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平,易晨,王建广[1](2018)在《经口内横断冠状突取出颞下窝与翼腭窝异物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经口内横断冠状突取出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7年6月共收治9例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的临床资料,其中,机械飞击伤4例,坠落伤2例,交通车祸伤2例,医源性注射器断针1例;异物种类:树枝3例,铁屑3例,碎玻璃2例,注射器断针头1例。术前均行螺旋CT三维重建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明确定位异物与颈内外动脉及其分支结构的关系后,全麻下行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经口内横断冠状突径路取出术,术后1周行张口训练,随访16个月。结果异物独立位于翼腭窝2例、颞下窝3例,同时位于颞下窝、翼腭窝4例。9例异物均完全取出,术后1周拆线出院,术后随访16个月,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正常,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术前借助CT三维重建及CTA精确定位至关重要,颞下窝、翼腭窝异物,经口内横断冠状突径路取出方法可靠、有效。
仇申强[2](2017)在《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纲要显微外科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外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发展历程。1960年,美国的两位学者Jacobson及Suarez首先利用他们所设计的精细的小血管吻合器械进行了 1.6mm-3.2mmm的小血管的吻合。1963年1月,我国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陈中伟等在肉眼下进行了小血管的吻合,实现了一例右前臂完全离断病例的再植手术的成功,翻开了世界创伤外科史上的新的一页,也开辟了显微外科的新纪元。随后,随着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器械、设备、医用材料等的更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显微外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移植外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眼科等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显微外科技术与理念的结合也使相关领域发展成为各专业的高精尖方向和前沿阵地。然而,显微外科的基础是血管吻合,血管吻合的质量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安全性及手术后的恢复效果。从根本上讲,吻合血管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血液在血管腔中持久而通畅的流动,从而提供并维持组织的供血。血管的吻合质量,受制于手术显微镜、显微器械、显微缝线以及手术医师等众多因素;如何提高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改进吻合方法一直是显微外科临床工作及基础、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各种吻合方法不断提出,各种吻合技巧层出不穷,尤其是血管吻合器(一种机械吻合法)也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师的广泛应用;但是,显微外科手工缝合一直获得广泛认同,依然是小、微血管吻合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手工缝合小、微血管一直是以单纯间断缝合为主,同时手工缝合仍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手术医师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甚至医生的状态都能够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吻合质量,它需要长期的、专业的、大量的训练。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大程度上保障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提高血管的通畅率,也是我们临床医师的一项重要课题。受皮肤及胃肠道的褥式缝合的启发,我们将褥式缝合(包括水平褥式缝合和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了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手工吻合中,获得了成功。在论文的第一章,回顾了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临床病例应用情况,其中包括断指再植316例、手指再造32例及游离皮瓣165例。结果表明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小、微血管的吻合质量,明显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在1960年,Jacobson及Suarez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也成功的进行了小血管吻合的动物实验,并且获得了较高的血管通畅率。而且,对于显微外科医师来讲,为了提高临床手术操作水平和小、微血管的吻合熟练程度,也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必要的显微技术训练。实验动物尤其是大鼠,体型较小,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性高,而且成本低廉,获取数据简便。鉴于此,在论文的第二章第一部分,我们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小、微血管显微外科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端端缝合、端侧缝合、不同口径的动脉缝合、微血管缝合等。论文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所建立的Wister大鼠端端吻合模型上,对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的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初步探讨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特点及优势。