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华[1](2011)在《高压配网直挂式电能质量混合补偿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线性负荷的快速增长造成配网功率因数低、谐波含量高、负序电流大等电能质量问题,导致损耗大、设备故障频繁出现。由于高压配网(6/10/35kV)电压等级高,而电力电子器件的耐压水平较低,为实现高压直接补偿需通过不同形式的器件串联,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对高压配网的电能质量直接治理主要停留在无功补偿上;而对高压谐波主要采用LC或降压APF,缺乏有源高压直接补偿装置。为此对一种新型高压直挂式混合补偿器(HVSHC)及相关控制技术与应用展开研究。在分析已有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对无功和谐波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结合HVSHC装置对其运行原理、等效模型、控制策略及优化技术展开了研究,并开发了HVSHC装置应用于电弧炉所在配网电能质量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由H桥级联型SVG与TCR型SVC组成的新型拓扑HVSHC。该种方式结合SVG的快速可控性和SVC大容量的优势直接对高压配网的大容量无功、谐波和负序进行同时治理,其中SVC对负序电流和波动较慢的大容量无功功率的进行补偿,而SVG对高压谐波和快速波动的无功功率跟踪补偿。通过协同控制可等效于一台同容量的纯SVG的补偿效果,且避免了大容量有源补偿研制问题,并降低了成本。(2)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带通和多旋转坐标变化的无功、谐波快速检测方法。采用数字带通对特定次谐波电流进行分次提取后,采用多旋转坐标下的dq变换将其变成便于PI调节的直流量。该方式与普通旋转变换相比,用一个带通滤波器代替两个低通滤波器,减少了延时和计算量。(3)建立了HVSHC的综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桥级联多电平SVG在不同旋转坐标下的有功和无功解耦控制策略,并实现了无功和谐波的同时补偿控制;提出了基于相角相加的直流电压均衡控制,解决了直流电压之间的均衡问题;面向快速负荷提出了新型TCR控制触发策略,改进了无功计算、触发时刻选取,将SVC的响应时间从40~60ms提高到20~30ms。这些方法都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4)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和神经网络预测的SVG和SVC协同控制方法解决了因两者的响应时间不一致而导致SVG先于SVC响应而进入极限输出,从而使得SVG失去无功储备和谐波抑制功能的问题。以负载无功变化率为准则,将SVG的输出容量分类限制,并根据Elman神经网络对电压波动的预测来实现柔性跟踪。(5)提出了一种调制波幅值可调和载波变频的优化控制方法。通过调制波幅值可调可抑制由于直流侧电压波动导致的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畸变;通过载波变频充分利用SVG的容量,以一定规则根据其输出无功功率的多少分区间改变开关频率,实现输出无功少时开关频率高,从而改善对谐波的抑制效果。(6)开发了某铸锻厂35kV电弧炉系统用HVSHC装置,对HVSHC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不仅35kV的电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还将每炉冶炼时间从原来的8h缩短为7h,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刘艳[2](2007)在《电力系统黑启动恢复及其决策支持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供应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大停电事故造成的后果日趋严重。作为电力系统安全防御措施之一,研究电力系统事故后的黑启动恢复问题和与之相关的决策支持技术对于优化恢复控制措施、减轻恢复控制负担、加快系统恢复速度、减小大停电事故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黑启动已有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黑启动方案的制定作为黑启动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系统在主网架形成之前的特定阶段,采用集中优化方式对影响方案制定的技术问题和决策方法进行研究。引入决策支持技术构建了辅助制定黑启动方案的决策支持框架,并以河北南部电网为应用背景开发的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原型系统。本文研究的决策支持方法为调度运行人员根据系统实际状态快速制定有效的黑启动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论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研究开发了集成在统一数据库平台上的仿真计算程序,简化了黑启动初期发电机自励磁等主要技术问题的校验过程,为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实现黑启动方案的自动校验和评估奠定了技术基础。2、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评价的骨架网络重构策略及以最小化重构费用为优化目标的重构控制序列优化方法,有效降低了重构负担及重构操作的复杂度。