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尿液中CO_2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尿液中CO_2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慧[1](2021)在《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研究》文中指出清胰颗粒是根据清胰汤优化而来的经验方,具有理气止痛、通腑泻热的功效,可用于慢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目前并无此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了促进清胰颗粒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及提供在临床使用的科学性,对清胰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迫在眉睫。本文拟以高分辨率和高分离度相结合,从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和清胰颗粒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两个方面阐述清胰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通过优化清胰颗粒的提取溶剂和液相色谱条件,建立了HPLC-UV-HRMS/MS方法;选择Agilent Zorbax SB C18柱(150×4.6 mm,μm),以乙腈和含0.3%的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 L/min;在正、负两种离子化模式下,进行一级和多级质谱全扫描质谱分析。根据色谱与质谱行为,综合文献、对照品、数据库等相关数据鉴定清胰颗粒所含化学成分。通过该方法从清胰颗粒提取物中共鉴定201种化合物,其中正离子化模式下鉴定127个,负离子化模式下鉴定124个;包含76个黄酮类化合物、2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35个萜类化合物、14个氨基酸、2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6个蒽醌类化合物、15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和13个其他化合物。快速、灵敏、高选择性实现了多种化合物的同时鉴定,为清胰颗粒的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采用HPLC-HRMS/MS方法研究清胰颗粒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将清胰颗粒以900 mg/kg的剂量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并分别收集尿样和粪样。结果显示,在大鼠尿液中检测到31个代谢物和24个原形成分,在大鼠粪样中鉴定到5个代谢物和10个原形成分。尿液中的代谢物是通过I相代谢和II相代谢途径产生的,而粪样中的代谢物主要是通过I相代谢产生,也存在部分甲基化代谢产物。该方法实现了通过Target-GroupChange策略、从单一化合物到复杂体系策略和HPLC-HRMS/MS法考察复方中药的体内代谢,为复方中药的代谢研究提供了思路与依据,也促进了清胰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李军茂[2](2021)在《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宫颈炎(Cervicitis)为临床中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病程较长,愈合较慢;严重困扰广大妇女的健康和生活,同时也是引起不孕及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当前临床诊断宫颈炎主要以医生判断、患者描述及炎症指标测定为主,但宫颈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值得深入研究。复方杏香兔耳风是以杏香兔耳风和白术(漂)二味中药组成的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去瘀生新的功效,其中复方杏香兔耳风颗粒剂收载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当前,复方杏香兔耳风涉及到一个共性前沿问题:药效物质不明,作用机制不清。这严重限制了该制剂的二次开发及临床应用,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复方杏香兔耳风的相关研究,以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1.复方杏香兔耳风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为了阐明复方杏香兔耳风的物质基础,本论文运用UHPLC-QTOF-MS技术对复方杏香兔耳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表征,根据化合物的不同结构类型分别建立了诊断离子和中性丢失过滤策略,用于该复方的化学成分鉴定。在该复方中共鉴定244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成分38个,绿原酸类成分79个,木脂素类成分65个,倍半萜类成分29个,其它类成分33个。该复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复方杏香兔耳风的体内代谢、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基础。2.复方杏香兔耳风大鼠体内成分及代谢产物的研究为了阐明复方杏香兔耳风的代谢轮廓、体内过程及代谢途径,本文采用UHPLC-QTOF-MS技术建立大鼠生物样品包括血浆、尿液、粪便、胆汁的代谢产物轮廓谱,同时建立了“体内-体外、诊断离子过滤及中性丢失过滤”关联分析策略,并运用到复方杏香兔耳风的体内代谢物的分析和鉴定。在大鼠体内检测到原型成分(29个)及相关代谢产物(93个)共计122个。大鼠血浆中检测到24个,可能为该复方的活性成分;大鼠尿液中检测到76个,其中19个仅在尿液中能够被检测到;大鼠粪便中检测到60个,其中绿原酸类的相关代谢产物仅在大鼠粪便中检测到;胆汁中检测到29个倍半萜类相关代谢产物,且仅在胆汁中检测到。复方杏香兔耳风主要代谢途径为水解、还原、葡萄糖醛酸化和磺酸化等,阐明了该复方的体内动态过程和代谢途径,为深入研究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3.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药效学研究为了进一步证明复方杏香兔耳风的临床疗效。本文首先对苯酚胶浆致大鼠宫颈炎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苯酚胶浆复制的大鼠宫颈炎模型,其操作简单可行,重复性好,且造模成功率高,造模后的组织能保持原有的形态及生化特征。其次从行为学指标、子宫指数、子宫组织病理结构和炎症因子等方面对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药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杏香兔耳风可以明显改善宫颈炎大鼠的病理症状和生命体征;减轻子宫组织出血、坏死、炎症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病变,降低子宫指数及血清中L-1β和TNF-α的含量,从而起到治疗宫颈炎的作用。4.基于代谢组学探究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作用机制为了阐明宫颈炎的发病机制及复方杏香兔耳风治疗宫颈炎的作用机制,本文复制大鼠宫颈炎模型,运用UHPLC-QTOF-MS技术对大鼠血浆和粪便样品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在血浆代谢组学中鉴定了内源性差异代谢物63个,主要为Lipids、Amino acids、Free fatty acids等化合物,主要代谢通路为Phenylalanine,tyrosine and tryptophan biosynthesis、Phenylalanine metabolism、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Ether lipid metabolism、Tyrosine metabolism、Sphingolipid metabolism、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等。经复方杏香兔耳风干预后,其中49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有回调作用,分别对Henylalanine,tyrosine and tryptophan biosynthesis、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Sphingolipid metabolism、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Pantothenate and CoA biosynthesis等通路均有调节作用。在粪便代谢组学中鉴定了内源性差异代谢物57个,主要与Vitamin B6 metabolism、α-Linolenic acid metabolism、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Sphingolipid metabolism、Amino acid metabolism等通路相关。经复方杏香兔耳风干预后,其中5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回调作用,分别对Vitamin B6metabolism、α-Linolenic acid metabolism、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Sphingolipid metabolism、Amino acid metabolism等代谢通路均有调节作用。说明了复方杏香兔耳风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代谢网络发挥治疗宫颈炎作用。此外,在大鼠血浆和粪便中发现的共同信号通路有Phenylalanine,tyrosine and tryptophan biosynthesis、Sphingolipid metabolism、Aminoacyl t RNA biosynthesis、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Phenylalanine metabolism。综上所述,本论文从体内外角度阐明该复方的化学成分的代谢轮廓谱图、体内过程及代谢途径;从体内药效角度研究该复方对血清中炎症因子的作用的影响;最后采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从整体角度阐明该复方多成分的活性物质基础及多靶点的治疗作用,阐明了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为人们深入了解宫颈炎的发病机制及复方杏香兔耳风临床合理使用和二次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海旭[3](2021)在《MOFs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电化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新型高活性电催化剂对于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高效电催化析氢析氧反应极为重要。新型纳米材料的开发应用为获得高效电催化剂开辟了有效途径。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是一种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具有三维的孔结构、高孔隙率和比表面积、骨架结构可调控性强、易于功能化、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等特点,还可通过“后合成”等方法进行结构和功能修饰,从而达到设计、剪裁和调控材料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目的。MOFs复合物及衍生物作为新型纳米电催化剂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合成了MOFs与多孔碳、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用激光雕刻法快速简便制备了MOFs衍生物,分别研究了这些材料作为电催化剂在电化学检测或电催化析氢析氧反应方面的性能。主要工作包括:(1)原位法制备DUT-9/介孔碳复合物(DUT-9/MC)用于电化学检测黄芩素。DUT-9是二维片层状介孔MOFs,介孔可以加快物质传递。以Ca CO3为模板制备介孔碳(MC),MC有大的比表面积、稳定的三维结构和较大的孔径。MC与DUT-9复合很好的解决了DUT-9的堆积问题,增加了其导电性;扫描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发现复合物中DUT-9的尺寸与纯DUT-9尺寸相比减小了很多,导致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增强了复合物的电催化活性。以DUT-9/MC构筑的电化学传感器在中性溶液中对黄芩素具有出色的检测性能,低的过电位、宽的线性范围、高的选择性和重现性。(2)水热法制备DUT-67/T-PPY复合材料用于电化学检测呋喃西林和奥硝唑。化学模板法合成的管状导电聚吡咯(T-PPY)具有网状交联结构,T-PPY作为DUT-67的载体,增强了DUT-67稳定性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抑制了DUT-67堆积并且使其在载体上均匀分布,暴露更多活性位点从而提高DUT-67/T-PPY的电催化性能。与DUT-67/GCE相比,DUT-67/T-PPY-2/GCE分别对呋喃西林和奥硝唑还原表现出增强的电催化活性。