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在大肠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逯遥[1](2021)在《基于Lnc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研究片仔癀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片仔癀(Pien Tze Huang,PZH)对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及Lnc 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的影响,阐明PZH防治大肠癌转移的作用机制,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体内实验:1.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HCT-116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根据瘤体体积将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与PZH组,PZH组按0.25 g/kg/天进行灌胃给药,对照组按照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隔天测量瘤体体积和体重,连续给药2周后处死裸鼠,剥离瘤体并称重。免疫组化(IHC)检测瘤体组织LYVE-1、VEGF-C和VEGFR-3的表达;Western Blot(WB)检测瘤体组织VEGF-C、VEGFR-3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VEGF-C的含量;RT-q PCR检测瘤体组织Lnc RNA ANRIL表达。2.原位移植瘤模型:采用HCT-116/luc细胞构建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分组和给药同皮下移植瘤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瘤体的生长和转移情况;IHC、ELISA和RT-q PCR实验检测指标同皮下移植瘤模型;HE检测原位移植瘤的肝转移情况。体外实验:1.RT-q PCR检测不同大肠癌细胞株Lnc RNA ANRIL的表达:采用质粒和慢病毒分别构建HCT-116/si ANRIL细胞和HCT-8/ANRIL细胞;运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B检测VEGF-C和VEGFR-3蛋白表达。2.收集HCT-116/si ANRIL和HCT-8/ANRIL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干预HLEC,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CCK-8、Transwell和管腔形成实验检测Lnc RNA ANRIL对HLEC淋巴管生成的影响。3.不同浓度的PZH干预HCT-8/ANRIL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VEGF-C的含量。4.收集HCT-8/ANRIL及PZH(0.25mg/m L)处理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培养HLE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管腔形成实验观察淋巴管生成能力;WB检测MMP-1/-2/-7/-9、VEGFR-3、PI3K、p-PI3K、AKT、p-AKT等蛋白表达。结果:体内实验:1.皮下移植瘤模型:PZH可抑制瘤体体积和重量(P<0.05),但对裸鼠体重无影响;PZH显着抑制瘤组织LYVE-1、VEGF-C和VEGFR-3的表达(P<0.05)、裸鼠血清中VEGF-C的含量(P<0.05)及Lnc RNA ANRIL的基因表达(P<0.05)。2.原位移植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PZH组的瘤体荧光强度明显较弱;PZH显着抑制瘤组织LYVE-1、VEGF-C和VEGFR-3的表达(P<0.05)、裸鼠血清中VEGF-C的含量(P<0.05)及Lnc RNA ANRIL的基因表达(P<0.05);对照组的肝细胞有明显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混乱,肝细胞排列不整齐,而PZH组的肝细胞无水肿及坏死,肝小叶结构正常、分界明显,肝细胞排列整齐,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体外实验:1.Lnc RNA ANRIL在HT-29细胞和HCT-116细胞中表达最高(P<0.05),而在HCT-8细胞中的表达最低;HCT-116/si ANRIL组Lnc RNA ANRIL表达显着低于HCT-116/si NC组(P<0.05);HCT-8/ANRIL组的Lnc RNA ANRIL表达显着高于HCT-8/NC(P<0.05)。Lnc RNA ANRIL沉默和过表达分别抑制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Lnc RNA ANRIL沉默和过表达分别下调和上调VEGF-C蛋白表达(P<0.05)。2.HCT-116/si ANRIL组HLEC细胞密度、活力、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显着低于HCT-116/si NC组;HCT-8/ANRIL组HLEC细胞密度、活力、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显着高于HCT-8/NC组(P<0.05)。3.PZH可降低HCT-8/ANRIL细胞密度、活力和VEGF-C分泌蛋白表达(P<0.05),其中PZH 0.25 mg/m L浓度对HCT-8/ANRIL细胞形态和细胞活力未见显着影响。4.HCT-8/ANRIL组HLEC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HCT-8/NC组(P<0.05),而HCT-8/ANRIL+PZH和HCT-8/NC+PZH组的HLE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则显着降低(P<0.05),且HCT-8/ANRIL+PZH组的HLEC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高于HCT-8/NC+PZH组(P<0.05)。管腔实验结果与迁移和侵袭结果趋势一致;与HCT-8/NC组相比HCT-8/ANRIL组MMP-1/-2/-7/-9、VEGFR-3、p-PI3K和p-AKT蛋白表达上调(P<0.05),HCT-8/NC+PZH组、HCT-8/ANRIL+PZH组分别与HCT-8/NC、HCT-8/ANRIL组相比上述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Lnc RNA ANRIL是PZH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靶标之一。PZH可通过靶向Lnc 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从而发挥其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和达到抑制大肠癌转移和治疗大肠癌的目的。

孙晶晶[2](2020)在《PTEN基因在小鼠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及转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为常见高侵袭转移性肿瘤。研究表明,抑癌基因PTEN突变或表达缺失显着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肿瘤微环境基质细胞PTEN功能状态同样极大地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功能。荷瘤宿主整体PTEN降低或缺失是否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远处转移和转移癌的形成,迄今鲜有研究报道。目的:研究PTEN功能抑制或缺失对小鼠乳腺癌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能力的作用;研究荷瘤小鼠PTEN受抑时能否促进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增殖和远处转移能力。方法:采用PTEN特异性抑制剂VO-Ohpic处理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MTT比色法和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划痕愈合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测定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TEN基因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BALB/c小鼠和C57BL/6J小鼠分别接种4T1细胞和B16细胞,分别建立小鼠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的原位移植瘤模型和转移瘤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观察4T1细胞和B16细胞的体内生长及转移能力。结果:1抑制剂VO-Ohpic可有效抑制4T1细胞和B16细胞的PTEN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2不同浓度VO-Ohpic显着增强4T1细胞和B16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增高。当VO-Ohpic大于800 nmol/L时,逐渐转为抑制效应。200 nmol/L和500 nmol/L VO-Ohpic处理后,4T1细胞和B16细胞的划痕愈合加速,Transwell实验穿膜迁移细胞数和穿Matrigel胶的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同时,AKT和PI3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增高,提示抑制PTEN可激活PI3K-AKT信号调控通路。3采用VO-Ohpic抑制PTEN表达后,4T1细胞和B16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加速、转移能力增高,肺脏、肝脏和肠道均有转移癌灶形成。4小鼠腹腔注射10μg/kg或20μg/kg VO-Ohpic,小鼠肺脏、肝脏和肠道组织PTEN的水平显着降低,4T1细胞和B16细胞接种后原位移植肿瘤生长迅速,并可向肺脏等部位转移而形成转移癌,脏器组织PTEN水平越低则越易形成转移癌灶。移植瘤组织PTEN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1抑癌基因PTEN功能受抑,显着增强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2荷瘤小鼠机体或器官组织PTEN水平降低,显着促进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的原位生长和转移瘤的形成。3 PTEN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小鼠乳腺癌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行为。

杨长成[3](2016)在《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CEACAM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2、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3、探讨CEACAM1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CEACAM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术后病理资料的相关性;2、通过ELISA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CEACAM1水平;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水平;4、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在乳腺癌细胞表达情况,并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比较分析;5、构建CEACAM1过表达载体,通过瞬时转染法在内源性CEACAM1低表达的细胞中过表达CEACAM1;6、进行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力和迁移力的影响;7、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8、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9、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血管新生情况,通过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CEACAM1表达的相关性;10、通过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促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11、ELISA法检测CEACAM1对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s的影响。