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叶[1](2021)在《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并且与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宫颈癌及HPV上安全有效。紫蛇理冲汤是在近现代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名方的理冲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经过前期初步的临床观察,紫蛇理冲汤在治疗宫颈癌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目的:1.通过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R-HPV感染IIb-IIIc期宫颈癌患者的HPV转阴率、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明确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对HPV转阴及对PFS的作用和影响。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水平变化,分析细胞免疫水平与HPV感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中药治疗HPV感染的作用机制。3..通过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探究中药干预、HPV感染状态与PFS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HPV感染状态和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是否是影响PFS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拟纳入60例中晚期宫颈癌(Ⅱb-Ⅲ期)经西医标准治疗后疗效评价达到CR或PR,仍伴有HR-HPV感染,且HR-HPV阳性亚型明确患者,根据接受治疗药物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组给予紫蛇理冲汤口服,同时合用外洗方坐浴熏洗,中药连续使用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照组使用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纳药,对照组按西医临床标准规范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开始后每个月随访及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复查HR-HPV转阴情况,之后每4-6个月随访一次,一共随访2年,监测两组患者HPV转阴率、无进展生存,并监控观察患者在药物干预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4+CD25+CD127-及 NK 细胞变化(期间HPV检查连续2次阴性以上可以改为1年1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宫颈癌Ⅱb-Ⅲc期经之后宫颈癌伴HR-HPV感染患者。两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是否绝经、初治肿瘤大小、肿瘤疗效评价、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共有60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脱落2例(3.33%)。1.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治疗组HR-HPV亚型全部转阴11例(36.67%),部分转阴7例(23.33%),总有效率60%;对照组全部转阴6例(20%),部分转阴4例(1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治疗组VS对照组转阴率为:86.67%VS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研究随访期结束,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HR-HPV转阴总有效率分别93.33%(28/30)和73.33%(22/30),结果显示两组对HR-HPV转阴都有促进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紫蛇理冲汤合外用方能促进清除病毒,且在本实验中疗效大于用干扰素治疗。2.两组在中医症候积分经描述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结果为t=-1.459,P=0.15>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上有可比性。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组间P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降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治疗组疗效明显大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一年里有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第二年里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PFS分别为10、11、20、19个月。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第一年里发现3例(10%)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PFS 分别为 1 1、8、10.5、9、6.5、1 1 个月;第二年 2 例(6.67%)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患者中有1例(3.33%)死亡,PFS分别为14、14.5、12.5、13、15个月。两组1年/2年复发转移率、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治疗组为 6.67%/13.33%、100%/100%。对照组为 20%/16.67%、100%/96.67%。可以看出,治疗组在1年/2年复发转移率和总生存率上都优于对照组,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曲线,采用非参数检验,P=0.028<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治疗组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33%、86.67%,对照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63.33%,治疗组和对照组2年中位PFS都为24个月,2年总的PFS生存曲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4.647,P=0.031)。HPV感染状态与PFS的生存时间曲线图,HPV阴性和HPV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7.618,P=0.006)。调节T细胞水平升高与正常,与PFS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12.276,P=0.00)。4.两组治疗前在 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比值、CD4+CD25+CD127-%、NK细胞水平比例上经描述统计分析,均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比例均较前升高,且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水平较前也升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D4+CD25+CD127-%均下降,且组内、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在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变化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CD3+CD8+差值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COX回归分析,入组后干预方式、HPV感染状态、肿瘤疗效评价、调节T细胞是影响宫颈癌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5)。6.治疗后两组组间在四个维度(躯体、心理、社会、疾病)方面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P=0.038<0.05)。结论:1.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在治疗HR-HPV阳性宫颈癌伴疗效确切,能够促进HPV病毒清除,提高转阴率,整体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降低疾病复发转移率,延长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2.治疗前后HPV感染阳性的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较阴性患者更为失调,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可以调节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其中对T细胞亚群中具有代表意义的CD4+、CD8+和Treg细胞的水平都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调CD4+水平,协调CD4+/CD8+比例平衡,下调Treg细胞水平,促进恢复免疫功能。所以其发挥其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水平达到平衡,恢复机体免疫力,帮助抗病毒和抗肿瘤,尽量消除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3.经过COX回归分析,HPV阴性、调节T细胞水平正常、肿瘤疗效评价为CR、入组后用中药治疗是影响宫颈癌无进展生存期的保护因素。
