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珠[1](2021)在《基于格林模式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以格林模式的行为诊断理论框架为指导,研制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并运用该问卷了解PCNL患者预防结石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的现状,诊断其主要影响因素。2.基于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的诊断结果,以格林模式的健康干预理论框架为指导,构建PCNL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干预方案。3.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干预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问卷研制:以格林模式的行为诊断理论框架为指导,结合文献查阅,形成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条目池,经两轮专家函询修订问卷条目,最终形成《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并进行内容效度、内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检验。2.现况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福建省某二级综合医院就诊的300例PCNL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进行结石预防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诊断性调查。3.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基于格林模式,结合上述现况调查结果,总结本领域研究成果,形成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该方案的两轮函询和修改,最终形成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4.健康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在福建省某二级综合医院泌尿外科行PCNL的7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围手术期间,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健康干预基础上实施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第3天、出院时、术后6个月等不同时间点在预防结石的知-信-行水平、结石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焦虑状态、住院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问卷研制结果:基于格林模式理论框架构建的《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包含预防结石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共25个条目。该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968,Cronbach’sα系数为0.729,重测信度为0.816。2.现况调查结果:300例PCNL患者预防结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各维度条目均分分别为2.00±0.61、2.13±0.70、2.21±0.72,得分指标为51.24%、52.12%、54.7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和获取知识途径是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识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体重指数是PCNL患者预防结石态度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获取知识途径是PCNL患者预防结石行为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3.健康干预方案构建: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完成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专家对方案赞同率为100%,内容效度指数为0.86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14和0.325。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入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预防结石的知-信-行水平、焦虑水平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焦虑状态均有所缓解,试验组的焦虑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结石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其预防结石的知-信-行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则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格林模式理论为框架形成的《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水平的测量工具。2.PCNL患者在预防结石知、信、行三个方面得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关注,可以通过规范的健康干预提升其预防结石意识与行为。3.基于格林模式构建的PCNL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干预方案,所形成的项目内容具有良好可行性,能较好地满足PCNL患者的护理需求。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PCNL患者预防结石的知、信、行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住院满意度,降低结石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意义。
杨洋[2](2021)在《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对鼻咽喉手术患者心身症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研发基于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并评估该系统在缓解鼻咽喉手术患者围术期间手术相关不良情绪、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1.现况调查。通过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的情绪和人格倾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2.采用德尔菲法制定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选取20位临床护理专家和10位心理学专家分别进行3轮专家咨询形成最终方案。在软件研发人员的帮助下,提供素材和需求,研发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3.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在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患者中的干预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对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进行喉肿瘤切除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分别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辅助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进行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喉癌手术患者(干预组n=40,对照组n=4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6天(T5)分别采集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生存质量等)。FESS患者(干预组n=60,对照组n=60)在基线(T1)、术前1小时(T2)、术后2天(T3)、4天(T4)分别采集主观指标(如状态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客观指标(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近红外光谱等),出院前完成一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差异。4.对FESS患者采集了干预前、干预完成后患者前额叶及颞叶皮层的近红外光谱(fNIRS),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激活及激活程度上的差异。结果:1.对耳鼻喉科入院患者的现况调查发现:在2019年8月~2020年11月之间入院患者参与调查的2294人中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206入,占总调查人数的8.89%,其中轻度不良情绪93人4.05%),中度不良情绪27人(1.18%),重度不良情绪86人(3.75%),有自杀风险的患者55人(2.40%)。存在高风险人格倾向的患者252人(10.99%)。鼻咽喉手术患者中出现不良情绪的人数占比较大。相关分析发现:不良情绪与年龄、性别、是否手术显着相关,比起其他患者,中青年的女性患者在手术期间面临更高的焦虑情绪。