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CEACAM1染色强度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和乳腺良性疾病组织;2、乳腺癌细胞(BT549,Hs578T,MDA-MB-468,MDA-MB-231,T47D,MCF7)培养上清可溶性CEACAM1水平均低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3、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膜结合型CEACAM1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4、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乳腺癌细胞CEACMA1的表达水平同样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细胞;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CEACAM1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6、细胞水平检测结果表明,高侵袭潜能的乳腺癌细胞CEACAM1mRNA表达明显低于低侵袭或正常乳腺细胞;7、体外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过表达CEACAM1可明显降低乳腺癌细胞BT549和Hs578T的侵袭和迁移能力;8、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EACAM1可引起MMP2/TIMP2平衡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改变;9、CEACAM1可下调STAT3和Smad2磷酸化,但不影响总STAT3和Smad2的表达;10、乳腺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与CEACAM1表达明显负相关;11、过表达CEACAM1的乳腺癌细胞BT549促HUVEC细胞成管能力明显减弱;12、过表达CEACAM1后乳腺癌细胞BT549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明显减少。结论:1、乳腺癌CEACAM1表达水平明显下调;2、CEACAM1可通过调控MMP2/TIMP2和E-cadherin/N-cadherin平衡,以及诱导EMT逆转进而抑制乳腺癌侵袭和迁移能力;3、CEACAM1通过下调乳腺癌细胞分泌VEGF-A进而抑制乳腺癌血管新生。4、综上,CEACAM1在乳腺癌中可能起到抑癌的作用,因此逆转乳腺癌细胞CEACAM1表达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董玮[4](2012)在《基质金属蛋白酶2诱导大肠癌肿瘤细胞增殖与侵袭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结直肠癌(CRC)现阶段是西方国家中死亡率居第3位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每年造成约655000人死亡。虽然结直肠癌在中国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其在中国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结直肠癌的信号传导通路因子已有了深入的研究理解,但我们发现的针对肿瘤预后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的数量还是相对有限的。二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的成员,MMPs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这一生理过程,例如胚胎发育、繁殖、血管生成及组织重构,并且参与一些疾病发展过程中,如关节炎和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在过去的几年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过度表达已经作为肿瘤的生物标志物及癌症的不良预后标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其中大肠癌就是研究热点之一。MMP-2基因编码的酶可以降解细胞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IV型胶原蛋白,从而在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已经在大肠癌、膀胱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及卵巢癌中检测到了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过表达。然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在结直肠细胞癌变过程中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阐明。在本试验研究中,我们评估了二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经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数、远处转移、肿瘤Dukes’分期、肿瘤的侵袭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较高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一个衡量大肠癌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的独立指标。我们使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技术使大肠癌细胞系中MMP-2的表达沉默后,发现与对照组大肠癌细胞相比较,实验组的大肠癌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及肿瘤细胞生长的侵袭性受到明显抑制。我们观察到大肠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 MMP)的蛋白表达水平在随着MMP-2表达下调而减少。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MMP-2是一个与癌变及大肠癌细胞转移相关的重要因素,并且MMP-2可能通过上调VEGF和MT1 - MMP的表达水平促进大肠癌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因此MMP-2为大肠癌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潜在的目标靶点。

巢阳发[5](2011)在《大肠癌MMP-9、VEGF的表达与血瘀证关系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肠癌是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转移是其基本特性,也是大肠癌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而血瘀证是包括大肠癌在内的各种肿瘤常见的临床证候,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治则,但在活血化瘀究竟对肿瘤转移有抑制作用还是有促进作用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看法。对于活血化瘀法能否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如何应用,莫衷一是。那么,究竟血瘀证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相关性如何,便成为问题的关键,但目前尚缺少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对大肠癌转移机制以及活血化瘀方药抗转移机理也缺乏适宜解释途径。本研究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大肠癌血瘀证入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大肠癌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MMP-9、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大肠癌血瘀证与MMP-9、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关系,为大肠癌的中医分型提供一定的依据;分析MMP-9、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准确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帮助,为大肠癌的诊疗提供指导。方法临床研究按照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按治疗组:对照组(1:1)的比例随机分为血瘀证组50例,非血瘀证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MMP-9、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血瘀证与MMP-9、VEGF的关系。全部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个数、VEGF阳性表达程度等分布较均衡,经检验,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临床分期,大肠癌组织病理的淋巴结转移情况、VEGF阳性表达、MMP-9阳性表达、MMP-9阳性表达程度中,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VEGF、MMP-9表达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者表达呈显着性正相关。结论综合分析血瘀证本质理论,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大肠癌血瘀证组大肠癌病理组织中VEGF、MMP-9表达较非血瘀证组多,血瘀证可能为VEGF、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提供物质基础。2.检测MMP-9及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大肠癌血瘀证有辅助诊断作用。3.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大肠癌及其转移的重要准则。

杨幸子[6](201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死亡率在妇科肿瘤中居首位。尽管肿瘤减灭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7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复发率高、易出现耐药,因而患者的5年生存率长期停留在30%左右。基质酶类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MMP-9, Hpa, CL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价值,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对已发表的基质酶类组织含量表达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以期更好、更快地解决上述卵巢巢癌酶学诊断中的主要问题。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217例卵巢恶性肿瘤、101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0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关;CL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Hpa表达与远处转移有关,MMP-9表达与腹腔转移有关。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L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051,P=0.434。P>0.05,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pa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83,P=0.005。两者呈正相关,即Hpa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血清mmp9与CA125的相关系数为0.131,P=0.044,两者呈正相关,即MMP-9含量越高患者,CA125含量也越高。结论:基质酶类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认为几种基质酶类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的指标之一。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目的:构建了三种酶类联合诊断卵巢癌浸润转移诊断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采用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模型建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以250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来建立回归模型,168例血清样本三种酶类含量用于验证所得到模型,并与CA125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最终所建诊断模型为:Logit(P)=14.90-43.24xCL-33.12xhl-43.80xml+71.08x(CLxhl)+55.83x(CLxml)1.模型对于肿瘤性质判断的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82.1%,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任一种标志物单一检测,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有显着意义。2.模型对于肿瘤浸润转移判断的灵敏度为70.4%,特异度为63.9%,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 P值为0.000,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故本模型用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有显着意义。