王想[2](2021)在《一、HSP90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二、单细胞组学解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变化》文中认为该博士论文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研究组成。第一部分HSP90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第一章肺腺癌蛋白质组学整合分析鉴定出HSP90β作为潜在预后标志物背景: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尽管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但仍有大量的肺腺癌患者没有可用的靶向治疗选择。由于蛋白质是细胞的功能执行者,肺腺癌的蛋白质组和信号转导的深入表征将为全面了解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数据,整合蛋白质组学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结合临床信息,鉴定出与预后显着相关的差异蛋白,寻找肺腺癌的预后标志物。方法:本部分研究共纳入了 103例肺腺癌患者原发的肿瘤组织和配对的邻近正常肺组织,通过质谱和磷酸化质谱,鉴定出肿瘤组织相比于癌旁正常肺组织的差异蛋白和磷酸化蛋白,并通过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独立的样本中进行了验证。结果:我们得到103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蛋白质图谱,并比较了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肺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特征,得到一些与临床预后显着相关的差异蛋白和肺部标签蛋白,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也得到了 一些癌症相关磷酸化蛋白,并鉴定出HSP90β在内的一些预后标志物,最后在实验中验证了 HSP90β在肺腺癌组织和患者血浆中的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配对的癌旁肺组织表现出不同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特征,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分子HSP90β有望成为肺腺癌的预后标志物。第二章发育相关蛋白HSP90β通过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背景:肿瘤的发生在许多方面都被认为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相似。使用正常的发育样本作为研究模型有助于我们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并确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恒河猴可用于探索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的模式动物,利用恒河猴肺组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帮助筛选出非小细胞肺癌的的生物标志物。关于HSP90β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和预后相关研究较少,也尚无肺癌中HSP90β的细胞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目的:通过恒河猴肺组织的时间序列转录组数据,确定HSP90β在肺发育早期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肺癌细胞系探索HSP90β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我们通过实验室前期恒河猴肺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人肺发育的芯片数据,筛选出肺发育早期的调控分子,然后结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标本进行了验证,最后在肺癌细胞系中,通过细胞表型实验和功能研究阐明了具体作用机制。结果:我们在恒河猴肺发育的数据鉴定出HSP90β参与了早期肺发育的细胞周期调控,并且在人肺发育的数据中和非小细胞肺癌血浆标本中也证实了 HSP90β的显着高表达。在肺癌细胞系中我们发现敲降HSP90β通过磷酸化关键蛋白影响肺癌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结论:HSP90β在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和患者血浆中均显着高表达,通过磷酸化关键蛋白使肺癌细胞周期阻滞,增加细胞凋亡。第三章HSP90β联合CEA,CA125和CYFRA21-1建立一个肺癌预后评估模型背景:肿瘤早期缺乏症状且缺乏有效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大多数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进入晚期阶段。为了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迫切需要找到有用的生物标记物用于早期检测,预后预测和复发监测。递归分割分析可以作为一种分层工具应用于临床研究中,用来预测患者预后。CEA,CA125和CYFRA21-1均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的标志物。目的:通过联合HSP90β的血浆蛋白数据和CEA,CA125及CYFRA21-1的血清数据,建立肺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并评估此预测模型是否可以作为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首先整合了 1162例肺癌的血浆样本,统计了 HSP90β的表达水平,然后在组织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了 HSP90β在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最后通过联合HSP90β的血浆表达数据和CEA,CA125及CYFRA21-1的血清数据,运用递归决策树算法建立了风险预测决策树模型,并预测了 671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结果:我们发现肺癌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HSP90β蛋白显着高表达,通过构建递归分割决策树预测模型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且该预测模型还可以作为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HSP90β联合CEA,CA125及CYFRA21-1构建的递归分割决策树预测模型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且可以作为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单细胞组学解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变化背景:结直肠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逐年上升。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阐明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分析肿瘤内部和周围的多种细胞类型的特性。免疫组库可以多方面评估免疫系统的多样性,进而评估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目前单细胞测序和免疫组库在肿瘤中的研究日益成熟。目的:通过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单细胞转录组和免疫组库测序,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动态变化的特征图谱,寻找影响其疗效预后的关键事件。方法:本部分研究纳入了 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七天和化疗后第一次疗效评价时的外周血,同时收集患者手术时切除的原发灶肿瘤和癌旁组织以及转移灶肿瘤和癌旁组织。患者外周血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患者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分选得到CD45阳性的细胞。将外周血分离的细胞和组织分选后的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和TCR/BCR免疫组库测序,然后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我们得到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治疗变化的免疫图谱,并且发现同一患者的外周血不同时间点以及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之间均存在共享T细胞克隆,而不同患者之间很少共享T细胞克隆。患者在手术后外周血的T细胞免疫组库多样性显着升高,而在化疗后多样性又降低到手术前水平。外周血CD4和CD8效应T细胞亚群在手术后和化疗后比例显着增高,且效应分子表达升高,表现出活跃的细胞免疫反应。肿瘤组织中CD4效应T细胞比例高于癌旁组织,而CD8记忆T细胞在癌旁组织中的比例高于肿瘤组织。结直肠癌原发灶肿瘤组织中含有大量效应性浆细胞,而癌旁组织和转移灶组织中以B细胞和记忆B细胞为主。此外,患者化疗后外周血出现一类高表达FCGRT的中性粒细胞亚群。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后T细胞免疫组库多样性显着升高,且效应T细胞比例和效应分子均升高,显示出活跃的细胞免疫反应。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以及肿瘤和癌旁组织具有不同的免疫特征,同一细胞的亚群分布也不相同。