2.cCBT在喉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且干预组的状态焦虑(SAI)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健康抑郁问卷(PHQ-9)和雅典失眠量表(AIS)得分在T3~T5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专用头颈量表(FACT-H&N)得分在T2~T5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3.cCBT在FESS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SAI得分、AIS得分、VAS得分中时间*组别的交互作用及时间效应显着(均P<0.01),干预组的SAI得分在T2~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AIS得分在T3、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在T3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HQ-9得分时间*组别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状态焦虑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阳性率比较,干预组在T3和T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3和P=0.048)。状态焦虑和失眠缓解率(T1-T2/T3增分率<40%)比较,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指标中,干预组均在T2时间点显着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在术前1小时,对照组的皮质醇含量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和干预组(P=0.02)。干预完成后,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除疾病护理项目外(P=0.12),其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4.功能性鼻内镜患者近红外光谱(fNIRS)分析显示:(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和血红蛋白(Oxy-Hb)52个通道(CH)激活程度的比较发现,两组干预后的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低于干预前,干预组激活通道数量和效应量均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后激活程度(Δoxy-Hb)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是CH14、CH18、CH25、CH46、CH47、CH48、CH49。(3)基线水平各通道与症状量表的相关分析显示:与特质焦虑(TAI)相关的通道有CH14、CH25;与状态焦虑(SAI)相关的通道有 CH18、CH26、CH38、CH39、CH46、CH47、CH48、CH49;与失眠(AIS)相关的通道有 CH25、CH26、CH27、CH36、CH37。CCBT干预组中,与SAI减分差(T2-T4)相关的通道有CH46、CH47、CH48、CH49,与AIS减分差(T3-T4)相关的通道有CH25、CH48。(4)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CBT干预后T2至T4的SAI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49(眶额皮质)相对激活变化37%的差异;治疗后T3至T4的AIS减分差可以解释治疗前后CH25(背外侧皮质)相对激活变化40%的差异。结论:1.耳鼻喉科住院患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和自杀风险,以及高风险人格障碍倾向,其中青壮年中手术的女性患者应给予重点关注,老年人的人格障碍倾向比例较高,应注意沟通方式,避免医患冲突。2.喉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受到焦虑、抑郁、失眠等困扰,生活质量较差,cCBT可以在术后缓解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失眠、改善生活质量。3.FESS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失眠问题显着,cCBT不仅能改善患者在术前等待间的焦虑情绪以及缓解术后失眠、疼痛,也可以降低术前等待区血清皮质醇的含量以及稳定术前血流动力学水平,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4.cCBT可以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局部脑血流,焦虑和失眠的改善与眶额皮质和背外侧皮质的激活程度有显着相关。但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是由局部皮质激活引起还是由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导致局部皮质脑血流的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
谭素娟[3](2021)在《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对PACG患者眼压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术后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探究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对PACG术后患者眼压、视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情况,为PACG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氧运动及饮食提供参考依据,提高PACG患者运动意识,改善其运动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PACG患者术后眼压失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为PACG患者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术后延续护理,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后续的随访和治疗。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3月就诊于汕头某眼科中心的86例PACG术后患者,将2020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PACG患者纳为观察组,2020年11月-2021年3月收治的PACG患者纳为对照组,每组各4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PACG患者常规出入院及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患者视力、眼压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基本情况评估,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介绍眼科病房环境、管床医生及住院期间注意事项,遵医嘱按时点眼药水及进行其他眼科专科治疗,给予患者眼科术前及术后的健康知识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主要包括入院时对PACG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青光眼运动及饮食知识宣教,对其运动及饮食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患者的自身运动喜好为患者制定有氧运动方案,包括具体的运动时间、方法以及频率等。饮食方面向患者推荐地中海饮食法,告知患者戒烟和少量饮酒,少喝浓茶和咖啡,少量多次饮水。创建PACG患者微信交流群,及时解答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和困惑,每月通过微信、电话、问卷星等形式进行随访,并根据患者情况给出及时地调整方案。两组PACG患者在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及术后三个月时均需到医院进行复查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及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所有原始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输入和整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眼压、视力及生存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一个月和术后三个月时眼压值分别为11.88±3.39mm Hg、12.37±3.53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一个月和术后三个月的眼压值,分别为16.14±6.01mm Hg、16.37±5.3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观察组Log MAR视力为0.16±0.17,对照组术后三个月Log