结论:本研究所建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在判断肿瘤性质及进展程度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本实验尽可能收集多的血清样本,但样本量毕竟有限。如能更加大量增加样本量,对模型进行调试及完善,使其更加接近肿瘤实际演进情况,则以诊断模型协助诊断恶性肿瘤有望成为新的辅助诊断模式。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目的:探讨液态芯片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酶类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流式荧光法检测了96例卵巢恶性肿瘤、79例卵巢良性肿瘤及55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几种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基质酶含量的表达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基质酶类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2.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性质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4.3%,Hpa 72.3%,MMP-973.5%;特异度分别为:CL76.0%,Hpa 84.0%,MMP-988.0%。3.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对于判断卵巢肿瘤转移的判断灵敏度分别为:CL867.9%,Hpa 62.5%,MMP-975.0%;特异度分别为:CL66.7%,Hpa 63.0%,MMP-963.0%。4.液态芯片法检测基质酶含量,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性质的检验效能总体上优于ELISA法,尤其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时的特异度明显高于ELISA法。5.液态芯片法与ELISA法检测卵巢恶性肿瘤转移与否的检验效能相差不多。结论:液态芯片是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的综合技术,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有望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基质酶类在卵巢组织中的含量对肿瘤性质的判断。方法:检索CBMdisc光盘数据库、EMBA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确定纳入标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开国内外发表的文献16篇。通过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分析及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两种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生存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包RevMan 4.2.10。结果:在MMP-9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7个研究,OR=11.43,OR95%C1为6.78,19.27,P<0.0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2.在Hpa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6个研究,OR=8.62,OR95%CI为4.57,15.28,P<0.00001。乙酰肝素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有统计学差异;研究间无异质性。3.在CL表达的研究中,纳入的3个研究,OR=2.70,OR95%CI为0.26,27.97,P=0.41。组织蛋白酶在恶性及非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间存在异质性。结论:Meta分析的结果说明恶性组基质蛋白酶及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显着高于非恶性组,组织蛋白酶未见差异。由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均是一些分散的小样本病例,基质酶类在恶性卵巢中的表达作用,尚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基质酶类有望成为最新的卵巢肿瘤标志物。

王雅娟[7](2010)在《EMT及其相关因素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转移是癌症治疗中的难点,乃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大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途径是大肠癌研究的重要内容。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态(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的现象,目前EMT被看成导致肿瘤进展的病理过程,与侵袭和转移有关系。在EMT的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粘附减少,上皮细胞极性丧失,与周围基质细胞的接触减少,细胞迁移和运动能力增强,同时细胞表型发生改变,丧失上皮表型,如角蛋白丝,E-钙粘素(E-cadherin),而获得间质表型,如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连接蛋白,N-钙粘素,a-SMA等。其中E-cadherin水平的下降可以导致细胞的粘附力降低,使细胞获得易于侵袭和转移的特性,E-cadherin表达的丢失已经被认为是EMT最显着的特征。目前认为EMT的发生过程是由精确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调控,由微环境因子作用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将信号转入细胞内,诱导细胞通路的改变,最终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Tiam1基因(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是从鼠T淋巴瘤中克隆出来的基因,全称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几乎在所有的肿瘤细胞中都表达,但表达水平根据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其在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喉癌、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并与侵袭转移密切相关。Tiam1对于控制细胞形态、粘附和运动以及信号传导都有重要作用,并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文献报道结肠癌中高表达Tiam1的细胞也高表达Vimentin,具有更多的转移表型,同时E-cadherin的表达减少。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大肠癌组织中Tiam1与EMT标志物的表达,显示Tiam1的表达与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CK呈正相关,而与间质标志Vimentin呈负相关。证实Tiam1与大肠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其促进大肠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EMT发生有关。并且发现Tiam1基因表达沉默可逆转Lovo细胞的EMT表型,同时其侵袭转移的能力减弱。那么对于不同转移能力的大肠癌细胞,Tiam1与EMT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怎样?两者又有何关系?将在本研究中探讨。TGF-β1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生长因子,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形态,改变其运动及侵袭能力,并能诱导大肠癌细胞发生EMT,此过程由诸多细胞因子和蛋白一起参与,共同调节。MMP-2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外基质,与肿瘤EMT的发生密切相关,影响肿瘤细胞的增值和迁移等行为。由此可见Tiam1、TGF-β1和MMP-2促进肿瘤侵袭转移都与EMT的发生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近年有文献报道EMT与非EMT细胞是共同完成自发转移的过程,EMT细胞通过降解细胞周围基质和血管壁,为非EMT细胞的侵袭转移铺平道路。此观点与以往认为的发生EMT的肿瘤细胞,其迁移能力比非EMT细胞强有不同之处。那么在大肠癌中发生EMT的细胞和非EMT细胞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协同关系呢?本研究将重点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EMT及其相关因素Tiam1、TGF-β1和MMP-2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初步探讨EMT及非EMT的细胞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目的1、检测不同转移能力的大肠癌细胞系中Tiam1与EMT标记物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2、探讨Tiam1、TGF-β1和MMP-2在大肠癌EMT中的关系。3、探讨EMT及非EMT的细胞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1、用Real time-RT PCR法分析Tiaml mRNA, E-cadherin mRNA和Vimentin mRNA在6种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iam1, E-cadherin和Vimentin在LoVo和HT29中的表达;通过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LoVo和HT29的细胞骨架。2、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3例大肠正常组织、85例大肠癌和28例淋巴结转移癌中TGF-β1和MMP-2的表达,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实验Tiam1和E-cadherin在人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结果,探讨Tiam1与TGF-β1,MMP-2在大肠癌EMT中的关系。3、使用TGF-β1长期诱导大肠癌HT29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细胞的Tiam1 mRNA、E-cadherin mRNA和Vimentin 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划痕实验观察刺激前、刺激后及两者混合培养后细胞的迁移运动情况。将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质粒分别转染发生EMT的HT29/TGF-β1和非EMT的HT29细胞,使之分别标记上绿光和红光,两者混合培养,进行划痕实验,观察两种细胞的运动情况。结果1、Tiam1与EMT标记物在不同转移能力的大肠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对样本定量PCR的Ct值进行相对定量计算分析,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SW480, SW620, SW480/M5, HT29, LoVo和LS174T中Tiam1 mRNA表达量的平均秩次分别为13.00,9.67,17.00,2.33,10.00,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9, P=0.011)。E-cadherin mRNA的表达量的平均秩次分别为8.00,14.00,11.00,17.00,2.00,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717, P=0.005)。Vimentin mRNA的表达量秩次分别为11.00,14.00,8.00,4.00,17.00,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225,P=0.006)。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LoVo细胞的Tiam1表达呈阳性(++), Vimentin表达呈强阳性(+++),都定位于胞浆,E-cadherin表达呈阴性(一);HT29细胞的E-cadherin表达呈阳性(++),定位于胞膜上,Tiam1和Vimentin表达阴性(一)。LoVo细胞为长梭形或星芒状,两端有较长较细的突起,细胞浆内可见骨架蛋白成蓝色丝网状结构,胞核周围可见点状肌动蛋白小体,HT29细胞大多呈椭圆形,细胞浆少,丝网状的骨架蛋白结构及点状肌动蛋白小体少。2、Tiam1、TGF-β1和MMP-2在大肠癌EMT中的关系TGF-β1在大肠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的部分病例中表达减弱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TGF-β1在大肠正常组织、大肠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有显着差异X2=55.928,P=0.000);两两比较发现,大肠正常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低于癌组织(Z=-6.913,P=0.000);大肠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低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Z=-2.822,P=0.005);差异均有显着性;但在大肠高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Z=-1.589,P=0.112)。