司怡然[3](2021)在《超声介导的物理损伤技术激活机体免疫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对免疫学及肿瘤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探讨,肿瘤免疫治疗已转变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肿瘤疫苗属于免疫治疗的范畴,近年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领域均获得诸多优秀的成果。本研究采用肿瘤细胞裂解物(Tumor cell lysates,TCL)联和佐剂建立肿瘤疫苗,拟探讨其在黑色素瘤中发挥出的潜在免疫激活及抑制肿瘤的作用,并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材料与方法:我们采用超声破碎仪制备B16F10黑色素瘤TCL,并使用台盼蓝染色明确其活性。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予PBS、IL-2、TCL及TCL+IL-2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3周,第4周对侧植瘤,观察小鼠的出瘤时间及肿瘤大小。并连续采集小鼠外周血行CD4+T及CD8+T细胞的流式动态分析,并采用流式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脾脏及肿瘤组织中CD4+T及CD8+T细胞的表达。结果:TCL+IL-2组小鼠经预防性免疫后,出瘤时间明显延迟(p=0.034),肿瘤体积(p=0.023)及瘤重(p=0.0015)也显着小于对照组。流式检测结果提示TCL+IL-2组及单用TCL组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较对照组上升(p=0.0016,p=0.012)。TCL+IL-2组的CD4+T细胞在植瘤后较对照组有所下降(p=0.0089)。脾脏及肿瘤组织中CD4+T及CD8+T细胞与外周血中的表达趋势相同。结论:TCL佐以IL-2可以有效激活机体免疫,预防小鼠黑色素瘤发生并遏抑肿瘤的生长。背景:近年来,新材料技术和医学影像学迅猛发展,新型物理治疗方式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重要策略。超声微气泡物理治疗技术是一种无创的物理治疗手段。相变纳米粒在外界超声干预下,发生液气相变从而导致细胞原位损伤。本研究拟探讨超声联合相变纳米粒的物理治疗方式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激活免疫的相关机制研究。材料与方法:制备氟碳脂质纳米粒(Lipid Fluorocarbon Nanoparticles,LIP-PFH纳米粒),使用马尔文粒径及电位检测设备测试其理化特性,并使用共聚焦拍摄手段明确4T1乳腺癌细胞对其吞噬作用。通过CCK-8实验,凋亡及周期实验分析低强度聚焦超声(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联合纳米粒的物理治疗技术在体外的抑瘤作用。建立Balb/c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进一步证实该种物理治疗的体内抑瘤作用,并通过肺转移灶的H&E染色,初步提示对远处转移的作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小鼠外周血、脾脏及肿瘤组织中CD4+T,CD8+T细胞的改变,明确治疗后对机体免疫的影响。进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标记物的检测,及DC细胞成熟度的流式分析,以研究潜在的免疫机制,并用缺乏免疫功能的裸鼠实验再次证实。结果:LIFU联合LIP-PFH纳米粒的物理治疗手段,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看到有效抑制4T1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且在体内动物实验中初步看到对远处肺转移也具有抑制作用。外周血,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4+T和CD8+T细胞亚群比例在该种物理治疗后显着增加,表明该种治疗技术有效增强了乳腺癌细胞中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标记物(ATP,高迁移率族蛋白B和钙网蛋白)以及DC细胞成熟度的流式分析表明,超声联合纳米粒的物理治疗技术可通过诱导4T1乳腺癌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介导DC成熟明显增加,以进一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的增多,增加肿瘤组织中T淋巴细胞的浸润。裸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种作用机制。结论:超声联合相变纳米粒的物理治疗可以有效增强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改善其免疫原性,为未来提高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提供潜在的研究方向。
王佳佳[4](2021)在《聚焦超声消融在Ⅲ/Ⅳ期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及预后模型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聚焦超声消融(FUA)在Ⅲ/Ⅳ期胰腺癌中的治疗价值,探索晚期胰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初步建立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微创治疗科治疗的102例晚期胰腺癌,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40例、62例。分析FUA治疗的癌痛缓解率、局部疗效、不良反应以及FUA治疗的时机、化疗途径、肿瘤分化程度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将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等一般资料、部分免疫炎症指标和治疗分组等因素纳入生存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生存分析。将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纳入预后模型,使用R软件建立预后模型并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1)FUA治疗后短期内癌痛评分显着下降,癌痛缓解率为87.84%。局部肿瘤的客观缓解率为78.75%、疾病控制率92.50%。最常见不良反应为治疗区疼痛、皮肤灼伤、恶心呕吐,未发生E、F级严重不良反应。(2)尚不能证明FUA治疗及化疗的先后顺序、化疗途径、肿瘤分化程度对晚期胰腺癌的总生存期有显着影响。(3)Ⅲ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1.9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5.0%、40.0%、1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P=0.010)、治疗分组(P=0.042)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A19-9<500U/m L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CA19-9≥500U/m L者;FUA联合化疗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单独FUA者。(4)Ⅳ期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7.2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59.4%、21.0%、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P=0.0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P=0.008)、治疗分组(P=0.010)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A19-9<1000U/m L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CA19-9≥1000 U/m L者;GPS 0、1分患者预后显着优于2分者;FUA联合化疗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单独FUA者和单独化疗者。(5)Ⅳ期患者预后模型的C指数为0.72(95%CI:0.66~0.79)。结论FUA治疗晚期胰腺癌可显着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抑制肿瘤的生长,其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FUA联合化疗的总生存期较单独FUA或单独化疗显着延长,CA19-9≥500U/m L是Ⅲ期患者预后不良因素,CA19-9≥1000U/m L、GPS2分是Ⅳ期患者预后不良因素。