首先,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特性的研究对待恢复节点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构造体现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和安全约束的目标函数,采用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骨架网络作为重构目标。其次,以反映启动容量和启动距离的重构费用函数最小为优化目标,通过图论Prim算法确定基于骨架网络的重构恢复序列并由非线性优化方法对其控制变量进行优化,以达到简化操作、加速重构的目的。3、提出了评估初期黑启动方案的层次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优方案重构效果比较为调度人员选择黑启动方案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决策支持。层次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对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的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了影响黑启动的经验因素和技术因素,使得初期方案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准确。重构效果比较进一步明确了部分重要初期方案的后续恢复可操作性。4、提出了对各级电力系统普遍适用的黑启动决策支持框架,以此为指导设计并实现了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的原型系统。该框架以黑启动方案的制定为核心,融技术校验及决策分析所需的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于一体。以河北南部电网为应用背景所开发的原型系统表明该方法能够极大地方便黑启动方案的研究和论证,增强调度运行人员应对系统大范围停电事故的能力。
王功进,王永琦[3](2005)在《检修数控I2C总线彩电步骤和方法(一)》文中提出一、检修I2C总线彩电的条件1.了解基本原理采用I2C总线技术的彩电是指在控制电路中,以I2C总线技术对各单元电路或部分电路实施控制功能。由于它是一种全新的控制技术,其电路形式及控制方式均与普通彩电的系统控制电路有很大的区别,故在检修时不能照搬和沿用普通彩电的检修方法,而应根据I2C总线的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故障现象进行检修。因此,维修者应首先对一般I2C总线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王功进[4](2005)在《背投影彩色电视机检修方法(二)》文中研究指明场输出级与偏转线圈之间的耦合电容器易漏电,引起光栅位置偏移及场线性不良故障。该电容容量不足及失容开路时,故障现象是场幅不足或水平一条亮线。其它易损坏的元器件还有:高频调谐器30V电源限流电阻及稳压管损坏时,引起不能选台或跑台故障。伴音功放集成电路工作电压较高,工作电流较大,损坏时无伴音。各个接插件易出现接触不良现象,可能引起多种类型的故障。三、背投影彩色电视机检修中,利用I2C总线的故障自检功能推断故障发生的范围由于I2C总线具有双向数据传输功能,因此凡采用I2C总线的背投影彩色电视机或大屏幕彩色电视机,一
游达明[5](2004)在《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用规范研究、综合分析、逻辑归纳、案例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从动态环境对企业的挑战分析入手,在对传统竞争优势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维度,阐述了依靠企业知识与能力和企业柔性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思路与措施,并从时间点和时间段两个角度论证了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转化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动态环境对传统战略理论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正从以前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向日益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转变。这种转变对传统战略理论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人们:放弃战略管理线性思维模式,转向学习模式和动态能力模式;实现从静态竞争优势向动态竞争优势的转换;从注重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转向多层竞争体系;突破以低成本与差异化相互排斥的传统观念,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第二、动态环境下基于企业知识的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构建思路。以企业战略逻辑与远景为指导,在积累企业知识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优化企业价值链,营造企业竞争优势组合,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层次互动模型,以实现最终产品市场动态竞争优势。 