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1](2021)在《肺纤维化的六经辨证研究及大黄(?)虫丸干预肺纤维化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总结肺纤维化的六经分布规律,研究肺纤维化六经辨证分型与一般情况、主要症状、评分指标及血瘀兼证的相关性,探讨血瘀兼证在肺纤维化六经辨证中的意义,为肺纤维化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延展。通过动物实验,探究大黄(?)虫丸对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大鼠肺功能及生存状态的影响,并从大黄(?)虫丸对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干预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采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四诊信息等,进行六经辨证分型,并对血瘀兼证患者进行积分量化,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总结出肺纤维化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型特点及与一般情况、主要症状、评分指标、血瘀兼证之间的关系,以研究肺纤维化的六经辨证规律。实验部分:采用气管内滴入博来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吡非尼酮组(C)、大黄(?)虫丸大剂量组(D)、大黄(?)虫丸中剂量组(E)、大黄(?)虫丸小剂量组(F)六组。观察大鼠的生存状态,给药28天后检测肺功能。取肺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实时PCR检测TGF-β1、Ⅰ型胶原及Smad3蛋白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3、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临床部分:1.9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0例,其中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8岁,年龄最大的为93岁,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63.18±12.06岁,年龄分布以61-70岁之间最多,病程在1-3年之间最多。有吸烟史的患者有46例,其中男性占绝大多数。接触异物的患中接触粉尘的最多。合并循环、呼吸系统疾病者较多。2.有咳嗽症状的患者有88例,轻度咳嗽者居多,咳嗽无明显规律的患者最多。64例患者有咯痰,咳痰量为中量、黄白相兼的粘稠痰者最为多见,咯痰难易无明显差异。93.9%的患者出现气短,61-70岁这一年龄段的患者最多,轻度气短的患者最多。87.9%的患者出现喘息,轻度喘息的患者最多,61-70岁之间的患者最多。出现最多的症状为口干,口苦,胸闷,乏力,面色萎黄;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最为多见。3.属于血瘀证的患者有89例。其积分最小的为3分,最大的为12分,平均值为5.87±1.65分,中度血瘀的患者最多。mMRC呼吸困难指数评分为1分的患者最多,占比为46.5%;4.六经辨证中单经病76例,其中少阳病为最多见,有46例;最少的是太阳病,仅有1例,占比为1.0%。两经合病22例,有四种合病类型,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阳、少阳太阴、阳明太阴,其中以阳明少阳合病最为多见,有13例;太阳少阳合病与阳明太阴合病最少,各仅有1例。四经合病仅有1例,为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合病。5.肺纤维化的六经辨证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咳嗽程度、气短程度、喘息程度、mMRC评分不具有明显相关性。6.肺纤维化的六经单经辨证分型与咯痰量有关,咯痰量大者与少阴病有关,咯痰量少者与太阴病有关;肺纤维化的六经合病辨证分型与血瘀兼证的分级有关,中度血瘀者与阳明少阳合病、少阳太阴合病有关;重度血瘀者与少阳太阴合病有关。实验部分:1.模型组~中剂量组大鼠死亡率相近,小剂量组造模后无死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FVC、FEV0.2、CL降低(P<0.05),Ri、Re、0.2秒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吡非尼酮组~小剂量组Ri、Re降低(P<0.05),CL升高(P<0.05),中剂量组、小剂量组FVC、FEV0.2升高(P<0.05),0.2秒率降低(P<0.05),小剂量组PEF升高(P<0.05);病理可见模型组大鼠肺泡结构破坏,炎细胞浸润,胶原大量沉积,纤维化改变明显,吡非尼酮组~小剂量组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以小剂量组最为明显。2.病理:模型组纤维化改变明显,小剂量组纤维化程度为各用药组中最轻。PCR:较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剂量组大鼠TGF-β1、Smad3及Collagen Ⅰ的基因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小剂量组Smad3、Collagen Ⅰ的基因表达显着升高(P<0.01),TGF-β1的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较模型组相比,小剂量组TGF-β1、Smad3的基因表达显着降低(P<0.01),Collagen Ⅰ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较吡非尼酮组相比,小剂量组TGF-β1的基因表达显着降低(P<0.01),Smad3、Collagen Ⅰ的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mad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大剂量组p-smad3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中剂量组p-smad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Smad3、大剂量组p-smad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小剂量组p-smad3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吡非尼酮组相比,小剂量组p-smad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结论从99例肺纤维化患者资料临床观察结果分析,可以认为:1.肺纤维化的六经单经病以少阳病为主,两经合病以少阳阳明合病为多,多经合病可见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合病。2.肺纤维化的六经辨证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咳嗽程度、气短程度、喘息程度、mMRC评分不具有明显相关性。3.肺纤维化的六经单经辨证分型与咯痰量有关,咯痰量大者与少阴病有关,咯痰量少者与太阴病有关;肺纤维化的六经合病辨证分型与血瘀兼证的分级有关,中度血瘀者与阳明少阳合病、少阳太阴合病有关;重度血瘀者与少阳太阴合病有关。4.肺纤维化患者多兼见血瘀证,血瘀程度以中度者为多,结合肺纤维化的六经辨证特点,提示肺纤维化与少阳三焦及血瘀兼证关系密切。从本研究实验部分的结果分析,可以认为:大黄(?)虫丸可改善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肺功能指标及疾病状态,小剂量使用效果更佳,对肺纤维化大鼠的存活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有关。但小剂量是否为大黄(?)虫丸的最佳使用剂量,仍需更多的重复实验及更进一步的研究后方能最终确定。
