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聂军强[2](2020)在《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国家正式提出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并在公办高校开始试点工作。陕西民办高校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全育人”理念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民办高校”三个概念梳理的基础上,闸释了“三全育人”的实现对于高校育人的重要意义。结合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发展状况,通过全员育人旨在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功效。促使育人队伍系统化、正规化。以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并对其探讨和研究。论文以陕西6所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发展现状,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灵活机制的特点,学习和借鉴公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理念优势、管理优势,来弥补民办高校的不足之处。接着从公办高校办和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不同、师资队伍不同、管理队伍不同等的差异性加以分析和比较,指出民办高校在“三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全员育人,构建高校一体化的育人队伍、以协同联动引领“三全育人”实践创、新明确育理念、夯实育人过程、完善育人机制,培养合格的社公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达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效果。
阮慧玲[3](2020)在《蓝鼎元古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蓝鼎元学问,纯正不杂,崇正是其一大特点。其追溯儒学源流,辨析理学学统,明确反对佛老陆王学说。崇实特质更是其事功行践一生的最好注解。做学问要秉承“道不用则虚而无寄”的道用思想,有识之士应内淑“身家性命非空谈”的修养精神,而在自己有可为、能建树的履任上更应推行“经世理物”的应用实践,这三位一体的实学思想透彻表现出其作为清初理学大家内圣外王的追求与风范。蓝鼎元的教育思想体系,以濂洛关闽之学为主体,教育学子不应以弋获科名作为求学目的,做雕章绘句之缛文与空疏无用之浮文,而应将习得学问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实践,以求匡世济民之实效。其教育实践包含书院及义学的倡建、创办、授课,培育学子的品行及学问,又于莅民敷政期间淳化风俗之教,以此做为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古代教育史上值得记录的一页,既致力于学术经遒,又有功于推贤育才,是当之无愧的理学教育大家。在蓝氏的文学思想中,理学之内核是其显着特征,其教育其门生,需将理学之覃思贯注到文章之中,写文章来阐发理学要义,“理学,文章之根本;功名道德之绪余”。其于文中惯用三代典故,喻指其事,无忘道统,彬彬乎存先王礼乐之意,足可见其执着卫道的精神。其自谓“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也”,强调文章与经济、学术与致用必须达到统一,“经济文章皆为有用实学”,实用实学为本,寓目所及所作皆是经济。“文所以载道也,必有益于天下国家,身心性命”,这便是蓝氏的文道观。道需取之于外,“沉浸于四子六经,以正其本,讲究性理先儒诸书,以清其源”;又需取之于内,在及物中求道,“非穷高极远,幽渺难行之谓,即在尔室屋漏,人伦日用之间”。其谓“文以气为主”,特指弥散在天地间、在作家胸襟磊怀吐纳的浩然正气,强调“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正大雄厚,无靡曼邪僻之习”。其于史传散文的记迹传意方面有实践心得,强调“据实直书,而善否自见”,考察现实是个前提。在修史制度观、史书体例方面皆有创见,行文常蕴春秋笔法,是一位具备史之三长并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史学学者。其部分古文,受明清小品文的影响,能从幽微处发议,叙事中含衔真理,理趣风致,咸惬流盎,是点睛与拔高之笔。其对场屋之章能够持辩证的态度,认为制义一科,在训诂上补苴罅漏,义理上融会众说;主张以古文为时文,切中时弊,立主脑合体式,其中“必有中正和平昌明驯雅之气象,匪高、匪深、匪新、匪奇,炼不造作,刻不伤气,镕经铸史,不见饾饤”,且应准以绳墨,规范并不影响创作才能的发挥;至于帖括,则为文辞之末,不可取。其平日鲜少作诗然对品鉴诗歌有独到的认识,“诗以道性情,必真挚而后工焉”,但“真”与“情”还需要有约束和统摄的力量,其于此强调的是儒家义理,“诗必有义理,惟深于道者能知之”,“道心”以义理为内容,“道心”统摄“人心”,亦统摄情与性。诗文虽词章之学,可以觇人品,验德性,人品与诗(文)品相统一的思想根源是中国美学高度强调“美”“善”相统一的特征。蓝氏着述中的记(纪)文,包括山水游记、涉台山水考察纪、斋室记、杂记、亭台楼阁修造记、书画记。记体可以自由地写物、抒情、叙事、说理,这些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在蓝文中皆有体现,有记述天地间奇景,笔墨悠长,情兴无极;有记述险恶世情,清冷荡漾,似一泓秋水;有记述生活平凡事,微处着笔,擘肌分理;有记述想象中的世界,含蓄旨远,笔力矫拔……其还别出心裁地变换叙事视角描述人物、铺设环境使人物活动和性格发展有特殊空间,借言他之笔展现自己的宏才大略……这些不得不说是蓝氏于古文书写方面的思考和创见。蓝氏着述中的论说文,博赡前史,议论宏发,虽时移世易,但其中所透析的理与义亦可深刻鉴今;其于地方建置沿革颇为用心,对黔粤闽多地的区划和地志深思细量,所议析其物土,概其人文,统筹兼顾;其诱掖后进,署以字说,内含儒家修齐治平学说,饱藏儒家立人的价值期望。其论说文一意摄之,雄快警辟,文势流走,高低错落,无牵枝蔓叶的冗沓感,在质辞关系上面把握得当,擅长剪裁材料,于架堂立柱外,亦得益于其对时空跨度极大的历史经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蓝氏着述中的六条奏疏,有古懋自勉、言从肺腑的履历条奏;有卓识远见、裨益地方的经理台湾条奏;有擘析舟楫利涉,飞挽漕粮流通百货的畅兴海运条奏;有移风易俗,力田务农,变流徙民为恒产民的富教条奏;有益吏治民生,改变行政区划的封疆条奏。这些奏疏,都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于政事诸端陈利弊切方案,心系社稷黎庶,思安置运筹划,讲究疏谏策略,诚如旷敏本评价“一腔忠爱之忱,与笔俱飞,与墨俱流,于此见真”,亦足可见蓝氏素日砺乃锋刃,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识。蓝氏着述中的序跋文,序体繁复多样,包含诗文序(诗序、文序、时文序)、颂序、赠序(饯别序、宴集序)、寿序等等。其擅从“人物品藻”的古典美学出发,揭示创作主体与他们各自的品德才性、身世际遇的必然联系。其借为闽学前贤、师长作序之契,崇正学斥异学,溯真儒薮道,倡经济文章,行文笔法,气势如虹。其颂序于润色洪业之余,巧妙融入“以我观瞻”的视角,且不忘借盛世之景论道,阐释皇极经纬之精义。其赠序既表达与友人惜别绸缪之意,并致敬爱陈忠告,甚至协以解决具体问题,指陈弊实,剀切淋漓。其寿序自觉规避夸毗谀词,树风帜淳美俗。其为他人作序,亦言己之心声,从这些序跋文中真切可见其学问、人品、志向和笔力。蓝氏着述中的书牍,绝大多数议政言事,其经略海疆,包括标本兼治、消弭海盗之策,鉥心刿目、呼吁开禁之声,深惟重虑、台湾尤殊之筹,海运要道、辟则利宜之议四个部分,可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国家海洋防卫体系,其中不乏近代化启蒙的思想意识,其独特的海洋思维与经世实功的韬晦,代表了有清一代知识分子敢于推陈纳新,着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风范。其言多切台事,内容涵盖台湾军事部署、海疆经济的开发、移民社会的治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睦邻共处等问题在内的筹台建言,皆是以台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的社会形态为治策出发点,因地制宜,可视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治体系,其兹谏当局数事足见其揆时度势与谋略之长。从书牍中亦可见其奉亲至孝的情怀和对冤狱事件的审思。我们将蓝文放到清代文坛中,尝试着予以定位,并推究其影响力。清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收束期(1644—1911),有部分名家、名作;有少数个性突出的流派;散文理论细致、深入、具体化。我们观蓝鼎元的散文书写,经世之思想、理学之述辩与古文显着结合,经世之文、理学之文构成蓝氏古文的主体。论道、论经济文章或者说学者之文是其特色,明清之际散文流派之争,很大一部分也导源于学术而非散文本身,言事切政与考证察补的文章是其讲求经世实学精神的必然,亦是其匡济天下的儒家学者的担当。蓝鼎元的古文创作是在时代和地域双重因素影响下展开的。蓝鼎元的着述,文体纷繁多样,内容错综复杂,与清初局部战事频仍、文人崇尚经济事功、闽粤台边疆海洋环境等外在因素相关,也与其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深沈多智的个性气质、经世济民的胸襟和抱负等内部因素相关。