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楠[1](2019)在《儿童眼睑疾病对视觉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内眦赘皮及先天性上睑下垂都是常见的儿童眼疾。内眦赘皮表现的假性内斜,常常引起临床斜视的误诊断。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可造成视觉发育期内视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内眦赘皮随年龄发育而呈现的具体发育趋势未见报道;关于上睑下垂与发生弱视之间关系的研究多为主观性的,用以评价上睑下垂与弱视的发生关系,尚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已有研究发现上睑下垂更容易发生弱视,认为除了眼睑遮盖因素所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之外,尚有以屈光性为主的光学剥夺因素存在。本研究旨在研究上睑下垂对角膜不对称性遮盖,对眼轴发育及视觉发育的相互关系,探讨上睑下垂手术指征及术后评估。1.本研究以天津地区儿童为对象,利用全人群筛查模式,进行儿童先天性眼睑疾病临床筛查。得到儿童眼睑及颅面发育的特征性数据,分析儿童随年龄发育,其内眦部正常发育趋势,以及内眦赘皮形成的动态发育指标。分析假性内斜就诊的儿童中内眦赘皮是否影响其屈光发育。为临床诊治内眦赘皮提供量化指标。2.通过筛查确定天津地区汉族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3.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对视觉发育的影响,把握干预最佳的时间窗口,为预防及治疗上睑下垂引起的弱视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4.观察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组织的病理表现,探讨组织病理学机制。研究方法1.2016年天津地区17,588名3至17岁的儿童眼病筛查工作中,通过SPOT筛查仪采集每一例受检儿童眼部资料,上传致数据平台,提取其中外观像、瞳距、屈光测量值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分析如下指标:各年龄组儿童的瞳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 IPD)、内眦间距(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 IEFD)以及反应眼睑-眶周-颅颌面比例关系的内眦间距-瞳距比(简称眦瞳比EFDPD ratio Inter epicanthal folds distance/Interpupillary distance ratio)等各参数正常值,绘制儿童以内眦位置为标记点的眼睑发育趋势图。对35例先天性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患者进行屈光发育数据收集工作。2.2017年采用全人群筛查模式的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6-13岁儿童进行主要包括上睑下垂在内的儿童发育性眼病进行整群筛查,并针对筛查中的阳性病例转至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儿童眼科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确诊,收集相应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3.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中单侧发病病例,并依照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严重程度将其分组,测量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屈光状态、眼轴-角膜曲率比(Axial globe length/Corneal curvature radius AL/CR)等参数。4.对先天性上睑下垂进行矫正术中的眼睑相关组织取样(眶隔、眶脂肪、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及额肌组织),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进行病理结构观察及分析。结果1.眦瞳距比随年龄呈现比值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发育阶段:在6岁之前,内眦间距IEFD和瞳距IPD都以类似而且较快的速度发展,EFDPD比值不变;从7到12岁,IEFD和IPD的发展都开始减慢,IEFD更为明显,EFDPD比值下降更加明显;达到13岁之后,IEFD和IPD再次以相似的速度发展,并且EFDPD比值再次变平。学龄前儿童(<6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63,随着年纪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至青春期(>13岁)眦瞳比EFDPD ratio为0.59;儿童因内眦赘皮致假性内斜视的患者眦瞳比EFDPD ratio值≥0.65。其患儿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发生与正常群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筛查天津市北辰区境内43所小学28190名学生(其中男生14986人),确诊上睑下垂51人(检出率0.18%),患病男生32人(0.21%),患病女生19人(0.14%),性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626,P=0.129)。确诊儿童中,单眼患者40人(右眼患病21人,左眼患病19人)(男生24人,女生16人),双眼患者11人(男生8人,女生3人),眼别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0.177,P=0.674)。各年龄间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10.335,P=0.170)3.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患侧眼与健侧眼之间的眼轴长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c2=9.848,P=0.002)。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进行分组后,发现4组间远视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5.117,P=0.002),4组间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3.183,P=0.004)。重度组的轴率比明显比轻度组和正常组小,轴率比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4,P=0.002);上睑下垂患儿的屈光参差发生率为24.4%,高于一般儿童(1.6%-4.3%)。单侧上睑下垂患儿的弱视发生率为43.9%,高于一般儿童(3.0%-3.2%)。4.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病理中提上睑肌腱膜标本均出现异常表现:纤维粗细不均,肌内膜细胞增多,且不规则。而在所有病例中有12例(70.6%)眼睑轮匝肌显示不同程度肌纤维发育不良的异常表现(纤维异常表现、内膜分布异常表现及纤维间红染物质)的眼数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Masson染色显示横纹肌纤维红色或紫红色,并显示有横纹结构,有些肌纤维间结缔组织纤维增多,HE染色下的红染物质在Masson染色下呈中央淡绿色、周边呈红色。使用结蛋白(Desmin)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部分粗细不均的横纹肌纤维具有明显的横纹,而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的物质对结蛋白呈阴性表达,提示这些物质可能是非横纹肌分化的组织。硫磺T染色后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下肌纤维间红染物质呈黄绿色,提示这些物质可能属于淀粉样物质。结论1.学龄前儿童(<6岁)患有内眦赘皮的比率明显较高,而7岁到12岁期间,随着面部发育,内眦赘皮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到13岁左右眦瞳比值趋于稳定(EFDPD ratio=0.58),其眦瞳比EFDPD ratio>0.65是假性内斜的主观判定值。先天性内眦赘皮对儿童屈光发育无影响。2.本研究提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率为0.18%,并不受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上睑下垂儿童散光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87倍;其屈光参差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24倍;近视、远视发生情况与正常人群相比没有差异。3.先天性上睑下垂会进一步引起角膜表面形态非对称性改变,角膜曲率、屈光力也发生变化,导致患侧眼视物不清而减少使用,眼球发育受阻,屈光参差及弱视的发生率增加,是影响儿童屈光发育的危险因素之一。4.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和眼睑轮匝肌均具有发育不良的病理组织学表现,轮匝肌纤维间隙中有淀粉样物质存在。
