用”特征。(2)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属酸性、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列,早白垩世安山玢岩属中性、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和LREE,相对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等,亏损Sr、Ba、Ti等元素,成岩岩浆均具有火山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属性。并且它们的εHf(t)特征值分别为5.78.0和3.15.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9201130Ma和11061343Ma,176Hf/177Hf值均落于亏损型地幔与下地壳之间,指示了它们成岩岩浆应主要来源于具有亏损型属性的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了中元古界从亏损型地幔新增生的年轻下部大陆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并在岩浆上侵或成岩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5.在以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之上,区内火山岩、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中成矿元素中的Cr、Ni、Co、Cu、Pb、Zn,它们普遍持有相近的元素含量特征值。相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成分值而言,均普遍亏损亲铁元素或相容元素Cr、Ni、Co,强烈富集亲硫元素或大离子亲石元素Pb,双重属性元素Cu(即亲铁又亲硫)和亲硫元素Zn与原始地幔成分值接近或相同。它们普遍持有≥100数量级以上的Pb元素含量(与Cu和Zn相比),Cu与Zn元素特征值与原始地幔中成分值相匹配。这可能说明了它们在成岩过程中所持有的岩浆热液均具有提供成矿物质Pb、Zn、Cu或受到成岩后期含Pb、Zn、Cu热液作用的特征,这些分析结果为区域矿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6.对应热液期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特征、流体包裹体、金属硫化物中铅-铷-锶同位素、石英脉和萤石脉中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1)区内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W型)为主,含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初始含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中低密度含少量CO2的H2O-NaCl(富含Fe2+、Zn2+、S2-等)以中性还原为主的多相流体体系;主阶含矿流体为有大气降水混入的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低密度少量CO2的H2O-NaCl±CH4(富含Fe2+、Zn2+、Pb2+等)中性还原流体体系;晚阶段残余含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H2O-NaCl(富含Ca2+、Cl-、F-1等)富液相或纯液相中性还原体系。(2)初步研究认为含矿流体弱沸腾或局部沸腾与不同源流体等温混合或流体不混溶是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热液期成矿重要机理。(3)锶-钕-铅-铪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热液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新生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成矿物质加入,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7.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并与区域上其他(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类比分析,我们初步认为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与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的金属矿床;区域上与“双峰式火山岩”成岩相关的岩浆可能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区域上的大规模银、铅锌的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区内酸性岩浆大规模活动与浅成就位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60Ma)古太平洋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型地幔部分熔融了新增生的玄武质下地壳;中性岩浆侵位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拆沉引发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部分熔融新生下地壳过程;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在古亚洲洋闭合、新生中元古界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流纹质岩浆(160.3Ma±1.4Ma)基础上,转入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挤压背景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导致残余新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地幔物质上涌与残留新生中元古界下地壳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铅锌多金属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可能是该区形成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根源;基于上述研究,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以期为该领域成矿理论深化和深度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韩迪[9](2020)在《河南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指明董家埝大型银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豫西小秦岭金银成矿带南段。区域地层以新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为主,构造以老鸦岔背斜和不同级次的断裂为主,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体赋存于小河断裂的次级构造中,断层上下盘围岩分别为官道口群浅海—陆相沉积岩和小河花岗岩。研究工作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立项资助。