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瘦素基因和其他相关激素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瘦素基因与其他相关激素(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强[1](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但懿琳[2](2021)在《瘦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结缔组织病,以持续性滑膜炎、全身炎症和产生自身抗体为主要特征。瘦素(leptin)是脂肪组织分泌的最主要的脂肪因子之一,在控制能量代谢和调节代谢-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瘦素与自身免疫及炎症有关,且有证据显示瘦素可能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进程,但尚未有研究报道中国人群中瘦素基因多态性与RA的关联。本研究拟探究瘦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RA遗传易感性及主要实验室指标间的关联,比较瘦素血浆水平在RA和健康对照间的差异,并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探讨遗传预测的循环瘦素表达水平与RA发病风险间的因果关联。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部分: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因分型阶段,纳入595例RA病人和599例健康对照。RA病例招募于中科大附一院和安医大附一院的风湿免疫科,均符合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联盟合作修订的RA分类标准。健康对照招募于安医大附一院的健康体检中心。通过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proved multiple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i MLDR)探讨瘦素基因SNP位点(rs10244329、rs2071045、rs2167270)与RA的遗传易感性以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关联。表达水平阶段纳入103名RA病例和95名健康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评估受试对象血浆瘦素水平。第二部分: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探讨遗传预测的循环瘦素水平与RA发病风险间的因果关联。本研究中与循环瘦素水平相关的SNPs来源于已发表的样本量为33987的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共6个与循环瘦素水平密切相关(P<5*10-6)且相互独立(R2<0.01)的位点被纳入。与RA相关的SNPs来源于另一项GWAS荟萃分析,包含14361例RA病例和43923例健康对照。为保证暴露和结局的样本在遗传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我们仅纳入了基于欧洲人群的数据。通过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模式法以及加权中位数法等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以比值比(odds ratio,OR)作为评价指标对循环瘦素水平与RA发病风险间的因果关联进行评估。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用于评估纳入的SNPs与结局RA风险间存在的水平多效性;留一法用于敏感性分析,余下SNPs的因果效应采用逆方差加权法评估;并采取Cochran’s Q统计量检验被纳入作为工具变量的SNPs间的异质性。研究结果(1)位点rs2167270、rs2071045、rs10244329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在两组间的分布亦无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基因多态性与RA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s10244329、rs2071045、rs2167270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anti-CCP)阳性和anti-CCP阴性、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阳性和RF阴性的RA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ELISA实验结果表明RA病例与健康对照血浆瘦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17),且血浆瘦素水平在anti-CCP阳性和anti-CCP阴性、RF阳性和RF阴性的RA患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2)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循环瘦素水平与RA发病风险间无因果关联,逆方差加权法(OR=1.506,95%CI=0.857-2.646,P=0.154),MR-Egger回归(OR=2.360,95%CI=0.180-30.866,P=0.548),加权中位数法(OR=1.496,95%CI=0.750-2.984,P=0.271),加权模式法(OR=1.404,95%CI=0.679-2.905,P=0.402)。工具变量与结局间不存在水平多效性(截距=-0.016,SE=0.046,P=0.743)。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定,无对最终因果效应有显着影响的SNP。纳入的SNPs间无显着异质性(Cochran’s Q=1.514,P=0.911)。结论本研究发现瘦素基因rs10244329、rs2071045、rs2167270位点多态性与RA患者遗传易感性及主要实验室指标无关。且遗传预测的循环瘦素水平与RA发病风险间不存在因果关联。

万佳玮[3](2020)在《不同抗性淀粉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让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了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肠道菌群与饮食和健康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在此背景下,营养科学重新强调了膳食纤维的重要作用。而抗性淀粉(RS)作为一种重要的膳食纤维也被广泛研究并发现了多种健康效应。考虑到食物基质的结构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生理效应的影响以及对其摄入剂量的限制,我们试图着眼于“完整食物”探究RS的作用效果和剂量需求,以期有效地为实际生活中的饮食方案提供参考。具有不同RS含量的三个大米品种分别加入到高脂和低脂的小鼠饮食中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饲养8周后收集血液、肝脏、结肠、脂肪等组织以及粪便和结肠内容物等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日常以大米的形式摄入RS,摄入剂量受到限制,与额外添加纯化的RS相比,许多生理指标并未显着受到不同RS水平的影响。但MRS大米和HRS大米仍能够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组织重量和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加。