第三、企业知识的积累与核心能力的形成及其动态调整规律。对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的获取、积累、充分运用与更新转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在对企业知识与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识别出构成企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的深层构成要素,分别对企业专有知识和外部知识的获取、运用和更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另一方面,借鉴知识管理与动态能力的理论,对企业核心能力增强思路与途径及动态演进等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第四、动态环境下企业价值链配置与价值链动态调整。在对企业价值链和价值链配置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作业流程与价值链配置的竞争优势的衡量标准和开发虚拟价值链的有效途径。以顾客导向和顾客价值创造为前提,运用电子商务优化企业价值链,提出了价值链重构模型。 第五、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对各层竞争优势的整合分析和最终产品市场动态演进的理论基础分析为基础,对最终产品市场层主导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动态演进模型。 第六、企业柔性的动态演进。在对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柔性本质及其战略价值分析基础上,对基于知识观的增强企业柔性方式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柔性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企业柔性的动态演进模型。 第一七、实证分析 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分析其企业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内容和形成过程,并验证了企业动态竞争构建的基本规律。
张成光,张克祥[6](2002)在《彩电视放供电滤波电容“腐败”变质引起的故障检修/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 彩电视放电源滤波电容“腐败”变质以后,会产生很多奇特的故障现象,如果不对其“症状”有所了解,很难“对症下药”。该电容损坏后引起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有以下几种:(1)图像上蒙有一层木纹形状的干扰线条,该干扰线条还不时发生变化;(2)有光栅,无图像,屏幕上出现类似行不同步的横向条纹;(3)
刘安明[7](2001)在《长虹NC—2机芯 同一功能元件损坏后两种故障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长虹NC—2机芯彩电电源电路设计复杂,各种保护电路齐全,这虽然提高电源的可靠性,但也给检修带来了麻烦,遇到疑难故障时,使人无从下手检修。现把从前检修过的两个实例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
张小林,唐海平[8](1997)在《长虹大屏幕彩电NC-3机芯检修指南》文中指出NC-3机芯是四川长虹公司于1992年研制成功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大屏幕彩电机芯。该机芯的特点是多制式、多功能、I2C总线控制、扩展能力强。 NC-3机芯的主要机型及其主要功能如下: C2919P——视频NTSC制,AV端子,卡拉OK,重低音,环绕立体声,PIP,40套节目存贮; C2919PS——C2919P+S端子; C2919PV——C2919PS+470 MHz CATV; C2939KS——C2919PS去掉PIP; C2939KV——C2939KS+470 MHz CATV; C3418PN——视频NTSC制,AV端子,卡拉OK,重低音,环绕立体声,PIP,NICAM,470MHz CATV,90套节目存贮; C3418PS——C3418PN+NICAM+S端子; C3419PN——C3418PN+100套节目存贮; C2920PN——C2919PV+100套节目存贮。有关电路工作原理可参考本刊1995(3)~(6)"C2919P大屏幕彩电电路详解"一文。本文着重阐述NC-3机芯各机型常见故障的维修思路与维修方法,并提供集成电路和晶体三极管各脚的维修参数,供读者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 1.1.1 电能质量问题的根源 |
| 1.1.2 主要电能质量问题及危害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配网并联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
| 1.2.1 并联补偿发展历史及现状 |
| 1.2.2 高压配网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
| 1.2.3 混合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 第二章 基于带通和多旋转坐标变换的谐波检测及控制研究 |
| 2.1 坐标变换基本理论推导 |
| 2.1.1 坐标变换推导及物理意义 |
| 2.1.2 不同坐标变换的关系 |
| 2.2 基于数字带通的指定次谐波分离方法 |
| 2.2.1 数字带通滤波原理及特性分析 |