MMP-2在大肠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的部分病例中表达减弱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MMP-2在大肠正常组织、大肠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有显着差异X2=63.079,P=0.000);两两比较发现,大肠正常组织中MMP-2的表达低于癌组织(Z=-6.979,P=0.000);大肠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低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Z=-4.381,P=0.000);差异均有显着性;但在大肠高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Z=-1.854,P=0.064)。Tiam1与TGF-β1、MMP-2表达呈正相关(r=0.209,P=0.015;r=0.486,P=0.000);TGF-p1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与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r=-0.196,P=0.024;r=0.445,P=0.000);MMP-2与E-cadherin的表达无显着相关(r=0.048,P=0.582)。3、EMT及非EMT细胞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10ng/ml TGF-β1连续刺激HT29细胞10d后,Real-time RT-PCR检测HT29中E-cadherin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9,P=0.041),Vimentin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85,P=0.016), Tiam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P=0.414)。刺激前的HT29细胞为椭圆形,呈融合性生长,细胞间的黏附紧密。TGF-β1连续刺激40d后,细胞形态较之前变梭,细胞间连接不紧密,生长分散。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刺激后的HT29细胞蓝色丝网状结构的骨架蛋白明显增多,相邻细胞间骨架连接不如刺激前紧密。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HT29细胞成融合生长,迁移速度不及刺激后的HT29细胞快,两者混合培养后,混合细胞的迁移速度比HT29快,但比刺激后的HT29细胞稍慢,在迁移速度较快的细胞中圆形和梭形的细胞均能见到。使用1μg的红色和绿色荧光质粒DNA转染细胞24h后转染效率最高。混合培养两种发光的细胞,进行划痕实验,48h后可见细胞迁移生长,红色和绿色的细胞在迁移生长的过程中分布均匀。结论1、部分大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是与Tiam1诱导EMT有关的。2. Tiam1、TGF-β1和MMP-2在大肠癌EMT的过程中有可能有着相互协同作用。3、TGF-β1可诱导大肠癌细胞发生EMT。4、大肠癌中EMT化的细胞可以加速非EMT化细胞的侵袭转移速度。

孙力超[8](2009)在《结肠癌肝转移诊断、治疗相关分子靶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在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由80年代的第五位和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和第五位,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结肠癌。结肠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肝转移,发生肝转移的患者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40%,显着低于无肝转移结肠癌患者>70%[2]。因此,对于结肠癌肝转移,尤其是异时性肝转移的早诊和[3]参与的复杂过程[4]。这一特点使我们能够筛选出与结肠癌肝转移相关、能预测结肠癌肝转移风险的分子标志物,从而为临床实行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第一部分研究,我们建立3个模型,用于初筛与结肠癌肝转移密切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在模型一中,我们对oncomine数据库中Graudens[5]、Bittner以及ki[6]等人关于134例已发生肝转移结肠癌原发瘤组织与362例无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瘤组织基因表达谱的荟萃分析数据进行了分析,筛选出200个在有肝转移结肠癌原发瘤组织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根据差异基因的上调倍数、是否具有商业化抗体、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文献调研,最终筛选出6个候选基因,即OPN、BNIP3、ARG1、MAP2、MAP1A以及SNCG。鉴于从该模型中筛选的标志物只能检测出那些能从原发瘤脱落,进入血循环的有转移潜能的癌细胞,但是这些癌细胞不一定适合在肝脏存活、增殖形成肝转移灶[3]。为了提高预测结肠癌肝转移分子标志物的特异性,我们建立了第二个模型:体外从与人肝窦内皮细胞低黏附的结肠癌细胞SW1116与人正常肝窦内皮细胞进行黏附筛选,获得了高黏附的结肠癌细胞亚系SW1116P21。对其进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SW1116P21的增殖、侵袭以及软琼脂克隆形成等功能显着提高;皮下成瘤能力增强。将其接种裸鼠脾脏,在肝脏形成的转移灶数量和大小也明显增加,表明SW1116P21是一株与人肝窦内皮高黏附高肝转移的结肠癌亚细胞系。对该细胞进行了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与亲本细胞相比有102个基因上调表达。根据生物信息学,文献调研以及模型一采用选择标准,最终筛选出CCL2、Cyr61、Axl、GalectinBP 4个结肠癌肝转移候选分子标志物。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示肝转移分子标志物的敏感性、准确性,我们又建立了第三个模型,即分析6例结肠癌原发瘤组织和配对的肝转移灶组织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采用SAM分析获得了在肝转移灶显着上调表达的44个基因,根据文献调研、功能分析从中选择了P-cadherin、OPN、SNCG 3个候选分子作为预测结肠癌肝转移的候选标志物。我们收集了245例标本,包括在141例有肝转移(含异时性肝转移48例)和104例无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瘤组织,并将其随机分成含有117例标本的training组和含有128例的test组。首先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从将3个模型选择出的11个候选分子标志物在20例有肝转移和20例无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其中的4个标志物在有肝转移组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无肝转移组,且p值<0.05。随后将4个标志物在其余病例检测,结果发现P-cadherin、OPN、SNCG以及CCL2在有肝转移组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显着高于无肝转移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OPN、SNCG以及CCL2能很好预测结肠癌肝转移(p<0.05),而P-cadherin被剔除(p>0.05)。为了进一步验证分子标志物预测结肠癌肝转移的能力,我们在training组中对3个标志物进行了留一验证,结果表明这3个分子标志物预测结肠癌肝转移的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90.7%,并且获得了判别公式。将该公式在独立的test组中的128例病人(包括50例未发生肝转移的结肠癌病人,以及78例发生结肠癌肝转移的病人,肝转移病人包括了48例异时性肝转移)进行结肠癌肝转移的预测,预测结果是50例未发生肝转移的病人能够正确判断43个,在发生肝转移的病人能正确判断69个,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8.4%,86%。在48例异时性肝转移标本中正确判断43个,其敏感性及特异性达到89.5%,86%。同时将这3个分子标志物与结肠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OPN、CCL2和SNCG的异常表达与血清CEA含量、TNM分期、肝转移关系紧密。CCL2和SNCG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SNCG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论文第二部分研究是对第一部分中筛选出的在有肝转移灶以及在发生肝转移的结肠癌原发灶高表达的P-cadherin基因在结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功能以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RNA干扰实验结果显示该基因沉默后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运动且增加癌细胞之间的粘附。体内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实验性肝转移。转染小鼠3T3细胞能明显促进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和体内致瘤性。这些结果表明P-cadherin在结肠癌的恶性转化、生长及其肝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功能。分子机制的研究,我们首次发现了P-cadherin一方面下调E-cadherin的表达,并影响α-catenin的定位,抑制癌细胞间的粘附。另一方面,P-cadherin上调β-catenin的表达并同时促进β-catenin从细胞膜向细胞浆、细胞核的转位,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增殖、运动以及转移。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应用3个不同的模型、临床标本以及统计分析,最终获得了3个能很好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尤其是异时性肝转移的分子标志物,CCL2、SNCG、OPN。另一方面,首次发现P-cadherin通过下调E-cadherin和上调β-catenin的表达,影响细胞增殖、运动、黏附、克隆形成,在结肠癌肝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潜在靶点。

虞舒静[9](2009)在《基于通路的大肠癌预后标志物寻找及SPARCL1抑制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谱前列,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近年来,传统治疗手段不断发展,生物靶向治疗新药不断研发,但大肠癌的生存率仍改善不明显,五年生存率仅63.4%左右。影响大肠癌预后的因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在大肠癌远处转移事件中,肝脏是最主要的转移部位,肝转移也是大肠癌病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临床预测及早期干预肝转移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Vogelstein等对大肠癌组织进行了DNA突变分析,发现其中突变较高的几个基因都属于PI3K这条信号传导通路,首次启示我们,肿瘤的基因改变是以通路为单位的,只有从通路出发,才能更科学、更系统、更准确的寻找到合适的标志物。而后在《SCIENCE》上,Vogelstein等又公布了其检测的大肠癌组织中38个组或通路共约140个基因的突变频率,这为我们后续研究大肠癌肿瘤标志物提供了选择的依据。研究目的:1.寻找大肠癌预后相关的标志物,为后续研究大肠癌转移提供线索,并作为潜在的干预靶点2.建立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组合优化模型,预测病人预后,指导临床诊治3.明确大肠癌预后及转移相关标志物SPARCL1(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cysteine like 1)和其相关分子OPN(Osteopontin)、SPARC(Secreted protein acidicand rich in cysteine)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4.