另外,论文还综述了血管吻合方法的历史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展望。第一章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褥式缝合在小、微血管显微缝合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将水平褥式缝合及垂直褥式缝合应用到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缝合当中。回顾了 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血管吻合中应用褥式缝合的游离皮瓣165例、断指再植316例及手指再造32例。结果:164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其中5例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恢复血运完全成活;1例患者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患者及家属拒绝探查,最终皮瓣坏死。316例断指再植病例中,308例再植成活,其中26例出现血管危象急诊探查,仅7例出现包括吻合口在内的血管栓塞,16例血管吻合口未栓塞,系因吻合口近端或远端血管挫伤导致的血管栓塞,3例系因单纯的血管痉挛所致;8例坏死病例均为末节挤压离断再植,其中6例获得血管危象探查,探查见其组织损伤严重,血管广泛栓塞,无保留价值,给以行残端修整术,2例患者拒绝手术探查最终坏死。32例再造手指完全成活,其中2例全形再造术后二趾瓣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其系血管扭转引起血管痉挛所致,给以离断调整后重新吻合,最终成活。结论: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可以显着提高血管的吻合质量,增加通畅率;而且,其操作难度并不高,稍加练习即可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第一部分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目的:探讨利用Wister大鼠建立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动物模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健康成年Wister大鼠(体重250g以上)为实验对象,进行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的建立。以成年大鼠尾中动脉(直径约0.5-1.0mm)的近2/3段作为吻合对象建立端端吻合模型;以略小体型大鼠(体重250-300g)的远1/3段的尾中动脉(直径约0.2-0.5mm)为吻合对象建立微血管吻合模型;以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的起始处为吻合对象建立端侧吻合模型;以直接吻合成年大鼠的腹主动脉(直径约1.2-1.8mm)与左肾动脉(直径约0.5-0.9mm)来建立口径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模型。结果: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可以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建立,包括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微血管吻合、口径相差较大的血管吻合。结论:Wister大鼠作为小体型、价格便宜的实验动物,可以建立理想的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模型,而且所建立的血管吻合模型具有可重复性高、简单快捷、易于操作等优点,尤其是利用大鼠尾中动脉进行褥式缝合的练习可以作为显微技术训练的常用方式。第二部分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目的:探讨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差异,评估褥式缝合的优缺点。方法:以成年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以其尾中动脉近1/3段(直径约0.8-1.0mm)作为拟吻合的血管。分别将进行血管缝合的医生按从事显微外科年限分为3组:低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不超过6月的临床医生)36人,中等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6月-1年的临床医生)28人,高水平组(从事显微外科1年以上的临床医生)12人。每组医生分别应用单纯间断缝合及褥式缝合各吻合尾中动脉的10个吻合口,分别记录每个吻合口的缝合时间,并剖开吻合口观察有无外膜嵌入管腔,并记录有外膜嵌入管腔的吻合口数量,将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血管缝合速度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1843±9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925±84秒;中等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752±46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627±30秒;高水平组医生褥式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20±32秒,单纯间断缝合花费的时间为465±27秒。3组医生出现外膜嵌入的比例分别如下:低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2.972±1.028)/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中等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1.750± 1.005)/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高水平组医生单纯间断缝合的出现率为(0.167±0.389)/10,褥式缝合的出现率为0/10。结论:对于具有低中程度显微外科水平的临床医生来说,小、微血管的单纯间断缝合速度较褥式缝合为快,而相对具有较高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褥式缝合反而比单纯间断缝合速度快。这与褥式缝合打结的速度快、打结的个数少有关。更重要的,小、微血管的褥式缝合不管是对什么水平的显微外科医生来说,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血管的褥式缝合就可以完全避免外膜嵌入管腔,实现完全的内膜相对,避免内翻。因而,随着临床医生熟练度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采用褥式缝合小、微血管,不管是在吻合速度上还是吻合质量上都有优势,尤其是能实现100%的外翻。