MAR视力为0.30±0.36,两者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术后三个月时两组患者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总得分均高于出院时(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症状与视功能、身体机能、精神心理、社会活动及自评总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更高,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PACG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有助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及视力的恢复,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本研究为PACG患者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氧运动及饮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胡洁蔓[4](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韩瑞馨[5](2021)在《胃癌术后患者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心理痛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胃癌术后患者心理痛苦为出发点,了解胃癌术后患者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心理痛苦的现状及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胃癌术后患者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心理痛苦相关性;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的心理痛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吉林省两家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和山东省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普外科及肿瘤科胃癌术后的170例患者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并回收,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情绪智力得分情况总分得分为22~75(51.89±18.81)分,情绪智力呈低等水平。本研究研究对象情绪智力水平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有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对象应对方式得分总分为31~65(48.15±6.61)分,多采取消极应对。本研究研究对象应对方式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家庭人均月收入有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研究对象心理痛苦得分中位数为4,得分近似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4.30±1.94)分,心理痛苦疾病检出率为71.2%。相关条目中首要问题为情绪问题,身体问题次之,实际问题最后。本研究研究对象心理痛苦水平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医疗付费方式有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研究对象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关系(r=0.636,P<0.01),情绪智力和心理痛苦存在负相关关系(r=-0.639,P<0.01),心理痛苦与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关系(r=-0.427,P<0.01)。(5)通过对研究对象心理痛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根据P值对影响变量大小排序:医疗付费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情绪智力为心理痛苦的主要影响因素,方程解释率为4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研究对象的情绪智力水平呈现低等水平,消极应对方式为主,心理痛苦呈现中等水平。(2)心理痛苦得分越高,情绪智力得分越低,应对方式越趋向于消极应对。(3)研究对象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有:情绪智力、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
徐琴[6](2020)在《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焦虑抑郁状况,通过临床指标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探讨疾病严重程度对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焦虑抑郁情绪对住院天数的影响,探寻AMI患者PCI术后早期心脏康复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开展心脏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昌市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2019年6月-2020年1月入院的200名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调查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临床指标GRACE评分、NT-proBNP、CKMB、LVEF)以及焦虑抑郁状况。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统计方法分析AMI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焦虑抑郁情况;选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在分类型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焦虑抑郁与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焦虑抑郁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探讨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探讨住院天数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1.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总分为(15.95±4.629)分,焦虑得分为(9.55±2.490)分,抑郁得分为(6.40±2.593)分。其中无焦虑症状者39例(19.5%),焦虑症状可疑者94例(47.0%),肯定存在焦虑症状者67例(33.5%);无抑郁症状者137例(68.5%),抑郁症状可疑者53例(26.5%),肯定存在抑郁症状者10例(5.0%)。焦虑的发生率为65%(130例),抑郁的发生率为22%(44例),合并焦虑抑郁者20%(40例)。2.GRACE分级低危组39例患者,占比19.5%,焦虑抑郁总分为(13.90±4.633)分,焦虑得分为(8.69±2.408)分,抑郁得分为(5.21±2.697)分;GRACE分级中危组63例患者,占比31.5%,焦虑抑郁总分为(15.16±4.096)分,焦虑得分为(9.06±2.139)分,抑郁得分为(6.10±2.545)分;GRACE分级高危组98例患者,占比49.0%,焦虑抑郁总分为(17.28±4.576)分,焦虑得分为(10.21±2.574)分,抑郁得分为(7.06±2.393)分。3.单因素分析发现PCI路径/穿刺血管对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有影响(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对焦虑抑郁情绪均有影响(P<0.01)。4.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得分与年龄、入院GRACE评分、入院NT-proBNP、入院第2天CKMB、入院第3天CKMB、入院第4天CKM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44、0.334、0.204、0.208、0.181、0.286(P<0.05,P<0.01,P<0.01,P<0.01,P<0.05,P<0.01),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5(P<0.05);抑郁得分与年龄、入院GRACE评分、入院NT-proBNP、入院第4天CKMB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01、0.309、0.164、0.203(P<0.01,P<0.01,P<0.05,P<0.01),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64(P<0.05)。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入院GRACE评分、第2天CKMB是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入院GRACE评分、术后13天LVEF是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6.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与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81、0.429(P<0.01,P<0.01)。结论:1.本研究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的发生率比较高,抑郁的发生率相对焦虑较低。2.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呈负相关,即收入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轻;与入院GRACE评分呈正相关。3.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焦虑情绪与年龄、第2天CKMB呈正相关;抑郁情绪与术后13天LVEF呈负相关。