侯月[2](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赵润芝[3](2020)在《中药桑贝止咳方治疗儿童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中药桑贝止咳方治疗儿童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本院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对照组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桑贝止咳方。运用中医舌面诊一体仪客观记录并描述患儿的舌象及舌象参数,记录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评分、胸部X射线情况、实验室指标(CRP及LDH)水平、啰音及咳嗽消失时间,再住院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患儿舌象及舌象参数特征:舌色以淡紫暗多见,其次为淡舌;舌苔多见薄白、薄腻、厚腻苔;色调H值基本接近0,饱和度S值相对偏大,接近1,明度V值数值偏小,接近0。2.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第1-4、7、14天,治疗组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4、7天,治疗组症状主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4、7、14天,治疗组症状次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天,治疗组主症咳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7天,治疗组主症痰稠难咳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听诊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4、7天,治疗组主症便秘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次症发热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次症气喘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4、7天,治疗组次症纳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7天,治疗组次症出汗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胸部X射线情况:影像结果显示间质型表现者较多(77.63%),显着高于其他三种(P<0.05),混合型表现者最少。病变部位单侧所占比率最大(77.63%),其中右肺下叶所占比率最高(71.05%),显着高于其他位置(P<0.05),其他位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部X射线亮度值变化情况:在胸部异常表现区域,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亮度最大值(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值(Min)、均值(Mean)、标准差(Std)无统计学差异(P>0.05)。4.疗效指标:治疗组CRP、LDH实验室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啰音及咳嗽消失时间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再住院者,对照组有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贝止咳方可有效改善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在改善胸部X射线上有一定疗效,并且缩短了啰音及咳嗽消失时间,降低了实验室炎症指标(LDH、CRP)水平。桑贝止咳方治疗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与机制研究。
罗晓琼[4](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李娜[5](2019)在《祛湿通络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闭肺证)的临床研究及对RAW264.7细胞IL-10、TNF-α等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湿热闭肺证的临床特征,观察祛湿通络法对其临床疗效;研究祛湿通络方对肺炎支原体(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IL-10、TNF-α、IL-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炎症干预机制。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在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RMPP(湿热闭肺证)住院患儿102例,对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2.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的制备: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阿奇霉素组各8只。空白对照组以0.9%生理盐水2m L/d;中药低剂量组以祛湿通络方9.20g/(kg·d);中药中剂量组以祛湿通络方18.40g/(kg·d);中药高剂量组以祛湿通络方36.80g/(kg·d);阿奇霉素组以阿奇霉素颗粒溶液0.0645g/(kg·d),各组均连续给药7d。3.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分别加入MP菌液100μL,空白对照组加入100μL DMEM完全培养液,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h。4.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干预作用: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和阿奇霉素组分别给予10%含药血清100μL,采用MTT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采用ELISA法检测IL-10、TNF-α、IL-6的表达水平。5.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祛湿通络方中单味中药水煎剂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1.临床资料特点:(1)102例RMPP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7:1(P>0.05);平均年龄是6.75±3.06岁;平均病程是15.39±5.26d。(2)胸部CT:单侧肺脏受累者72例(70.59%),双侧肺脏受累者30例(29.41%);单侧受累影象中,右肺受累者50例(69.44%),左肺受累者22例(30.56%)。(3)合并病原感染:单一MP感染者69例(67.65%),合并其他病原感染者33例(32.35%);MP仅合并细菌感染者19例(57.58%),MP仅合并病毒感染者10例(30.30%),MP同时合并细菌和病毒感染者4例(12.12%);合并细菌感染者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居多(60.87%),合并病毒感染者中,以合并RSV感染者居多(28.57%)。(4)出现合并症者70例(68.62%),以合并肺不张者居多(71.43%)。