其古文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在闽地文坛乃至整个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贺宇[4](2020)在《补肾养血活血法治疗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导师临床经验总结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整理导师治疗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诊疗思路及用药特点,总结其运用补肾养血活血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丰富传统中医药治疗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以雷公藤甲素引起的卵泡发育障碍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在促进卵泡发育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1、阐述中西医对卵泡发育障碍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补肾养血活血法在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中的治疗进展。总结导师治疗此类疾病的相关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经典病案3则,对导师治疗此类疾病进行临床经验总结。2、进行动物实验,将5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随机抽取8只予蒸馏水灌胃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6组予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400μg/kg的剂量灌胃60天造模。成功建模后,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TP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抑制剂组,中药高剂量+抑制剂组。在灌胃2周后,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和染色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的变化。灌胃后抽血并通过ELISA检测血清E2、P、FSH、LH、AMH激素水平,血液分析仪对AI、HCT、ESR进行检测;采血后处死大鼠,取出卵巢组织并称湿重,计算卵巢指数,光学显微镜下对初级、次级、窦状、闭锁卵泡及黄体数目进行计数,并检测颗粒细胞层厚度;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颗粒细胞的自噬;WB法和RT-PCR检测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和m RNA的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P模型组的动情周期延长且紊乱(p<0.01),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01)。次级及窦状卵泡数量减少(p<0.01),黄体数和颗粒细胞层厚度减少(p<0.01),闭锁卵泡数量增加(p<0.01),初级卵泡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E2,P,AMH水平明显降低(p<0.01),FSH和LH水平明显升高(p<0.01);AI和ESR指数增加(p<0.01),HCT无明显变化(p>0.05);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小体及溶酶体数量增加(p<0.01)。2、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的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均升高(p<0.01);次级卵泡数、窦状卵泡数、黄体和颗粒细胞层的数量增加(p<0.01),闭锁卵泡数目减少(p<0.01);血清E2,P,AMH水平升高(p<0.01),FSH,LH水平降低(p<0.01);AI,ESR指数下降(p<0.01);且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效果相当(p>0.05);使用通路抑制剂后,中药高剂量组对卵巢上述指标影响能力消失(p<0.01)。3、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的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小体和溶酶体的数量均减少(p<0.01)。大鼠组织中PI3K,AKT和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p<0.01),但对其m RNA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自噬相关分子Beclin1,LC3Ⅱ,P53的蛋白表达和m RNA表达均被下调,LC3I表达上升(p<0.01)。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高剂量中药组对上述相关因子的影响消失(p<0.01)。结论:1、雷公藤甲素模型建立后,大鼠出现一般情况改变,动情周期紊乱,血清性激素和卵巢组织学改变与卵巢功能损伤的表现相符,说明雷公藤甲素可成功建立卵泡发育障碍模型。2、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可以改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增加卵巢指数和卵巢湿重,增加次级、窦状卵泡和黄体数量,增加颗粒细胞层的厚度并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AI)和血沉(ESR)。在补肾保护大鼠卵巢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此中药复方养血活血的功效,改善模型大鼠血瘀状态。3、补肾养血活血的中药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可能是通过PI3K/AKT/mTOR通路抑制大鼠颗粒细胞自噬来促进卵泡发育,改善卵巢功能,修复雷公藤甲素对其造成的损伤的。
赵娜娜[5](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凤川[6](2019)在《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在十八洞村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精准扶贫是针对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提出的,对其进行实践与经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自精准扶贫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于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此,通过文献分析、综合分析、历史分析、归纳与演绎、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以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及在十八洞村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对精准扶贫指导下的减贫事业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从中分析出精准扶贫产生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及实践经验与启示,对于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为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了可复制、供参考的精准扶贫模式与经验。面对当前我国艰巨的扶贫任务,传统扶贫模式效益递减,基于个人生活经历和工作实践,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基础上产生形成的,它包含着精准识别、帮扶、管理、考核的具体内涵,“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精神脱贫”的战略布局,对于开创我国扶贫新局面、全面实现小康、促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湘西州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湘西州的精准扶贫工作实践也是扎实推进的,尤其是习近平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并作了具体论述后,十八洞村深刻领悟和全面践行习近平的重要指示,以“精准”为指导核心,精准施策、发力、对接,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致富产业精准发展、精神脱贫深入人心。在精准扶贫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其探索出精准扶贫主体、扶贫机制、扶贫思路、扶贫动力、扶贫策略的脱贫经验,为其他贫困地区开展脱贫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案例参考。同时,为今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工作,在坚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转变扶贫工作思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脱贫工作成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宋红团[7](2018)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迫于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亟需在具有战略纵深的中西部地区建立稳固的大后方。