4.AMI患者住院天数与直接PCI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即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住院天数越长,焦虑抑郁情绪会对AMI患者PCI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赖敏华[7](2020)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方案,评价该干预方案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急性加重次数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焦虑和抑郁状态、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先后进行分组。最终共计79例完成全部研究过程,其中,对照组42例,实验组37例。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方案。即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暗示训练、放松训练以及感恩训练,患者反馈与讨论,将练习活动持续至出院后,并同时进行延续练习。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监测患者的练习情况。入院当天收集基线资料,在出院后第1个月和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收集上述量表以及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评价干预效果。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的具体结果如下:1.急性加重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和MACE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2=6.766,P=0.009)和MACE发生情况(?2=6.766,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组内出院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的急性加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36,P=0.006);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患者焦虑状况(P=0.024)和抑郁状况(P=0.011)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组内基线与出院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焦虑得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服药依从性出院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基线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3.390,P=0.002)。组间效应分析结果:不同干预方式对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291)。组内效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受时间因素影响,且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升高(F=74.068,P<0.01);生活质量得分在干预方法和时间上有一定的交互作用(F=9.795,P=0.002),说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变化的幅度不同。研究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冠心病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降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但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能促进冠心病的预后,可为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史培卓[8](2020)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乙肝肝硬化患者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PMRT)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以期通过PMRT,能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住院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随机将存在焦虑或抑郁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纳入研究后向患者发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慢性肝病问卷(CLDQ),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组给予乙肝肝硬化的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基于此实施PMRT。PMRT以音频的形式提供给患者,从入院当天开始进行每天2次,每次30分钟的PMRT,为期2周。分别于入院1周(CLDQ除外)、入院2周时测评上述量表。所有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N(%)]表示,并采用?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9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共84例,占比91.3%,其中干预组41例,对照组43例。2.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各基线水平的比较:SAS,SDS,PSQI,CL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SAS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3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SAS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S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都得到了改善。(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SDS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3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SDS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DS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D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SD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都得到了改善。(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PSQI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3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PSQI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QI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在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与干预1周后比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但第二周改善效果不显着;对照组3个时间点的PSQ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不显着。(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3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和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的CLDQ评分比较:(1)整体比较:(1)时间主效应,两组的CLDQ评分不考虑干预因素,2个时间点上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主效应,两组的CLDQ评分不考虑时间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LDQ的评分在时间和干预交互效应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时间和干预二者间有交互作用,时间因素会随着组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2)组内比较:干预组在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比较,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在干预2周后与干预前比较,评分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2个时间点的评分分别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2.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一周后的睡眠质量得以改善,第二周的睡眠质量维持第一周改善后的水平,可能与潜在的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因素有关。3.