本次研究运用现代成矿以及地球化学理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矿体上盘围岩官道口群龙家园组的主量元素特征指示龙家园组页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环境。(2)围岩和矿石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从太华群变质岩→花岗岩→辉绿岩→银矿石稀土元素总量依次增加,成矿热液可能来自于岩浆岩体以及对变质岩微弱的叠加重熔。矿石继承了岩浆热液中稀土元素高含量的特点,与其它地质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各岩矿石的Y/Ho比值接近球粒陨石,表明侵入岩有大量的深源成分。推测成矿过程中有围岩及早期形成的物质成分加入。(3)确定了小河岩体的成岩时间:小河岩体形成于古元古代末中条造山运动晚期,绝对年龄值1795±70Ma。(4)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87℃,平均盐度8.22%Na Cleqv,平均流体密度0.889g/cm3,推算平均成矿深度5.57km,矿床形成于低温、低盐度、低压中深成环境。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矿质来源以围岩为主,可能有深部(印支、燕山期)隐伏岩体提供的矿质加入,推断董家埝银矿床形成于晚中生代。矿床类型属中深成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银矿床。
袁茂文[10](2020)在《天然沥青与非层控金属成矿关系研究 ——以二道坎银铅锌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道坎银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地区多宝山成矿带内新发现的大型银铅锌矿床之一。该矿床许多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矿床成因尚不明确。矿石中发现大量的天然沥青与成矿作用存在紧密联系,具独特的研究价值。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二道坎银铅锌矿床野外地质现象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矿物学、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主微量-稀土元素、红外光谱、C-H-O-S-Pb-Rb-Sr-Sm-Nd同位素等方法研究了天然沥青及其他矿石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形成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科学问题,探讨了沥青对该矿床金属成矿作用的贡献。二道坎银铅锌矿床中发现两条矿体,均赋存在北西向构造破碎带内。赋矿围岩以构造角砾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蚀变严重,以硅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赤铁矿化及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中的银主要以独立银矿物(深红银矿、辉银矿)及不可见银(以深红银矿包体或Ag+赋存在金属硫化物中)的形式产在石英脉或硅质胶结物中。这些含银矿物沉淀时的均一温度为79℃~191℃,盐度0.35wt%~24.1wt%,密度0.89g/cm3~1.1g/cm3,具有低温、低密度的特征。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δD范围在-109.7‰~-1 19.1‰之间,δ18Owater范围在-4.64‰~1.98‰之间,成矿流体具有大气水与岩浆水混合的特征。黄铁矿及方铅矿的硫、铅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34S范围为-0.97‰~9.31‰),二道坎银铅锌矿床的金属组分和硫具有深源特征,成矿物质具有从岩浆分异演化而来的特征。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天然沥青的Sm-Nd年龄(234.6±1.2Ma~234.9±1.4Ma)、硫化物(黄铁矿、方铅矿)的Rb-Sr年龄(232.9±2.3Ma)及围岩中的锆石U-Pb年龄(234.2士2.8 M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结果显示二道坎银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年龄应为232.9±2.3Ma到234.9±1.4Ma,属晚三叠世。这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向南俯冲年龄相一致,认为在三叠纪,受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的影响,区域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矿区内发现的英安斑岩、闪长玢岩及其他火山岩类均在此时形成)。岩浆向上迁移过程中,成矿热液随之一起向构造破碎带迁移,经过灰岩及碳质页岩等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地层时,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部分有机质进入到成矿流体中。矿区附近的海相灰岩及碳质页岩是有机质输入的主要烃源岩,该套岩石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771%,3.17%~3.37%,能有效为形成沥青提供物质保障。同时,生物标志物测试结果显示沥青、灰岩及碳质页岩均具有较低的TAR值,无明显的奇偶优势,nC24-nC35不具有碳优势指数,显示有机质具有海相成因的特征。碳同位素结果显示沥青、灰岩、碳质页岩及菱铁矿的δ13C值分别为-18.91‰~-19.33‰,-0.13‰~-3.7‰,-2.18‰~-3.81‰及-2.52‰~-4.85‰。综合以上测试结果,认为沥青的有机质来源与灰岩、碳质页岩密切相关,沥青应该为有机成因,与地球深部无机碳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天然沥青参与下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主)及Mn、Fe金属离子氧化作用(辅)是二道坎银铅锌矿床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沥青中残留有大量的成矿流体带来的Ag、Cu、Pb、Zn、Sb、As等亲铁元素,缺少灰岩及碳质页岩中富含的亲氧元素K、Na、Mg、Al、Ca,这一特征很好地验证了成矿热液与沥青的反应过程。还原环境下发生的一系列有机质参与的化学反应致使构造破碎带中沥青、方铅矿、磁铁矿、闪锌矿、黄铁矿、深红银矿、菱铁矿、菱锰矿等矿石矿物沉淀析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岩浆热液型银矿床类型及特征 |
| 1.1 浅成低温热液型 |
| 1.2 斑岩型 |
| 1.3 矽卡岩型 |
| 1.4 五元素型 |
| 1.5 岩浆热液型银矿的特点 |
| 2 世界六大岩浆热液银矿省 |
| 2.1 中国兴蒙银成矿省 |
| 2.2 美国西部盆岭银成矿省 |
| 2.3 墨西哥西北银成矿省 |
| 2.4 秘鲁中部银多金属成矿省 |
| 2.5 玻利维亚银锡成矿省 |
| 2.6 俄罗斯远东银锡成矿省 |
| 2.7 其它地区 |
| 3 岩浆热液型银矿床及银矿省的控制因素 |
| 3.1 银的地球化学行为 |
| 3.2 富银基底和演化的岩浆 |
| 3.3 银的运移 |
| 3.4 银的沉淀 |
| 3.5 次生富集 |
| 3.6 成矿环境和控矿构造 |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 5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序言 |