买为丽旦·衣明江[5](2021)在《纳秒脉冲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免疫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细胞肝癌(HCC)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型纳秒脉冲消融(ns PEF)在激活抗肿瘤免疫方面的特色优势逐渐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目前PD-1抗体治疗是公认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由此,本研究探讨ns PEF消融在肝细胞肝癌免疫激活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与PD-1抗体治疗作对比,为ns PEF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培养及传代用荧光素酶标记的Hepa1-6肝癌细胞株;通过C57BL/6J小鼠肝脏注射Hepa1-6肝癌细胞株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将24只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三组:ns PEF组、PD-1抗体治疗组和对照组,对ns PEF组小鼠进行一次ns PEF消融处理,消融仪物理参数为:脉冲宽度300ns、电压20kv/cm、频率4Hz、脉冲1000次;对PD-1抗体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PD-1抗体,间隔3天,共3次给药;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制备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CD3+T、CD4+T、CD8+T、CD19+B、NK细胞比例;采用CBA技术检测外周血Th1(IL-2、IFN-γ、TNF-α)和Th2(IL-4、IL-5、IL-6、IL-10)类细胞因子浓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局部免疫细胞比例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的差异。(2)通过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差异蛋白。(3)通过基于多重免疫组化的PE Vectra全光谱采集技术,同时标记肿瘤局部T、B、NK细胞和差异蛋白,通过Inform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指标表达密度及差异蛋白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的共定位关系;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免疫细胞和差异蛋白表达密度在各组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CD3+T、CD4+T、B、NK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s PEF组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D-1抗体治疗组IL-4、IL-5、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DIA质谱分析筛选出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差异表达蛋白分别共有181和763个,其中与免疫病理改变相关者分别为21和35个;结合文献报道和本研究研究方向,ns PEF组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选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其中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差异蛋白。(3)LXN、GRN、TGF-β1、ELNE与T、B、NK细胞特异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共定位,其中LXN在B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GRN在NK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TGF-β1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ELNE在T细胞上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并二者有显着相关性。结论:ns PEF消融可引起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外周血多种细胞因子的改变,表明ns PEF消融治疗具有调节抗肿瘤免疫、增强体液免疫以及免疫杀伤功能的作用;ns PEF消融可以引起肿瘤局部多种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其中与免疫微环境介导的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主要有LXN、GRN、TGF-β1、ELNE,这些差异蛋白作为调节ns PEF消融免疫效应的重要因子,可能通过调控T、B、NK细胞激活抗肿瘤免疫;TGF-β1、ELNE是ns PEF组和PD-1抗体治疗组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二者可能是肝癌免疫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甘海宁[6](2020)在《NKG2D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N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三位。约50%的患者存在远处转移,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在治疗血液癌中已取得显着疗效,但仍难以攻克实体瘤,且存在严重细胞因子风暴、神经毒性等风险。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安全性、可及性上更优于T细胞,因此我们拟通过使用NK细胞作为NKG2D CAR的修饰载体,评估NKG2D CAR-NK细胞用于治疗结直肠癌晚期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使用电穿孔的方法对NK细胞进行NKG2D mRNA CAR的修饰,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IFN-γ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和细胞毒性杀伤试验检测NKG2D CAR-NK细胞的体外杀瘤能力。使用HCT116-luc结直肠癌细胞系构建NSG小鼠模型,通过活体动物成像技术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检测NKG2D CAR-NK细胞的体内抑瘤效果。进一步通过开展一项单臂、开放、剂量递增的单中心的初期临床研究(NCT03415100)来评估NKG2D CAR-N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入组3例经标准治疗失败的腹膜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结果:研究发现NKG2D-DAP12 CAR-NK细胞比NKG2D-CD3ζCAR-NK细胞呈现更强的IFN-γ分泌能力和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在人结直肠癌NSG小鼠模型中显示了NKG2Dp CAR-NK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抑瘤效果,并有效延长中位生存时间。随后,采用局部输注NKG2Dp CAR-NK的方式治疗了3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前两例患者腹腔输注低剂量CAR-NK细胞后,可观察看腹水生成量减慢以及腹水样本中肿瘤细胞的数量急剧减少。第三例肝转移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瘤内经皮注射和腹腔内灌注方式输注CAR-NK细胞后,多普勒超声可见肝部肿瘤快速缩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提示经治疗的肝病灶为完全代谢反应。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出现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结论:本项研究结果初步显示NKG2D mRNA CAR-NK细胞局部输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周力恒[7](2017)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新方案临床研究及疗效预测的转化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辅助化疗是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的首选治疗方法,同样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的乳腺癌亚型中显示出了不同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化疗疗效,寻找预测的指标是临床拭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索单周紫杉醇、顺铂作为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化疗引起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变化,寻找能够预测化疗疗效的相关基因改变。【方法】1)入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单周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新辅助化疗,评估疗效及安全性。2)通过外周血流式细胞检测,比较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患者间免疫细胞亚型的差异及与疗效的相关性。3)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疗效及副作用的相关性,二代测序检测可能相关的基因改变。【结果】1)单周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整体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 CR)率达34.4%,Luminal型患者为24.7%,三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达6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扩增型为54.2%。多因素分析显示曲妥珠单抗的应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阴性表达和高ki67表达式是p CR的独立影响因素。2)ER状态、HER2*B细胞以及HER2*NK细胞是患者获得p CR的独立预测因素。