(5)多重性线性回归分析,CRP、LDH、D-Dimer、混合感染、合并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治疗比较:(1)在疾病总体疗效、中医证候总体疗效评价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在改善发热、咳嗽、咯痰及CRP、D-Dimer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3)在糖皮质激素和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上对照组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4)平均住院时长13.16±3.47d,治疗组显着短于优于对照组(P<0.05)。3.MTT法检测MP诱导的RAW264.7细胞存活率:MP可显着诱导RAW264.7细胞的增殖分化(P<0.05),各给药组均可抑制MP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P<0.05),阿奇霉素组对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最优,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呈现浓度依赖性。4.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IL-10、TNF-α、IL-6表达的分析:MP诱导的RAW264.7细胞IL-10、TNF-α、IL-6的分泌均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对IL-10、TNF-α、IL-6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呈现剂量依赖性。5.祛湿通络方中单味中药水煎剂对MP的MIC检测:黄芩、茵陈、黄连、虎杖、芦根、藿香、石菖蒲的MIC50依次是0.97、3.9、7.81、7.81、31.25、62.5、62.5(mg/m L);MIC90依次是1.95、62.5、15.62、62.5、125、125、125(mg/m L)。结论:1.CRP、LDH、D-Dimer、混合感染、合并症是RMPP的独立相关因素。2.祛湿通络法对改善发热、咳嗽、咯痰症状和调节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3.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极化增殖具有保护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4.祛湿通络方对IL-10、IL-6、TNF-α的高表达均具有下调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祛湿通络方可抑制RAW264.7细胞向M1型和M2型极化,提示其可能在维持M1/M2动态平衡中发挥调节作用。5.祛湿通络方中黄芩、茵陈、黄连、虎杖、芦根、藿香、石菖蒲7味中药对MP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黄芩抑菌能力最优。
万亮琴[6](2019)在《验方“芪银三两三”治疗吉非替尼诱导皮疹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癌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常见发病机制,临床常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as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靶向治疗。运用EGFR-TKI靶向药治疗EGFR突变肺癌患者,其总有效率达95%以上,总中位生存期达37个月以上,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吉非替尼目前已纳入国家医保,仍是临床一线用药。临床发现,在EGFR-TKI靶向药治疗肺癌过程中,常见不良反应以皮疹发病率为最高,其中以中至重度皮疹为主,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者中断靶向药治疗,目前西医对于靶向药所致皮疹治疗方法有限。EGFR-TKI导致皮疹不良反应主要影响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分化,导致皮肤角质层破坏,皮肤脱屑干燥,皮肤水分丢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引发皮肤炎性反应,并招募大量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等。因此,找到既不影响EGFR-TKI抗肿瘤效果,又可以改善副作用(如皮疹)的干预策略,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治疗顺利实施的关键。验方“芪银三两三”配伍严谨,用药精当,主要治则为“益气和血、清热解毒”。通过对EGFR-TKI类靶向药相关皮疹观察发现,患者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并多伴有乏力、气短、心烦等,舌象多为色暗红、少苔,脉多沉细,病机以气虚毒聚、血燥热结为主,提出“益气和血、清热解毒”新治则新治法。通过前期临床病例收集已证实,“芪银三两三”可显着改善EGFR-TKI类靶向药相关皮疹。届于“芪银三两三”临床良好抗EGFR-TKI类靶向药相关皮疹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皮疹机制,特开展基础实验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比临床患者皮疹发生表型及机制,充分评价并成功建立由靶向药吉非替尼诱导皮疹动物模型。通过验方“芪银三两三”对皮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确定验方疗效;并探究验方改善皮疹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五个实验:实验一:吉非替尼诱导皮疹动物模型的建立。结合临床患者皮疹表现,包括皮疹出现时间及表型、血液中相关炎性细胞数量及肝功能变化、皮肤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发生机制,对模型大鼠皮疹进行充分评价,最终成功建立由吉非替尼诱导皮疹动物模型。实验二:验方“芪银三两三”对模型大鼠整体状态,包括体重、食量及肝功能影响。验方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对各组大鼠体重、食量进行监测,血液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实验三:验方“芪银三两三”对模型大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验方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通过皮肤HE染色,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形态及皮肤表皮层厚度进行定量分析;皮肤免疫组化,检测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情况。实验四:验方“芪银三两三”对模型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及皮肤炎性状态改善的实验研究。验方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对大鼠血液中相关炎性细胞数量、大鼠皮肤瘙痒行为学评分、皮肤炎性状态评分、皮肤水分丢失情况,并定量分析,最终确定复方对皮肤屏障功能及皮肤炎性状态的改善作用。实验五:验方“芪银三两三”治疗模型大鼠皮疹的分子机制研究。