并且检测到多个生理指标与脂肪组织重量变化显着相关。此外,HRS大米还能够显着刺激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2.本研究所给予的高脂水平和不同的RS水平对肝脏代谢稳态的影响不大,大多数标记基因表达水平和代谢物浓度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说明不同RS含量的大米作为日常饮食并不会显着影响基于肝脏的脂质代谢过程。3.HRS大米饲喂的高脂饮食小鼠体内进入脂肪细胞的甘油三酯显着减少,同时该组小鼠脂肪细胞中整个脂肪酸代谢通路上的标记基因水平降低、脂肪因子基因表达水平降低。阐明了HRS大米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组织重量增加的原因,但MRS大米引起变化的机制尚不明确。4.分析结肠组织中SCFA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发现仅有肠道进食响应激素PYY和结肠上皮细胞增殖标记蛋白Ki67的基因表达水平在LF-HRS组显着增加,其他肠道功能不显着。5.通过基于16S r RNA扩增子测序的微生物组学方法,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手段全面分析不同RS含量大米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菌群结构显着受到不同RS含量大米的影响,并且主要菌群的丰度变化和生理指标变化之间具有多项显着相关关系。此外,基于菌群测序结果预测的基因家族和功能通路以及建立的分子生态网络也都显着受到不同RS含量大米的影响。最后,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发现,RS发挥不同生理功能的浓度阈值不同,其中部分生理效应由升高的RS水平通过调节菌群组成提高SCFA产量而实现。此外,高脂饮食会影响机体对不同水平RS的响应灵敏度;同时,相比于饲喂HRS大米,饲喂LRS大米时小鼠对高脂饮食的刺激更加敏感。

陈镝,赵妍妍,梁向艳,张丽君,魏兰兰,谢荣,张小春,苏兴利,赵玉峰[4](2020)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抑制脂肪细胞瘦素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明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调控脂肪细胞瘦素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以3T3-F442A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瘦素mRNA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FGF21显着下调脂肪细胞瘦素mRNA表达水平,FGF21受体抑制剂BGJ-398完全阻断此作用。FGF21上调脂肪细胞ERK1/2和AMPK的磷酸化水平,ERK1/2抑制剂SCH772984和AMPK抑制剂Compound C分别可部分阻断FGF21抑制瘦素基因表达的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可完全阻断FGF21的抑制作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和Akt抑制剂AZD5363对FGF21抑制瘦素基因表达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提示,FGF21可能通过FGF受体激活脂肪细胞ERK1/2和AMPK两条信号途径,抑制瘦素基因表达。

王艳明[5](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肠道菌群与Ⅱ型糖尿病(T2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引起肠渗透性的增加,促使脂多糖等毒性物质透过肠粘膜系统进入血液,引起胰岛素敏感器官的低度炎症及胰岛素抵抗,加速糖尿病进程。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糖尿病作用。前期研究已初步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发酵的驼乳能改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血脂代谢,其可能与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有关,但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具有抗糖尿病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抗糖尿病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首先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药效学作用;其次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以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C57BL/Ks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以db/db小鼠作为T2D模型组。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低剂量及高剂量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组。所有组平行操作干预六周。试剂盒检测各组鼠血糖参数(FBG、OGTT、AUC、Hb Alc、C肽)及血脂(TG、TC、HDL-C、LDL-C)参数指标,HE染色观察胰腺、肝脏、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形态,验证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药效学作用。第二部分:提取各组鼠粪便细菌总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核酸蛋白仪检测细菌总DNA纯度及浓度,q RT-PCR构建目标菌群标准曲线及检测目标菌群含量,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第三部分(一):1)气相色谱法检测粪便中乙酸、丙酸及丁酸含量,Elisa、q 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血浆GLP-1含量、GLP-1R基因以及GLP-1蛋白表达,q RT-PCR检测结肠组织前胰高血糖素(GCG)、前激素转化酶1/3(PC1/3)、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GPR41m RNA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激活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及GPR41活性,并上调GCG、PC1/3 m RNA表达,诱导GLP-1分泌;2)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炎症因子(IL-1β、TNF-α、IFN-γ、NF-κB、p-NF-κB、ICAM-1、VCAM-1)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抗氧化物酶(SOD、CAT及GSH/GSSG)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insulin蛋白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改善胰腺功能;3)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PI3K及AKT)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胰腺凋亡。