于是,一场以军工企业建设为主体的三线建设浩浩荡荡的拉开了序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成了一大批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等多个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出一大批支撑国防安全的武器装备,保证了当时复杂国际局势下的国防安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及其当代思考,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贡献、社会责任及经验教训的解读;二是对三线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三是对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策略的探讨。本文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顾了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分析了“备战备荒”、“军转民”、“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历程中的五个阶段。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决策历史背景、形成、实施及特点,分析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三线军工企业五十多年来的历史贡献,总结其经验教训并进行当代反思。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运用“SWOT”工具,系统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探讨三线军工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大量数据印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力求全面对整个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面貌进行勾勒,使我们对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深入分析三线军工企业历史特点、现实环境,借鉴先进的理论与模式来丰富实践,系统阐述三线军工企业的阶段性特点、历史贡献、发展经验、正反两方面启示和未来发展战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分析、比较、研究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得失,为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提供系统理论体系和全面路径规划,对助推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改革创新和快速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价值。三线建设的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军工体系建设,而且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反映了我国政治国防、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几十年来的命运变迁。鉴古而知今,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围绕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历史及发展演变,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从中提升出相关理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发展两个维度,探索三线军工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对策,希望对新形势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有所助益。
郭壮军[8](2018)在《适应水中运动课程影响学龄前听障儿童平衡能力的理论与实证》文中认为运动康复已经成为残障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残障儿童的康复救助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残障儿童运动康复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残障儿童运动康复正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本土化的理论和实践来指导具体实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学龄前听障儿童的研究情况以及水中运动康复的现有成果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适应水中运动课程作为干预手段,针对学龄前听障儿童的平衡能力,验证水中运动康复的作用,对适应水中运动课程的运用前景进行探讨。建立了发展生态学理论、人类动作发展理论、学前特殊教育理论、适应体育理论等理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上发展和创新,强调家长参与教学的重要性,提出水中教学和陆上教学轮换的新思路,使适应水中运动课程更适应学龄前听障儿童的康复需求,为残障儿童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王奇[9](2019)在《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数学在各行各业作为工具性学科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初等数学一环的初中数学,承担着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数学素养为学习高等数学做准备的功能,而培养数学素养又是以扎实的知识掌握为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知识的教学,达成有效教学。我们应该找准有效教学的理论取向,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众多有效教学行为中找到关键的行为,以此构建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涵义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首先,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这一概念所包含对象的本质属性:如有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初中生心理特点等做了详细的阐述,由此判断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强调数学认知结构的改变,以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情感需要为基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手段,以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和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为目的。接着,以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课程资源)作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外延,分别是教师教学有效率、学生学习有效果和课程资源有效用。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依据信息加工理论,首先说明了初中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总结出认可、反思和行动三阶段。接着在每一阶段结合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需求提炼出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在认可阶段,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根据数学学科逻辑设立教学目标;在反思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行为;在行动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生数学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然后依据每一阶段主要教学任务,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教学行为,作为问卷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问卷调查的流程,依据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学作用的阶段,编制了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调查问卷。在结果分析部分,先分析教师整体的有效教学水平,有效教学水平整体能够帮助学生处于反思阶段。接着通过SPSS 17.0分析得出以教师数学素养、师生互动等为主的六条关键教学行为,和以促进学生向行动阶段转化的三条教师有所欠缺的教学行为。在论文的第四部分,通过对关键有效教学行为的分类,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四条有效教学策略,分别是提升教师担当教学责任的能力;把握教学时机,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确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价值新年和从数学认知结构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推动认知过程。