该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呋喃西林呈现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选择性,对奥硝唑的检测与已报道的文献相比,有低的检出限和良好的选择性,并且具有最宽的线性范围。(3)原位生长法制备了管状聚(3,4-乙烯二氧噻吩)(T-PEDOT)包覆镍基MOFs(Ni-MOFs)复合物(Ni-MOF/T-PEDOT)用于电化学检测没食子酸和替硝唑。首先利用化学模板法得到了管状交联结构的T-PEDOT,Ni-MOF是三维小球状的介孔MOFs,T-PEDOT作基底不仅为Ni-MOFs提供了合适的载体,而且提高了复合物的导电性。T-PEODT的交联网状结构有效地防止了Ni-MOF的堆积、限制了Ni-MOF的尺寸大小从而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Ni-MOF/T-PEDOT/GCE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没食子酸表现出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检测替硝唑呈现宽线性范围和良好的选择性。(4)激光雕刻聚酰亚胺膜(PI)制备多孔氮掺杂石墨烯(PNG)负载MOFs衍生的FeNi纳米粒子(FeNi/PNGs)用于电催化析氢和析氧反应。与传统的水热合成法相比,激光雕刻法不需要高温和氮气保护,且速度快,操作简单。该方法另外一个优点是负载在PI膜上的FeNi/PNG可以直接作为工作电极催化析氢和析氧反应,不需要分散和滴涂电催化剂制备电极。FeNi/PNG电极催化析氢和析氧反应的过电位分别为132和353 mV,Tafel斜率分别为94和80 mV dec-1。(5)快速简便激光辅助制备双金属Ru-ZIF-67衍生CoRu纳米合金@氮掺杂石墨烯(CoRu@NG)作为全pH析氢反应电催化剂。我们在室温和空气中通过激光雕刻Ru-ZIF-67快速制备了CoRu@NG-X电催化剂。Co中掺杂少量Ru进一步改善了催化剂对氢的吸附催化性能。研究表明,CoRu@NG-3(Ru,0.18 wt%)是全pH范围HER的有效催化剂。与已经报道的钌合金电催化剂文献相比,CoRu@NG-3中的钌含量最低。1 M KOH、0.5 M H2SO4和1.0 M PBS溶液中,CoRu@NG-3电催化HER在电流密度10 mA cm-2下过电位分别为62、52和88 mV。CoRu@NG-3在全p H下表现出良好稳定性。

王婷婷[4](2021)在《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食源性生物活性多肽因其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易消化吸收以及活性多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健康功能因子开发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是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多肽或酶解产物的相关研究较少,降血糖肽的体外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仍不完善。本论文着重于从海洋资源海参中,定向制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作用的生物活性肽,用T2DM动物模型深入研究海参肽降血糖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而对活性肽进行鉴定和合成,并研究合成的活性肽对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以及对MES13细胞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述:(1)探究了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这6种蛋白酶对海参酶解产物的蛋白回收率、水解度、抗氧化活性及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木瓜蛋白酶与其它五种蛋白酶进行1:1双酶复配后,木瓜与复合蛋白酶复配的酶解产物的Hep G2-IR细胞葡萄糖摄取量最高,具有最强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在上述加酶方式的基础上,对加酶量和酶解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究,筛选得出海参的酶解制备工艺为:木瓜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1:1进行复配,总加酶量为1%,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55°C,p H 7。(2)通过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研究了海参酶解物(Sea cucumber hydrolysates,SCH)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CH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血脂代谢、肝功能和肾功能。而且,与模型组相比,SCH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降低了40.39%和33.96%。此外,采用UPLC-q TOF-MS/MS对SCH进行鉴定得到242条肽。SCH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可能由于其含有大量的疏水氨基酸和脂肪族氨基酸肽。通过Peptideranker评分和峰强度筛选得到30条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肽。(3)为了探究SCH在STZ联合高脂饮食诱导的T2DM大鼠中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我们测定了大鼠体内血脂代谢、血清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依赖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CH能够改善T2DM大鼠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一步调节GLUTs和GSK-3β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对242个鉴定肽的进一步分析,认为SCH的抗糖尿病作用与低分子量的肽有关,这些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和一些具有潜在的胰岛素增敏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例如Pro、Phe、Leu/Ile和Ala。(4)为了鉴定SCH中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活性肽,采用高糖和软脂酸(PA)联合诱导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IR-Hep G2),评价海参肽对Hep G2细胞的促进葡萄糖摄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并阐明其保护作用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表明,SPA能够促进IR-Hep G2细胞葡萄糖摄取,分子机制表明SPA提高了IR-Hep G2细胞中GLUT2、p-GSK-3β、GS、IRS1、PI3K和p-Akt的表达,并且降低GSK-3β、p-GS和p-IRS1表达。综上所述,SPA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胰岛素依赖性通路,减轻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转运及糖原合成,从而改善IR-Hep G2细胞的糖代谢。(5)为了评价SCH对糖尿病肾病并发症(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影响,我们对T2DM大鼠肾脏组织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SCH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CH能显着减轻小鼠尿微量白蛋白,且SCH可通过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和降低MDA的累积来减轻氧化应激。此外,SCH可降低IL-1β、TGF-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组织学观察还表明,SCH治疗可显着改善肾脏损伤,保护肾脏免受高血糖介导的氧化和炎症损伤。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SCH通过触发Akt/Nrf2信号通路和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对糖尿病大鼠的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6)为了探究海参肽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通路,采用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模型评价海参肽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Nrf2和NF-κB通路下海参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WWGP和APGY的抗氧化作用与疏水性(Tyr、Pro和Ala)和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WWGP和APGY可能通过促进Nrf2的核转位减轻了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WWGP和APGY可能直接与Keap1结合,干扰Keap1-Nrf2相互作用,从而调节Akt/Nrf2途径。另一方面,ALGP和WWGP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疏水性(Pro、Ala和Trp)、芳香性氨基酸(Tyr、Trp和Phe)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特异性氨基酸如甘氨酸(Gly)等有关。潜在分子机制表明ALGP和WWGP通过阻止NF-κB的核移位减轻了一系列炎症反应。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LGP和WWGP可能直接与TLR4结合,干扰IκBα-NF-κB的相互作用,抑制NF-κB的积累和核转位,从而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

黄荣荣[5](2021)在《基于氯标记手性醛探针的手性氨基酸分析及应用》文中认为氨基酸属于胺类化合物,是代谢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手性氨基酸的不同构型涉及不同来源、代谢途径、生物活性和毒性,并且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不同的指示作用。由于手性氨基酸存在种类多、极性大、发色团缺乏、D构型含量低、内源性干扰物多、手性拆分难等问题,基于手性氨基酸分离与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极具挑战。本文通过合成一种可用于生物样品中手性和非手性氨基酸分离与检测的化学同位素标记探针L-/D-BPCl,建立基于探针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复杂生物样本的基质效应,成功应用于尿液、血浆、唾液、细胞样品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并进一步应用于胃癌及健康人群尿液样本、胃癌细胞与胃正常细胞中手性氨基酸的分离与定量,综合利用尿液和细胞代谢组学的相关技术与统计学方法筛选出胃癌的特征生物标志物。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手性醛探针BPCl的合成及其手性氨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设计并合成、纯化、鉴定了一种可用于手性氨基酸衍生的稳定性好的L-/D-BPCl探针,其手性纯度大于99.9%。L和D构型BPCl对相同构型的氨基酸具有立体选择性质谱响应,其中D-BPCl对D型氨基酸的手性选择性是L型的3.31-14.37倍。基于上述特征,并结合特征性产物离子m/z 218负离子和m/z 105正离子以及Cl原子天然同位素的识别功能(35Cl:37Cl为3:1),建立了能同时分离与检测29个手性和非手性氨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2.BPCl探针对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发展了基于D-BPCl的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分析方法,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线性、基质效应、加标回收率、精密度和准确度、稳定性等分析效能,并成功检测到尿液、血浆和唾液样本中29、29、26个目标氨基酸,非手性甘氨酸和L-氨基酸在以上三种样品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77-144.16、10.58-364.86、0.8-29.17μmol/L;D-氨基酸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6-31.29、0.02-0.39、0.02-5.11μmol/L。此外,基于D-BPCl和L-BPCl的非靶向分析方法在尿液、血浆和唾液中分别检测到165、110、47个胺类代谢物,从中归属了52、39、27个含羧基的和35、20、7个非手性的胺类代谢物。3.D-BPCl探针在胃癌尿液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建立了一种基于D-BPCl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的拟靶向高通量检测方法,将其应用于84位胃癌患者和80位健康志愿者尿液样本的分析中以筛选适用于胃癌诊断的胺类生物标志物。29个目标氨基酸中,甘氨酸和L型氨基酸在尿液中的平均含量为0.29-83.31μmol/mmol尿肌酐,D型氨基酸的平均含量为0.014-21.93μmol/mmol尿肌酐。基于多变量和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胃癌的18个差异变量。根据高分辨数据对其中9个未知代谢物进行数据库的检索和匹配,成功鉴定出β-(吡唑-1-基)-L-丙氨酸和β-(吡唑-1-基)-D-丙氨酸这对手性对映异构体。随后以年龄、D-异亮氨酸、D-丝氨酸和β-(吡唑-1-基)-L-丙氨酸为变量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胃癌诊断方程,对其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估,该方程的预测准确率高(88.9%),可用于临床诊断。4.D-BPCl探针在胃癌细胞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以人胃癌细胞HGC27和人胃上皮细胞GES-1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包含细胞培养、细胞代谢物提取、D-BPCl衍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的细胞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将方法应用于细胞提取物中手性和非手性胺类代谢物的分析中,共检测到95个胺类代谢物,并对甘氨酸、14个L型氨基酸、11个D型氨基酸进行绝对定量。结合多变量和单变量统计方法,共找到20个差异变量,其中19个变量的含量在HGC27中显着下调,只有L-瓜氨酸含量增加,绘制并分析了受影响的6条主要代谢通路。