第三部分(二):1)试剂盒检测粪便及血清中脂多糖(LPS)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炎症因子(ICAM-1、VCAM-1、NF-κB、p-NF-κB)表达,q 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Claudin-1、Occludin-1、ZO-1、Mucin-2)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减少LPS生成,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表达,改善肠屏障功能;2)q RT-PCR检测结肠组织抗氧化酶(CAT、SOD1、GR、GSH-Px等)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抗氧化作用抑制结肠氧化应激损伤;3)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1极化因子(IL-1β、TNF-α、IFN-γ等)、M2极化因子(IL-10、Arg-1、TGF-β等)及TLRs/My D88/NF-κB表达,明确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是否能通过TLRs/My 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结肠M2型极化。结果:第一部分: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降低FBG、Hb A1c含量,升高C-肽含量及口服葡萄糖耐受能力,具有降血糖作用;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降低TG、TC、LDL-C含量,具有降血脂作用;3)HE染色结果显示,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改善db/db鼠胰腺、肝脏及脂肪形态。第二部分: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减少Firmicutes/Bacteroidetes、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大肠埃希菌属(Escherichia coli)含量;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及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无影响。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增加db/db鼠产短链脂肪酸菌,包括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罗斯伯里氏菌属(Roseburia)、柔嫩梭菌属(Clostridium leptum)、普氏菌属(Prevotella);第三部分(一):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增加丙酸及丁酸含量,上调GPR43、GPR41、GCG、PC1/3m RNA表达,增加结肠GLP-1分泌;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抑制炎症因子及黏附分子(NF-κB、p-NF-κB、ICAM-1、VCAM-1)表达,增加血清抗氧化物酶(CAT、SOD、GSH/GSSG)活性,改善胰腺功能;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胰腺凋亡。第三部分(二):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减少血清及粪便LPS含量,抑制粘附(ICAM-1、VCAM-1)表达、促进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Claudin-1、Occludin-1、ZO-1、Mucin-2)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促进结肠抗氧化物酶CAT、SOD1、GSH-Px m RNA表达,下调i NOS及COX-2 m RNA表达,抑制结肠氧化应激损伤;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能抑制TLRs/My 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结肠由M1型促炎极化转为M2型抗炎极化。结论:1)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有效降低db/db鼠血糖及血脂,改善胰腺、肝脏、附睾白色脂肪形态,具有抗糖尿病药效学的作用;2)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丙酸及丁酸,激活GPR43及GPR41活性,并增加GCG及PC1/3m RNA表达,促进GLP-1分泌;3)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能增加血清抗氧化物酶活性,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以及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胰腺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4)乳源性复合益生菌显着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及其代谢产物LPS含量,增加结肠抗氧化物酶活性,抑制黏附分子表达,上调紧密连接蛋白及黏蛋白表达,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通过抑制TLRs/My D88/NF-κB信号通路诱导结肠M2型极化。

高铎,魏婧雅,孙鹏[6](2019)在《营养因子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瘦素是由脂肪细胞中的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类激素,由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作用于下丘脑并发出可用能量储备的信号,进而抑制食欲和食物摄入,增加能量消耗,调节体质量。瘦素基因和瘦素受体在机体能量平衡和脂肪组织沉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营养成分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调控其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过程。本研究就脂肪及脂肪酸、蛋白质及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及植物提取物、激素等营养因子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表达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做简要概述。

