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琪[1](2021)在《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尿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基础治疗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尿蛋白、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的影响,探讨二仙汤加味能否有效改善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及血尿β2-MG,期望为慢性肾炎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70例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仙汤加味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ro)、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等实验室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计算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的一般资料、临床检验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Scr、BUN、24h Upro、血β2-MG、尿β2-MG在数值上均有所下降,e GFR数值有所上升,两组在Scr、24h Upro、血β2-MG、尿β2-MG、e GFR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而两组在BU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57.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有效率为60.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基础治疗明显降低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改善其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2、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基础治疗组能有效地降低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基础治疗组。3、本次研究过程中短期内未发现二仙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林添堂[2](2021)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最佳检验指标筛选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同临床指标在糖尿病早期肾病损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疾病检出率寻找新方法。方法选择该院于2019年2月—2020年4月间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早期肾病组(29例)、糖尿病中期肾病组(30例)、糖尿病晚期肾病组(26例),分别对3组患者做尿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检查,评价3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数据差异。结果糖尿病早期肾病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指标分别为(31.25±4.82)mg/L、(121.42±13.44)、(8.53±2.26)mg/L、(1.43±0.21)mg/L,显着低于糖尿病中期肾病组、糖尿病晚期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92、23.593、16.591、8.662,P<0.05)。敏感度检测结果显示,上述4个指标在敏感度上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早期肾衰竭的临床诊断中,尿α1-微球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是理想的筛选指标。
王珺琰[3](2021)在《益肾通脉方治疗脾肾气虚兼瘀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肾通脉方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脾肾气虚兼瘀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后的临床疗效、相关肾损害指标、血压水平变化及其中医证侯积分,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便进一步为益肾通脉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以进一步利用中医优势与特色补充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与经验。方法: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可纳入的70例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氯沙坦钾片+非洛地平缓释片),试验组服用(益肾通脉方+氯沙坦钾片+非洛地平缓释片)。30天为一治疗周期,2个治疗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试验结束后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疾病总疗效、相关肾损害指标、血压水平变化、中医症状积分及安全性。结果:(1)临床总疗效比较:试验组高(总有效率94.27%),对照组较低(总有效率71.19%),对总疗效的比较中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血压波动水平、肾损害指标比较:(1)两组治疗后SBP、DBP及24PRO、尿β2-MG、UmALB、Cys-C指标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2)经组间比较,除外SBP变化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DBP及24PRO、尿β2-MG、UmALB、Cys-C治疗后试验组的指标值下降均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总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后总积分(总有效率91.18%)相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明显降低,同时,经组内比较,治疗后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4)单项中医证侯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5项主症(眩晕、疲乏无力、腰脊酸痛、食少纳呆、夜尿频多)及试验组5项次症(便溏、气短、腰部固定或刺痛、脘腹胀满、肢体麻木)、对照组4项次症(便溏、腰部固定或刺痛、脘腹胀满、肢体麻木)均有所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无改善;两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眩晕、疲乏无力、腰脊酸痛、食少纳呆、夜尿频多、气短、腰部固定或刺痛等症的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观察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在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的基础上,益肾通脉方能够降低尿蛋白水平、调节血压波动,减缓高血压早期的肾损害,缓解临床不适症状,提高临床疗效。(2)益肾通脉方可能是治疗脾肾气虚兼瘀型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有效治疗药物。(3)益肾通脉方联合基础疗法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既能减缓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进一步加重,又可既病防变,改善远期预后,安全性较高。
陈宁[4](2021)在《血清及尿液特定蛋白指标联合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及尿液特定蛋白指标联合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8年3月—2020年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选择50例(研究组),选择同时期该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人员50例(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及尿液特定蛋白指标(血清β2-微球蛋白、尿微量清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肌酐、尿素氮)进行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与各微量蛋白、尿素氮、肌酐异常率。结果对照组血清β2-微球蛋白、尿微量清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指标值均显着小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β2-微球蛋白、尿微量清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异常率[76.00%、80.00%、88.00%、90.00%、22.00%、20.00%)[均显着高于观察组[(50.00%、56.00%、58.00%、58.00%、4.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及尿液特定蛋白指标联合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显着。