李华[10](2017)在《一个回民村镇的人生仪礼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山东地方镇回民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一体多元”的理论研究思路,探讨回民人生仪礼问题,对人生旅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即出生、出幼、婚姻、丧葬及相关民俗生活进行深描和解析,探索了回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多元生境之中,以适应生存和生活智慧持守着“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的“教门”生活。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关于回族生育、出幼、婚姻、丧葬民俗学术史的研究回顾,对田野资料的使用以及地方镇回民教门话的阐释。第一章介绍“一体多元”背景下的地方镇回民,对地方镇的人文地理经济扫描,考察了当地回族的来源和姓氏,对当地回民社会生活从经济生活、村寺公共事务、教门生活予以描述分析。第二章通过对地方镇回民的生育观和礼俗实践的考察解析,呈现出回民不同汉民的经名符号,其深意在于穆斯林对今后两世吉庆生活的信仰追求,并开启了今世人生之旅。第三章通过对当地回民出幼成长中的教门功课情况的调研,指出人们对于“割礼仪式”的误解,肯定了“清真学堂”的优良传统,解析教门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内容和形式,基于此促进了回族儿童不忘教门的文化自觉和健康成长。第四章探讨了从“油香亲”到“回汉一家”的地方镇回民婚姻习俗,注重对个案婚姻生活的实录与分析,通过透视婚姻礼俗过程,论述了回民婚俗的功能和特点。回民婚姻是理想与现实合奏的结果。第五章对地方镇回民丧葬习俗加以考察、实录与解读。首先分析了双重文化中的回民丧葬观,解释并描述了一个葬礼仪式过程,探讨了回民丧俗的功能与特点。第六章从回民人生仪礼视角对回民的“一体多元”建构进行文化阐释,揭示回民人生通过今世耕耘追求两世吉庆的意义;对于共同区域生活中的回汉民族的边界和认同予以分析和比较,从回汉民族民俗互动审视回族生活方式的“一体多元”特征并作了探讨,回民在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文化实践的意义。论文通过对于回民人生仪礼习俗的考察与探讨,在时间纵轴上作历时性的研究,在地理空间的横向上作共时比较,在民族性方面展开“回-汉”和“回-回”双重比较。结语申述了回民“一体多元”特征,指出民俗生活是动态的连续性社会文化现象,在因地适宜的生存智慧中,回民因其信仰而保持着“和而不同、融而不化”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回民“文化自觉”中与汉民等民族同胞“美美与共”。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
|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
|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
|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
|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
|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
|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
|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
|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
|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
|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
|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
|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
|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
|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
|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
|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
|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
|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
|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
|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
| 一 密陀绘工艺 |
|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
|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
|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
|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
|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
|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
|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
|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
|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
|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
|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
|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
|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
|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
|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
|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
|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
|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
|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
|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
|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
|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
|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
|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
|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
|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
|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
|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
|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
|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
|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
|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
|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
|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 |
| 1.1.2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
| 1.1.3 陕西民办高校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研究创新点 |
| 2 “三全育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
| 2.1 三全育人 |
| 2.1.1 “三全育人”的内涵 |
| 2.1.2 “三全育人”的几对关系 |
| 2.2 立德树人 |
| 2.2.1 立德树人的提出 |
| 2.2.2 立德树人的内涵 |
| 2.3 民办高等教育 |
| 2.3.1 民办高校的概念 |
| 2.3.2 民办高校的性质 |
| 2.3.3 民办高校形成过程 |
| 2.4 研究理论依据 |
| 2.4.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 2.4.2 教育本质论 |
| 3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发展现状 |
| 3.1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发展状况 |