王春艳[7](2019)在《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自然流产是临床上育龄妇女常见的妊娠并发症,近些年的研究显示,RSA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RSA病因复杂,涉及到遗传、生殖道结构、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关注点转向微小RNA(microRNA 和瘦素(Leptin)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表明microRNA和Leptin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迄今为止,鲜有研究报道Leptin与不孕之间的关系,关于复发性流产(RSA)与miRNA-27a和Leptin基因的多态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根据既往研究资料显示miRNA-27ars895819A/G及Leptin rs779039 G/A位点基因突变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本次研究选取上述基因位点突变,拟探索miRNA-27a rs895819A/G及Leptin rs779903G/A基因的多态性对复发性流产(RSA)发病风险的影响,揭示miRNA-27ars895819A/G及Leptn rs7799039 G/A基因多态性对RSA的作用和意义。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38名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作为RSA组,并收集同时期来我院诊治的142名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抽取5ml外周静脉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测定血清miRNA-27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研究中的所有基因型的测定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进行。研究中的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对于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用百分比或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率的差别。本研究中通过χ2检验来鉴定两组样本是否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向前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比值比(OR值)以及它的95%可信区间(95%CI),从而估计复发性流产与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RSA组与对照组间miRNA-27ars895819A/G及Leptinrs7799039 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无差异,说明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2.在miRNA-27ars895819 A/G的多态性中,RSA 组的 GG 型、AG+GG 型以及G等位基因型均高于对照组;在Leptin rs7799039 G/A的多态性中,RSA组的AA型、GA+AA型以及A等位基因型均高于对照组。3.miRNA-27a基因 rs895819 A/G 的多态性和 Leptin基因 rs7799039 G/A 的多态性能够增加RSA的发病风险。4.对miRNA-27a rs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 的基因组合与 RSA间的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携带GG-AA和AG-AA基因型的人群较AA-GG基因型的人群其发生RSA的风险显着增高。5.在miRNA-27ars895819 A/G方面,RSA患者中具有G等位基因和非G等位基因的患者间的临床表现不同;在Leptin rs779039 G/A方面,RSA患者中具有A等位基因和非A等位基因的患者间的临床表现不同。6.在miRNA-27ars895819 A/G多态性的AA型和AG+GG型的人群中,对照组与病例组总的表达量间具有差异;在Leptin rs7799039 G/A多态性的GG型和GA+AA型的人群中,对照组与病例组总的表达量间具有差异。研究结论:1.miRNA-27a rs895819 A/G的G 基因突变和Leptin rs7799039 G/A的A 基因突变可以增加RSA的发病风险。2.与具有miRNA-27a rs895819 A/G位点和Leptin rs7799039 G/A 位点的AA-GG基因型个体相比,具有GG-AA和AG-AA组合基因的个体其RSA的发病风险更高。

尹相丛[8](2019)在《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存在骨髓过度脂肪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成脂能力增强以及骨髓微环境中瘦素(leptin,LEP)积聚的特点。LEP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细胞因子样激素,通过与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相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如调节机体的食物摄入、能量消耗和脂肪存贮等。在骨髓微环境中脂肪细胞也能分泌LEP,并可作用于MSC,使其向成骨分化,同时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分化。然而此作用在AA造血微环境中并未见发挥。由此推断在AA骨髓微环境中MSC存在对LEP失利用的现象,可能由于MSC表面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被破坏,LEP不能被正常利用,导致MSC成脂分化能力增强、成骨分化能力减弱,从而产生骨髓过度脂肪化的结果。另外,LEP还具有活化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AA患者骨髓微环境中不断积聚的LEP可活化T淋巴细胞,诱导其向Th1方向分化,此通路与免疫介导的AA发病机理一致。LEP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将AA的免疫异常扩大,继而加重MSC的免疫损伤,导致恶性循环,由此推断LEP在AA免疫异常及成脂、成骨紊乱过程中都起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造成AA的免疫发病机制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LEP的生成及活化T细胞是在AA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能阻断LEP的合成或者拮抗其免疫调节作用则有望打断免疫紊乱的恶性循环,从而减轻AA的发生和发展程度。本研究通过对免疫介导LEP基因缺陷小鼠和正常小鼠AA模型进行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在细胞、分子以及基因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种小鼠模型之间及其与各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验证上述的LEP失利用和LEP扩大免疫信号的假说,通过LEP干预治疗阻断AA的免疫损伤进程,以期从造血微环境代谢层面为寻求AA治疗的新方法奠定基础。第一部分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研究目的:将LEP缺陷的小鼠AA模型与正常小鼠AA模型分别与各自对照组小鼠进行比较,检测在发病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小鼠的一般状态、骨髓衰竭情况和骨髓脂肪化程度。研究方法:1.采用免疫介导的方法分别建立LEP基因缺陷ob/ob小鼠(C57BL/6小鼠为建模基础,以下简称LEP缺陷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以下简称正常小鼠)的AA模型,分别用LEP缺陷C57BL/6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做对照;2.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变化;3.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检测小鼠的血常规变化;4.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观察小鼠的骨髓病理形态学改变。