张心颜[5](2021)在《儿童1型糖尿病不同病程中血清VEGF、AECA、ADA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比较不同病程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的水平变化,探究其与病程长短的关系。(2)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病程具有相关性,通过研究上述指标与病程的关系,以期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就诊于大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确诊为1型糖尿病1年以上的患儿45例,作为病例组,将病例组按照病程长短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1-3年(包括1年)组、3-5年(包括3年)组、5年以上(包括5年)组,每组各15例,同时选取同时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患儿血清VEGF、AECA水平,通过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血清ADA水平(检测由我院检验科实验人员完成),比较病例组整体、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检测指标的差异,比较病例组各亚组之间检测指标的差异,同时检测病例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与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剔除数据缺失等病例,实际共入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1-3年(包括1年)组15例,3-5年(包括3年)组8例,5年以上(包括5年)组7例,各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2)病例组整体VEGF水平[2185.31(1950.31,2389.06)]与对照组VEGF水平[2263.13(1623.44,2501.8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VEGF水平不存在差异(P>0.05);病例组中1-3年、3-5年、5年以上组患儿VEGF(pg/ml)水平分别为[2230.63±434.80,2197.10±180.48,1878.93±422.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例组重新分组,1-3年组与3年以上组VEGF水平[2230.63±434.80,2048.63±34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整体AECA水平[1536.67(1290.56,1660.97)]与对照组AECA水平[1453.06(1314.86,1609.7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AE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3个亚组中1-3年、3-5年、5年以上组患儿AECA(pg/ml)水平分别为[1536.11(1291.11,1703.33),1613.33(1529.72,1664.30),1478.33(1252.78,153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年组与3年以上组AECA水平[1536.11(1291.11,1703.33),1537.33(1288.89,162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ADA水平[12.25(9.60,15.00)]明显高于对照组[9.7(8.38,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1-3年、3-5年、5年以上组患儿ADA(U/L)水平分别为[11.48±3.45,12.54±2.61,13.94±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平均水平随病程具有升高趋势;病例组各亚组与对照组之间ADA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来自于对照组与5年以上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年组与3年以上组ADA水平[11.48±3.45,13.19±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例组VEGF、AECA、ADA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病例组VEGF水平与AEC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1.病例组血清A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中5年以上亚组A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ADA与糖尿病病程可能具有相关性,可能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2.病例组、病例组各亚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VEGF、AECA水平无明显差异,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3.病例组VEGF、AECA、ADA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考虑样本量小有关。
张静文[6](2019)在《补肾和脉方治疗肾气亏虚型H型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和脉方对肾气亏虚型H型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治疗效果,评价补肾和脉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高血压肾损害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8/1-2018/12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及病房的肾气亏虚型H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降压药物+叶酸片;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降压药物+叶酸片+补肾和脉颗粒,治疗8周后,记录治疗前后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尿β2-微球蛋白、尿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肾脏大小、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速度Vmax、Vmin),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降低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尿β2-微球蛋白、尿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主肾动脉及段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增加主肾动脉及段动脉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降低舒张压,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脏大小治疗后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肾气亏虚症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和脉方不仅可改善肾气亏虚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症状,并且可降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的尿β2-微球蛋白、尿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并可降低血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危险因素,改善预后。提示补肾和脉方对延缓、逆转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进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李鑫[7](2019)在《2015-2017年天津市某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对疾病进展及肾脏损伤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天津市三潭医院(二级乙等)辖区内部分2型糖尿病(T2DM)患者2015年至2017年三年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肾功能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调查与研究:1、对社区T2DM患者2015-2017年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2、统计三年间社区T2DM患者肾功能损伤进展发生的概率并分析影响因素,期望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伤的风险有指导意义。