邹翀,王佳琦,王太玲[2](2012)在《儿童上睑下垂的病因、病理和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先天性上睑下垂在人群中发病率为0.12%,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畸形。在平视前方时,上睑覆盖角膜上缘超过2mm,可诊断为上睑下垂。因提上睑肌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患侧上眼睑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使患眼视力受损。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由于上睑部分或全部遮盖视野,患者往往养成视物时的仰头、蹙额、扬眉等习惯,长期可导致额部皱纹增多,
孙英,罗敏,徐乃江[3](2001)在《改良的睑板-结膜-Muller氏肌部分切除术矫正上睑下垂》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轻度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1~ 2 0 0 0年对 15例 (18只眼 )行改良的睑板-结膜 - Muller氏肌部分切除术 (Fasanella- Servat operation) ,术后随访最长 9年 ,最短半年。结果 除 1只眼上睑内侧矫正不足外 ,其余病例均获满意效果。术后有 2只眼出现角膜刺激症状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提上睑肌肌力≥ 10 mm、下垂量 <2 mm者 ,用此法疗效良好。
白苹,尹存贞[4](1996)在《医源性上睑退缩原因分析与处理》文中指出医源性上睑退缩原因分析与处理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白苹,尹存贞自1993年至今我们遇到6例上睑退缩是由于医生在治疗上睑下垂时手术失误所致,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18至20岁,平均23岁;右眼3例,左眼3例;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内眦赘皮对儿童假性内斜诊断的影响与量化分析研究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筛查方法和眦瞳比EFDPD比值的计算 |
| 1.1.3 建立不同EFDPD比值的心理物理反应曲线 |
| 1.1.4 统计学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瞳孔间距(IPD)、内眦间距(IEFD)和EFDPD比值 |
| 1.2.2 对EFDPD比值的反应函数 |
| 1.2.3 先天性内眦赘皮(假性内斜)对儿童屈光发育的影响 |
| 1.3 讨论 |
| 1.3.1 天津地区3-17 岁儿童内眦、瞳距发育趋势及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
| 1.3.2 内眦间距-瞳距比(即眦瞳比EFDPDratio)在3-17 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发育变化及对假性内斜的定量分析 |
| 1.4 小结 |
| 二、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儿童屈光发育影响的研究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视力检查 |
| 2.1.3 屈光度检查 |
| 2.1.4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检查 |
| 2.1.5 上睑下垂严重程度 |
| 2.1.6 诊断标准(屈光不正、散光、弱视、屈光参差) |
| 2.1.7 统计学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先天性上睑下垂发病趋势 |
| 2.2.2 上睑下垂41例患者正常眼与上睑下垂眼之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数据值的分析 |
| 2.2.3 根据上睑下垂严重程度将82只眼分为四组间各个临床参数、屈光状态类型的比较 |
| 2.2.4 相关性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先天性上睑下垂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 |
| 2.3.2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轴发育的影响 |
| 2.3.3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屈光发育的影响 |
| 2.3.4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弱视形成的影响 |
| 2.4 小结 |
| 三、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睑相关病理组织学的研究 |
| 3.1 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手术方式 |
| 3.1.3 取材方法 |
| 3.1.4 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
| 3.1.5 Masson三色染色方法 |
| 3.1.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蛋白) |
| 3.1.7 硫黄素T染色方法 |
| 3.1.8 统计学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及眼轮匝肌的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 |
| 3.2.2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Masson染色检查 |
| 3.2.3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
| 3.2.4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眼轮匝肌组织的硫黄素T染色检查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附录 |
| 综述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发病特点与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儿童上睑下垂的病因 |
| 1.1 肌源性上睑下垂 |
| 1.1.1 先天性单纯性上睑下垂: |
| 1.1.2 先天性上睑下垂伴眼外肌纤维化: |
| 1.1.3 小眼裂综合征: |
| 1.1.4 重症肌无力性上睑下垂: |
| 1.2 神经源性上睑下垂: |
| 1.2.1 动眼神经麻痹: |
| 1.2.2 先天性Horner综合征: |
| 1.2.3 下颌-瞬目综合征 (Macus-Gunn现象) : |
| 1.3 腱膜性上睑下垂: |
| 1.4机械性上睑下垂: |
| 1.5 假性上睑下垂: |
| 2 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
| 3 上睑、眉区解剖学基础 |
| 4 上睑下垂的手术治疗 |
| 4.1 增强提上睑肌力量的手术: |
| 4.1.1 提上睑肌缩短和前徙术: |
| 4.1.2 提上睑肌腱折叠术: |
| 4.2 缩短Muller肌及 (或) 睑板的手术 |
| 4.2.1 睑板-结膜部分切除术: |
| 4.2.2 睑板-muller肌-结膜切除术: |
| 4.3 借用额肌力量的手术: |
| 4.3.1 间接借用额肌力量的手术: |
| 4.3.2 直接利用额肌力量的手术: |
| 5 小结 |
| 资料与方法 |
| 1.对象: |
| 2.手术方法: |
| 结 果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