对LEP缺陷小鼠模型和正常小鼠模型各时间段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造模后正常小鼠逐渐出现进食量少、活动减少;皱毛、脱毛、弓背以及体质量下降等表现。而LEP缺陷小鼠造模后也出现上述表现,但其程度较正常小数模型组均明显减轻。2.LEP缺陷小鼠和正常小鼠造模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white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均迅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的WBC、RBC、PLT下降幅度均比正常小鼠模型组小,血象最低值也较正常小鼠模型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正常小鼠模型组骨髓中正常的造血组织结构逐渐被破坏、造血细胞逐渐减少,脂肪组织取而代之;到+18d骨髓被大量的脂肪细胞填充。LEP缺陷的模型组小鼠也可见造血结构逐渐被破坏,+6天起骨髓表现增生减低,有少量脂肪细胞,造血面积减少,随后骨髓造血细胞逐渐减少,脂肪化程度逐渐加重,到+18d造血细胞被脂肪细胞部分取代,但较正常小鼠模型组造血组织结构破坏和脂肪化程度均减轻。结论:阻断LEP基因表达的小鼠AA模型骨髓脂肪化和骨髓衰竭程度均减轻,提示阻断LEP可能通过减轻骨髓脂肪化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第二部分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影响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将LEP缺陷的小鼠AA模型与正常小鼠AA模型分别与其各自对照组小鼠比较,检测在发病过程中不同时间段骨髓组织中成脂基因(C/EBPα、C/EBPβ、PPARγ)和成骨基因(RUNx2)的表达情况;血清、骨髓以及MSC表面LEP-R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差异;CD4+T/CD8+T比例倒置和Th1/Th2升高等免疫信号扩大化的情况。研究方法:1.采用免疫介导的方法分别建立LEP基因缺陷ob/ob小鼠(C57BL/6小鼠为建模基础,以下简称LEP缺陷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以下简称正常小鼠)的AA模型,分别用LEP缺陷C57BL/6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做对照;2.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的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的比例;3.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LEP-R)、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Th2类因子(IL-4、IL-5)的变化;4.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骨髓组织中LEP-R的表达;5.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组织中成脂基因(C/EBPα、C/EBPβ、PPARγ)和成骨基因(RUNx2)的表达水平6.分离并培养小鼠MSC,分别于造模后第0,3,6,9,12,15,18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MSC表面的LEP-R表达水平。对LEP缺陷小鼠模型和正常小鼠模型各时间段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LEP缺陷小鼠模型组和正常小鼠模型组骨髓组织中成脂基因C/EBPα、C/EBPβ和PPARγ的表达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成脂基因表达水平均比正常小鼠模型组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缺陷小鼠模型组和正常小鼠模型组骨髓组织中骨基因RUNx2的表达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的成骨基因表达水平表达较正常小鼠模型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EP缺陷模型小鼠和正常模型小鼠造模后血清中sLEP-R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小鼠模型组相比LEP缺陷小鼠模型组造模后的sLEP-R水平下降幅度小,表达水平也始终比正常小鼠模型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缺陷小鼠模型和正常小鼠模型骨髓组织中LEP-R的表达在造模后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LEP缺陷小鼠模型下降程度较正常小鼠模型组明显减轻;LEP缺陷小鼠及正常小鼠在造模后MSC表面的LEP-R基因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模型组的下降幅度也较正常小鼠模型组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EP缺陷模型组小鼠和正常小鼠造模后CD4+T细胞值均低于其对照组,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值均高于其对照组,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比值也随之倒置,且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小鼠模型较LEP缺陷小鼠模型CD4+T/CD8+T比例倒置程度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EP缺陷小鼠模型组和正常小鼠模型组造模后均出现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逐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IL-4、IL-5)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EP缺陷小鼠的模型组IFN-γ、IL-2升高和IL-4、IL-5降低的程度均较正常小鼠模型组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阻断LEP基因表达的小鼠AA模型成骨基因水平增高、成脂基因水平减低,MSC上的LEP-R减少,提示骨髓微环境中LEP的失利用导致骨髓过度脂肪化;2.在阻断LEP基因表达的AA小鼠模型中,Th1/Th2比例增高情况较正常小鼠AA模型减弱,提示LEP通过免疫瀑布效应加重AA的免疫异常,阻断LEP基因可能通过阻断免疫瀑布效应,减轻AA的发生和发展程度。3.本课题首次提出了LEP代谢紊乱引起AA骨髓成脂及免疫信号扩大化,因此,推测减少LEP基因表达、增加LEP-R水平或提高LEP-R与LEP结合的敏感性可能成为AA治疗的新思路和方法。