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以提高乙肝肝硬化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田开扩[9](2020)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出院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出院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通过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健康状况、临床症状、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复诊次数、再入院次数等指标来探讨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方面的效果及优势。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在2019年3月到4月份期间,经治疗出院后符合入组标准的70名抑郁症患者,按照一般资料情况相近或相似的的方式,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干预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出院时抑郁与焦虑症状等方面均衡。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规随访,即每月一次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病情、按时服药情况、居家生活状态等,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或指导;干预组患者除接受医院常规随访外,运用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远程干预,即通过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运用微信公众号(心畅舒)推送疾病相关知识、健康与康复指导、患者不良症状自测等。通过微信群(心畅舒)与患者保持实时联系,对其出院后的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使出院患者仍能得到延续的护理服务。采用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抑郁和焦虑症状、复诊次数、再入院次数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方法比较两组在各时间点的差异。结果:(1)SF-36评分变化,生活质量总分在3个月和6个月的的组间效应显着(F=57.652,P=0.00),其中除生理机能维度在组间效应作用不显着,(F=2.03,P=0.159),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分维度得分上均显着;生活质量总分的时间效应达到显着水平(F=91.346,P=0.00),P<0.05,其各分维度也均达到显着水平;生活质量总分的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明显(F=101.411,P=0.00),P<0.05,其各分维度也均显着;经简单效应分析:3个月时,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总分上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各分维度得分相比均具有差异;6个月时,两组患者各个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2)MMAS-8评分变化,3个月、6个月时的服药依从性总分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41.56,P=0.00),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11.094,P=0.00),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30.259,P=0.00)。经简单效应分析:3个月时,干预组得分为(7.58±0.87),对照组得分为(4.09±2.00),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相比于对照组得分较高;6个月时,干预组得分为(7.95±0.10),对照组得分为(5.66±1.39),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相比于对照组得分较高。(3)SSRS评分变化,3个月、6个月时的社会支持总分在组间效应作用显着(F=9.899,P=0.002),其分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在此效应上均具有显着作用;社会支持总分在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69.817,P=0.00),其各分维度也达到显着水平;社会支持总分在干预与时间交互作用显着(F=69.974,P=0.00),其各个分维度也具有显着。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的社会支持总分第3个月为(42.51±6.54),第6个月为(43.23±6.40),对照组的社会支持总分第3个月为(36.29±6.24),第6个月为(36.57±5.73),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6个月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4)SDS得分变化,3个月、6个月时的抑郁总分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75.968,P=0.00),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44.242,P=0.00),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75.926,P=0.00),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的抑郁得分在第3个月为(40.03±5.12),第6个月为(32.86±4.57),对照组的抑郁得分在第3个月为(58.06±9.43),第6个月为(51.17±8.07),干预组的抑郁自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抑郁自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5)SAS得分变化,3个月、6个月的焦虑得分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37.149,P=0.00),P<0.05,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191.855,P=0.00),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26.506,P=0.00),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3个月时,干预组焦虑得分为(47.23±4.53),对照组焦虑得分为(51.09±6.47),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时,干预组焦虑得分为(30.26±3.89),对照组焦虑得分为(43.60±5.65),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焦虑自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复诊次数比较,3个月、6个月时,复诊次数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15.267,P=0.00),P<0.05,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2505.310,P=0.00),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6.230,P=0.007),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的复诊次数在第3个月时为(3.00±0.00),第6个月时为(5.71±0.62),对照组的复诊次数在第3个月时为(2.74±0.56),第6个月时为(5.17±0.78),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的复诊次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的复诊次数大于对照组。(7)再入院次数比较,3个月、6个月时,再入院次数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9.568,P=0.003),P<0.05,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9.070,P=0.002),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9.070,P=0.002),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再入院次数在第3个月为(0.00±0.00),第6个月为(0.00±0.00),对照组再入院次数在第3个月为(0.37±0.77),第6个月为(0.43±0.78),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6个月时,其再入院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的再入院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以微信平台为媒介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避免抑郁症复发。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均有显着的改善。