明确SPARCL1重组蛋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能否作为大肠癌抗转移治疗的候选靶点基于信号通路的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寻找基于通路水平,选择上述Vogelstein文中所列大肠癌中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3个基因(P53、APC、KRAS)及11条通路(cadherins,axonal guidance,skeletal muscledevelopment,cell-matrix interactions,attractive and repulsive receptors,cytoskeletalremodeling,FSH-beta signaling pathway,Synaptogenesis,GnRH signaling pathway,connective tissue degradation,response to DNA damage stimulus)作为基础,确定了与这些通路及肿瘤均有一定相关的14个标志物(P53、APC、P21ras、E-cadherin、endothelin B receptor、Shp2、ADCY-2、SPARCL1、neuroligin1、hsp27、mmp-9、MAPK(ERK)、MSH2、Rho)作为研究对象;对156例大肠癌病人进行了三年以上的随访,并将其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制备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上述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合分析其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及多个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大肠癌不同生物学特征显着相关的标志物有所重复又略有不同:与生存情况显着相关的标志物是SPARCL1、Shp2、MSH2、E-cadherin、P53、ADCY-2、MAPK。这7个标志物中,SPARCL1、Shp2和MSH2与绝大多数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均呈显着相关,它们的高表达提示着病人较好的预后;SPARCL1是唯一与远处转移显着负相关的标志物;P53主要与TNM分期显着相关;E-cadherin和MAPK主要与术后复发转移显着相关。而其它标志物,如endothelin B receptor、APC和Rho,仅与分化程度或分期相关。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组合及优化将前一部分中SPARCL1、MSH2、P53、MAPK(ERK)、E-cadherin、ADCY-2、Shp2这7个与预后显着相关的标志物,用生物信息学(支持向量机)分析方法对预后标志物进行组合及优化。结果发现,SPARCL1和P53的组合是相对最佳的预后模型,其判别结果是独立于TNM分期的提示病人预后的因素(P<0.001),尤其在Ⅱ、Ⅲ期病人中具有比传统分期更强的判断预后作用。SPARCL1及相关蛋白在大肠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本课题组之前对大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应用整合基因染色体区带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得到差异最显着的染色体区带4q22,其中高表达的主要贡献基因为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低表达的主要贡献基因为SPARCL1(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 like 1)。关于骨桥蛋白基因,目前已有较多报道与大肠癌的肝转移关系密切。而SPARCL1的功能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前一部分研究也发现,SPARCL1与大肠癌远处转移呈显着负相关,提示其可能在肝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SPARCL1、OPN和SPARC在非转移性大肠癌、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及配对的肝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的检测发现,SPARCL1的表达在非转移性大肠癌明显高于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而在大肠癌原发灶及其配对的肝转移灶组织间无显着性差异;OPN的表达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其配对的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而在非转移性大肠癌及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组织间无显着性差异;SPARC的表达在非转移性大肠癌明显低于肝转移性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而在肝转移灶明显低于其配对的大肠癌原发灶组织(P<0.05)。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上述SPARCL1的差异在mRNA水平亦具有显着性意义,但SPARC、OPN的mRNA表达在各组间的差异尚不具显着性意义。另外,应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大肠癌病人血清中OPN、SPARC的浓度,发现血清中OPN和SPARC的含量在伴肝转移的大肠癌病人中均略高于不伴转移的病人,但其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SPARCL1重组蛋白体外干预实验首先,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证实三种大肠癌细胞系RKO、SW480、SW620中无SPARCL1蛋白及mRNA的表达。然后,将特定浓度的SPARCL1重组蛋白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用MTT法及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SPARCL1重组蛋白对这三种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SPARCL1重组蛋白对三种大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无显着性改变,但RKO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而这种抑制作用在SW480、SW620中未能观察到。研究结论:1.基于肿瘤信号通路寻找标志物的思路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且切实可行。2.从通路出发,发现SPARCL1、MSH2、P53、MAPK(ERK)、E-cadherin、ADCY-2、Shp2是与大肠癌预后及多种临床病理特征显着相关的肿瘤标志物。3.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证实,SPARCL1和P53的组合模型判别结果是独立于分期的判断病人预后的因素,而且在Ⅱ、Ⅲ期病人中具有比传统分期更强的判断预后作用。4.在组织中,SPARCL1的表达差异主要在伴/不伴肝转移的大肠癌原发灶组织中,提示SPARCL1表达的降低可能是发生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以作为早期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标志物。5.SPARCL1、OPN和SPARC在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各异,提示这三者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6.在体外实验中,观察到SPARCL1重组蛋白具有抑制大肠癌细胞迁移的能力,但对大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不明显,提示SPARCL1是大肠癌的候选抗转移靶点。

吴传福[10](2009)在《CD-147、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D-147、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讨论二者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实验所用研究材料为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组织标本共计58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方法、X2检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CD-147、MMP-9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1)。2、CD-147、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3、CD-147、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浸润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CD-147、MMP-9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为γ=0.4325,P<0.05)。结论:1.在大肠癌组织中CD-147与MMP-9高表达,在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低表达。2.大肠癌组织中CD-147与MMP-9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二者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大肠癌组织内CD-147与MMP-9之间表达呈正相关系γ=0.4325,P<0.05, CD-147可能作为MMP-9的诱导剂促进其表达。4.CD-147与MMP-9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衡量恶性程度、判断预后等临床监测指标。

二、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在大肠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在大肠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nc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研究片仔癀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与药物
        1.2 动物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常用试剂配制
        2.1 片仔癀溶液配制
        2.2 细胞完全培养基配制
        2.3 MTT溶液配制
        2.4 4%多聚甲醛溶液配制
        2.5 10×TBS溶液配制
        2.6 1×TBST溶液配制
        2.7 5×电泳液的配制
    3 动物实验方法
        3.1 动物模型构建
        3.2 裸鼠体重及皮下移植瘤体积的测量
        3.3 动物取材
        3.4 瘤体组织处理
        3.5 免疫组化实验
        3.6 Western Bolt实验
        3.7 RT-q PCR实验
        3.8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3.9 HE实验
    4 细胞实验方法
        4.1 细胞冻存
        4.2 细胞复苏
        4.3 细胞培养与细胞接板
        4.4 构建沉默和过表达LncRNA ANRIL细胞株模型
        4.5 收集HCT-116/si ANRIL 细胞和HCT-8/ANRIL 细胞上清液干预HLEC
        4.6 PZH对HCT-8/ANRIL细胞模型的影响
        4.7 PZH对LncRNA ANRIL介导HLEC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PZH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1.1 PZH抑制HCT-116 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1.2 PZH抑制HCT-116 细胞皮下移植瘤淋巴管生成
        1.3 PZH抑制皮下移植瘤组织中LncRNA ANRIL基因表达
    2 PZH对裸鼠原位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2.1 PZH降低HCT-116/luc细胞原位移植瘤的荧光强度
        2.2 PZH抑制HCT-116/luc细胞原位移植瘤的肝转移
        2.3 PZH抑制HCT-116/luc细胞原位移植瘤淋巴管生成
        2.4 PZH抑制原位移植瘤组织中LncRNA ANRIL基因表达
    3 构建LncRNA ANRIL沉默和过表达大肠癌细胞株,以验证LncRNA ANRIL的差异表达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3.1 检测LncRNA ANRIL基因的表达水平
        3.2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对大肠癌细胞形态、活力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3.3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对大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4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对大肠癌细胞中VEGF-C蛋白表达的影响
    4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淋巴管生成能力的影响
        4.1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形态和活力的影响
        4.2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4.3 LncRNA ANRIL差异表达的肿瘤细胞上清液对HLEC管腔形成的影响
    5 PZH对 HCT-8/ANRIL细胞活力和VEGF-C分泌蛋白的影响