验方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通过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技术,对模型大鼠皮肤中特异性炎性细胞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皮肤蛋白芯片,对大鼠皮肤中67种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及相关信号通路进行分析,筛查出关系最为密切的炎性蛋白及炎性信号通路,并进一步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实验一:成功建立了由吉非替尼诱导皮疹的动物模型。通过对BN大鼠皮疹及瘙痒出现时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相关炎性因子浸润及表达进行统计分析,与临床患者皮疹表型及发生机制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成功建立由吉非替尼诱导的皮疹动物模型。实验二:验方“芪银三两三”可改善模型大鼠体重及食量,不影响大鼠肝功能,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实验三:验方“芪银三两三”可改善模型大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损伤。通过皮肤HE染色发现,验方能较好改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生障碍。通过皮肤免疫组化发现,验方可改善模型大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凋亡,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实验四:验方“芪银三两三”可改善模型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及皮肤炎性状态。通过血液常规分析,验方可改善大鼠血液中炎性细胞数量,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及白细胞;通过对大鼠皮肤炎性状态、皮肤瘙痒行为学评分、皮肤水分丢失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验方能可改善模型大鼠皮肤的炎性症状及改善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实验五:验方“芪银三两三”可减少大鼠皮肤中巨噬细胞浸润及与巨噬细胞分泌密切相关的炎性因子,包括:CINC-3、TREM-1、CINC-2,主要通过IL-17信号通路介导调节。通过皮肤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技术,对大鼠皮肤中特异性炎性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验方可减少大鼠皮肤中巨噬细胞浸润。通过蛋白芯片检测皮肤中67种炎性因子发现,验方主要减少与巨噬细胞分泌最为密切的3个炎性因子,包括:CINC-3、TREM-1、CINC-2;通过对相关炎性信号通路进行筛查发现,IL-17信号通路是发挥抗炎作用关系最为密切信号通路,并通过皮肤免疫组化进一步进行验证。结论实验成功建立由吉非替尼诱导的皮疹动物模型。验方“芪银三两三”通过减少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凋亡及增殖障碍,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减少血液中炎性细胞数量,减少皮肤中炎性巨噬细胞浸润及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CINC-3、TREM-1、CINC-2,最终达到改善模型大鼠皮疹的作用,其机制最主要通过IL-17信号通路进行介导调节。
周婧媛[7](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研究中药治疗肺炎喘嗽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近十年中药治疗肺炎喘嗽的处方,总结临床治疗肺炎喘嗽的方药规律,探析新处方的功效特点,为中医治疗肺炎喘嗽提供用药配伍参考。方法: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CNKI等四个数据库中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中药治疗肺炎喘嗽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肺炎喘嗽诊断标准,对研究文献进行三次筛选。再将研究文献的标题、作者、文献来源、发表时间、研究机构、基金、方剂名称、有效率、剂型、适宜证候、方剂功效、中医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中药及用量、对照组干预措施等信息,制定“肺炎喘嗽中医文献调查表”。在录入平台前,将中药名称、药量及方剂名称等进行统一规范。录入平台后,利用平台自带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处方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和证候进行统计,分别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聚类、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出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结果:1.总体:研究共纳入273篇文献,麻杏石甘汤运用的最多,绝大部分为清热药、解表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肺为主。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之间的药物组合最多,共演化出13个新处方。2.层次:治疗风寒闭肺证最常用苦杏仁、甘草、麻黄、茯苓、蜜麻黄等药物,性味大多为辛温类,归于肺经。药物组合以甘草、麻黄、苦杏仁等为主,演化出2个新处方。风热闭肺证常用清热药物,多属寒性,味苦甘辛,以肺经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麻杏石甘汤配以清热药物,共得到5个新处方。痰热闭肺证药物多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药性属寒,药味偏苦、辛,归经于肺。药对也是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相配伍,得到6个新处方。毒热闭肺证苦寒肺系药物使用最多,常用药物及药物组合以石膏、苦杏仁、蜜麻黄三味中药为主,本证共演化出1个新处方。肺脾气虚证常用药物为健脾化湿益气药,大多数药物味甘偏温,归脾肺两经,常用药物组合为六君子汤加减,共演化出3个新方。阴虚肺热证常用药物多为寒性,味甘的肺经药物,常用药物多为清热药、补阴药、益气药,常用药物组合为这三类药物的相互配伍,共演化出4个新方。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以对大数据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直观地展示网络结构图,并且可以生成新处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和新的思路。
姚艳青[8](201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间质性肺疾病》文中研究说明小儿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以肺间质为主的炎症,以长期反复咳嗽、痰鸣、气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较长,而肺部体征不明显。由于病变发生在肺泡与肺泡之间的间隔中,单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病程迁延。我们的祖国医学采用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成为小儿ILD治疗的一大特色。1病因、病机学研究与成人不同,小儿ILD在疾病谱和分类上有其独