| 3.1.1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雏形和发展阶段 |
| 3.1.2 陕西高校“三全育人”试点的正式启动 |
| 3.1.3 陕西民办高校在“三全育人”中取得成绩 |
| 3.2 陕西民办高校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途径多样化 |
| 3.2.1 由非全日制向全日制过渡的完成 |
| 3.2.2 办学层次不断的变化 |
| 3.2.3 管理队伍的不断壮大 |
| 3.2.4 民办高校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 |
| 3.2.5 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
| 4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 |
| 4.1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 |
| 4.1.1 实践性特征:“三全育人”是对高校育人现实问题有力回应 |
| 4.1.2 发展性:“三全育人”内涵随着育人环境的改变不断丰富 |
| 4.1.3 创新性:“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
| 4.2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与公办院校的差异性表现 |
| 4.2.1 高校学生差异性主要表现 |
| 4.2.2 管理模式差异 |
| 4.2.3 管理队伍差异 |
| 4.2.4 教师队伍差异 |
| 4.2.5 资源差异 |
| 4.2.6 高校学生社会需求差异性 |
| 5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 5.1 调查问卷分析 |
| 5.1.1 调查对象 |
| 5.1.2 调查的主要内容 |
| 5.1.3 调查结果分析 |
| 5.2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存在问题和原因 |
| 5.2.1 全员育人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尚未形成全员育人一体化队伍 |
| 5.2.2 全过程性育人没有真正实现有效衔接:出现衔接不到位现象 |
| 5.2.3 全方位育人没有真正实现有机联对:未达成有机统一 |
| 6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的路径 |
| 6.1 明确“全员育人”职责,站好关键岗 |
| 6.1.1 加强党的领导 |
| 6.1.2 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 |
| 6.1.3 发挥专兼职队伍作用 |
| 6.1.4 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功效 |
| 6.1.5 发挥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作用 |
| 6.1.6 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
| 6.2 坚守全过程育人阵地,种好责任田 |
| 6.2.1 明确育人理念 |
| 6.2.2 构建育人体系 |
| 6.2.3 加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
| 6.2.4 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
| 6.2.5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 |
| 6.3 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守好一段渠 |
| 6.3.1 注重顶层设计 |
| 6.3.2 建立整合制度 |
| 6.3.3 加强教师党建工作 |
| 6.3.4 建立监控制度 |
| 6.3.5 建立激励制度 |
| 6.3.6 建立和加强网络教育阵地 |
| 结束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蓝鼎元生平及理学、教育、文学思想 |
| 第一节 蓝鼎元生平 |
| 一、书香世家 |
| 二、青少年求学时期(1690-1708) |
| 三、杜门耕读时期(1709-1720) |
| 四、参赞戎伍时期(1721-1723) |
| 五、拔贡入京时期(1723-1728) |
| 六、知邑普潮时期(1729-1733) |
| 第二节 蓝鼎元理学、教育思想 |
| 一、崇“正”之学 |
| 二、崇“实”之学 |
| 三、书院、义学教育活动 |
| 四、民众教育与风俗教化 |
| 第三节 蓝鼎元文学思想 |
| 一、理学,文章之根本 |
| 二、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 |
| 三、文所以载道,必有益于天下国家 |
| 四、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 |
| 五、平实典要的语言风格 |
| 六、记迹传意的史传散文观 |
| 七、从幽微处发议的理趣文 |
| 八、对场屋之章的看法 |
| 九、情理气的诗论 |
| 第二章 奇峻幽邃之记、纪 |
| 第一节 山水游记 |
| 一、山水游记之“游” |
| 二、心境、心志下的景语 |
| 第二节 涉台山水考察纪 |
| 一、事实察补,考据真伪 |
| 二、本用实学,心系民生 |
| 三、理趣风致,咸惬流盎 |
| 四、雄劲可追,简净可率 |
| 五、结庐山水,家焉之想 |
| 第三节 斋室记 |
| 一、遥忆涧峦,可室可斋 |
| 二、坎凛咏怀,穷途一恸 |
| 三、出尘之想,济世之怀 |
| 第四节 杂记 |
| 一、及物求道——《除庭草记》 |
| 二、奇骇之记——《饿乡记》 |
| 三、多个视角下的叙事——《怪尹记》 |
| 四、借题发挥——《盘陀宜城记》 |
| 第五节 修造记与书画器物记 |
| 一、亭台楼阁修造记 |
| 二、书画记 |
| 小结 |
| 第三章 警策多慨之论、说 |
| 第一节 不述而作,辞不胜理 |
| 第二节 论说之“势” |
| 第三节 一意摄之,雄快警辟 |
| 一、一意摄之 |
| 二、雄快警辟 |
| 第四节 道南学养 |
| 第五节 诱掖后进之字说 |
| 小结 |
| 第四章 雅驯典实之奏疏 |
| 第一节 经国之枢机 |
| 一、谋谟与略猷 |
| 二、思人臣效职 |
| 第二节 雅正 |
| 一、形式上的“雅正” |
| 二、内容上的“雅正” |
| 第三节 主文谲谏 |
| 一、美盛德之形容 |
| 二、依违谲谏之策略 |
| 小结 |
| 第五章 深醇古茂之序、跋 |
| 第一节 铨文与叙引共纪 |
| 一、叙引与铨文两种功能 |
| 二、“传者转师”的意义 |
| 第二节 诗文序 |
| 一、诗序 |
| 二、文序 |
| 三、时文序 |
| 第三节 颂序 |
| 一、记事记象 |
| 二、颂帝王、颂盛世 |
| 三、与作者的联系 |
| 四、皇极经纬,理学之论 |
| 第四节 赠序 |
| 一、致绸缪之意 |
| 二、致敬爱,陈忠告 |
| 第五节 寿序 |
| 一、树风帜淳美俗 |
| 二、规避夸毗谀词 |
| 第六节 跋 |
| 一、窥评学问与人品 |
| 二、借他人事言心声 |
| 小结 |
| 第六章 议政言事之书牍 |
| 第一节 宦海沉浮 |
| 一、竭力奉亲以尽孝行 |
| 二、冤狱事件之起伏思量 |
| 第二节 修史志观 |
| 一、增修明史纲目 |
| 二、蓝氏之三史之长 |
| 三、显微阐幽,维持风教 |
| 第三节 经略海疆 |
| 一、蹈厉之志,海疆蓝图 |
| 二、标本兼治,消弭海盗 |
| 三、足国裕民,呼吁开禁 |
| 第四节 筹台宗匠 |
| 一、雷者震也,震东方也 |
| 二、海外明珠,扼略海疆 |
| 三、台地筑城,缓急自固 |
| 四、兵单地广,半线作县 |
| 五、开放渡台,积极垦辟 |
| 六、情法相辅,治民安民 |
| 七、怀柔铁血,徕顺和番 |
| 八、保甲团练,守望相助 |
| 九、振励文教,观感奋兴 |
| 十、风动时雍,教成美俗 |
| 十一、整饬吏治,提高效能 |
| 十二、洞悉战事,运筹帷幄 |
| 第五节 析县辖地 |
| 小结 |
| 第七章 蓝鼎元古文的价值和影响 |
| 第一节 经世之文 |
| 一、叙事条理,录次简净 |
| 二、议论警策,逻辑清晰 |
| 三、阳刚雄浑,多有奇气 |
| 第二节 理学之文 |
| 一、理学家的古文 |
| 二、古文家的理学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蓝鼎元年表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中医对卵泡发育障碍疾病的认识 |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 1.2 中医治疗及现代研究进展 |
| 2.西医认识及相关研究进展 |
| 2.1 西医对卵泡发育及排出障碍类疾病的认识 |
| 2.2 西医病因 |
| 2.3 西医治疗 |
| 第二部分 导师对卵巢功能低下类疾病的治疗经验特色及病案举隅 |
| 1.病因病机 |
| 2.诊疗经验 |
| 2.1 中西整合,审证求因 |
| 2.2 名方新裁,积极创新 |
| 2.3 善用成药,简便有效 |
| 2.4 助孕保胎,流程明确 |
| 2.5 预防其衰,身心调节 |
| 3.病案三则 |
| 3.1 案例一 |
| 3.2 病案二 |
| 3.3 病案三 |
| 4.小结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主要实验药品 |
| 1.3 实验主要试剂 |
| 1.4 实验主要设备 |
| 1.5 主要溶液配制 |
| 2.实验方法 |
| 2.1 实验模型 |
| 2.2 实验分组情况及给药方法 |
| 2.3 模型确认与指标检测 |
| 3.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实验结果 |
| 4.1 雷公藤甲素对各组大鼠动情周期的影响 |
| 4.2 中药组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 4.3 中药组对大鼠卵巢湿重及卵巢指数的影响 |
| 4.4 新加苁蓉菟丝子丸对大鼠各级卵泡,闭锁卵泡、黄体数、次级卵泡和窦状卵泡颗粒细胞层的厚度的影响 |
| 4.5 中药对大鼠血清中各项性激素的影响 |
| 4.6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 4.7 中药对各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 |