    6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HLEC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6.1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HLEC细胞形态及活力的影响
        6.2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HLEC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6.3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HLEC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
        6.4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MMPs家族及VEGFR-3 蛋白表达的影响
        6.5 PZH对 LncRNA ANRIL介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编码RNA调控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PTEN基因在小鼠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及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PTEN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增殖和转移
    1 PTEN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1 PTEN基因的结构
        1.2 PTEN基因的功能
        1.2.1 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1.2.2 抑制细胞的粘附和迁移功能
        1.2.3 诱导细胞周期阻滞
        1.2.4 抑制新生血管生成
        1.2.5 调控胚胎的正常发育
        1.2.6 其它
    2 PTEN基因相关的调控信号通路
        2.1 PTEN/Pl3K/AKT/mTOR信号通路
        2.2 PTEN/FAK/p130cas信号通路
        2.3 PTEN/ERK/MAPK信号通路
        2.4 其它信号通路
    3 PTEN基因与肿瘤细胞增殖
    4 PTEN基因与肿瘤细胞凋亡
    5 PTEN基因与肿瘤浸润转移
    6 PTEN基因与肿瘤耐药性
    7 PTEN基因与肿瘤微环境
    8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PTEN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常用缓冲液、试剂的配制及准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和动物饲养
        2.2.2 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和观察
        2.2.2.1 MTT法检测4T1的增殖活性
        2.2.2.2 细胞集落形成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活性
        2.2.3 定量RT-PCR检测PTEN基因的表达
        2.2.3.1 引物序列
        2.2.3.2 细胞内总RNA抽提
        2.2.3.3 cDNA合成
        2.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4 细胞侵袭和迁移检测
        2.2.4.1 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的侵袭及迁移
        2.2.4.2 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
        2.2.5 FCM检测细胞周期
        2.2.6 Western-blotting法测定相关蛋白的表达
        2.2.6.1 蛋白样品制备
        2.2.6.2 BCA法对蛋白质进行定量
        2.2.6.3 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蛋白
        2.2.6.4 转膜
        2.2.6.5 封闭及抗体孵育
        2.2.6.6 ECL发光显色及分析
        2.2.7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VO-Ohpic有效抑制乳腺癌4T1 细胞PTEN表达
        3.2 PTEN功能降低促进乳腺癌4T1细胞的增殖
        3.3 抑制PTEN增强乳腺癌4T1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
        3.4 抑制PTEN可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
        3.5 4T1细胞PTEN功能受抑促进其在体内的生长与转移
        3.6 小鼠机体PTEN功能受抑促进乳腺癌的生长与转移
    4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PTEN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常用缓冲液、试剂的配制及准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和动物饲养
        2.2.2 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和观察
        2.2.2.1 MTT法检测B16细胞的增殖活性
        2.2.2.2 结晶紫染色观察B16细胞的增殖活性
        2.2.3 定量RT-PCR检测PTEN基因的表达
        2.2.3.1 引物序列
        2.2.3.2 细胞内总RNA抽提
        2.2.3.3 cDNA合成
        2.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4 细胞侵袭和迁移检测
        2.2.4.1 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B16 细胞的侵袭及迁移
        2.2.4.2 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
        2.2.5 FCM检测细胞周期
        2.2.6 WB法测定相关蛋白的表达
        2.2.6.1 蛋白样品制备
        2.2.6.2 BCA法对蛋白质进行定量
        2.2.6.3 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蛋白
        2.2.7 动物实验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VO-Ohpic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 细胞PTEN表达
        3.2 PTEN功能降低促进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增殖
        3.3 抑制PTEN增强黑色素瘤B16细胞的迁徙和侵袭能力
        3.4 抑制PTEN可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
        3.5 B16细胞PTEN受抑增强其在体内的生长与转移
        3.6 小鼠机体PTEN功能受抑增强恶性黑色素瘤的生长与转移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EACAM1 在乳腺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质金属蛋白酶2诱导大肠癌肿瘤细胞增殖与侵袭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MMPs概述:MMPs定义、来源、结构、分类
    1.2 MMPs的激活及活性调节
    1.3 MMPs活性的作用及功能
    1.4 MMPs在肿瘤中的表达
    1.5 MMPs与RNA干扰技术
    1.6 立题依据及创新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人大肠癌组织中MMP-2表达检测
        2.1.1 主要仪器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3 组织及标本来源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1.5 实验方法
    2.2 MMP-2对人大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2.1 主要仪器
        2.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3 细胞来源
        2.2.4 试剂及抗体来源
        2.2.5 主要试剂配制
        2.2.6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人大肠癌组织中MMP-2 mRNA的表达
    3.2 人大肠癌组织中MMP-2免疫组化染色
    3.3 人大肠癌MMP-2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3.4 人大肠癌MMP-2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3.5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7 Boyden小室模型检测大肠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变化
    3.8 Western blot检测MMP-2通路蛋白表达差异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大肠癌MMP-9、VEGF的表达与血瘀证关系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大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s)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VEGFRs)
        三、VEGF促进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四、VEGF在大肠癌中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大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概况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9生物学特性
        三、基质金属蛋白酶-9促进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四、MMP-9在大肠癌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大肠癌血瘀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祖国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二、大肠癌血瘀证促进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实验研究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实施方法
        三、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四、总结与资料保存
    第二节 统计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大肠癌组织中两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三、大肠癌病理组织中血瘀证与VEGF表达的关系
        四、大肠癌病理组织中血瘀证与MMP-9表达的关系
    第四节 讨论
        一、血瘀证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二、血瘀证、MMP-9、VEGF三者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三、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大肠癌及其转移的重要准则
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主要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发生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文献综述)
    1.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主要分子机理
        1.1 关于肿瘤转移存在的两种学说
        1.2 基因调控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
        1.2.1 癌基因
        1.2.2 抑癌基因
        1.2.3 肿瘤转移促进基因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1.3 糖类复合物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1.4 凝集素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1.5 细胞黏附分子及其在肿瘤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2.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生物行为
        2.1 细胞外基质
        2.2 细胞黏附