| 2.2.2 数字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 2.2.3 基于带通滤波的谐波检测仿真 |
| 2.3 基于多旋转坐标变换的分次控制策略研究 |
| 2.3.1 正序、负序及谐波补偿控制方法 |
| 2.3.2 仿真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新型混合补偿装置HVSHC的拓扑结构及模型 |
| 3.1 HVSHC结构及工作原理 |
| 3.1.1 主电路结构 |
| 3.1.2 TCR工作原理 |
| 3.1.3 级联式SVG工作原理 |
| 3.2 开关模式及输出电压 |
| 3.2.1 H桥开关模式 |
| 3.2.2 级联输出电压 |
| 3.3 HVSHC等效模型建立及特性分析 |
| 3.3.1 TCR等效模型 |
| 3.3.2 SVG等效模型 |
| 3.3.3 HVSHC综合模型及特性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H桥级联型SVG控制策略及优化技术研究 |
| 4.1 基于CPS-SPWM调制策略 |
| 4.2 无功和谐波综合控制策略研究 |
| 4.2.1 基波解耦控制与无功检测 |
| 4.2.2 指定次谐波解耦控制与参考电压计算 |
| 4.2.3 基于相角叠加的多直流电容电压均衡控制 |
| 4.3 输出电压畸变抑制策略研究 |
| 4.3.1 直流电压波动影响分析 |
| 4.3.2 抑制策略研究 |
| 4.3.4 实验及仿真验证 |
| 4.4 基于载波变频的谐波抑制方法研究 |
| 4.4.1 基于规则的开关频率调节方法 |
| 4.4.2 仿真验证 |
| 4.5 控制策略综合仿真研究与分析 |
| 4.5.1 仿真主电路 |
| 4.5.2 无功闭环仿真 |
| 4.5.3 谐波开环仿真 |
| 4.5.4 无功和谐波动态变化综合仿真 |
| 4.6 模拟实验验证 |
| 4.6.1 PWM调制实验 |
| 4.6.2 综合补偿实验 |
| 4.7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平衡化补偿与SVC快速控制方法研究 |
| 5.1 平衡化补偿原理及功率关系 |
| 5.1.1 平衡化补偿原理 |
| 5.1.2 补偿无功量推导 |
| 5.1.3 相线功率关系推导 |
| 5.2 面向快速负荷的TCR触发控制策略研究 |
| 5.2.1 局部平均无功快速计算法 |
| 5.2.2 全局开环和局部闭环的综合控制策略 |
| 5.2.3 改进型TCR触发策略 |
| 5.2.4 动态模拟实验验证 |
| 5.3 不平衡补偿仿真与实验验证 |
| 5.3.1 仿真验证 |
| 5.3.2 模拟实验验证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混合系统容量分配及协同控制研究 |
| 6.1 容量分配及有源容量计算 |
| 6.1.1 容量分配原则 |
| 6.1.2 新型有源容量计算方法 |
| 6.2 基于规则的SVC与SVG的协同控制 |
| 6.2.1 耦合原因分析 |
| 6.2.2 基于规则的分类协调解耦 |
| 6.3 基于PSO优化Elman神经网路的电压波动预测模型 |
| 6.3.1 基于PSO优化的Elman神经网络 |
| 6.3.3 电压波动预测模型 |
| 6.4 模拟试验验证 |
| 6.5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混合补偿装置在电弧炉系统中的应用 |
| 7.1 电弧炉负载特性及补偿任务 |
| 7.1.1 电弧炉运行特性分析 |
| 7.1.2 补偿方法和任务 |
| 7.2 示范供电系统及补偿器参数 |
| 7.2.1 供电背景及主电路 |
| 7.2.2 关键参数优化设计 |
| 7.3 补偿效果分析 |
| 7.3.1 电压电流有效值 |
| 7.3.2 畸变和谐波 |
| 7.3.3 功率 |
| 7.3.4 功率因数 |
| 7.3.5 闪变值 |
| 7.3.6 三相不平衡度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结论 |
| 8.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 附录B 工程装置照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 1.2 黑启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黑启动的概念 |
| 1.2.2 黑启动的一般过程 |
| 1.2.3 黑启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
| 1.2.3.1 有功功率平衡及频率控制 |
| 1.2.3.2 无功功率平衡及电压控制 |
| 1.2.3.3 自动装置和保护系统的整定 |
| 1.2.3.4 恢复策略 |
| 1.2.3.5 通信、自动化系统以及人员操作 |
| 1.2.4 黑启动方案制定 |
| 1.2.4.1 黑启动方案的案例式研究 |
| 1.2.4.2 智能方法在黑启动方案制定中的应用 |
| 1.3 本文的学术思想和主要工作 |
| 第二章 黑启动初期主要技术问题仿真研究 |
| 2.1 发电机自励磁 |
| 2.1.1 自励磁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判据 |
| 2.1.2 自励磁仿真研究 |
| 2.1.3 算例 |
| 2.2 操作过电压 |
| 2.2.1 各元件数学模型简介 |
| 2.2.2 操作过电压影响因素分析 |
| 2.2.3 算例 |
| 2.3 电压和频率 |
| 2.3.1 各元件及网络数学模型 |
| 2.3.2 仿真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 2.3.3 算例 |
| 2.4 低频振荡 |
| 2.4.1 黑启动过程中低频振荡分析模型 |
| 2.4.2 算例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用于黑启动后续恢复的网络重构方法研究 |