庄文婷[9](2019)在《瘦素、MMP-2、MMP-9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瘦素基因G2548A位点、MMP-2基因C735T位点、MMP-9基因C1562T位点多态性与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患者(n=130)和正常妊娠产妇(n=135)中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性。检测两组胎盘中瘦素、MMP-2、MMP-9等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及两组血清中瘦素、MMP-2、MMP-9等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以血液DNA为模板,采用PCR-RFLP,对瘦素基因G2548A、MMP-2基因C735T、MMP-9基因C1562 T位点进行扩增,对上述基因相应位点的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分型。采用RT-qPCR分析两组胎盘组织中瘦素、MMP-2、MMP-9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对血清中瘦素、MMP-2、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瘦素基因G2548A位点A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对照组和PIH组具有差异性(P<0.05)。G等位基因可能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易感基因(OR=1.36,95%CI:1.01-1.83)。2.MMP-2基因C735T位点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对照组和PIH组具有差异性(P<0.05)。C等位基因可能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易感基因(OR=1.10,95%CI:1.02-1.20)。3.MMP-9基因C1562T位点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对照组和PIH组没有差异性(X2=2.40,P=0.12)。4.PIH组血清中瘦素含量为(440.47±62.55)pg/ml,对照组为(201.40±61.01)pg/ml,PIH组高于对照组(P<0.05)。PIH组血清中MMP-2含量为(24.95±4.80)pg/ml,对照组为(37.81±4.40)pg/ml,PIH组高于对照组(P<0.05)。PIH组血清中MMP-9含量为(171.78±17.29)pg/ml,对照组为(247.64±14.83)pg/ml,PIH组低于对照组(P<0.05)。5.PIH组瘦素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3.41±0.97),对照组为(1.01±0.07),PIH组高于对照组(P<0.05)。PIH组MMP-2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15±0.04),对照组为(1.02±0.05),PIH组低于对照组(P<0.05)。PIH组MMP-9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01±0.12),对照组为(1.05±0.09),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瘦素G2548A、MMP-2 C735T多态性与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相关,瘦素基因G2548A位点G等位基因、MMP-2基因C735T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易感基因。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疾病不相关。2.瘦素、MMP-2和MMP-9的表达与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关。

高金伟,习丙文,谢骏[10](2017)在《鱼类瘦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瘦素(leptin)由肥胖基因(obesity genes,Ob)编码,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在脊椎动物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瘦素可通过与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简称LepR)结合,在抑制食欲、调节能量平衡、神经内分泌、生长与生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鱼类瘦素的克隆、分子特征与生物学功能、脂类代谢和繁殖的调控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鱼类生理学研究及渔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瘦素基因与其他相关激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瘦素基因与其他相关激素(论文提纲范文)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饲料配方
        2.2.4 饲养和管理
        2.2.5 样品的采集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饲料配方
        3.2.4 饲养和管理
        3.2.5 样品的采集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饲料配方
        4.2.4 饲养和管理
        4.2.5 样品的采集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饲料配方
        5.2.4 饲养和管理
        5.2.5 样品的采集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饲料配方
        6.2.4 饲养和管理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2)瘦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瘦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不同抗性淀粉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组学技术发展下的饮食功能研究
        1.1.1 组学技术对营养科学的推动
        1.1.2 基于16SrRNA扩增子测序的微生物组学
        1.1.3 其他组学技术
    1.2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2.2 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2.3 肠道微生物参与下膳食纤维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1.2.4 微生物网络在研究微生物互作关系中的应用
    1.3 抗性淀粉的研究进展
        1.3.1 抗性淀粉的分类和肠道特性
        1.3.2 抗性淀粉生理功能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大米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意义
        1.4.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大米样品的选择和处理
        2.2.3.2 大米样品营养成分的测定
        2.2.3.3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3.4 动物血液、组织和粪便样品的收集
        2.2.3.5 脂肪组织的组织学分析
        2.2.3.6 血浆脂蛋白的测定
        2.2.3.7 血浆中糖尿病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2.2.3.8 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的测定
        2.2.3.9 胆汁酸(BA)的测定
        2.2.3.10 粪便pH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的测定