        2.3 蛋白酶分泌
        2.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2.3.2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2.3.3 组织蛋白酶
        2.3.4 乙酰肝素酶
        2.4 细胞运动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3.1 肿瘤血管生成
        3.2 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
        3.3 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
        3.4 肿瘤细胞定位生长,转移灶形成
        3.5 转移的休眠
        3.6 肿瘤转移的器官特异性
    4.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
        4.1 局部蔓延
        4.2 盆腹腔种植
        4.3 淋巴转移
        4.4 血行转移
    5.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6. 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诊断
        6.1 影像学诊断
        6.1.1 超声检查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2 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3 MRI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1.4 PET-CT在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6.2 肿瘤标志物检测
        6.3 基因标志物
    7. 卵巢恶性肿瘤的治疗
        7.1 手术治疗
        7.1.1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范围
        7.1.2 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注意事项
        7.1.3 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
        7.1.4 二探术
        7.1.5 大网膜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7.1.6 腹后淋巴结清扫术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
        7.1.7 阑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7.1.8 脾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7.1.9 肠道切除在卵巢癌治疗评价
        7.1.10 手术并发症
        7.2 化学治疗
        7.2.1 新辅助化疗
        7.2.2 晚期卵巢癌的术后化疗
        7.2.3 化疗药物、方案及途径
        7.3 介入治疗
        7.4 卵巢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
        7.5 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
        7.5.1 自杀基因疗法
        7.5.2 抗肿瘤多重耐药(MDR)基因治疗
        7.5.3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7.6 卵巢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7.6.1 主动免疫治疗
        7.6.2 被动免疫治疗
    8. 目前有关有关肿瘤基质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血清MMP-9、Hpa、CL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2.3 主要试剂
        2.4 试剂配制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 血清收集
        3.2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上述蛋白酶浓度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步骤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酶蛋白浓度的比较
        5.1.1 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5.1.2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5.1.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L、Hpa、MMP-9含量与其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5.1.3.1 不同病理类型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5.1.3.2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与组织分化程度几种基质酶含量比较
        5.1.3.3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淋巴结及大网膜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5.1.3.4 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盆、腹腔及远处转移情况与几种基质酶含量关系
        5.2 术前血清基质酶类的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分析
        5.2.1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CA125的含量在临床诊断及判断浸润转移的价值
        5.2.2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含量与CA125含量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5.2.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类与CA125对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5.3 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与CA125的关系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清基质酶类含量联合检测判断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统计学方法
        2.3 模型建立的原理及方法
        2.3.1 原理
        2.3.2 模型建立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3.1 模型建立过程
        3.2 CA125与CL、Hpa和MMP-9判断结果的差异性比较结果
        3.3 建立联合诊断模型
        3.4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数学验证
        3.5 血清CL、Hpa和MMP-9含量联合检测模型的临床应用验证
        3.5.1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性质的ROC曲线比较
        3.5.2 模型及非模型术前判断肿瘤浸润转移的ROC曲线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态芯片检测血清MMP-9、Hpa、CL的临床验证试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血清标本来源
        2.2 主要仪器及器材
        2.3 主要试剂
        2.4 血清收集
        2.5 芯片制备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CL,MMP-9,Hap抗体-微球交联结果
        3.2 液态芯片检测对照组、良性组与恶性组血清酶蛋白的含量
        3.3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性质的价值
        3.4 液态芯片法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基质酶含量判断肿瘤转移的价值
        3.5 液态芯片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的效能比较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几种基质酶类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检索)方法
        2.2 资料选择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和方法学质量评估
        2.4 统计方法
    3. Meta分析结果
        3.1 入选研究资料的特征性描述
        3.2 分析结果
        3.2.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2.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2.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Meta分析
        3.3 偏倚分析
        3.3.1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3.2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3.3 组织蛋白酶在卵巢肿瘤表达的Funnel plot图
        3.4 异质性分析及模型的选择
        3.5 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7)EMT及其相关因素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EMT及其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二、Tiam1基因与肿瘤的关系
    三、与EMT有关的信号通路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不同转移能力大肠癌细胞Tiam1的表达及其与EMT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iam1、TGF-β1、MMP-2表达及其与大肠癌EMT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EMT及非EMT细胞在大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Tiam1诱导肿瘤EMT的可能信号通路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的经验及总结
全文小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统计学证明
致谢

(8)结肠癌肝转移诊断、治疗相关分子靶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索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分子的筛选鉴定
    摘要
    前言
    一.材料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细胞系
        2.组织标本
        3.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4.抗体
        5.常用试剂及耗材
        6.RT-PCR引物(英俊公司合成)
        7.主要仪器及厂家
        8.计算机分析软件
        (二) 实验方法
        1.细胞培养
        2.细胞总RNA的提取
        3.RT-PCR
        4.细胞蛋白的提取
        5.细蛋白定量-BCA法
        6.WESTERN BLOT
        7.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8.统计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一) ONCOMINE的数据库分析筛选预示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
        1.KI_COLON数据的荟萃分析
        2.BITTNER_COLON数据分析
        3.GRAUDENS_COLON数据分析
        4.数据库的联合分析
        5.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候选标志物的确定
        (二) 与人肝窦内皮高黏附高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1.9种结肠癌细胞与人肝窦内皮体外黏附实验
        2.体外筛选与肝窦内皮高黏附的结肠癌亚细胞系SW1116P21
        3.高黏附结肠癌细胞SW1116P21生物学特性分析
        (1) 体外黏附能力的分析
        (2) 体外侵袭能力的的分析
        (3) 体外增殖能力的分析
        (4) 体外克隆形成的分析
        (5) 细胞形态
        (6) 高黏附结肠癌细胞SW1116P21体内致瘤实验