3)ABCB1单倍型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ABCB1 2677GG+3435CC型患者更易获得p CR,调整了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表达以及ki67后,ABCB1单倍型和高ki67表达是患者p CR的独立预测因子。4)在Luminal亚型乳腺癌中MAP3KI、AKT1和ATM基因的相关突变可能是患者耐药的相关因素,而MRE11A突变可能与肿瘤对化疗敏感有关。【结论】1)单周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可显着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p CR率,且耐受性好副作用轻,可作为临床可选的新辅助治疗方案。2)B细胞和NK细胞状态对p CR的影响与HER2存在交互作用。3)ABCB1基因型可作为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预测因子,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4)MRE11A等基因可能影响紫杉醇、顺铂药物在Luminal型乳腺癌中的疗效,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文雯[8](2017)在《超声药物导入培元抗癌方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述;第二部分中医外治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第三部分临床研究。综述分为三部分,综述一为癌因性疲乏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对癌因性疲乏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了论述。综述二为夹脊穴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主要论述了夹脊穴的源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治病机理及临床应用。综述三为恶性肿瘤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总结了细胞免疫与恶性肿瘤及癌因性疲乏的关系。中医外治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部分,系统评价了中医外治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临床研究部分观察了通过超声药物导入培元抗癌方,刺激夹脊穴,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以文献研究和既往临床观察为理论依据,提出培元抗癌方。通过观察临床病例,测评CRF患者的疲乏症状、生活质量、中医证候,测定外周血中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值和NK细胞百分比,对超声药物导入培元抗癌方治疗CRF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超声药物导入培元抗癌方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为中药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对照研究,设定入组病例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的142例病例来自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收治的可以接受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对照组、空白组。三组均选用化疗周期为21天/周期的化疗方案,化疗方案参照NCCN指南。治疗组:在化疗同时采用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培元抗癌方);对照组:在化疗同时采用超声药物导入治疗(空白贴片);空白组单纯采用化疗。观察周期为42天。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中医证候的变化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根据Piper疲乏量表评分,治疗组治疗后Pip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Piper评分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治疗后Pip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治疗组能够有效的降低Pip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简短疲乏量表(BFI-C)评分,治疗组治疗后BFI-C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BFI-C评分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治疗后BFI-C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治疗组能够有效的降低BFI-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EORTC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0)评分,治疗组治疗后QLQ-C30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QLQ-C30评分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治疗后QLQ-C30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治疗组能够有效的降低QLQ-C30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治疗组能够有效的降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细胞免疫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治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治疗组能够有效的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中药用药安全角度分析,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明显有意义临床改变。研究过程中,治疗组2例患者发生了局部皮肤发红,3天后自行缓解。因此考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安全有效。研究结论:超声药物导入培元抗癌方能够有效的改善CRF患者疲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气阴两虚症状,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另外通过测定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细淋巴胞计数比值和NK细胞计数,判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调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维持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的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超声药物导入培元抗癌方治疗CRF的机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培元抗癌方可以通过益气养阴,补虚扶正,使脏腑功能各司其职,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疲乏症状的目的。
张蔚[9](2016)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提高前列腺癌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效应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前列腺癌微环境中对树突状细胞分化的潜在影响;并通过低频超声联合微泡抑制前列腺癌RM-1细胞中的VEGF表达,探究DCs和脾源性T细胞的表型改变及其与低频超声在前列腺癌微环境中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首先检测小鼠前列腺癌RM-1细胞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质粒转染的方法下调其表达,并与BALB/c小鼠骨髓源性DCs共培养,通过DCs表型改变判断成熟状态及变化。随后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低频超声联合微泡抑制R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最佳参数组合,并在细胞膜损伤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组验证实验。最后采用尼龙毛柱法获取BALB/c小鼠脾源性T细胞,与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辐照后的RM-1和骨髓源性DCs共培养后通过免疫细胞的表型改变判断其分化状态。并从抑制RM-1细胞迁移运动能力、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三个方面初步探究体外低频超声联合微泡协同前列腺癌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的作用。结果:小鼠骨髓源性DCs与RM-1共培养后CD11c和CD83表达阳性率均有所下降;采用下调VEGF表达后的RM-1共培养,可提高CD83(+)DCs比例;根据正交设计实验可知,抑制RM-1中VEGF表达的最优声空化参数组合为:超声频率800kHz,超声功率360mW/cm2,辐照时间30s,微泡/细胞悬液体积比20%。尼龙毛柱法可获得小鼠脾源性T淋巴细胞,与RM-1和DCs共培养后,免疫细胞中CD11c、CD83、CD4、和CD8a的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而共培养前采用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辐照RM-1可提高共培养体系中CD11c(+)DCs和CD8a(+)T淋巴细胞的比例;且辐照并与免疫细胞共培养后,RM-1细胞迁移数量最少、增殖和侵袭能力最弱。结论:小鼠前列腺癌微环境中DCs和成熟DCs的分化均受到抑制,而下调VEGF的表达可以促进成熟DCs的分化。低频超声联合微泡可显着抑制小鼠前列腺癌细胞RM-1中VEGF表达,并促进微环境中DCs和T淋巴细胞,尤其是DCs和CD8(+)CTL的分化,从而协同免疫细胞抑制肿瘤的转移、增殖和侵袭能力。