吴莉萍[10](2020)在《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及焦虑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描述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现状与潜在关联;结合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研结果,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ESIA分析法”构建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并验证其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1.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信息接收问卷(QLQ-INFO25)、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APAIS)描述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焦虑的现状以及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后续辅以质性研究多视角探索患者高水平焦虑与信息支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补充量性研究结果。2.采用自制《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查表》调研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需求;通过专家咨询法论证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模块与功能,构建“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3.采用类实验研究,通过信息接收问卷、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查表、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验证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心焦虑水平的干预效果。结果:1.对150名乳腺日间手术患者量性研究显示:患者信息接收标准化总分为45.87±18.42(总分100),呈中低水平,文化程度影响其信息接收得分(t=-2.629,P<0.01);术前焦虑分量表总分9.55±3.73,高水平焦虑占比45.3%,信息需求分量表总分6.11±2.31,中高程度信息需求占比72.6%,BI-RADS诊断影响麻醉相关焦虑得分(t=2.166,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手术相关信息需求、麻醉相关信息需求与焦虑总分呈正相关;信息获益度与焦虑总分呈负相关。对15名高水平焦虑患者与10名乳腺外科医护人员的质性研究勾勒4个主题:体验多维焦虑状态,凸显阶段性波动趋势;赋予信息期望多重属性;感知信息实践效能缺如,自我照护能力欠佳;共同期待智能化的信息支持。2.对150名乳腺日间手术患者横断面调查显示: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的标准化总分为90.24±8.50(满分100),信息支持内容呈现高程度的需求;结合前期研究,运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ESIA分析法”来指导基于移动平台的全流程信息支持模块的研发设计;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模块与功能,涵盖六个模块(个人信息、预约信息、诊疗路径信息、信息知识支持、延续服务信息、评价信息);构建“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3.对301名乳腺日间手术患者的非同期对照研究显示:干预组信息接收标准化总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标准化总分、术前焦虑总分、高水平焦虑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信息需求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存在信息接收不足,焦虑与信息需求呈现较高水平,且高焦虑水平与高信息需求和低信息获益度有关;患者信息期望的多重属性与信息实践效能的缺如,两者的鲜明对比诠释了高水平焦虑的内在缘由;并共同期待智能化的信息支持。2.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信息接收水平、满足高程度信息需求,改善焦虑水平,启示后续要注重不断完善移动全流程信息支持方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4 研究理论基础 |
| 5 操作性定义 |
| 6 伦理学问题 |
| 7 技术路线图 |
| 8 科研质量控制 |
| 第一部分 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的构建 |
| 1 组建团队 |
| 2 PCNL患者预防结石知信行诊断问卷研制 |
| 3 PCNL患者预防结石相关知信行现况调查 |
| 4 基于格林模式的PCNL患者健康干预方案构建 |
| 第二部分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干预在PCNL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方法 |
| 4 结果 |
| 5 讨论 |
|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 2 研究创新点 |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 4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第一部分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横断面调查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工具 |
| 1.3 研究过程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
| 2.2 信效度检验 |
| 2.3 不良情绪及人格倾向现况分析 |
| 2.4 人口统计学差异比较 |
| 2.5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
| 2.6 多重线性回归 |
| 3 讨论 |
| 3.1 耳鼻喉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
| 3.2 不同人口学资料与不良情绪和人格倾向的相关因素分析 |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二部分 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方案的制定 |
| 1 理论背景 |
| 1.1 认知神经科学基础 |
| 1.2 心理学理论-认知治疗理论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4 研究过程 |
| 4.1 围绕研究主题建立干预的概念框架及初步方案 |
| 4.2 最终方案确定过程 |
| 5 结果 |
| 5.1 围术期心身调节系统干预方案的内容简介 |
| 5.2 基于cCBT的围术期心身调节干预系统 |
| 第三部分 cCBT对喉肿瘤切除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工具 |
| 1.3 研究方法 |
| 1.4 干预措施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 2.2 围术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
| 2.3 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失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SAI、PHQ-9、AIS和FACT-H&N得分的趋势比较图 |
| 3 讨论 |
| 第四部分 cCB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心身干预研究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工具 |
| 1.4 干预措施 |
| 1.5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人口学特征 |
| 2.2 干预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症状的影响 |
| 2.3 干预对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
| 2.4 两组患者测评指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比较 |
| 2.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状态焦虑和失眠阳性率比较 |
| 2.6 两组患者缓解焦虑、失眠的有效率比较 |
| 2.7 两组之间Cor和ACTH含量比较 |
| 2.8 术前皮质醇与状态焦虑变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
| 2.9 两组干预后满意度调查比较 |
| 3 讨论 |
| 第五部分 cCBT对FESS患者大脑皮质的影响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fNIRS检查 |
| 1.3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
| 2.2 干预前后52个通道中是否激活比较 |
| 2.3 两组激活程度的比较 |
| 2.4 临床变量与通道激活的相关性 |
| 2.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全文总结 |
| 1 研究结论 |
| 2 研究创新点 |
| 3 研究局限性 |
| 4 研究成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治疗在躯体疾病患者心身干预中的应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样本量计算 |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4 分组方法 |
| 2.5 研究内容 |
| 2.6 评价指标 |
| 2.7 质量控制 |
| 2.8 伦理原则 |
| 2.9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 3.2 两组患者眼压比较情况 |
| 3.3 两组患者视力比较情况 |