徐蒙[6](2020)在《拉萨大黄成分分析及曲札茋苷的排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萨大黄为蓼科大黄属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其干燥根具有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及神经细胞保护等作用。大黄的化学成分一般含有茋类、蒽醌和多糖类化合物,而拉萨大黄有所不同,不包含蒽醌类成分。本文采用HPLC-HRMS技术对拉萨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正、负两种高分辨质谱检测模式条件下,共鉴定了57种化合物,包括31种鞣质类化合物,13种茋类化合物,2种苯丁酮类化合物和其他的11种化合物,其中47种化合物为在该药材中首次发现,未发现蒽醌类成分。该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的优势,可同时实现对拉萨大黄中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快速鉴别分析,为进一步阐明拉萨大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建立了HPLC-HRMS法对不同生物基质(粪便、尿样)中的曲札茋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外标法并结合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在402000 ng/mL的浓度范围均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2为0.9926,定量下限为40 ng/mL,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可接受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测可靠性;基质效应明显,但较稳定。验证结果表明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突出特点。采用HPLC-HRMS法对曲札茋苷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特征进行研究,对比不同给药方式、不同性别的排泄特征。结果表明,以40.0 mg/kg和4.0 mg/kg的给药剂量对大鼠分别进行单次尾静脉和灌胃给药后,粪样中未检测到曲札茋苷;而尾静脉给药后,雌、雄大鼠尿样中原形药的累计排泄率分别为0.99?0.42%和3.00?1.25%,灌胃给药后,累计排泄率分别为0.06±0.04%和0.15±0.04%。由此说明曲札茋苷原形在大鼠体内主要经尿液排出,而其主要排泄形式应为代谢物;曲札茋苷原形在大鼠尿液中的排泄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灌胃和静脉给予曲札茋苷后,分别在4-8 h和2-6 h在大鼠尿样中的排泄速率达到最大,10 h后排泄速率明显降低。

商琳[7](2020)在《二羧酸对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羧酸(Dicarboxylic acid,DCA)是脂肪酸ω-氧化的产物,在禁食、脂肪酸代谢遗传缺陷等情况下脂肪酸ω-氧化增强,机体DCA代谢加速,但是DCA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将探讨二羧酸对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为相关疾病发生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构建由十二烷二羧酸(DCA12)诱导大鼠肝脏脂肪病变的动物模型。大鼠禁食48h后灌胃给予十二烷二羧酸(10g/kg),待大鼠消化吸收后处死,提取血液和肝脏样本。结果显示,大鼠在DCA12处理后,相比于给予己酸的对照组,实验组有肝脏颜色变化,表面有脂肪粒聚集。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肝脏有明显的脂肪变性出现,表现为脂肪滴数量和体积大幅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极显着上升,血浆甘油三酯极显着升高,但是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着变化,游离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对血清酮体含量进行测定,发现DCA12可以极显着降低酮体含量。同时血糖含量下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二羧酸诱导的肝脏脂肪病变的动物模型,DCA代谢加强在禁食动物中可以诱发脂肪酸代谢紊乱。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十二烷二羧酸诱导大鼠肝脏脂肪病变的相关机制。对肝脏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限制速度酶酰基辅酶A氧化酶的活性测定表明,短时间的二羧酸处理没有显着诱导ACOX1活性增加。但是对肝脏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测试表明,实验组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副产物过氧化氢含量显着增加,表明DCA12主要通过过氧化物酶体代谢。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极显着升高,与前述研究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琥珀酰辅酶A含量上升,说明DCA12经过氧化物酶体氧化缩短到4个碳原子。同时,线粒体中的NADH/NAD+比值上升,负调控线粒体的脂肪酸β-氧化。对大鼠耗氧量的研究表明,DCA12降低了实验组大鼠的代谢速率。尿液中钠离子含量在DCA12处理后,无明显变化,二羧酸代谢对肝外器官的影响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结论:十二烷二羧酸主要在肝脏的过氧化物酶体中进行氧化,导致活性氧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上升,同时线粒体NADH/NAD+比值上升,对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形成负调控,减少了酮体生成。脂肪酸分解代谢下调导致肝脏脂肪积累,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脂肪酸代谢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钟伟[8](2020)在《育成期北极狐净能需要量与能量代谢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呼吸测热实验、比较屠宰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并结合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饲喂水平对育成期雄性北极狐的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气体代谢、器官发育、血清生化指标变化、能量利用与沉积规律的影响,确定了育成期北极狐维持和生长净能需要量,并基于转录组学技术,筛选出调控机体能量代谢的相关基因,为我国北极狐营养标准制定和精细化饲养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本论文包括六个试验,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试验一:旨在研究自由采食及不同限饲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及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选取40只85日龄体重相近雄性北极狐,随机分成4组(I、II、III和IV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北极狐。分别饲喂自由采食组(AL)、自由采食量的80%组(IR80)、自由采食量的60%组(IR60)和自由采食量的40%(IR40)4个水平,结果表明:适当限饲(IR60)促进营养物质消化,降低血清糖脂类指标含量,保证了机体正常的生长和健康状态,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试验二:旨在研究自由采食及不同限饲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能量与氮消化代谢及气体代谢规律的影响。选取36只85日龄体重相近雄性北极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北极狐,试验设计同上,结果表明:饲喂水平显着影响能量代谢、氮代谢与气体代谢(P<0.05);对绝食代谢无显着影响(P>0.05)。北极狐维持净氮需要量为179.6mg/kgBW0.75·d-1,维持净蛋白需要量为1.123g/kgBW0.75·d-1。试验三:旨在研究自由采食及不同限饲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生产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及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40只161日龄体重相近雄性北极狐,试验设计同试验一。结果表明:采用适当限饲(IR80)未影响冬毛生长期北极狐机体器官的正常发育,能够保证其体重增长及毛皮品质,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且还减少了机体能量沉积过度带来的肥胖风险。试验四:旨在研究自由采食及不同限饲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对能量与氮消化代谢及气体代谢规律的影响。选取36只161日龄体重相近雄性北极狐,试验设计同试验二。结果表明:饲喂水平显着影响能量代谢、氮代谢与气体代谢(P<0.05);对绝食代谢无显着影响(P>0.05)。北极狐维持净氮需要量为676.3mg/kgBW0.75·d-1,维持净蛋白需要量为4.227g/kgBW0.75·d-1。试验五:旨在研究育成生长期和冬毛生长期北极狐维持能量和生长能量需要参数,为我国北极狐营养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包括两个试验:呼吸测热试验(试验A)和比较屠宰试验(试验B)。试验A:试验设计同试验二和试验四。试验B:试验设计同试验一和试验三。结果表明:1)育成生长期维持净能(NEm)为209-217kJ/kgBW0.75·d-1,生长净能(NEp)为1019.06kJ/kgBW0.75·d-1,其中用于毛皮生长净能为504.76kJ/kgBW0.75·d-1,用于胴体生长净能为514.30kJ/kgBW0.75·d-1,净能总需要量为1232.06kJ/kgBW0.75·d-1;维持代谢能(MEm)为225-230kJ/kgBW0.75·d-1,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km)为0.929-0.943,生长代谢能(MEg)为1077.23kJ/kgBW0.75·d-1,代谢能生长效率(kg)为0.946,代谢能总需要量为1304.73kJ/kgBW0.75·d-1。2)冬毛生长期NEm为89-92kJ/kg BW0.75·d-1,NEp为966.75kJ/kgBW0.75·d-1,其中用于毛皮生长净能为566.84kJ/kgBW0.75·d-1,用于胴体生长净能为399.91kJ/kgBW0.75·d-1,净能总需要量为1057.25kJ/kgBW0.75·d-1;MEm为90.39-94.0k J/kgBW0.75·d-1,km为0.979-0.985,MEg为979.48kJ/kgBW0.75·d-1,kg为0.987,代谢能总需要量为1071.68kJ/kgBW0.75·d-1。