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1](2021)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绝大多数病险土石坝属20世纪50~70年代的“三边工程”(边施工、边勘察、边设计),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病险隐患多,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属于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正耗费巨资开展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工作,但病险土石坝安全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已建工程条件影响,耦合作用复杂、技术难度大,而针对不同的隐患和病险,处理方案又很多。支撑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决策的理论方法研究相对滞后,工程中主要依靠工程经验决策,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很可能造成盲目投入。本文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对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作比选研究,为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对土石坝坝体渗漏、坝基渗漏、绕坝渗漏和接触渗漏等主要渗漏类型进行分析和梳理,查找各类渗漏产生的具体原因。针对不同渗漏类型,对主要的防渗加固技术方案进行分类总结,为后续的方案比选提供参考依据。(2)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方法与步骤。针对现有决策指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方案决策理论,提出了决策指标体系建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构建了包含方案经济因素、加固效果的可靠性、施工工期指标、施工安全性指标、施工及后期运行难易程度和环境影响程度6项二级指标及其23项三级指标的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3)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模型。针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当判断矩阵一致性不满足要求,需多次重复修改判断矩阵的问题,利用相容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随后根据信息熵计算方法,确定客观权重,再利用相对熵理论进行主客观权重组合,弥补了传统乘(加)法组合方法的不足。(4)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依托某病险土石坝工程开展工程应用研究,针对该水库存在的防渗问题,拟定了5种不同加固防渗方案。采用传统经济比选法和本文提出的决策方法分别对5种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优选,证明本文决策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使防渗加固综合效果达到最大化。论文取得的相关成果,可为同类型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决策方法和依据,亦可同类土石坝的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参考,为水库大坝安全决策提供思路。
吕云英[2](2020)在《高压旋喷灌浆技术在陈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压旋喷灌浆施工过程简单,施工中噪音低、工期短、造价适中、取材方便,固结后的坝体防渗墙防渗性能优良、耐久性强、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适合应用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文章对高压旋喷灌浆技术在陈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单管高压旋喷,论述了施工参数的确定及施工具体步骤,并对大坝防渗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张辉[3](2020)在《顶山水库大坝除险加固中大坝防渗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顶山水库工程除险加固中大坝存在的渗漏问题,采用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振动沉模混凝土防渗墙+高喷防渗墙、射水法防渗墙+高喷防渗墙3种方法进行大坝防渗加固方案比选,根据其原理、施工方法与技术、施工条件以及三种方法自身的优缺点,选择出一种施工效果较好的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方案进行大坝加固,最后对施工后的大坝进行渗流稳定计算来验证其加固效果,得到加固后大坝渗流稳定满足要求。