| 3.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情况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 4.2 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对眼压的影响 |
| 4.3 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对视力的影响 |
| 4.4 有氧运动及饮食指导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研究结论 |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 5.3 不足与展望 |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综述 运动锻炼对青光眼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八章 附录 |
| 附表1 青光眼运动饮食宣教单 |
| 附表2 |
| 附表3 |
| 附表4 运动状态和运动可行性评估 |
| 附表5 PACG 患者术后三个月运动情况随访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 1.2.2 相关理论 |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 1.5 本章小结 |
| 第2章 患者需求 |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 2.1.1 研究目的 |
| 2.1.2 研究方法 |
| 2.1.3 研究结果 |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 2.2.1 研究目的 |
| 2.2.2 研究方法 |
| 2.2.3 研究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 3.2.1 研究目的 |
| 3.2.2 研究方法 |
| 3.2.3 研究结果 |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 3.3.1 研究目的 |
| 3.3.2 研究方法 |
| 3.3.3 研究结果 |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 3.4.1 研究目的 |
| 3.4.2 研究方法 |
| 3.4.3 研究结果 |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 3.5.1 研究目的 |
| 3.5.2 研究方法 |
| 3.5.3 研究结果 |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 3.6.1 研究目的 |
| 3.6.2 研究方法 |
| 3.6.3 研究结果 |
| 3.7 讨论 |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 3.8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 4.3.1 研究目的 |
| 4.3.2 研究方法 |
| 4.3.3 研究结果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 5.1 研究目的 |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5.2.1 研究对象 |
| 5.2.2 研究方法 |
| 5.2.3 评价指标 |
| 5.2.4 资料收集 |
| 5.2.5 质量控制 |
| 5.2.6 伦理许可 |
| 5.2.7 统计分析 |
| 5.3 研究结果 |
| 5.3.1 失访情况 |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节 |
| 第6章 结论 |
| 6.1 研究结论 |
| 6.2 研究创新点 |
| 6.3 研究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4 主要概念 |
| 1.5 文献回顾 |
| 1.6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工具 |
| 2.4 预调查 |
| 2.5 资料收集 |
| 2.6 统计学分析 |
| 2.7 质量控制 |
| 2.8 伦理学考虑 |
| 2.9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 3.2 研究对象情绪智力现状 |
| 3.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现状 |
| 3.4 研究对象心理痛苦现状 |
| 3.5 研究对象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心理痛苦的相关性 |
| 3.6 研究对象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 4.2 研究对象情绪智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3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4 研究对象心理痛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 4.5 研究对象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心理痛苦的相关性分析 |
| 4.6 研究对象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7 建议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 5.2 创新性 |
| 5.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附录B(调查问卷) |
| 附录C(已发表综述)胃癌患者心理痛苦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相关概念 |
| 1.3.1 AMI患者 |
| 1.3.2 直接PCI |
| 1.3.3 焦虑抑郁情绪 |
| 1.3.4 GRACE评分 |
| 1.3.5 NT-proBNP |
| 1.3.6 CKMB |
| 1.3.7 LVEF |
| 1.4 研究目的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1.3 剔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样本量估计 |
| 2.2.2 研究工具 |
| 2.2.3 研究类型 |
| 2.2.4 资料收集 |
| 2.2.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 2.2.6 质量控制 |
| 2.2.7 伦理原则 |
| 第3章 结果 |
| 3.1 AMI患者一般资料 |
| 3.1.1 AMI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
| 3.1.2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
| 3.2 AMI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
| 3.3 AMI患者焦虑抑郁单因素分析 |
| 3.3.1 AMI患者焦虑情绪单因素分析 |
| 3.3.2 AMI患者抑郁情绪单因素分析 |
| 3.4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年龄、入院NT-proBNP、入院GRACE评分、入院4天CKMB、术后1~3天LVEF的相关性分析 |
| 3.5 AMI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 3.5.1 AMI患者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 3.5.2 AMI患者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 3.6 AMI患者焦虑抑郁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AMI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 4.2 AMI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分析 |
| 4.3 AMI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
| 4.3.1 社会人口学因素对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 4.3.2 PCI路径/穿刺血管对AMI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 4.3.3 入院NT-proBNP对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 4.3.4 入院GRACE评分对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 4.3.5 入院第2天CKMB对 AMI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 4.3.6 术后1~3天LVEF对 AMI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
| 4.4 AMI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对住院天数的影响 |
| 第5章 结论 |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 6.1 研究的创新点 |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背景 |
| 1.2.1 冠心病相关心理风险因素 |
| 1.2.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进展 |
| 1.2.3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
| 1.2.4 积极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研究创新性 |
| 1.5 概念框架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样本的选取 |
| 2.1.2 样本量的确定 |
| 2.1.3 招募研究对象 |
| 2.2 干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 2.2.1 形成理论框架 |