3、分析比较发生肾脏损伤的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对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探讨血糖控制情况与肾脏损伤部位的关系。研究内容和方法:1、在所有加入社区健康管理体系的T2DM患者中选取随访性好、资料完整并连续三年以上接受治疗和管理者259例。记录基本信息,并对其2015年至2017年每年的监测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尿白蛋白排出率等)进行归纳整理,根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按照患者三年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情况将研究病例分为三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组(H1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一般组(H2组)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良组(H3组)。分别对各项指标在组间、组内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同时比较各组病例三年后合并症发病情况,以调查社区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情况及其影响。2、通过比较入选的259例研究对象2017年与基线时尿白蛋白排出率情况统计本社区T2DM人群肾功能损伤发生进展的概率,按照患者肾功能损伤进展与否分组,比较组间基本信息和各项指标并分析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出率增长的风险因素。3、从所研究的259例病例中选取依从性好2018年间再次复查患者138例,同时纳入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0例,记录所有对象的基本信息并留取血、尿标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浓度。比较T2DM患者与对照者各项指标,然后按照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分组,通过比较各组的尿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的情况,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影响,进而探讨血糖控制情况与肾脏损伤部位的关系。研究结果:1、259例研究对象中连续三年HbA1c均达标的有55例,占研究人群的21.24%;血糖控制情况不同的三组间从基线起患者甘油三酯(TG)和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不同,H3组高于H1组;自2016年起H3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尿白蛋白排出率(UAER)高于H1组,2017年起H3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H1组;H3组血清肌酐(SCr)、TC、LDL和UAER三年期间明显升高,而GFR和HDL则显着降低;2017年时H3组TG、TC、HDL和UAER的达标率均低于H1组,且H3组TC和UAER的达标率三年间逐年降低;截止到2017年H3组的代谢综合症、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率均高于H1组。2、按照尿白蛋白排出率情况,259例入选病例2017年与2015年相比较肾功能损伤进展的发生率为28.96%,其中男性占38.67%,女性占61.33%,男性肾功能损伤进展率显着低于女性(OR=0.45,P<0.05),肾功能损伤进展组的HbA1c、TG、TC和尿素氮(BUN)高于肾功能损伤未进展组。二元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酯和糖化血红蛋白是肾功能损伤进展发生的风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3和1.63。3、糖尿病组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冠心病合并率、HbA1c、尿白蛋白(U-Alb)和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均高于对照组;在糖尿病人群中HbA1c控制不良组BMI、U-Alb和U-β2MG均高于其他两组;经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糖控制水平对尿白蛋白的影响(血糖控制不良组尿白蛋白增高的发生概率是良好组的15.60倍)大于对尿β2-微球蛋白的影响(血糖控制不良组尿β2-微球蛋白增高的发生概率是良好组的3.93倍)。结论:1、通过对社区T2DM患者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各项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本社区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连续三年达标的比例较低只有21.24%,且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良者比控制良好者血脂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白蛋白排出率增加出现的更早且程度更严重,各指标的达标率也会降低的更快,同时更易并发代谢综合征、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2、2017年与2015年相比较,本研究群体肾功能损伤进展发生的概率为28.96%,女性高于男性,除性别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和血脂异常均是其危险因素。HbA1c每升高1%或TG每升高1mmol/L肾功能损伤进展发生的风险就分别增加1.63倍和1.53倍。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和血脂全面达标可以预防和延缓肾功能损伤。3、2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相比更容易发生肾脏的损伤(既包括肾小球的损伤也包括肾小管的损伤),且随着血糖失控情况的加重,损伤愈发严重。血糖控制水平对肾小球的影响要大于对肾小管的影响,血糖控制极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受损的几率更大(此结论仍需进一步论证)。因此在我们日后的糖尿病治疗工作中必须重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长期达标,严格控制血糖。
张延森[8](2019)在《肝豆汤对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早期肾脏损伤临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湿热内蕴型WD患者早期肾脏损伤指标变化及探讨GDT对湿热内蕴型WD患者早期肾脏损伤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 C)、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尿免疫球蛋白(UIg G)、尿转铁蛋白(UTRF)、尿微量白蛋白(Um 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α1微球蛋白(Uα1-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的影响;(2)观察GDT对湿热内蕴型WD患者早期肾脏损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总疗效等改善情况,指导临床治疗WD患者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1)本课题临床实验以80例湿热内蕴型WD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湿热内蕴型WD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同时给予保肝治疗、低铜饮食、DMPS静脉滴注,用药方法为20mg/kg静滴qd,一个疗程应用6天DMPS,补锌、钙2天,共8天,共用药6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GDT口服;观察治疗前后WD病组与体检组和治疗组与对照组早期肾脏损伤指标、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的影响,评价GDT对湿热内蕴型WD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改善情况。(2)数据处理应用SPSS 21.0,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量资料,选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选用卡方检验等处理计数资料。绘图选用Graph Pad Prism V6.0。结果:(1)早期肾脏损伤指标与体检组相比,WD患者早期肾脏损伤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 C)、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尿免疫球蛋白(UIg G)、尿转铁蛋白(UTRF)、尿微量白蛋白(Um Alb)、β2微球蛋白(Uβ2-MG)、尿α1微球蛋白(Uα1-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均明显高于体检组(P<0.01),结果表明湿热内蕴型WD患者有一定程度早期肾脏损伤。