武艳霞[3](2013)在《回顾性分析64例口腔颌面部异物存留伤的处理效果》文中提出目的:进一步探讨提高口腔颌面部异物的救治水平。方法:通过对64例口腔颌面异物的诊断和治疗加以分析、总结。结果:64例均获满意疗效。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异物的清除应小心慎重,对异物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术进路,有利于提高对异物治疗的救治水平。
钟丽霞[4](2012)在《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临床病理及涎腺内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使用涎腺内窥镜发现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阻塞病因,且对非涎石性阻塞疾病进行药物灌洗治疗,探讨涎腺内镜的诊断治疗价值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组织病理,以指导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8名(65侧涎腺)疑慢性阻塞性涎腺炎患者采用涎腺内窥镜检查,观察其导管系统的病变明确阻塞原因,对非涎石的慢性阻塞性涎腺炎进行0.9%生理盐水冲洗和庆大霉素灌注治疗,一周后及一月后随访,记录其VAS(visualanaloguescale)值,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其VAS值评价疗效。观察81名行涎腺切除手术的慢性阻塞性涎腺炎患者的组织病理改变,总结其特征。结果:对65例涎腺导管系统进行涎腺内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为1例,其余者可以发现以下病理:导管炎症、导管结石、粘性絮状物、粘液栓、脓栓、息肉、粘膜充血、导管狭窄、导管堵塞、导管扩张等,以上病理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与其中一种或多种并存。对于非涎石的慢性阻塞性涎腺炎,行0.9%生理盐水、两支庆大霉素冲洗治疗,一周后复诊,优为17例,良为39例,差为2例,56例均有效,有效率为97%;一月后随访,优为20例,良为34例,差为4例,54例有效,有效率为93%。除了冲洗后立即肿胀外,均未见其它并发症。用SPSS统计软件中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VAS值分别与术后一周、术后一月VAS值之间的差异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58侧腺体均保留,未被切除。观察81例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组织病理,均表现为腺体内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破坏、萎缩,纤维增生,大部分可见导管扩张。结论: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组织病理主要呈慢性炎症改变,经过正确的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如内窥镜诊治可以保留腺体,恢复涎腺功能。涎腺内窥镜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以同期完成冲洗灌洗治疗,有效率高,安全性好,无并发症,是一种微创诊治方法,将进一步不断发展,有望成为阻塞性涎腺疾病主要的诊治且保留腺体的方法。
张新风,王鹏来,王超,程庆涛[5](2009)在《10年石块异物致开口受限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口腔颌面部异物存留软组织内较多见,但异物存留颌面部10余年,尔后致开口受限者临床少见。本文报告1例52岁男性患者,右上颌磨牙后区10年石块异物致开口受限1年余,对其临床表现、X线及CT检查结果、治疗经过进行总结,提示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对颌面部肿物做出尽可能明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游云华,陈林林,谭伟兵[6](2001)在《颌面深部木质异物三例报告》文中认为
游云华[7](2001)在《颞下窝木质异物一例》文中研究指明
丁加根[8](2000)在《口腔颌面部木质异物(附5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林晡[9](2000)在《口腔颌面部异物伤处理的体会》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异物伤处理的最佳方法。方法 :本组 37例 ,金属异物 13例 ,非金属异物 2 4例。其中设计X线参照定位摄影 12例 ,B超及MRI检查定位 6例 ,美兰定位法 4例。结果 :本组异物均手术摘除 ,创口一期愈合。经原创口取出异物 19例 (5 1% ) ,采用口内切口者 11例 (2 9% ) ,口外切口者 7例 (2 0 % )。结论 :选择正确的定位方法和合理的手术切口是异物摘除术成功的关键
陆良钧,蒋德澄,钟志生[10](2000)在《涎腺导管异物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果 |
| 3 典型病例 |
| 4 讨论 |
| 4.1 局部解剖 |
| 4.2 异物性质判断及定位 |
| 4.3 手术入路的选择依据及原则 |
| 4.4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临床应用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典型病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实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小、微血管的显微褥式缝合的模型建立 |
| 材料及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褥式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在小、微血管的显微外科端端吻合中缝合速度与吻合质量的对比性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英文文章Ⅰ |
| 英文文章Ⅱ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异物数量、部位及并发症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术前定位 |
| 3.2 异物切口选择 |
| 3.3 手术方法 |
| 3.4 治疗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
| 3.4.1 急诊原则 |
| 3.4.2 预防感染 |
| 3.4.3 其他注意事项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