| 4.8 中药对雷公藤甲素诱导的自噬机制确定 |
| 5.讨论 |
| 5.1 补肾养血活血法治疗卵泡发育障碍类疾病的立法依据 |
| 5.2 雷公藤甲素造模依据 |
| 5.3 西药对照药物的选择 |
| 5.4 本实验前期研究背景 |
| 5.5 实验指标结果分析 |
| 7.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一、存在的问题 |
| 二、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
| 综述一 补肾养血活血法治疗卵泡发育障碍型不孕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
|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
|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
|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
|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
|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
|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
| 一、“大跃进”运动 |
|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
|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
| 一、“合伙吃饭” |
|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
| 三、粮食大丰产 |
| 第三章 一哄而起 |
|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
|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
| 二、推广经验 |
|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
|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
| 五、食堂化的实质 |
|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
| 一、供给制 |
|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 一、出现问题 |
|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
| 第四章 初次整顿 |
|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
|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
| 一、整顿人民公社 |
| 二、整顿公共食堂 |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
| 二、救助灾荒队 |
|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
|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
| 一、基本概况 |
| 二、初步整顿 |
| 第五章 强行恢复 |
|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
|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
| 二、反右倾,办食堂 |
| 三、继续“大跃进” |
|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
| 五、反瞒产私分 |
| 第二节 、再次整顿 |
| 一、学习林县 |
| 二、整顿措施 |
|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
| 一、保粮运动 |
| 二、安排社员生活 |
| 第四节 生存危机 |
|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
| 二、中毒事件 |
|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
| 第五节 “渡荒”难度 |
| 一、艰难的维持 |
| 二、保人保畜 |
| 第六章 决策解散 |
|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
|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
|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
| 第二节 调查研究 |
| 一、群众疾病调查 |
|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
|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
|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
|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
| 第三节 决策解散 |
|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
|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
| 一、供给不足 |
| 二、分配不均 |
|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
|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
|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
|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
|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
|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
|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
|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
|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
|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
|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
|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概述 |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
|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过程 |
| 二、精准扶贫的理论渊源 |
| 三、精准扶贫的现实依据 |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 一、精准扶贫的含义 |
| 二、精准扶贫的具体内涵 |
| 三、精准扶贫的战略布局 |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意义 |
|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理论 |
| 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本遵循 |
| 三、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
| 四、为促进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
| 第二章 十八洞村在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
| 第一节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前的基本情况 |
| 一、十八洞村的基本情况 |
| 二、十八洞村的贫困情况 |
| 第二节 十八洞村践行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 |
| 一、精准制定扶贫规划 |
| 二、精准安排帮扶力量 |
| 三、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
| 四、精准发展致富产业 |
| 五、精准改善基础设施 |
| 六、精准提供公共服务 |
| 七、精准创新扶贫模式 |
| 第三节 十八洞村践行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取得的成效 |
| 一、扶贫对象脱贫成效显着 |
| 二、基础设施得到逐步完善 |
| 三、致富产业得到精准发展 |
| 四、精神脱贫逐渐深入人心 |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导下的十八洞村扶贫实践经验与启示 |
| 第一节 “精准”: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 |
| 一、扶贫主体精准: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 |
| 二、扶贫机制精准: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
| 三、扶贫思路精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 |
| 四、扶贫动力精准: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市场双驱动转变 |
| 五、扶贫策略精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