(2)早期肾脏损伤指标影响经过6个疗程治疗后2组早期肾脏损伤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 C)、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尿免疫球蛋白(UIg G)、尿微量白蛋白(Um 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α1微球蛋白(Uα1-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均降低明显(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尿转铁蛋白(UTRF)、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降低不明显(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组临床总疗效指标6个疗程排铜治疗结束后,分别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76.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GDT联合DMPS组临床疗效好于单纯使用DMPS组。(4)2组量表指标1)中医证候量表:两组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积分变化,结果表明GDT联合DMPS组和单纯DMPS组都下降明显(P<0.01),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GDT联合DMPS优于单纯使用DMPS。2)统一Wilson病评分量表Ⅲ(UWDRS-Ⅲ):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UWDRS-Ⅲ评分值比较(P>0.05);2组治疗6疗程后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5)24h尿铜指标疗前GDT联合DMPS组与单纯DMPS组24h尿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疗程治疗后,分别统计两组24h尿铜情况,结果表明两组24h尿铜都显着增加(P<0.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1);4疗程后24h尿铜均增加(P<0.01),但较2疗程低(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1);6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4h尿铜均轻度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研究表明24h尿铜水平先升高后降低,而后渐趋平稳,治疗组比对照组在2疗程、4疗程排铜效果更明显。(6)安全性指标1)血常规:2组治疗前WBC、RBC、PLT比较(P>0.05);2组治疗6疗程后治疗组WBC、RBC、PLT与同组疗前比较仅稍有降低,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WBC、RBC、PLT与同组疗前比较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GDT联合DMPS对患者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单纯DMPS有降低血常规三系细胞副作用。2)肝肾功能:2组治疗前ALT、AST、BUN、Scr比较(P>0.05);2组6疗程后ALT、AST与同组疗前比较都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后GDT联合DMPS组降低更明显,且与单纯DMP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两组BUN、Scr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GDT在保护肝脏确切疗效,对肾功能影响不大,可能与早期肾脏损伤时肾功能损伤指标变化不明显有关。(7)不良反应在发热、皮疹、恶心、纳差等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发生率为7.50%,对照组发生率为25.64%(P<0.05),表明GDT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湿热内蕴型WD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早期肾脏损伤;(2)GDT联合DMPS可改善Wilson病早期肾脏损伤指标,增加24h尿铜且优于单纯使用DMPS;(3)GDT联合DMPS能提高湿热内蕴型Wilson病患者临床总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UWDRS-Ⅲ神经症状积分,且优于单纯使用DMPS,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马敬伟,司徒溢荐,温卓辉,王显贵[9](2018)在《血、尿β2-微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观察组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每组20例;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中的血、尿β2-微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中轻、中、重度损伤组的血、尿β2-MG与hs-CRP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重度损伤组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中度损伤组、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轻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β2-MG与hs-CRP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王华平[10](2018)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血、尿β2-微球蛋白检测的应用意义探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组)、40例单纯型糖尿病患者(单纯型糖尿病组)、4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为对象,分别测定血、尿β2-MG和血清肌酐(Cr)及尿素氮(BUN),并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与血、尿β2-MG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组、单纯型糖尿病组、健康对照组的血Cr及BUN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纯型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血、尿β2-MG含量最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型糖尿病组血、尿β2-MG含量较高(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年龄和糖尿病病程与血、尿β2-MG的关系密切,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血、尿β2-MG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尿β2-MG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临床资料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 2.5 脱落标准、剔除标准 |
| 2.6 洗脱期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类型 |
| 3.2 分组方法 |
| 3.3 治疗方案 |
| 4 观察项目 |
| 4.1 安全性观测 |
| 4.2 疗效性观测 |
| 4.3 实验检测方法 |
| 5 疗效判定 |
| 6 统计学处理 |
| 7 伦理学申明 |
|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 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前比较 |
| 3.1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
| 3.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4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 4.1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比较 |
| 4.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h Upro比较 |
| 4.3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β_2-MG比较 |
| 4.4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β_2-MG比较 |
| 5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6 疗效比较 |
| 6.1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6.2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 7 安全性评估 |
| 分析与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
| 1.2 蛋白尿与肾脏损伤 |
| 1.3 β_2-微球蛋白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
