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尧,詹辉[1](2022)在《盆腔脂肪增多症1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回顾性分析1例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和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学习和探讨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方向。该例患者行腹膜后盆腔脂肪清除术+右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双侧输尿管膀胱松解术+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右侧输尿管支架取出术+双侧输尿管支架植入术+膀胱造瘘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较前好转。目前很多临床医生对于盆腔脂肪增多症认识不足,而且对于该病的诊治现暂无统一规范的标准,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具体分析,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张勇,刘君昌,高小林,姜泰茂[2](2021)在《盆腔脂肪增多症两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盆腔脂肪增多症(PL)指盆腔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盆腔脂肪组织包绕并压迫周围器官,使之形状和位置发生改变,导致泌尿系统及下消化道发生梗阻,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该文回顾性分析2例PL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因尿频、尿急为主诉就诊,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PL。例1年轻患者临床症状较重,早期行膀胱镜检查取病理组织提示腺性膀胱炎,给予膀胱灌注治疗,后期患者临床症状加重,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盆腔脂肪清除术+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随访肾盂输尿管积水较术前明显减轻,远期效果满意。例2老年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且身体状况欠佳,给予保守治疗,随访1年,双肾输尿管积水未见明显减轻,症状略缓解。该2例的诊治过程提示,PL的影像学检查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对于病情进展缓慢且肾功能良好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年龄较大或身体条件不允许的患者可考虑行尿流改造术改善症状。对于病情重的年轻患者应以解除梗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解除盆腔脂肪对膀胱、输尿管及结直肠的压迫,改善尿路梗阻造成的严重肾积水甚至肾衰竭及消化道症状。
王海龙,张洪宪,侯小飞,王国良,马潞林[3](2020)在《盆腔脂肪清除术联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6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盆腔脂肪清除联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接受盆腔脂肪清除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提示患者积水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随访时间8~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1例患者术后49个月疾病复发,行Bricker回肠膀胱术,其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盆腔脂肪增多症是临床罕见的良性疾病,对出现泌尿系统梗阻症状的患者行盆腔脂肪清除术联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安全、有效。
王帅军,王文佳,宋志强,陈彪,武昊,吴建臣,李胜文[4](2020)在《盆腔脂肪增多症4例诊治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盆腔脂肪增多症诊治特点。结果 2例患者行盆腔脂肪清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中见盆腔脂肪组织明显增多,膀胱输尿管周围充满大量脂肪组织。术后复查IVU示肾盂输尿管积水减轻,血肌酐下降。1例患者行膀胱电切手术治疗腺性膀胱炎及膀胱出口梗阻,继续随访观察病情变化。1例行回肠通道手术,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应用球囊扩张治疗效果显着。结论 CT及MRI为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目前关于盆腔脂肪增多症的治疗尚无统一路径,应根据患者情况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孙洋,李姗姗,杨震,孙晓慧,崔立刚[5](2019)在《灰阶超声及弹性成像评估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及弹性成像在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CT诊断为盆腔脂肪增多症的患者7例,平均年龄(40.4±6.4)岁。纳入健康受试者2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2±7)岁。使用声科SuperSonic Imagine Aixplorer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SL10-2测量皮下脂肪杨氏模量;凸阵探头SC6-1评估肾盂宽度,膀胱形态,膀胱周脂肪厚度及杨氏模量;腔内探头SE12-3评估直肠周围脂肪厚度及杨氏模量。结果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均出现膀胱周围脂肪明显增多,使得膀胱受压呈泪滴形或梨形。弹性测值显示患者皮下脂肪、膀胱后脂肪及直肠周围脂肪硬度与健康受试者未见明显改变(P1=0.91、P2=0.52、P3=0.09)。但是,前列腺前方脂肪硬度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结论膀胱与前列腺间距增大合并膀胱形态改变为盆腔脂肪增多症的特征性表现。超声弹性成像为评估盆腔脂肪硬度提供了定量参数。
倪家璇,倪颖,黄德勤[6](2018)在《盆腔脂肪增多症一例14年病程回顾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盆腔脂肪增多症(pelvic lipomatosis,PL)临床少见,文献多为个案报告,易漏诊,治疗方案还没有共识。笔者跟踪1例PL患者已有14年病程,现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2003年40岁时因"左侧腰部酸痛10余年"在上海中山医院诊治。尿常规、肾功能正常。MRI:右侧输尿管下段局限性扩张,左侧尿路明显积水,输尿管中下段扩张并结石,左肾结石。2003年7月17日在全麻下行左侧肾盂切开取石+输尿管下段切开