试验六: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肝脏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为研究其能量代谢与沉积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选取20只冬毛末期北极狐肝脏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限饲处理组与自由采食组间富集到7条KEGG通路,分别是脂肪消化与吸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脂肪细胞脂解调节、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信号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筛选出4个目标基因,分别是载脂蛋白A-IV、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胞质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这4个基因直接参与机体脂肪酸氧化、糖酵解与糖异生,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对维持北极狐的能量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郭艳丽[9](2020)在《马里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抗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肾病目前是世界各国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马里苷为两色金鸡菊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制备马里苷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ELISA方法,用于药材中马里苷定量检测,并探讨马里苷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以及机制。方法:1.马里苷单抗制备:采用高碘酸钠法和曼尼希法制备人工抗原,PEG法诱导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细胞融合,筛选出能特异性产生马里苷的杂交瘤细胞株,进行亚克隆。腹水法大量制备抗体后,饱和硫酸铵法纯化抗体。建立间接竞争ELISA方法用于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中马里苷的定量检测,并与高效液相方法做比较。2.马里苷体外吸收机制研究:建立MDCK单层细胞模型,采用UPLC-MS/MS对马里苷进行含量测定,考察马里苷吸收和外排转运特性,并考察SGLTs的非选择性抑制剂(根皮苷)和GLUT2抑制剂(根皮素)对马里苷在MDCK细胞模型跨膜转运的影响。3.体外实验:采用Western-blot以及RT-q PCR检测马里苷对高糖诱导HK-2细胞SGLT2表达影响,检测AMPK/ACC信号通路以及炎症和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进一步采用慢病毒技术过表达SGLT2蛋白,探讨马里苷对SGLT2表达的影响。4.体内实验: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共分为四组:db/m组、db/db组、db/db恩格列净组(10mg/kg)和db/db马里苷组(50mg/kg),连续给药12周,测定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肾功能指标。PAS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SGLT2的表达,AMPK/ACC/PGC-1信号通路探讨马里苷对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结果:1.马里苷单抗制备:高碘酸钠法和曼尼希法制备马里苷人工抗原,薄层鉴定结果均显示合成成功,但免疫Balb/c小鼠,只有曼尼希法合成的人工抗原在小鼠体内产生马里苷特异性抗体,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经亚克隆得到马里苷单克隆细胞株4B11。建立间接竞争ELISA方法用于马里苷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马里苷在156.25-5000 ng/m L范围内成线性(R2=0.991),且精密度与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对于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中马里苷定量检测,该间接竞争ELISA方法与HPLC方法高度吻合,并且发现杭菊和贡菊提取物均未检测出马里苷。2.马里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吸收和外排转运的Papp均在在1-4×10-6cm·s-1,属于中等吸收化合物,除了被动转运之外,主动转运也参与其跨膜转运。SGLTs抑制剂根皮苷干预后,马里苷转运量显着降低,并具有显着性差异;GLUT2抑制剂根皮素无明显影响。3.体外实验:马里苷抑制正常HK-2细胞SGLT2蛋白表达,抑制葡萄糖摄取。在高糖干预HK-2细胞模型上,马里苷和根皮苷均能明显抑制SGLT2蛋白和m RNA表达增高;达格列净对正常细胞和高糖干预HK-2细胞的SGLT2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其可以逆转高糖引起SGLT2 m RNA表达增高;达格列净、根皮苷和马里苷干预后均能激活高糖干预HK-2细胞p-AMPK/p-ACC蛋白,且达格列净干预组对AMPK,ACC m RNA表达升高更为显着;根皮苷和马里苷干预能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外基质蛋白COL1和FN以及促炎因子MCP-1和IL-6表达上调。HK-2细胞过表达SGLT2后,马里苷干预能显着抑制SGLT2表达增高。4.体内实验:马里苷和恩格列净干预对db/db小鼠的体重和肾重无明显影响,但两者均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除了降糖作用外,两者均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并且增加血清脂联素含量改善脂代谢紊乱;两者均能逆转糖尿病引起的血清中促炎因子IL-6和MCP-1的增高,但对机体总的抗氧化能力没有影响。马里苷和恩格列净对糖尿病小鼠的肝功能无明显的影响,但是能显着改善糖尿病引起肾功能减退;PAS、Masson染色结果表明,马里苷和恩格列净干预均能显着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纤维化。糖尿病肾病情况下,肾小管SGLT2表达显着增高,恩格列净和马里苷均能显着抑制SGLT2表达增高;且两者均能通过激活p-AMPK/p-ACC/PGC-1通路,抑制SREBP-1表达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肾脏脂质异位沉积。此外,两者均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结论:1.基于马里苷单克隆抗体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可以用于药材中马里苷定量检测,且与高效液相有很好的一致性。2.马里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以原型吸收,属于中等吸收化合物,SGLTs可能介导马里苷在MDCK单层细胞上的跨膜转运。3.马里苷能够抑制正常HK-2细胞SGLT2蛋白表达,抑制葡萄糖摄取;且马里苷能逆转高糖干预和SGLT2过表达引起SGLT2表达增高,同时通过激活p-AMPK/p-ACC,抑制纤维化和炎症而缓解高糖损伤。4.马里苷能够显着抑制db/db糖尿病小鼠肾脏SGLT2表达增高。同时,其通过激活p-AMPK/p-ACC/PGC-1通路,抑制SREBP-1蛋白表达减轻肾脏脂质异位堆积,减轻脂毒性。此外,马里苷通过抑制纤维化和炎症相关蛋白而发挥保护作用。

方祝君[10](2020)在《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创新药物研发、药理作用机制探讨的基础。本论文围绕抗糖尿病和抗炎两个方面,以青钱柳叶和黄三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模式和现代分析手段,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青钱柳叶抗糖尿病作用和黄三七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活性成分的代谢及高纯度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为基于活性天然产物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青钱柳叶抗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现代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技术对青钱柳叶中含有的三萜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从中得到4个新化合物,包括3个罕见的裂环达玛烷型三萜皂苷(1?3)和1个五环三萜酸(4),以及11个已知化合物(5?15)。建立胰岛素刺激的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肌管细胞葡萄糖消耗模型,对15个三萜类化合物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可显着增强胰岛素刺激的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肌管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其中新化合物1通过加强IRS-1、Akt和GSK-3β的磷酸化水平,激活AMPK-p38通路来提高3T3-L1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葡萄糖摄取。该研究为青钱柳叶中三萜类成分开发成天然胰岛素增敏剂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三萜类成分的降血糖活性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青钱柳叶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2.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阿江榄仁酸是青钱柳叶抗糖尿病三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显着增强胰岛素刺激下C2C12肌管细胞和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本研究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大鼠灌胃给予阿江榄仁酸后血浆、尿液和粪便样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共鉴定了59个体内代谢产物,并对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反应类型进行了推测。实验结果提示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主要参与Ⅰ相代谢,其中去氧、去甲基、氧化、还原、水解是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发生的主要代谢途径。该实验结果将为阿江榄仁酸的化学结构改造和成药性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理解该成分发挥药理作用的体内物质基础。3.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树脂联用技术建立了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工艺验证,制备得到的总三萜纯度可达90%以上,总黄酮纯度可达80%以上,同时提高了青钱柳叶的综合利用率,操作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分离材料可再生和反复利用。该研究将为后期中试和产业化生产提供重要参考,并且有助于青钱柳抗糖尿病药物和保健食品的深度开发。4.黄三七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现代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技术对黄三七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得到了6个新化合物,包括2个非常罕见的三降三萜(1,2)和4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3?6),以及13个已知环菠萝蜜烷型三萜(7?19)。运用约化密度梯度的方法对化合物3中存在的分子内氢键及其稳定构象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分析,确定了化合物3可旋转侧链上C-24的相对构型。建立了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体外抗炎模型,对19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和构效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多种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并且结构上侧链成环的特定类型,C-12上乙酰氧基的存在以及C-15上羟基的缺失对于发挥抗炎活性至关重要。其中新化合物3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NO生成和促炎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分泌,有效阻止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的核转位,从而显着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黄三七抗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5.基于HPLC-Q-TOF-MS/MS的黄三七化学成分分析基于HPLC-Q-TOF-MS/MS技术,对黄三七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性分析,共鉴定出47个主要的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类和质谱裂解规律的总结。47个化合物主要分为四大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萜类和甾体类,其中苯丙素类和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为黄三七的主要成分类型。该研究为药用植物中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快速识别,黄三七的物质作用基础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尿液中CO_2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液中CO_2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中成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1.2 中成药成分分析方法