|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与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
| 1.3.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 1.3.2 热液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 1.3.3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 1.3.5 存在问题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1.4.4 实物工作量 |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地层 |
| 2.2 构造 |
| 2.2.1 断裂构造 |
| 2.2.2 褶皱构造 |
| 2.2.3 火山构造 |
| 2.3 岩浆岩 |
| 2.4 区域矿产 |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 3.1 斑岩型矿床-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 |
| 3.2 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 |
| 3.2.1 甲乌拉铅锌(银)矿床 |
| 3.2.2 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 |
| 3.3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 |
| 第4章 矿床成因研究 |
|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 4.2 斑岩型矿床-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 |
| 4.3 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 |
| 4.3.1 甲乌拉铅锌(银)矿床 |
| 4.3.2 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 |
| 4.4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 |
|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与构造环境 |
|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 5.2 斑岩型矿床-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 |
| 5.3 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 |
| 5.3.1 甲乌拉铅锌(银)矿床 |
| 5.3.2 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 |
| 5.4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 |
| 5.5 小结 |
|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
| 6.1 区域构造演化 |
| 6.2 区域铅锌(银)及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
| 6.2.1 早侏罗世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 |
| 6.2.2 早白垩世铅锌(银)成矿作用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
|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 0.3.3 存在问题 |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0.4.1 研究思路 |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0.5 主要工作量 |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 1.2 区域地层 |
|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
| 1.2.2 柴北缘造山带 |
| 1.3 区域构造 |
| 1.3.1 昆南断裂 |
| 1.3.2 昆中断裂 |
| 1.3.3 昆北断裂 |
|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
|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
|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
|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
|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
| 1.3.9 阿尔金断裂 |
|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
| 1.4 区域岩浆岩 |
| 1.4.1 东昆仑地区 |
| 1.4.2 柴北缘地区 |
|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
|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
|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
|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
|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
|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
|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
|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
|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
|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
|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
|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
|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
|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
|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
|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
|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
|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
|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
|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
|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
| 4.4.4 成矿模式 |
|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