        (7) 实验性肝转移分析
        4.高黏附高肝转移结肠癌亚细胞系SW1116P21基因表达谱分析
        (三) 人结肠癌原发瘤与配对肝转移灶的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1.结肠癌及肝转移病例及组织标本采集
        2.结肠癌原发瘤及肝转移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芯片分析
        3.结肠癌原发瘤以及配对肝转移标本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差异基因的SAM聚类分析
        5.RT-PCR验证候选差异表达基因
        (四) 预示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汇总
        (五) 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候选分子标志物的初筛
        1.候选标志物的检测
        (六) 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分子标志物的鉴定与确证
        1.候选标志物以及临床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2.候预示结肠癌肝转移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判别分析
        3.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结肠癌肝转移预测能力的评价
        4.OPN、SNCG、CCL2的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
        5.OPN、SNCG、CC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6.OPN、SNCG、CCL2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基因P-CADHERIN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摘要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2.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3.实菌株与质粒
        4.主要试剂
        5.PCR引物(由INVITROGEN合成)
        (二).实验方法
        1.RT-PCR分析
        2.WESTERN BLOTTING
        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质粒构建、细菌转化及质粒提取
        5.细胞体外实验
        (1) 哺乳动物细胞转染
        (2) 细胞聚集实验
        (3) 细胞增殖分析
        (4) 划痕迁移实验
        (5) TRANSWELL迁移、侵袭分析
        (6)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6.动物实验
        (1) 裸鼠致瘤实验
        (2) 实验性转移
        7.统计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一) 结肠癌肝转移过表达基因的筛选
        (二) P-cadherin基因在结肠癌的功能研究
        1.P-cadherinRNAi对结肠癌细胞Lovo的功能的影响
        (1) P-CADHERIN SHRNA质粒构建
        (2) 稳定转染敲降细胞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3)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黏附的影响
        (4)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运动的影响
        (5)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
        (6) 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7)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裸鼠致瘤实验的影响
        (8) 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2.转染P-cadherin对3T3细胞的影响
        (1) P-cadherin表达质粒的构建
        (2) P-cadherin对3T3克隆形成的影响
        (3) P-cadherin增殖的影响
        (4) P-cadherin对3T3细胞裸鼠致瘤实验的影响
        (三) P-cadherin基因促进结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
        1.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中β-catenin的影响
        (1) Western blot检测
        (2) 固定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P-cadherin RNAi对Lovo细胞中E-cadherin的影响
        (1) Western blot检测
        (2)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3.P-cadherin、E-cadherin以及β-catenin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1) E-cadherin以及β-catenin的表达
        (2) P-cadherin、E-cadherin和β-catenin的临床相关性
    讨论
    小结
全文小结
综述 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一.介导结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
        (一)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1.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
        (1) MMP-3
        (2) MMP-7
        (3) MMP-9
        (4)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2.丝氨酸蛋白酶类
        3.天门冬酰胺蛋白酶类
        4.半胱氨酸蛋白酶类
        (二) 细胞粘附性的改变
        1.整合素
        2.钙黏蛋白
        (1) E-cadherin
        (2) N-cadherin
        (3) LI-cadherin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1) ICAM-1
        (2) VCAM-1
        (3) CEA
        4.选择素
        (1) E-Selectin
        (2) P-Selectin
        (3) L-Selectin
        5.其他黏附分子
        (1) 骨桥蛋白
        (2) CD44
        (三) 细胞凋亡
        1.FAS/FASL
        2.TRAIL
        3.CASPASE-3
        (四)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1.VEGF
        2.ANG-2
        3.COX-2
        4.IGF-Ⅰ
        (五)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CXCL12-CXCR4
        2.CXCR1/CXCL8
        3.CCL19/CCL21/CCR7
        4.IL-8
        (六) 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
        1.EGFR
        2.IGF-IR
        3.C-MET
        4.FGFR
        5.PDGFR
        (七) 转移抑制基因
        1.NM23
        2.KAI1
        3.MRP1/CD9
        4.DRG-1
    二.研究结肠癌转移分子机制的临床意义
        (一) 筛选鉴定预示结肠癌转移及其预后的相关分子标志物
        1.预示结肠癌分期分级的相关分子
        2.预示结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
        (二) 筛选鉴定靶向治疗结肠癌转移的相关分子靶标
        1.靶向治疗结肠癌转移有望提高五年生存率。
        2.针对结肠癌转移相关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
        (1) 贝伐单抗
        (2) 西妥昔单抗
        (3) 塞莱昔布
        (4) SU5416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待发表论文
    参加会议
    主要荣誉
基金资助情况

(9)基于通路的大肠癌预后标志物寻找及SPARCL1抑制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及术语表
目次
1 引言
2 基于信号通路的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寻找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大肠癌预后相关标志物的组合及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SPARCL1及相关蛋白在大肠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SPARCL1重组蛋白体外干预实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作者简历

(10)CD-147、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英文及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综述
第二章 正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免疫组化学检测
        2.1.3 染色评估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CD-147、MMP-9 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2.2.2 CD-147、MMP-9 与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2.2.3 CD-147、MMP-9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2.2.4 CD-147、MMP-9 表达的相关性
    2.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物在大肠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ncRNA ANRIL/VEGF-C/PI3K/AKT通路研究片仔癀抑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机制[D]. 逯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PTEN基因在小鼠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及转移中的作用研究[D]. 孙晶晶. 兰州大学, 2020(01)
  • [3]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 杨长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4]基质金属蛋白酶2诱导大肠癌肿瘤细胞增殖与侵袭的试验研究[D]. 董玮. 吉林大学, 2012(09)
  • [5]大肠癌MMP-9、VEGF的表达与血瘀证关系的临床病理研究[D]. 巢阳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种酶类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及诊断模型的建立[D]. 杨幸子.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7]EMT及其相关因素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D]. 王雅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8]结肠癌肝转移诊断、治疗相关分子靶标的研究[D]. 孙力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11)
  • [9]基于通路的大肠癌预后标志物寻找及SPARCL1抑制转移的研究[D]. 虞舒静. 浙江大学, 2009(10)
  • [10]CD-147、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吴传福. 吉林大学, 2009(09)


大肠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基质金属蛋白酶论文 肿瘤异质性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上一篇:针灸“治未病”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_覃亚龙
下一篇: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