郝娟娟,田丽,高景峰,贾晓英,李向东[7](2017)在《MR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的特征表现及指数测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盆腔脂肪增多症的MR特征及相关测量。方法 12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病例,均行1.5T MR扫描仪进行检查,检查序列为常规的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分析其临床表现、MR征象,在矢状面分别测量膀胱的上下径、前后径及膀胱形态指数,直肠的前后径、左右径及直肠形态指数,直肠骶椎间距和膀胱精囊角,并于横断面测量膀胱精囊角。结果 12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盆腔脏器周围脂肪组织增多,异常增生的脂肪组织T1WI、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膀胱和直肠受压变形,膀胱上下径为(11.8±1.7)cm,膀胱前后径为(4.1±1.5)cm,膀胱形态指数为(3.3±1.3),直肠骶椎间距为(1.75±0.56)cm,膀胱精囊角增大,横断面测量角度为(99±15)°,矢状位测量为(50±8)°,直肠前后径为(3.9±1.1)cm,直肠左右径为(1.6±0.8)cm,直肠形态指数为(2.7±0.6)。结论 MR是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影像学测量有重要价值。
方露,于德新,王毅,谢栋栋,毕良宽,陈磊,邹慈,张涛,闵捷,丁德茂[8](2016)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的疗效。方法:2014年10月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1例。结果:术后保留导尿1周,9天后出院,1个月后取出双J管。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下尿路症状明显减轻,B超检查提示双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情况较术前好转。结论:腹腔镜手术清除盆腔脂肪并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周家合,浦金贤,平季根[9](2013)在《盆腔脂肪增多症诊治分析(附5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高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5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病人,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盆腔脂肪增多症诊治要点及预后情况。结果 B超检查均表现为膀胱位置及形态改变、膀胱颈周围均匀强回声、双侧肾盂输尿管不同程度扩张积水;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显示后尿道延长,膀胱抬高,呈"竖直灯泡"形。CT检查见盆腔内均匀低密度脂肪影,膀胱有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及上抬。3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盆腔膀胱输尿管周围大量增多脂肪,行脂肪清除术+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双侧内支架管置入,另1例定期随访。术后随访肾盂输尿管积水较术前减轻。结论盆腔脂肪增多症临床表现不典型,B超、IVU及CT检查可作为该病确诊依据,对于病情重、年龄轻的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而肾功能良好的病人可定期随访。
刘喆,欧阳骏[10](2013)在《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症的诊断特点及治疗手段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9月~2012年7月收治的3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盆腔脂肪增多症诊治特点。结果:3例患者经尿路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和(或)MRI检查诊断后,2例行盆腔脂肪清除加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盆腔脂肪增多症,随访至今手术效果满意。1例拒绝手术自动出院,随访1年,病情未见缓解。结论:X线、CT及MRI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线索和依据,盆腔脂肪清除加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是治疗盆腔脂肪增多症的有效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病例资料 |
| 一、病例1 |
| 1. 病史与体格检查 |
| 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
| 3. 诊治过程 |
| 二、病例2 |
| 1. 病史与体格检查 |
| 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
| 3. 诊治过程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术后处理 |
| 2 结果 |
| 2.1 影像学结果 |
| 2.2 手术结果 |
| 3讨论 |
| 1 病例1 |
| 2 病例2 |
| 3 病例3 |
| 4 病例4 |
| 5 讨 论 |
| 6 治 疗 |
| 资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仪器与方法 |
| 3.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1 病例简介 |
| 2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MR检查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2.1 直接征象 |
| 2.2 膀胱间接征象 |
| 2.3 直肠间接征象 |
| 2.4 合并征象 |
| 3 讨论 |
| 3.1 概述 |
| 3.2 临床表现 |
| 3.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4 病理特点 |
| 3.5 影像学特征 |
| 3.6 鉴别诊断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影像学表现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流行病学及病因 |
| 3.2 病理 |
| 3.3 临床表现 |
| 3.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3.5 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诊治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