胡其顺[4](2019)在《浅谈岭下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单管高压旋喷桩防渗墙的施工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福建省诏安县岭下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分别介绍了单管高压旋喷桩防渗墙的施工要求、灌浆参数、施工流程,详细阐述了该工程中高压旋喷桩防渗墙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控制与检验方法。
袁文铁[5](2019)在《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兴利除害,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如何利用现有施工技术,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实施,发挥作用,产生效益,特别是水库建设,如何解决水库的渗漏问题,使得水库按设计水位蓄水,发挥水库的作用,是工程建设的最终成果和目标。如何选择最为合适的防渗方案,是工程技术人员及学者一直研究的课题。不仅对当下的水利工程建设有着借鉴意义,对已建成的存在病患的水库除险加固有着指导意义。而基于以上背景,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坝体劈裂灌浆加固技术、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搅拌桩防渗墙技术、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帷幕灌浆防渗技术等防渗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总结出劈裂灌浆、套井回填防渗墙技术一般适用于坝体;高压喷射灌浆技术一般用于堤坝地基加固与防渗,适应于所有第四系地层,且处理深度较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多应用于土坝坝基、混凝土闸坝基础、土石围堰堰体和堰基的防渗处理、险坝防渗加固处理等方面,一般适用于粉土、粉质粘土、砂土及直径小于10 mm的卵砾石土层;搅拌桩防渗墙技术一般应用于堤坝地基防渗处理,适用于粒径小于5 cm的各类土层;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既可以用于在建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又可以用于己建水工建筑物的防渗加固处理,对于透水土层厚度不大(10 m左右)的地基,采用垂直铺塑技术防渗比较可靠和有效,对于透水土层比较深厚的地基,一般采用复合土工膜斜墙加铺盖或其它防渗结构;帷幕灌浆适用于坝基岩层的缝隙、空洞处理,深度和范围广。以陕西省彬州市高渠村的红岩河水库为工程实例,在充分分析红岩河水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对水库坝基及坝肩的渗漏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参照类似工程及经验做法,选择防渗帷幕灌浆方案对红岩河水库大坝坝基进行防渗处理,对左、右坝肩砂卵石层采用截渗洞方案处理渗漏问题,对左、右岸强弱风化带岩体防渗采用帷幕灌浆进行防渗处理,防渗处理后通过试蓄水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大坝坝基进行补强帷幕灌浆设计和施工,经过补强帷幕灌浆施工后的试蓄水测试,红岩河水库大坝坝基的渗流量减少了60%,能够有效控制红岩河水库大坝在施工阶段的渗流现象。因库区库底岩层完整,不存在永久渗漏问题,不用做防渗处理。考虑到坝基结合槽下游与坝基砂砾石水平排水层接触部位是一个薄弱部位,除对结合槽部位的土料进行充分压实,坝脚近坝处采用复合土工膜与粘土铺盖相结合防渗,复合土工膜与大坝复合土工膜连接,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红岩河水库防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陈玉雪[6](2019)在《单管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研究——以五长后水库除险加固中应用为例》文中指出文章研究了单管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五长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探讨了施工工艺和主要技术参数,并对灌浆时特殊情况处理进行了说明。
卢永春[7](2018)在《双管高压旋喷补灌技术在万寿寺水库大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分析万寿寺水库大坝渗漏产生原因,认为坝体填筑土不合格、填筑质量不高、长时间运行出现老化现象等是大坝产生渗漏的主因。应急抢险防渗加固采用单管高压旋喷灌浆,因坝体填筑土均匀性不好,相邻旋喷桩之间不能形成有效搭接,未能彻底解决大坝渗漏问题。通过在单管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轴线上游侧0. 5 m处补充布置一排双管高压旋喷灌浆与其套接,形成"单管+双管"双排高压旋喷灌浆套接防渗墙,彻底解决了大坝渗漏问题。
杨起榕[8](2018)在《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在大坪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大坪头水库兴建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当时的资金、技术、施工、管理水平及时代背景,导致水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安全鉴定时发现大坝有漏水及湿坡现象,通过比较,大坝防渗加固采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方案,效果显着。