| 第二节 十八洞村脱贫成功实践对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启示 |
| 一、坚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是脱贫的指南 |
|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脱贫的根本保证 |
| 三、转变农村扶贫工作思路是脱贫的首要前提 |
| 四、创新农村扶贫工作机制是脱贫的有效途径 |
|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基本要求 |
| 六、提高农村脱贫工作成效是脱贫的目标追求 |
| 结束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理论意义 |
| 1.2.3 实践意义 |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
| 1.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的三线军工企业建设发展思路 |
| 1.4.2 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历史沿革 |
| 2.1 企业、军工企业和三线军工企业 |
| 2.1.1 企业的特点与分类 |
| 2.1.2 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 2.1.3 三线军工企业及其存在样态 |
| 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特殊性 |
| 2.2.1 独特的地域布局 |
| 2.2.2 以奉献为核心的三线文化 |
| 2.2.3 涉及国防安全的关键行业 |
| 2.2.4 以国家优势资源构成主体 |
| 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沿革 |
| 2.3.1 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创建与发展阶段 |
| 2.3.2 以“军转民”为调整改造核心的再创业阶段 |
| 2.3.3 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为标志的大发展阶段 |
| 2.3.4 以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为依托的发展新阶段 |
| 2.3.5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三线军工企业生产力 |
| 第三章 三线军工企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 3.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特殊历史背景 |
| 3.1.1 国际局势 |
| 3.1.2 国内政治局势(备战为主) |
| 3.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导向 |
| 3.1.4 工业布局调整 |
| 3.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
| 3.2.1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 |
| 3.2.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部署 |
| 3.2.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 |
| 3.3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特点 |
| 3.3.1 以国家安全目标为基础 |
| 3.3.2 以均衡发展战略为目标 |
| 3.3.3 以领导集体对形势的洞察为判断 |
| 3.3.4 以强有力的体制为支撑 |
| 第四章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反思 |
| 4.1 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贡献 |
| 4.1.1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的界定准则 |
| 4.1.2 三线军工企业历史贡献 |
| 4.2 三线军工企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
| 4.2.1 三线军工建设的经验 |
| 4.2.2 三线军工建设的教训 |
| 4.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启示 |
| 4.3.1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时代规律 |
| 4.3.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 4.3.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
| 第五章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当代反思 |
| 5.1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
| 5.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发展 |
| 5.1.2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内涵与范围 |
| 5.1.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原则 |
| 5.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
| 5.2.1 三线军工企业的政治及国防责任 |
| 5.2.2 三线军工企业的社会发展责任 |
| 5.2.3 三线军工企业的工业布局及科技经济发展责任 |
| 5.3 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启示 |
| 5.3.1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 |
| 5.3.2 新时期三线军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
| 第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
| 6.1 市场经济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 6.1.1 市场经济的含义 |
| 6.1.2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五个典型特征 |
| 6.1.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6.2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的优势 |
| 6.2.1 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
| 6.2.2 技术和人才优势 |
| 6.2.3 精神和文化优势 |
| 6.3 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劣势 |
| 6.3.1 地域方面的劣势 |
| 6.3.2 政策机制方面的劣势 |
| 6.3.3 管理方面的劣势 |
| 6.3.4 历史方面的劣势 |
| 6.4 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三线军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 6.4.1 国家经济总体布局调整的机遇和挑战 |
| 6.4.2 国家发展经济新举措实施的机遇和挑战 |
| 6.4.3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 第七章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战略思考 |
| 7.1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市场经济挑战的对策 |
| 7.1.1 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 7.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条件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 7.1.3 改革开放利益共享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 7.1.4 区域差异背景下三线军工企业的对策 |
| 7.2 三线军工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
| 7.2.1 走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
| 7.2.2 探索军民融合的新思路 |
| 7.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 7.3 三线军工企业面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思考 |
| 7.3.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
| 7.3.2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 |
| 7.3.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 |
| 7.3.4 积极探索适应三线军工企业发展的分类改革 |
| 第八章 三线军工企业改革发展实践案例研究—以黎阳公司为例 |
| 8.1 历史沿革 |
| 8.1.1 独立分散的合作机制 |
| 8.1.2 统一的行政指挥机制 |
| 8.1.3 松散的公司制管理机制 |
| 8.1.4 统一的现代化企业机制 |