| 2.2.2 制定干预方案 |
| 2.2.3 预实验 |
| 2.2.4 对照组常规护理 |
| 2.2.5 实验组干预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结局指标 |
| 2.4.1 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 2.4.2 焦虑状况 |
| 2.4.3 抑郁状况 |
| 2.4.4 服药依从性 |
| 2.4.5 生活质量 |
| 2.5 伦理问题 |
| 2.6 资料收集 |
| 2.7 质量控制 |
| 2.8 数据统计 |
| 2.9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数据比较 |
| 3.2.1 两组患者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的比较 |
| 3.2.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比较 |
| 3.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 |
| 4.1.1 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 4.1.2 焦虑情绪 |
| 4.1.3 抑郁情绪 |
| 4.1.4 服药依从性 |
| 4.1.5 生活质量 |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现状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伦理原则 |
| 2.4 质量控制 |
| 2.5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脱落情况 |
| 3.2 两组基线数据比较 |
| 3.3 两组患者的SAS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 3.4 两组患者的SDS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 3.5 两组患者的PSQI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 3.6 两组患者的CLDQ在干预前后测评比较 |
| 4 讨论 |
| 4.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
| 4.2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
| 4.3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
| 4.4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 4.5 小结 |
| 5 结论 |
| 6 研究的创新性 |
| 7 研究的局限性 |
| 8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慢性病患者作用的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延续性护理理念 |
| 1.2.2 国外精神科延续性护理现状 |
| 1.2.3 国内精神科延续性护理现状 |
| 1.2.4 微信延续性护理模式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理论框架 |
| 1.4.1 知信行理论模式 |
| 1.4.2 研究概念框架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研究对象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2.2.3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 2.3 干预内容与方法 |
| 2.3.1 对照组干预措施 |
| 2.3.2 干预组组干预措施 |
| 2.4 研究指标及工具 |
| 2.4.1 一般情况资料调查表 |
| 2.4.2 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 |
| 2.4.3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 |
| 2.4.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
| 2.4.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 2.4.6 焦虑自评量表(SAS) |
| 2.4.7 复诊次数 |
| 2.4.8 再入院次数 |
| 2.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 2.6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 2.7 质量控制 |
| 2.8 伦理原则 |
| 2.9 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
| 3.2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干预前后比较 |
| 3.2.1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服药依从性得分比较 |
| 3.2.3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得分比较 |
| 3.2.4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抑郁自评、焦虑自评得分比较 |
| 3.2.5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复诊次数和再入院次数的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
| 4.2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 4.3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 |
| 4.4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的影响 |
| 4.5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复诊与再入院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 5.1 结论 |
| 5.2 研究创新点 |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 5.4 建议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概述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相关理论 |
| 3 相关概念 |
| 4 研究设计 |
| 第二部分 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现状研究 |
| (一)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量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6 对于质性研究的启示 |
| (二)多视角下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质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案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6 混合研究对于构建后续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的启示 |
| 第三部分 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的研发 |
| (一)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的调研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二)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模块与功能的论证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三)乳腺日间手术患者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的实现 |
| 1 “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的简介 |
| 2 “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信息支持”微信公众号模块的实现与描述 |
| 3 研发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平台对于后续研究的启示 |
| 第四部分 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对乳腺日间手术患者信息接收与焦虑水平的影响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五部分 结论 |
| 1 研究结论 |
| 2 对于临床工作的意义 |
| 3 研究的创新点 |
| 4 局限性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伦理委员会审批件 |
| 附录二:知情同意书 |
| 附录三:一般资料调查表 |
| 附录四:信息接收问卷 |
| 附录五: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量表 |
| 附录六:乳腺日间手术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需求调查表 |
| 附录七: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模块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 附录八:全流程移动信息支持模块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 致谢 |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 1 论文发表 |
| 2 参与课题 |
| 3 学术交流 |
| 4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