缪时佳[9](2018)在《新型单管高压旋喷桩在土石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大溪里水库土坝坝体填筑质量较差,坝基填筑土碎石含量高,渗漏问题严重。因坝高超过20m,如采用常规高喷桩防渗墙加固,垂直度难于控制,存在成墙搭接效果不理想的隐患;通过比选,提出采用新型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对坝体进行防渗加固处理,可较好的控制垂直度。施工时通过试桩,研究调整灌浆压力及配比等关键参数,优化施工工艺,有效地解决大坝的渗漏问题,可供类似工程借鉴与参考。
林坤灵[10](2018)在《高压旋喷灌浆技术在土坝防渗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是一种防渗效果较好的土坝防渗技术,在水利工程除险加固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结合漳平西园水库除险加固主坝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对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
| 1.2.2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2 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 |
| 2.1 土石坝主要渗漏类型及原因分析 |
| 2.2 国内外现行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分析 |
| 2.3 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 |
| 2.3.1 坝体防渗加固技术 |
| 2.3.2 坝基防渗加固技术 |
| 2.3.3 涵管结合部位防渗加固技术 |
| 2.4 本章小结 |
| 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 3.1 方案决策方法概述 |
| 3.2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 3.2.1 土石坝除险加固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 3.2.2 决策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 3.2.3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
| 3.2.4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 3.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指标权重确定 |
| 3.4 本章小结 |
| 4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 |
| 4.1 主观赋权法 |
| 4.1.1 相容矩阵分析法 |
| 4.1.2 主观权重法的实施过程 |
| 4.1.3 多专家权重向量的计算 |
| 4.1.4 多层次指标权重 |
| 4.2 客观赋权法—信息熵权法 |
| 4.3 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 |
| 4.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 4.5 本章小结 |
| 5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 |
| 5.1 除险加固水库基本概况 |
| 5.1.1 工程地质 |
| 5.1.2 水库存在问题 |
| 5.1.3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分析 |
| 5.2 除险加固方案拟定 |
| 5.3 除险加固方案渗流与结构稳定计算 |
| 5.3.1 渗流分析 |
| 5.3.2 边坡稳定分析 |
| 5.4 基于传统经济比选分析研究 |
| 5.4.1 经济因素分析 |
| 5.4.2 工期因素分析 |
| 5.4.3 技术成熟性分析 |
| 5.5 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权重计算 |
| 5.5.1 主观权重计算 |
| 5.5.2 客观权重计算 |
| 5.5.3 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 |
| 5.6 模糊综合评价 |
| 5.7 两种方法决策结果对比和分析 |
| 5.8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0 前 言 |
| 1 工程概况 |
| 2 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设计 |
| 3 高压旋喷灌浆施工参数选定 |
| 3.1 试验拟定施工参数 |
| 3.2 试验结果 |
| 4 高压旋喷灌浆施工 |
| 4.1 施工工艺流程 |
| 4.2 施工方法 |
| 4.3 施工注意事项 |
| 4.3.1 浆液制备注意事项 |
| 4.3.2 钻孔注意事项 |
| 1)孔向。 |
| 2)孔序及孔径。 |
| 3)孔深。 |
| 4)孔壁。 |
| 4.3.3 灌浆注意事项 |
| 5 防渗加固效果分析 |
| 5.1 施工质量检查 |
| 5.1.1 开挖检查 |
| 5.1.2 钻孔取芯检查 |
| 5.2 目测效果分析 |
| 6 结 语 |
| 1 工程概况 |
| 2 坝体防渗加固方案比选 |
| 2.1 坝体防渗加固方案比较 |
| 2.2 坝体防渗加固方案选择 |
| 3 加固后渗流安全及稳定复核 |
| 3.1 渗流计算指标 |
| 3.2 计算断面和计算方法 |
| 3.3 计算工况 |