        1.2.1 GC、GC-MS法
        1.2.2 HPLC-MS法
        1.2.3 HPLC-UV法
        1.2.4 LC-NMR法
        1.2.5 CE-MS法
    1.3 中药复方代谢研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清胰颗粒的研究现状
        1.4.1 清胰颗粒的研究背景
        1.4.2 清胰颗粒各味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清胰颗粒成分提取
        2.2.2 HPLC-HRMS分析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提取及分析方法的优化
        2.3.2 清胰颗粒化学成分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清胰颗粒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药液配制
        3.2.2 生物样品采集
        3.2.3 样品预处理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代谢物鉴定结果
        3.3.2 代谢物鉴定解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内容名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1.1 杏香兔耳风化学成分
        1.2 白术的化学成分
    2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质量分析研究
    3 复方杏香兔耳风药理学研究
        3.1 杏香兔耳风的药理学研究
        3.2 白术的药理学研究
    4 临床应用
        4.1 阴道炎
        4.2 盘腔炎
        4.3 子宫内膜炎
        4.4 宫颈炎、宫颈糜烂
第一章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制备及化学成分的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部分
        1.2.1 样品与试剂
        1.2.2 仪器设备
        1.2.3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制备
        1.2.4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鉴别
        1.2.5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质量测定
        1.2.6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化学成分的分析供试品制备
        1.2.7 液质条件
    1.3 复方杏香兔耳风质量分析实验结果
        1.3.1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浸膏得率
        1.3.2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鉴别
        1.3.3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含量测定
    1.4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1.4.1 液质条件优化
        1.4.2 黄酮类化合物
        1.4.3 绿原酸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
        1.4.4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
        1.4.5 倍半萜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
        1.4.6 其他类化合物
    1.5 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体内代谢物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动物实验
        2.2.4 样品收集
        2.2.5 生物样品处理
        2.2.6 液相与质谱条件
    2.3 实验结果
        2.3.1 关联分析策略
        2.3.2 复方杏香兔耳风大鼠血浆、尿液、粪便和胆汁代谢产物分析
        2.3.3 有机酸类化合物代谢产物解析与鉴定
        2.3.4 黄酮类化合物代谢产物解析与鉴定
        2.3.5 绿原酸类化合物代谢产物解析与鉴定
        2.3.6 木脂素类化合物代谢产物解析与鉴定
        2.3.7 倍半萜类化合物代谢产物解析与鉴定
    2.4 讨论与总结
第三章 复方杏香兔耳风的药效学研究
    3.1 引言
    3.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动物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
    3.3 复方杏香兔耳风对宫颈炎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
        3.3.1 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4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粪便代谢组学的研究
        4.3.1 材料与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与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人简历

(3)MOFs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电化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MOFs的分类及制备
        1.2.1 MOFs的分类
        1.2.2 MOFs的制备
    1.3 MOFs载体材料及MOFs衍生物的分类和制备
        1.3.1 MOFs的载体材料及MOFs衍生物的分类
        1.3.2 MOFs载体材料及MOFs衍生物的制备
    1.4 MOFs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1.4.1 MOFs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1.4.2 MOFs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在电催化水分解上的应用
        1.4.3 MOFs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在超级电容器、锂电池和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
    1.5 本工作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DUT-9/介孔碳复合物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检测人体血清中黄芩素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际样品
        2.2.4 合成介孔碳
        2.2.5 合成DUT-9和DUT-9/MC-X复合材料
        2.2.6 电化学测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MC、DUT-9和DUT-9/MC-X的表征
        2.3.2 DUT-9/MC/GCE对黄芩素的电化学催化
        2.3.3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2.3.4 检测人体血清中黄芩素的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UT-67/管状聚吡咯复合物电化学检测呋喃西林和奥硝唑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试剂
        3.2.2 电化学测试
        3.2.3 仪器和型号
        3.2.4 实际样品
        3.2.5 合成T-PPY
        3.2.6 合成DUT-67和DUT-67/T-PPY-X复合材料
    3.3 结果和讨论
        3.3.1 T-PPY、DUT-67和DUT-67/T-PPY-X的表征
        3.3.2 DUT-67/T-PPY/GCE电催化呋喃西林的还原反应
        3.3.3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3.3.4 检测牛奶和湖水样品中呋喃西林的含量
        3.3.5 DUT-67/T-PPY/GCE对奥硝唑的电催化性能
        3.3.6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3.3.7 检测人体血清和尿液中的奥硝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镍基有机骨架/管状聚(3,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的新型电催化剂检测没食子酸和替硝唑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试剂
        4.2.2 电化学测试
        4.2.3 仪器
        4.2.4 实际样品
        4.2.5 T-PEDOT的合成
        4.2.6 Ni-MOF和Ni-MOF/T-PEDOT-X的合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Ni-MOF、T-PEDOT和Ni-MOF/T-PEDOT-X的表征
        4.3.2 Ni-MOF/T-PEDOT/GCE对没食子酸氧化的电催化行为
        4.3.3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4.3.4 检测人体血清和尿液中的没食子酸
        4.3.5 Ni-MOF/T-PEDOT/GCE对替硝唑还原反应的电催化行为
        4.3.6 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4.3.7 检测在人体血清和尿液中的替硝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Ni纳米粒子/多孔氮掺杂石墨烯用于电催化析氢和析氧反应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试剂
        5.2.2 电化学测试
        5.2.3 仪器
        5.2.4 FeNi-MOF-74的合成
        5.2.5 PNG电极的制备
        5.2.6 FeNi/PNG电极的制备
    5.3 结果和讨论
        5.3.1 PNG和FeNi/PNG的表征
        5.3.2 FeNi/PNG在1.0 M KOH中HER的电催化性能
        5.3.3 在1.0 M KOH中OER的电催化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激光辅助制备Ru-ZIF-67衍生氮掺杂石墨烯/CoRu合金用于全p H值下的电催化析氢反应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试剂
        6.2.2 电化学测试
        6.2.3 ZIF-67的合成
        6.2.4 Ru-ZIF-67的制备
        6.2.5 CoRu@NG-X的制备
        6.2.6 仪器信息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oRu@NG表征
        6.3.2 在1.0 M KOH中对HER的电化学性能
        6.3.3 在0.5 M H_2SO_4溶液中对HER的电化学性能
        6.3.4 在1.0 M PBS(pH 7.0)溶液中对HER的电化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重要名词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2.1 糖尿病的分类