李壮花[9](2016)在《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评价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开展了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随机选择西医确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辨证为气阴两伤、痰瘀阻肺型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养阴益肺通络丸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乙酰半胺氨酸泡腾片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中医证候、胸部]HRCT、肺功能检查变化、六分钟步行试验、mMRC呼吸困难评分等,从而评价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综合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口服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3个月,34例患者中改善3例,稳定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70.59%,对照组总有效率53.34%,与对照组比较,养阴益肺通络丸在改善IPF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以及维持病情稳定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2.中医证侯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经过3个月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34例患者中治愈0例,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两者比较,养阴益肺通络丸更能改善患者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3.肺功能检查疗效本研究显示,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DLCO比较差异明显(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肺功能DLCO方面优于对照组,有一定疗效.4.六分钟步行试验疗效经过3个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步行距离均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着(P<0.05),表明治疗组口服养阴益肺通络丸更能改善患者的活动耐力。5.HRCT疗效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在胸部HRCT积分变化不大,考虑观察周期较短,养阴益肺通络丸改善患者肺部影像的作用尚未体现。6. mMRC呼吸困难疗效根据呼吸困难的疗效评定标准,经过3个月治疗,治疗组34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4.7%,对照组总有效率46.7%,与对照组比较,养阴益肺通络丸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综合本课题临床研究结果。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确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维持病情稳定,增加活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一量。意义: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该疾病以病因明确与否分为两大类:病因明确的归为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因不明的称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本病为世界性疑难病,一旦确诊,预后不良。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西药治疗以激素为主,其毒副作用不可避免。中医也在积极探究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少,价格低廉,深受患者欢迎。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取得了一定疗效。
王骏[10](2014)在《武维屏教授治疗肺纤维化临床资料回顾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本文从三个部分阐述对肺纤维化的认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综述。现代医学从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与方法、模型研究、治疗方面对肺纤维化的认识,并附以讨论。古代医家对肺痹、肺痿的认识。现代医家对肺纤维化的中医认识及中医药研究进展,包括病名讨论、病因病机、分症分期分证治疗、临床及实验研究,并附以讨论。第二部分:临床回顾性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肺纤维化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从统计学角度对武维屏教授关于本病的认识进行探讨,以客观数据评价并总结一般性规律。研究方法:武维屏教授门诊收录病历,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所得病历收录患者信息,通过临床表现、中医证素、经验研究、疗效观察四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武维屏教授三期六候分类的辨证分型与与总体症状积分相关,能够反映病情。研究结论:结合主症进行辨证分型与总体症状积分相关,可以反映病情。应系统总结武维屏教授论治经验,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第三部分:经验总结。从病名归属讨论、病因病机分析、临证论治思路、理法方药概要、用药经验探微五个方面论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综述研究 |
| 综述一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 1 病因 |
| 1.1 吸烟 |
| 1.2 遗传倾向 |
| 1.3 环境及职业暴露 |
| 1.4 胃食管反流 |
| 1.5 其他 |
| 2 发病机制 |
| 2.1 IPF的发病机制 |
| 2.2 TGF-β1/Smad3信号通路在IPF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 3 诊断 |
| 3.1 临床表现 |
| 3.2 胸部HRCT |
| 3.3 肺组织病理 |
| 3.4 诊断标准 |
| 3.5 诊断流程 |
| 4 治疗 |
| 4.1 非药物疗法 |
| 4.2 药物疗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肺纤维化的中医认识 |
| 1 肺纤维化的中医病名认识 |
| 1.1 病名源流 |
| 1.2 肺疾论 |
| 1.3 肺痹论 |
| 1.4 痿、痹并重 |
| 2 肺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 2.1 正气虚衰为肺纤维化的发病根本 |
| 2.2 痰浊、瘀血、毒邪均为本病的病理因素 |
| 2.3 肺络是肺纤维化的关键病位 |
| 2.4 分期论治肺纤维化 |
| 2.5 六经与肺纤维化 |
| 3 大黄(?)虫丸与肺纤维化 |
| 3.1 大黄(?)虫丸的方义 |
| 3.2 血瘀兼证与肺纤维化 |
| 3.3 大黄(?)虫丸治疗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信息采集 |