| 8.2 公司基本状况 |
| 8.2.1 总体人员状况 |
| 8.2.2 产品基本情况 |
| 8.3 公司社会责任发展实践与探索 |
| 8.3.1 利益相关方责任 |
| 8.3.2 地区发展责任 |
| 8.4 未来改革发展探讨 |
| 8.4.1 把握两机重大专项机遇,牢固中小推力的地位 |
| 8.4.2 把握军民融合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
| 8.4.3 把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机遇,加快梳理非航空产业 |
| 第九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学龄前听障儿童 |
| 2.1.2 水中运动 |
| 2.1.3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 |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 小结 |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调查访问法 |
| 3.2.3 行动研究方法 |
| 3.2.4 数理统计法 |
| 3.2.5 逻辑分析法 |
| 3.3 研究伦理 |
| 3.4 研究的整体思路及工作流程 |
| 3.5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
| 3.6 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4.1 学龄前听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 4.2 学龄前听障儿童适应水中运动的课程构建 |
| 4.2.1 学龄前听障听障儿童适应水中运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
| 4.2.2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的课程目标 |
| 4.2.3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的课程内容 |
| 4.2.4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的课程实施 |
| 4.2.5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的评价 |
| 4.3 学龄前听障儿童适应水中运动课程的行动研究 |
| 4.3.1 选择行动研究的原因 |
| 4.3.2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实验研究的步骤 |
| 4.3.3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实验研究的详细计划安排 |
| 4.3.4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 |
| 4.3.5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行动研究的案例分析 |
| 4.3.6 适应水中运动课程行动研究的数据分析与解释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1.1 结论之一 |
| 5.1.2 结论之二 |
| 5.1.3 结论之三 |
| 5.1.4 结论之四 |
| 5.1.5 结论之五 |
| 5.2 研究展望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附录4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索引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的意义 |
| (二) 问题的提出 |
| 1. 现实性:数学学科特点与教学方法的矛盾 |
| 2. 必然性:教师对提高教学水平的天然追求 |
| (三) 文献综述 |
| 1. 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 |
| 2. 关于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
| 3. 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内容 |
| 3. 研究方法 |
| 一、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界定 |
| (一) 有效教学概述 |
| 1. 无效教学的特点 |
| 2. 有效教学的特点 |
| (二)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特点 |
| 1.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遵循数学学科内部规律 |
| 2.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促进初中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转变 |
| 3.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能满足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需求 |
| 4.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会提高初中生数学能力 |
| 5.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界定 |
| (三)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 |
| 1. 教师教学有效率 |
| 2. 学生学习有效果 |
| 3. 课程资源有效用 |
| 二、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
| (一) 信息加工理论 |
| 1. 信息加工理论的特点 |
| 2. 学生的认识过程 |
| (二)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用阶段 |
| 1. 认可阶段:根据数学学科逻辑设立教学目标 |
| 2. 反思阶段:结合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行为 |
| 3. 行动阶段:基于学生数学能力选择教学方法 |
| (三) 满足学生学习情感需求,促进各阶段的转化 |
| 1. 认可阶段:依据数学学习情感特征创设良好环境 |
| 2. 反思阶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毅力和自制力 |
| 3. 行动阶段:避免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剧烈波动 |
| 三、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
| (一) 研究设计 |
| 1. 研究流程 |
| 2. 研究对象 |
| 3. 研究工具 |
| (二) 研究结果分析 |
| 1.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有效性判断 |
| 2. 初中数学关键有效教学行为 |
| 3. 初中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不足 |
| 4.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
| 四、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建议 |
| (一) 建立以关爱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关系 |
| 1. 在学业上维持对学生的高期望 |
| 2. 在生活上看重学生个性和给予个人关注 |
| (二) 提升教师担当教学责任的能力 |
| 1. 增强数学教师核心竞争力 |
| 2. 提升教师专业认同感 |
| 3. 把握最佳教学时机 |
| (三) 确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价值信念 |
| 1. 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表现性的评估 |
| 2. 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 |
| (四) 从数学认知结构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
| 1. 兼容兼顾,让课堂生成与课下建构互动共生 |
| 2. 给学生提供可再创造的数学活动机会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 二、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 三、理论方法与创新点 |
| 四、田野选点情况与论文结构、内容 |
| 第一章 一体多元背景下的地方镇回民 |
| 第一节 回民的形成:“一体多元” |
| 第二节 走进村落:“先有裴家村,后有沂阳(地方)镇” |
| 第三节 变迁中的发展:地方镇回民经济、村务、教门生活 |
| 第二章 出生:今世人生之始 |
| 第一节 孕育生命:从生育观到礼俗实践 |
| 第二节 回回名:跟随今后两世的符号 |
| 第三章 出幼:成长中的功课 |
| 第一节 少男少女的出幼 |
| 第二节 清真学堂:薪火相传的回民教育 |
| 第四章 地方镇回民婚俗:从“油香亲”到回汉一家 |
|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合奏:地方镇回民婚姻观及其实践 |
| 第二节 透视地方镇回民婚姻礼俗 |
| 第三节 地方镇回民婚俗的功能和特点 |
| 第五章 地方镇回民丧葬:“回汉交融” |
| 第一节 双重文化的调适:地方镇回民丧葬观 |
| 第二节 解析地方镇回民丧葬礼俗 |
| 第三节 地方镇回民丧俗的功能和特点 |
| 第六章 一体多元:地方镇回民人生仪礼的文化阐释 |
| 第一节 回民人生:从多元到一体的建构 |
| 第二节 边界与认同:地方回民人生仪礼的文化实践意义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