        1.2.2 糖尿病的并发症
        1.2.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2.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3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1.3.1 发病机理
        1.3.2 糖尿病肾病治疗进展
    1.4 海参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4.1 海参概述
        1.4.2 海参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参酶解产物抗氧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功效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海参氨基酸组成
        2.3.2 海参酶解蛋白酶筛选及酶解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研究及活性肽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海参酶解物的组成分析
        3.3.2 海参酶解物的鉴定和表征
        3.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3.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3.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3.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脏器指数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参酶解物调节Ⅱ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4.3.2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的影响
        4.3.4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参酶解物中胰岛素增敏肽对软脂酸诱导的Hep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参酶解物的潜在活性肽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的AAE、SPA和ALGP对软脂酸诱导HepG2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5.3.3 SPA对GLUTs和GSK-3的影响
        5.3.4 SPA对PI3K/Akt通路调控的影响
        5.3.5 SPA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参酶解物改善Ⅱ糖尿病大鼠肾病并发症作用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6.3.2 海参酶解物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GSH-px、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6.3.3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炎症因子的影响
        6.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6.3.5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Akt/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
        6.3.6 海参酶解物对糖尿病大鼠TLR4/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参酶解物中抗炎肽及抗氧化肽对高糖诱导的MES13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WWGP和APGY对高糖诱导MES13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7.3.2 WWGP和APGY对Akt/Nrf2通路调控的影响
        7.3.3 Keap1与抗氧化肽的分子对接
        7.3.4 ALGP和WWGP对MES13 细胞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
        7.3.5 ALGP和WWGP对TLR4/NF-κB通路调控的影响
        7.3.6 TLR4 与抗炎肽的分子对接
        7.3.7 ALGP、WWGP和APGY在胃蛋白酶-胰酶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中的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基于氯标记手性醛探针的手性氨基酸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氨基酸的结构、来源、代谢、活性及毒性
        1.1.1 手性氨基酸的结构
        1.1.2 手性氨基酸的来源
        1.1.3 手性氨基酸的代谢
        1.1.4 手性氨基酸的活性
        1.1.5 手性氨基酸的毒性
    1.2 手性氨基酸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1.3 手性氨基酸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化学同位素标记探针在胺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1.5 胃癌的研究概述
        1.5.1 胃癌的诊断与治疗
        1.5.2 氨基酸代谢组学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手性醛探针BPCl的合成及其手性氨基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手性探针D-BPCl和L-BPCl的合成、纯化和鉴定
        2.2.3 对照品溶液及PBS缓冲溶液配制
        2.2.4 样品前处理及衍生反应
        2.2.5 手性选择性(Cs)测定
        2.2.6 衍生反应效率测定
        2.2.7 HPLC-MS/MS分析条件
        2.2.7.1 C18色谱柱分析氨基酸的BPCl衍生产物
        2.2.7.2 手性色谱柱测定氨基酸的衍生效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手性醛探针D-BPCl和L-BPCl的手性纯度检查
        2.3.2 手性醛探针BPCl的精确分子量确认
        2.3.3 手性醛探针BPCl的NMR结构鉴定
        2.3.4 基于手性醛探针D-BPCl的HPLC-MS/MS方法的建立
        2.3.4.1 手性氨基酸的D-BPCl衍生产物的MS碎裂模式研究
        2.3.4.2 液相分离方法优化
        2.3.5 衍生反应副产物及外消旋化考察
        2.3.6 衍生反应效率测定
        2.3.7 D-BPCl的手性选择性(Cs)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PCl探针对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化合物的靶向和非靶向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2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PBS缓冲溶液配制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样品衍生化
        3.2.5 方法学验证
        3.2.6 HPLC-MS/MS分析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学验证
        3.3.1.1 灵敏度
        3.3.1.2 选择性(专属性)
        3.3.1.3 线性和范围
        3.3.1.4 基质效应
        3.3.1.5 加标回收率
        3.3.1.6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准确度
        3.3.1.7 稳定性
        3.3.2 基于D-BPCl的尿液、血浆和唾液中手性和非手性氨基酸的靶向定量
        3.3.3 基于D-和L-BPCl的尿液、血浆和唾液中胺类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
        3.3.4 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BPCl探针在胃癌尿液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样本分组方法
        4.2.3 对照品溶液、内标溶液及PBS缓冲溶液配制
        4.2.4 尿液样本前处理和衍生化
        4.2.5 标准曲线构建
        4.2.6 HPLC-MS/MS分析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C和HC尿液中差异变量的筛选
        4.3.2 GC和HC尿液中9个未知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4.3.3 基于手性胺类代谢物的GC诊断方程的构建及验证
    4.4 胃癌临床样本中氨基酸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BPCl探针在胃癌细胞手性胺类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2 人胃上皮细胞GES-1和人胃癌细胞HGC27的培养
        5.2.3 细胞内代谢物的提取与衍生
        5.2.4 标准曲线构建
        5.2.5 方法学验证
        5.2.6 HPLC-MS/MS分析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细胞完全培养基成分的清洗效果考察
        5.3.2 提取溶剂的比较
        5.3.3 方法学验证
        5.3.3.1 基质效应与线性
        5.3.3.2 加标回收率
        5.3.3.3 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
        5.3.3.4 选择性(专属性)
        5.3.4 细胞提取代谢物中胺类代谢物的非靶向分析
        5.3.5 GES-1和HGC27细胞中29个目标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5.3.6 基于胺类代谢物的GES-1和HGC27差异变量的筛选
        5.3.7 代谢通路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列表

(6)拉萨大黄成分分析及曲札茋苷的排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药代动力学
        1.1.1 基本概念
        1.1.2 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1.2 生物样品前处理
    1.3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1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1.3.2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应用
    1.4 拉萨大黄概述
        1.4.1 拉萨大黄
        1.4.2 成分研究
    1.5 曲札茋苷概述
        1.5.1 药理作用
        1.5.2 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拉萨大黄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鉴定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仪器
        2.1.2 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HPLC-HRMS分析法
        2.2.2 中药材成分提取
        2.2.3 样品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拉萨大黄提取物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2.3.2 拉萨大黄提取物化学成分鉴定解析
    2.4 本章小结
3 曲扎茋苷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药液配制
        3.2.2 生物样品采集
        3.2.3 样品预处理
    3.3 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3.1 分析方法
        3.3.2 定量分析方法验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生物样品含量测定条件的优化
        3.4.2 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结果
        3.4.3 未知样品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二羧酸对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羧酸简介及其代谢