        2.2.3.11 统计分析和作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米样品的营养成分
        2.3.2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摄食量和体重变化的影响
        2.3.3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脂肪组织的影响
        2.3.4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血浆脂蛋白水平的影响
        2.3.5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血浆中糖尿病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2.3.6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肝脏中胆固醇和肝脏及粪便中甘油三酯和胆汁酸水平的影响
        2.3.7 脂质代谢相关指标与脂肪重量变化的相关性
        2.3.8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小鼠粪便p H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与小结
        2.4.1 本章讨论
        2.4.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3.2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3.2.3.3 统计分析和作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中脂质代谢通路的调控
        3.3.1.1 对小鼠肝脏中脂质运输过程相关基因的影响
        3.3.1.2 对小鼠肝脏中脂质从头合成及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3.2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代谢组的影响
        3.3.3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组织功能的影响
        3.3.3.1 对小鼠脂肪组织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3.3.2 对小鼠部分脂肪因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结肠中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2.3.2 肠道微生物16SrRNA测序
        4.2.3.3 肠道菌群分子生态网络构建
        4.2.3.4 统计分析和作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功能的影响
        4.3.2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
        4.3.2.1 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2.2 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4.3.2.3 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其他生理指标的关系
        4.3.2.4 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肝脏代谢组的关系
        4.3.2.5 对预测的基因家族和功能通路的影响
        4.3.3 不同RS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生态网络的调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抑制脂肪细胞瘦素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3T3-F442A脂肪细胞培养
    1.3 荧光定量RT-PCR技术
    1.4 Western blot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FGF21抑制3T3-F442A脂肪细胞瘦素基因表达
    2.2 ERK1/2在FGF21抑制瘦素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2.3 PI3K/Akt在FGF21抑制瘦素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2.4 AMPK在FGF21抑制瘦素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3 讨论

(5)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药效学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乳源性复合益生菌对DB/DB鼠肠道菌群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乳源性复合益生菌的抗糖尿病分子机制研究
    (一)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Ⅱ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营养因子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瘦素基因及其表达
    1.1 瘦素基因
    1.2 瘦素基因的表达
2 瘦素受体(ob-R)基因
3 瘦素的信号转导机制
4 营养因子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脂肪及脂肪酸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1.1脂肪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1.2 长链脂肪酸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1.3 短链脂肪酸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调控
    4.2 蛋白质、氨基酸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碳水化合物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矿物质、维生素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植物及植物提取物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4.6 激素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5 总结

(7)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复发性流产的概述
    二 miRNA与复发性流产
    三 Leptin与复发性流产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复发性流产的诊断标准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
    1.4 实验仪器和试剂及其产地
    1.5 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的检测
    1.6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
    2.2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多态性与RSA间的发病风险