|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区域地质及成矿带 |
| 2 银沙成矿带地质特征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 3.1 地层 |
| 3.2 构造 |
| 3.3 岩浆岩 |
| 3.4 控矿构造及矿化体形态 |
| 3.5 矿化特征 |
| 3.6 围岩蚀变 |
| 3.7 矿物共生序列 |
| 4 矿床类型 |
| 5 成矿模式和勘探潜力评述 |
| 6 主要结论 |
| 1 斑岩钼-脉状铅锌银成矿系统分布 |
| 2 成矿系统基本特征 |
| 3 各要素时空关系 |
| 4 岩体特征及岩浆起源 |
| 5 蚀变-矿化特征 |
| 6 成矿物质来源 |
| 7 流体起源和演化 |
| 8 金属沉淀和分带 |
| 9 成矿系统的勘查指标 |
| 1 0 成矿系统形成的若干因素 |
| 1 1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 1 2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目标 |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 1.6 研究方法 |
| 1.7 主要工作量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 2.2 区域地层 |
|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
|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
| 2.3 区域构造 |
| 2.3.1 褶皱 |
| 2.3.2 断裂 |
| 2.4 区域岩浆岩 |
| 2.5 区域矿产 |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
|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
| 3.1.1 地层岩石单元 |
|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
|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
| 3.2.2 分析方法 |
| 3.2.3 分析结果 |
|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
| 3.2.5 成岩构造环境 |
| 3.3 变形变质特征 |
|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
|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
|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
| 4.1.1 矿床地质 |
|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
|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
| 4.1.4 矿床成因分析 |
|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
| 4.2.1 矿床地质 |
|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
| 4.3 控矿要素分析 |
| 第五章 矿产预测 |
|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 5.2 成矿远景区 |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存在问题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 |
| 论文发表 |
| 1 成矿地质背景 |
| 2 矿床特征 |
| 3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 4 测试结果 |
| 4.1 含矿火山岩锆石U-Pb年龄 |
| 4.2 矿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 4.3 S、Pb同位素特征 |
| 5 讨论 |
| 5.1 矿床成因 |
| 5.2 矿床勘查方向 |
| 5.3 区域找矿意义 |
| 6 结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 1.1.1 研究区范围 |
| 1.1.2 自然经济地理 |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2 存在问题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1.4.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 2.1.1 元古界 |
| 2.1.2 古生界 |
| 2.1.3 中生界 |
| 2.1.4 新生界 |
|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
| 2.2.1 加里东期 |
| 2.2.2 海西期 |
| 2.2.3 燕山期 |
| 2.3 区域构造 |
| 2.3.1 断裂构造 |
| 2.3.2 褶皱构造 |
| 2.4 区域矿产 |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 2.5.1 元古代 |
| 2.5.2 古生代 |
| 2.5.3 中生代 |
| 第3章 区域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 3.1 二道河铅锌矿床 |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 3.2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 |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 3.3 比利亚铅锌矿床 |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 第4章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 4.1.1 实验测试样品 |
| 4.1.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 4.2 实验测试结果 |
| 4.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 |
| 4.2.2 硫化物中Rb-Sr同位素测年结果 |
| 第5章 成矿系统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 5.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 5.2 地质、岩相学特征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中-晚侏罗世火山-次火山岩 |
| 5.3.2 早白垩世次火山岩 |
| 5.3.3 早白垩世侵入岩 |
| 5.3.4 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 |
| 5.3.5 Sr-Nd-Pb同位素特征 |
| 第6章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
| 6.1 实验方法及样品采集 |
| 6.1.1 流体包裹体 |
| 6.1.2 氢-氧同位素 |
| 6.1.3 铅同位素 |
| 6.1.4 样品采集 |
|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 6.2.1 二道河子铅锌矿区 |
| 6.2.2 得耳布尔铅锌矿区 |
| 6.2.3 比利亚铅锌矿区 |