    1.2 脂肪酸概述
    1.3 肝脏脂肪酸代谢
        1.3.1 线粒体脂肪酸代谢
        1.3.2 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代谢
        1.3.3 酮体的生成
        1.3.4 控制肝脏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因素
    1.4 病理状态下DCA_(12)的代谢
    1.5 过氧化物酶体疾病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十二烷二羧酸对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主要试剂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实验的喂养及分组给药
        2.2.2 实验动物的处理及样品保存
        2.2.3 大鼠肝脏苏木精-伊红染色
        2.2.4 肝脏和血清甘油三酯的测定
        2.2.5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
        2.2.6 血清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2.2.7 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2.2.8 血清酮体的测定
        2.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十二烷二酸对大鼠肝脏影响的形态观察
        2.3.2 十二烷二酸对大鼠肝脏影响病理切片分析
        2.3.3 十二烷二酸对大鼠血清、肝脏脂质的影响
        2.3.4 十二烷二酸对大鼠血清葡萄糖的影响
        2.3.5 十二烷二酸对大鼠血清酮体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二烷二羧酸诱导大鼠肝脏病变的机制研究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组织样本
        3.1.2 实验试剂的配制
        3.1.3 实验主要试剂
        3.1.4 实验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蛋白质的提取
        3.2.2 BCA法蛋白的测定
        3.2.3 脂酰辅酶A氧化酶活性测定
        3.2.4 肝脏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3.2.5 肝脏丙二醛(MDA)测定
        3.2.6 线粒体NADH、NAD~+的测定
        3.2.7 肝脏琥珀酰辅酶A的测定
        3.2.8 大鼠耗氧量的测定
        3.2.9 尿液中Na~+含量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3.2 肝脏中ACOX活性
        3.3.3 肝脏H_2O_2含量
        3.3.4 十二烷二羧酸对大鼠肝脏MDA含量的影响
        3.3.5 十二烷二酸对大鼠肝脏线粒体中NADH/NAD~+比值的影响
        3.3.6 十二烷二酸对大鼠肝脏琥珀酰-CoA的影响
        3.3.7 十二烷二羧酸对大鼠耗氧量的影响
        3.3.8 十二烷二羧酸大鼠尿液中Na~+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展望
    4.1 结果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育成期北极狐净能需要量与能量代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皮动物能量需要研究进展
        1.1.1 毛皮动物能量来源与供给
        1.1.2 净能测定方法
        1.1.3 毛皮动物能量代谢体系
        1.1.4 北极狐能量需要研究进展
        1.1.5 影响毛皮动物能量需要量的因素
        1.1.6 狐用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
        1.1.7 转录组学技术在畜牧生产中应用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2.1.3 消化试验
        2.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2.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2.3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2.3.3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能量与氮消化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设计与仪器设备
        3.1.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3.1.4 呼吸测热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
        3.1.5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3.1.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氮代谢的影响及维持净氮需要
        3.2.2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能量表观消化与代谢利用的影响
        3.2.3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气体代谢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氮代谢的影响及维持净氮需要
        3.3.2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能量代谢的影响
        3.3.3 饲喂水平对育成生长期北极狐气体代谢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生产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血液生化指标及器官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4.1.3 消化试验
        4.1.4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及方法
        4.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毛皮性状的影响
        4.2.3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的影响
        4.2.4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5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器官发育及其脏器指数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生产性能的影响
        4.3.2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的影响
        4.3.3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4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器官发育及其脏器指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能量与氮消化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
        5.1.2 试验设计与仪器设备
        5.1.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5.1.4 呼吸测热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
        5.1.5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5.1.6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氮代谢的影响及维持净氮需要
        5.2.2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能量表观消化与代谢利用的影响
        5.2.3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气体代谢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氮代谢的影响及维持净氮需要
        5.3.2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能量代谢的影响
        5.3.3 饲喂水平对冬毛生长期北极狐气体代谢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育成期北极狐能量需要量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6.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6.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6.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育成期北极狐能量沉积与代谢利用
        6.2.2 育成期北极狐维持代谢能与维持净能需要
        6.2.3 育成期北极狐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需要
    6.3 讨论
        6.3.1 育成期北极狐维持净能和维持代谢能需要
        6.3.2 育成期北极狐生长净能和生长代谢能需要
    6.4 小结
第七章 饲喂水平对北极狐肝脏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7.1.3 RNA提取与质量控制
        7.1.4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7.1.5 Unigenes功能注释和分类
        7.1.6 筛选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
        7.1.7 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7.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7.2.3 转录组功能注释
        7.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2.5 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GO)分析
        7.2.6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s分析
        7.2.7 目标差异基因筛选
        7.2.8 差异基因RT-qPCR验证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马里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抗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马里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溶液配制
        1.3 马里苷人工抗原制备
        1.4 马里苷人工抗原的鉴定
        1.5 动物免疫
        1.6 细胞融合
        1.7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1.8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及抗体纯化
        1.9 获得马里苷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以及ic-ELISA建立
        1.10 基于马里苷单克隆抗体ic-ELISA方法应用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马里苷人工抗原鉴定
        2.2 动物免疫
        2.3 细胞融合、筛选以及抗体制备及纯化
        2.4 马里苷单克隆抗体性质考察以及间接竞争ELISA方法建立
        2.5 基于马里苷单克隆抗体ic-ELISA方法应用
    3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马里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转运特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溶液配制
        1.3 马里苷UPLC-MS/M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4 MDCK细胞培养操作
        1.5 MTT实验操作
        1.6 MDCK单层细胞模型的建立
        1.7 不同条件下马里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的跨膜转运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马里苷MTT实验结果