| 2.2 六经辨证分型标准 |
| 2.3 血瘀证诊断、量化标准 |
| 2.4 主要症状分级标准 |
| 2.5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 |
| 3.2 症状特点 |
| 3.3 舌脉特点 |
| 3.4 评分指标 |
| 3.5 肺纤维化肺六经辨证分布 |
| 3.6 六经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研究结果讨论 |
| 4.2 肺纤维化、少阳三焦及“干血”之间的关系探讨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大黄(?)虫丸对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肺功能及生存状态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药物与仪器 |
| 1.3 动物分组与造模 |
| 1.4 给药方法 |
| 1.5 肺功能检测 |
| 1.6 肺组织病理 |
| 1.7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体重变化 |
| 2.3 死亡率 |
| 2.4 肺功能 |
| 2.5 肺组织病理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大黄(?)虫丸对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动物及分组 |
| 1.2 药物及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1.4 造模与给药方法 |
| 1.5 标本采集 |
| 1.6 肺组织病理 |
| 1.7 RT-PCR法检测TGF-β1、Smad3及Collagen Ⅰ相关基因表达 |
| 1.8 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3, p-smad3蛋白表达 |
| 1.9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病理 |
| 2.2 RT-PCR法测TGF-β1、Smad3及Collagen Ⅰ相关基因表达 |
| 2.3 Western blot法测Smad3,p-smad3蛋白表达 |
| 3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血瘀兼证诊断及量化标准 |
| 附录2 肺纤维化中临床特征信息调查表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3 筛选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5 疗效评价 |
| 6 统计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情况分析 |
| 2 临床疗效比较 |
| 3 炎症指标比较 |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 5 免疫指标比较 |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 讨论分析 |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 2 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绪论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中医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
| 1.1 病名溯源 |
| 1.2 病因病机 |
| 1.3 辨证分型 |
| 1.4 中医内治疗法 |
| 1.5 中医外治疗法 |
| 2.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 2.1 病原学 |
| 2.2 发病机制 |
| 2.3 耐药机制与耐药现状 |
| 2.4 西医治疗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材料与方法 |
| 1.1 伦理 |
| 1.2 病例来源 |
| 1.3 诊断标准 |
| 2 病例选择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剔除标准 |
| 2.4 中止标准 |
| 2.5 脱落标准 |
| 2.6 脱落病例及不良事件的处理 |
| 3.临床治疗方案 |
| 3.1 分组 |
| 3.2 治疗方法 |
| 3.3 观察指标 |
| 3.4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 3.5 舌象参数采集方法 |
| 3.6 胸部X射线图像采集及处理方法 |
| 4.安全性评价 |
| 5.统计学分析 |
| 6.研究结果 |
| 6.1 基线比较 |
| 6.2 舌象参数特征 |
| 6.3 治疗后不同时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6.4 治疗后具体症状评分比较 |
| 6.5 胸部X射线变化情况 |
| 6.6 疗效指标 |
| 6.7 安全性评定 |
| 7.研究结果分析 |
| 7.1 舌象参数特征比较 |
| 7.2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7.3 胸部X射线亮度值变化情况比较 |
| 7.4 疗效指标比较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研究意义 |
| 2.桑贝止咳方立方分析 |
| 3.桑贝止咳方机理探讨 |
| 4.舌象参数意义 |
| 5.胸部X射线亮度值意义 |
| 6.创新性 |
| 7.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中医证候量表采集 |
| 致谢 |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
| 1.1 目的 |
| 1.2 技术路线图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
| 1.5.1 检索数据库 |
| 1.5.2 检索词 |
|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 1.7 结果 |
|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7.3 Meta分析结果 |
| 1.8 讨论 |
|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
|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
|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 1.9 小结 |
|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 2.1 课题来源 |
| 2.2 研究目的 |
| 2.3 研究方案 |
| 2.3.1 技术路线图 |
| 2.3.2 研究设计 |
| 2.3.3 研究对象 |
| 2.3.4 治疗方案 |
|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 2.3.6 疗效判定 |
|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
| 2.3.8 质量控制 |
| 2.3.9 统计分析 |
| 2.3.10 伦理学原则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研究完成情况 |
| 2.4.2 基线统计结果 |
| 2.4.3 疗效评价 |
| 2.4.4 安全性评价 |
| 2.5 讨论 |
|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
|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
|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