杨阳[10](2014)在《胰腺癌不同治疗手段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概述胰腺癌患者大多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不到6%。中位生存期仅为3-4个月。目前虽然胰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预后改善仍不明显,即便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20%左右。影响胰腺癌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各种治疗之后的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目前检查手段未能检测到的血道微转移。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进入血液内大部分难以生存,但小部分能够继续存在于循环系统之内,并聚集成细胞簇,这部分细胞再次侵出血管,在远隔部位形成肿瘤转移灶。因此,CTCs检查、监测和分析有望为胰腺癌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和治疗反应提供一种强大的非侵入性方法。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胰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CTCs变化情况,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与开放手术两种治疗方法对胰腺癌细胞血行性播散的影响,为临床制定胰腺癌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胰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穿刺病理确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要求接受HIFU治疗或手术治疗,最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HIFU消融组(I组24例)和开放手术组(II组24例),分别于HIFU或手术开始治疗前24h、治疗结束后24h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应用免疫磁珠负性富集结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外周血CTCs水平。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无差异,开放手术组治疗前、后CTCs检出率分别为(0/24)、33.33%(8/24)(P=0.002),血液微转移风险增加者占33.33%(8/24);HIFU组治疗前、后CTC检出率分别为(0/24)、8.33%(2/24)(P=0.149),血液微转移风险增加者占8.33%(0/24)。两组术后CTC检出率及检出数目均较术前有增高趋势,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开放手术致CTC检出率及检出数目增加趋势高于高强度聚焦消融术,差异也具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较高强度聚焦消融术增加血液微转移的风险更高(2=4.547,P=0.033,OR=1.900,95%CI1.170-3.085);不同治疗方式致血液微转移风险差异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等因素均不相关,仅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结论1、开放手术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治疗胰腺癌均有可能发生医源性癌细胞血行播散;开放手术引起胰腺癌细胞血行播散风险较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更高。2、胰腺癌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或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后,应酌情给予化疗、增强免疫力等辅助治疗。3、开放手术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后CTCs变化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对于治疗前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患者,治疗后更应给予化疗、免疫治疗等全身综合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HPV与宫颈癌发展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
| 1. 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
| 2. HPV和宫颈癌的治疗 |
| 3. HPV与预后的关系 |
| 4. HPV持续感染与预后的相关性 |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HPV及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 1. HPV与宫颈癌 |
| 2. 中医对HPV及宫颈癌的认识 |
| 3.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及HPV |
| 4. 中医药治疗宫颈癌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临床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例选择 |
| 4. 检测方法 |
| 研究内容 |
| 1. 治疗方案 |
| 2. 观察指标 |
| 3. 疗效判定 |
| 4. 随访计划 |
| 5. 统计学分析 |
|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宫颈癌及HPV病机探讨 |
| 3. 组方意义及依据 |
| 4. 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辛复宁)的应用 |
| 小结 |
| 不足、创新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HSP90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
| 引言 |
| 第一章 肺腺癌蛋白质组学整合分析鉴定出HSP90β作为潜在预后标志物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用于质谱的肺腺癌组织标本的收集 |
| 1.2 用于独立验证的肺腺癌标本的收集 |
| 1.3 主要的试剂与试剂盒 |
| 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
|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
| 2. 实验方法 |
| 2.1 肺腺癌组织标本的处理 |
| 2.2 肺腺癌组织标本的病理学评估 |
| 2.3 肺腺癌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血浆的处理 |
| 2.4 质谱和磷酸化质谱(该部分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完成) |
| 2.4.1 蛋白提取和胰蛋白酶消化 |
| 2.4.2 通过高pH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肽的预分离 |
| 2.4.3 磷酸化肽段的富集 |
| 2.4.4 纳升液相色谱-质谱(Nano-LC-MS/MS) |
| 2.4.5 质谱数据库搜索 |
| 2.5 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数据的质控和评估 |
| 2.6 差异蛋白分析 |
| 2.7 通路富集分析 |
| 2.8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
| 2.9 生存分析 |
| 2.10 肺腺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 2.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
| 2.12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 2.12.1 肺组织蛋白的提取 |
| 2.12.2 蛋白浓度测定(BCA法) |
| 2.12.3 SDS-PAGE胶的配制 |
| 2.12.4 上样,电泳 |
| 2.12.5 转膜 |
| 2.12.6 封闭 |
| 2.12.7 孵育一抗 |
| 2.12.8 孵育二抗 |
| 2.12.9 曝光 |
| 2.12.10 膜洗脱再生,孵育新的抗体 |
| 结果 |
| 1. 103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信息和组学数据 |
| 2. 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配对的邻近正常肺组织(NAT)的蛋白质组学特征 |
| 3. 肺腺癌患者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特征 |
| 4. 肺腺癌潜在预后标志物HSP90β的筛选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章 发育相关蛋白HSP90β通过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用于ELISA的非小细胞肺癌血浆标本 |
| 1.2 恒河猴肺组织的转录组数据 |
| 1.3 人肺发育的芯片表达谱数据 |
| 1.4 肺癌细胞系 |
| 1.5 质粒 |
| 1.6 BALB/c裸鼠 |
| 1.7 主要的试剂与试剂盒 |
| 1.8 主要仪器与耗材 |