        2.2 MDCK单层细胞完整性考察
        2.3 影响马里苷在MDCK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跨膜转运因素考察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马里苷对高糖干预HK-2细胞SGLT2表达影响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材料
        1.2 溶液配制
        1.3 细胞培养操作
        1.4 MTT实验操作
        1.5 HK-2细胞高糖模型的建立
        1.6 细胞转染操作
        1.7 Western-blot检测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
        1.8 免疫荧光操作
        1.9 2-NBDG荧光葡萄糖摄取操作
        1.10 RT-qPCR检测总mRNA表达水平
        1.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马里苷对正常HK-2细胞SGLT2,AMPK,ACC蛋白表达以及对2-NBDG荧光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2.2 马里苷抑制高糖诱导HK-2细胞SGLT2表达增高以及保护高糖损伤机制探讨
        2.3 马里苷对SGLT2过表达HK-2细胞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马里苷抗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溶液配制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1.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5 石蜡切片
        1.6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1.7 PAS染色
        1.8 Masson染色
        1.9 肾组织的透射电镜
        1.10 免疫组化(IHC)操作
        1.11 组织免疫荧光-石蜡切片(IF)
        1.12 油红O染色
        1.13 Westem-Blot检测肾组织相关蛋白表达
        1.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2 马里苷对小鼠体重和肾重的影响
        2.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4 马里苷对db/db糖尿病小鼠肾脏病理学的影响
        2.5 马里苷对肾脏组织SGLT2蛋白表达的影响
        2.6 马里苷通过改善肾脏脂毒性而缓解糖尿病肾病
        2.7 马里苷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影响
        2.8 马里苷对胰岛组织形态结构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糖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发病机制
        1.1.2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1.2 青钱柳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2.1 三萜类
        1.2.2 黄酮类
        1.2.3 有机酸类
        1.2.4 青钱柳降血糖活性研究
    1.3 炎症的研究现状
        1.3.1 炎症发病机制
        1.3.2 抗炎药物
    1.4 黄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4.1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
        1.4.2 其他成分
        1.4.3 黄三七药理活性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2 青钱柳叶抗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1 引言
    2.2 青钱柳中三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2.1 实验部分
        2.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2 植物原料
        2.2.1.3 提取分离
        2.2.1.4 化合物1–3 的酸水解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青钱柳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2.2.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2.4 结构鉴定的实验数据
        2.2.3 小结
    2.3 青钱柳中三萜类成分的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3.1.2 细胞培养与分化
        2.3.1.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3.1.4 葡萄糖摄取测定
        2.3.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3.1.6 统计学分析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三萜类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2 三萜类化合物胰岛素增敏作用评价
        2.3.2.3 化合物1 激活AMPK-p38 通路
        2.3.3 小结
    2.4 本章总结
3 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动物
        3.2.3 样品制备
        3.2.3.1 试药的配制
        3.2.3.2 生物样品的收集与预处理
        3.2.4 色谱与质谱检测条件
        3.2.5 代谢物分析策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3.3.2 阿江榄仁酸的裂解规律
        3.3.3 代谢产物鉴定
        3.3.4 阿江榄仁酸可能的代谢途径
    3.4 本章总结
4 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2.2 青钱柳粗提物的制备
        4.2.3 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4.2.3.1 总三萜的含量测定方法
        4.2.3.2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4.2.4 树脂联用技术制备高纯度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单因素试验
        4.2.4.1 洗脱溶剂考察
        4.2.4.2 上样量考察
        4.2.4.3 洗脱体积考察
        4.2.5 工艺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总三萜的标准曲线
        4.3.2 总黄酮的标准曲线
        4.3.3 青钱柳粗提物中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
        4.3.4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4.1 洗脱溶剂确定
        4.3.4.2 上样量确定
        4.3.4.3 洗脱体积确定
        4.3.5 工艺验证结果
        4.3.6 工艺流程图
        4.3.7 精制总三萜、总黄酮外观性状
    4.4 本章总结
5 黄三七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黄三七中三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5.2.1 实验部分
        5.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2.1.2 植物原料
        5.2.1.3 提取分离
        5.2.1.4 化合物2、3、5和6 的酸水解
        5.2.1.5 约化密度梯度函数计算化合物3 的分子内氢键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黄三七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5.2.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5.2.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5.2.2.4 结构鉴定的实验数据
        5.2.3 小结
    5.3 黄三七中三萜类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3.1.2 细胞培养
        5.3.1.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5.3.1.4 抑制NO生成活性测试
        5.3.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5.3.1.6 促炎细胞因子的测定
        5.3.1.7 NF-κB免疫染色
        5.3.1.8 统计学分析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2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抗炎活性和构效关系的探讨
        5.3.2.3 化合物3 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5.3.2.4 化合物3 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5.3.3 小结
    5.4 本章总结
6 基于HPLC-Q-TOF-MS/MS的黄三七化学成分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6.2.2 样品制备
        6.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2.3 色谱与质谱检测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提取方法和流动相的确定
        6.3.2 定性分析策略
        6.3.3 黄三七的化学成分分析
        6.3.3.1 苯丙素类
        6.3.3.2 生物碱类
        6.3.3.3 萜类
        6.3.3.4 甾体类
    6.4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四、尿液中CO_2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胰颗粒的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研究[D]. 李文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复方杏香兔耳风抗宫颈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军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MOFs复合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电化学应用研究[D]. 王海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海参肽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活性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婷婷. 广西大学, 2021(01)
  • [5]基于氯标记手性醛探针的手性氨基酸分析及应用[D]. 黄荣荣. 浙江大学, 2021(01)
  • [6]拉萨大黄成分分析及曲札茋苷的排泄研究[D]. 徐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二羧酸对大鼠肝脏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及机制[D]. 商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育成期北极狐净能需要量与能量代谢规律研究[D]. 钟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1)
  • [9]马里苷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抗糖尿病肾病机制研究[D]. 郭艳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8)
  • [10]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方祝君. 浙江大学, 2020(08)


成分检测论文 杏香兔耳风论文 白狐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忘记 LINUX 密码怎么办?
下一篇:自考学位论文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