| 3.1 基于节点重要度评价的骨架网络的确定 |
| 3.1.1 无标度网络及节点重要度 |
| 3.1.1.1 无标度网络简介 |
| 3.1.1.2 节点重要度 |
| 3.1.2 骨架网络组成及评价指标 |
| 3.1.2.1 电源和负荷重要性的确定 |
| 3.1.2.2 骨架网络评价指标—网络重构效率 |
| 3.1.3 基于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骨架网络确定方法 |
| 3.1.3.1 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 |
| 3.1.3.2 骨架网络确定算法描述 |
| 3.1.3.3 确定骨架网络算法流程 |
| 3.1.4 应用实例 |
| 3.2 以骨架网络为基础的重构过程优化 |
| 3.2.1 基于骨架网络的重构路径优化 |
| 3.2.1.1 重构路径优化目标 |
| 3.2.1.2 重构路径优化算法 |
| 3.2.1.3 算例 |
| 3.2.2 重构控制优化 |
| 3.2.2.1 分步重构过程描述 |
| 3.2.2.2 分步重构控制优化 |
| 3.2.2.3 算例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黑启动方案评估技术的研究 |
| 4.1 黑启动方案评估原则分析 |
| 4.1.1 启动电源的确定 |
| 4.1.2 被启动机组的选择 |
| 4.1.3 恢复路径的选择 |
| 4.2 黑启动方案评估 |
| 4.2.1 初期黑启动方案评估 |
| 4.2.1.1 层次分析法及初期方案评估的层次结构模型 |
| 4.2.1.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其在指标层的应用 |
| 4.2.1.3 应用实例 |
| 4.2.2 黑启动方案重构效果比较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黑启动决策支持技术研究 |
| 5.1 决策过程与决策支持系统 |
| 5.1.1 决策过程 |
| 5.1.2 决策支持系统简介 |
| 5.2 黑启动决策支持框架 |
| 5.2.1 决策支持框架总体设计原则 |
| 5.2.2 电网数据知识表示及数据管理 |
| 5.2.2.1 利用语义对象创建数据库模型 |
| 5.2.2.2 电网的语义对象模型 |
| 5.2.2.3 电网的关系数据库模型 |
| 5.2.3 基于动态链接库的模型管理 |
| 5.2.3.1 动态链接库简介 |
| 5.2.3.2 动态链接库的特点及调用 |
| 5.2.4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对话管理 |
| 5.2.4.1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
| 5.2.4.2 方案对象和方案管理器的设计 |
| 5.3 黑启动决策支持系统原型 |
| 5.3.1 总体结构 |
| 5.3.2 功能简介 |
| 5.3.2.1 系统数据维护模块 |
| 5.3.2.2 系统运行模块 |
| 5.3.3 应用实例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框架 |
| 第2章 对传统战略理论的反思与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1 当代企业环境的新特征和经营新趋势 |
| 2.1.1 经营环境的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 |
| 2.1.2 经济全球化 |
| 2.1.3 技术的交叉渗透 |
| 2.1.4 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
| 2.1.5 知识等无形要素成为日益重要的企业资源 |
| 2.1.6 日益模糊的产业界线与企业边界 |
| 2.1.7 动态的战略调整已成为大势所趋 |
| 2.2 对传统战略理论的反思 |
| 2.2.1 主流战略方法(Classical Approach)与产业组织模型 |
| 2.2.2 基于对策论的战略冲突模型 |
| 2.2.3 超优势竞争理论与基于激变环境的新竞争模型 |
| 2.2.4 基于资源与动态能力的观点 |
| 2.3 动态环境对传统战略理论的挑战 |
| 2.3.1 放弃战略管理线性思维模式,转向学习模式和动态能力模式 |
| 2.3.2 实现从静态竞争优势向动态竞争优势的转换 |
| 2.3.3 从注重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转向多层竞争体系 |
| 2.3.4 突破低成本与差异化相排斥的传统观念,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2.4.1 企业知识理论 |
| 2.4.2 动态能力与柔性理论 |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 第3章 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构建思路 |
| 3.1 企业知识、核心能力与动态竞争优势 |
| 3.1.1 企业知识与核心能力 |
| 3.1.2 企业知识的价值及其理想特征 |
| 3.1.3 核心能力的动态观 |
| 3.1.4 竞争能力的动态观与动态竞争优势 |
| 3.2 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的本质及表现形式 |
| 3.2.1 竞争优势的实质 |
| 3.2.2 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 |
| 3.2.3 竞争优势的存在场所 |
| 3.2.4 竞争优势的效果 |
| 3.2.5 竞争优势的时间范围 |
| 3.3 竞争优势组合的营造与动态发展 |