| 6.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 6.4 铅同位素特征 |
|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模式 |
| 7.1 成岩与成矿时代 |
| 7.1.1 成岩时代 |
| 7.1.2 成矿时代 |
| 7.2 矿床成因 |
| 7.2.1 矿床地质 |
| 7.2.2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成矿物质来源 |
| 7.2.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
| 7.2.4 地质过程与形成地质模式 |
| 第8章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 |
| 8.1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矿关系 |
| 8.1.1 中侏罗世中-基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 8.1.2 中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 8.1.3 晚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 8.1.4 早白垩世中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 8.2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
| 8.3 成岩成矿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
| 第9章 结论 |
| 9.1 取得主要成果 |
| 9.2 存在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外银矿资源概况 |
| 1.3.2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 1.3.3 小秦岭地区矿产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
| 1.3.4 董家埝银矿勘查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区域地层 |
| 2.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_3T) |
| 2.1.2 中元古界蓟县系官道口群(JxG) |
| 2.1.3 新元古界震旦系(Z) |
| 2.1.4 下古生界寒武系(∈) |
| 2.1.5 新生界第四系(Q) |
| 2.2 区域构造 |
| 2.3 岩浆岩 |
| 2.4 区域矿产 |
| 3 矿区地质特征 |
| 3.1 地层 |
| 3.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_3T) |
| 3.1.2 中元古界官道口群(Jx G) |
| 3.1.3 下古生界寒武系(∈) |
| 3.1.4 新生界第四系(Q) |
| 3.2 构造 |
| 3.3 岩浆岩 |
| 3.4 变质作用 |
| 3.5 围岩蚀变 |
| 3.6 矿床地质特征 |
| 3.6.1 矿体特征 |
| 3.6.2 矿石特征 |
| 3.6.3 矿化蚀变分带特征 |
|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 |
|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 4.3.1 小河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 |
| 4.3.2 脉岩稀土元素特征 |
| 4.3.3 太华群变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
| 4.3.4 官道口群及寒武系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特征 |
| 4.3.5 石英单矿物稀土元素特征 |
| 4.3.6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
| 4.3.7 稀土元素特征讨论 |
|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 4.4.1 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
| 4.4.2 太华群变质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
| 4.4.3 矿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
| 4.5 年代地球化学 |
| 4.6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 4.7 矿床成因探讨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二道坎银铅锌矿床天然沥青的发现及研究意义 |
| 1.2 不同成因天然沥青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 1.6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 1.7 主要认识及成果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区域构造 |
| 2.2 区域地层 |
| 2.3 区域岩浆岩 |
| 2.3.1 区域侵入岩 |
| 2.3.2 区域火山岩 |
| 2.4 区域地球物理 |
| 2.5 区域地球化学 |
| 3 矿区地质背景 |
| 3.1 地层 |
| 3.2 构造 |
| 3.3 岩浆岩 |
| 3.4 矿床地质特征 |
| 3.4.1 矿体特征 |
| 3.4.2 矿石矿物特征 |
| 3.4.3 围岩蚀变 |
| 3.4.4 矿物共生组合及成矿期次划分 |
| 4 天然沥青及银的赋存状态 |
| 4.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 4.2 天然沥青特征 |
| 4.2.1 天然沥青岩相学特征 |
| 4.2.2 天然沥青能谱特征 |
| 4.2.3 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 |
| 4.3 银的赋存状态 |
| 4.3.1 独立银矿物 |
| 4.3.2 不可见银及其他载银矿物 |
| 4.4 沥青与银矿物元素面扫描 |
| 4.5 小结 |
| 5 天然沥青形成时限与成矿年龄 |
|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 5.2 沥青、方铅矿Sm-Nd同位素 |
| 5.3 黄铁矿、方铅矿Rb-Sr同位素 |
| 5.4 锆石U-Pb同位素 |
| 5.5 小结 |
| 6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性质 |
|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 6.2.1 流体包裹体类型 |
| 6.2.2 包裹体均—温度与盐度 |
| 6.3 H-O同位素 |
| 6.4 金属硫化物S-Pb同位素 |
| 6.5 全岩Pb同位素 |
| 6.6 小结 |
| 7 天然沥青成因及其标志 |
| 7.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 7.2 碳氧同位素 |
| 7.3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 |
| 7.4 生物标志物测试 |
| 7.4.1 有机质抽提 |
| 7.4.2 沥青生物标志物 |
| 7.5 稀土微量元素 |
| 7.6 小结 |
| 8 天然沥青参与成矿机制 |
| 8.1 沥青与金属沉淀 |
| 8.2 成矿模式 |
| 9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