    2.3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组合与RSA间的发病风险
    2.4 miRNA-27a rs895819 A/G及Leptin rs7799039 G/A的基因多态性与RSA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2.5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中miRNA-27a和Leptin的表达水平
第三章 讨论
    3.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及其治疗方法分析
    3.2 miRNA-27a与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与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试剂和材料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分组
        2.2 AA小鼠模型的建立
        2.3 标本采集的方法及处理
        2.4 血常规测定
        2.5 HE染色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一般状态变化情况比较
        2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血象变化情况比较
        3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骨髓组织变化比较
    讨论
第二部分 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影响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与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试剂和材料
        1.3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分组
        2.2 AA小鼠模型的建立
        2.3 标本采集的方法及处理
        2.4 免疫组化实验
        2.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成脂、成骨基因的变化比较
        2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LEP-R的变化比较
        3 LEP缺陷小鼠AA模型和正常小鼠AA模型造模后免疫指标的变化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9)瘦素、MMP-2、MMP-9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临床资料收集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内容
第3章 瘦素G-2548A、MMP-2 C735T、MMP-9 C1562 T基因多态性检测
    3.1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3.1.1 仪器设备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提取血液DNA
        3.2.2 检测DNA浓度及完整性
        3.2.3 PCR扩增
        3.2.4 酶切反应
        3.2.5 基因测序分析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血液DNA浓度及完整性检测结果
        3.4.2 PCR实验结果
        3.4.3 酶切实验结果
        3.4.4 PCR产物测序结果
        3.4.5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4.6 基因分型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瘦素、MMP-2、MMP-9 血清蛋白及胎盘组织m RNA相对表达的检测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血清中瘦素、MMP-2、MMP-9 水平检测
        4.2.2 胎盘组织中瘦素、MMP-2、MMP-9m RNA相对表达情况检测
    4.3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
        4.4.1 PIH组和对照组血清瘦素、MMP-2、MMP-9 的表达
        4.4.2 PIH组和对照组胎盘瘦素、MMP-2、MMP-9m RNA的相对表达
    4.5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鱼类瘦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瘦素
    1.1 瘦素的分子克隆
    1.2 瘦素的生物学功能
2 瘦素对脂类代谢的调控
3 瘦素对繁殖的调控
4 展望

四、瘦素基因与其他相关激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2]瘦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但懿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抗性淀粉含量的大米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调控研究[D]. 万佳玮.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抑制脂肪细胞瘦素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J]. 陈镝,赵妍妍,梁向艳,张丽君,魏兰兰,谢荣,张小春,苏兴利,赵玉峰. 生理学报, 2020(02)
  • [5]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乳源性复合益生菌诱导结肠GLP-1分泌及M2极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王艳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6]营养因子对瘦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 高铎,魏婧雅,孙鹏. 华北农学报, 2019(S1)
  • [7]miRNA-27a及Leptin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D]. 王春艳.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8]瘦素基因敲除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造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尹相丛. 青岛大学, 2019(07)
  • [9]瘦素、MMP-2、MMP-9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青海省汉族妊娠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研究[D]. 庄文婷. 青海大学, 2019(04)
  • [10]鱼类瘦素的研究进展[J]. 高金伟,习丙文,谢骏.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7)


罗非鱼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激素论文 脂肪代谢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三论中国农村问题
下一篇:高龄妇女辅助生殖伦理浅析论文_蔡圣云1 何镇文  吕萍