| 2.5.4 现代药理研究 |
| 2.5.5 研究结果分析 |
|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
| 3.1 课题来源 |
| 3.2 研究目的 |
| 3.3 技术路线图 |
|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4.1 纳入标准 |
| 3.4.2 排除标准 |
| 3.4.3 研究方法 |
| 3.4.4 观察指标 |
| 3.4.5 统计方法 |
| 3.5 研究结果 |
| 3.5.1 一般资料 |
| 3.5.2 患者吸烟情况 |
| 3.5.3 合并疾病情况 |
| 3.5.4 炎性指标分析 |
| 3.5.5 血气分析情况 |
|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
|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
|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 3.6 讨论 |
|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
|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 3.7 小结 |
| 结论 |
| 创新性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
|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
|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
|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
| 4.1.3 治疗进展 |
|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
|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
| 4.2.2 中医病因病机 |
|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
|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
|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
|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
|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
|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 附件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回顾性临床研究 |
| 1 临床试验设计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用药 |
| 2.2 研究分组 |
| 2.3 疗程 |
| 2.4 观察方法 |
| 2.5 观察项目 |
| 2.6 病原检查结果判断 |
| 2.7 疗效判定 |
| 3 数据统计分析 |
| 4 调查结果 |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 4.2 入组前临床资料 |
| 4.3 临床疗效比较 |
| 4.4 合用其他抗生素情况比较 |
| 4.5 两组患儿的其他治疗比较 |
| 4.6 两组住院时长比较 |
| 5 讨论 |
| 5.1 清热祛湿、化痰通络理论的提出 |
| 5.2 祛湿通络方的组方分析 |
| 5.3 祛湿通络方的药理研究 |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 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及对IL-10、TNF-α、IL-6表达的影响 |
| 1 实验材料 |
| 1.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
| 1.2 培养基配制 |
| 1.3 实验动物 |
| 1.4 细胞株培养 |
| 1.5 MP复苏培养与浓度测定 |
| 1.5.1 复苏步骤 |
| 1.5.2 CCU浓度测定步骤 |
| 1.6 实验药物 |
| 1.7 中药含药血清的制备 |
| 2 观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 2.1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Trypan blue染色) |
| 2.2 细胞计数及铺板 |
| 2.3 给药 |
| 2.4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
| 2.5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0、TNF-α、IL-6 的水平 |
| 2.6 祛湿通络方中单味药的MIC测定 |
| 2.7 生化鉴定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结果 |
| 4.1 镜下观察MP形态 |
| 4.2 祛湿通络方对MP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形态学表现 |
| 4.3 MTT法检测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的细胞增殖 |
| 4.4 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IL-10 的表达 |
| 4.5 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IL-6 的表达 |
| 4.6 祛湿通络方含药血清对MP诱导的RAW264.7 细胞TNF-α的表达 |
| 4.7 祛湿通络方单味中药的MIC测定 |
| 5 讨论 |
| 5.1 RMPP的发病机制 |
| 5.2 IL-10、TNF-α、IL-6是RMPP发病的关键炎症因子 |
| 5.3 祛湿通络方中各单味药水煎剂对MP的抑菌效果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创新与不足 |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 一、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 |
| 3 病机 |
| 4 治则 |
| 5 证治分类 |
| 6 其他治法 |
| 二、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西医的研究进展 |
| 1 发病机制 |
| 2 RMPP的治疗方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
| 附录2 主要外文缩写与中文名词对照表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上篇综述 |
| 综述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
| 前言 |
|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肿瘤 |
| 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s,EGFRIs) |
| 3.EGFRIs导致的皮疹不良反应 |
| 4.EGFRIs导致除皮疹外的其他不良应 |
| 5.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对于表皮生长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相关痤疮样皮疹的认识 |
| 前言 |
| 1.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 2.现代医家对于痤疮的认识 |