| 1.9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
| 2. 实验方法 |
| 2.1 恒河猴肺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处理 |
| 2.2 人肺发育的芯片表达谱数据处理 |
| 2.3 RNA的提取 |
| 2.3.1 细胞系RNA的提取前处理 |
| 2.3.2 组织RNA的提取前处理 |
| 2.3.3 细胞系或组织RNA的后续操作 |
| 2.4 RNA反转录为cDNA |
| 2.5 实时定量PCR |
| 2.6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 2.7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HSP90β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
| 2.8 肺癌细胞系的培养 |
| 2.8.1 肺癌细胞系的复苏 |
| 2.8.2 肺癌细胞系的传代 |
| 2.8.3 肺癌细胞系的冻存 |
| 2.9 敲降质粒的转化及扩大培养 |
| 2.10 扩大培养后中量质粒的提取 |
| 2.11 质粒转染肺癌细胞系 |
| 2.11.1 肺癌细胞系中质粒的转染 |
| 2.11.2 稳定敲降肺癌细胞系的筛选 |
| 2.12 细胞生物学表型试验 |
| 2.12.1 CCK8细胞增殖实验 |
| 2.12.2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
| 2.12.3 细胞凋亡实验(Annexin-V FITC+PI双染) |
| 2.12.4 细胞周期实验 |
| 2.13 裸鼠移植瘤模型 |
| 2.14 磷酸化蛋白抗体芯片 |
| 结果 |
| 1. 恒河猴肺发育数据鉴定出HSP90β参与早期肺发育的细胞周期调控 |
| 2. HSP90β在人的肺肿瘤组织和血浆中显着高表达 |
| 3. 敲降HSP90β影响肺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及凋亡 |
| 4. HSP90β通过磷酸化关键蛋白影响肺癌细胞周期和凋亡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三章 HSP90β联合CEA,CA125和CYFRA21-1建立一个肺癌预后评估模型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用于ELISA的肺癌血浆标本 |
| 1.2 用于免疫组化(IHC)的肺癌组织标本 |
| 1.3 主要的试剂与试剂盒 |
| 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
|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
| 2. 实验方法 |
| 2.1 肺癌患者血浆中HSP90β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
| 2.2 肺癌患者肿瘤和癌旁组织的免疫组化(IHC) |
| 2.2.1 免疫组化实验 |
| 2.2.2 免疫组化结果的评分 |
| 2.3 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25,CYFRA21-1蛋白水平的测定 |
| 2.4 肺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 结果 |
| 1. 肺癌患者血浆和组织HSP90β蛋白显着高表达 |
| 2. 递归分割决策树预测模型可以预测肺癌预后风险 |
| 3. 递归分割决策树预测模型可以作为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单细胞组学解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免疫微环境变化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1.1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标本的收集 |
| 1.2 主要的试剂与试剂盒 |
| 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
| 2. 实验方法 |
| 2.1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外周血标本的处理 |
| 2.1.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 |
| 2.1.2 多形核细胞(PMN/粒细胞)的分离 |
| 2.2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组织标本的处理 |
| 2.3 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 2.3.1 组织解离消化液的配制(美天旎肿瘤解离试剂盒:MACS~(TM) TumorDissociation Kit, Order no.130-095-929) |
| 2.3.2 组织解离步骤 |
| 2.4 组织中CD45阳性免疫细胞的磁珠分选:(美天旎分选磁珠:MACS~(TM)CD45 MicroBeads human, Order no.130-045-801) |
| 2.4.1 磁珠分选工作液Buffer的配制(1×PBS+0.5%BSA+2mM EDTA) |
| 2.4.2 磁珠分选操作步骤: (示意图如右图) |
| 2.5 10×Genomics单细胞测序 |
| 2.5.1 单细胞样本检测 |
| 2.5.2 单细胞文库的构建和测序(本部分由北京博奥晶典公司完成) |
| 2.6 单细胞测序后数据的分析 |
| 2.6.1 上游数据的处理(Linux系统上进行,服务器内存最低需64GB) |
| 2.6.2 下游数据的处理 |
| 结果 |
| 1.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单细胞免疫图谱 |
| 2.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治疗的外周血和组织的T细胞免疫组库变化 |
| 3. 外周血效应T细胞亚群在手术和化疗后激活 |
| 4. 组织T细胞亚群在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显着 |
| 5. B细胞亚群在外周血和组织中的不同特征 |
| 6. 外周血多形核细胞PMN中随治疗出现特殊细胞亚群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基金资助 |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
| 研究生期间其他学术成果 |
| 文献综述 单细胞测序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文献综述部分)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肿瘤细胞裂解物联合IL-2通过激活机体免疫预防肿瘤发生的初步研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结果 |
| 1.黑色素瘤TCL的活性验证 |
| 2.预防性免疫TCL+IL-2对小鼠成瘤的影响 |
| 3.外周血及脾脏中淋巴细胞的动态改变 |
| 4.肿瘤组织浸润免疫细胞的表达情况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超声联合纳米粒的物理治疗方式在乳腺癌中的应用及免疫机制探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2.实验方法 |
| 结果 |
| 1.LIP-PFH纳米粒的表观特征及理化特性 |
| 2.4T1细胞对LIP-PFH纳米粒的吞噬作用 |
| 3.LIFU介导LIP-PFH纳米粒发生相变的条件摸索 |
| 4.LIFU联合LIP-PFH纳米粒的物理治疗技术在体内外的抑瘤作用 |
| 5.LIFU联合LIP-PFH纳米粒治疗后机体T细胞免疫的改变 |
| 6.LIFU联合LIP-PFH纳米粒的物理治疗手段激活免疫的机制研究 |
| 7.LIFU联合LIP-PFH纳米粒的治疗后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探索性分析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基金资助 |
| 博士期间发表的和待发表的论文 |
| 文献综述 超声物理损伤技术介导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0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实验室检查及相关临床指标 |
| 1.3 患者随访及治疗方案 |
| 1.4 评价指标 |
| 1.5 连续变量的转换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FUA治疗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
| 2.1.1 接受FUA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1.2 FUA治疗的近期癌痛缓解效果 |
| 2.1.3 FUA治疗的局部疗效评价 |
| 2.1.4 FUA治疗时机的选择 |
| 2.1.5 不同化疗途径的选择 |
| 2.1.6 肿瘤分化程度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 |
| 2.1.7 FUA治疗并发症 |
| 2.2 Ⅲ期患者的生存分析 |
| 2.2.1 一般资料 |
| 2.2.2 Ⅲ期患者总生存期的单因素分析 |
| 2.2.3 Ⅲ期患者总生存期的多因素分析 |
| 2.3 Ⅳ期患者的生存分析 |
| 2.3.1 一般资料 |
| 2.3.2 Ⅳ期患者总生存期的单因素分析 |
| 2.3.3 Ⅳ期患者总生存期的多因素分析 |
| 2.4 Ⅳ期患者预后列线图的绘制及预后模型的验证 |
| 2.4.1 Ⅳ期患者预后列线图的绘制 |
| 2.4.2 Ⅳ期患者预后模型的验证 |
| 3 小结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肿瘤消融治疗的免疫效应及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学效应研究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试剂与仪器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试剂与仪器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差异蛋白LXN、GRN、TGF-β1、ELNE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试剂与仪器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纳秒脉冲消融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和诊疗现状 |