| 3.3.1 对成功企业的实践分析 |
| 3.3.2 竞争优势组合 |
| 3.3.3 竞争优势组合的构成要素与发展动态 |
| 3.4 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营造过程探究 |
| 3.4.1 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与核心能力 |
| 3.4.2 动态竞争优势的营造过程逻辑模型 |
| 3.5 各层竞争优势的动态互动 |
| 3.5.1 竞争优势的层次互动模型 |
| 3.5.2 不同层次竞争优势及其互动关系 |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 第4章 企业知识与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动态调整 |
| 4.1 战略逻辑与远景的形成 |
| 4.1.1 产业洞察力 |
| 4.1.2 基于企业知识的协调与整合观能力 |
| 4.2 企业知识的内部积累与核心能力培育 |
| 4.2.1 企业知识与核心能力在竞争优势中的地位 |
| 4.2.2 企业知识决策 |
| 4.2.3 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形成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
| 4.2.4 知识链概念及其理论模型 |
| 4.2.5 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模式研究 |
| 4.2.6 构建动态竞争优势的关键--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
| 4.3 获取外部知识加强企业核心能力 |
| 4.3.1 通过企业并购获取外部知识 |
| 4.3.2 通过联盟网络获取外部知识 |
| 4.3.3 外部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与内部化 |
| 4.4 企业核心能力的动态转换 |
| 4.4.1 企业核心能力的生命周期 |
| 4.4.2 实证分析:我国彩电制造业核心能力的周期性 |
| 4.4.3 企业核心能力跃迁 |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 第5章 价值链配置与价值链动态调整 |
| 5.1 价值链配置系统及其竞争优势的衡量 |
| 5.1.1 价值链与价值链配置系统 |
| 5.1.2 基于作业流程与价值链配置的竞争优势的衡量 |
| 5.2 开发虚拟价值链 |
| 5.2.1 虚拟价值链的界定及其创造价值的不同阶段 |
| 5.2.2 虚拟价值链的有效开发 |
| 5.3 价值链的调整与优化 |
| 5.3.1 企业优化价值链的战略性思考 |
| 5.3.2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价值链优化 |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 第6章 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动态演进 |
| 6.1 最终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动态演进的理论分析 |
| 6.1.1 对各层竞争优势的整合分析 |
| 6.1.2 最终产品市场动态演进的理论基础 |
| 6.2 最终产品市场层主导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 |
| 6.2.1 动态演进模型 |
| 6.2.2 主导竞争优势的深层基础 |
| 6.2.3 动态产品特性与主导优势 |
| 6.2.4 主导优势与价值创新 |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 第7章 动态竞争优势的基石--企业柔性的动态演进 |
| 7.1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柔性 |
| 7.1.1 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柔性本质及其战略价值 |
| 7.1.2 基于知识观的增强企业柔性研究 |
| 7.2 企业柔性的管理与动态演进 |
| 7.2.1 在动态环境下谋求企业柔性的供求平衡 |
| 7.2.2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柔性动态演进 |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 第8章 实证分析:“三一重工”动态竞争优势的构建 |
| 8.1 三一重工发展历程与概况 |
| 8.1.1 发展历程 |
| 8.1.2 公司概况 |
| 8.2 战略远景与目标--国内工程机械标志性企业的确立 |
| 8.2.1 战略远景与目标分析 |
| 8.2.2 战略远景、公司目标与经营理念 |
| 8.3 企业知识的积累 |
| 8.3.1 技术的积累 |
| 8.3.2 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 |
| 8.3.3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
| 8.3.4 服务体系的建立 |
| 8.4 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
| 8.4.1 超强的制造能力 |
| 8.4.2 技术创新能力 |
| 8.5 产品市场的超强竞争优势 |
| 8.5.1 公司快速发展 |
| 8.5.2 超强的产品市场竞争优势 |
| 本章主要研究结论 |
|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