|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
| 2.1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对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的认识 |
| 2.3 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临床表现 |
| 2.4 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 |
| 3 导师学术思想及理论基础 |
| 3.1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 3.2 二仙汤的组方、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 3.3 阴阳理论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
| 4 结果分析 |
| 4.1 二仙汤加味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
| 4.2 二仙汤加味对24h Upro的影响 |
| 4.3 二仙汤加味对肾功能、血β_2-MG的影响 |
| 4.4 中医证候分析 |
| 4.5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 4.6 小结 |
| 5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慢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3组患者生化检验结果对比 |
| 2.2 3组患者敏感度结果对比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数据资料 |
| 1.1 病例构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随机化分组 |
| 2.3 治疗方案 |
| 2.4 观察指标 |
| 2.5 临床疗效评定 |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 2.7 统计资料处理 |
| 2.8 伦理学要求 |
| 3 结果 |
| 3.1 基线资料 |
| 3.2 实验室观察指标 |
| 3.3 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
| 3.4 疾病疗效评定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导师经验 |
| 4.2 方义分析 |
| 4.3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研究 |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 1.2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治疗探究 |
| 2 中医学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认识 |
| 2.1 病名认识 |
| 2.2 病因病机认识 |
| 2.3 治则方药论述 |
| 3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诊断指标结果比较 |
| 2.2 两组各微量蛋白、尿素氮、肌酐异常率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及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人群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剔除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治疗疗程 |
| 3 观察指标 |
|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 3.3 疗效判断标准 |
| 4 统计学分析 |
| 5 统计分析结果 |
| 5.1 治疗病程结束后两组病例统计 |
| 5.2 一般资料分析 |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 |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 |
| 5.5 安全性观测指标 |
| 讨论 |
| 1 选方依据 |
| 2 方药浅析 |
| 3 指标监测 |
| 4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高血压肾损害中西医诊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患者信息采集表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调查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方法 |
| 1.1.3 判别标准 |
| 1.1.4 病例分组 |
| 1.1.5 仪器和试剂 |
| 1.1.6 统计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 1.2.2 研究对象组间每年检测指标比较 |
| 1.2.3 研究对象组内检测指标纵向比较 |
| 1.2.4 研究对象达标率比较 |
| 1.2.5 研究对象三年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1.3 讨论 |
| 1.3.1 糖化血红蛋白 |
| 1.3.2 糖化血红蛋白与周围神经病变 |
| 1.3.3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代谢 |
| 1.3.4 糖化血红蛋白与代谢综合征 |
| 1.3.5 糖化血红蛋白与肾脏损伤 |
| 1.3.6 糖化血红蛋白与网膜病变 |
| 1.4 小结 |
| 二、影响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进展的因素分析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1.3 判别标准 |
| 2.1.4 病例分组 |
| 2.1.5 仪器和试剂 |
| 2.1.6 统计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 2.2.2 性别、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与肾脏损伤进展的关系 |
| 2.3 讨论 |
| 2.3.1 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与尿白蛋白排出率 |
| 2.3.2 性别对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进展的影响 |
| 2.3.3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进展的影响 |
| 2.3.4 血脂异常对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进展的影响 |
| 2.3.5 本研究不足与日后改进 |
| 2.4 小结 |
| 三、血糖控制情况对肾脏损伤部位的影响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研究方法 |
| 3.1.3 病例分组 |
| 3.1.4 仪器和试剂 |
| 3.1.5 判别标准 |
| 3.1.6 统计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 3.2.2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糖尿病患者指标比较 |
| 3.2.3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肾脏损伤部位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血脂代谢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对肾脏的影响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1 前言 |
| 2 临床资料 |
| 2.1 病例资料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 2.4 剔除标准 |
| 2.5 病例脱落 |
| 2.6 分组 |
| 2.7 治疗药物及方法 |
| 2.8 伦理学要求 |
| 3 临床指标 |
| 3.1 临床理化指标及测定 |
| 3.2 临床总疗效评价 |
| 3.3 量表指标 |
| 3.4 24 h尿铜 |
| 3.5 安全性指标 |
| 4 数据处理 |
| 5 结果 |
| 5.1 湿热内蕴型W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基本资料比较 |
| 5.2 湿热内蕴型WD患者治疗前后总疗效指标比较 |
| 5.3 湿热内蕴型WD患者治疗前后量表指标比较 |
| 5.4 湿热内蕴型WD患者治疗前后早期肾脏损伤指标比较 |
| 5.5 对24h尿铜的影响 |
| 5.6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
| 5.7 不良反应 |
| 6 讨论 |
| 6.1 中医对Wilson病的认识 |
| 6.2 西医对Wilson病认识 |
| 6.3 肝豆汤治疗Wilson病研究 |
| 6.4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 |
| 6.5 Wilson病早期肾脏损伤指标分析 |
| 6.6 治疗后相关结果分析 |
| 6.7 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影响 |
| 7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血、尿β2-MG和血Cr及BUN检测结果的对比 |
| 2.2 糖尿病病程与血、尿β2-MG的关系 |
| 2.3 年龄与血、尿β2-MG的关系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