| 4 结论及建议 |
| 1 工程概况 |
| 2 单管高压旋喷桩防渗墙的施工要求、参数和流程 |
| 2.1 施工要求 |
| 2.2 灌浆参数 |
| 2.3 施工流程 |
| 3 施工方法 |
| 4 质量控制与检验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水库和堤坝防渗处理技术 |
| 2.1 水库和堤坝防渗的目的 |
| 2.1.1 防止渗漏损失 |
| 2.1.2 防止渗透破坏 |
| 2.1.3 防止坝基失稳 |
| 2.2 防渗技术措施形式 |
| 2.2.1 水平防渗加固 |
| 2.2.2 垂直防渗加固 |
| 2.3 常用防渗技术研究 |
| 2.3.1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技术 |
| 2.3.2 坝体劈裂灌浆加固技术 |
| 2.3.3 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
| 2.3.4 搅拌桩防渗墙技术 |
| 2.3.5 冲抓套井回填黏土防渗墙技术 |
| 2.3.6 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 |
| 2.3.7 帷幕灌浆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红岩河水库防渗技术研究 |
| 3.1 工程概况 |
| 3.1.1 工程简介 |
| 3.1.2 主要工程量 |
| 3.2 红岩河水库地质研究 |
| 3.2.1 区域地质 |
| 3.2.2 库区工程地质 |
| 3.2.3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 3.3 水库渗漏分析与计算 |
| 3.3.1 水库渗漏分析 |
| 3.3.2 水库渗漏量计算 |
| 3.4 水库防渗处理与设计 |
| 3.4.1 坝基防渗处理 |
| 3.4.2 左、右坝肩防渗处理 |
| 3.4.3 库底防渗 |
| 3.5 灌浆帷幕试验 |
| 3.5.1 试验区段选择 |
| 3.5.2 灌浆工艺与材料 |
| 3.5.3 灌浆试验压力 |
| 3.5.4 试验成果分析 |
| 3.6 坝基前期防渗灌浆 |
| 3.6.1 坝基防渗帷幕设计 |
| 3.6.2 坝基固结灌浆 |
| 3.6.3 前期灌浆施工 |
| 3.6.4 前期灌浆后结果分析 |
| 3.6.5 前期灌浆分析结论 |
| 3.7 坝基补强帷幕灌浆设计 |
| 3.7.1 补强设计的必要性 |
| 3.7.2 补强灌浆试验分析 |
| 3.7.3 补强帷幕防渗设计调整内容 |
| 3.7.4 补强帷幕灌浆施工 |
| 3.8 库区及大坝防渗 |
| 3.8.1 库区防渗 |
| 3.8.2 大坝防渗 |
| 3.9 水库防渗效果检验 |
| 3.9.1 坝基防渗检验 |
| 3.9.2 坝后渗水量观测 |
| 3.10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0 前 言 |
| 1 工程概况 |
| 2 大坝防渗方案 |
| 2.1 单管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设计 |
| 2.1.1 墙体最小厚度D计算 |
| 2.1.2 旋喷桩直径设计 |
| 2.1.3 孔距和排距确定 |
| 2.1.4 旋喷桩交圈厚度计算 |
| 2.2 单管高压旋喷灌浆防渗墙施工工艺 |
| 2.2.1 钻孔 |
| 2.2.2 安放灌浆管 |
| 2.2.3 旋喷注浆 |
| 2.2.4 封孔 |
| 2.3 灌浆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处理 |
| 2.3.1 不返浆 |
| 2.3.2 冒浆 |
| 2.4 高压旋喷防渗墙质量检测 |
| 2.4.1 开挖检查 |
| 2.4.2 钻孔检测 |
| 3 结 语 |
| 1 工程概况 |
| 2 大坝渗漏原因分析 |
| 3 应急抢险防渗加固措施 |
| 3.1 单管高压旋喷防渗 |
| 3.2 缺陷原因分析 |
| 4 双管高压旋喷补灌技术 |
| 4.1 方案确定 |
| 4.2 补灌布置 |
| 4.3 效果 |
| 5 结语 |
| 1 水库加固背景 |
| 1.1 水库概况 |
| 1.2 水库建设过程 |
| 1.3 水库主坝的安全鉴定结论 |
| 2 水库大坝地质条件 |
| 2.1 地形地貌 |
| 2.2 坝体质量评价 |
| 2.3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 3 防渗墙加固设计方案 |
| 3.1 方案一:高压旋喷防渗墙方案 |
| 3.2 方案二:振动沉模+高压旋喷防渗墙方案 |
| 3.3 方案三:射水法混凝土防渗墙方案 |
| 3.4 方案比较 |
| 4 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方案设计 |
| 4.1 防渗墙厚度计算 |
| 4.2 防渗墙布置 |
| 5 防渗墙实施后情况 |
| 1 引言 |
| 2 工程概况 |
| 3 坝体填筑质量评价 |
| 4 新型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的提出 |
| 4.1各方案概况 |
| 4.2各方案优缺点 |
| 5 新型单管高压旋喷防渗墙关键技术 |
| 6 实施效果 |
| 6.1 渗流分析 |
| 6.2 施工检查结果 |
| 6.3 运行效果 |
| 7 结语 |
| 1 工程概况 |
| 2 大坝存在隐患及历次加固情况 |
| 3 大坝防渗方案比选 |
| 4 大坝防渗加固设计 |
| 4.1 高压旋喷防渗墙主要技术参数设计 |
| 4.2 大坝高压旋喷防渗墙设计 |
| 5 试验桩布置 |
| 6 高压旋喷防渗墙施工及质量控制 |
| 6.1 高压旋喷防渗墙施工 |
| 6.2 高压旋喷防渗墙质量控制 |
| 7 高压旋喷防渗墙检测成果 |
| 8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