| 2.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特性 |
| 3.自然杀伤细胞在肿瘤免疫临床治疗中的优势 |
| 4.NKG2D配体作为肿瘤靶向抗原的应用依据与机会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一、NKG2D CAR-NK细胞临床前研究结果 |
| 1.NKG2D m RNA CAR的构建和电穿孔修饰 |
| 2.NKG2Dp CAR-NK细胞具有更强的IFN-γ分泌能力和细胞毒性 |
| 3.CAR-NK细胞可延缓荷瘤小鼠的疾病进展 |
| 二、NKG2D CAR-NK细胞过继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 |
| 1.CAR-NK细胞过继治疗剂量爬坡设计 |
| 2.患者临床资料 |
| 3.CAR-NK细胞的特性分析 |
| 4.CAR-NK细胞治疗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 |
| 5.CAR-NK细胞治疗降低腹水肿瘤细胞数量和腹水生成量 |
| 6.CAR-NK细胞治疗后局部肝转移病灶肿瘤代谢缓解 |
| 7.CAR-NK细胞治疗肝转移病灶组织病理变化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CAR-NK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单周紫杉醇顺铂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疗效 |
| 1.1 前言 |
| 1.1.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 |
| 1.1.2 新辅助靶向治疗进展 |
| 1.1.3 新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进展 |
| 1.1.4 新辅助化疗的方案选择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2.1 患者入排条件 |
| 1.2.2 样本量计算 |
| 1.2.3 治疗方案 |
| 1.2.4 疗效及毒性评估 |
| 1.2.5 相应检查 |
| 1.2.6 数据分析 |
| 1.2.7 伦理及注册 |
| 1.3 结果 |
| 1.3.1 患者基本情况 |
| 1.3.2 单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
| 1.3.3 化疗疗效相关的预测因子 |
| 1.3.4 新辅助化疗相关的毒副反应 |
| 1.4 讨论 |
| 1.5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外周血免疫细胞状态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影响与预测 |
| 2.1 前言 |
| 2.1.1 肿瘤与抗肿瘤免疫 |
| 2.1.2 淋巴细胞浸润与乳腺癌相关性 |
| 2.1.3 CD8+和CD4+T细胞与乳腺癌 |
| 2.1.4 调节性T细胞 |
| 2.1.5 髓源性抑制细胞 |
| 2.1.6 传统化疗与免疫相关性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主要材料 |
| 2.2.2 实验仪器 |
| 2.2.3 外周血抽取 |
| 2.2.4 上样标本制备 |
| 2.2.5 流式细胞仪检测 |
| 2.2.6 免疫细胞亚型判定 |
| 2.2.7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外周血免疫细胞检测患者临床基本特征 |
| 2.3.2 各期乳腺癌患者与良性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对比 |
| 2.3.3 各免疫细胞亚型与乳腺癌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 |
| 2.3.4 乳腺癌患者外周免疫细胞间的相关性 |
| 2.3.5 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与外周血免疫细胞相关性 |
| 2.3.6 外周血免疫细胞亚型与新辅助化疗的关系 |
| 2.4 讨论 |
| 2.5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因改变与乳腺癌患者接受紫杉醇与顺铂治疗敏感性及副作用的相关性 |
| 3.1 前言 |
| 3.1.1 铂类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 |
| 3.1.2 紫杉类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样本选择 |
| 3.2.2 二代测序样品准备 |
| 3.2.3 二代测序 |
| 3.2.4 SNP位点检测 |
| 3.2.5 统计学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基因多态性在新辅助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 |
| 3.3.2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 |
| 3.3.3 基因多态性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
| 3.3.4 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相关的毒副作用的相关性 |
| 3.3.5 治疗敏感性乳腺癌与耐药乳腺癌的基因差异 |
| 3.4 讨论 |
| 3.5 参考文献 |
| 小结 |
| 致谢 |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综述 |
|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一、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
| (一) 流行病学 |
| (二) 病因 |
| (三) 发病机制 |
| (四) 西医治疗 |
| 二、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研究进展 |
| (一) 病名溯源 |
| (二) 病因病机 |
| (三) 中医治疗 |
| 三、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夹脊穴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 一、夹脊穴的源流 |
| 二、夹脊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 (一) 与经络的联系 |
| (二) 与脏腑的联系 |
| 三、夹脊穴治病机理 |
| (一) 经络脏腑理论 |
| (二) 生物全息律理论 |
| (三) 神经解剖学理论 |
| (四) 生理生化机制理论 |
| 四、夹脊穴的临床应用 |
| (一) 内科疾病 |
| (二) 神经系统疾病 |
| (三) 骨科疾病 |
| (四) 免疫系统 |
| (五) 外科疾病 |
| (六) 妇科疾病 |
| (七) 儿科疾病 |
| (八) 皮肤科疾病 |
| (九) 肿瘤 |
| 五、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恶性肿瘤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
| 一、T淋巴细胞与恶性肿瘤 |
| 二、细胞免疫功能与恶性肿瘤 |
| (一) 化疗 |
| (二) 放疗 |
| 三、细胞免疫功能与CRF |
| 四、免疫功能与超声药物导入治疗 |
| 五、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一) 检索策略 |
| (二) 纳入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四) 数据提取 |
| (五) 偏移风险评价 |
| (六) 数据分析 |
| 二、结果 |
| (一) 纳入研究特征 |
| (二) 纳入研究偏移风险 |
| (三) 结果分析 |
| (四) 敏感性分析 |
| (五) 发表偏移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一、临床资料 |
| (一) 一般资料 |
| (二) 试验设计类型 |
| 二、诊断标准 |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 (二) 中医气阴两虚证诊断标准 |
| (三) 病例纳入标准 |
| (四) 排除标准 |
| (五) 脱落标准 |
| (六) 剔除病例标准 |
| 三、治疗方法 |
| 四、观察指标 |
| (一) 一般项目 |
| (二) 疗效性指标 |
| 五、统计学处理 |
| 六、统计结果分析 |
| (一) 一般资料 |
| (二) 治疗前情况 |
| (三) 疗效评价 |
| 七、结论 |
| 小结 |
| 讨论 |
| (一) 疗效分析 |
| (二) 安全性分析 |
| (三) 组方理论依据 |
| (四) 超声药物导入治疗的透皮作用依据 |
| (五) 夹脊穴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 (六) 细胞免疫功能与疲乏的关系 |
| (七) 研究不足及改进 |
| (八)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基本信息 |
| 学习经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索引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小鼠前列腺癌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低频超声辐照微泡抑制小鼠前列腺癌细胞R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低频超声联合微泡提高小鼠前列腺癌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的体外实验研究 |
| 1 引言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及奖励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附图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