| 3.现代医家对EGFRIs相关皮疹的诊疗 |
| 4.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EGFRIs)导致皮疹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 前言 |
| 1.EGFR与皮肤 |
| 2.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及迁移等障碍及毛囊等发育受阻 |
| 3.细胞粘附及迁移异常及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
| 4.皮肤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相关炎性细胞的浸润 |
| 5.参考文献 |
| 下篇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吉非替尼诱导皮疹动物模型的建立 |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实验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5.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验方“芪银三两三”对模型大鼠体重、食量及肝功能的影响 |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实验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5.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验方“芪银三两三”对模型大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实验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5.参考文献 |
| 实验四 验方“芪银三两三”对模型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及皮肤炎症改善的实验研究 |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实验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5.参考文献 |
| 实验五 验方“芪银三两三”对模型大鼠皮肤中与巨噬细胞分泌相关炎性因子的分子机制研究 |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实验结果 |
| 3.讨论 |
| 4.小结 |
| 5.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1 验方“芪银三两三”抗非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 |
| 附件2 图表 |
| 综述一 |
| 综述二 |
| 综述三 |
| 实验一 |
| 实验二 |
| 实验三 |
| 实验四 |
| 实验五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肺炎喘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1 病名溯源 |
| 1.2 病位剖析 |
| 1.3 病因阐述 |
| 1.4 病机探析 |
| 1.5 中医治疗 |
| 1.6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进展 |
| 2 肺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2.1 定义分类 |
| 2.2 流行病学 |
| 2.3 临床表现 |
| 2.4 现代医学治疗 |
| 2.5 现存问题 |
|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
| 1 研究资料 |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 1.2 文献筛选过程及方法 |
| 1.3 文献选择标准 |
| 1.4 诊断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制定文献调查表 |
| 2.2 数据的规范化 |
| 2.3 分析软件 |
| 2.4 录入数据库 |
| 2.5 数据分析 |
| 3 结果 |
| 3.1 总体挖掘结果 |
| 3.2 层次挖掘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总体挖掘结果分析 |
| 2 层次挖掘结果分析 |
| 2.1 风寒闭肺证挖掘结果分析 |
| 2.2 风热闭肺证挖掘结果分析 |
| 2.3 痰热闭肺证挖掘结果分析 |
| 2.4 毒热闭肺证挖掘结果分析 |
| 2.5 肺脾气虚证挖掘结果分析 |
| 2.6 阴虚肺热证挖掘结果分析 |
| 3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优缺点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病因、病机学研究 |
| 2 小儿ILD的治疗 |
| 2.1 中医治疗 |
| 2.1.1 益气活血法 |
| 2.1.2 清热化淤法 |
| 2.1.3 益气养阴 |
| 2.1.4 泻肺清热法 |
| 2.2 西医治疗 |
| 2.2.1 糖皮质激素 |
| 2.2.2免疫抑制剂 |
| 2.2.3 生物制剂及分子靶向药物 |
| 2.2.4 其他 |
| 2.3 肺移植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肺纤维化的研究概述 |
| 1. 肺纤维化病名溯源 |
| 2. 肺纤维化病因病机研究 |
| 3. 辨病辨证论治 |
| 4. 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肺纤维化的研究概述 |
| 1.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
| 2. 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 |
| 3. 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 |
| 4. 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养阴益肺通络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治疗方法 |
| 4. 观察指标 |
| 5. 疗效评定标准 |
| 6.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综合疗效评估 |
| 2. 中医证侯疗效评估 |
| 3. 肺功能评估 |
| 4. 六分钟步行试验评估 |
| 5. 胸部HRCT评估 |
| 6. mMRC呼吸困难评估 |
| 讨论 |
| 1. 疗效分析 |
| 2. 结论 |
| 3. 典型病例 |
| 4.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表1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肺纤维化认识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古代医家对肺痹的认识 |
| 综述三 古代医家对肺痿的认识 |
| 综述四 现代医家对肺纤维化的中医认识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研究一 83例肺纤维化患者临床资料回顾 |
| 研究二 35例肺纤维化患者疗效回顾 |
| 经验总结 武维屏教授肺纤维化治疗经验总结 |
| 问题与展望 |
| 实验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动物实验 |
| 1 气道黏液生理病理 |
| 2. 模型分析 |
| 3. 动物实验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6.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